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一、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霞[1](2021)在《江西“建昌帮”姜制天麻成分变化及对对偏头痛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江西“建昌帮”天麻姜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其对偏头痛作用机理。方法:(1)天麻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研究。挥发性成分研究,采用冷浸法提取天麻与姜天麻化学成分,生姜采用压榨法提取,后GC-MS检测,对比3样品成分;非挥发性成分采用超声提取,应用UPLC-Q-TOF-MS检测,对比四种不同炮制品成分变化,并运用Peak View 1.2和SIMCA14.1等手段对各成分进行分析。(2)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姜天麻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工艺优化。以天麻素、天麻苷元、对羟基苯甲酸、巴利森苷A、B、C、E及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考察提取料液比、时间、温度、粒径、溶剂等单因素后,运用响应曲面设计法对提取影响较大的料液比、温度及溶剂的交互作用进行优化筛选,得出姜天麻最佳提取工艺。(3)研究天麻姜制前后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的作用。应用硝酸甘油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CGRP,脑组织中5-HT、DA等含量,以生化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对比各组别动物行为学及生化指标情况,以考察天麻不同炮制品对偏头痛作用之间的差异。(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生姜-天麻药对可能的有效成分基因与对偏头痛基因相互作用机制。实验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TCMSP分析平台和Genecard、TTD、OMIM、Drugbank等数据库资源,预测天麻及生姜活性成分对偏头痛相关潜在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和疾病之间网络关系图;结合匹配结果构建的PPI网络,筛选药物作用偏头痛核心靶点;并采用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姜天麻治疗偏头痛功能信号通路图;运用Discovery Studio2016软件对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析药物成分靶点对偏头痛靶点对接强度,总结姜制天麻可能作用于偏头痛作用机制。结果:(1)对于成分变化研究。运用GC-MS法分析放置150d天麻、天麻姜制品及鲜生姜等化学成分各27、17、30种。天麻经姜制后,同一条件下所含共同的挥发性成分较天麻生品和生姜成分含量降低,但也产生了天麻不含有挥发性成分,如1-己烯-3-醇,棕榈酸乙酯,正戊醛,4-甲基-1,3-二氧己环、2,4,5-Trimethyl-1,3-dioxolane、亚油酸乙酯等,并引入生姜中5种挥发成分。天麻炮制品中非挥发性成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47种,包括25种酚类、6种有机酸、7种生物碱类成分,9种酯类及其它成分。PCA及OPLS-DA结果表明天麻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找出巴利森苷F、巴利森苷A、双(4-羟基苯基)醚等成分差异VIP值大于1的21个差异成分,且引入生姜12种成分。(2)以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姜天麻主要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料液比1:15,温度80℃,超声40 min。(3)对于药效研究。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挠头次数明显增多(P<0.01);血浆NO、CGRP显着升高(P<0.01),而ET、5-HT均降低(P<0.01),说明造模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在0~30、30~60min两个时区的挠头次数显着降低(P<0.01),NO、CGRP含量显着下降(P<0.01),ET、5-HT含量升高(P<0.05),AD升高(P>0.05)但组间差距不具统计学意义;生天麻与姜天麻组0~30、30~60min两个时区挠头次数显着降低(P<0.01),ET、5-HT均升高(P<0.05),CGRP、NO含量降低(P<0.05),其中姜天麻组降低较明显;各组别AD含量均升高,但姜天麻组尤为明显(P<0.01),生天麻组升高但组间差距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网络药理学研究中,通过类药性及胃肠吸收共筛选出天麻中香草醛,天麻苷元等27个活性成分,通过类药性、生物利用度、生姜中β-谷甾醇等4个活性成分,通过成分靶点查找得469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1496个偏头痛疾病靶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23个,药物与疾病核心靶点17个,分别为ACE、ESR1、EGFR、CNR1、PTGS2、CASP3、CCR5、AGTR1、SLC6A4、SRC、PIK3CA、APP、GRM5、F2、COMT、OPRM1、HTR2A。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姜天麻生物学过程主要为代谢、生物调控、蛋白结合以及血管收缩调节等,KEGG通路分析得到10条显着通路,主要涉及血清素能突触、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分子对接验证得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结合度较好。结论:(1)天麻经姜制后对其化学成分产生影响,成分变化主要涉及到成分含量和化学性质等方面。其中姜制挥发性成分变化多为具有潜在的医用价值的天麻有效成分,说明建昌帮提出的天麻采用姜汁炮制方法的合理性。(2)在天麻不同炮制品的成分变化当中,尤以巴利森苷类成分变化为主,而该类成分与偏头痛作用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响应曲面法优选出的天麻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后续药理研究提取给药。(3)药效实验表明,天麻姜制后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的作用增强。(4)网络药理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姜制后对偏头痛可能作用路径多样。综上实验结果,天麻经姜制后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均发生显着变化,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姜制可提高天麻抗偏头痛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可能为通过降低NO、CGRP和提高ET、DA、5-HT的含量,以改善偏头痛症状;同时,通过炮制变化中的成分,如硫化二对羟基苄、4,4’-亚磺酰基(亚甲基)二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对ACE、ESR1、EGFR、CNR1等靶点作用。以调节血管收缩、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疼痛感觉等综合作用,从而发挥抗偏头痛作用。说明天麻经姜制后药效增强,这为深入研究天麻提供基础。

潘楠楠[2](2020)在《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文中认为自古以来中医认为: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健胃、化痰止咳的功效。现代学者研究成果表明,生姜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姜精油、姜辣素、生姜蛋白酶和二苯基庚烷类物质等[5]。在这些物质中姜辣素的作用是刺激味觉神经,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使消化道大量的分泌消化液,从而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几率。姜精油可以用于风湿性病、关节炎、癖伤、痈、反胃恶心、宿醉、晕车呕吐、感冒、黏膜炎、咳嗽、窦炎、皮肤疼痛、咽喉疼、痢疾、疝气、抽筋等。生姜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食品添加剂,它可以作用于酒类的澄清,也可以促进牛奶凝乳,在猪肉、牛肉等肉质的嫩化等方面效果显着。本文选用安徽农业大学培育的小黄姜(金姜一号),对其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方法优化,提高生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表7、8的数据可知,通过对单因素的分析,就乙醇浓度这个因素分析,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姜粉目数这个因素分析,同样的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固液比这个因素分析,也是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就超声时间这个因素分析,还是第二个平行试验数据最理想。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算出最优的超声波提取姜辣素试验组合为A2B2C2D2,就是选用浓度为60%的乙醇溶液,姜粉过20目筛,固液比为7g/100ml,超声进行10分钟。结合表7、8中的极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超声提取姜辣素的试验中乙醇溶液浓度对姜辣素提取率产生的影响最大,超声的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最小,即姜辣素提取率与四个相关因素的关系:乙醇浓度>固液比>姜粉目数>超声时间。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小黄姜切薄片,在40℃用真空干燥箱烘干至水分低于13%,将干燥后的姜片粉碎至20目,按固液比1:20加入纯化水浸泡2小时,常温下蒸馏6小时,姜精油的提取率最高。提取率与四个因素的关系为:干燥温度>蒸馏时间>姜粉目数>固液比。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生姜榨汁,加无水乙醇(-20℃)制成浓度约为60%的乙醇姜汁混合溶液,搅拌均匀,放置于4℃冰箱内30分钟,离心,取沉淀,减压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粗酶粉备用;取上述步骤制得的粗酶粉加入重量体积比为20倍的磷酸缓冲液(用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配置,0.1mol/L,PH6.0)中,溶解,离心取上清液,加硫酸钠至饱和度为40%,加入硫酸钠过程中控制PH6.0左右,离心取上清液,继续加硫酸钠至饱和度为80%,离心取沉淀,通过截留分子量14000U的透析袋进行透析除盐,直至用1%氯化钡溶液检查无白色沉淀产生为止,冷冻干燥即得生姜蛋白酶。

李孟瑶[3](2020)在《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绿色、营养的食品,对食品的贮藏保鲜及包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性包装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持食品原有的特性,提高其营养、感官品质和安全性,而且属于环境友好型绿色包装,因此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将微胶囊技术与膜技术进行了结合,制得了以生姜精油为活性成分、具有抑菌以及抗氧化效果的保鲜薄膜。该可食膜具有缓释性能优异、安全、稳定的优点。克服了天然植物精油易于挥发、易氧化、生效时间短的缺点,同时增加了明胶膜的保鲜特性。将含有微胶囊的抗菌抗氧化的明胶膜用于冷鲜牛肉的保鲜包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及其反应条件优化以CO2超临界流体提取的生姜精油作为芯材,明胶-阿拉伯胶组合作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首先确定了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反应pH以及壁材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壁材浓度、芯壁比、搅拌速度、搅拌温度四个单因素对于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的影响。并以包埋率和产率为评价指标,使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微胶囊制备进行了优化,进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搅拌速率400 r/min,芯壁比2:3(w/w),壁材浓度1%(w/w),搅拌温度45℃。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为96.98%,产率为85.66%,载油率为45.29%。2.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生理活性功能及贮藏稳定性通过对于生姜精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平均直径和粒度分布以及水分含量的测定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验证了微胶囊形态完整,平均粒径为333.3 nm,可以在悬浊液中均匀分布。生姜精油微胶囊可以实现较好的缓释效果,在高水分活度模拟食品体系内15 d释放62.26%,采用Peppas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在高醇模拟食品体系内15 d释放44.21%,采用一级模型进行拟合时效果最优。且在4℃下贮藏稳定性最优,90 d释放10.44%。生姜精油微胶囊呈现具有缓释特征的抗氧化能力和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3.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以及活性研究通过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工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明胶添加量为6 g/100 mL膜液;明胶:甘油比例为1:0.3;干燥条件20℃,48 h。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添加量的微胶囊对于微胶囊膜机械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并确定微胶囊膜的微胶囊添加量1.36 g/100mL膜液。验证了微胶囊膜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能力随时间推移变化较小,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相对较高的抗氧化能力。明确了微胶囊膜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抑制的能力,且微胶囊膜正面的抑菌能力要明显大于底面的抑菌能力4.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探究将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应用于冷鲜牛肉的保藏,并研究该膜对于冷鲜牛肉保藏期间的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颜色、质量损失率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同时与空明胶膜接触覆盖、生姜精油乳液涂膜处理组进行对比,验证微胶囊膜的功效。结果表明微胶囊膜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效果,综合来看可以延长冷鲜牛肉货架期4-5 d,对于冷鲜牛肉的保鲜起到积极的影响。

李佳[4](2020)在《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指出天然低共熔溶剂具有易制备,低成本,低毒性,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姜黄素类化合物属于多酚化合物,又是一种黄色色素,具有抗氧化性、抗炎,抗肿瘤、抗癌和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等功效,其着色能力强,有很高的应用开发价值。本研究选用十二种低共熔溶剂对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提取,筛选出三种天然低共熔溶剂,包括柠檬酸与葡萄糖、苹果酸与葡萄糖、乳酸与葡萄糖,通过不同的摩尔比和水分含量制备筛选出较优的天然低共熔溶剂。同时,对提取条件(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姜黄粉与提取溶剂之间的固液比)进行优化,得到对姜黄粉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姜黄素CUR)的最佳提取率。最终,选取柠檬酸:葡萄糖=1:1,含15%水(CGH)为最优提取溶剂,在提取温度为50℃,姜黄粉与提取溶剂的固液比为0.1 g/10 mL,提取时间为30 min的优化提取条件下,得到对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率分别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16.54mg/g,去甲氧基姜黄素为15.12mg/g,姜黄素为21.18 mg/g。将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的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抗氧化试验和储藏时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试验,并与有机试剂进行比较。结论显示,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天然低共熔溶剂中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和储藏时间稳定性。同时,我们将提取的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对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富集纯化,得到回收率分别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88.5%,去甲氧基姜黄素为94.4%和姜黄素为93.2%。我们将提取得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加入到由氧化羟丙基马铃薯淀粉为基材的可食用膜中,制备一种天然色素淀粉膜,对其机械强度,水蒸气透过率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淀粉膜相比,天然色素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显着增加。并研究了天然色素淀粉膜对橄榄油的抗光氧化性,与空白淀粉膜相比,天然色素淀粉膜的抗光氧化能力显着增加,但与合成色素淀粉膜的抗光氧化能力无显着性差异。

张墨池[5](2020)在《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生姜的主要生产国,2015年我国生姜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45%。其中,姜辣素是生姜中辛辣成分的总称,是生姜深加工的重要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姜辣素提取过后会产生大量固体残渣,残渣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纤维素等物质,对这部分物质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对促进生姜的综合利用,提高生姜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产品种类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姜辣素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在提取的过程中,通过对生姜进行酶预处理,利用纤维素酶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可望降低细胞的渗透阻力,促进姜辣素的溶出。目前资料上关于酶辅助提取姜辣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商品纤维素酶制剂进行处理,研究酶解时间、温度、pH等工艺条件对姜辣素提取的影响等初步研究方面,而对于不同酶种类、复合酶等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影响的研究鲜有涉及。由于酶对底物的作用效果与酶种类、酶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对不同酶处理效果的评价研究,对提高酶处理效果,降低加工过程用酶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对生姜加工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不同酶辅助乙醇提取姜辣素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利用该固体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和可发酵糖的可行性,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姜辣素的主要组成分析之后,确定了通过测定乙醇提取液在280 nm处的吸收来计算姜辣素含量的方法。与通常采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方便用于研究过程中对大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对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发现在将生姜粉磨碎到粒度约60目,乙醇浓度为75%,固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姜辣素提取率可达到1.70%(对原料干重)左右,达到目前资料报道的较高水平。(2)采用实验室筛选的具有不同蛋白组成的纤维素酶菌株,采用液体发酵自制了 5种纤维素酶的粗酶液,研究了上述不同纤维素酶液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相同蛋白量或相同酶活量的条件下,不同酶对后续乙醇提取过程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比较了不同酶液中的不同酶活力的差异,研究了姜辣素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推测不同纤维素酶粗酶液处理对姜辣素乙醇提取率改善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应该与不同酶液中含有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不同酶含量的差异有关,其中果胶酶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与姜辣素对不同粗酶液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有关。优选出了对后续乙醇提取姜辣素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纤维素酶液RE-6和RE-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的复合酶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酶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姜辣素提取率,同时添加果胶酶,还可以降低纤维素酶的用量。利用淀粉酶处理姜粉,发现淀粉酶处理对乙醇提取姜辣素也具有促进作用,在较短的酶处理时间内即可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3)采用大孔树脂法对提取的姜辣素进行纯化,初步确定了树脂种类和纯化工艺,初步研究表明,采用HPD-950型树脂,利用60%的乙醇进行洗脱,洗脱液流速为1.0 mL/min时,效果较好。(4)利用姜辣素的抗氧化性能,初步探讨了其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对比,发现提取的姜辣素与市售抗氧化剂具有相似的抗氧化效果。对提取姜辣素过后剩余的生姜残渣的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生姜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另一方面,利用纤维酶对残渣进行酶解,研究了残渣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效果,为后续利用残渣生产可发酵糖,并进一步发酵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提供了参考。

尹志慧[6](2020)在《生姜中姜油的提取及姜油-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植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均有种植。生姜中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含量很高,其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能增进食欲,促消化,活血驱寒,解毒。姜油是以生姜为原料提取的淡黄色液态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功能。生姜目前主要应用于调味品领域,应用路线单一,亟待开发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路线。本研究以市售生姜作为原料,乙醇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生姜中有效成分姜油,并对提取物进行纯化处理;本研究以壳聚糖为成膜物质制备姜油-壳聚糖复合膜,对姜油-壳聚糖复合膜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该研究路线对于研发生姜精细化及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姜油得率作为实验指标,通过超声波提取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设计,最终得到的超声波法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5%、超声功率为285 W、超声时间为33 min、料液比为1∶20(g/m L),此条件下姜油得率可达7.83%。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姜油最优的纯化条件为:大孔树脂类型选择AB-8型、上样样品溶液的p H值为5、上样样品溶液的浓度为2.5 mg/m L、上样样品溶液的流速为1.5m L/min、洗脱剂乙醇溶液的体积分数为75%、洗脱流速为1.5 m L/min、洗脱剂乙醇溶液的用量体积为200 m L,通过此最优条件纯化后的姜油纯度为80.35%。将纯化后的姜油经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姜油中主要成分为6-姜酚,含量为5.23 mg/m L。3、将纯化后的姜油与壳聚糖混合制得姜油-壳聚糖混和溶液,将该溶液与壳聚糖溶液和Vc溶液用于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试验,比较三者抗氧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Vc溶液具有显着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次是姜油-壳聚糖混和溶液,壳聚糖溶液在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方面较弱,充分说明姜油-壳聚糖混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4、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姜油-壳聚糖复合膜进行分析可得,复合膜颜色为淡黄色,表面略显粗糙,内部没有明显化学键的形成,热稳定性较好;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略低于壳聚糖膜,复合膜总体成膜性较好。

田丹妮[7](2020)在《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文中认为灵芝被誉为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仙草”,具有重要的药用研究价值。灵芝孢子油是灵芝系列主要产品之一,集中了灵芝孢子原生质中的灵芝三萜、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锗和灵芝甾醇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在免疫调节方面作用显着。一方面,含量丰富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孢子油发挥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汇总了目前已知的83个灵芝三萜化合物,并提供了该83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信息,进一步分析总结了现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7种代表性灵芝酸(灵芝酸A,C2,D,F,DM,X和Y)的相关药效机制和靶向信号蛋白。其中,首次总结了灵芝酸DM诱导的自噬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具体串扰关系,为灵芝三萜单体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灵芝孢子油易受到空气中的氧气、光照、酶和金属离子等作用而发生氧化酸败,使得储存时限和功效极大降低。灵芝孢子油珍贵难得,为提高其稳定性,本课题以灵芝孢子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实验研究:1.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其质量评价。本课题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即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9/50(g:mL),提取时间为2.5小时,提取温度为46℃;以熊果酸为对照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所得灵芝孢子油的总三萜平均含量为1.02 μg/mg。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的酸价为1.71 mg/g,电导率为10.24μS/cm,参考《GB2716-2005食用油卫生标准》中规定食用油的酸价≤4 mg/g,电导率低于18 μS/cm,即可判定为合格,因此,提取所得灵芝孢子油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规定。进一步利用GC/MS分析方法对灵芝孢子油中5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含量最高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56.22%),HPLC法测得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平均含量为0.148 mg/g。进一步地利用DPPH法对灵芝孢子油自身的抗氧化性进行预评判,与其他7种常用食用油(山茶油、芝麻油、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抗氧化性相比,实验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新型油脂抗氧化剂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以羟基酪醇和硫代二丙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终反应路线,即羟基酪醇和硫代二丙酸的投料比为2.3:1,乙腈为反应溶剂,EDC作为催化剂,在氮气保护下超声进行。进一步通过1H-NMR和13C-NMR对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进行结构确证。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羟基酪醇与硫代二丙酸的混合液(2:1)相比,同等浓度下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明显更高。3.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提升研究。将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应用于灵芝孢子油,并对加入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当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初始添加浓度≥0.4 mg/mL时,灵芝孢子油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以TBHQ为对照品,进一步对加入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进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实验(样品在常温光照、常温避光、60℃光照和60℃避光条件下储藏30天),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加入使得灵芝孢子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值从自身的1.63h升至7.1 h,稳定性显着提高。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一方面,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添加降低了所有储存条件下灵芝孢子油的PV值,并且其作用在前15天内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60℃的温度下,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加入使得灵芝孢子油的AV值始终低于不含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并且稳定性优于TBHQ组。4.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以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生产工艺路线为核心,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化胶、压丸、洗丸和干燥等生产工段进行物料衡算,确定相关生产设备的选型。根据前期计算数据和市场调研对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制剂车间进行布置和设计,并绘制了初步的工程图纸。

许静[8](2019)在《传统香辛料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辛料是世界各国应用在食品中的常用调味料。除调味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氧自由基清除,抑菌消炎、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神经系统及抗老年痴呆等多种生理功能。本论文对传统香辛料植物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筛选,优化香辛料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结合高效薄层色谱法系统地研究了香辛料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分析手段对分离获得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本论文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丁香、花椒、白胡椒、八角、肉桂、白芥子和小茴香7种传统香辛料植物,通过改良Ellman方法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对不同提取方法下提取的香辛料提取物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溶剂回流提取得到的香辛料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普遍较高。对相同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香辛料提取物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发现7种香辛料植物中,花椒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较高,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为45.47%,对花椒进一步提取工艺优化。(2)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优化组合实验方法研究了三个主要因素对花椒提取物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确定花椒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80%乙醇,按1︰12料液比,室温下浸提60 min后,70℃下回流提取1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测定花椒提取物的抑制率为67.42%。(3)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有机溶剂对花椒提取物依次萃取,对各萃取组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最高。进一步对乙酸乙酯萃取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AB-8大孔树脂吸附,对收集组分活性进行了分析,选出三个活性较高的组分Fr.1、Fr.2、Fr.3;采用硅胶柱层析对树脂吸附洗脱的高活性组分进一步纯化,发现Fr.1组分洗脱液抑制活性最高,继续分离获得两个高活性组分:组分A和组分B;收集高活性组分经Sephadex-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组分A分离后洗脱液活性低于30%,放弃进一步收集,组分B分离获得B1、B2两个高活性组分,B1获得量较少,放弃进一步收集,主要对组分B2进行收集,对其后续的纯化及结构鉴定进一步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B2组分进行初步鉴定,确定所获得组分主要为黄酮类物质,通过薄层层析选择进一步洗脱溶剂,反复上柱洗脱,最终分离得到两个高活性、高纯度的单体化合物(4)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1H-NMR和13C-NMR)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两个高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构鉴定单体化合物1和单体化合物2分别为儿茶素和槲皮素-3-吡喃半乳糖苷,采用薄层层析与标准品对照,对上述两种化合物进行了验证。

李媛媛[9](2019)在《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文中指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广泛,资源丰富,而每年因苹果树修剪等原因产生大量的苹果树枝,多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苹果树枝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活性成分,其中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根皮苷和根皮素含量较高,根皮素作为根皮苷的苷元发挥主要的药理作用。根皮素具有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性,具有很好的脂溶性,但是水溶性较差,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些原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针对根皮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药理活性方面,根皮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水溶性改善研究较少,且其提取纯化研究也主要是利用传统萃取分离技术,周期长,得率低,质量不高,而且较难扩大生产。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对苹果树枝中根皮素进行高效绿色提取,分离纯化提取液中的根皮素,获得高纯度根皮素,并以二种天然载体材料对根皮素进行负载,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如下:1、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为复合酶,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对苹果树枝进行预处理,提取根皮素的同时将部分根皮苷水解成根皮素,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预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根皮素总提取率和根皮素提取率为指标(将预处理液中根皮苷按水解反应机理折算成根皮素,计算根皮素提取率),最终得到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5℃、酶解pH值为4.5、酶解时间为3.5 h、酶的浓度为2.5%、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比例为3:1、表面活性剂的量为5%、料液比为1:11,在此条件下,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5.18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7.26 mg/g。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苹果树枝后,以超声-微波协同法对苹果树枝中的根皮素进行提取,获得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0W,料液比为1:20、表面活性剂的量为6.0%、微波功率为400 W、提取时间为6 min,在此条件下,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8.21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10.51 mg/g。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再以超声-微波协同法提取苹果树枝能够增大根皮素的提取率,乙醇为溶剂热回流法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2.59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0.33 mg/g。2、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浊点分离法将根皮素提取液进行相分离,根皮苷得率为85.4%,根皮素得率为84.9%。氯仿洗涤分相上层液,干燥后可以得到根皮苷含量为8.9%,根皮素含量为3.2%的固体粉末,进一步采用乙醇洗涤去除多糖等杂质、乙醇洗涤液加稀盐酸将根皮苷水解转化为根皮素,稀碱溶液中和,旋转蒸发去除乙醇,乙酸乙酯萃取,最终得到根皮素含量为59.63%的根皮素粗品。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水为反溶剂,利用反溶剂沉淀法对根皮素粗品进行纯化,以根皮素的纯度和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反溶剂沉淀纯化根皮素的最佳件为:溶剂与反溶剂的体积比1:10,沉积时间5 min,沉积温度28℃,根皮素粗品的浓度为46 mg/mL,根皮素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8.11%和86.74%。采用高效液相色法、红外光谱法、液相-质谱法和差示量热扫描法对纯化得到的根皮素样品进行测定,确定纯化后得到的样品即为根皮素。3、以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考察不同因素对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确定了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30 min,根皮素浓度150 mg/mL,根皮素与多孔淀粉的比例1:3,在此条件下,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载药量为12.8%,包封率为44.4%。通过扫描电镜对根皮素、多孔淀粉、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样品进行形态表征,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后的形态与空白载体基本一致,吸附介质和机械搅拌对多孔淀粉的形态和孔洞没有影响。多孔淀粉吸附根皮素后孔洞被根皮素填充,比表面积明显变小。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量热和热重综合分析得出,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后,根皮素的结晶度明显降低,根皮素基本以无定型态存在,热重曲线中,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样品的保留率介于根皮素和多孔淀粉之间,根据各物质的保留率,算出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载药量为13.7%,结果与HPLC测得的载药量基本一致。4、以乙醇为溶剂介质,将根皮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以物质的量比1:1制备根皮素包合物,木醋杆菌静态培养得到细菌纤维素,再对细菌纤维素进行冷冻、解冻处理,得到含水率为83.4%的细菌纤维素膜,以细菌纤维素膜对根皮素包合物水溶液进行吸附,冷冻干燥制备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样品,载药量为2.52%,包封率为57.20%。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量热和热重分析表明根皮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以物质的量1:1形成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膜中的纤维丝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吸附了根皮素包合物水溶液的细菌纤维在冷冻干燥后呈现出较细菌纤维素膜更加疏松的网状结构,根据热重曲线中各物质的保留率,算出细菌纤维素载药量为2.43%,结果与HPLC测定的载药量结果基本一致。5、测定了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人工胃液、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饱和溶解度,人工胃液介质中分别为 29.07 μg/mL、40.43 μg/mL、49.14 mg/mL 和 48.87 mg/mL,在 pH 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介质中分别为28.93 μg/mL、44.29μg/mL、59.81 mg/mL、60.12 mg/mL,人工肠液介质中分别为 61.40μg/mL、81.90μg/mL、64.09 mg/mL 和 65.58 mg/mL,载药体系三种介质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均明显高于根皮素原药。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人工胃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2.7倍、17.4倍、9.5倍;在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0.4倍、16.2倍、8.7倍;在人工肠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7.8倍、7.3倍、5.9倍,载药体系能够明显提高根皮素的溶解度和溶出率。人工胃液、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根皮素及其载药体系在人工胃液和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较好,根皮素在人工肠液中较容易发生降解,以多孔淀粉、羟丙基-β-环糊精和细菌纤维素对根皮素负载,能够降低根皮素的降解速度,提高根皮素的稳定性。脂质抗氧化、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测定结果说明根皮素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性,而且经过负载后的根皮素体外抗氧化能力优于根皮素原粉。6、对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研究表明,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89倍、2.39倍、4.56倍。根皮素的组织分布情况表明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心、肝、脾、肺、脑器官中根皮素最大浓度在给药后的1 h出现,灌胃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在给药2 h后,心、肝、脾、肺、脑器官中根皮素浓度达到最大。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脏器中最大根皮素浓度均高于根皮素原粉组,心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20、1.21、1.34倍,肝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58、1.88、1.94倍;肺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32、1.76、1.75倍,脾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63、1.89、1.86倍,脑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3.00、3.90、5.10倍;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肾脏中根皮素浓度分别在给药后的4 h、6 h、4 h、6 h达到最大值,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肾脏中的最大组织浓度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46、1.59、1.83倍。

郭京波[10](2017)在《热处理与离子液体萃取在食品加工与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1.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6-,8-,10-姜酚以及6-,8-10-姜烯酚,迄今为主,未见有关于这六种化合物之间抗氧化活性的比较。本研究采用DPPH·,ABTS·+和FRAP法,比较了6-,8-,10-姜酚以及6-,8-和10-姜烯酚之间的抗氧化活性关系。结果表明,6-姜烯酚的抗氧化活性最高(P<0.05),6-,8-和10-姜烯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高于相应的6-,8-,10-姜酚,这是因为姜烯酚分子中所含有的α,β–不饱和酮基团。研究还发现,6-姜酚的抗氧化活性高于8-和10-姜酚(P<0.05),因此推断,6-姜酚和6-姜烯酚分子中的短碳链分子结构,在抗氧化活性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姜酚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相应的姜烯酚使干姜的抗氧化活性高于鲜姜,本研究为为生姜中6-,8-,10-姜酚以及6-,8-和10-姜烯酚的抗氧化活性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2.生姜中的活性成分包括6-,8-,10-姜酚以及6-,8-,10-姜烯酚。姜酚是新鲜生姜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姜烯酚是姜酚的脱水产物,但姜烯酚在生姜中的含量很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姜烯酚比姜酚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本文报道了微波辅助条件下,几种食品酸味剂转化生姜中6-,8-,10-姜酚生成相应的6-,8-,10-姜烯酚的能力。结果表明,生姜经酒石酸溶液微波辅助高温加热的最佳参数为:温度140°C,处理时间10 min,微波功率1000 W,在此条件下,6-,8-,10-姜烯酚含量分别达到4.66,1.19,1.76mg/g干重,分别是未经处理生姜的12,17和19倍。微波处理的生姜是未经微波处理生姜的抗氧化活性的2倍。本方法处理的生姜,可以用来生产高附加值生姜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提取与纯化姜烯酚的良好原料。3.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Ionic liquids-base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ILMAE)成功应用于提取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中6-,8-,10-姜酚以及6-,8-10-姜烯酚,研究了5种水溶性离子液体对姜酚与姜烯酚的提取能力,结果表明,溴化1-癸基-3-甲基咪唑(1-dec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C6MIM][Br])的提取能力最高。经过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提取条件为:[C10MIM]Br的浓度0.80 M;提取温度为75°C;微波辐射时间30 min;微波功率为400 W;料液比为0.1:10 g/m L。在此条件下,ILMAE对6-,8-,10-姜酚以及6-,8-10-姜烯酚的提取率为0.036%–0.334%干重,传统的方法甲醇浸提(methanol marinated extraction,MME)和甲醇微波辅助提取(methanol-base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MAE)的提取率分别为0.034%–0.299%和0.034%–0.314%。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从生姜中分离纯化6-,8-,10-姜酚以及6-,8-10-姜烯酚的新方法,另外,与传统方法需要使用较多的有机溶剂相比,本方法只需要少量离子液体,因此这也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4.建立了一种新颖、快速简便的检测食品与化妆品中合成色素亮蓝的方法-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本方法成功应用于测定一些食品和化妆品中亮蓝色素,这些样品包括:软饮料、糖果、果冻,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果片、爽脆甜豌豆、冰激凌、香水和洗发水。首先把上述样品溶于水,再加入离子液体1-癸基-3-甲基咪做四氟硼酸盐([C10MIM][BF4]),即能富集样品中的色素。本方法不需要加入额外的分散剂,也不许加热促进离子液体分散,同样也不要需超声波辅助以及离子交换剂辅助分散,通过手动震荡,即可使离子液体分散到水溶液中。本文研究离子液体[C10MIM][BF4]的不同用量、p H值、氯化钾浓度、萃取温度、保温时间以及离心时间对离子液体富集亮蓝色素(0.12μg m L–1)效果的影响,优化了萃取条件。本方法的检出限低,测定空白对照在627 nm的吸光度值,由3倍方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得到的亮蓝检出限(LOD)为0.34μg L–1(n=11)。检测5μg L–1和140μg L–1的亮蓝色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3%和0.82%(n=10)。因此,本方法可以推荐作为食品与化妆品中亮蓝色素进行质量控制。

二、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建昌帮”姜制天麻成分变化及对对偏头痛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天麻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研究
    第一节 基于GC-MS法研究天麻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天麻不同炮制品非挥发性成分差异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多指标-响应曲面法优选“建昌帮”姜制天麻提取工艺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姜天麻炮制前后偏头痛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天麻姜制前后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生姜-天麻抗偏头痛作用机理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提取方法
3.结果分析
    3.1 姜辣素主要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3.2 姜精油主要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3.3 生姜蛋白酶成分分析与提取优化
4.讨论
    4.1 姜辣素
    4.2 姜精油
    4.3 生姜蛋白酶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姜精油
        1.1.1 生姜概述
        1.1.2 生姜精油概述
        1.1.3 生姜精油提取技术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1 微胶囊定义和意义
        1.2.2 微胶囊制备方法
        1.2.3 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
        1.2.4 明胶-阿拉伯胶壁材简介
    1.3 可食膜概述
        1.3.1 可食膜定义和发展历史
        1.3.2 可食膜种类
        1.3.3 蛋白质膜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复凝聚反应pH及壁材比例确定
        2.3.2 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
        2.3.3 生姜精油标准曲线测定
        2.3.4 微胶囊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2.3.5 微胶囊包埋效果的测定
        2.3.6 正交优化制备生姜精油微胶囊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生姜精油标准曲线
        2.4.2 复凝聚反应pH及壁材比例确定
        2.4.3 单因素实验
        2.4.4 正交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生物活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3.3.2 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
        3.3.3 生姜精油微胶囊释放规律与贮藏稳定性
        3.3.4 生姜精油微胶囊抗氧化能力
        3.3.5 生姜精油微胶囊的抑菌能力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姜精油微胶囊表征
        3.4.2 生姜精油微胶囊释放规律与贮藏稳定性
        3.4.3 生姜精油微胶囊抗氧化能力
        3.4.4 生姜精油微胶囊抑菌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及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
        4.3.2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4.3.3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抗氧化能力测定
        4.3.4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抗菌性能的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制备条件确定
        4.4.2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机械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4.4.3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表面和截面形态
        4.4.4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4.4.5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抑菌能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探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
        5.3.2 肉样处理
        5.3.3 菌落总数
        5.3.4 pH值
        5.3.5 挥发性盐基氮
        5.3.6 颜色
        5.3.7 质量损失率
        5.3.8 感官品质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菌落总数
        5.4.2 pH值
        5.4.3 挥发性盐基氮
        5.4.4 颜色
        5.4.5 质量损失率
        5.4.6 感官品质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取溶剂的发展概况
        1.1.1 离子液体提取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1.1.2 低共熔溶剂提取天然产物的的研究概况
        1.1.3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天然产物的的研究概况
    1.2 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3 可食用膜的定义及分类
        1.3.1 蛋白类可食用膜
        1.3.2 多糖类可食用膜
        1.3.3 脂类可食用膜
        1.3.4 复合类可食用膜
    1.4 可食用膜对油脂抗氧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姜黄根茎的预处理
        2.3.2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3.3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3.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5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2.3.6 姜黄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试验
        2.3.7 姜黄素类化合物稳定性试验
        2.3.8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3.9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制备
        2.3.10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厚度的测定
        2.3.11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2.3.12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3.13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颜色的测定
        2.3.14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抑制油脂光氧化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选择
        3.1.1 低共熔溶剂种类的选择
        3.1.2 天然低共熔溶剂种类的选择
        3.1.3 天然低共熔溶剂组分摩尔比的选择
        3.1.4 天然低共熔溶剂水分含量的选择
    3.2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3.2.1 提取温度的优化
        3.2.2 固/液比的优化
        3.2.3 提取时间的优化
    3.3 最优提取条件
    3.4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3.5 NADES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3.6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7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制备
    3.8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厚度的测定
    3.9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3.10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3.11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颜色的测定
    3.12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抑制油脂光氧化的研究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姜及其利用现状
    1.2 姜辣素的研究及应用
        1.2.1 姜辣素的性质
        1.2.2 姜辣素的提取
        1.2.3 姜辣素的测定
        1.2.4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1.2.5 姜辣素的抗氧化作用
    1.3 生姜残渣的利用
        1.3.1 生姜残渣的主要成分
        1.3.2 生姜膳食纤维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姜辣素提取方法及工艺的初步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姜辣素的提取及主要成分分析
        2.2.3 提取物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
        2.2.4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单因素试验
        2.2.5 PB实验设计
        2.2.6 提取后不同物质的分离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生姜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2.3.2 姜辣素提取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2.3.3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类酶辅助提取姜辣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和酶
        3.2.2 培养基
        3.2.3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
        3.2.4 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
        3.2.5 酶水解辅助提取姜辣素
        3.2.6 姜辣素对酶的影响
        3.2.7 分析方法
        3.2.8 乙醇的回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纤维素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2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体系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3 淀粉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姜的综合利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药品及试剂
        4.2.2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2.3 姜辣素抗氧化性的研究
        4.2.4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2.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4.2.6 姜粉成分的测定
        4.2.7 膳食纤维的提取
        4.2.8 膳食纤维样品的品质评价
        4.2.9 纤维素酶水解生姜残渣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3.2 姜辣素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应用
        4.3.3 生姜残渣再利用的可行性探讨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生姜中姜油的提取及姜油-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姜
    1.2 姜油
    1.3 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1.4 壳聚糖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姜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孔树脂纯化姜油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姜油-壳聚糖复合膜的抗氧化性研究与表征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灵芝孢子油的研究概述
        1.1.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1.1.2 灵芝孢子油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1.1.3 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2 油脂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1.2.1 天然抗氧化剂
        1.2.2 合成抗氧化剂
    1.3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质量评价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材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
        2.2.2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
        2.2.3 灵芝孢子油中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2.2.4 灵芝孢子油的质量评价(酸价/电导率)
        2.2.5 GC/MS法分析灵芝孢子油脂肪酸组分
        2.2.6 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2.2.7 灵芝孢子油与七种常见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评价
    2.3 实验结果
        2.3.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3.2 灵芝孢子油中总三萜的含量测定结果
        2.3.3 灵芝孢子油的质量评价(酸价/电导率)结果
        2.3.4 GC/MS法分析灵芝孢子油组分的结果
        2.3.5 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结果
        2.3.6 灵芝孢子油与七种常见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评价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3 新型抗氧化剂的合成及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提升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药材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路线
        3.2.2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3.2.3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结构鉴定
        3.2.4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3.2.5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加速氧化稳定性评价
        3.2.6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长期氧化稳定性评价
    3.3 实验结果
        3.3.1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工艺优化结果
        3.3.2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3.3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3.3.4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加速氧化稳定性评价结果
        3.3.5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长期氧化稳定性评价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4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
    4.1 设计思想和原则
    4.2 厂址概况
    4.3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4.3.1 产品方案
        4.3.2 建设规模
    4.4 生产工艺设计
        4.4.1 生产安排
        4.4.2 生产工艺流程
    4.5 物料衡算
        4.5.1 物料衡算的依据
        4.5.2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制剂过程的物料衡算
        4.5.3 灵芝孢子油提取工段的物料衡算
        4.5.4 物料衡算总表
    4.6 设备选型
        4.6.1 化胶罐选型
        4.6.2 软胶囊制造机选型
        4.6.3 洗丸机选型
        4.6.4 干燥机选型
        4.6.5 检丸机选型
        4.6.6 包装机选型
        4.6.7 粉碎回收机设备选型
        4.6.8 超临界CO_2萃取设备选型
        4.6.9 设备一览表
    4.7 劳动定员
    4.8 图纸设计说明
        4.8.1 总平面布置图
        4.8.2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4.8.3 车间布置图
        4.8.4 单体设备图
    4.9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含量测定HPLC图谱
附录B: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核磁图谱
附录C: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初步设计图纸
附录D: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传统香辛料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
        1.1.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1.1.2 乙酰胆碱酯酶与阿尔茨海默症
    1.2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1.2.1 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研究概况
        1.2.2 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传统香辛料植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研究
        1.3.1 香辛料植物的药理功能作用研究进展
        1.3.2 香辛料植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4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
        1.4.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方法
        1.4.2 高效液相色谱
        1.4.3 吸附柱层析色谱分离法
        1.4.4 凝胶色谱分离
        1.4.5 薄层色谱分离
        1.4.6 高速逆流色谱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香辛料植物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方法
        2.2.2 香辛料植物中活性成分的不同提取方法
        2.2.3 香辛料提取物的AchE抑制活性的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辛料植物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3.2 香辛料植物AchE抑制活性的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椒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花椒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的提取
        3.2.2 单因素实验
        3.2.3 验证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椒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3.3.2 花椒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提取正交分析
        3.3.3 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椒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高活性有机溶剂萃取组分的确定
        4.2.2 AB-8大孔树脂柱层析
        4.2.3 硅胶柱层析
        4.2.4 Sephadex G-15 凝胶柱层析
        4.2.5 B2组分的分离纯化
        4.2.6 b组分的分离纯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有机溶剂萃取组分对AchE的抑制率
        4.3.2 AB-8型大孔树脂的分离效果
        4.3.3 硅胶柱层析的分离效果
        4.3.4 Sephadex G-15 凝胶柱层析的分离效果
        4.3.5 B2组分的分离纯化结果
        4.3.6 b组分的分离纯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成分结构鉴定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和试剂
        5.1.2 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化合物b1的结构鉴定
        5.3.2 化合物b2的结构鉴定
        5.3.3 TLC标准品对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苹果树概况
        1.2.1 苹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1.2.2 我国苹果树资源分布
        1.2.3 功能性化学成分
        1.2.4 活性成分作用研究
        1.2.5 经济利用
    1.3 根皮素研究概况
        1.3.1 根皮素的理化性质
        1.3.2 根皮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3 根皮素的生物活性
        1.3.4 根皮素的制取方法
        1.3.5 根皮素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
        1.3.6 根皮素的增溶及稳定性研究
    1.4 现代提取、分离技术
        1.4.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4.2 超声波萃取技术
        1.4.3 微波萃取技术
        1.4.4 酶法提取技术
        1.4.5 半仿生提取技术
        1.4.6 膜分离技术
        1.4.7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1.4.8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
        1.4.9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1.5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
        1.5.1 合成前体药物
        1.5.2 胶束增溶
        1.5.3 环糊精包合
        1.5.4 固体分散体
        1.5.5 微粉化
        1.5.6 纳米技术
    1.6 多孔淀粉、细菌纤维载药研究
        1.6.1 多孔淀粉载药研究
        1.6.2 细菌纤维素载药研究
    1.7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苹果树枝根皮素的提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测定根皮苷与根皮素
        2.3.2 提取率计算
        2.3.3 不同溶剂提取苹果树枝根皮素
        2.3.4 不同方法提取苹果树枝根皮素
        2.3.5 酶法处理苹果树枝
        2.3.6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工艺优化
        2.3.7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根皮素工艺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根皮苷和根皮素的标准曲线
        2.4.2 溶剂种类、提取方法及酶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4.3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单因素结果
        2.4.4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响应面结果
        2.4.5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单因素结果
        2.4.6 苹果枝提取液中根皮苷与根皮素含量
    2.5 本章小结
3 根皮素的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根皮素提取液的制备
        3.3.2 根皮素的富集
        3.3.3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
        3.3.4 根皮素的鉴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根皮素的分离与富集结果
        3.4.2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单因素结果
        3.4.3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响应面设计与结果
        3.4.4 根皮素的鉴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制备
        4.3.2 理化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4.4.2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表征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制备
        5.3.2 理化表征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制备结果
        5.4.2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表征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根皮素载药体系的体外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体外溶出实验
        6.3.2 体外抗氧化实验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饱和溶解度结果
        6.4.2 体外溶出结果
        6.4.3 体外抗氧化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根皮素载药体系的药代动力学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生物利用度测定
        7.3.2 大鼠体内组织分布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生物利用度结果
        7.4.2 组织分布结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热处理与离子液体萃取在食品加工与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生姜的生物活性
    1.2 微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 离子液体在植物与食品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姜酚与姜烯酚抗氧化活性比较及与生姜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3 微波辅助食品酸味剂转化生姜中姜酚生成姜烯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4 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生姜中的姜酚与姜烯酚
    4.1 引言
    4.2.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5 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测定食品与化妆品中的亮蓝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建昌帮”姜制天麻成分变化及对对偏头痛作用机理研究[D]. 张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黄姜主要成分分析及提取优化[D]. 潘楠楠.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生姜精油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孟瑶. 吉林大学, 2020(08)
  • [4]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D]. 李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张墨池. 山东大学, 2020(12)
  • [6]生姜中姜油的提取及姜油-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研究[D]. 尹志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7]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D]. 田丹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传统香辛料中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D]. 许静.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9]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D]. 李媛媛.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热处理与离子液体萃取在食品加工与分析中的应用[D]. 郭京波.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提取溶剂对生姜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