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蜂窝移动通信新家族——CDMA

现代蜂窝移动通信新家族——CDMA

一、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新族——CDMA(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10)在《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在国际上流行一种理念,即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开始重视技术标准的作用,在各行各业夺取技术标准的制高点。但是与发达国家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咄咄逼人之势相比,我国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仍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着手进行企业技术标准战略上的变革。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一些企业在开展技术标准战略时多方摸索均不得要领,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分析若干企业的技术标准演进过程,探讨企业技术标准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影响因素,以供后来的企业借鉴参考。首先,本文进行了企业技术标准相关领域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关键的研究概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提炼了研究对象的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标准演化的概念模型,试图提供一个描述企业技术标准状态、演化影响因素,以及演化过程的框架。接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四家较为典型的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刻画和分析了这些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路径和演化过程。基于案例研究成果,对四家企业的技术标准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其共性和差异,并试图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得出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的研究结论:第一,可以用“标准颁布部门”“企业掌控程度”和“标准生命周期”三个维度将企业技术标准划分为若干状态;第二,企业技术标准从一个状态到下一个状态的演化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演化行为的结果,这些演化行为包括复制行为、模仿行为和创新行为;第三,企业技术标准的演化行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王蕾[2](2009)在《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标准的不断发展,CDMA体制已经是蜂窝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利用我国分布广泛的CDMA通信基站作为外辐射源进行低空目标探测和定位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本文首先介绍了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并分析了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结构、关键编码技术、下行链路信号的组成和特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CDMA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的信号处理方案,主要包括自适应杂波相消、距离-多普勒处理、定位参数提取、多站数据融合等功能模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此信号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相消算法下对目标的分辨力的不同。最后对于采用多个辐射源数据融合带来的精度改善做了深入分析,讨论了定位误差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分析了本定位系统的均方误差,推导出了多个基站对定位精度改善的影响因子,并进行了多站距离和定位时的GDOP分析,引入了一种减小GDOP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定位算法。仿真试验对于布站的优化选择和定位参数的带可信度权值的数据融合给出了参考。

许河[3](2008)在《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用户各类非话音业务的迅速增加,人们的视线已由现在的话音通信业务转向多媒体业务,对高速数据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论文主要对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资源分配技术进行了研究,即以时隙分配为研究对象,涉及到如何根据小区的业务情况灵活地分配上下行时隙比例,使得系统资源更好的满足业务请求的需要。考虑到TDD模式系统中特有的交叉时隙干扰的影响,将努力减少交叉时隙对系统容量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在TDD-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动态信道分配(DCA)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动态信道分配允许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和避免高昂的频率规划过程。另一方面,移动用户的功率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干扰受限系统中限制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研究不同的功率控制算法最小化系统的干扰和用户的功率消耗,以提高系统容量和延长手机的待机寿命。虽然研究者对动态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很少将其与基站分配、呼叫准入控制和切换控制结合起来研究。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功率值的DCA算法,它通过采用平均功率控制的算法对功率进行处理,及避免基站间的相互干扰来提高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显着的改善系统的性能。

王磊[4](2004)在《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现有的GSM系统和窄带CDMA系统已无法缓解频率资源有限与移动用户急速增加的尖锐矛盾。此外,仅支持语音业务的网络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获取除语音之外的数据、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业务,这些因素都促使运营商和研究者寻求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容量更大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本文的同频传输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构想,它不仅可以实现由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平滑过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频谱资源,解决现阶段严重的频率资源不足问题。 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通信现有的扩容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TDMA系统和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GSM与宽带CDMA系统同频传输实现系统扩容的方案。实现本研究的目标,需要解决好处理增益与系统复杂性的关系,扩频码的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应用现有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解决,不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技术方案是可行的。然后对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的容量进行了分析,并对采用同频传输方案的蜂窝系统容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用宽带CDMA系统与GSM系统进行频带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最后进一步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得到的结果分析扩频增益与系统容量和相互干扰之间的关系。

廖明[5](2003)在《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恶劣的移动通信环境中可靠、高速地传输数据是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多载波通信技术具有抗多径干扰和时延弥散的优异性能,能够提供非常高的数据吞吐率。由于系统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因此大大降低了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实现复杂度。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Multicarrier CDMA)是最佳的 OFDM 和 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多址接入技术融合方案,兼具 CDMA 和 OFDM 这两项技术的优点。而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址方案的选择。在 MC-CDMA 系统中,用户的信息符号先经过频域扩谱,再进行 OFDM 调制,一个数据符号同时在所有并行子载波上传输,具有频率分集的优点。基于 OFDM 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分析表明,CDMA 技术是一种正交码分复用技术,而 OFDM 技术则是一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 和 CDMA 发送信号都近似于高斯白噪声信号,是满足香农公式的高斯信道和多径衰落信道中传输的最佳信号形式。本文重点讨论了采用等增益合并(EGC, Equal Gain Combination)和最大比合并(MRC, MaximumRatio Combination)两种合并分集接收技术的 MC-CDMA 系统在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下的良好性能,并提出了一种系统的通用矩阵分析模型,给出了新颖的系统理论误码率分析公式。 针对 OFDM 系统实际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峰平功率比问题和同步问题,给出了两种等效的峰平比定义,重点研究了限幅、选择映射和基于部分传输序列三种降低峰平比的方法;同时针对 OFDM 系统符号同步的特点,讨论了频域和时域的符号同步方法,进一步介绍了一种基于统计的时域同步方法。而 MC-CDMA系统具有能够选择扩谱码来降低峰平比的独特性质,本文提出了在 MC-CDMA 系统中采用扩谱码的优选条件,即同时考虑扩谱码的峰值因子、相关特性、和谱相关特性。由于格雷互补序列具有峰值因子不大于 6dB 的优点和相关、谱相关特性差的缺点,本文采用 m 序列和 Gold 序列来改善格雷互补序列的相关和谱相关性能。基于优选扩谱码的 MC-CDMA 系统计算量小,实用性强。

王军[6](2003)在《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移动通信发展十分迅速,移动用户的数量成倍增长。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两大历程,而数字移动通信体系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技术。CDMA技术比起TDMA技术来说,投入商用较晚,但是却早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00年,ITU宣布任何国家都有权在分配给移动业务的其他频段上使用3G技术。接着在2001年,ITU-D第7焦点小组在一篇关于适合乡村使用的新技术的报道中,对一些无线技术,如GSM和CDMA在450M频段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比较以及方案认证,最终发现CDMA450方案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与其他技术比较,CDMA具有高频谱利用率,清晰无缝的演进路线以及良好的成本效率。 CDMA450作为一种以CDMA2000为核心工作在450MHz较低频率的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自出世以来便备受业界的关注。最初,它的出现是为了使在东欧和北欧广泛使用的NMT450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升级至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而开发的。由于CDMA450具有频率低,覆盖广,室内穿透覆盖好,容量大,投资成本较低,支持无线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等特点,在中国也受到特别的重视。 本文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建设方案,对郎讯CDMA450产品技术特点及优势、支持的业务、网络发展,以及朗讯的CDMA450的网络解决方案这几个方面作一个介绍。

张红伟[7](2003)在《四川联通CDMA网络规划与建设》文中认为CDMA通信是一套全新的技术体制,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1995进入商用以后,它以其大容量、低辐射、通话质量好和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成为移动通信发展中新的亮点。本文是作者参与设计与实现的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二期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的总结。 本文介绍了CDMA技术原理和CDMA网络结构以及系统组成的各个部分,根据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和CDMA系统设计规范,设计和实现了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二期工程,CDMA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所设计的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二期工程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网络结构、网络覆盖、网络质量,解决了CDMA二期工程将实现全网升级为CDMA 1X系统的接口问题,以便为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发搭建网络基础平台。本文还在工程实施上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指导了工程的实施和圆满完成。目前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二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在CDMA网络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华[8](1999)在《广东电信移动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广东电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策略、频谱规划等几个问题,包括模拟及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移动通信为主。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年来从事广东电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工作以及在神经网络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尝试了将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预测广东电信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增长及信源压缩编码。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 1、对广东省电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市场、业务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和建议。 2、理论上证明了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和函数逼近能力与维数无关,即证明了前馈多层神经网络的多维函数逼近与一维函数问题是等价的,从而简化了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函数逼近问题的分析难度。并应用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对广东省几个主要城市的蜂窝移动通信用户进行了预测,为广东电信蜂窝移动通信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3、根据广东省地理特点,提出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簇内频率再复用方法,以及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的多重频率复用新方法。经在广州、深圳等地试验成功后,投入了实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证明了这些方法不用改变现有网络的结构,对网络的质量影响却很小,是有效而经济实用的方法。 4、信源压缩是提高移动通信网络容量的一种有潜力的方法。本文研究了一类基于时延前馈神经网络的语言信号非线性预测算法,并首次给出了基于时延前馈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器的稳定性化条件。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发展,本文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薛兴华[9](1996)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新技术—CDMA》文中认为 一、概况 近年来,移动通信由于不受时空限制和实时性好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交流需要而得到迅猛发展。从1978年美国开通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系统(AMPS),到现在短短的17年世界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000多万。我国1987年开通第一个TACS网,到1996年2月用户已超过400万。与有线通信网相比,蜂

王德凡[10](1996)在《“蜂窝革命”的成就──从第七届世界电信展览会看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盛况空前的TELECOM95,全面展示了世界电信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近千家公司参展.在展出的六大类通信新技术新产品中,移动通信是重场戏之一。近四年来,数字移动通信特别是GSM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主要介绍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加速发展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建议。

二、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新族——CD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新族——CDMA(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主题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标准及标准化
        2.1.1 标准的定义
        2.1.2 标准的特性
    2.2 技术标准相关研究
        2.2.1 技术标准的定义
        2.2.2 技术标准的分类
        2.2.3 技术标准状态的描述
        2.2.4 技术标准演化规律研究
    2.3 技术标准竞争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演化理论及概述
    2.5 现有研究评述
3 分析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方案的设计
    3.1 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3.1.1 企业技术标准状态描述
        3.1.2 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行为
        3.1.3 企业技术标准演化影响因素
    3.2 研究方法设计
        3.2.1 选取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
        3.2.2 案例研究设计
4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案例研究
    4.1 宁波新海股份简介
    4.2 新海电气技术标准具体演化过程
        4.2.1 新海电气技术标准演化阶段划分
        4.2.2 T0积累阶段:1993年-1999年
        4.2.3 T1阶段:2000年-2004年
        4.2.4 T2阶段:2005年至今
    4.3 新海电气技术标准演化过程总结
5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案例研究
    5.1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简介
    5.2 浙大中控EPA标准具体演化过程
        5.2.1 浙大中控EPA标准演化阶段划分
        5.2.2 T0积累阶段:1993年-1999年
        5.2.3 T1阶段:2000年-2005年
        5.2.4 T2阶段:2005年-2008年
        5.2.5 T3阶段:2008年至今
    5.3 浙大中控EPA技术标准演化过程总结
6 高通案例研究
    6.1 高通公司简介
    6.2 高通CDMA标准具体演化过程
        6.2.1 高通CDMA标准演化阶段划分
        6.2.2 T0积累阶段:1968年-1985年
        6.2.3 T1阶段:1985年-1993年
        6.2.4 T2阶段:1993年-1995年
        6.2.5 T3阶段:1995年至今
    6.3 高通CDMA技术标准演化过程总结
7 大唐案例研究
    7.1 大唐简介
    7.2 大唐TD-SCDMA技术标准具体演化过程
        7.2.1 大唐TD-SCDMA技术标准演化阶段划分
        7.2.2 T0积累阶段:1995年-1998年
        7.2.3 T1阶段:1998年-2000年
        7.2.4 T2阶段:2000年-2008年
        7.2.5 T3阶段:2008年至今
    7.3 大唐TD-SCDMA技术标准演化过程总结
8 案例比较分析及模型修正
    8.1 案例总结分析
        8.1.1 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8.1.2 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行为比较分析
        8.1.2 企业技术标准演化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8.2 理论模型修正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外辐射源的无源雷达技术发展概述
    1.2 外辐射源的优化选择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CDMA 通信系统简介及信号特性分析
    2.1 蜂窝移动通信的演进历史
        2.1.1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
        2.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2 DS-CDMA 扩频通信系统
        2.2.1 扩频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2.2 DS-CDMA 通信系统结构
    2.3 CDMA 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
        2.3.1 地址码
        2.3.2 伪随机码
    2.4 IS-95 CDMA 系统参数
        2.4.1 IS-95 CDMA 技术标准
        2.4.2 IS-95 CDMA 系统前向链路
        2.4.3 IS-95 CDMA 系统的基本特征
        2.4.4 IS-95 CDMA 信号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DMA 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
    3.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的无源定位技术
    3.2 多个辐射源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的信号处理
    3.3 基于CDMA 蜂窝网的无源探测方案
        3.3.1 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3.3.2 系统关键技术
    3.4 基于代价函数的级联相消算法
    3.5 自适应杂波相消算法
        3.5.1 LMS 自适应相消算法
        3.5.2 DMI 自适应相消算法
        3.5.3 级联的自适应相消算法
    3.6 距离—多普勒处理
        3.6.1 距离-多普勒法
        3.6.2 分段匹配滤波
    3.7 基于距离和的无源定位方法
    3.8 仿真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站信息对定位精度的改善
    4.1 定位误差分析
        4.1.1 定位参量误差与位置线误差的关系
        4.1.2 TOA 定位系统的均方误差分析
        4.1.3 多站信息融合对定位精度改善分析
    4.2 多站距离和定位GDOP 分析
    4.3 一种减少GDOP 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定位算法
    4.4 多站条件下定位精度改善的仿真
    4.5 定位精度GDOP 仿真
    4.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DD-CDMA系统中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2.1 TDD-CDMA系统特性和优点
    2.2 TDD-CDMA系统蜂窝移动通信模型
    2.3 上下行不对称性及交叉时隙干扰 DCA算法分析
        2.3.1 基于交叉时隙干扰的DCA机制
        2.3.2 交叉时隙的系统模型
    2.4 功率控制技术
    2.5 TDD-CDMA系统干扰分析
        2.5.1 TDD-CDMA系统的干扰
        2.5.2 TDD/FDD干扰
        2.5.3 TDD-CDMA系统小区间干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中信道分配概述及分配算法研究
    3.1 信道分配引言
    3.2 信道分配技术中的频率复用
    3.3 固定信道分配技术
    3.4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3.4.1 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特点
        3.4.2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全过程
        3.4.3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3.4.4 单小区系统模型
        3.4.5 多小区系统模型
        3.4.6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性能指标
    3.5 混合信道分配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几种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4.1 基于最小干扰的DCA
    4.2 基于最小发射功率的DCA
    4.3 基于路径损耗的抗基站干扰的DCA
    4.4 一种带缓冲区的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4.5 基于平均功率值的DCA
        4.5.1 上下行时隙不对称性及解决算法
        4.5.2 平均功率值作为门限的算法
        4.5.3 下行时隙研究
        4.5.4 上行时隙研究
        4.5.5 用户到基站距离的算法
        4.5.6 平均功率值算法思想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模型与仿真结果分析
    5.1 仿真方法
        5.1.1 静态仿真
        5.1.2 动态仿真
    5.2 仿真工具
    5.3 系统建模
    5.4 仿真对比图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1.1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
        1.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
        1.2.1 中国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情况
        1.2.2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情况
    1.3 IMT-2000频谱资源的划分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扩频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2.1 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2.1.1 Shannon公式
        2.1.2 扩频系统的数学模型
        2.1.3 扩频系统的物理模型
    2.2 直接序列扩频
        2.2.1 系统组成
        2.2.2 直扩系统的信号分析
        2.2.3 处理增益与干扰容限
        2.2.4 直扩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GSM/CDMA系统容量分析
    3.1 概述
    3.2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3.3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第四章 同频传输系统容量分析及其实现方案
    4.1 干扰减少
    4.2 覆盖情况
    4.3 干扰分析
        4.3.1 GSM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3.2 宽带CDMA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4 容量估算
    4.5 同频传输研究方案
        4.5.1 同频传输方案的提出及总体设想
        4.5.2 方案仿真结果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录
1 绪 论
    1.1 引 言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4]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1]、[12]、[13]、 [14] 、
        1.1.3 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1.1.4 OFDM 技术的发展及特点[22]、[23]、[24]、[25]、[26]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安排
2 移动信道及其技术问题分析
    2.1 大尺度衰落和路径传播模型
    2.2 中等尺度衰落和阴影衰落
    2.3 小尺度衰落和多径衰落
        2.3.1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模型
        2.3.2 多径信道的概率统计模型
        2.3.3 冲激响应的自相关函数
    2.4 信道的多谱勒特性
    2.5 信道参数与信道类型
    2.6 信道模型的仿真实现
    2.7 本章小结
3 CDMA 和 OFDM 系统的理论基础
    3.1 CDMA 扩谱通信
        3.1.1 扩谱通信理论基础
        3.1.2 直接序列扩谱的系统模型
        3.1.3 合并分集接收[5]、[48]
        3.1.4 Rake 接收和多用户检测
    3.2 OFDM 的基本原理
        3.2.1 OFDM 的信号模型
        3.2.2 OFDM 的 FFT 实现
        3.2.3 OFDM 系统的容量[7]、[47]
        3.2.4 OFDM 系统的相关技术
        3.2.5 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
    3.3 OFDM 和 CDMA 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OFDM 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1 OFDM 系统的 PAPR 及其概率分布函数
        4.1.1 PAPR 的数学定义[22]、[57]
        4.1.2 OFDM 信号 PAPR 的概率分布[58]
        4.1.3 OFDM 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4.1.4 非线性放大器对 OFDM 信号的影响[58]、 [59]、
        4.1.5 PAPR 对蜂窝系统设计的影响
    4.2 OFDM 系统中减小峰平功率比的措施
        4.2.1 限幅方法
        4.2.2 选择映射的方法
        4.2.3 部分传输序列最优组合法
        4.2.4 几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4.3 OFDM 系统中的符号同步
        4.3.1 系统的正确同步位置
        4.3.2 频域同步
        4.3.3 时域同步
        4.3.4 基于统计方法的时域同步
        4.3.5 数值分析
    4.4 频偏信道中的同步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载波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5.1 几种基于 OFDM 的 CDMA 多址方案分析
        5.1.1 Multicarrier CDMA (MC-CDMA)
        5.1.2 Multicarrier DS-CDMA(MC-DS-CDMA)
        5.1.3 Multitone -CDMA(MT-CDMA)
        5.1.4 三种多载波 CDMA 方案的比较
    5.2 两种等效的 MC-CDMA 系统信号模型
        5.2.1 单用户系统的信号模型
        5.2.2 单用户系统的通用矩阵模型[81]
    5.3 MC-CDMA 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
        5.3.1 采用 EGC 的系统性能分析
        5.3.2 采用 MRC 的系统性能分析
    5.4 数值结果分析
        5.4.1 上行链路性能分析
        5.4.2 下行链路性能分析
    5.5 OFDM/TDMA
        5.5.1 OFDM/TDMA 的特点
    5.6 本章小结
6 优选扩谱码降低 MC_CDMA 系统的峰平比
    6.1 序列的相关特性[5]
        6.1.1 序列的相关性定义
    6.2 优选扩谱码的条件
        6.2.1 MC-CDMA 信号峰平比的定义
        6.2.2 MC-CDMA 信号CF 的上限[104]、 [110]
        6.2.3 MC-CDMA 信号 PAPR 的特性分析
        6.2.4 谱相关函数对系统 MAI 的影响
        6.2.5 优选扩谱码的条件
    6.3 格雷互补序列和改进的格雷互补序列
        6.3.1 格雷互补序列的性质[110]
        6.3.2 格雷互补序列的特性
        6.3.3 改进的格雷互补序列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1: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 2: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1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基础
        1.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
        1.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
        1.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
    1.2 国内外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国外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1.2.2 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演进
        1.2.3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第2章 营口市无线市话系统设计
    2.1 营口市人口、地理及自然情况
    2.2 技术方案的确定
    2.3 交换部分
        2.3.1 5ESS-2000数字蜂窝交换机
        2.3.2 执行蜂窝处理器组合体(ECPC)
        2.3.3 FMM应用处理器
    2.4 基站部分: CDMA450模块化基站
        2.4.1 ECPC(执行蜂窝处理器组合体)
        2.4.2 5ESS DCS交换机
        2.4.3 基站
第3章 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网络设计
    3.1 话务模型参数
    3.2 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3.2.1 无线网络基本指标和设计基础数据
        3.2.2 CDMA450无线网络频率配置
        3.2.3 基站设置原则
        3.2.4 设计的前期工作
    3.3 设计方案一
        3.3.1 设计目的
        3.3.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4 设计方案二
        3.4.1 无线网络设计目的
        3.4.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4.3 本次工程建设规模
        3.4.4 中继及信令表
        3.4.5 设备清单
        3.4.6 网络拓扑图
    3.5 设计方案三
        3.5.1 无线网络设计
        3.5.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5.3 本次工程建设规模
        3.5.4 中继及信令表
        3.5.5 设备清单
        3.5.6 网络拓扑图
第4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四川联通CDMA网络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 CDMA在中国的发展
第2章 CDMA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2.1 CDMA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2.2 CDMA技术
    2.3 CDMA网络结构及功能
    2.4 CDMA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
    2.5 CDMA系统的信道分类
    2.6 CDMA系统的小区构成及频率配置
第3章 四川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规划设计原则
    3.1 概述
    3.2 移动业务需求分析
第4章 四川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交换设计
    4.1 概述
    4.2 交换网络组织设计
    4.3 信令网络组织设计
    4.4 网同步设计
    4.5 网管中心设计
    4.6 网间互联设计
第5章 四川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基站设计
    5.1 工程概述
    5.2 CDMA无线网络设计
    5.3 CDMA基站设备选型及无线网管设计
第6章 四川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配套工程设计
    6.1 概述
    6.2 电源系统设计
    6.3 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6.4 计费系统设计
第7章 四川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建设实施
    7.1 四川联通CDMA网络建设步骤
    7.2 工程实施
第8章 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8.1 概述
    8.2 系统测试
    8.3 网络问题处理措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广东电信移动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史和技术特点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目标和趋势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广东电信移动电话发展现状与市场分析
    §2.1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网的发展情况
    §2.2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和分布情况
    §2.3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市场分析
        §2.3.1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市场预测
        §2.3.2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的业务发展预测
    §2.4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发展中的问题
        §2.4.1 网络扩容与用户增长速度不适应的矛盾
        §2.4.2 网络扩容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不平衡的矛盾
        §2.4.3 网络扩容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
        §2.4.4 网络新业务与用户需求的矛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移动通信用户需求预测方法
    §3.1 引言
    §3.2 关于多项式分解的几个结论
    §3.3 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函数逼近能力的一个定理
    §3.4 隐层神经元特性函数与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函数逼近能力之间的关系
    §3.5 基于三层前馈网络的移动通信用户需求预测
        §3.5.1 神经网络预测器的训练
        §3.5.2 神经网络预测器的预测输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模拟移动电话网频谱利用率的簇内频率复用方式
    §4.1 引言
    §4.2 模拟移动通信网中规则频率复用方式
    §4.3 模拟移动通信网簇内频率复用方式
        §4.3.1 非规则18组频率复用方式
        §4.3.2 非规则19组频率复用方式
    §4.4 簇内频率复用方式在广州TACS网中的应用
        §4.4.1 TACS网采用19组频率复用方式时的频率分组
        §4.4.2 网络在19组频率复用方式实施前后的指标比较
        §4.4.3 广州市模拟移动通信网全面采用19组频率复用方式的现实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GSM系统频谱利用率的多重频率复用方法
    §5.1 引言
    §5.2 MRP方法应用于GSM系统的基础
        §5.2.1 更紧凑的频率复用
        §5.2.2 跳频技术
        §5.2.3 MRP的原理
    §5.3 MRP方法在GSM系统应用的一些问题
        §5.3.1 BCCH载频的选择
        §5.3.2 TCH载频的分组
        §5.3.3 实际的平均频率复用系数
        §5.3.4 MRP方案的优化方法
    §5.4 MRP方法的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神经网络语音压缩编码新算法
    §6.1 引言
    §6.2 非线性预测器保持稳定的必要性
    §6.3 TDFFNN—NP稳定的充分条件
        §6.3.1 输入信号存在干扰时TDFFNN—NP的稳定性
        §6.3.2 神经网络权值存在干扰时TDFFNN的稳定性
    §6.4 TDFFNN—NP参数的矢量量化
    §6.5 非线性预测语音编码激励码本训练
    §6.6 数值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电信蜂窝移动电话网发展策略的建议
    §7.1 蜂窝移动电话交换网络发展的建议
        §7.1.1 交换网络发展的现状
        §7.1.2 交换网络发展规划与建议
    §7.2 无线网络发展的建议
        §7.2.1 充分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
        §7.2.2 优化基站选址和合理配置
    §7.3 移动通信中传输网的发展建议
    §7.4 移动通信中网管系统发展的建议
    §7.5 关于号码资源分配的建议
    §7.6 加强网络优化的建议
    §7.7 TACS网和GSM网平衡协调发展的建议
        §7.7.1 TACS网和GSM网平衡协调发展
        §7.7.2 TACS网的充分利用
    §7.8 发展和开拓新业务的建议
    §7.9 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策略的建议
    §7.10 简短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成果
致谢
附录

四、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新族——CDMA(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技术标准演化规律研究[D]. 张爽. 浙江大学, 2010(08)
  • [2]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D]. 王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8)
  • [3]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D]. 许河. 南昌大学, 2008(05)
  • [4]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3)
  • [5]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廖明. 重庆大学, 2003(04)
  • [6]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D]. 王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03(08)
  • [7]四川联通CDMA网络规划与建设[D]. 张红伟. 四川大学, 2003(01)
  • [8]广东电信移动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 李华. 华南理工大学, 1999(12)
  • [9]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新技术—CDMA[J]. 薛兴华. 邮电商情, 1996(10)
  • [10]“蜂窝革命”的成就──从第七届世界电信展览会看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J]. 王德凡. 移动通信, 1996(01)

标签:;  ;  ;  ;  ;  

现代蜂窝移动通信新家族——CDM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