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0 美元和 2,500 美元 - 加拿大移民身份是一项高额奖学金

18,000 美元和 2,500 美元 - 加拿大移民身份是一项高额奖学金

一、18,000加元和2,500加元——加拿大移民身份就是高额奖学金(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刘钰[2](2020)在《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中期以来由华人移民以汉语为媒介创作的反映北美华人移民移居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小说创作。通观北美华文移民小说,文化身份追寻在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等主题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利用文化身份、形象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在异质文化语境下,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身份认同的呈现方式、特征及其成因,系统挖掘和展示北美华人移民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想象方式与实际抉择。之所以选择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复杂多变的文化身份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身份认同时刻处于建构过程中,在时间上始终指向未来。由于不同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不同,对文化身份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它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因此,文化身份研究也如同文化身份认同一样,始终是一件不会被完成的“产品”(斯图亚特·霍尔语),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对当下还是未来的研究者而言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二是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北美华文移民小说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创作历程,但对其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新移民作家作品上,在地域上则呈现出重美国而轻加拿大的研究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对研究对象作整体性把握。鉴于目前本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足,本论文以北美华文移民小说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纵轴,通过对以上四个典型主题的剖析,力图系统挖掘和展示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身份书写,突破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不平衡的局限。文化身份蕴含了北美华人移民特殊的族群散居经验,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随着不同历史时代中西方之间权力话语的此消彼长,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的北美华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其身份认同的流变不仅是我们认识跨文化空间中,北美华人群体不同时期特有的生存处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移民小说发展轨迹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这一区域文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变革相始终,北美华人移民所面临的自我身份上的困惑和选择很大程度上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命运的一种隐喻,分析和把握这一隐喻的内涵,对于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的调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在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与互动愈发剧烈和频繁,当今的世界文化由此呈现出多元混杂的特征,文化身份的追寻与文化认同的建构是每一个“在场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

孙烨薇[3](2020)在《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都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国都将培养国际化人才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从二战后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已成功跻身于世纪一流大学的行列,加拿大也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声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对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的划分,主要围绕各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和相关的政策与实践进行探讨,并归纳出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可借鉴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旨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分为起步、蓬勃发展、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国际化体系的不断完善、致力于树立高质量国际教育品牌形象、关注留学生的重点教育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国际化发展中教师的重视不够、资金不足以及缺乏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部门。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陈彦蓉[4](2020)在《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对于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荷兰总是在国际排名中获得高分。荷兰被誉为卓越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多年来,荷兰在内向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茅。荷兰普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荷兰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技术的投资,荷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荷兰成立的一个公司,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持有海外资产,主要原因有两个:(1)发展实际经济活动,如生产或销售,(2)或通过税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集团的纳税。第一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常规公司所执行;第二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定向投资其他国家。荷兰有时被称为过境国。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9%来自荷兰常规公司,有71%来自特殊金融机构。特殊金融机构即信箱公司,又称特殊目的实体。特殊金融机构是仅仅出于税务原因而在荷兰成立且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公司。2015年,荷兰拥有超过14,000家特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在荷兰设立特殊金融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少缴税,意即避税。荷兰低预扣税,参与免税,税收裁定,荷兰税务机关的可获得性以及荷兰信托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特殊金融机构通过荷兰重新定向投资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二方面着手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OFDI),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从荷兰实体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微观、宏观二个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与前景、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况、深入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历经300年的发展概述。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等。荷兰根据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生产,而对发达国家流向高科技生产。2015年,整个荷兰商业界大约有160万个公司,其中只有1.2%是大型公司,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2015年,大约有1%的荷兰公司会进行对外直接外投资。其中大型公司占20%,中小企业占80%。这14,000家荷兰公司总共在国外投资了45,059家公司。就价值和参股比率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大型公司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持股两家公司,大型公司平均持股八家公司。大型公司有51%进入欧盟27国的某个国家投资,个体经营的中小企业有67%。大型公司有18%进入亚洲和大洋洲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11%。对大型公司来说有8%进入欧洲其他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6%。大型公司有10%进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5%。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有70%以上是由特殊金融机构完成的。2015年荷兰常规公司对外投资了35,144家公司,特殊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了24,237家公司。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和荷兰常规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时,他们主要都投资于欧盟地区,但欧盟地区对特殊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远低于荷兰常规公司。特殊金融机构更重视在欧盟以外的地区投资,例如,特殊金融机构相对更重视在亚洲和大洋洲投资。特殊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相对经常投资。荷兰以其庞大的国际条约网络而闻名。尤其着重于三种双边条约;双边税收协定(142个),双边投资条约(91个)和双边贸易条约(581个)。外国公司利用特殊金融机构,转移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荷兰与这些目的地国家缔结双边条约。其中税收协定的效果最大。当公司尝试逐步征服国外市场时,国际化是伴随而来的过程。首先,出口比投资渠道使用的频率高17倍。其次,公司已经向该国出口后,开始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独立的中小企业首先在特定国家的投资之前,先有出口经验。贸易政策中的各种工具可以影响投资和出口。例如,当法规差异更大时,荷兰出口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出口壁垒大,荷兰公司通过投资比出口更具吸引力。与荷兰缔结条约的国家,若是没贸易壁垒,出口比投资多。投资条约也是如此。对于荷兰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目的地国的特征对于选择特定目标市场至关重要。通常市场离荷兰越远,荷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荷兰投资者或出口商在该国活跃的可能性就越小。欧盟27国,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中东以外)是投资项目的相对重要目的地。市场规模与决定在有关国家开展业务的荷兰公司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荷兰之间的距离则成反比。荷兰公司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得更快,而随着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得更快。除了距离和规模外,文化上的亲近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与荷兰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企业家越容易投资。以人均平均收入表示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数量成正比。岛国对荷兰出口商和投资者来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目的地。平均进口关税对荷兰进入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目标国家适用的进口关税越高,该国家对荷兰出口商的兴趣就越小,进口关税高的国家的新投资者,数量大大低于关税低的国家。目前发生的新冠病毒危机,比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在锁国之后,家庭的工作和收入损失,以及较低的企业投资和国际投资,可能会延长复苏的道路。2021年以后,全球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上一次金融危机,荷兰大约花了13年的时间,才复苏经济,这一次受创较深,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恢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过程盘根错节非常复杂,通常是综合考虑所有的投资因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

曹梦欣[5](2020)在《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交通的发展等也为国际间教育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使其贸易方式和贸易内容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不仅可以为国家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与此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其他的长远收益。新时代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不断挖掘我国境外消费出口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作为国际间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与此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带动当地消费、拉动旅游产业增长等。同时,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中,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促进国外学生对我国的了解,形成政治影响力,还可以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留学生中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要紧随世界潮流,主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密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竞争优势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贸易规模、生源分布、类别结构、出口竞争力等层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院校战略和组织结构、政府作用和机会等六个方面量化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从政府、高校、社会等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策略。主要结论有:(1)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是以高等教育服务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接收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教育输出。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众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高。各国正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潜力;(2)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到逐步壮大,其发展大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改革时期等三个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现仍然存在贸易规模较小、生源地较为集中、类别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优势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项竞争力指标的综合水平均有所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较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小,竞争劣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全面提高我国留学生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3)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及支持产业、院校战略和组织结构等四个决定性影响因素和政府、机遇等两个辅助性影响因素。本文实证分析表明,生产要素中的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需求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要素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校战略和组织结构要素中的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数、政府要素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影响显着;(4)就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而言,无论是作为老牌国家的美国,还是后起之秀的澳大利亚,以及增长强劲的日本,无不依托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基础设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生师比例、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浓厚的学术氛围、较大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稳定的社会环境、宜人的生活环境、多元化的政府促进政策等维持其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这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5)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着力从政府、高校和社会等三个层面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国家经费投入;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教育质量监督;要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促进平稳有序发展。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科研投入,致力开拓国际留学生市场。社会各方要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借助中国元素的国际热潮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以中国文化为内核建设形成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孙博,曾晓文[6](2019)在《中国芯传奇》文中认为第一章情缘花开1袁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伯特·墨菲教授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罗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里。他走进了教堂,看到罗伯特正坐在那儿沉思冥想,便悄悄坐到了他后排的位置上。过了一会儿,罗伯特转过头来,袁焜立即做了自我介绍。罗伯特50多岁年

张雪[7](2018)在《制度视角下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国,近年来上海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留学生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仍位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研究在沪留学生的城市适应现状,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在制度层面帮助其在学期间较好地适应城市,有助于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对城市的认可程度,也可有效完成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亲华”的培养目标。同时,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来沪,对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具有潜在的意义。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以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读于上海市留学生人数排名靠前的十二所高校的外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资料收集的方法收集研究数据,从经济适应、文化适应、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维度,对当前在沪就读的来华留学生城市适应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试图找出影响其城市适应的成因,进而提出有助于提升城市适应的政策建议。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高校来华留学生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城市适应状况,其既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又较好的接受和适应了本市的生活方式,但留学生居住方式的半封闭性、与中国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不够,以及公共制度对留学生的严格等因素限制了留学生的城市适应,在整体上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意义、研究背景和全文框架;第二章界定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并通过研究综述的方法,对关于国内外城市适应,尤其是关于海外学生及外籍人员的城市适应及融入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城市适应和制度供给的理论基础,进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构建。第三章,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取合理的城市适应衡量指标体系,并根据留学生群体的特性及本文制度供给研究的目的进行重构,并借助SPSS软件对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访谈内容,从构建的四个维度对上海高校留学生城市适应现状进行综合性描述,探究留学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第四章,从制度供给研究的角度,对比上海市政府在留学生城市适应中相关的政策、现状,从中发现其中的制度和政策供给是否存在不足或失衡;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以上情况从经济、文化、生活、心理四个层面提出了旨在促进留学生在沪城市适应的建议,为上海市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葛昀洲[8](2018)在《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迈入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产出越来越高,其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得以不断夯实,日益成为我国自主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出的人才离企业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唯一受官方认可且以企业作为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博士后(Industry Postdocs)制度从发达国家被引进至我国后,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研发人才。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企业博士后培养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应企业研发实力大幅上升、知识产权体系日益完善、人才招收引进模式变革等综合因素而产生,总体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呈现出:(1)企业主导与政府扶持相协同、(2)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3)学术化与产业化相平衡的三大特点。我国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1994年,经过初步试点、扩大试点、多种类型设站、博士后基金覆盖4个阶段的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企业研发体系和企业博士后培养水平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明显差距。本文聚焦企业博士后培养的最主要参与者(企业博士后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我国企业博士后的培养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研究方法,提炼并检验了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其对培养质量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更进一步,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现状让人较为满意的包括企业导师,企业实力,高校导师,企业博士后教育背景,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程度等因素。本研究总结提炼了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主要类型。从宏观来看主要有:市场调节下的美国模式、行政主导下的中国模式和协同创新体制下的加拿大模式三类。从微观来看可按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业务型和复合型四类;按培养模式分为:导师制、部门制和混合制三类。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博士后培养、提升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本文基于对博士后培养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模式的系统优化建议。首先,培养体系的设计应注重定位、类型、学科选取的问题。其次,培养机制的落实应注重“博士后导师不作为”、“部门经理不重视”、“招收机制太单一”和“各阶段考核没重点”等问题。最后,培养环境的营造应注重协同中央、各省及各高校的协同问题。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已有研究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的不足,提出影响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四个主要维度,从企业因素、高校因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对各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并发现了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是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的四个影响因子,为后续给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提供政策性建议提供有力依据。其次,本文通过对美国RPIF项目和IBM项目、加拿大Elevate项目和上海交通大学、光明集团等案例的深入分析,分别提炼美国校企联培企业博士后的培养体制、美国企业独立培养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加拿大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企业博士后的培养机制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的现状。通过跨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博士后的三种培养模式,即美国的市场模式、加拿大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我国的行政主导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系统模型。最后,本文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构建了流程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系统优化建议。从企业博士后培养的全过程入手,本文从战略规划、培养机制和各界支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在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配,细化了企业博士后从招收、开题到考核、出站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步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杨琴[9](2017)在《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的实施、政策的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等展开研究,从而得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改革的启示。从政策的背景看,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以及变迁。殖民时期,英、法殖民者为了让原住民―基督教化‖而实行同化教育;加拿大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仍残留了同化时期对原住民的歧视思想,推行寄宿制教育;随着原住民教育自治呼声的不断高涨,加拿大政府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不断调整并最终全面实施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不仅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更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框架下的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不但尊重和重视原住民文化的价值与作用,而且积极促进原住民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治能力,增进了原住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以保障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为核心的全纳教育思想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消除教育差异等方面的价值诉求也为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政策内容看,论文认为加拿大缔结的相关国际条约和宪法是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在此指导下联邦的其他法律以及条约、协议中有关原住民教育的内容则是实施原住民教育计划的具体指南。加拿大宪法制定了多项条款保护原住民受教育以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权益,是原住民教育政策的重要基石。以宪法为基础,人权法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法的颁布进一步奠定了原住民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框架;原住民聚居地区政府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制定、调整并颁布了更加具体的原住民教育政策,使之得到更好的落实。从政策的实施看,研究认为加拿大政府建立了从联邦政府到各省/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再到各类教育政策具体实施机构的较为完善的执行体系,是原住民教育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机构保障。从政策的实施过程看,论文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框架下各项原住民教育计划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幼儿园至12年级教育行动计划、中学后教育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计划以及其他保障性计划等。从政策的特征看,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是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最主要的特点。国家认同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认同构成了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实质内核,没有国家认同,就不可能有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和原住民教育自治。同时,平行主义与融合主义的交融以及原住民教育自治权利赋予与能力培养并重也推动了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蓬勃发展。从政策的价值取向看,论文认为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主要蕴含了以下四项最主要的价值追求:一是崇尚正义与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原住民教育政策是加拿大政府承认隔离、同化政策的历史错误,为改善原住民的社会生活状况、促进原住民社会发展而采取的补偿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包容差异。原住民教育政策在承认原住民个人普遍意义之上的公民身份的同时,强调其作为特定文化群体成员的身份,尊重原住民的―非政治认同‖;同时,对原住民采取特别措施,予以差别对待,注重―差别性待遇‖。三是维护多样性。多元文化主义框架下的原住民教育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原住民语言教育,帮助原住民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保证原住民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我发展,尊重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四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加拿大政府积极推行原住民教育政策,对缓解加拿大的族群矛盾、增进国家认同、促进加拿大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把提高原住民教育质量、培养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促进加拿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加拿大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有契合之处,可为制定、实施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将促进民族发展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将下放教育管理权与培养民族教育管理能力相结合;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促进民族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少数民族社区、家长、长者的作用,强化民族教育特殊性政策。

程星星[10](2017)在《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基于公平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增长,直至2010年我国GDP已经达到6.101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高于0.4这一国际警戒线,如果任由这一现象长期存在,将会引发我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人所得税除了是筹集财政收入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实施收入再分配达到公平的重要工具。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目标,借鉴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的优点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个人所得税比重,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税制结构的改革,推进我国深化改革。本文以个人所得税的公平课税原则为切入点,对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做全面的剖析,并提出借鉴加拿大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意见,共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引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首先对税收公平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后文公平性的界定奠定基础。其次对个人所得税相关理论做出阐述,作为后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历史角度剖析我国和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发展的历程、税制选择的历史原因以及税收规模的大小;第四部首先对公平做出界定,从而提出税收公平的衡量标准,进而对中国和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费用扣除以及税率设计进行了公平性比较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公平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借鉴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议。本文的创新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历史和公平这两个全新的维度为中国和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第二,本文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贯穿始终,分析中国和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异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二、18,000加元和2,500加元——加拿大移民身份就是高额奖学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000加元和2,500加元——加拿大移民身份就是高额奖学金(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北美华文小说中移民书写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早期美国华人移民的痛史
        一、近代中国人的美国想象
        二、弱国子民的异国生存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
        一、北美留学生文学发展历程
        二、50—70年代前期:“无根者”的命运哀歌
        三、70年代中后期:民族认同的回归
    第三节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多元景观
第二章 跨时空书写中的原乡想象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排华背景下华人先侨的民族国家想象
        一、传统中国的“国家观念”
        二、种族迫害下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
    第二节 无根漂泊者的文化乡愁
        一、漂泊者的“文化中国”情结
        二、台湾返乡留学生的文化失落与“根”的幻灭
    第三节 跨越原乡与异乡边界的世界意识
        一、重建成长记忆中的地理故乡
        二、“越界书写”下的世界主义情怀
第三章 北美华人移民的历史记忆与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早期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民族记忆
        一、重新表征北美早期华人移民史的必要性
        二、新移民作家对早期华人移民种族符码的颠覆与重构
    第二节 “二战”视野下的身份追寻与民族形象的重建
        一、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视野下抗战叙事的时代变迁
        二、40年代北美华文抗战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情结
        三、台湾旅美作家笔下被放逐的流浪者之歌
        四、新移民作家“二战”书写中的认同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怀
    第三节 社会政治变革中个体的命运与身份建构
        一、海外“伤痕文学”中归国知识分子的边缘身份
        二、80年代新移民的历史重负与身份焦虑
第四章 跨文化异族交往与华人移民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跨国婚恋中作为文化身份隐喻的两性关系
        一、早期移民跨国婚恋中的种族歧视
        二、台湾留学生文学跨国婚恋中的文化冲突
        三、新移民小说中跨国婚恋中的身份困惑与人性探寻
    第二节 职场生存中的文化抉择与身份转变
        一、种族歧视下台湾学人对民族文化的固守
        二、新移民的职场沉浮与世纪末的身份焦虑
        三、新世纪以来职场小说中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五章 代际关系视域下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视野下的代际冲突
    第二节 异国背景下父子冲突中的文化身份抉择
        一、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下的代际冲突
        二、代际间的语言冲突与认同差异
        三、移民父子的政治观念冲突与华人群体的边缘地位
    第三节 从对抗走向对话:代际和解与文化融合
        一、走出身份的迷途:“混血儿”的寻根之旅与身份重建
        二、跨越文化冲突:代际隔阂下人类共通性情感的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步(二战后——20 世纪70 年代末)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一)战后加拿大的政治与经济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阶段的措施
        (一)开展国际援助计划
        (二)国际间的大学合作项目
        (三)招收国际学生,引进高层次师资队伍
第二章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20 世纪80——90 年代末)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一)宽松的移民政策带动经济增长
        (二)国际间高等教育竞争激烈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阶段的政策与实践
        (一)政府提出一系列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二)高校采取的国际化措施
        (三)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第三章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21世纪后)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三)国际教育流动性增加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的战略与行动
        (一)全国性国际高等教育战略形成
        (二)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采取的国际化行动
        (三)国际学生获得更大的支持
第四章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二)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教训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面临挑战
        (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需提高
        (三)课程改革力度有待加强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更新国际教育理念,将国际化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二)坚持文化自信,打造中国特色教育品牌
        (三)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完善国际化课程
        (四)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双向流动,避免人才流失
        (五)开展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
        三、投资政策发展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投资流量的宏观概述
        三、荷兰的就业情况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征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二、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第四章 特殊金融机构
    第一节 特殊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特殊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
        三、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双边条约的重要性
        一、荷兰是国际条约体系的核心
        二、不同类型双边条约的吸引力
        三、特殊金融机构对荷兰经济重要性有限
第五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一、独立的中小企业主要进行小规模投资
        二、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荷兰重要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金融业跨国公司
        二、金融业跨国公司
        三、非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第六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出口和投资的介绍
        二、出口和投资齐头并进
        三、出口和投资的方式
    第二节 条约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条约和非关税措施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二、贸易协议的深度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选择因素
第七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节 德国
        一、德国的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八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和挑战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
        一、85年的货物贸易和投资趋势
        二、金融危机
        三、新冠病毒危机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威胁(Threat)
        四、机会(Opportunity)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2.1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服务贸易
        2.1.2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2.1.3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
        2.1.4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
    2.2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推拉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分析
    3.1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分析
        3.2.1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总体规模分析
        3.2.2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生源地分析
        3.2.3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类别结构分析
    3.3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3.3.1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竞争力指标选取
        3.3.2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竞争力数据取得
        3.3.3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分析
        3.3.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分析
        3.3.5 贸易竞争优势指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4.1.1 生产要素
        4.1.2 需求要素
        4.1.3 相关及支持产业
        4.1.4 院校战略和组织结构
        4.1.5 政府要素
        4.1.6 机会要素
    4.2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线性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借鉴
    5.1 美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5.1.1 美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5.1.2 美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
    5.2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经验借鉴
        5.2.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5.2.2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
    5.3 日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5.3.1 日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5.3.2 日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转变政府职能
        6.1.2 加大支持力度
        6.1.3 完善法规体系
    6.2 高校层面
        6.2.1 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6.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2.3 开拓国际留学生市场
    6.3 社会层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制度视角下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留学生城市适应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外籍人员
        二.在沪留学生
        三.城市适应
    第二节 城市适应理论
        一.多元论与同化论
        二.社会排斥论
    第三节 制度供给理论
        一.制度供给理论
        二.制度归因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在本文研究的应用分析
第三章 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问卷设计
    第四节 问卷发放与资料收集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访谈
        三.数据分析与样本背景信息
    第五节 城市适应现状分析
        一.经济适应现状
        二.文化适应现状
        三.生活适应现状
        四.心理适应现状
        五.小结
第四章 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的制度分析:需求与不足
    第一节 制度供给在留学生城市适应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留学生城市适应的制度需求
        一.经济适应方面
        二.文化适应方面
        三.生活适应方面
        四.心理适应方面
    第三节 留学生城市适应中的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
        一.制度供给的总体性不足
        二.制度供给的差异化
        (一).推动型制度及政策
        (二).排斥型制度及政策
    第四节 成因分析
        一.开放性公共管理体制的缺失
        二.制度供给不足:留学生激增与政策制订滞后
        三.管理制度偏差:“差异化”与“趋同化”之争
        四.政府的公共服务承载力有限
第五章 关于促进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经济层面适应
    二.促进文化层面适应
    三.促进生活层面适应
    四.促进心理层面适应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高校留学生城市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文献综述
    2.1 企业博士后培养相关理论
        2.1.1 国内外学术关注程度综述
        2.1.2 后学院科学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4 协同理论
    2.2 关于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2.2.1 关于博士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2.2.3 关于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2.2.4 关于博士后考核与评估的研究
    2.3 关于企业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2.3.1 关于企业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2.3.2 关于企业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2.3.3 关于工作站建设的研究
        2.3.4 关于企业博士后现存问题的研究
    2.4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协同创新理论的企业博士后培养综述
        2.4.1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三重螺旋理论模型
        2.4.2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经验研究
第三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3.1 企业博士后在北美的形成与发展
        3.1.1 历史起源
        3.1.2 发展阶段
        3.1.3 企业博士后与高校博士后的比较
        3.1.4 加拿大政府基金——产业研发博士后基金的发展研究
        3.1.5 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3.1.6 特点与启示
    3.2 企业博士后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3.2.1 历史起源
        3.2.2 发展过程
        3.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展的研究
第四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主要模式与案例分析
    4.1 罗格斯大学医药企业博士后项目的研究
        4.1.1 项目简介
        4.1.2 项目培养体制分析
        4.1.3 项目特点
    4.2 IBM公司哥尔斯廷企业博士后项目研究
        4.2.1 项目简介
        4.2.2 项目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成长研究
        4.2.3 项目特点与启示
    4.3 加拿大“跃升”项目研究
        4.3.1 项目简介
        4.3.2 项目机制分析
        4.3.3 项目特点与启示
    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发展现状研究
        4.4.1 企业博士后招收
        4.4.2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分析
        4.4.3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发展研究
        4.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特点与启示
    4.5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案例研究
        4.5.1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项目简介
        4.5.2 光明乳业研究院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
        4.5.3 光明乳业企业博士后培养特点
        4.5.4 经验与启示
    4.6 中外企业博士后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对比研究
        4.6.1 三种模式概况
        4.6.2 三种模式的对比研究
        4.6.3 三种模式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4.6.4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理论模型
第五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维度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调研过程
        5.1.1 指标设计过程
        5.1.2 问卷发放形式与过程
        5.1.3 访谈调研设计
    5.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5.2.1 企业博士后
        5.2.2 企业博士后管理人员
    5.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3.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5.3.2 数据质量检验结果
        5.3.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5.4.1 企业因素
        5.4.2 高校因素
        5.4.3 外界因素
        5.4.4 自身因素
        5.4.5 培养结果
第六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系统优化
    6.1 以战略规划为统筹,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作用
        6.1.1 明确企业博士后的角色定位
        6.1.2 搭建分类培养体系
        6.1.3 对企业博士后分布进行整体设计
    6.2 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优化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企业博士后招聘机制
        6.2.2 企业博士后开题机制
        6.2.3 企业博士后考核机制
    6.3 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深化各界的协同参与力度
        6.3.1 抓好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6.3.2 推进高校各类资源共享
        6.3.3 推进企业育人团队建设
        6.3.4 完善企业博士后激励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家关于企业博士后领域的重要文件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9)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促进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核心概念
        (一)原住民
        (二)教育政策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一、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社会背景
        (一)原住民人口构成及分布
        (二)原住民社会现状
    二、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教育背景
        (一)传统原住民教育
        (二)同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主义教育
        (四)原住民教育现状
第二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文化主义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先导
        (二)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全纳教育思想
        (一)全纳教育的思想源流——保障人权与全民教育
        (二)全纳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对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加拿大缔结的国际条约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二、加拿大联邦法律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一)加拿大宪法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二)《加拿大人权法》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三)《印第安法》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四)《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法》中与原住民教育相关的内容
        (五)加拿大联邦法律中关于原住民教育的政策——以《Mi‘kmaq教育法》为例
    三、联邦与原住民签订的条约和协议中关于教育的政策
        (一)条约中关于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内容
        (二)协议中关于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内容
    四、努纳武特地区《2008年教育法》
第四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幼儿园至12年级原住民教育行动计划
        (一)初等/中等教育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二)教育新路径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三)第一民族学生成功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四)教育合作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五)第一民族和因纽特民族文化教育中心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六)高成本特殊教育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二、原住民中学后教育行动计划
        (一)中学后伙伴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二)中学后学生支持计划和高校入学准备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三、原住民职业教育计划
        (一)第一民族和因纽特青年就业战略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二)印第安人激励计划的内容和实施
        (三)加拿大2013年经济行动计划
    四、加拿大原住民教育保障计划
第五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特征
    一、以国家认同为核心
        (一)实质内核——国家认同
        (二)以多元文化主义理念为支撑
    二、平行主义与融合主义并存的双重路径
        (一)平行主义及其对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影响
        (二)融合主义及其对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影响
        (三)平行主义与融合主义的交融
    三、原住民教育自治权利赋予与能力培育并重
        (一)赋予原住民控制原住民教育的自治权
        (二)积极推进能力与权利相匹配的教育自治改革
第六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崇尚正义与公平
        (一)对历史错误的承认与补偿
        (二)促进社会公平
    二、包容差异
        (一)尊重―“非政治认同”
        (二)注重―“差别性待遇”
    三、维护多样性
        (一)保护文化多样性
        (二)尊重个体价值的多样性
    四、寻求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改革的启示
    一、将促进民族发展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
    二、将下放教育管理权与培养民族教育管理能力相结合
    三、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促进民族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发挥少数民族社区、家长、长者的作用,强化民族教育特殊性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10)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基于公平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
        1.2.2 国内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研究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个人所得税税收公平理论概述
    2.1 税收公平的衡量标准
        2.1.1 受益原则
        2.1.2 支付能力原则
    2.2 税收的横向公平
    2.3 税收的纵向公平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比较
    3.1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发展历程比较
        3.1.1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发展历程
        3.1.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发展历程
        3.1.3 比较分析
    3.2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模式选择比较
        3.2.1 中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3.2.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3.2.3 比较分析
    3.3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征收规模比较
        3.3.1 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规模
        3.3.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征收规模
        3.3.3 比较分析
第4章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构成要素公平性比较
    4.1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比较
        4.1.1 中国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
        4.1.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
        4.1.3 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公平性分析
    4.2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费用减免的比较
        4.2.1 费用扣除的理论依据
        4.2.2 中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
        4.2.3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
        4.2.4 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公平性分析
    4.3 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税率比较
        4.3.1 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
        4.3.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税率
        4.3.3 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公平性分析
第5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5.1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公平性的不足
        5.1.1 分类所得税制自身的公平性不足
        5.1.2 分类所得税制之下各类所得税率设计不合理
        5.1.3 费用的扣除和抵免不合理
        5.1.4 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存在缺陷
    5.2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5.2.1 扩大征税范围减少隐性收入
        5.2.2 优化税率设计
        5.2.3 改革费用扣除制度
        5.2.4 加强税收征管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18,000加元和2,500加元——加拿大移民身份就是高额奖学金(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D]. 刘钰. 吉林大学, 2020(03)
  • [3]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研究[D]. 孙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陈彦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D]. 曹梦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中国芯传奇[J]. 孙博,曾晓文. 百花洲, 2019(02)
  • [7]制度视角下在沪留学生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 张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D]. 葛昀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D]. 杨琴. 西南大学, 2017(01)
  • [10]中国与加拿大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基于公平视角[D]. 程星星.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18,000 美元和 2,500 美元 - 加拿大移民身份是一项高额奖学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