煤炭高等学校校名变更简介

煤炭高等学校校名变更简介

一、煤炭院校更改校名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指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南晓鹏[2](2021)在《我国高校更名现象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更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教育部高度重视该问题,并于2020年8月底印发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规定》。当前高校更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由高校更名引发的纠纷时有见诸报端,因此对高校更名问题开展研究非常必要。综述文献,明确已有研究的研究进展和不足对未来研究高校更名问题非常关键。已有研究主要从对高校更名的特点、原因、影响和规范高校更名的对策等方面开展,在研究思路和方法视角上对未来研究有重要借鉴,但也存在着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本学科研究多,跨学科视角少;宏观研究多,微观视角少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从跨学科的视角,基于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对高校更名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为规范高校更名提供具体化、可操作的对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韦莉莉[3](2019)在《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地方行业院校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类院校,由各行业部委直接办学管理,服务面向特定行业,多称为行业院校或行业特色高校。1998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划转到地方政府管理,服务面向调整为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多称为地方行业院校或划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历经波折。“双一流”与“特色立校”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提供新机遇。通过对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淡化、发展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过程的梳理与整合,结合不同阶段时期的具体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地方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特色的变化,及特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取特色发展这一角度,围绕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四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变化。根据三螺旋模型理论分析不同阶段特色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特征。基于上述对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分析,从政府政策宏观层面,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校本课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对地方行业院校促进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给予建议。

陈赵阳[4](2019)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行业高校历史悠久,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陕西省由高等教育大省转变为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型中责任重大。然而,自划转到地方,归陕西省政府主管,陕西省行业高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探索之路。前十年,伴随着经济调整、政策变动,陕西行业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在快速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特色淡化的问题尤为严重。虽然后十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反思自身特色发展的问题,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陕西行业高校亟需特色发展的理论指导,加强特色,提高质量,以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认为产教融合这种较为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为陕西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加之,关于行业高校的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理论,并力图以局部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主要是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陕西省九所高水平行业高校进行了分层,选取了四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在现状部分对其进行规划文本分析。在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部分,资源整合论与协同论是产教融合形成的基础理论,实践基础部分由地方行业高校劳动力供给的功能定位说起,将校企合作视为陕西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其次,通过对四所样本高校的十三五规划文本的分析,从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战略以及发展内容四个维度展现各层级陕西省行业高校整体的发展现状。其中,研究内容现状部分主要依照高校的四大职能进行分类。透过发展现状可知,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除了面临经济、政策、行业产业与高等教育变动的四方挑战,还面临着定位不准导致的目标趋同、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办学经费短缺以及特色化文化不鲜明等问题。最后,以产教融合为视域,可将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困顿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层面,政策的出台缺乏连续性与合理性;第二是在高校层面,产教融合办学理念滞后且基础配套缺位·,第三是在行业层面,经济形势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制约力较大;第四是在社会层面,文化传统阻碍行业高校推行产教融合的实践。相应的对策也集中在四个层面,主要呼吁政府建立并健全高等教育领域内产教融合的制度,高校推行并保障产教融合的新举措,行业组织加强与行业高校的沟通与协作,在社会上营造认可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氛围。

罗先锋[5](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高志军[6](2018)在《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文中认为变动时代,大学亦为之一变。变动的大学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是役成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政局走势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时局愈加风云激荡,诸事亟待应变。在此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岭南大学既有自身困局又受到时局牵扯甚广。前者主要因岭南大学原校长李应林抱恙恳让校长职位而引发。其间,该校校董会从中筹划,迭经多方劝请方才使原执教于南开大学的陈序经于1948年夏以代理校长身份主政岭南大学,后因陈擘划有为,终获聘校长之职。后者是激荡政局的涟漪冲击岭南大学时的主动因应与调适。该校受政局影响必须应对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南迁学生,在应对南迁学生时虽颇为棘手,但有惊无险;二是迁校之议,与众高校相似,该校亦有迁澳、迁港说,但力主扎根南粤大地的意志不曾动摇;三是延聘教授,借变动时代众教授有意南下的契机,加之陈序经等众人措置得当,为岭南大学延聘了大量学界名流,相当充实了该校。此时,岭南大学与国民政府虽有合作,但疏离远多于合作。伴随国民政府的垮台,政权旋即改旗易帜,“旧”大学走进了新时代。岭南大学因应时局展现出自我调适的姿态。此种姿态虽是主动与被动夹杂,但显见其在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引导下的被动调适,实乏自主。因之,被动因应的格局下隐伏着政学间的冲突与纠葛。不过,政学间的角力虽时有暗波涌动,但一般隐而不彰。因力量悬殊,岭南大学往往“逆来顺受”。即便是岭南大学与政府间因招生而引发的风波,仍证明岭南大学反击的无力与无效。宣告无果后,岭南大学态度软化,随即改善策略、顺势而为。这提示着政学之间虽有对抗,但温和可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对私立大学管控的加强。时移势易,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关系紧张加剧。特别是奥斯汀事件后,中美走向激烈对抗。中国国内首先出现针对奥斯汀在联合国言论的抗议声势,复几经酝酿发酵,以致发出控美的浪潮。美国对此予以回击,冻结了中国在美资产。是项举措彻底激怒了中国政府,进而决定割断美国在华援助机构与美国的联系。割断美援实际上动摇了教会大学赖以生存的经费基础。岭南大学儿童工艺所运转经费本为美国一手擘划,受到冲击尤甚。工艺所的经费不得不转靠岭南大学拨付维持。而此时岭南大学在美存款已被冻结,加之要额外支撑工艺所运作,工艺所日益成为岭南大学的沉重包袱。与此同时,为争夺工艺所所有权,岭南大学与广州市救济分会数度博弈,前后持续一年有余。博弈终因岭南大学经费不支败下阵来。其实,岭南大学经费支绌由来已久,但美国冻结款额及工艺所经费由其自身筹措加剧了该校经费的紧张态势。政府对岭南大学实施有条件的经费补贴,一则缓解了该校经费困局,二则为政府强势介入大学内部提供了绝佳时机,大学的自主性进一步被剥夺。随着中国政府卷入朝鲜战争日深,且在多数位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面临外敌威胁的情况下,这促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彼时,我国工业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基此,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远涉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工学院院系调整势在必行。思想改造是院系调整的重要一环,岭南大学师生的思想改造又以清除“美帝”影响为重点。美籍教师由“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形象的流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师生思想转变的实情。但这种转变是在美籍教师已离开中国,承受外部压力以及知识分子普遍的“原罪”心理作祟等情况下所取得,并且难有衡量这一程度的标准。官方所标榜的“彻底”打击了“亲美”、“恐美”、“崇美”思想,恐怕也未必尽然。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后,一场全国性的院系调整随即拉开了大幕。因时代条件的限制,教会大学消逝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刘玉玲[7](2018)在《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润田(1925—至今),辽宁新民县人,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教育家。自1953年7月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后,一直坚守在河南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的一线,将毕生的心血都致力于河南大学的发展。作为河南大学恢复校名后的首任校长,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事业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在河南大学办学实践的过程中,李润田通过比较和审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内在逻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积极稳妥地对河南大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解决高层次人才“断层”问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视野观等。这些举措为河南大学的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做出了顶层设计,并为河南大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地方大学的建设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并对论文的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明确本研究的主题,为后面的分析研究做好前提准备。第二部分情系河大:李润田的教育人生。本章节客观立体的展现了李润田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工作时期、退休时期五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从他本人的求学与实践经历出发,系统地梳理李润田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生。第三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溯源。本章节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原文化的影响、河大精神的熏陶、对中外教育的比较和审视五方面探讨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地挖掘其思想的溯源。第四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全面提炼李润田以高校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高校办学观,以详实的数据和实践活动全面概述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第五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评述。通过整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总结提炼其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观评价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河南大学长远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意蕴。这部分的思考主要分为对高校发展的启示和大学管理者的启示两部分,以期实现对当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杨新春,谭明[8](2018)在《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象思考》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其涉及区域、类型及学科门类等三个切入点。学校之所以热衷更名,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传统社会观念及自身发展内在诉求密切相关。在现行体制下,更名确实能够给普通本科学校带来短期收益,但盲目更名后的名不副实未必能使学校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各级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注重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的转型,规范程序,利用政策引导高校更名回归理性,普通本科学校自身也应通过科学更名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刘远[9](2017)在《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高等教育历史已逾百年,随着煤炭高校转型,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失和低效利用等现象一直存在,对煤炭行业支持不足,反映了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发现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并提出措施,使煤炭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和服务煤炭行业,值得深入讨论。研究运用系统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及其教育产权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政府组织行为理论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对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理论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信度和效度检验、隶属度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设计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开展实证研究。分析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特点。界定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煤炭行业性”,经过专家调查确定具体的煤炭高等教育资源。分析煤炭高校综合化发展造成高校分配资源,专业学院运用资源开展办学活动的煤炭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主体”特征。从资源配置模式和资源配置导向两方面讨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讨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设计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调研指标,调研发现煤炭高等教育面临煤炭行业波动、招生就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变等问题。构建煤炭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动,讨论煤炭行业波动影响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积累;研究煤炭高等教育产权,分析煤炭高校管理体制调整的产权变革作用,当前产权结构使得煤炭高等教育与行业联系减弱。根据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特点,设计评价体系。确定煤炭高校和煤炭专业学院作为评价对象,确定高校和学院的投入产出比作为狭义资源配置的评价内容,确定高校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为广义资源配置的评价内容。设计具有煤炭高等教育主体和资源特点的候选指标,设计煤炭高校科研能力分层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准确性。选取DEA方法,构建煤炭高校办学效率评价C2R模型作为基础具象模型。设计煤炭高等教育组织的办学效率分层评价的超效率DEA模型,资源分配效率和利用效率评价的两阶段DEA模型,煤炭高等教育制度效率评价的C2R模型。通过评价体系,开展实证研究。经过数据采集、评价典型高校、得到评价模型的“帕累托最优”前沿面、以三组共12个模型得到评价结果,发现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特征包括:煤炭高校转型良好;煤炭专业学院发展状态参差不齐;研究型高校的煤炭高等教育活动更有效;煤炭高校综合化发展的制度设计增加了煤炭高等教育的制度成本。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实证研究结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动主要受区域市场资源配置导向影响,区域经济需求和煤炭行业需求在煤炭高等教育办学活动中未能协调,是煤炭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的原因。应通过煤炭行业多元利益主体分别采取措施,形成煤炭行业资源配置导向,针对性的影响高校中煤炭专业学院的办学活动,使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有效的表达其“煤炭行业性”。讨论“龙头”带动发展措施,使研究型煤炭高校和煤炭专业学院指导各高校的煤炭学科建设;讨论人才培养体系措施,使具有跨区域联系煤炭企业作用的行业组织主导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讨论煤炭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措施,使煤炭企业作为产权主体参与煤炭专业学院管理。

姚婷婷[10](2016)在《我国高校更名行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更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并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界对于高校更名都有关注,也有讨论,但现有研究尚未见从法律角度所进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为高校更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目前我国高校更名存在混乱,进行更名的权限归属、法律依据、实施程序及纠纷解决等均存在一定问题,迫切需要对高校更名进行法律规制。以泸州医学院更名纠纷为研究切入点、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高校更名这一行为,为高校更名的法律性质做出界定,研究其主要形式、权限归属、法律依据、更名程序以及纠纷的解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这一课题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理论,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建设服务。在实践中有利于深化人们对高校更名的认识并直接为我国高校的更名提供指导性建议。我国高校更名的法律性质可以做如下界定,即高校更名是一种教育具体行政行为,一项行政许可行为,也是高校行使其自主权利的行为。从高校更名的动机出发,目前高我国校进行更名主要包括高职高专升本或高校合并,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或转型等形式。我国高校更名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更名权限归属、更名法律依据和更名程序等上。如在更名权限上围绕:更名权是否完全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利;高校更名是否完全为政府主导行为;利害关系高校能否影响更名进行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更名的法律依据方面指出目前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有限、部分内容滞后和表达不够明确细致等问题。而行政机关存在失职行为,申请更名高校申报信息造假,更名过程忽略利害关系高校参与,更名纠纷解决存在困境等是存在于更名法律程序上的主要问题。必须依法对高校更名行为规制。首先,法律应明确高校更名权利归属,对高校更名分类管理和分层指导;在法律框架内给予高校更名自主权利;依法保障利害关系高校参与及申诉权益。其次,完善与高校更名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扩充与校名和高校设置的相关内容;根据高校发展趋势更新旧有内容;进一步明确内容表述和细化有关规定。第三,规范高校进行更名的具体程序,更名公开透明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更名可行要求高校保证申报信息的真实性;更名顺利进行要求利害关系高校有效参与;更名纠纷复杂要求建立专门解决机制。

二、煤炭院校更改校名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院校更改校名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我国高校更名现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高校更名特点的研究
    (一)名称涵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二)学校名称去行业特色
    (三)层次综合性越来越高
    (四)高校名称趋向同质化
二、对高校更名影响的研究
    (一)积极影响
        1.拓展高校办学的空间。
        2.吸引优质师资和生源。
        3.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4.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
    (二)消极影响
        1.导致高校历史文化的割裂。
        2.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3.导致高校办学定位不清。
        4.造成高校校名资源的浪费。
        5.引发高等教育管理的混乱。
三、对高校更名原因的研究
    (一)高校管理体制是高校更名的制度性诱因
    (二)校名与实际不匹配是高校更名的现实性因素
    (三)社会观念的影响是高校更名的文化因素
    (四)行业发展的兴衰是高校更名的动力因素
    (五)功利化倾向是高校更名的助推因素
四、对高校更名对策的研究
    (一)建立健全高校更名的政策法规
    (二)严格把控高校更名行为
    (三)完善高校管理评价制度
    (四)慎重实施变更高校名称的行为
    (五)加强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
五、已有研究述评
    (一)已有研究的启示
        1.研究思路。
        2.方法、视角。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1.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
        2.本学科研究者多,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少。
        3.宏观层面开展研究的多,微观层次研究的较少。

(3)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地方行业院校
        1.4.2 人才培养特色相关概念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基础——三螺旋模型理论
        1.5.2 分析框架
第2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1949-1997)
    2.1 地方行业院校地位的确立
        2.1.1 产业发展需求
        2.1.2 教育体制改革
        2.1.3 院校自身发展
    2.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2.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行业性
        2.2.2 课程体系的专门性
        2.2.3 师资队伍的双重性
        2.2.4 校企合作的密切性
    2.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驱动因素
        2.3.1 院系调整
        2.3.2 产业发展新需求
        2.3.3 院校自我定位
第3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淡化(1998-2009)
    3.1 地方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的分野
    3.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危机
        3.2.1 学科专业设置的大众化
        3.2.2 课程体系的理论化
        3.2.3 师资队伍的科研化
        3.2.4 校企合作的淡化
    3.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淡化的原因
        3.3.1 教育体制改革
        3.3.2 产业发展体制改革
        3.3.3 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第4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回归(2010年至今)
    4.1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行业院校
        4.1.1 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4.1.2 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4.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色
        4.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融合性
        4.2.2 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4.2.3 师资队伍的多样性
        4.2.4 产教融合的深入性
    4.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的举措
        4.3.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4.3.2 产业需求与合作意识增强
        4.3.3 院校积极调整和改革
第5章 规律与建议
    5.1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1.1 影响因素
        5.1.2 基本经验
        5.1.3 特色总结
    5.2 发展建议
        5.2.1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5.2.2 地方行业院校积极内部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
        1. 地方行业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后普遍面临同质化困境
        2. 陕西省行业高校划转到地方后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 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为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4. 地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述评
        2. 国内文献述评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核心概念界定
二、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一)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1. 整合论
        2. 协同论
    (二)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1.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学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
        2.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校企合作
三、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的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基础现状
    (二)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目标现状
    (三)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思路与战略现状
    (四)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内容现状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提升学科科研实力
        3.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4.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四、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定位不准导致目标趋同化
        2. 综合化发展淡化学科特色
        3. 外延式扩张削弱专业特色
        4. 办学特色缺乏社会适应性
        5. 经费不足制约特色化发展
        6. 特色化发展的文化不鲜明
    本章小结
五、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困顿之因
    (一) 政府政策出台缺乏连续性合理性
    (二) 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基础配套缺位
    (三) 行业经济形势制约专业发展方向
    (四) 社会文化传统制约产教融合实践
六、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应对之策
    (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
    (二) 高校应推行产教融合新举措保障顺利落实
    (三) 行业应加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沟通协作
    (四) 社会应形成认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氛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6)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时段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山雨欲来: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岭南大学
    第一节 陈序经主政岭大
        一、波折中陈序经出任岭大代理校长
        二、治校有方:陈序经留任岭南大学校长
    第二节 时变与迁校之议
        一、迁校之议缘起
        二、平津、华东及华北各院校对迁校态度
        三、各院校不迁校动因分析
    第三节 延聘名师与岭大去留
        一、南迁学生与岭大去留
        二、岭大延聘教授来穗执教
        三、何以能延聘名师来岭大执教?
        四、抓教授对岭大影响
第二章 除“旧”布“新”:岭南大学的因应与调适
    第一节 岭大应变与自我调适
        一、时局与岭大应变
        二、岭大全面向新政权靠拢
        三、适应新政权,岭大的自我调适
    第二节 调适中政学间的紧张
        一、政府介入岭大事务与岭大的疲于“应付”
        二、购置书籍的自由与不自由
        三、岭南大学“土改”
        四、聘请教员受阻
        五、涉外无小事
        六、岭大招生风波
第三章 存废之间:朝鲜战争与岭南大学
    第一节 奥斯汀事件与岭大回应
        一、奥斯汀事件与教会大学的回击
        二、岭大对奥斯汀事件的回应
        三、“控美”后对岭大的影响
    第二节 割断美援与工艺所风波
        一、岭大彻底斩断与美国关系
        二、儿童工艺所所有权之争
    第三节 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
        一、岭大经费筹措渠道
        二、新政权成立前后岭大经费
        三、经费短绌动因分析
        四、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措施
第四章 走向落幕:岭南大学的裁撤
    第一节 政局与美籍教师形象的流变
        一、美籍教师“诲人不倦”的形塑
        二、受到挑战的美籍教师形象
        三、美籍教师“毁”人不倦形象的定型
        四、岭大师生思想改造效果研判
    第二节 岭南大学的消逝
        一、院系调整缘起
        二、岭南大学的院系调整
        三、院系调整中的“杂音”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
        2.河南大学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性大学崛起的典范
        3.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于河南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1.回忆录
        2.校史、校史纪念集
        3.对李润田学术成果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二、情系河大:李润田的教育人生
    (一)小学时期
    (二)中学时期
    (三)大学时期
        1.东北大学阶段
        2.东北师范大学阶段
    (四)工作时期
        1.早期担任教师阶段
        2.出任学校行政职务阶段
    (五)退休时期
三、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
    (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四)河大精神的熏陶
    (五)对中外教育的比较与审视
四、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变”与“不变”的高校发展观
        1.高校发展中的“变”:科学定位顶层设计
        2.高校发展中的“不变”:不忘初心内涵发展
    (二)“三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观
        1.“教书育人”是核心
        2.“管理育人”是关键
        3.“服务育人”是基础
    (三)“平衡”与“协调”的科学研究观
        1.在“平衡”中促科研
        2.在“协调”中寻科研
    (四)“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社会服务观
        1.以人才培养为途径
        2.以科学研究为平台
    (五)“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引领观
        1.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2.增强与区域文化的互动
        3.主动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六)“引进”与“培育”结合的师资建设观
        1.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2.高层次人才的“培育”
    (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视野观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
五、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评述
    (一)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
        1.时代性
        2.区域性
        3.人本性
        4.现实性
    (二)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1.对处于八十年代的河南大学的贡献
        2.对河南大学长远发展的贡献
六、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一)对高校大学校长的启示
        1.立足校情做好学校的科学规划
        2.实事求是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3.注重实践敢于打破固有模式
    (二)对高校大学发展的启示
        1.强化人才储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提升文化自信肩负文化传承使命
        3.开阔国际视野构建国际合作高地
        4.重视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专业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状及特点
    (一) 呈现有规律的阶段性高峰现象
    (二) 偏重大地域、综合型大学的校名
    (三) 淡化行业色彩, 热衷“理工”“科技”“工商”等字样的校名
二、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动因分析
    (一) 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诱导
    (二) 传统社会观念的推动
    (三) 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利弊反思
    (一) 更名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质生源
        2. 有利于提升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
        3. 有利于提升办学实力
    (二) 更名的消极影响
        1. 办学特色缺失
        2. 品牌价值流失
        3. 文化历史断裂
四、小结

(9)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 论文各章内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系统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
    2.2 教育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教育产权理论
    2.3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政府组织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3.1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和分析
    3.2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概念和分析
    3.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调研分析、系统研究和产权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设计
    4.1 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候选指标
    4.2 评价方法和基础具象模型
    4.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2 评价模型实例
    5.3 评价结果和实证研究结论
    5.4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措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后记: 修改说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我国高校更名行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二、我国高校更名行为法律性质与形式
    (一) 我国高校更名行为的概况
    (二) 高校更名行为的法律性质探讨
    (三) 我国高校更名的主要形式
三、我国高校更名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更名权限归属尚未清晰
    (二) 更名法律依据存在缺失
    (三) 更名法律程序规范性不足
四、依法对我国高校更名行为规制
    (一) 法律应明确高校更名权利归属
    (二) 完善与高校更名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
    (三) 规范高校进行更名的具体程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煤炭院校更改校名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我国高校更名现象研究综述[J]. 南晓鹏. 现代教育科学, 2021(02)
  • [3]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韦莉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4]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D]. 陈赵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6]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D]. 高志军. 暨南大学, 2018(01)
  • [7]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刘玉玲. 河南大学, 2018(01)
  • [8]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象思考[J]. 杨新春,谭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1)
  • [9]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D]. 刘远.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5)
  • [10]我国高校更名行为法律问题研究[D]. 姚婷婷. 安徽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煤炭高等学校校名变更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