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车宇星[1](2020)在《个体异质性视角下三明市竹农的议价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级竹产品的最终成交价格不仅取决于市场供求,更与交易主体的讨价还价能力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初级竹产品交易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结构,致使竹农在交易过程中缺少定价权,损害了其经济利益。此外,作为基本的经营决策单元,改革开放后农户不断分化,行为特征也出现较大不同。分化带来的异质性也进一步影响了竹农的议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发展。因此,测算初级竹产品交易过程中竹农的议价能力,并分析影响不同类型竹农议价能力的因素,有利于保障初级竹产品的公平交易,完善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合理测度竹农在初级竹产品交易市场中的议价能力,本文对三明市55个村的236户竹农进行了调查,运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测度初级竹产品的基准价格,分析比较竹农与收购商所获得的剩余,从而得出竹农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对异质性农户获得的剩余进行方差分析,研究其行为约束与目标,从而得出提升异质性竹农市场地位的策略。研究发现:(1)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是初级竹产品交易价格波动的来源之一。在交易市场中,竹农虽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但整体由于受到区域初级竹产品供求关系和销售市场发育情况的影响,处于弱势地位。竹农议价能力较弱导致初级竹产品的成交价格比基准价格偏低9.1%。(2)个体竹农生计来源的异质性对自身议价能力存在一定影响。在初级竹产品交易过程中,纯竹农的议价能力显着高于兼业农户。(3)竹林地经营的差异也会影响个体竹农的议价能力。竹林地出材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越高,竹农的议价能力越强。(4)有效的毛竹合作组织可以提升个体竹农的议价能力。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三明市竹农议价能力的策略:(1)培育初级竹产品交易市场,提升竹农整体的议价能力;(2)扩充竹农的信息来源,提升竹农的自身素质;(3)提升竹农的经营水平,合理收获初级竹产品;(4)优化竹农的组织形式,提升竹农在市场中的集中度。

冯甜[2](2020)在《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文中认为现如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疏远,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拥有丰富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森林是儿童接触大自然的首要环境。于是,林业转型升级趋势下催生的森林体验基地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思路和方向。但是目前以儿童为主的森林体验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研究有其必要性和深远意义。本文试图抓住森林这一特殊环境,从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出发,通过对儿童活动特征、森林体验以及国内外相关案例三方面的基础分析与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原则、目标以及方法,并应用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的设计实践中。探索以“儿童为本”,满足儿童自然体验需求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和方向,以期为推动儿童健康成长和森林多功能利用贡献力量。论文总共分七个章节进行探讨。(1)通过对相关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基于儿童的森林体验基地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理论体系不完善、设计粗糙和套用范式等问题。(2)基于现有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儿童成熟学说、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总结出儿童在自然环境下的活动特征: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活动时间、活动空间、活动体能、活动尺度以及活动动机等方面具有显着不同;儿童游戏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儿童活动内容设计提供依据。(3)从森林体验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森林丰富的资源为自然体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探讨了森林对于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总结出:森林景观体验模式包括感知类审美体验模式、认知型学习体验模式、参与类实践体验模式三类;森林体验体系构建包括体验景观塑造、活动方案策划、解说系统组织三部分。(4)通过对五个优秀的国内外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四个方面的设计借鉴要点:①合理规划森林体验景观功能分区;②营造沉浸式体验感受;③加强与社会服务的合作;④打造精致的自然式景观。为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了实践依据。(5)综合儿童活动特征、森林体验以及国内外相关案例三部分的内容,研究认为以儿童为主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应基于生态性原则、以儿童为本原则、包容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通过感知类审美体验、认知型学习体验以及参与类实践体验三方面进行景观塑造,通过综合型活动和单一型活动两方面进行活动策划,通过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两方面组织解说系统,共同构建完善的森林体验总体系。(6)将以上研究应用于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中,进行了总体设计、分区设计、交通设计、竖向设计、水系设计、设施设计、植物设计、活动策划、解说系统组织等方面的内容。(7)进一步系统总结研究和实践内容,为今后的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范蕾[3](2020)在《新城环境中的湿地公园营建策略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内蕴含丰富的生物及元素多样性,具有“生物超市”之名,对地球水文、生态功能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牺牲,城市湿地遭到填埋,沼泽地改良、围湖造田等活动侵占,导致湿地大量退化,湿地面积骤减。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膨胀,许多城市难以容纳庞大的人口数量,开始围绕主城规划建设新城,以达到功能转移和人口转移等目的。一些远离主城区,具备良好生态基底的新城,为了迎合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通过规划湿地公园以达到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但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往往只是新城体现生态性的幌子,许多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并没有切实处理城市与湿地两者之间的矛盾,有些湿地公园中甚至建设大量硬质驳岸供游人玩耍,严重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境,并没有发挥湿地本应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野生化的湿地生境也为城市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难以被人类所充分利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新城的特点与新城中湿地的特点,探讨湿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湿地公园在城市与湿地之间的作用。通过基本理论的梳理解读和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提出有效的湿地公园设计策略以解决城市与湿地之间的矛盾;合理保护和利用城市环境中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湿地野趣景观;利用湿地公园改善城市环境;避免城市对湿地的不利影响以及湿地对城市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实例应用,以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为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通过景观空间划分、景观生境营建、水系统设计等为新城中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设计策略参考。

黄磊[4](2020)在《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福建省饮用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的问题,研究了在三明市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实施的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工程,通过对已实施工程的库区进行采样监测,评估了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对水库沉积物和水生态的改善效果,对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东牙溪水库受到外源和内源的氮磷等营养盐的污染,2013-2016年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各断面的溶解氧在5.9 mg/L~12.2 mg/L之间,平均值为9.0 mg/L,一年之中均为夏季最高,表层水体处于超饱和状态,底层水体缺氧;水库水体总氮浓度分布在0.42 mg/L~1.62 mg/L之间,总磷浓度分布在0.01~0.10 mg/L之间,叶绿素a浓度分布在1.1~32.9μg/L之间。2014、2015年夏季水库部分区域爆发以蓝藻门为主的水华现象。在东牙溪水库中实施原位围隔模拟试验,设置单独微纳米曝气、微纳米曝气+微生物组、微纳米曝气+锁磷剂组试验,结果表明,微纳米曝气+锁磷剂组、微纳米曝气+微生物组对藻类总丰度的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78.9%,比单独曝气组提高5.2%和13.9%。2016-2017年,在东牙溪水库坝前区域、牛岭库湾区域以及回瑶库湾区域实施一、二、三期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向水体投加已驯化的原位功能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光合细菌等),来分解水体中污染物质及藻类残体,各区域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修复实施面积依次为40000 m2、60000 m2和45000 m2,面积之和占水库总面积的15%。2018-2019年,分别采集东牙溪水库六个点位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结果表明,曝气区相对于非曝气区的沉积物总碳平均下降了17.1%,总氮平均下降了10.7%,总磷平均下降了15.4%。通过分析工程实施前后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经工程治理后,沉积物中主要功能菌群变形菌门含量上升了26.4%,包括固氮和聚磷的的细菌,而指示富营养化的绿弯菌门含量下降了9.5%,说明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改善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使好氧菌和有益的功能微生物数量增加。近两年夏季,东牙溪水库不再爆发蓝藻水华。曝气区相对于非曝气区水体的各项指标中,溶解氧平均提高了0.8 mg/L,特别是底层水体溶解氧平均提高了1.0 mg/L,叶绿素a的削减率平均为41.4%,藻类总量削减率平均28.3%,其中蓝藻的削减率平均33.9%,夏季的藻类总量削减率平均为31.9%,较其他季节要高,水体总氮的削减率平均为15.3%,水体总磷的削减率平均为35.7%,可溶性活性磷的削减率平均为26.0%。2019年相对于2018年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改善。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实施三年后,对水库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改善,对沉积物碳、氮、磷污染有较强的削减作用,水体总磷比总氮削减得多,使得水体的氮/磷比值提高,有利于蓝藻的削减。微纳米曝气结合微生物强化技术对水库型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试验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金星星[5](2020)在《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凸显,人地矛盾加剧,在对传统人地关系重新审视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要响应,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生态文明内涵进行深度剖析,探究区域生态文明系统及其各要素的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效应,以及有效识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生态文明进行综合区划等系统研究。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背景、相关研究概况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地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基础地理数据、自然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元数据,以栅格单元、县域单元和流域单元多尺度研究单元,利用空间插值分析、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福建省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效应、区域问题识别以及综合区划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包含八个章节内容: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梳理和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明确研究目标并拟定了研究框架和内容。第二章节为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梳理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并述评和展望生态文明的研究方向。第三章节确定了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三大主题:生态文明空间格局分析、生态文明空间效应分析和生态文明区划研究,基于此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节分析了生态文明五大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第五章节则基于五大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综合集成及空间效应分析,并探究生态文明和区域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第六章节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将福建省划分为若干个生态文明大区和次一级小区。第七章节针对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结果和问题,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调控建议和实现途径。第八章节主要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未来研究的展望等。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生态文明系统由资源承载、环境压力、生态资产、发展能力和零碳排放五大要素构成。资源承载力整体呈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点,承载力强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它们构成福建省资源承载的核心区域。环境压力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和北部地区低的特点,压力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市、漳州市和龙岩市的部分地区。生态资产总体价值量较高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与区域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生态资产高值区多对应经济低密度区。发展能力适宜性的空间差异显着,呈现东部沿海明显优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表现为以各市辖区为中心的环状扩散特征。区域碳排放总量呈“东高西低”的格局,而碳吸收量则表现出与碳排放量相反地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碳排放和碳吸收,福建省总体以净碳汇为主,大部分区域的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较高,生态容量冗余较大。(2)福建省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显着,高值区集中在南平市和三明市的部分县市,这两大地区也构成了生态文明空间格局的核心区;而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永泰、仙游等地区,这些地区组成了生态文明的分布格局的边缘地带。不论是县域尺度还是流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均呈现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俱乐部现象。但县域尺度和流域尺度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等级以高水平文明为主,这里包含极高和高度生态文明水平,涵盖的县域单元占全省的近一半,面积也占全省面积的接近一半;而流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以高度和中度生态文明为主,中度及以上等级的流域个数和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3)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即县域生态文明水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流域生态文明水平也呈现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即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流域趋于集聚,而生态文明水平较低的流域也呈现区域集聚分布;二者均表现为“热点区”和“冷点区”占比较小,且县域和流域两个不同尺度的局部空间关系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即在西北部地区形成规模显着的“热点”区,而在东南沿海形成规模显着“冷点”区。但两大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局部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尤其是“热点”区的空间分布上,流域尺度的“热点”区的空间分布相较于县域尺度而言更为集中且连续性强,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同时,不论是“热点”还是“冷点”区域面积,流域尺度的均明显大于县域尺度的。生态文明水平不论是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和人口的空间分布上都存在负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的地区,多对应生态文明水平较低的地区;而相反地,生态文明水平高的西北内陆地区,实际上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4)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是以生态文明要素定量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文明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快变量和精神文明慢变量,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完整的、相互独立的生态文明单元。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过程中既全面地考虑反映福建省生态文明要素的空间分异,又考虑不同生态文明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区划的结果能够为区域实施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支撑。按照生态文明区划方案,将福建省划分为5个生态文明大区和若干个生态文明次级区。其中,生态文明大区包括闽东生态文明大区、闽北生态文明大区、闽中生态文明大区、闽西生态文明大区和闽南生态文明大区。(5)基于对福建省生态文明现状的定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深度识别出福建省区域生态文明现存的问题,包括生态文明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协调问题以及生态文明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并针对区域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分要素和分层级层面提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建议。

吕煜梦[6](2019)在《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集药用、食用、美容和观赏价值于一身,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含多糖、黄酮、蒽醌、薯蓣皂苷、木脂素及对人体有用的多种氨基酸等,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肺、提高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的作用和功效,是为滋补上品。但由于多花黄精生长周期长,种子繁殖需要5年以上,根状茎繁殖也至少需要3年,传统的无性繁育技术不仅使黄精优良性状难以保存,而且繁殖效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黄精的规模化扩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精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工厂化生产势在必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保存黄精的优良性状,而且还可以消除了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可控的环境下显着提高增殖系数。因此,本研究以多花黄精为材料,对多花黄精进行无菌体系的建立,并诱导不定芽的生长,优化离体培养条件,再对优化后的材料进行甾体皂苷的测定,同时克隆得到多花黄精PcCIGR和PcSCL21基因的cDNA、gDNA全长序列,分析PcCIGR和PcSCL21基因在不同处理下多花黄精植株生长的情况,以期为多花黄精离体培养及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与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花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通过优化消毒和不定芽诱导条件等,建立了三明野生多花黄精的离体无菌体系。结果表明:将野生多花黄精外植体依次在清水下用软毛刷刷洗去野生多花黄精根状茎表面的泥土,在加洗衣粉的自来水中冲洗16 h,在3%多菌灵浸泡2 d(期间时常振荡摇晃),用清水洗去表面残留的多菌灵后置于滤纸上晾放5 h,再用75%酒精处理30 s加0.2%氯化汞浸泡15 min消毒处理之后,野生多花黄精外植体的污染率低至20.2%。春季3-4月的野生黄精外植体的不定芽萌发能力和长势均明显优于11-12月。三明野生多花黄精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NAA 0.2 mg/L,在其上培养时诱导出芽率高达88.0%。2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多花黄精的根状茎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6-BA、NAA、培养天数、光质、光周期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最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4.0 mg/L 6-BA+0.4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各试验因素对其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程度为:激素>光质>光周期>培养天数,试验结果表明激素对多花黄精不定芽的增殖影响明显,而培养天数、光质和光周期对不定芽的增殖影响不大,但对代谢产物的积累可能有着一定的影响。3多花黄精薯蓣皂苷的提取与测定以多花黄精根状茎为材料,对经过光质、光周期、激素等处理样品进行薯蓣皂苷的提取与测定。液相分离采用ODSC18色谱柱4.6×150mm,流动相为乙腈:水,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0μL。梯度洗脱条件为起始0-5min 60:40、7-12min 90:10、12min后恢复至60:40。定量波长为210nm。薯蓣皂苷在5min内分离。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用75%乙醇提取,料液比为1:20,提取4h,提取效率最高。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提取测定相关处理后的根状茎样品,结果显示,光质为白光时薯蓣皂苷的含量最高,最利于薯蓣皂苷积累的光周期为12h/d,当细胞分裂素6-BA浓度为4.0mg/L、生长素NAA为0.2mg/L时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最高且都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薯蓣皂苷的含量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也有所增加。4多花黄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PcCIGR、PcSCL2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多花黄精CIGR(Chitin-inducible gibberellin-responsive)、SCL21(Scarecrow-Like 21)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的作用机制,以多花黄精为材料,采用全长验证的方法获得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的cDNA序列、g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cDNA序列和gDNA全长序列一致,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1770 bp、1569 bp,共编码589、522个氨基酸,结果表明PcCIGR、PcSCL21基因无内含子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cCIGR、PcSCL21具有一个GRAS结构域,属于GRAS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为碱性蛋白,无信号肽;Motif分析表明,CIGR、SCL21蛋白在物种间比较保守,保守区主要位于中部至3’末端;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多花黄精与石刁柏的CIGR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81%。进一步亚细胞定位显示CIGR、SCL2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与预测结果一致。5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选取继代生长长势较为一致长势较好的无菌苗为试验材料,以18S rRNA为内参基因,使用罗氏LightCycler 480仪器进行试验,通过qPCR检测PcCIGR、PcSCL21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培养天数以及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具有器官表达特异性,均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下,PcCIGR基因在蓝光下表达量较高,在远红光下表达量低;在光周期9 h/d的处理中出现峰值,PcSCL21在蓝光和绿光处理最利于多花黄精生长,在光周期为18h/d时表达量最高。PcCIGR、PcSCL21在激素处理下表达量和薯蓣皂苷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均在NAA浓度为0.2mg/L、6-BA浓度为4.0mg/L时达到峰值,且在培养50d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本研究表明,PcCIGR基因可能受蓝光、短光照周期和激素的调控从而影响多花黄精叶片的发育过程。

朱静静[7](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林天荣[8](2019)在《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辖区内地形主要为林地,其中森林覆盖率达76.8%,林业资源产量在全省占比达四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最绿省份最绿的城市之一。该市的林业用地面积达2845万亩,其中80%以上的林地属于集体林地,人均林地面积是土地面积的4倍左右。据初步统计,林业收入占三明市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由此可见,林地在三明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明市集体林业产业随着社会的变革也经历了数次的变革,林业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以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未清晰的将林权明确到个人,难以真正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1999年以来,三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并逐渐健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推动全国的林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由于林业现代化社会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在权属改革中存在的集体林所有权模糊、集体林产权主体监督不到位、林地上多种使用权关系不清等问题,和集体林权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集体林权流转管理过于严格、林权流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的规范性、公平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以及在林权改革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的林业投融资改革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从完善集体林地权属关系立法的科学性、提升农村村民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和深化生态公益林机制改革等方面着手,从而推动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刘依川[9](2019)在《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草地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本研究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调查,从景观格局、地形分布、植物群落和生态安全评价等角度研究福建省草地资源的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态,利用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草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通过地形分布指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探讨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实地调查了典型草场内草本植物的组成,明确了草地资源的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提出了福建省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期为福建省未来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草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福建省草地资源以零星草地为主,细碎化特征明显,厦门市、漳州市和泉州市草地斑块的破碎度、形状复杂度和聚集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各设区市草地分布存在H-H和L-L两种空间自相关类型。通过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海拔和坡向是影响草地分布的主要地形因素。从典型草场实地调查来看,生态涵养功能是草地资源的主要功能,放牧和旅游是草场的主要利用方式,草场中的草本植物以禾本科为主,豆科植物分布较少,且质量等级较低。通过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全省综合生态安全指数为0.386,生态安全状态一般,且内陆地区的草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高于沿海地区。境内草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一般,局部地区有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发生。

曹小玉[10](2017)在《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认为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为林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林下经济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广大林农与合作社企业增收创收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林下经济依托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包含林下、林中、林上等方面,其中,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重要部分。林下种植在福建集体林区发展较快,以中草药为代表的林下产业不断崛起、成绩斐然。然而,林下种植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涉及多方主体,尤其核心利益相关者更是能决定这一产业的成败;又因产业发展初期弱质性的特点,其核心利益相关者需要政府的补贴扶持。基于此,如何协调与解决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林下种植中的困难就成为政府亟需化解的难题。显然,政府补贴能为林下种植发展提供政策基础,但政策基础牢不牢靠、扎不扎实还得取决于政府是否真实了解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困难与需求、是否能找到政策设计与实施中的欠缺与不足,即只有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补贴政策才能因地适宜、因时适宜,因人适宜。为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福建集体林区进行实地调研之余,进一步了解当前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补贴政策核心利益相关者即合作社与非社农户视角下林下种植补贴扶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举措。在具体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具有良好基础且取得一定成绩,然而其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难点,需要发挥政府补贴政策的作用。政府是帮助者或扶持者,合作社与农户是发展者与政策需求者,且合作社与农户为部分交叉关系,故还需对农户进行分类,即入社农户与非社农户。第二,合作社视角下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集中于补贴资金、产学研扶持、市场规范引导、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与范围、劳动力培育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政策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林下种植在具备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良好条件下持续发展。其次,鼓励第三方力量参与,政府可委托第三方力量加入,给予其政策补贴优惠。最后,补贴政策在实施中需注意合理约束合作社的趋利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入社农户与合作社在补贴政策问题上契合度高,非社农户与合作社补贴政策问题契合度较低,故政府在林下种植补贴政策调整中,对合作社与入社农户的调整方向应趋于一致,合理对接二者,发挥合作社综合效益。第三,在对农户进行分类基础上,得知补贴政策对于非社农户扶持力度具有薄弱性,需要重点研究非社农户在林下种植补贴政策上的情况;又因农户林下种植行为与意愿对补贴政策制定与实施存在重要作用,故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深入了解到气象灾害、产品价格稳定程度、农户林下种植认知程度;农地面积、病虫害数量、林业产品价格稳定度、林下种植认知程度分别是行为与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户在林下种植上的行为与态度。为此,政府补贴政策须加以重视,并立足于强化补贴政策对林下种植环境保护力度、注意补贴政策对林下种植引导指向的作用、做好补贴政策实施与宣传环节、将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应统一于国家农业现代化大战略等四个系统方面。第四,问题发现与处理势必倒逼政策优化完善,故补贴政策优化不可避免,可从:一是培育扶持经营主体;二是鼓励农户与合作社对接;三是市场引导与规范;四是资源合理分配;五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政策宣传机制;六是拓宽补贴政策信息反馈机制。

二、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异质性视角下三明市竹农的议价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初级竹产品
        2.1.2 竹农异质性
        2.1.3 议价能力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对议价能力的研究
        2.2.2 国内外对农户异质性的研究
        2.2.3 研究述评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农户行为理论
        2.3.3 价格形成理论
3 研究区域概况及竹农参与竹产业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简介
        3.1.2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简介
    3.2 数据来源
        3.2.1 数据调研过程
        3.2.2 调研问卷构成
        3.2.3 数据搜集情况
    3.3 三明市竹农参与竹产业现状
        3.3.1 竹产业从业人数较多
        3.3.2 竹产业对竹农的增收作用明显
        3.3.3 竹农种植毛竹积极性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4 三明市竹农议价能力测度
    4.1 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构建
        4.1.1 竹产品基准价格模型构建
        4.1.2 交易双方议价能力的测度
    4.2 变量选取
        4.2.1 因变量选取
        4.2.2 自变量选取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模型估计结果
        4.4.1 数据检验
        4.4.2 初级竹产品基准价格形成及估计
        4.4.3 整体竹农议价能力测度
    4.5 本章小结
5 异质性竹农分类及议价能力比较
    5.1 异质性竹农划分方法
        5.1.1 生计依赖分化
        5.1.2 竹林地经营分化
        5.1.3 组织形式分化
    5.2 异质性竹农议价能力比较
        5.2.1 生计依赖异质性比较
        5.2.2 竹林地经营异质性比较
        5.2.3 组织形式异质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三明市竹农议价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6.1 培育产品交易市场,提升整体议价能力
    6.2 扩充信息搜集渠道,提升竹农自身素质
    6.3 提升毛竹经营水平,合理收获毛竹产品
    6.4 优化竹农组织形式,提升市场集中程度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三明市竹农议价能力农户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口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口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儿童活动特征国外研究现状
        1.2.2 儿童活动特征国内研究现状
        1.2.3 自然体验国外研究现状
        1.2.4 自然体验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儿童活动特征研究
    2.1 活动主体研究
        2.1.1 儿童
        2.1.2 儿童年龄划分
    2.2 儿童活动特征
        2.2.1 活动时间
        2.2.2 活动空间
        2.2.3 活动体能
        2.2.4 活动尺度
        2.2.5 活动动机
    2.3 儿童游戏基础研究
        2.3.1 儿童游戏的概念
        2.3.2 儿童游戏的类别
3 森林环境的特征和体验方式研究
    3.1 森林景观资源的特征
    3.2 森林环境与儿童的关系
        3.2.1 远离自然的不利影响
        3.2.2 接触森林的有利影响
    3.3 森林景观体验模式
        3.3.1 感知类审美体验模式
        3.3.2 认知型学习体验模式
        3.3.3 参与类实践体验模式
    3.4 森林体验体系构成要素
        3.4.1 体验景观塑造
        3.4.2 体验活动策划
        3.4.3 解说系统组织
4 案例研究与分析
    4.1 美国杰斯特公园儿童自然游乐园
        4.1.1 项口简介
        4.1.2 可参考借鉴之处
    4.2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儿童花园
        4.2.1 项口简介
        4.2.2 可参考借鉴之处
    4.3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
        4.3.1 项目简介
        4.3.2 可参考借鉴之处
    4.4 德国EINS+ALLES (ONE+ALL)感官公园
        4.4.1 项目简介
        4.4.2 可参考借鉴之处
    4.5 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森林体验中心
        4.5.1 项目简介
        4.5.2 可参考借鉴之处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以儿童为本原则
        5.1.3 包容性原则
        5.1.4 因地制宜原则
        5.1.5 安全性原则
        5.1.6 整体性原则
    5.2 预期口标
        5.2.1 缓解儿童的“自然缺失症”
        5.2.2 推动儿童的高素质发展
        5.2.3 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活动需求
    5.3 森林体验景观塑造方法
        5.3.1 选址与布局
        5.3.2 交通系统设计
        5.3.3 森林体验景观设计
    5.4 森林体验活动方案策划
    5.5 森林体验解说系统组织
6 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口概况
        6.1.1 项口背景
        6.1.2 区位分析
        6.1.3 交通分析
        6.1.4 土地利用现状
        6.1.5 风景资源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规划愿景
        6.2.1 规划理念
        6.2.2 规划策略
    6.3 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景观塑造
        6.3.1 总体结构
        6.3.2 功能分区
        6.3.3 分区规划
        6.3.4 交通规划
        6.3.5 竖向规划
        6.3.6 水系规划
        6.3.7 设施规划
        6.3.8 植物规划
    6.4 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活动策划
        6.4.1 综合型活动
        6.4.2 单一型活动
    6.5 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解说组织
        6.5.1 人员配备
        6.5.2 解说设施
    6.6 用地平衡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图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新城环境中的湿地公园营建策略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发展
    1.3 城市——湿地——湿地公园三者关系的解读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城市湿地公园及新城相关概念研究
    2.1 湿地概念辨析
        2.1.1 湿地定义的发展
        2.1.2 湿地的成因及演化
        2.1.3 湿地的基本要素
        2.1.4 湿地的边界
        2.1.5 湿地的功能
        2.1.6 对设计结合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理解
    2.2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辨析
        2.2.1 公园与湿地公园的关系
        2.2.2 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
        2.2.3 城市湿地公园与一般水景公园
        2.2.4 城市湿地公园与国家湿地公园
        2.2.5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2.3 新城概念的发展
    2.4 新城的特征
    2.5 小结
3 新城与湿地公园的关系
    3.1 湿地公园对新城的影响
        3.1.1 湿地公园是新城的生态绿心的绿色过渡带
        3.1.2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功能
        3.1.3 湿地公园对城市的潜在威胁
    3.2 新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2.1 人为干扰对湿地的影响
        3.2.2 人为科学介入对湿地的影响
    3.3 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印度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
        4.1.1 场地概况
        4.1.2 案例分析
        4.1.3 评价
    4.2 法国苏塞公园
        4.2.1 场地概况
        4.2.2 案例分析
        4.2.3 评价
    4.3 哈尔滨群力新区湿地公园
        4.3.1 场地概况
        4.3.2 案例分析
        4.3.3 评价
    4.4 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4.1 场地概况
        4.4.2 案例分析
        4.4.3 评价
    4.5 秦皇岛北戴河滨海湿地园
        4.5.1 场地概况
        4.5.2 案例分析
        4.5.3 评价
    4.6 小结
5 新城环境中湿地公园的营造策略
    5.1 对景观空间进行划分
        5.1.1 基于生态格局的空间划分
        5.1.2 基于功能的空间划分
        5.1.3 小空间与大空间有机结合
        5.1.4 小结
    5.2 依托原有基底进行景观营造
        5.2.1 保留场地肌理、融入农渔文化
        5.2.2 调整水网岸线、改造驳岸形态
        5.2.3 完善空间格局、丰富生境类型
    5.3 构建完整的湿地净水、蓄水体系
        5.3.1 水域设计
        5.3.2 护岸设计
    5.4 基于鸟类栖息地特征进行生境营造
        5.4.1 鸟类栖息地恢复技术路线
        5.4.2 鸟类栖息地恢复原则
6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6.1 前期分析
        6.1.1 区域概况
        6.1.2 上位规划
        6.1.3 现状分析
        6.1.4 生态敏感性专题分析
        6.1.5 现状特征总结
    6.2 设计愿景及目标
        6.2.1 设计愿景
        6.2.2 公园定位及目标
        6.2.3 设计理念及策略
        6.2.4 设计依据
    6.3 总体设计
        6.3.1 设计说明
        6.3.2 景观结构
        6.3.3 功能分区
    6.4 分区设计
        6.4.1 湿地净化展示区
        6.4.2 湿地保育区
        6.4.3 生态科普区
        6.4.4 林地休闲区
        6.4.5 综合服务区
    6.5 专项设计
        6.5.1 鸟类栖息地专项设计
        6.5.2 水系设计
        6.5.3 竖向设计
        6.5.4 种植设计
        6.5.5 交通及游线设计
        6.5.6 建筑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
        6.5.7 照明设计
    6.6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A 设计图纸

(4)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水库富营养化概述
    0.2 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0.3 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
    0.4 研究意义及目的
    0.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1章 东牙溪水库概况
    1.1 前言
    1.2 自然环境
    1.3 水质状况
    1.4 水生态状况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围隔试验和工程实施设计
    2.1 前言
    2.2 项目背景
    2.3 工程设备
    2.4 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2.5 围隔设计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试验期间水库天气情况
        2.6.2 围隔内水体溶解氧、pH、透明度的变化
        2.6.3 围隔内水体氮磷浓度的变化
        2.6.4 围隔内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
    2.7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实施工程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改善水库沉积物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3.3.2 沉积物碳氮元素含量的变化
        3.3.3 沉积物微生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及水生态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体溶解氧、pH、透明度的变化
        4.3.2 水体氮磷浓度的变化
        4.3.3 水体藻类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世界共识
        1.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1.1.3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性与优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明的进程
    2.2 生态文明的研究概况
    2.3 主要研究动态
        2.3.1 基于理论视角的生态文明研究
        2.3.2 生态文明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2.3.3 基于评价视角的生态文明研究
    2.4 研究述评与展望
    2.5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5.1 人地关系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文化生态理论
        2.5.4 复合生态系统论
第3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评价的主题与方法
    3.1 生态文明评价的基本思路框架
        3.1.1 内涵
        3.1.2 内涵解析
    3.2 生态文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内容框架
    3.3 生态文明评价的测度方法
        3.3.1 综合评价模型
        3.3.2 空间统计分析评价模型
    3.4 研究区域的识别
        3.4.1 研究区概况
        3.4.2 研究区识别
第4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空间格局分析
    4.1 资源承载的空间格局分析
        4.1.1 资源承载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4.1.2 资源承载评价方法与模型
        4.1.3 资源承载单因子空间分异规律
        4.1.4 资源承载空间格局特征
    4.2 环境压力的空间格局分析
        4.2.1 环境压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环境压力因子选取依据及计算方法
        4.2.3 环境压力单因子空间分异规律
        4.2.4 环境压力空间格局特征
    4.3 生态资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4.3.1 核算指标体系与方法
        4.3.2 研究方法
        4.3.3 福建省生态资产空间格局与构成分析
        4.3.4 福建省生态资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分析
        4.3.5 小结
    4.4 发展能力的空间格局分析
        4.4.1 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4.4.2 发展能力因子指数选取依据及计算方法
        4.4.3 经济活力及其各因子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4.4.4 基础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
        4.4.5 社会服务便捷度空间分异规律
        4.4.6 发展能力空间格局特征
    4.5 零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4.5.1 核算指标体系与方法
        4.5.2 零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评价模型
        4.5.3 福建省碳排放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4.5.4 福建省碳吸收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4.5.5 零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4.5.6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集成评价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5.1 综合集成评价
        5.1.1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方法
        5.1.2 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评价
        5.1.3 分尺度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评价
    5.2 空间效应分析
    5.3 生态文明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5.3.1 生态文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2 生态文明水平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研究
    6.1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意义
    6.2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6.2.1 基本原则和依据
        6.2.2 综合区划的方案
        6.2.3 类型区命名原则和方法以及边界问题处理
        6.2.4 空间聚类法
    6.3 福建省生态文明综合区划结果
        6.3.1 福建省生态文明大区的划定
        6.3.2 福建省生态文明次级区的划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探讨
    7.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整体构想
        7.1.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7.1.2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7.2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
        7.2.1 生态文明构成要素的优化建议
        7.2.2 不同等级类型的生态文明区的优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点
    8.4 问题和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黄精属植物离体培养无菌体系的研究进展
    2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不定芽增殖研究进展
    3 薯蓣皂苷的研究进展
        3.1 薯蓣皂苷提取的研究进展
        3.2 薯蓣皂苷测定的研究进展
    4 多花黄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4.1 CIGR基因的研究进展
        4.2 SCL21 基因的研究进展
    5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生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外植体预处理对黄精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消毒试剂配比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醇与次氯酸钠不同时间配合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2.2 乙醇与氯化汞不同时间配合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节 取材时间和激素配比对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材时间对野生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2.2 激素配比对野生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取材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不定芽的增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光质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2.2 不同光周期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2.3 不同激素配比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3 培养条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周期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2 光质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3 激素配比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光与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1.2.2 样品预处理
        1.2.3 色谱条件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柱温和流动相的选择
        2.1.2 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2.2 HPLC分析方法的考察
        2.2.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2.2 精密度试验
        2.2.3 重复性试验
        2.2.4 稳定性试验
        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 光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4 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5 培养天数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CIGR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1.2.2 总DNA、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3 多花黄精g DNA克隆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CIGR基因c DNA及 g DNA的获得及结构
        2.2 CIGR基因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3 CIGR聚类分析
        2.4 CIGR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多花黄精CIG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与c DNA合成
        1.2.2 CIGR基因序列酶切位点预测与分析
        1.2.3 CIGR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1.2.4 目的片段的获得
        1.2.5 提取重组质粒
        1.2.6 载体的酶切与重组载体的构建
        1.2.7 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
        1.2.8 农杆菌侵染受体(多花黄精叶片、洋葱内表皮)
        1.2.9 激光显微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信号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2 多花黄精CIGR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第三节 黄精CIGR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黄精CIGR基因在不同光、激素和培养天数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试验材料的处理
        1.3.2 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下多花黄精CIGR的表达分析
        2.2 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CIGR的表达分析
        2.3 在不同培养天数下多花黄精CIGR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SCL21 基因的克隆
        1.2.2 总DNA、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3 多花黄精g DNA克隆
        1.2.4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1.2.5 目的片段回收、克隆转化与测序
        1.2.6 黄精SCL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ORF的验证
        2.2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 多花黄精g DNA的克隆
        2.4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同源性分析
        2.5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6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结构分析
        2.7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2.8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信号肽预测
        2.9 多花黄精SCL21 跨膜结构与磷酸位点预测
        2.10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蜷曲螺旋结构的分析
        2.11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二级结构分析与三维结构预测
        2.12 SCL21 蛋白motif分析
        2.13 SCL21 系统进化树分析
        2.14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互作关系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2 荧光定量PCR分析
        1.2.3 试验材料的处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2 SCL21 基因在多花黄精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3 多花黄精SCL21 在光质与光周期处理下的表达情况
        2.4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在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
        2.5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在不同培养天数下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1.1 多花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
        1.2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不定芽增殖
        1.3 HPLC法测定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
        1.4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1.5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例及图版说明
附录 B 本研究使用的基因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7)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3.2.1 设施农业面积
        3.2.2 设施灌溉面积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4.5 小结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5.1.4 地理区位优势
    5.2 劣势分析(W)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机会分析(O)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4 威胁分析(T)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林权相关概念
        一、林权的概念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概念
    第二节 林权相关概念界定
        一、林木所有权
        二、林地承包经营权
        三、集体林权流转的界定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产权概念
        二、产权内容
        三、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三明市集体林业现状
    第二节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改革的目标形式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第二节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晰产权
        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与问题
    第一节 改革的成效
        一、林农增收成效明显
        二、林业产业加快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四、社会矛盾得以妥善消除
    第二节 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林权权属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二、集体林权流转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林权改革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明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集体林地权属关系立法的科学性
        一、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二、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权属
        三、明确集体林权属体系
    第二节 提升村民小组地位和作用
        一、提升村民小组作用
        二、完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
    第三节 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
        一、鼓励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二、落实林地经营权
        三、放活林地经营权
    第四节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
        一、健全完善林权流转市场
        二、完善林权流转的方式方法
        三、精简林权流转程序及审批环节
        四、完善林权流转的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第五节 深化生态公益林机制改革
        一、赋予生态公益林更多权能
        二、合理空间内发展林下经济
        三、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草地资源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草地资源现状研究
        2.2 国内草地资源现状研究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福建省草地资源概况
        2.1 草地资源的面积与类型
        2.2 草地资源分布与质量状况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主要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
第二章 草地资源景观格局分析
    1 景观格局分析法
        1.1 景观格局指数
        1.2 因子分析
        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2 草地资源空间结构与分布
    3 草地景观格局分析
        3.1 草地斑块破碎度
        3.2 草地斑块形状复杂度
        3.3 草地斑块空间聚集度
    4 草地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1 相关性分析法
        1.1 地形分布指数
        1.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不同类型的草地分布特征
    3 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3.1 草地分布与海拔
        3.2 草地分布与坡度
        3.3 草地分布与坡向
    4 草地地形分布与景观格局相关性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1 群落特征调查法
        1.1 草场基本概况
        1.2 确定调查路线
        1.3 样地的选择与样方的设置
        1.4 草地植被组成的调查
        1.5 草地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
    2 典型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1 大姆山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2 白溪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3 天湖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4 鸳鸯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1 生态安全评价法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3 综合评判标准
    2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2.1 各子系统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2.2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公共政策理论
        1.3.2 市场失灵理论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林下种植的研究
        2.1.1 林下种植概念界定
        2.1.2 林下种植发展现状
        2.1.3 林下种植存在问题
        2.1.4 小结
    2.2 关于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的研究
        2.2.1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概念界定
        2.2.2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必要性
        2.2.3 补贴政策研究现状与问题
        2.2.4 小结
    2.3 关于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2.3.1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2.3.2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利益相关者
        2.3.3 小结
    2.4 研究述评
3 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现状
    3.1 福建集体林区及林下种植概况
    3.2 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相关补贴政策
        3.2.1 现有补贴政策在林下种植中的目标定位
        3.2.2 现有补贴政策发展林下种植的具体措施
        3.2.3 现有补贴政策实施成效
    3.3 小结
4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利益相关者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析
    4.3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合作社、农户
5 合作社视角下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分析
    5.1 背景概况
        5.1.1 背景介绍
        5.1.2 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合作社现状——以三明、龙岩、莆田三地合作社为例
    5.2 林下种植合作社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5.2.1 补贴资金不足,僧多粥少
        5.2.2 对技术骨干补贴培育力度不够,产学研部门合作未给予充分补贴鼓励
        5.2.3 对市场支持不够,未重视补贴政策在规范管理中的引导作用
        5.2.4 基础设施投入、种类覆盖未能满足需求
        5.2.5 对劳动力专业培训补贴投入不足
        5.2.6 补贴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5.3 林下种植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
        5.3.1 入社农户补贴政策有关问题与合作社契合度高
        5.3.2 非社农户补贴政策有关问题与合作社契合度低
    5.4 合作社视角下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制定调整方向
        5.4.1 补贴政策调整方向
        5.4.2 具体建议
6 农户视角下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分析
    6.1 样本农户分类分析概况
        6.1.1 调研农户分类情况——以是否加入合作社为标准
        6.1.2 不同类别农户家庭特征情况
        6.1.3 不同类别农户资源禀赋情况
        6.1.4 不同类别农户林业收入相关情况
        6.1.5 不同类别农户林下种植行为、意愿与认知情况
        6.1.6 补贴政策对于非社农户具有薄弱性
    6.2 非社农户林下种植行为及意愿对补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
    6.3 基本假设与模型设计
        6.3.1 模型设计
        6.3.2 基本假设
    6.4 非社农户林下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1 变量选取
        6.4.2 非社农户林下种植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5 非社农户林下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5.1 变量选取
        6.5.2 非社农户林下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6 非社农户视角下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制定调整方向
        6.6.1 补贴政策调整依据
        6.6.2 补贴政策调整方向
7 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7.1 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优化设计概述
    7.2 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优化设计框架
        7.2.1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目标
        7.2.2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内容与重点
        7.2.3 林下种植补贴政策原则
    7.3 政府林下种植补贴政策优化建议
        7.3.1 培育与扶持经营主体
        7.3.2 鼓励农户与合作社对接
        7.3.3 资源合理分配
        7.3.4 市场引导与规范
        7.3.5 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机制
        7.3.6 拓宽补贴政策实施反馈渠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异质性视角下三明市竹农的议价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车宇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儿童活动特征的森林体验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D]. 冯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新城环境中的湿地公园营建策略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D]. 范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D]. 黄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生态文明多尺度评价及其综合区划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金星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吕煜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7]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8]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D]. 林天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D]. 刘依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10]福建集体林区林下种植补贴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曹小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生物技术在三明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