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一、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麦家儿,卢晓智,何冠鸿,裴行凯[1](2021)在《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一种能够适用于内支撑系统的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方案,并对其支撑、腰梁及地下连续墙节点进行了静载足尺试验,对比了腰梁与连续墙之间采用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两种不同连接方式下节点的整体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连接方式的节点最终破坏方式较接近,首先均是支撑顶部的受力钢筋发生受拉屈服,随着悬臂端荷载增大,在正应力及剪应力的作用下支撑底部的混凝土达到双轴抗压强度,混凝土发生破坏,试件失效;钢板连接节点的水平钢板能够较好地协调不同位置处钢筋的应力并且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和更好的延性。

姜岚[2](2020)在《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提高工业与公共建筑用地效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将传统单层大跨度建筑改为多层建筑。以钢空腹夹层板为楼板,以密柱网格墙为抗侧力构件的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建筑中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效益的新型结构体系。与一般框架结构相比,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具有跨高比大、竖向自振频率低、空间受力效应显着的特点。在正常使用及偶然作用下,结构的响应也与传统结构体系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包括多层大跨度楼盖形式、空间钢网格结构静力性能研究、楼板人致激励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等。分析表明,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工业与公共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结构体系,其静力性能研究较完善,但动力性能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其大范围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实测方法、数值方法、解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开展了模态分析。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自振频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中考虑了不同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的影响。提出了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的简化计算方法,并得到了数值方法的验证,该方法大幅度简化了设计选型阶段基频计算的工作量。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钢空腹楼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提出了舒适度评估方法。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荷载下的加速度响应特点。分析中考了结构阻尼、荷载参数、结构参数等对楼板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激励下的加速度峰值分布呈漏斗状,跨中响应极大,向周边急速衰减。针对此特点,提出了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评估方法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舒适度评估过于保守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空腹夹层板节点的滞回性能。根据钢空腹夹层板剪力键节点受力特点,设计了拟静力试验装置,开展了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数值模型对比分析。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剪力键节点、空腹梁-柱节点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中考虑了节点几何参数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提出了节点构造设计建议。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空间钢网格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的影响,表明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精确但计算效率低,杆系模型虽然计算效率高但无法准确模拟无加劲肋节点的力学性能。针对无加劲肋剪力键受力特点,提出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并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节点刚度表达式。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单榀空腹梁-柱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分析中讨论了壳单元模型、多尺度模型、半刚性节点杆系模型的计算效率与精度,验证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的适用性。开展了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整体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表明空间钢网格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形成了四道抗震防线,具有良好的延性。此外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取值。总之,本文通过对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在人致激励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开展了研究工作,揭示了结构动力作用下的响应机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提出了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

李昕[3](2020)在《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抗侧力构件,在高层建筑中除了要考虑结构所要承受的竖向荷载之外,还要重点考虑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剪力墙作为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构件,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更高的要求。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剪力墙结构形式,钢管和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并进行缺点的补足,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L型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本文基于异型截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研究内容如下: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通过选用合理的建模方法,建立一字型多腔组合剪力墙有限元模型与现有文献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试件的破坏模态、承载力特征点和受力云图等方面对比分析的结果,验证采用此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L型多腔组合剪力墙的课题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通过对标准模型构件的低周循环加载来分析该形式剪力墙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态。从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以发现: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在循环加载过程中负向先发生破坏,最终加载方向墙肢角部钢管屈曲以及混凝土受损压溃,非加载向墙肢底部混凝土压溃损伤;剪力墙整体表现为弯曲破坏,结构有着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不会出现突然的刚度退化和破坏现象。对5组共14个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材强度、钢管厚度和高宽比对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剪力墙轴压比的增加能够小幅度提升L型剪力墙正向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但明显降低了剪力墙的负向承载力和延性,对结构耗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可以小幅度提高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但延性和耗能能力变差;钢材强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剪力墙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但结构的耗能能力略有下降;增加钢管的厚度对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延性和刚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耗能能力略有提高;剪力墙高宽比的减小可以显着提升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耗能能力略有提高,但延性变差。

王威[4](2019)在《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倾斜合拢高层建筑是一种具有特殊建筑形态及复杂建筑空间的建筑。首先,本文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建筑形态特征及空间特征,指出现代高层建筑采用倾斜、退台式的造型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物理环境,丰富高层建筑形态;空中廊桥及屋顶平台则可以将彼此孤立的建筑联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增强城市建筑的景观性和社会性,并为人们提供公共的社区交流空间;“城市客厅”在高密度建筑区域中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因此,这种特殊形态的建筑是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鉴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已建成的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实际案例。对于这种全新建筑形态的高层建筑,其结构设计和建筑建造技术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与否,对其是否能真正实施至关重要。其次,详述了结构的力学认识、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常用分类和现有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等结构技术的内容;对某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实际案例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以此案例为基础,对整体结构体系选型、局部结构体系、关键节点等问题从系统决策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结构体系选型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在这一系列序贯性决策中应主要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受力、建设工期、建筑经济、抵抗灾害等影响因素,使得所选结构型式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要求。同时,由于其建筑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用的结构体系不能将现有已存在的结构体系直接套用,需要建筑师从建筑力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结构技术的强力支撑。再次,在建造技术方面,详细介绍了某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的建造方法、施工仿真分析和施工监测,对其建造方法,对其建造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这类建筑的建造方法,确定其施工顺序,对其连廊部位的安装提出了创新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此类建筑建造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其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内力、方案选择、施工预变形值的确定、临时支撑拆除、连廊成型、温度作用、次构件安装等若干施工力学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对其监测方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施工监测系统、施工监测方法、施工监测数据完善和处理、施工过程预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文末提出,随着建筑与结构逐渐回归一体化和建造技术的巨大进步,建筑师们应加强建筑力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掌握更多结构技术和建造技术知识,从而面对高密度环境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建筑环境。

罗斌黎[5](2019)在《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文中指出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体系是近两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建筑装配化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以榫卯连接节点为核心,配合外包U形组合梁和钢筋桁架楼承板,最大程度地将钢材和水泥两种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比较传统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类结构材料用量较少,材料成本较低,施工安装便捷。由于榫卯组合节点构造简单、类别较少、工厂化生产,更容易做到构件标准化。传统建筑必须是依据设计图纸才能完成制作,采取榫卯钢结构工艺设计只要知道梁柱的标准便可设计制作,加工工厂可以大量去库存化的生产,且榫卯组合节点区外表面构造简洁、施工方便、整体性好、自重轻、经济成本低、满足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有利于实现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目前对于榫卯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借鉴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现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关于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本文以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向静力荷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并对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的构造及优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对4个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试件进行了单向静力荷载试验研究,观察了节点试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及受力变化,分析了组合梁的高度及梁内钢筋面积的变化对节点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延性、刚度等特征的影响,得到了节点梁柱表面关键截面的应变分布规律,绘制了各个试件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及弯矩转角曲线。(3)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分析,详细地说明了ABAQUS有限元模型中混凝土和钢材的材料本构关系、接触的设置、网格的划分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并把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的结果与相应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4)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学者们关于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结合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节点的特点,也推导出了该类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

方雨[6](2017)在《高烈度区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年轻的新型组合结构,它充分发挥了钢材与砼两种材料的优良特性,并具有节点形式简单、截面惯性矩大、施工方便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青睐,实际工程应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国内外针对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梁柱节点、局部构件和框架结构的伪静力实验研究等方面,而对由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和RC剪力墙组成的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的并不多,尤其是此类结构在高烈度区的抗震性能研究更为少见。为推广此类结构体系在高烈度区的应用,本文结合昆明地区高烈度设防要求,应用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高烈度区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抗震性能研究:(1)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获得结构的频率、周期及振型,并探讨剪力墙不同厚度、楼板不同厚度、不同底层高度和不同柱截面尺寸对整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和变化规律,同时与等效后的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和小震反应谱对比分析,得到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在动力特性、变形特征、内力分布等方面均优于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2)按规范选择适宜的地震波,对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分析不同地震波激励时的结构内力、变形等情况,并同等效后的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对比,得到多遇地震下的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楼层位移均小于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并得出多遇地震下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3)运用SAP2000软件对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内力、位移响应等指标,并同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对比,结果表明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结构的极限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屈服强度和滞回耗能都比较高,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优于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4)论文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工程设计与运用提出几点建议,同时还对该课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戚菁菁[7](2011)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因其优越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国内外的多次强震中得到检验,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组合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组合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及地震响应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关于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组成的组合框架体系研究更少,国内外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的相关规范中,没有给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因此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严重滞后于工程实践。针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及弹塑性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力的平衡原理及变形协调条件,考虑弯曲振动和轴向振动耦合,建立钢-混凝土组合梁动力学模型,推导其动力学方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组合梁自振频率及在各种工况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滑移效应、竖向掀起以及剪切变形对组合梁动力特性及响应的影响。(2)基于部分作用组合梁有限元模型,推导考虑滑移的部分连接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单元刚度矩阵,引入与连接件剪切刚度以及节点转动刚度有关的无量纲参数,研究滑移效应和半刚性连接对组合框架体系动力特性及弹性地震响应的影响。(3)以组合框架柱轴压比、长细比及梁柱线刚度比为主要参数,进行8榀由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组成的全组合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4)基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考虑轴压比、线刚度比、长细比等因素影响的简化骨架曲线和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恢复力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应组合框架构件滞回性能的主要特点,计算简单方便,适用性强。(5)基于提出的组合框架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建立适用于组合结构构件的统一弯矩-曲率简化恢复力模型,并针对全组合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编制全组合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程序EPSRCF,对组合框架弹塑性地震响应以及屈服机制进行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6)利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程序EPSRCF,分析组合梁剪力连接度、柱截面含钢率、柱长细比、梁柱线刚度比以及柱轴压比等因素对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响应以及屈服机制的影响规律,建议各种设计参数的合理范围。

余志武,丁发兴[8](2010)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者在组合板、组合梁、组合柱等构件以及结构节点和结构体系抗火性能方面研究概况,分析了我国现有防火设计规范的特点以及工程应用情况,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对组合结构抗火研究领域在高温材料热-力耦合本构关系、计算理论、数值火灾试验和设计方法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文中指出,建立考虑升降温、多轴应力状态、不同加卸载路径的钢材和混凝土热-力耦合本构关系,建立基于整体性能、考虑升降温全过程的结构抗火分析理论,建立整体结构数值火灾试验方法,提出"三水准"结构抗火设计与灾后结构损伤评估原则以及基于时变可靠度和结构整体性能的组合结构抗火设计方法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温利明[9](2010)在《单个深梁滞回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钢框架结构是两种常用的建筑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大多呈脆性破坏且震后不易修复;钢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因此在高地震烈度区的使用受到限制。为了满足建筑结构刚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把深梁作为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形式或加固构件。内填深梁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侧力构件,在地震来临时首先消耗地震能量,起到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它能够在工厂预制、拆卸方便、布置灵活、可回收利用,符合建筑节能发展方向,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新建结构、已有建筑物改造和加固。本文根据国内外深梁的研究背景及课题研究的意义,综合考虑深梁材料和跨高比等因素,设计了三种不同材料的深梁(钢板深梁、混凝土深梁、钢—混凝土组合深梁)。对于每一种材料的深梁,分别制作了跨高比不同的大、小两个试件,共计六个试验构件。通过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了各构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应力分布规律、能量耗散系数、延性系数、承载力退化系数。试验数据表明:材料和跨高比的不同对深梁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很大,文中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后续研究的建议。

殷超[10](2009)在《高震区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型钢(或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是近年来在我国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由于其在降低结构总体造价、减少结构断面尺寸、加快施工进度等方面的显着优势,引起了工程界和投资商的广泛关注。由于混合结构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往往相比外框架占据较大刚度,在罕遇地震下,塑形铰首先出现于内筒并引发刚度退化,地震作用将在内外筒间产生内力重分布,导致外框架出现较大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外框架需要在弹性设计阶段,即需分担更多的设计剪力。工程界对此类体系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不甚充分,特别是根据现有设计规范,在高震区建造超高层混合结构的实际设计经验还相当匮乏。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高度在150~200m乃至3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大量采用了混合结构,主要集中于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我国《高规》对于8度高震区设计建造该类混合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为150m,目前高震区已建成的混合结构,普遍低于此限值,最高亦不超过200m。本文以北京财富中心二期办公楼,这一目前在国内8度抗震区最高的超限混合结构为设计实例,针对其结构体系和构件选型、外框架二道设防、抗震性能化设计、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等方面,对该工程在结构方案以及初步设计阶段工作,结合抗震超限审查中采取的一系列抗震超限措施以及最新的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和研究。本文作者,作为该工程结构方案和初步设计单位项目工程师和第一设计人,全面承担了该工程结构初步设计、超限审查、结构优化及相关施工图咨询审查等一系列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对其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高震区混合结构提出了设计建议。北京财富中心二期办公楼结构总高度264米,将成为继国贸三期A座之后,8度抗震区北京的第二高楼和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这种混合结构体系最高的建筑,大大超过规范高度限值114米(+76%)。建筑平面长宽比达到1.5,通过合理布置及专业协调,有效降低了扭转效应对超高层结构的不利影响。结构沿竖向设置了四道含伸臂桁架和腰桁架的加强层,并将组合钢板剪力墙应用于核心筒底部加强区,有效地增强了整体抗侧刚度,改善了抗震性能,同时也减小墙体厚度及自重。外框柱通高采用了大直径圆钢管混凝土柱,有效减小了截面尺寸及用钢量。结构设计全面融入了性能化设计的思想,进行了弹性及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了高柔结构高振型对结构顶部鞭梢效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整体安全度。结构设计在规范基础上,满足了全国抗震审查专家组提出的一系列超限措施,其整体结构方案和构件选型在用钢量、防火性能、风载舒适度等方面体现了明显的综合经济性能,因而成功的降低了结构总体造价。

二、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方案
    1.1 试件尺寸及配筋
    1.2 加载方案
    1.3 加载制度
2 试验过程及现象
    2.1 钢板连接P1试件静载试验
    2.2 接驳器连接C1试件静载试验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荷载-位移曲线
    3.2 钢筋应变
        3.2.1 钢板连接P1试件
        (1)支撑纵筋及箍筋
        (2)上水平钢板及钢筋
        3.2.2 接驳器连接C1试件
        (1)支撑纵筋及箍筋
        (2)腰梁连接筋
4 结论

(2)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层大跨度楼盖及其发展
        1.1.1 预应力混凝土楼盖
        1.1.2 组合网架
        1.1.3 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1.1.4 空腹网架与空腹夹层板
        1.1.5 其他楼盖
        1.1.6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钢空腹夹层板的静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1.2.2 钢网格墙的力学性能研究
        1.2.3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整体力学性能
        1.2.4 应用情况
    1.3 大跨度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中的动力学问题
        1.3.1 人致振动舒适度研究现状
        1.3.2 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思路及流程
        1.4.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组成及构造
    2.1 钢空腹夹层板构造
        2.1.1 网格形式
        2.1.2 网格构造
        2.1.3 节点构造
    2.2 钢空腹夹层板设计选型
    2.3 结构体系
        2.3.1 框架结构
        2.3.2 筒体结构
        2.3.3 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
第3章 钢空腹夹层板模态分析
    3.1 模态分析与实测
        3.1.1 模态分析理论与参数识别方法
        3.1.2 钢空腹夹层板工作模态测试
        3.1.3 有限元分析及模型验证
    3.2 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3.2.1 分析模型及计算条件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2.3 基频分析
    3.3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简化计算方法
        3.3.1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计算理论模型
        3.3.2 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简化计算方法
        3.3.3 频率简化计算公式数值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及评估方法研究
    4.1 人致楼盖振动舒适度基本理论
        4.1.1 人致荷载模型及参数
        4.1.2 人致楼板振动分析方法
        4.1.3 人对结构振动的感知及评价标准
    4.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激励振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4.2.1 分析模型及方法
        4.2.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
        4.2.3 阻尼的影响
        4.2.4 荷载参数的影响
        4.2.5 结构参数的影响
    4.3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分布模型构建
        4.3.1 高斯分布模型
        4.3.2 参数估计
    4.4 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空腹夹层板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5.1 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5.1.1 试验概况
        5.1.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5.1.3 破坏模式
        5.1.4 滞回曲线
        5.1.5 刚度及延性
        5.1.6 耗能性能
        5.1.7 应变分析
        5.1.8 试验小结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验证
        5.2.1 分析模型与方法
        5.2.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3 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
        5.3.1 分析参数设计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5.4 钢空腹梁-柱节点滞回性能
        5.4.1 分析参数设计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盒式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6.1 各种有限元模型在钢网格盒式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6.1.1 多尺度有限元建模的关键问题
        6.1.2 多种有限元模型验证
        6.1.3 剪力键半刚性节点弹簧-铰模型
    6.2 空腹梁-柱框架抗震分析
        6.2.1 分析模型
        6.2.2 计算结果分析
    6.3 钢网格盒式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性能
        6.3.1 分析模型及参数
        6.3.2 弹塑性变形特征
        6.3.3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异形组合剪力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多腔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工程实际应用
    1.5 本文研究工作
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造简介
    2.2 非线性分析理论
    2.3 ABAQUS程序简介
    2.4 材料的本构模型
    2.5 单元的选取
    2.6 网格划分
    2.7 相互作用
    2.8 本章小结
3 一字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有限元分析与试验对比
    3.1 试验概况
    3.2 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3.3 一字型剪力墙模型的边界条件与荷载
    3.4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剪力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
    4.4 轴压比的影响
    4.5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4.6 钢材强度的影响
    4.7 钢管厚度的影响
    4.8 高宽比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发展
        1.1.2 建筑形态创新
        1.1.3 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
        1.1.4 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与建造关键问题
    2.1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产生
        2.1.1 退台式高层建筑
        2.1.2 空中廊桥与屋顶平台
        2.1.3 “城市客厅”
    2.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案例选取与分析
        2.2.1 案例概况
        2.2.2 建筑功能与形态分析
    2.3 关键问题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3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3.1 力学认识及结构常用概念
        3.1.1 结构的力学认知
        3.1.2 结构基本概念
        3.1.3 结构基本要求
        3.1.4 结构常用分类
        3.1.5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3.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案例
        3.2.1 结构总体概况
        3.2.2 计算分析及超限判别
        3.2.3 结构设计结论
    3.3 结构体系分析
        3.3.1 整体结构体系
        3.3.2 局部结构体系
        3.3.3 关键节点与楼板
    3.4 本章小结
4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建造技术分析
    4.1 复杂钢结构的建造技术发展
        4.1.1 建造方法
        4.1.2 施工力学
        4.1.3 施工控制和监测技术
    4.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建造方法
        4.2.1 某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建造方法
        4.2.2 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建造方法的分析
        4.2.3 建造方法评价指标
    4.3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施工力学
        4.3.1 施工力学的任务
        4.3.2 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仿真分析
        4.3.3 施工力学问题分析
    4.4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施工监测
        4.4.1 建筑施工监测的发展
        4.4.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监测方案
        4.4.3 监测技术问题初步探讨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方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研究应用现状
        1.2.1 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节点发展和应用现状
        1.2.2 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3 外包U形钢混凝组合体系研究现状
        1.3.1 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
        1.3.2 方钢管柱-U形钢混组合节点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节点构造
    2.3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2.4 试验设计
        2.4.1 试件设计
        2.4.2 试件制作加工
        2.4.3 材性试验
        2.4.4 试验装置设计
        2.4.5 加载制度
        2.4.6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2.5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2.5.1 A组试件试验现象描述
        2.5.2 B组试件试验现象描述
        2.5.3 各试件破坏特征分析
    2.6 试验数据分析
        2.6.1 试件屈服点的确定方法
        2.6.2 A组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2.6.3 B组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2.6.4 节点梁柱转角曲线分析
        2.6.5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3.2.1 钢材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3.2.2 混凝土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3.3 几何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基本假定
        3.3.2 荷载及边界条件
        3.3.3 网格划分和单元选取
        3.3.4 接触设置
    3.4 榫卯连接节点有限元模型验证
        3.4.1 静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比较
        3.4.2 节点破坏形态
    3.5 节点应力分析
        3.5.1 节点钢材应力分布
        3.5.2 板内钢筋应力分布
        3.5.3 管内混凝土柱应力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榫卯连接组合框架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1 引言
    4.2 国内外代表性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AIJ规范方法
        4.2.2 Nishiyama和Fukumoto理论
        4.2.3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方法
    4.3 榫卯连接梁柱中节点计算模型
        4.3.1 受力分析
        4.3.2 榫卯连接节点核心区抗剪受力机理
    4.4 榫卯连接梁柱中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4.1 核心区钢管及槽钢腹板抗剪承载力
        4.4.2 节点域混凝土的抗剪承载能力
        4.4.3 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
        4.4.4 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烈度区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1.3 方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运用
        1.3.1 方钢管混凝土的发展概况
        1.3.2 方钢管混凝土在工程中的运用
    1.4 混合结构的发展状况、概述及分类
        1.4.1 混合结构体系的发展状况
        1.4.2 混合结构体系的概述
        1.4.3 混合结构体系的分类
    1.5 相关课题的抗震性能研究概况
        1.5.1 方钢管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5.2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5.3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2.1 模态分析
        2.1.1 模态分析简介
        2.1.2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2.1.3 特征值分析
    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2.1 反应谱法理论
        2.2.2 振型分解反应谱基本原理
    2.3 Pushover分析
        2.3.1 Pushover分析概述
        2.3.2 能力谱法
        2.3.3 能力谱和需求谱的建立
        2.3.4 中美规范反应谱参数转换
    2.4 时程分析
        2.4.1 基本理论
        2.4.2 时程分析原理
    2.5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2.5.1 弹塑性时程分析概述
        2.5.2 恢复力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分析理论
    3.1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本构关系
        3.1.1 方形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机理
        3.1.2 方形钢管约束下核心砼的本构关系
        3.1.3 钢材本构关系
    3.2 钢管混凝土统—理论和组合设计指标
        3.2.1 钢管混凝土统—理论
        3.2.2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性能设计指标
        3.2.3 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弯矩-曲率滞回曲线模型
    3.3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3.3.1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分析
        3.3.2 钢框架-剪力墙计算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钢管砼组合框框架-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1 结构设计及相关参数
        4.1.1 工程概况
        4.1.2 结构的性能目标
        4.1.3 结构有限元模型
    4.2 模态分析
        4.2.1 动力特性分析
        4.2.2 结构内部特性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模型下结构动力特性和反应谱对比
        4.3.1 动力特性比较
        4.3.2 反应谱法对比分析
    4.4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4.4.1 地震波的选取
        4.4.2 与反应谱法对比
    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4.5.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4.5.2 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4.5.3 结构能量耗散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经济对比
    5.1 概述
    5.2 经济比较
        5.2.1 柱子的经济比较
        5.2.2 其他经济效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7)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1.1.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
        1.1.2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1.1.3 钢管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1.1.4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概述
        1.2.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组合节点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
    2.1 引言
    2.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模型
        2.2.1 考虑界面滑移影响的组合连续梁振动模型
        2.2.2 考虑界面滑移和掀起影响的组合连续梁振动模型
        2.2.3 考虑界面滑移、掀起和剪切变形影响的组合连续梁振动模型
    2.3 各种因素对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振动特性的影响
        2.3.1 界面滑移对组合连续梁弯曲振动特性的影响
        2.3.2 竖向掀起对组合连续梁弯曲振动特性的影响
        2.3.3 剪切变形对连续组合梁弯曲振动特性的影响
    2.4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强迫振动响应的计算
    2.5 各种因素对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强迫振动响应的影响
        2.5.1 简谐均布荷载作用
        2.5.2 简谐集中力荷载作用
        2.5.3 任意均布荷载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滑移和半刚性连接的组合框架结构弹性地震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考虑滑移与半刚性连接的组合框架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3.3 考虑滑移与半刚性连接的组合框架结构的自振特性
    3.4 考虑滑移与半刚性连接的组合框架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4.1 结构的阻尼矩阵C
        3.4.2 地震波的选取
        3.4.3 结构动力响应求解
        3.4.4 滑移效应以及半刚性连接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3.4.5 组合框架弹性地震响应的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组合框架破坏形态
        4.3.2 组合框架水平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
        4.3.3 组合框架水平荷载一位移骨架曲线
        4.3.4 组合框架的水平荷载-应变滞回曲线
    4.4 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4.4.1 组合框架的延性
        4.4.2 组合框架的强度退化
        4.4.3 组合框架的刚度退化
        4.4.4 组合框架的耗能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恢复力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组合框架的骨架曲线模型
        5.2.1 组合框架P-△骨架曲线影响参数分析
        5.2.2 组合框架二阶弹性分析
    5.3 组合框架的滞回恢复力模型
        5.3.1 荷载-挠度恢复力模型的滞回规则
        5.3.2 组合框架荷载-挠度恢复力模型
        5.3.3 组合框架荷载-挠度恢复力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结构分析模型
    6.3 结构计算假设
    6.4 组合框架的简化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6.4.1 钢-混凝土组合梁恢复力模型参数确定
        6.4.2 钢管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参数确定
    6.5 单元瞬时质量矩阵
    6.6 单元瞬时刚度矩阵
    6.7 单元瞬时阻尼矩阵
    6.8 地震波的选择与输入
    6.9 组合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数值分析以及程序设计
    6.10 算例分析
        6.10.1 算例一
        6.10.2 算例二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动力性能参数分析
    7.1 引言
    7.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参数分析
        7.2.1 钢管混凝土柱含钢率(α)对组合框架固有频率的影响
        7.2.2 钢管混凝土柱长细比(λ)对组合框架固有频率的影响
        7.2.3 梁柱线刚度比(i)对组合框架固有频率的影响
        7.2.4 钢-混凝土组合梁剪力连接度(η)对组合框架固有频率的影响
    7.3 各种参数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7.3.1 钢管混凝土柱含钢率(α)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7.3.2 钢管混凝土柱长细比(λ)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7.3.3 梁柱线刚度比(i)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7.3.4 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比(n)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7.3.5 钢-混凝土组合梁剪力连接度(η)对组合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创新点
    8.2 结论
    8.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国内外组合结构抗火研究
    2.1 试验研究
        2.1.1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2.1.2 钢-混凝土组合梁
        2.1.3 钢-混凝土组合柱
        2.1.4 组合节点
        2.1.5 组合结构体系
    2.2 理论研究
        2.2.1 温度场计算
        2.2.2 结构构件抗火分析方法
        (1) ANSYS、ABAQUS等大型有限元软件
        (2) 自编有限元软件
        (3) 纤维模型法、共轭梁法
        (4) 解析法、半解析半数值法
        (5) 神经网络
        2.2.3 结构体系抗火分析方法
        (1) ANSYS、ABAQUS等大型有限元软件
        (2) 自编有限元软件
    2.3 规程与设计方法
        2.3.1 基于试验的抗火设计方法
        2.3.2 基于构件计算的抗火设计方法
    2.4 工程应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试验研究
    3.2 理论分析
    3.3 设计方法
4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高温材料热-力耦合本构关系
    4.2 基于整体性能和升降温全过程的结构抗火分析计算理论
    4.3 整体结构数值火灾试验方法
    4.4 “三水准”结构抗火设计与灾后结构损伤评估
    4.5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火设计方法

(9)单个深梁滞回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1.1.2 钢结构的发展
        1.1.3 钢框架—支撑体系
        1.1.4 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体系
        1.1.5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体系
        1.1.6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1.2 深梁结构形式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梁模型试件设计
    2.1 构件命名
    2.2 深梁设计
        2.2.1 钢板深梁
        2.2.2 组合深梁
        2.2.3 混凝土深梁
    2.3 作动器连接件设计
    2.4 底梁设计
    2.5 构件的连接设计
第三章 深梁构件模型试验方案
    3.1 材性试验
        3.1.1 钢材材性
        3.1.2 混凝土材性
    3.2 单个深梁试验装置
    3.3 测点布置
        3.3.1 试件位移计布置
        3.3.2 钢板深梁测点布置
        3.3.3 组合深梁测点布置
        3.3.4 混凝土深梁测点布置
    3.4 加载方案及数据修约
第四章 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4.1 钢板深梁试验
        4.1.1 试验过程描述
        4.1.2 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4.1.3 试件的应力分析
        4.1.4 试件的耗能性能
        4.1.5 试件的延性及特征点参数
        4.1.6 试件承载力退化系数
    4.2 混凝土深梁试验
        4.2.1 试验过程描述
        4.2.2 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4.2.3 试件的应力分析
        4.2.4 试件的延性及特征点参数
        4.2.5 试件的耗能性能
        4.2.6 试件承载力退化系数
    4.3 钢——混凝土组合深梁试验
        4.3.1 试验过程描述
        4.3.2 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4.3.3 试件的应力分析
        4.3.4 试件的延性及特征点参数
        4.3.5 试件的耗能性能
        4.3.6 试件承载力退化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梁构件试验比较分析
    5.1 深梁跨高比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5.1.1 钢板深梁
        5.1.1.1 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及极限承载力指标
        5.1.1.2 结构的延性
        5.1.1.3 结构的耗能能力
        5.1.2 钢——混凝土组合深梁
        5.1.2.1 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及极限承载力指标
        5.1.2.2 结构的延性
        5.1.2.3 结构的耗能能力
        5.1.3 混凝土深梁
        5.1.3.1 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及极限承载力指标
        5.1.3.2 结构的延性
        5.1.3.3 结构的耗能能力
    5.2 深梁材料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5.2.1 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及极限承载力指标
        5.2.2 结构的耗能能力与耗能原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震区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震害分析
    1.3 理论研究
    1.4 试验研究
    1.5 工程应用及体系选型进展
        1.5.1 工程应用情况
        1.5.2 结构体系选型和应用进展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背景工程及分析结果
    2.1 工程概述
    2.2 设计依据
    2.3 控制参数
    2.4 材料
    2.5 荷载及效应
        2.5.1 地震作用
        2.5.2 地震效应其他问题
        2.5.3 风荷载
    2.6 结构超限检查
        2.6.1 建筑高度和高宽比
        2.6.2 平面规则性
        2.6.3 竖向规则性
        2.6.4 超限情况总结
    2.7 结构体系概述
    2.8 楼面体系
    2.9 加强层的布置
    2.10 整体弹性分析结果
        2.10.1 分析模型
        2.10.2 周期和振型
        2.10.3 基底剪力
        2.10.4 楼层剪力分布
        2.10.5 剪重比
        2.10.6 结构位移
    2.11 舒适度研究
    2.12 加强层研究
    2.13 纯钢结构与混合结构方案比较研究
        2.13.1 主要目的
        2.13.2 结构布置
        2.13.3 体系概述
        2.13.4 计算模型分析与比较
        2.13.5 材料用量比较
        2.13.6 其他比较
        2.13.7 总结
    2.14 总结
第三章 型钢混凝土核心筒和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研究
    3.1 组合钢板剪力墙研究简介
        3.1.1 试验研究
        3.1.2 工程研究
    3.2 本工程核心筒及钢板剪力墙设计研究
        3.2.1 组合钢板剪力墙及钢暗柱布置形式
        3.2.2 构件校核与分析结果
        3.2.3 组合钢板墙性能特点及分析
        3.2.4 核心筒主要计算及构造措施
        3.2.5 组合钢板剪力墙应用分析
    3.3 核心筒内设计含钢量的比较
第四章 外框架二道设防问题及钢管混凝土的应用
    4.1 技术规范要求
        4.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4.1.2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4.2 超限结构的处理
    4.3 本工程的特点及抗震超限措施
    4.4 外框架结构选型和柱距选择
    4.5 圆钢管混凝土柱简介
        4.5.1 性能特点
        4.5.2 工程应用
    4.6 钢管混凝土与型钢混凝土的比较
        4.6.1 钢管混凝土柱
        4.6.2 型钢混凝土柱
        4.6.3 力学性能
        4.6.4 抗震性能
        4.6.5 节点、施工及防火
        4.6.6 小结
    4.7 钢管混凝土的其他关键问题
        4.7.1 梁柱节点的合理选择
        4.7.2 混凝土密实度及构件整体性控制
        4.7.3 混凝土浇筑形式的选择
        4.7.4 防火性能及涂料的选择
        4.7.5 小结
第五章 抗震性能化设计及对超高层结构影响
    5.1 简述
    5.2 常规设计以及其内力调整
        5.2.1 剪力墙
        5.2.2 框架柱
    5.3 中震设计要求
        5.3.1 中震弹性设计
        5.3.2 中震不屈服设计
    5.4 性能化设计的特点
    5.5 本工程的特点及措施
        5.5.1 中震设计
        5.5.2 地震工况及内力调整
        5.5.3 核心筒墙肢中震弹性验算
        5.5.4 钢管混凝土柱校核
        5.5.5 性能化设计的比较
第六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补充分析及研究
    6.1 时程分析的特点
    6.2 技术规范要求
    6.3 时程波的选取与调整
        6.3.1 地震动强度
        6.3.2 地震动谱特征
        6.3.3 地震动持续时间
    6.4 超限高层的时程分析
    6.5 本工程小震弹性时程分析情况与特点
        6.5.1 时程波的选取
        6.5.2 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结果
    6.6 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评估与设计建议
        6.6.1 分析内容和目标
        6.6.2 分析方法和步骤
        6.6.3 单元模型和材料本构关系
        6.6.4 安全评估方法
        6.6.5 弹塑性分析与弹性分析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6.6.6 本工程弹塑性分析结果对弹性设计的对比与反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设计建议与总结
    7.2 展望
        7.2.1 外框架剪力分配及调整性能化设计
        7.2.2 复杂结构分析数据的后处理
        7.2.3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分类与高度限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北京财富中心二期办公楼初步设计和超限审查工作简介

四、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麦家儿,卢晓智,何冠鸿,裴行凯. 建筑结构, 2021(24)
  • [2]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 姜岚. 湖南大学, 2020(09)
  • [3]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D]. 李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D]. 王威. 浙江大学, 2019(01)
  • [5]榫卯连接组合框架中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 罗斌黎. 湖南大学, 2019(07)
  • [6]高烈度区方钢管砼组合框架-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方雨.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7]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 戚菁菁. 中南大学, 2011(12)
  • [8]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J]. 余志武,丁发兴. 建筑结构学报, 2010(06)
  • [9]单个深梁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 温利明. 长安大学, 2010(03)
  • [10]高震区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议[D]. 殷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9(11)

标签:;  ;  ;  ;  ;  

杭州瑞丰大厦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