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伯菌骨科感染及药敏分析

克雷伯菌骨科感染及药敏分析

一、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娜[1](2019)在《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临床使用增加,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发现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五年内检出率由0.46%攀升至5.27%,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课题对我院CRKP耐药现状及流行机制进行调查,明确其耐药基因型,并分析ST型,进一步选取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菌株,观察耐药逆转作用,为中药防治耐药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我们拟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杆菌科细菌检出量,计算CRKP检出率,剔除同一病人重复菌株,复苏所选菌种,采用VITEC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进行菌种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复核,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采用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初步筛选金属酶表型,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菌株间存在的亲缘关系。然后选取大肠杆菌EC600(对美罗培南敏感,利福平耐药)为受体菌,确定产KPC的CRKP作为供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基因是否具有传播性,配制含2μg/ml MEM、100μg/ml利福平中国蓝筛选平板筛选接合子,统计其接合效率,同时将接合子连续进行传代培养,5天后,采用纸片法复核其对MEM的耐药情况,以探究接合质粒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CRKP,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得黄连素对CRKP的MIC,选取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和CRKP共培养,用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阳性对照,培养24h、48h、72h后,用影印平板法将菌落分别影印至含2μg/ml MEM的中国蓝筛选平板和哥伦比亚血平板,对比确定消除率,探讨黄连素对CRKP耐药性逆转作用。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检出10222例细菌感染标本,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66例,占11.4%,非重复分离82例CRKP,82株CRKP菌株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仅对临床运用较少的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磷霉素相对敏感。82株CRKP中有23株产ESBLs,比率为28.04%(23/82),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测得82株CRKP中产酶的有20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KPC阳性。MLST结果显示:ST11型最多,有21株。从中选取19株产KPC的CRKP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有6株接合成功,占31.58%(6/19),在连续转种5天后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黄连素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3.1%和4.7%;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1.1%、4%和8.1%;空白对照组所有时间段质粒消除率均为零,从而排除质粒在复制中自行丢失的可能性。结论CRKP检出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重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离的CRKP最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高水平耐药可合并其他如产ESBLs机制,不同科室分离出的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主要为ST11型,占63.6%,提示耐药菌在院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我院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部分KPC可通过质粒传播,虽然传播几率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耐药质粒具有遗传稳定性,中药黄连素对CRKP的MIC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并且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对CRKP的耐药性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逆转率没有SDS效果好,但SDS为化学试剂,不能用于临床。

姜永广[2](2016)在《骨科相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科相关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细菌室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接收标本种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使用VITEX 2 Compact System(高级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针对细菌以及药物敏感度进行测定分析,并借助于ATBPLUS Vet3.3(微生物检验中文系统),分析统计数据并得出相应结论。结果样本类型主要以创面分泌物(3273人份)为主。样本来源主要以四肢创伤科室(4265人份)为主。样本阳性率以痰液(62.84%)和创面分泌物(61.53%)两者最高。病原菌以G-病原菌(2460株)为主,但单菌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86株)最多。五年内病原菌总耐药率为40.34%,耐药率前三位的病原菌是粪肠球菌(65.1%)、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2.6%)和大肠埃希氏菌(61.84%)。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这五种抗菌药物在每年都排在耐药率的前五位中,奎奴普丁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在我院,由于细菌对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较强,所以应当科学选择药物进行杀菌或者抑菌活性,从而使得机会感染(因受外伤免疫功能受损引起感染)和院内感染(在医院内获得感染)的机率降到最低。

胡萍,魏琳琳,王新华,余大为,许小红,翟育忠,刘爱芳[3](2014)在《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选择性培养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提高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效率,研制专门用于克雷伯菌分离培养的选择性培养基。方法依据克雷伯菌生化特性,研制成改良麦康凯(MACI)培养基,观察克雷伯菌及其他乳糖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菌落在MACI平板、SS平板、麦康凯(MAC)平板和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GA)平板上的生长特点;用产酸克雷伯菌(ATCC13182)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10031)检测MACI培养基的生长率和最低检出限。结果克雷伯菌在MACI平板上形成独特的红色菌落,而其他肠杆菌为无色菌落;肺炎克雷伯菌(ATCC10031)和产酸克雷伯菌(ATCC13182)在MACI培养基上的生长率分别为0.936 6和0.898 8;最低检出限均为40 cfu/g。结论 MACI可作为分离克雷伯菌的理想选择性培养基。

刘伯让,杨喆,王丹丹,赵俊桃,陈武林[4](2010)在《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感染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开放性骨折感染,笔者采集1 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导致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1)每个患者第1天取2次标本,第1次入院清创前;第2次清创后(或手术后)8小时;(2)在入院后的第2~5天,视患者具体病情再采集标本1~2次;(3)将送检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有氧条件下37°C培养24小时,经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及生化鉴定,确定细菌种属;(4)收集、分析、记录相关资料(如患者临床资料、实验数据等)。结果 1 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鉴定出G-菌(占56.6%),G+菌(占43.4%);在需氧条件下培养出细菌生长的标本1 016例,"无细菌生长"的标本304例;刚入院、清创前和清创后8小时两组菌株数样本均数比较,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其P<0.05,差异有显着性;入院清创后8小时留取的标本感染率最低,第3天感染率最高,住院时间的长短与感染率并非正相关;开放性骨折损伤程度越高,感染率越高。结论 G-杆菌成为骨伤科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预防和控制开放性骨折感染,临床上应对伤口进行厌氧菌培养与其他微生物检测并及时行清创术。

丁娟,刘尚才,常世卿,宋玉华,李少侠,李勇军,刘鲜茹,张玉振[5](2003)在《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常世卿,王苏静,刘尚才[6](2002)在《条件致病菌在骨伤科感染中的作用——附2947份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临床了解条件致病菌在骨伤科感染的作用及耐药情况。对住院治疗的 416 9例骨伤科患者的分泌物、脓液、抽出液进行了细菌培养、分离鉴定 ,并将得到的条件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总结。结果 2 947份有细菌生长 ,分离出细菌30 6 0株 ,其中条件致病菌 2 137株 ,占 6 9.84%,明显高于化脓性球菌和其他细菌的感染。在 2 137株条件致病菌中 ,以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几种最为常见 ,通过对其药敏试验情况看 ,条件致病耐药性较强 ,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最强 ,在对常用 16种抗生素试验中耐药率 5 0 %以上有 11种 ,耐药率 90 %以上有 4种。认为条件致病菌在骨伤科感染中不但感染率高 ,且耐药性强 ,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二、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总结
    1 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2)骨科相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
    1.5 质控菌株
2 方法
    2.1 实验菌株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2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3 结果
    3.1 临床样本的基本资料信息
    3.2 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3.3 骨科相关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骨科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选择性培养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
        1.1.3 试验菌株
    1.2 MACI培养基的研制
        1.2.1 参照MAC培养基的制备方法[18]
        1.2.2 选择性培养基的分离培养
        1.2.3 MACI培养基的质控[19]
    1.3 市场销售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的检测及MACI培养基应用效果的评判
        1.3.1 样品
        1.3.2 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的检测步骤
        1.3.3 MACI培养基的应用效果评判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感染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及分布
    2 材料
    3 方法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D]. 许晓娜.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骨科相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D]. 姜永广. 青岛大学, 2016(03)
  • [3]配方奶粉中克雷伯菌选择性培养方法的研究[J]. 胡萍,魏琳琳,王新华,余大为,许小红,翟育忠,刘爱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4(07)
  • [4]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感染原因分析[J]. 刘伯让,杨喆,王丹丹,赵俊桃,陈武林. 创伤外科杂志, 2010(05)
  • [5]克雷伯氏菌骨伤科感染及药敏分析[J]. 丁娟,刘尚才,常世卿,宋玉华,李少侠,李勇军,刘鲜茹,张玉振. 中医正骨, 2003(12)
  • [6]条件致病菌在骨伤科感染中的作用——附2947份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J]. 常世卿,王苏静,刘尚才. 中医正骨, 2002(12)

标签:;  ;  ;  ;  ;  

克雷伯菌骨科感染及药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