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不对称信息”

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不对称信息”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 “不对称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童[1](2020)在《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控制权市场虽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呈强劲崛起之势,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微观角度看,并购是公司最重大的投资经营决策和最直接的外源成长方式之一。从宏观角度看,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有力地影响和转变着经济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公司并购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纵深发展、产业动能新旧转换、区域性经济重大调整的新时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开透明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原则,更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由于信息是市场的基础要素,是经济主体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信息透明度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可谓是全方面的,特别是学术界对信息透明度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研究不仅内容丰富,并且很多议题取得了相当一致的结论。然而,信息透明度对控制权市场的影响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实体经济繁荣活跃。资本市场为控制权市场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基础。而控制权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延伸,又成为后者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关于信息透明度影响作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而应该将其对资本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的影响统一起来分析。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分析框架有待完善。现有研究大多只考察了并购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对并购活动的影响,却忽视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然而由于作用不同,这两类信息不对称不能替代,也不能单独考虑,分析框架不完整,就很容易依据现有知识得到先入为主的结论。(2)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现有研究大多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单一层面考查信息对并购活动的影响。然而现实中会计信息质量并不能全部决定一家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平均信息成本。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强度与质量、信息中介对公司特质信息的加工生产、信息媒介的传播效果以及社会曝光的程度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所以,现有研究只分析了并购信息作用机制的一个层面,缺少综合视角的分析。(3)研究方法有待精进。现有基于市值和行业标准配对的并购目标选择研究,在计量方法上存在极大似然估计系数偏误、配对组样本可能不标准以及数据信息量降低导致的实证研究结果失真问题。(4)由点及面的系统性研究有待完成。从本文掌握的文献来看,以信息透明度为作用内核,从交易动因到交易行为再到交易效果的系统性研究暂且处于空白。这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控制权市场中信息作用机制的了解是相对片面和不完整的。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公司并购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从资本市场综合信息成本角度出发,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补充纳入现有分析框架,使用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被并购及未被并购的随机配对研究样本,基于Logistic、OLS计量模型和事件研究法,按照“动因—行为—效果”的研究思路,对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定价以及并购市场反应的信息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1)并购目标选择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其成为并购目标的可能性存在负向影响,高声誉财务顾问地域重叠加强该影响,航空枢纽距离减弱该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权市场存在低信息透明度公司治理机制,信息透明度通过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经营管理水平信号以及私有信息含量作用于并购目标选择。并购金融中介存在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临近航空枢纽降低了投标公司的并购前搜寻成本及并购后监督成本,地理区位因素通过加强信息流动、降低信息成本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2)并购定价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存在负向影响,分析师预测精度平均提高10%,并购溢价降低约2%,交易所信息质量评级提高一个等级,并购溢价降低约2.5%,以研究样本2018年为例可分别为投标公司共节约32亿或40亿元人民币交易成本。并购浪潮期间并购溢价对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敏感度升高,而投资者保护政策发布施行后并购溢价对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敏感度降低。结果表明,信息透明度低是并购高溢价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投标公司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信息成本折价函数的差异决定了并购定价的信息作用机制,并购浪潮和投资者保护政策的外生冲击通过改变相对折价水平影响作用机制的边际贡献。(3)并购市场反应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存在正向影响,投资者有限注意和大股东侵占威胁均加强了上述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则无明显作用。结果表明,信息透明度通过边际信息传递能力、投资者信息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顾虑作用于并购市场反应,是决定目标公司股东并购宣告财富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信息不透明导致投资者对“好消息反应不足”,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受限。低信息透明度的目标公司没有因为宣告并购以及获得高溢价而被投资者重新认识,资产的信息折价效应依然存在。投资者关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价值效应。大股东的侵占威胁使外部投资者产生投资顾虑,抑制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有:首先,相对完善了公司并购信息不对称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补充纳入现有分析框架,同时分析了并购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信息不对称对交易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并购研究中信息不对称分析结构的完整性。其次,拓展了基于信息作用的并购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分析师跟踪预测数据、股票交易的高频日内数据以及交易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质量等级数据刻画市场感受到的上市公司平均信息成本,超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单一层面,从资本市场综合信息成本角度分析了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再次,初步构建了基于信息透明度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基础。本文以信息透明度为作用内核,按照“动因—行为—效果”的研究思路,完成了对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定价以及并购市场反应信息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的系统性研究。第四,初步检验了并购金融中介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大量研究分析认为地域重叠为投资主体带来显着的信息优势,并购中投标公司与目标公司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得到了检验。然而具有信息效能优势的财务顾问地域重叠,可能为并购公司克服信息障碍发挥的作用却未被考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并购金融中介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第五,通过对样本设计的优化,相对提升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使用构建与并购组样本容量接近的完全随机配对控制组的方法,相对克服了中国现有并购目标选择研究中存在的极大似然估计系数偏误和实证研究结果失真的问题,得到相对更为可靠的实证结果。最后,通过对变量设计的突破,增加了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本文运用球面几何学的大圆距离公式通过精确计算获取上市公司航空枢纽距离变量,突破现有同地效果的研究约束,初步在中国并购实证研究中分析了地理距离对交易活动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并购信息不对称相关研究。此外,本文的研究发现还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首先,加深各方对并购活动的理解;其次,对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再次,对交易双方分别提供相应的并购策略建议;最后,对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

郭锐[2](2019)在《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吹哨人”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系统地研究了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中的“吹哨人”制度和吹哨奖励比例的计算方法。“吹哨人”制度是指上市企业内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知情的员工,主动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监管机构,并获得一定的保护和奖励。机制设计理论基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为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框架。机制设计理论将机制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机制中关键信息的传递看作是一个交易“信息”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于是吹哨奖励的求解就转化为对吹哨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定价问题。价格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需求价格决定。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的“吹哨人”,获取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的成本一般为零;基于吹哨人身份能够且应该实现保密,本文以交易成本为零为前提条件进行分析;吹哨信息的需求价格,即是吹哨传递出来的信息所揭露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违法所得;“吹哨人”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易,是一个只有一个卖方和一个买方而没有竞争者存在的博弈过程。基于这些分析和前提,本文使用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和引入“公平认知”的概念这三个方法,完成了对这个定价问题的求解。吹哨奖励比例等于吹哨信息的价格除以监管机构对企业的处罚金额,本文深入分析了证券市场基于处罚机制的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最优成本支出、《证券法》中“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合理性、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和基于柠檬市场理论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外部性影响的计算方法等。本文认为处罚金额应该等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社会后果除以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而社会后果是企业的违法所得与违法违规行为的外部性影响之和。本文的结论是吹哨奖励比例取值在1%至25%之间,据此提出证券市场监管的政策建议:当罚没款金额在300万元以上时,吹哨人可以获得罚没款金额的1%至25%作为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300万,重大案件中最高不超过500万。

高丹[3](2019)在《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政公用事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和市场性属性交织,产业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公用事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伴随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如何处理好这一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到引得进、干得好,即如何激励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自主运行、高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文章梳理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明确市场化改革进程减慢这一现实,成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在概述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理论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文章始终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实例为论据,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坚持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探讨激励性规制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机制建构、工具选择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描绘出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关系。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解释市政公用事业何以需要运用激励性规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合同治理理论阐释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问题;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展现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现有可供选择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合理配置问题。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介绍政府规制领域常用的评估方式;最终本文选择目前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作为评估样本,通过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对激励性规制的实践应用状况展开评估检验。文章认为激励性规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规制机构要重视激励性规制的制度化建设,拓宽工具选择空间,科学评估市场化改革成效,正面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规制,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高速发展和运行效率,为规制双方建构更加融洽的合作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平台。

朱靖[4](2015)在《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经济学经过近一百年的萌芽到发展,形成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与其他学科相融的良好态势。本文对信息经济学的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情况以及其产生与发展、内容体系、热点领域和其主要应用领域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分析,进一步推动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本刊编辑部[5](2015)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文中提出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公告,时年58岁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另外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同享这一国际盛誉。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看来,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极大。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很多经济学模

魏佳琦[6](2013)在《美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经济领域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美国,不管从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效果来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美国经济学家大约占了70%,而在我国经济领域,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未曾有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应当如何加强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便尽快赶上美国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步伐,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热切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总结美国经济领域各阶段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实际现状,反思我国在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通过对中美两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归纳了国内外有关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成果,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其次,在探讨创新思维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美两国经济学者个体创新能力的数学模型。对我国经济学者的研究,本文以2010年《经济研究》发表文章的作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作者在2010年《经济研究》上在发表文章时的年龄分布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成果诞生时的年龄分布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1)模型是有效的,且精度比较高;(2)个体核心知识储备随年龄按Logistic曲线增长;(3)个体创新能力随年龄呈“钟形”曲线变化。本文在建模研究获得个体创新能力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法,又进一步将中美两国经济学者的核心知识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以及创新能力曲线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在最初进行探索活动的时间、创新能力峰值,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时间以及创新的“黄金时间”等方面,两国经济学者之间的差距。再次,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本章将对美国在各阶段对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在中小学阶段,美国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教育,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基本经济概念和原理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基本经济素养。在大学阶段,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范围广应用性强的内容培养学生参与经济实践、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大学后,国家和各科研组织积极为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最后,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美国在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对我国各阶段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要尽快开展相关的经济学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意识和思维;在大学阶段,改进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在大学后,我国要加强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各科研单位要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科研环境。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所以表现出“创新起点早、创新能力强、创新周期长”等特点,与其在各阶段对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要在借鉴和学习美国各阶段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侯金旺,侯聪[7](2012)在《关于把“出自中国的最新资本结构理论”尽快纳入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的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会计院校是培养会计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会计学科教材建设是会计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会计学科教材不但是会计学科教材建设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培养精品学科的重中之重。资本结构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中三大核心理论之一,是研究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相互间关系的理论,是研究资本结构变化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众多的理论流派。但由于所有理论都没能找到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确切的函数关系,对资本结构核心与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所以人们认为资本结构问题仍是个不解之谜。作者提出了最新资本结构理论CHH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找到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间确切的函数关系,论证了"利差收益"、"抵税收益"是负债资本结构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证明了不管是否考虑企业所得税,增加负债有时会使企业价值上升或下降,特殊情况下,资本结构的变化才不影响企业的价值。CHH资本结构理论的这些创新观点,使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有必要尽快纳入我国会计学科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

李仲生[8](2011)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文中认为在美国历届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成就中,大部分学者运用了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统计学相结合形成数理经济分析和计量分析,研究方法先进,代表了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中国许多学者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缺乏数理分析、经验上的实证和对经济分析的严密性,值得反思。

李林子[9](2010)在《理工科大学经济学通识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理工科大学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和课程目标,介绍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为主线,进行经济学原理普及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教学体会。

李薇[10](2009)在《政治经济学23年后再度问鼎诺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由美国人包揽。 北京时间昨晚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备受关注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共享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二人对公共经济管理行?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 “不对称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 “不对称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信息透明度
        1.3.2 公司并购
        1.3.3 并购目标选择
        1.3.4 并购溢价
        1.3.5 并购市场反应
        1.3.6 其他重要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6.1 理论创新
        1.6.2 方法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透明度的相关文献
        2.1.1 信息透明度的内涵
        2.1.2 信息透明度的测度
        2.1.3 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2 并购目标选择的相关文献
        2.2.1 并购目标选择研究的发展脉络
        2.2.2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并购目标选择研究
    2.3 并购溢价的相关文献
        2.3.1 并购溢价研究的发展脉络
        2.3.2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2.4 并购市场反应的相关文献
        2.4.1 并购市场反应研究的发展脉络
        2.4.2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的影响
    2.5 并购地理区位的相关文献
        2.5.1 并购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
        2.5.2 并购地理距离的信息成本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透明度与公司并购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公司并购理论
        3.1.1 公司并购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1.2 公司并购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3 委托代理理论
        3.3.1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3.2 委托代理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4 行为金融理论
        3.4.1 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4.2 行为金融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目标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目标选择
        4.2.2 地理区位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4.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回归分析
    4.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4.5.1 内生性检验
        4.5.2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溢价
        5.2.2 外生事件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5.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相关性检验
        5.4.3 回归分析
    5.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5.5.1 内生性检验
        5.5.2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市场反应
        6.2.2 行为和代理因素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6.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相关性检验
        6.4.3 回归分析
    6.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6.5.1 内生性检验
        6.5.2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吹哨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发展评述
    2.1 吹哨人制度相关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机制设计理论相关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吹哨人制度的发展评述
    2.4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评述
    2.5 本章总结
3 吹哨人制度分析和吹哨奖金求解
    3.1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吹哨人制度分析
        3.1.1 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分析
        3.1.2 需求价格的分析
        3.1.3 无竞争的交易分析
    3.2 基于社会福利函数的定价模型
    3.3 基于期望效用函数的博弈定价
    3.4 引入公平认知概念的博弈定价
    3.5 吹哨奖金求解
    3.6 本章总结
4 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罚金求解
    4.1 基于成本约束的监管模型
    4.2 《证券法》中法律责任的分析和问题的提出
    4.3 监管机构支付的最优监管成本分析
    4.4 监管机构获取上市企业信息的成本结构分析
    4.5 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违法所得分析
    4.6 基于柠檬市场理论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4.7 企业罚金求解
    4.8 本章总结
5 证券市场监管的机制设计分析和吹哨奖励比例的求解
    5.1 证券市场监管的机制设计分析
        5.1.1 机制设计分析
        5.1.2 制度的方程组表达
    5.2 吹哨奖励比例的求解
        5.2.1 等式求解
        5.2.2 数值求解
        5.2.3 计算结构和理论层次总结
        5.2.4 欧氏空间的机制设计求解模型
    5.3 吹哨奖励比例的应用举例
6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价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内生需求
    第一节 提高规制效率的显性需求
    第二节 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隐性需求
    第三节 达到“良好的规制”发展需求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第四节 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第四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工具选择
    第一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类别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评估模式
    第一节 政策评估模式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 规制评估模式的主要类别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评估模式建构
第六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实践评估
    第一节 实践评估的设计背景
    第二节 实践评估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实践评估的综合评判
    第四节 规制行为主客体综合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绩效考核相关表格
    表格1: 总表
    表格2: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表
    表格3: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表
    表格4: 特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情况
致谢

(4)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经济学研究获诺贝尔奖情况
2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国外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2国内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
4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应用
    4.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应用
    4.2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应用
    4.3信息经济学在交叉学科的主要应用
5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新进展
    5.1国际信息经济学核心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5.2我国信息经济学核心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6结语

(5)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论文提纲范文)

“加里市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专注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大师
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公正与平等鼓与呼

(6)美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3 文献评价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中美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2.1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创新能力曲线
        2.1.1 创新能力函数
        2.1.2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创新能力曲线
    2.2 中国经济学者的创新能力曲线
    2.3 比较分析的结论
3 美国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3.1 中小学阶段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3.1.1 以培养经济素养、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为培养目标
        3.1.2 以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教学内容
        3.1.3 以课堂传授与参加经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2 大学阶段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3.2.1 以培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的目标
        3.2.2 以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和学者为师资队伍
        3.2.3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涉及范围广,应用性强
        3.2.4 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3.3 大学后经济学创新型人才自主发展的经验
        3.3.1 国家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自主发展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
        3.3.2 提供必要的培训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3.3 建立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载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4.1 我国中小学阶段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4.1.1 培养基本的经济意识和思维
        4.1.2 开设独立的经济学课程
        4.1.3 以经济活动为载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4.2 我国大学阶段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4.2.1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学创新型人才
        4.2.2 知识结构向跨专业跨学科方向拓展和延伸
        4.2.3 形成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4.3 大学后经济学创新型人才自主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4.3.1 加大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力度
        4.3.2 营造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4.3.3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诞生时的年龄
附录 2:2010 年《经济研究》杂志作者发表文章时的年龄统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美国主流经济学学科体系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9)理工科大学经济学通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经济学原理提出经济学启蒙教育的课程目标
二、根据共同关注的经济问题设计课程主线与重点内容
三、以经济学诺奖成果为主线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
    1.摈弃编年顺序, 按照从简至繁、循序渐进、前呼后应的原则进行章节整合和分块讲述。
    2.取材日常生活, 重在思维方式的培养。
    3.注重学科交叉性理念的培养。
    4.重视经济学故事作为教学素材。
    5.通过“博物经济学作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体会

四、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 “不对称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D]. 王天童.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吹哨人”制度研究[D]. 郭锐. 厦门大学, 2019(02)
  • [3]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D]. 高丹. 厦门大学, 2019(07)
  • [4]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 朱靖. 情报科学, 2015(05)
  • [5]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13)
  • [6]美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魏佳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7]关于把“出自中国的最新资本结构理论”尽快纳入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的建议[A]. 侯金旺,侯聪.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 2012
  • [8]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J]. 李仲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02)
  • [9]理工科大学经济学通识课程教学研究[J]. 李林子. 教育与现代化, 2010(03)
  • [10]政治经济学23年后再度问鼎诺奖[N]. 李薇. 北京商报, 2009

标签:;  ;  ;  ;  ;  

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不对称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