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

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

一、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1](2021)在《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三)——硅橡胶(续完)》文中指出综述近年来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拓展应用的一些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用途、能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特种弹性体。本综述第3部分报道近年来高性能硅橡胶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应用进展。添加新型热稳定剂(气相法二氧化钛)和耐热增效剂(3价金属-有机硅络合物)可以显着提高硅橡胶的耐高温性能。低苯基硅橡胶是比目前通用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耐高低温性能更优异的硅橡胶,可在-70~250℃空气环境中长期使用,也可在300℃下短期使用。采用集中交联技术可获得高撕裂强度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概述陶瓷化硅橡胶的组成和陶瓷化过程,简述国内在瓷化体系(成瓷填料和助溶剂)以及阻燃陶瓷化硅橡胶方面的研究状况。介绍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基本组成、功能性添加剂和交联反应原理及其在输配电用复合绝缘子中的应用。

赵方舟[2](2021)在《仿生柔性阀设计及在软体驱动器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体驱动作为软体机器人领域重要软体驱动器技术之一,以其通用友好的制备工艺与高功率密度比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非结构化工业环境、复杂动态的手术环境、人机交互众多的康复医疗等重要领域。然而,无论是气动或是液压型流体驱动器都长期受刚性压力源(泵与压缩机)、流体控制元件(机械电磁阀),及复杂的流体管线的制约。仿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选择下的生物具备得天独厚的功能机制,利用高功率密度、储能特性优异的生物肌肉与生物流体管腔联合实现对生物流体的高效控制。受生物流体控制与驱动原理的启发,本文结合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形式进行一种用于流体驱动器的新型高效的柔性流体控制阀的仿生设计与应用探索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典型生物流体控制与驱动机理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受压屈曲跳跃释放能量的驱动膜片翻转使弹性流体管路变形作为柔性阀的设计原理,并以膜片翻转输出的载荷-位移特性、体积-压力特性、输出力等作为量化性能指标,并针对柔性阀设计所用的结构与材料进行了以增材制造结合多步骤模具铸造技术的制造工艺研究。(2)根据柔性阀设计的驱动膜片进行仿真分析,建立不同结构参数三维分析模型,通过材料力学实验提取弹性硅橡胶材料在线弹性区间的弹性模量参数。在ABAQUS软件中结合流体腔(Fluid Cavity)与改良弧长法(Riks)对比分析球膜、球冠膜与平膜在准静态加载下的受压屈曲变形特性,结合驱动载荷与位移关系分析膜片运动机理。仿真结果显示,球膜与球冠膜结构在驱动压力达到临界屈曲载荷时,结构会发生屈曲跳跃翻转过程,具备瞬态位移响应特性。且通过临界压力对比可知膜片壁厚与翻转临界压力呈正相关;曲率半径与翻转临界压力呈负相关,即通过调节膜片几何结构参数可改善柔性阀灵敏度。(3)根据柔性阀设计的性能指标,构建准静态与动态响应试验装置对柔性阀驱动膜片的输出特性进行测试。在准静态试验中,测试膜片在加载到卸载过程中膜片中心点处位移。通过对三种驱动膜片(球膜R=6mm,球冠膜R=7mm,平膜R=∞)的受压驱动过程进行测试,并利用定义为膜片瞬态翻转位移与最大翻转位移之比的翻转率作为驱动膜片具备瞬态响应特性的评判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测试充入压缩气体体积相同时,平膜驱动过程驱动载荷与输出位移呈线性关系,球膜与球冠膜在屈曲临界压力实现位移瞬态响应,与仿真结果趋势相似。此外,在准静态测试中通过载荷-位移关系、临界压差关系研究膜片厚度与曲率半径对双稳态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驱动膜片翻转稳定性与壁厚成正相关。曲率半径与临界压差值呈负相关,当曲率半径在6~7mm范围内时,双稳态临界压差逐渐收敛减小至最小值。曲率半径为6mm的球膜驱动器具备最大的临界压差范围,且能以最小控制压力维持柔性阀开度。通过压力-体积曲线计算获取膜片翻转的能量利用效率,球膜(H=2mm,R=6mm)是球冠膜(H=2mm,R=7mm)释放能量的6.2倍,能量利用率为20.98%。且动态响应测试结果显示,球膜在100k Pa压力下驱动产生输出力所作有用功是相同壁厚球冠膜的2~6倍,具有显着优势,满足应用测试需求。并通过密封承压对比了不同结构膜片的柔性阀临界开启与关闭压力,验证柔性阀具备双稳态控制特性。(4)设计了柔性阀控机械手顺序驱动实验,选择不同曲率半径膜片的柔性阀接入驱动压力敏感、弯曲应变特性显着的Pneu-Net驱动器组成的机械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仅通过调节输入压力可以完成三指的顺序驱动。此外,设计柔性阀与单向阀组成蠕动软泵,并接入PLC与电磁阀组成控制系统分别进行由水源近端与远端两种模式下的液体横纵输运测试对比。结果显示,应用柔性阀驱动的蠕动泵具有响应效果显着,压力频率自适应机制,近水源泵送模式流量显着,平均质量流量最大达65g/min,且纵向输运损失损低至8.7%,通用优势显着。同时,结构紧凑与灵敏度高、轻质化的特点,使泵送可以低阈值压力启动,同时实现较大比压力与比流量(~846 k Pa/kg,~1982 m L/min/kg)。

卫雅杰[3](2021)在《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应变传感型智能皮肤材料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监控、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为了检测不规则物体与微小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制备性能突出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总的来说,可穿戴式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其灵敏性和能快速感应到人体运动的变化,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和快速响应性。从而使其能够适应任何形状,并且能够精准传输电信号。然而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损伤导致表面出现裂纹,从而破坏导电网络。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与平面结构相比,设计三维结构的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因此,研发可穿戴“三明治”夹层应变型传感器对保持其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三明治”夹层应变传感器,引入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不同形状结构的中间导电传感层,采用高导电性的水性石墨烯基导电油墨(CNT+G)作为主要的导电夹层,通过预先构建“两层结构”并且在导电通路中嵌入铜电极材料实现互连结构,既而制备表面介电层硅橡胶材料,从而钝化了导电传感层,具备了保护应变传感器的能力。此外,对于导电硅橡胶复合材料来说,填料的导电性及其在硅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情况是制约其综合导电性能的重要因素。本课题选用具有优异导电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作为导电填料,采用良溶剂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借助材料及填料在溶剂中的良好分散有效保留了其高导电性。MWCNT在填充质量分数为4wt%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体积电阻值跃迁至10-2s/m和200Ω。基于碳纳米管包裹的柔性电子皮肤材料表现出灵敏的动态电响应,在循环加载-压缩中具有良好的可恢复性和重复性。对可穿戴式应变传感器价值进行分析表明,其中附着有平面网格状导电通路的传感器电流信号值跃迁在7.11×10-3A,表现出有规律的运动波形。

张家兴[4](2020)在《LSR注射成型LED光学性能影响因素探究及优化》文中提出光学级LSR是高透明热固性材料,具备透光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广、抗UV稳定性好、流动性佳等特点。采用注射工艺成型,产品成型周期短、设计自由度大,拥有良好的微结构复写性、较低的黄变指数和优异的机械性能,被广泛用于汽车照明、道路交通等领域。结构设计、成型工艺和材料物性共同决定产品性能。成型质量是影响产品光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尺寸精度、固化均匀度、气孔和缝合线等。要做到光学性能把控,不仅要结构设计优良,还需优化注射成型工艺。目前传统光学仿真只能针对于产品结构设计,却无法形成一套将注射成型考虑在内的系统的解决方案,造成仿真与实际的误差。针对传统光学仿真的不足,本课题立足考虑结构设计、成型工艺和材料物性基础上构建了注射成型光学性能联合仿真平台。以LED为模型,验证了联合仿真的可行性,研究了 LSR注射成型对总光通量、光照度和光强度的影响,并基于该平台对LSR成型LED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在改善产品光学性能基础上缩小了仿真与实际的误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注射成型光学性能联合仿真平台,阐明了其技术原理,为光学性能仿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椭圆形LED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光学性能误差为参照,验证了基于Moldex3D、UG、TracePro联合仿真的有效性,确定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2)探究了LSR注射成型对LED关键尺寸参数产品光学性能的影响,为大功率集成自调节汽车前照灯设计等照明领域应用提供了参考。首先研究了不同轴长比和高径比关键尺寸对LED总光通量、光照度和光强度的影响规律,然后运用联合仿真技术对不同轴长比和高径比LED进行分析,得出了 LSR注射成型导致的尺寸精度对不同轴长比和高径比LED光学性能的影响规律。(3)基于联合仿真平台,对注射成型工艺设计进行分析优化,改善了实际产品光学性能,降低了研发成本与周期。为避免LSR注射成型发生过早交联和飞边现象,以烧焦指数和型腔内压力为表征参数研究了体积流率、充填度对烧焦指数,模具温度、充填度对型腔内压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尺寸精度的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参数组合;对模具冷却系统、加热系统和隔温设计进行优化。通过工艺优化提高了 LED尺寸精度,经联合仿真分析验证,成型后产品光学性能得到改善。

王祥[5](2020)在《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增粘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成型液体硅橡胶(ALSR)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电气绝缘性以及耐高低温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然而,ALSR分子链的侧基主要是缺乏反应活性的非极性基团(甲基、苯基、乙基等),导致其表面能较低,粘接性能较差。尤其在潮湿地区,雨水、潮气等容易侵蚀到ALSR粘接界面,破坏其粘接强度,严重影响了ALSR在粘接密封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在自主合成含氢MQ硅树脂的基础上,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将丙烯酸酯基引入到含氢MQ硅树脂上,制备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HMQ-g-TPGDA),并加入到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制备了具有高粘接强度以及优异耐水性的ALSR胶粘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盐酸的催化作用下,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和四甲基二硅氧烷(HMMH)的水解缩合反应,制备了含氢MQ硅树脂(HMQ),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投料摩尔比n(HMMH)/n(TEOS)、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盐酸的用量、去离子水的用量对HMQ的含氢量、粘度以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MQ的最佳合成条件是:n(HMMH)/n(TEOS)为0.9,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30℃,盐酸用量和水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的10%和3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HMQ数均分子质量(Mn)为1581,分子量分布指数(PDI)为1.09,含氢量为0.917wt%,粘度为35.0 m Pa·s,产率达到90.11%。(2)在氯铂酸-异丙醇的催化下,通过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HMQ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HMQ-g-TPGDA),采用GPC、FT-IR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MQ中n(Si-H)与TPGDA中n(C=C)的比值、铂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HMQ-g-TPGDA的结构、产率及其对ALSR增粘作用的影响。考察了HMQ-g-TPGDA的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当n(Si-H)/n(C=C)为0.500,铂催化剂用量为2 ppm,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80℃时,HMQ-g-TPGDA的产率达到70.34%,其对ALSR的增粘效果最好,而且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3)将HMQ-g-TPGDA添加到ALSR中,制备了ALSR胶粘剂,系统研究了HMQ-g-TPGDA对ALSR胶粘剂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以及对聚碳酸酯(PC)、尼龙66(PA66)和铝(Al)的粘接性能的影响,探讨了HMQ-g-TPGDA对ALSR胶粘剂的增粘机理。结果表明,HMQ-g-TPGDA可以显着提高ALSR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随着HMQ-g-TPGDA用量的增加,ALSR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当HMQ-g-TPGDA用量为2 phr时,ALSR胶粘剂的粘接强度最高,其与PC、PA66和Al的拉伸剪切强度分别从未添加增粘剂时的0.44 MPa、0.43 MPa和0.84 MPa增加到3.44 MPa、1.61 MPa和2.34 MPa。(4)采用去离子水对添加了HMQ-g-TPGDA的ALSR胶粘剂进行浸泡处理,研究了ALSR胶粘剂的耐水性能。考察了浸水温度和浸水时间对ALSR胶粘剂与PC、PA66和Al粘接强度的影响,通过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对在100℃的沸水中水煮不同时间的ALSR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了HMQ-g-TPGDA的ALSR胶粘剂与PC、PA66和Al的粘接接头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其中与PC的耐水性最好,在100℃的沸水中浸泡8 h后,ALSR与PC的拉伸剪切粘接强度仍达到2.45MPa。ALSR力学性能和ATR-FTIR分析结果表明ALSR胶粘剂基体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在100℃沸水中浸泡8 h后,ALSR胶粘剂力学性能的下降幅度低于6%,红外谱图基本上没有变化。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6](2018)在《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提出根据2017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白洪强[7](2017)在《笼型低聚硅倍半氧烷及硅溶胶协同增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文中认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LSR)是通过硅氢加成反应硫化的一种有机硅弹性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深层硫化及注射成型、品收缩率极小等突出的优点。近年来LSR在医疗、光学、电子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其机械性能偏低,也难以满足高端领域耐高温和阻燃应用要求,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多面体聚硅倍半氧烷(POSS)是以无机硅氧结构为内核的一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及阻燃性能。近年来,使用POSS提高有机材料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已成为改性材料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惰性POSS改性有机材料性能易引发POSS团聚问题,形成相分离结构,改性效果往往十分有限。使用活性POSS改性有机材料效果好于惰性POSS,但也存在团聚和相容性问题,易引发体系材料缺陷,限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为更好解决以上问题,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材料与POSS协同增强有机硅材料的研究近年也有报道,该类研究主要局限于气相白炭黑或沉淀法白炭黑,对分散性更好、比表面积更大、微观形态更为规整均一的纳米硅溶胶改性LSR尚无报道。本文通过化学键合方式,利用POSS和改性硅溶胶改性LSR,制备出多个系列LSR/POSS/Silicon Sol复合材料,研究了 POSS和硅溶胶的协同规律。主要分为以下内容:A.POSS、高纯度硅溶胶的合成、后处理及表征合成八乙烯基POSS(OVPOSS)及OVPOSS改性PMHS,采用碱溶法制备了球形硅溶胶,分别对其结构、热稳定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分别使用硅氮烷、乙烯基硅氮烷对硅溶胶进行表面处理,制备了惰性和活性两种改性硅溶胶。B.OVPOSS改性LSR系列样品(P)的制备和性能采用两种方式将POSS笼型结构引入到LSR体系内,方法(1)是先用OVPOSS改性PMHS,再将其与VPDMS反应制备改性LSR;方法(2)采用物理共混的方式直接将OVPOSS加入基础胶料内,硫化后制备得到改性LSR。与空白样相比,直接添加0.5%-4%OVPOSS的改性LSR拉伸强度提高423%-508%,撕裂强度提高22%-44%,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8%-65%,氮气气氛下750℃残余率提高36%-75%;间接添加0.1%-0.8%OVPOSS的改性LSR拉伸强度提高177%-677%,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19%-27%,氮气气氛下750℃残余率提高4%-18%。以上结果说明POSS引入后体系交联密度和结构稳定性均有所提高。随着POSS含量的提高,两种方法的改性样品都观测到POSS团聚和析出问题,导致材料缺陷增多,制约体系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由于间接法需要使用大量溶剂,其引入POSS结构的数量存在局限,综合评估后选用直接法开展后续研究。C.惰性和活性硅溶胶改性LSR系列样品(S、RS)的制备和性能分别利用两种改性硅溶胶制备两种硅溶胶改性乙烯基生胶,再进一步制备了两种改性加成型硅橡胶S和VRS。截面SEM图显示两种硅溶胶在材料内分布均匀,无团聚。与空白样品相比,添加5%-20%惰性硅溶胶的S样品拉伸强度提高23%-215%,撕裂强度提高16%-80%,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11%-96%,氮气气氛下750°C残余率提高17%-106%;添加5%-20%活性硅溶胶的VPS样品拉伸强度提高200%-523%,撕裂强度提高72%-302%,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66%-113%,氮气气氛下750℃残余率提高4%-66%。从改性效果比较来看,S样品抗撕裂性能及断裂伸长率提升幅度优于拉伸强度,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下的热分解温度和残留量大幅提高,但VRS样品机械性能显着优于S样品,热稳定性能略高于S样品。试验范围内,两种改性LSR性能与硅溶胶添加比例均呈现相对正相关关系。D.惰性硅溶胶与OVPOSS协同改性LSR系列样品(VPS)的制备和性能在P系列中进一步引入惰性硅溶胶,利用相容剂原理控制POSS团聚问题,制备出新型的POSS/LSR/惰性硅溶胶复合材料VPS。截面SEM图显示样品中POSS团聚体数量减少且明显变小,POSS分散情况明显改善。与空白样相比,添加0.5%-2%OVPOSS和l0%、20%惰性硅溶胶的VPS样品拉伸强度提高238%-631%,撕裂强度提高70%-163%,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109%-161%,最高达到77.5%,氮气气氛下750℃残余率提高97%-150%,最高达到64.1%。VPS性能较(B)、(C)两部分中的改性后的P系列、S系列进一步优化,说明惰性硅溶胶的引入较大程度上减少了 POSS团聚带来的材料缺陷,证实POSS与惰性硅溶胶在LSR体系中具有协同效应,两者共同作用提高了体系的性能。E.活性硅溶胶与OVPOSS协同改性LSR系列样品(VPRS)的制备和性能为进一步提高体系的机械性能,在P系列中引入表面含有可反应乙烯基的活性硅溶胶,制备了交联密度显着提高的新型的POSS/LSR/活性硅溶胶复合材料VPRS。截面SEM图显示VPRS样品中POSS团聚现象明显减少,硅溶胶与POSS在材料中分散均匀,微观形态与VPS相比进一步优化。与空白样相比,添加0.5%-2%OVPOSS和10%、20%活性硅溶胶的VPRS样品拉伸强度提高1038%-1631%,最高达到2.25MPa,撕裂强度提高345%-633%,最高达到6.O1kN/m,其空气氛围下600℃的残余率提高88%-158%,最高达到77.5%,氮气气氛下750℃残余率提高9%-101%。VPRS样品较(B)、(C)、(D)等部分获得的其他改性样品进一步优化,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F.活性硅溶胶与OVPOSS协同改性LSR的热分解机理研究对P20、RS20以及含有同等POSS及硅溶胶含量的VPRS6进行热分解产物的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改性LSR样品的热分解主要遵循主链无规则解聚和自由基降解两大机理为主。红外分析表明其分解残渣主要为SiO2和SiC,但也包括少量有机物。VPRS6的热分解和热氧化分解过程中其有机的硅氧烷分子链骨架主要生成交联结构的二氧化硅及碳化硅,并未大量形成可挥发的硅氧烷环体,硅氧烷侧链的甲基部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挥发,其余主要以硅的碳化物形式转化为无机的固相残渣。该结果说明POSS笼形结构和活性溶胶对提高体系的热稳定性具有协同作用:(1)减少体系内甲基自由基的数量,促使其形成甲烷或二氧化碳气体并脱除;(2)抑制硅氧烷分子链的运动,使其断裂为小分子硅氧烷环体的倾向减小,生成无机硅氧结构的倾向提高使体系分解温度和残留率提高;(3)具有空间位阻效应,阻隔了体系内外的热交换和物质交换,延缓了体系分解进程。

沈萍萍,谌绍林,冯钦邦,吴利民[8](2017)在《乙烯基硅油的制备及其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乙烯基硅油制备方法及其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乙烯基硅油的结构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电子电器灌封胶、液体注射成型胶、模具胶等领域的应用。

张爱霞,周勤,陈莉[9](2016)在《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15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张承焱[10](2012)在《液体硅橡胶及其在医疗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液体硅橡胶的特点及其在医疗、食品等领域的应用状况。

二、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三)——硅橡胶(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5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
    5.1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特点
    5.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组成
    5.3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应用拓宽
6 结语

(2)仿生柔性阀设计及在软体驱动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生物流体控制与驱动的机理研究现状
        1.2.1 人体骨骼肌血流控制原理
        1.2.2 乌贼喷射运动机理
        1.2.3 蚯蚓静水骨骼机理
    1.3 软体驱动器与控制元件的研究现状
        1.3.1 软体驱动器研究现状
        1.3.2 流体驱动器控制元件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仿生柔性阀的设计与制造
    2.1 生物流体控制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
    2.2 柔性阀的仿生设计
        2.2.1 人体下肢肌肉静脉超声测试
        2.2.2 柔性阀结构与工作过程
    2.3 仿生柔性阀制造
        2.3.1 材料与设备的选取
        2.3.2 模具的设计与优化
        2.3.3 柔性阀的制备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阀驱动膜片翻转仿真与参数分析
    3.1 薄壁球壳屈曲跳跃问题
    3.2 有限元求解方法
        3.2.1 理论分析方法概述
        3.2.2 有限元求解方法
    3.3 有限元分析过程
        3.3.1 构建仿真分析模型
        3.3.2 仿真分析过程设置
    3.4 驱动膜片变形分析
        3.4.1 驱动膜变形分析
        3.4.2 结构参数对驱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阀性能特性研究
    4.1 性能测试试验台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驱动膜片准静态响应测试
        4.3.1 准静态响应实验与分析
        4.3.2 准静态实验内容
        4.3.3 不同结构驱动膜片对比
        4.3.4 结构参数对驱动响应特性的影响
    4.4 驱动膜片瞬态响应测试
    4.5 柔性阀双稳态压力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软体驱动器的柔性阀应用研究
    5.1 柔性阀控机械手
        5.1.1 软体驱动器设计与制造
        5.1.2 柔性机械手驱动测试
    5.2 柔性阀控蠕动泵
        5.2.1 软泵远端泵送
        5.2.2 软泵近源泵送
        5.2.3 横纵输运模式对比
        5.2.4 流体泵送性能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应变传感型智能皮肤材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硅橡胶材料概述
        1.2.1 硅橡胶简介
        1.2.2 硅橡胶材料分类
    1.3 人造皮肤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探究
    1.4 3D打印技术在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4.1 3D打印技术的发展
        1.4.2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1.5.1 应变传感型“电子皮肤”的应用
        1.5.2 三维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研究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测试仪器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热重分析(TGA)
        2.3.6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7 动态力学分析仪(DMA)
        2.3.8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2.3.9 电导率及电阻值分析
        2.3.10 电响应压阻性分析
        2.3.11 材料透气性表征分析
        2.3.12 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分析
        2.3.13 耐热氧老化性能分析
        2.3.14 亲疏水性能分析
        2.3.15 传感灵敏度分析
        2.3.16 四探针电流仪分析
第三章 加成型硅橡胶柔性皮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制备步骤
        3.2.1 气相法白炭黑的预处理
        3.2.2 柔性仿真皮肤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橡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3.3.2 皮肤材料表面形貌表征
        3.3.3 皮肤材料的粘弹性表征
        3.3.4 皮肤材料耐老化性能表征
        3.3.5 皮肤材料透气度及接触角测试表征
        3.3.6 皮肤材料的热稳定性及交联密度测试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纳米管包裹柔性电子皮肤电导率及压阻特性
    4.1 引言
    4.2 湿法制备LSR/MWCNTs导电复合材料
        4.2.1 中间润湿剂的选择
        4.2.2 碳纳米管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纳米管偏振拉曼光谱分析
        4.3.2 碳纳米管XRD谱图分析
        4.3.3 EDS元素分析
        4.3.4 导电复合材料表形貌SEM图像分析
        4.3.5 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及体积电阻值测试分析
        4.3.6 柔性电子皮肤的压阻性电响应分析
        4.3.7 不同负载变形模式下CSR的LED光强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变传感型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复合导电薄膜的制备工艺
    5.3 基于3D打印技术制备应变传感器
        5.3.1 设计3D模具形状
        5.3.2 器件制备工艺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导电薄膜的导电性分析
        5.4.2 可穿戴应变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LSR注射成型LED光学性能影响因素探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面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射成型联合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LSR注射成型发展现状
    1.4 注射成型CAE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SR注射成型光学性能联合仿真平台构建
    2.1 LSR注射成型光学性能联合仿真技术原理
    2.2 仿真分析软件介绍
        2.2.1 Moldex3D注射成型仿真软件介绍
        2.2.2 光学仿真软件介绍
    2.3 LSR注射成型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基础
    2.4 LSR注射成型LED数值模拟分析
        2.4.1 三维模型建立及分析条件设置
        2.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5 注射成型光学性能联合仿真及可行性分析
        2.5.1 光学性能表征参量
        2.5.2 光学性能联合仿真分析条件设置
        2.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SR注射成型关键尺寸参数LED光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LSR注射成型LED光学性能研究意义
        3.1.1 LED优势及应用
        3.1.2 LSR在LED封装领域的发展及优势
    3.2 不同尺寸LED三维模型建立
        3.2.1 不同轴长比LED建模
        3.2.2 不同高径比LED建模
    3.3 LED关键尺寸对其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3.1 不同轴长比LED光学性能影响研究
        3.3.2 不同高径比LED光学性能影响研究
    3.4 LSR注射成型对不同轴长比LED光学性能影响研究
    3.5 LSR注射成型对不同高径比LED光学性能影响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联合仿真平台LSR注射成型LED工艺优化设计
    4.1 LSR注射成型
        4.1.1 LSR注射成型原理
        4.1.2 LSR注射成型特点
        4.1.3 LSR注射成型模具设计要点
    4.2 LSR注射成型分析探究
    4.3 LSR注射成型LED工艺参数优化
        4.3.1 正交试验设计法
        4.3.2 确定试验目的和考核指标
        4.3.3 挑选因子和水平
        4.3.4 选用合适的正交表
        4.3.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LSR注射成型LED模具设计优化
        4.4.1 LSR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优化
        4.4.2 LSR模具加热系统设计优化
        4.4.3 LSR模具隔温设计优化
    4.5 联合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增粘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概述
        1.2.1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主要成分
        1.2.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性能与应用
    1.3 MQ硅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功能化
        1.3.1 MQ硅树脂的制备方法
        1.3.2 MQ硅树脂的功能化及其应用
    1.4 粘接作用的形成及粘接机理
        1.4.1 粘接现象
        1.4.2 粘接作用的形成
        1.4.3 粘接机理
    1.5 提高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粘接性能的研究进展
        1.5.1 提高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粘接性能的方法
        1.5.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粘接接头的耐水性
    1.6 本课题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与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目的与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含氢MQ硅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MQ硅树脂结构的表征
        2.3.2 投料方法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3.3 n(HMMH)/n(TEOS)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3.6 盐酸的用量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3.7 水的用量对HMQ硅树脂含氢量、粘度和产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MQ-g-TPGDA结构的表征
        3.3.2 n(Si-H)/n(C=C)对HMQ-g-TPGDA结构及其增粘作用的影响
        3.3.3 铂催化剂的用量对HMQ-g-TPGDA结构及其增粘作用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HMQ-g-TPGDA结构及其增粘作用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HMQ-g-TPGDA结构及其增粘作用的影响
        3.3.6 HMQ-g-TPGDA储存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MQ-g-TPGDA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增粘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MQ-g-TPGDA的用量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4.3.2 HMQ-g-TPGDA的用量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HMQ-g-TPGDA的用量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3.4 HMQ-g-TPGDA的用量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4.3.5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胶粘剂耐水性能
        4.3.6 含环氧基有机硅增粘剂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增粘作用
        4.3.7 HMQ-g-TPGDA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增粘机理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2产品研发进展
    2.1硅橡胶
        2.1.1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热硫化硅橡胶
    2.2硅油
    2.3硅树脂
    2.4硅烷
    2.5其它有机硅材料
    2.6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7)笼型低聚硅倍半氧烷及硅溶胶协同增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加成型硅橡胶概述
        1.2.1 有机硅发展历史
        1.2.2 有机硅产品分类
        1.2.3 硅橡胶概述
        1.2.3.1 硅橡胶的结构及性能
        1.2.3.2 硅橡胶的分类
    1.3 硅溶胶概述
        1.3.1 硅溶胶的发展历史
        1.3.2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1.3.3 硅溶胶的应用发展
    1.4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简介
        1.4.1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的发展历史
        1.4.2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的结构及分类
        1.4.3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的合成方法
        1.4.4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对聚合物的改性研究进展
    1.5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有机硅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直接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2.3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的制备与表征
        2.3.1 八乙烯基硅倍半氧烷的制备与纯化
        2.3.2 八乙烯基硅倍半氧烷的表征
        2.3.3 POSS单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硅倍半氧烷直接共混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2.4.1 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制备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微观形态
        2.4.2.2 红外光谱
        2.4.2.3 热稳定性
        2.4.2.4 热氧化稳定性
        2.4.2.5 机械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间接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改性含氢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3.3.1 OVPOSS改性含氢硅油的制备
        3.3.2 OVPOSS改性含氢硅油的表征
        3.3.3 OVPOSS改性含氢硅油的热稳定性
    3.4 间接法制备硅倍半氧烷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3.5.1 微观形态
        3.5.2 热稳定性能
        3.5.3 热氧化稳定性能
        3.5.4 机械性能
        3.5.5 比较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惰性与活性硅溶胶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3 硅溶胶的制备与表征
        4.3.1 球形硅溶胶的制备及其改性
        4.3.2 硅溶胶的表征
        4.3.2.1 微观形态
        4.3.2.2 红外光谱分析
        4.3.2.3 热失重分析
    4.4 硅溶胶改性乙烯基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4.5 硅溶胶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制备
    4.6 惰性硅溶胶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性能分析
        4.6.1 微观形态
        4.6.2 热稳定性
        4.6.3 热氧化稳定性
        4.6.4 机械性能
    4.7 活性硅溶胶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性能分析
        4.7.1 微观形态
        4.7.2 热稳定性
        4.7.3 热氧化稳定性
        4.7.4 机械性能
        4.7.5 实验结果讨论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惰性硅溶胶和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形态
        5.3.2 热分解性能
        5.3.3 热氧化分解性能
        5.3.4 机械性能
    5.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活性硅溶胶和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改性加成型硅橡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2.2 活性硅溶胶和OVPOSS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形态
        6.3.2 热分解性能及机理
        6.3.3 热氧化分解性能
        6.3.4 机械性能
    6.4 热分解机理研究
        6.4.1 热降解机理研究
        6.4.1.1 氮气气氛下的热降解机理
        6.4.1.2 空气气氛下的热氧化降解机理
        6.4.2 热降解和热氧化残留物
    6.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乙烯基硅油的制备及其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基硅油的制备
    1.1 端乙烯基硅油的制备
    1.2 侧链乙烯基硅油的制备
2 乙烯基硅油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的应用
    2.1 电子电器灌封硅橡胶
    2.2 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
    2.3 模具胶
    2.4 硅凝胶
    2.5 其它应用
3 结束语

(9)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2产品研发进展
    2. 1硅橡胶
        2. 1. 1室温硫化硅橡胶
        2. 1. 2热硫化硅橡胶
        2. 1. 3加成型硅橡胶
    2. 2硅油
    2. 3硅树脂
    2. 4硅烷
    2. 5其它有机硅材料
    2. 6有机硅改性材料
        2. 6. 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 6. 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 6. 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 6. 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10)液体硅橡胶及其在医疗和食品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分类及其硫化机理
    2.1 加成型LSR
    2.2 室温硫化硅橡胶 (RTV)
3 注射成型液体硅橡胶
4 液体硅橡胶在医疗卫生及食品领域的应用
    4.1 液体硅橡胶在医疗及器械方面的应用[1]
    4.2 液体硅橡胶在与食品有关的领域的应用[1][4][7][9][12]
    4.3 液体硅橡胶在医疗用电子产品领域中的应用[8][11]
    4.4 液体硅橡胶在整容和修复方面的应用[10][13][15]
    4.5 液体硅橡胶在药物缓释体系中的应用[14][16-18]
    4.6 液体硅橡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9-10][23]
5 结语

四、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三)——硅橡胶(续完)[J].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 橡胶工业, 2021(12)
  • [2]仿生柔性阀设计及在软体驱动器应用研究[D]. 赵方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应变传感型智能皮肤材料的制备研究[D]. 卫雅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LSR注射成型LED光学性能影响因素探究及优化[D]. 张家兴.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含丙烯酸酯基MQ硅树脂型增粘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增粘作用的研究[D]. 王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 有机硅材料, 2018(03)
  • [7]笼型低聚硅倍半氧烷及硅溶胶协同增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D]. 白洪强. 武汉大学, 2017(06)
  • [8]乙烯基硅油的制备及其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的应用进展[J]. 沈萍萍,谌绍林,冯钦邦,吴利民. 有机硅材料, 2017(S1)
  • [9]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16(03)
  • [10]液体硅橡胶及其在医疗和食品领域的应用[J]. 张承焱. 世界橡胶工业, 2012(12)

标签:;  ;  ;  ;  ;  

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