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文献综述)

陈嫚[1](2021)在《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低频电刺激疗法联合补肾活血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试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不良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行人工流产的早期妊娠妇女,年龄18~43岁,既往孕产次数0-7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符合标准的380例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237例,对照组143例。两组病例术前均禁食禁饮4小时以上,在静脉全麻下实施负压引流术终止妊娠。术后观察2小时均酌情给予抗生素口服预防感染;术后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手术第1天起给予定坤丹1丸/次,2次/日,持续服用到月经恢复正常。观察两组患者腹痛情况、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2周的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尿HCG情况;测定HSP70、HSP90血清浓度;月经复潮时间、经期、月经量,并与术前月经相比较。同时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宫腔残留、宫腔积液、月经不调及宫颈粘连、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年龄18~43岁,平均(27.19±5.99)岁;胎龄30~70天,平均(49.24±7.8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82±2.05)次;产次0~4次,平均(1.95±1.17)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9±1.74)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29.76±2.58)天;经期3~7天,平均(5.55±1.29)天;孕囊平均直径(17.22±5.48)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63±1.17)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7.01±14.42)pg/ml,血清HSP90浓度(72.24±19.085)pg/ml。对照组年龄18~43岁,平均(27.87±5.78)岁;胎龄34~70天,平均(48.97±7.9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53±2.08)次;产次0~4次,平均(2.13±1.08)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1±1.92)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30.25±3.06)天;经期3~7天,平均(5.47±1.39)天;孕囊平均直径(16.89±5.72)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79±1.19)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8.42±13.61)pg/ml,血清HSP90浓度(76.13±17.138)pg/ml。两组年龄、胎龄、月经周期、经期、孕、产、流次数、孕囊大小、子宫大小及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术后腹痛持续时间及程度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天)、出血量(ml)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两周复查B超子宫内膜厚度(mm)、子宫大小(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残留、宫腔积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2周尿妊娠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对照组较实验组显着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术前相比,HSP70、HSP90浓度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月经复潮时间、经期及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与单纯使用低频电刺激疗法相比,促进无痛人流术后子宫复旧的疗效更佳;2.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下腹痛,可缩短术后腹痛持续时间;3.实验组患者术后血清HSP70、HSP9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促进子宫复旧的机制有关。

陈大勇[2](2020)在《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及间质异位种植于子宫肌层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参与到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能赋予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具有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先决条件。上皮间质转化能够被细胞外囊泡诱导。细胞外囊泡是一种细胞与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所有的真核细胞均分泌细胞外囊泡。有研究已经从人子宫、人子宫上皮细胞和人子宫内膜异位基质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外囊泡。细胞外囊泡在介导细胞-细胞通讯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病机制。细胞衍生的囊泡被认为有助于体内平衡,疾病发展和进展。具有侵袭能力的供体细胞产生的囊泡可以传递内容引起受体细胞获得侵袭能力。已经有研究证实从不同细胞模型中分离的细胞外囊泡能够诱导受体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本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组织中能分离出子宫腺肌病源性细胞外囊泡(AMEVs),在体外通过共培养方式,子宫腺肌病源性细胞外囊泡可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可能通过携带的内容物,引起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HSPB1及ZEB1表达增加,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目的1.明确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的结构特征及内含蛋白质特点2.验证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3.分析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诱导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方法1.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本人同意后,收集临床须切除子宫的,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18例患者的子宫腺肌病病灶组织,及临床须切除子宫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10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2.将临床收集的子宫腺肌病病灶组织,通过磨碎和匀浆,然后通过差速离心法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纯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透射电镜及低真空扫描电镜观察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的形态,Western Blot鉴定其表面标志分子CD9、CD63及Flotillin-2,粒度仪及纳米粒子追踪仪分析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的粒度分布,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内容物。3.通过挖掘数据库及文献以及蛋白功能组学分析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蛋白质内容物中,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蛋白质,以及其下游通路。4.将临床收集的子宫内膜组织,通过研磨,匀浆,双重滤网过滤,上皮细胞贴壁时间差分离纯化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并通过EECs细胞株与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共培养,CCK-8检测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对EECs的增殖力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ECs摄取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的过程。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后,CK 19、E-cadherin及Vimentin的变化,并进一步用免疫组化检测共培养72h后EECs爬片中CK 19、E-cadherin、Vimentin、HSPB1及ZEB1的变化。并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松弛素D阻断EECs摄取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以及阻断后HSPB1的变化。结果1.采用100000×g离心力从子宫腺肌病组织中分离出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其平均粒径221.0±8.3 nm的类圆形双层膜囊泡,囊泡表面表达CD9、CD63及Flotillin-2,内含2579种不同蛋白质。2.通过蛋白质功能组学分析方法及文献搜索,发现20个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蛋白质,包括:HSPB1、ANXA2、MSN、EZR、CTBP1、CTBP2、HSPA5、CCAR2、S100A4、RTN4、TRIM28、GSK3B、BMP7、ENG、CTNNB1、DDX17、PPP3R1、PDCD4、PEF1、PDCD6。其中HSPB的指数修饰的蛋白质丰度指数(emPAI)为44.96,含量最高。ANXA2的emPAI为23.25。HSPA5和MSN的emPAI>5,S100A4和EZR的emPAI≥1,其余14种蛋白具有emPAI<1:CTBP1,CTNNB1,PDCD6,PPP3R1,PEF1,CTBP2,TRIM28,RTN4,DDX17,CCAR2,GSK3B,PDCD4,BMP7和ENG。3.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能够摄取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并且这一摄取过程能够被细胞松弛素D部分阻断。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能显着增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率(P<0.001)及存活率(P<0.001)。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共培养24h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内囊泡荧光量增加明显。当培养72h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内囊泡荧光量逐渐减弱。4.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共培养72h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CK19和E-cadherin表达显着降低,Vimentin显着升高(P均<0.05)。与子宫腺肌病组织高表达Vimentin,低表达CK19和E-cadherin一致(P均<0.05)。5.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共培养72h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HSPB1及ZEB1均显着升高(P均<0.05)。与子宫腺肌病组织高表达HSPB1的一致。与对照组及无阻断组比较,细胞松弛素D能够显着减缓HSPB1的升高水平(P均<0.05)。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共培养前后,E-cadherin的下降水平与HSPB1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894,P=0.001),E-cadherin的下降水平与ZEB1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762,P=0.01)。结论1.子宫腺肌病组织能分泌细胞外囊泡,平均粒径221.0±8.3 nm,为圆形或类圆形脂质双分子层膜囊泡,囊泡表达CD9、CD63及Flotillin-2膜蛋白。囊泡内含有2579个蛋白,其中含20个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2.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增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增殖率和存活率,在体外,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促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侵袭,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3.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通过传递内容物引起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结合蛋白质功能分析,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可能与共培养后HSPB1及ZEB1的升高相关。

娄俊[3](2020)在《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YH8基因突变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等组织存活于子宫腔外并浸润生长的妇科常见病,主要症状包括盆腔疼痛、性交痛及不育等。EMs虽为良性疾病,却往往表现细胞增殖增强、向周围组织蔓延侵蚀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特定基因突变在EMs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肌球蛋白(Myosin)是一组高度保守、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均表达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转化细胞运动所需的机械能,在细胞迁移和肌肉收缩等过程过发挥作用。肌球蛋白重链8(MYH8)是肌球蛋白家族重要成员,可介导细胞的迁移和粘附等生物学过程。研究发现,包括肠癌、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均存在MYH8基因体细胞突变;功能研究表明MYH8表达异常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因EMs具有异常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等类肿瘤特征,我们假设EMs患者可能存在MYH8基因突变且在EMs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影响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共同促进EMs发病。方法:收集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确诊的152名卵巢EMs患者静脉外周血和卵巢囊壁组织,以及485例非EMs卵巢良性疾病对照女性血和卵巢病变组织样品。经提取血和组织总DNA,PCR扩增、PCR产物纯化、直接测序和序列比对后,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MYH8基因突变及频率。由Origene公司购入pCMV6-MYH8-DDK过表达质粒,定点诱变分别获取MYH8不同突变型过表达质粒,将上述质粒转染于293T细胞,分别包装得出pCMV6-MYH8-DDK野生型和突变型慢病毒。上述病毒分别感染Ishikawa细胞后,检测Ishikawa细胞后的细胞生物学效应改变:Transwell小室实验去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实验验证细胞迁移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查细胞成瘤能力,以验证MYH8基因突变能否真正促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随后应用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pcDNA3.1空载对照、MYH8野生型、2个MYH8突变型的蛋白组学的改变,分析MYH8突变可能影响的下游基因及信号通路。结果:1、15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变标本中存在2例MYH8 C.1441A>C(p.I481L)和C.4057G>A(p.E1353K)体细胞突变(1.3%),蛋白质结构模拟结果提示该突变可能会引起MYH8蛋白结构改变。随后,将EMs患者MYH8突变组与无EMs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未发现与突变有关显着性临床指标。485例非EMs对照女性中未检测到这些MYH8基因突变。2、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MYH8野生型,MYH8突变型(p.I481L、p.E1353K)能够增强Ishikawa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而细胞增殖、细胞平板成瘤、凋亡及周期方面对比研究无统计学差异(P>0.05)。3、iTRAQ技术检测结果表明:与MYH8野生型相比,2个MYH8突变型过表达的Ishikawa细胞共同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有256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质47个。生物信息分析后发现:MYH8野生型与突变型过表达Ishikawa细胞之间存在6个细胞运动相关蛋白表达差异,提示MYH8突变可能通过这些基因表达异常而促进EMs发病。结论:1、本研究中首次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发现MYH8 p.I481L(c.1441A>C)和p.E1353K(C.4057G>A)新突变(1.3%),且该突变能够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2、这两个MYH8新突变能够增强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P<0.05),但是对细胞增殖、细胞平板成瘤、凋亡及周期等无明显影响,提示MYH8新突变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转移能力而促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3、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表明MYH8野生型与突变型过表达Ishikawa细胞之间存在6个细胞运动相关蛋白表达存在差异,提示MYH8突变可能通过这些基因/信号通路促进EMs发病。4、MYH8突变与患者临床数据之间未发现显着相关性。

马琳[4](2020)在《输卵管因素不孕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明确近年来输卵管因素不孕(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TFI)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从病因中找到预防措施以减少不孕症的发生,积极预防TFI并做好早期诊断。方法:搜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06月至2019年11月妇产科因不孕住院并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手术的患者327例,选取其中确诊为TFI的患者70例,其中包括原发不孕患者36例,继发不孕患者34例,并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70例孕妇作对照,收集病史,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PID(盆腔结核)、PID(非特异性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影响TF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三者的OR值分别为PID(盆腔结核):11.500、PID(非特异性感染):51.000、子宫内膜异位症:15.737,年龄、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病史在影响TFI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P值<0.05,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P值>0.05,阑尾炎病史、盆腔手术史、异位妊娠史在两种统计方法中P值均>0.05,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病史在对影响继发性TF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两种统计方法中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盆腔黏连程度和病程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盆腔黏连程度和病程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特异性感染致PID是导致TFI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结核,而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病史是导致继发性TFI的病因,年龄、阑尾炎病史、异位妊娠史、盆腔手术史不是导致TFI的病因,盆腔黏连程度和病程时长与TFI无等级相关性。

史昭[5](2019)在《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脾虚肝郁证患者与健康女性单个核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mRNA表达量的差异性,及血清中胱天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ate prote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差异,RPID患者中医证候、体征评分、病程、病情等级、病原体感染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RPI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妇科门诊诊断为RPID、中医辨证为脾虚肝郁证,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18例作为对照组,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的当天采集血液样本,抽取肘静脉血3ml,其中1ml存于EDTA抗凝采血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目的基因NLRP3mRNA表达水平;另一份2ml存于血清管制成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同时观察组填写症状体征评分表,根据患者意愿取宫颈管分泌物病原体培养支原体,RT-PCR法检测衣原体和淋球菌。结果1.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1.1 RT-PCR检查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 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为0.187±0.171,对照组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为0.096±0.109。观察组的NLRP3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ELISA检测血清中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1.2.1外周血清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为12.355±7.515ng/ml,对照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为15.148±9.594 ng/ml。观察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外周血清IL-1β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为7.053±2.217pg/ml,对照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为7.958±3.752 pg/ml。观察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外周血清IL-18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为19.617±3.704pg/ml,对照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为39.544±9.870 pg/ml。观察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性分析2.1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间相关性分析2.1.1观察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观察组中,NLRP3mRNA与Caspase-1呈正相关(r=0.141),NLRP3mRNA与IL-1β、IL-18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3、-0.104),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对照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在对照组中,NLRP3mRNA与Caspase-1、IL-1β、IL-1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其中NLRP3mRNA与IL-1β呈正相关(r=0.50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3mRNA与Caspase-1、IL-18呈正相关,(r=0.205、0.139),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1与IL-1β呈正相关(r=0.57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相关分析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呈正相关(r=0.098、0.219、0.010);Caspase-1与中医证候评分、病程呈负相关(r=-0.153、-0.194),与体征评分呈正相关(r=0.112);IL-1β与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r=-0.209),与体征评分、病程呈正相关(r=0.042,0.296);IL-18与中医证候评分、病程呈负相关(r=-0.104、-0.238),与体征评分呈正相关(r=0.015),但相关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相关分析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113、0.430);Caspase-1与病情等级呈负相关(r=-0.252),与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233);IL-1β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呈负相关(r=-0.051、-0.465);IL-18与病情等级几乎无相关性(r=-0.003),与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072)。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LRP3mRNA、Caspase-1、IL-1β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无明显相关性,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证RPID中的作用尚不确切。2.观察组IL-18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RPID可能与IL-18的低表达有关。3.在对照组中,NLRP3mRNA转录水平与IL-1β、Caspase-1与IL-1β均呈显着正相关,但在观察组中,各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提示RPID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有关。

刘静[6](2019)在《LncRNA-AC002454.1上调CDK6的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紊乱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内异症)在妇科领域是一种依赖于雌激素的慢性常见病,自身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病病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盆腔肿块和痛经,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疾病,并具有广泛植入和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能力等生物学行为。关于EMS的文献提示在位内膜自身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正常子宫内膜有很大区别,例如迁徙、侵袭、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能力等,这些现象可能是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引起的,而且在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时,相应生物学功能更强。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位内膜的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样会引起内异症。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内异症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芯片筛查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AC002454.1基因是差异表达的基因之一。AC002454.1是一种天然反义lncRNA。反义lncRNA起作用的经典模式是与相邻基因的mRNA形成RNA-RNA二聚体,改善相邻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从而上调相邻基因的表达。根据与正义链编码基因重叠方向和长度,又将反义lncRNA的作用形式分为头对头、尾对尾和完全重叠。在芯片分析中,AC002454.1与其相邻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 6,CDK6)基因相关,两者均位于7号染色体,有长约139个核苷酸的重叠区。AC002454.1与CDK6以头对头重叠的形式存在,即反义链5’端序列与正义链的5’端序列互补。并且已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实验验证,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中AC002454.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并且与CDK6 mRNA正相关。CDK6是细胞周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在细胞G1期中结合CyclinD1,磷酸化下游pRb,释放结合的转录因子E2F,使细胞周期的进程得以启动,同时启动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转录。芯片分析中CDK6是在pathway分析排在首位的细胞周期通路中差异倍数最高的mRNA,GO分析也提示差异mRNA转录本主要与细胞周期有关。CDK6除了作为激酶的活性功能外,可以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促进血管生成及内皮细胞生长。CDK6的作用机制与内异症形成过程相吻合,即在位内膜细胞随经血逆流后进入盆腔后需黏附在异位部位、进而通过血管生成,细胞侵袭等过程,种植于异位部位。因此得出推测:CDK6功能异常可引起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紊乱,逃逸免疫清除,细胞生物学特性增强,而AC002454.1在内异症中的作用可能通过对CDK6的调节来实现,共同参与内异症的发病过程。本研究拟利用组织实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AC002454.1和CDK6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织和异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C002454.1和CDK6 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织和异位内膜组织中CDK6蛋白的表达情况。借助于原代细胞培养技术、qRT-PCR、Western blot技术对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AC002454.1和CDK6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分别下调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AC002454.1和CDK6表达量,分别上调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AC002454.1和CDK6表达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前后AC002454.1和CDK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Rb、cyclinD1、E2F的改变。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AC002454.1和CDK6表达变化的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划痕实验对AC002454.1和CDK6表达变化前后细胞迁移能力进行检测,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对AC002454.1和CDK6表达变化前后细胞侵袭能力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技术对AC002454.1和CDK6表达变化前后细胞周期分布进行检测。利用RNA纯化染色质分离实验和蛋白质谱分析检测与AC002454.1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qRT-PCR对AC002454.1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在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并分析与AC002454.1和CDK6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qRT-PCR结果提示:AC002454.1和CDK6 mRNA相对表达量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而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之间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位内膜组织与正常内膜组织中AC002454.1和CDK6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1,P<0.00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CDK6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而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之间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DK6蛋白主要表达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CDK6蛋白在正常内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5.0%,在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CDK6蛋白阳性率为82.0%和68%,以上结果提示,CDK6蛋白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之间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体外细胞实验中,qRT-PCR提示:与每组相对应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相比,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下调AC002454.1表达量后AC002454.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上调AC002454.1毒的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AC002454.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下调CDK6表达后,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上调CDK6表达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说明转染成功。沉默AC002454.1组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 mRNA表达量下降(P<0.05),过表达AC002454.1组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 mRNA表达量增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C002454.1下调组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pRb、cyclinD1、E2F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AC002454.1上调组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CDK6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pRb、cyclinD1、E2F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CCK8实验检测结果提示: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在沉默AC002454.1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沉默CDK6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正常内膜间质细胞在上调AC002454.1后增殖能力显着增高(P<0.05),过表达CDK6后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提示: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在下调AC002454.1后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沉默CDK6后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正常内膜间质细胞在上调AC002454.1后迁移能力增高(P<0.01),过表达CDK6后迁移能力明显增高(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沉默AC002454.1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沉默CDK6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过表达AC002454.1后侵袭能力明显增高(P<0.01),过表达CDK6后侵袭能力明显增高(P<0.0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提示: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沉默AC002454.1后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增加,S期比例明显减少(P<0.01),沉默CDK6后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增加,S期比例明显减少(P<0.01),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过表达AC002454.1后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减少,S期比例明显增加(P<0.01),过表达CDK6后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减少,S期比例明显增加(P<0.01)。3、RNA纯化染色质分离技术联合蛋白质谱分析检测结果提示:与AC002454.1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共有37个。STRING数据库分析提示:其中热休克蛋白90AB1(heat shock protein 90 k Da alpha,class B member 1,HSP90AB1)和CDK6存在蛋白相互作用关系,预测分数为0.472,在其他物种中相互作用分数为0.668。HitPredict数据库提示二者相互作用分数为0.665。qRT-PCR提示:HSP90AB1 mRNA在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P<0.05),并且HSP90AB1 mRNA表达量与AC002454.1、CDK6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和0.895、P<0.01)。结论:1、AC002454.1和CDK6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均高表达,并呈正相关,两者均有促进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AC002454.1和CDK6可能通过影响在位内膜细胞生物学特性参与内异症的疾病发展。2、在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调节AC002454.1的表达后,CDK6 mRNA及蛋白表达相应发生变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Rb、cyclinD1、E2F随之变化,细胞G0/G1期和S期比例发生改变。AC002454.1调节CDK6的表达可能是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周期紊乱等分子生物学异常的分子机制。3、AC002454.1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HSP90AB1,与CDK6蛋白之间也存在蛋白互作关系并且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中表达相关。说明AC002454.1可能通过HSP90AB1作为桥梁,进而影响CDK6蛋白,从而对内异症产生作用,即HSP90AB1可能是CDK6的下游靶基因之一,有待进一步验证。

冯婷婷[7](2017)在《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清湿化瘀功效的院内制剂(内异康复片)治疗子宫腺肌病小鼠,以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为研究靶点,观察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在用药前后、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以期探索清湿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同种异体垂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随机分成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NYK)高、中、低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DE,中药对照组)、孕三烯酮组(GN,西药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24只小鼠。常规饲养3个月后,将3月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小鼠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其余用药组小鼠再连续灌胃相应不同浓度的药物3个月,6月模型组继续常规饲养3个月后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局部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①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的表达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在6月模型组和3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③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PR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低于3月模型组(P<0.05)。⑤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动情期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⑥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PR的基因及蛋白在表达在间情期显着高于动情期(P<0.05)。(2)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① ERα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② ERβ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1)。各用药组间相比,ERβ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1),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1)。③ PR-A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④ PR-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⑤ GPER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GPER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⑥ 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Akt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⑦ p-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⑧ NF-κ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⑨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在本实验用western-blot法检测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中,在各治疗组及6月模型组中,ERα、ERβ、GPER、PR、Akt各治标的表达无论是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上均随着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除了PR-B在丹莪妇康煎膏和孕三烯酮组中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在各组的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孕激素受体(PRA、PRB)是间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动情期外,其余皆为动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结论1.AM的发生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及其通路的异常表达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ERα、ERβ的过高表达,尤其是ERα的表达增加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反应,同时GPER作为雌激素跨膜受体,其介导的雌激素快速基因组效应可激活Akt通路,使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异常,而激活的PI3K/Akt通路又可以促进NF-κB的活化,造成局部雌激素水平过高,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浸润作用,抑制正常的细胞凋亡作用;而PR受体亚型的低表达,尤其是PR-B蛋白的不足,孕激素活化转录作用减弱,孕激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正常作用,而PR-A蛋白的减少使其不能充分抑制ERα的转录活化作用,故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减弱,使内膜细胞过度生长并容易在子宫肌层而存活,从而导致AM的发生。2.清湿化瘀法方药内异康复片可通过降调子宫内膜上雌激素核、膜受体,抑制通路的表达,以降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同时上调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以增强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效能;如此核膜共调、双向靶控调节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改善异常的雌激素效应。3.高剂量内异康复片在调控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方面优于孕三烯酮和丹莪妇康煎膏。内异康复片灵活应用藤类药、虫类药、泻下药,体现了开通郁闭之玄府,畅达阻滞络脉,使邪气有出路的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的治疗大法。为中医药治疗AM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4.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受激素的调节,随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且雌激素效应在动情期高于间情期,因此,这将为临床上治疗AM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提供依据。

吴庚香[8](2014)在《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PCOS及PCOS伴2型糖尿病大鼠卵巢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多种代谢异常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为4%~8%。该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PCOS患者代谢异常不容忽视,应作为该疾病长期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内容,PCOS发展为2型糖尿病(2-DM)的机制及其病理生理特点目前尚未研究清楚。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生理、病理及环境因素(高温、缺氧或病毒感染、应激)下均可产生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已有多个研究发现HSP与2-DM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然而在PCOS伴2-DM中HSP的表达情况目前尚未有研究报道,因此研究PCOS及PCOS伴2-DM大鼠中HSP的表达情况,可以进一步明确HSP在PCOS及其远期并发症中发病机制的可能作用机理。量子点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荧光探针,其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对PCOS及PCOS伴2-DM大鼠卵巢内HSP的检测,并与传统的免疫组化法进行比较,探讨HSP在PCOS及PCOS伴2-DM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并对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提供依据。方法:将23日龄雌性SD大鼠分为PCOS组,PCOS伴2-DM组及对照组,PCOS组及PCOS伴2-DM组以硫酸普拉睾酮钠90μg(/g·d)皮下注射20d,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PCOS伴2-DM组则在硫酸普拉睾酮钠停药后第2天给予链脲佐菌素(STZ)45mg/kg腹腔注射1次,PCOS组及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注射后72h处死大鼠,观察卵巢外观、光镜(HE染色)改变,测定血清性激素、胰岛素及血糖水平,并对各组大鼠卵巢组织中HSP70和HSP90的表达进行QDs-SA605荧光标记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上述两种蛋白检测的异同。结果:1、硫酸普拉睾酮钠诱导SD幼年雌性大鼠PCOS动物模型卵巢病理改变及血内分泌改变与PCOS病人相似,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并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硫酸普拉睾酮钠联合低剂量STZ诱导的PCOS伴2-DM的动物模型表现出与PCOS伴2-DM患者相似的内分泌特点。2、大鼠卵巢组织中有HSP70及HSP90的表达,颗粒细胞中表达较多,主要为胞质表达,HSP70的表达趋势为正常组<PCOS组<PCOS伴2-DM组,HSP90的表达趋势为正常组≈PCOS伴2-DM组>PCOS组。3、QDs-SA605标记可以检测HSP70及HSP90的表达,其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度趋势与免疫组化相似,且由于颜色对比较强,更易于观察。持续观察30天,荧光强度虽略有衰减,但荧光基本未泯灭,标本仍清晰可见。结论:硫酸普拉睾酮钠联合低剂量STZ可诱导PCOS伴2-DM的动物模型,但该模型的稳定性及持久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PCOS及PCOS伴2-DM卵巢中均存在HSP70及HSP90的表达。QDs标记可以用于HSP的检测,其荧光强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保持稳定,能满足生物医学实际应用的要求。

黄金燕[9](2012)在《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所引起的盆腔包块、痛经和为孕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综合表现,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开展中医“证”本质研究,揭示证候的科学内涵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突破则是证候科学内涵得以阐明的保障。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证型,也可见于多种妇科疾病中,同时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导师所带领的课题组已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EM血瘀证以“湿瘀互结”为病机关键,并发现该证型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在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为从蛋白组学水平探索EM的不同证候的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进行深入、系统的现代研究,有助于对本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蛋白质组学方法能够整体性、高通量地反映组织或细胞内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筛选肿瘤标记物、寻找药物作用和基因干预靶点等的有力手段。目的:①通过蛋白组学技术分离并鉴定EM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在位内膜的差异蛋白质,寻找EM证候特异性蛋白质;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EM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在位内膜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2、Tie-2)、细胞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PCNA、Livin)、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P1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细胞调节因子(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进行检测,寻找其表达差异;③从蛋白质水平探讨EM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的实质,揭示EM血瘀证辨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建立EM的蛋白质分子微观辨证和诊断体系,探讨EM证候的演变规律、证候的辨治靶点,寻找有意义的分子标记物及基因干预的靶点;④为EM中医证候相关蛋白质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实验依据,以规范中医辨证,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通过“治病求本”,实现“源头治疗”和“靶向治疗”。方法:分别取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增生期在位内膜组织和6例增生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配对分为6组。提取组织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总蛋白,并得到6组双向电泳凝胶图谱。通过PDQuest7.1.1软件对图像进行裁剪、斑点检测和匹配分析,评价图像的匹配率,并检测出表达差异点。将差异点切下后进行胶上原位酶解,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及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进行蛋白质鉴定,在鉴定出的差异点中选择表达恒定,差异明显且稳定,质谱结果理想可靠的蛋白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相关蛋白候选分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VEGF、Ang-2、Tie-2、MIF、survivin、 PCNA、Livin、Cyclin D1、P16、Fox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检测以上指标在1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和6例增生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中的表达,对结果用Image pro-Plus5.0软件测定IOD值,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的在位内膜与正常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①得到6组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的双向电泳图谱,检测的平均斑点数为182±28,各组内两张胶的匹配率(%)平均为85.625±4.2。共筛选出66个差异点,胶上差异明显,重复次数在3次以上。经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成功鉴定出22个蛋白,质谱结果理想。对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进行了功能和细胞定位的分析归类,这些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涉及细胞骨架、呼吸和脂肪代谢、细胞凋亡和增殖等方面。②免疫组化研究提示,Ang-2等10个指标在3种证型患者之间、患者与健康妇女之间表达情况的6组比较中,Ang-2、MIF、Foxp3有4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VEGF、P16有3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Livin、PCNA有2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Cyclin D1、Tie-2有1组结果差异有显着性差异;survivin在各组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①根据蛋白质的不同等电点和分子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分离人EM患者及健康妇女在位内膜,利用分析软件,可发现EM血瘀证患者与健康妇女在位内膜之间有差异蛋白表达,这些差异蛋白可能成为EM发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EM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在位内膜之间蛋白质组成分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证候实质的内在根源。②Ang-2、Foxp3、MIF可能是潜在的EM血瘀证及其主要相关复合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的辨证相关分子标志物;Survivin在各组的表达特异性较差,不适于作为指导诊断和辨证的备选分子。

丛青[10](201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绒癌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妇科疾病,在生育期妇女发中发病率达10-15%,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痛和不孕,但病因不明。目前得到广泛接受的是种植学说,即内异症是由经血逆流或通过淋巴、静脉种植到子宫内膜以外的地方生长。但经期腹腔镜手术证实,76-90%妇女发生经血逆流,远高于内异症发病率,表明经血种植常常发生但少部分妇女罹患内异症,因此种植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内异症病因。近十余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和内异灶中存在干细胞、干细胞在内异症病因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内异症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子宫内膜中的干细胞可能随经血种植并内异症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干细胞学说可以看作是种植学说的一种延伸。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干细胞分化为异位子宫内膜可能是内异症的一种新的发病机制。2004年,Taylor, H.S.等对4名接受HLA单抗原不匹配骨髓移植、具有子宫内膜活检适应症的妇女进行了子宫内膜活检,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HLA,发现受体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中有0.2%-48%的上皮细胞和0.3%-52%的间质细胞来源于供体,首次提出受体的子宫内膜细胞可以来源于供体的骨髓细胞,提示非子宫部位的干细胞可能对子宫内膜的再生起一定作用。2007年,Du,H.等将雄鼠骨髓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放射线照射后的雌鼠血液中,6个月后在雌鼠子宫内膜中找到了雄鼠来源的骨髓细胞,同时通过给切除子宫的LacZ雌鼠注射野生型雌鼠的子宫组织碎片进行内异症造模,10周后在异位内膜中发现表达LacZ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尽管来源于供体骨髓细胞的上皮和间质细胞所占比例很小,但提示了血液循环中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能具有分化为布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潜能。本课题组前期将转基因红色荧光蛋白雄鼠骨髓移植到雌鼠体内,发现雌鼠子宫腺上皮与间质中均有雄鼠来源的骨髓细胞,与Du,H.等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的结论一致。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大类,前者可分化为白细胞、红细胞等各符类血细胞,后者向中胚层方向骨、软骨、肌肉、脂肪等各类组织分化。组织胚胎学方面,子宫完全发育自中胚层的副中肾管,包括子宫内膜腺上皮、间质细胞和所有的纤维肌肉组织,与食道、胃等一般脏器上皮来自内胚层、纤维肌肉组织来自中胚层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设想子宫内膜腺上皮来源于骨髓来源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若体外能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子宫内膜腺上皮,将具有极大的临床治疗意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的研究,体外将BMSCs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tCs)间接共培养,realtime RT-PCR检测上皮方面标记物角蛋白7、18、19、上皮膜抗原显着增加,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共培养后角蛋白显着增加,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下可以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为进一步研究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发生的一系列重要蛋白质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变化,故对诱导前后的BMSCs、子宫内膜腺上皮行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获得这一分化过程的重要蛋白分子及信号通路变化信息。本课题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获取足量的未分化、分化BMSCs、子宫内膜腺上皮以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我们原代培养并鉴定小鼠BMSCs和EStCs,建立了两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促使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分化,并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足量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提取五组样品的蛋白,调整五组蛋白量后上机行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并通过数据库查找信息,明确208种蛋白名称及其相对定量,为探寻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的差异蛋白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选取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中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记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在对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的同时,进一步说明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验证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学结果可靠,并通过进一步验证随共培养时间增加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加、间质细胞标记物表达下降,进一步阐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体系下随时间进展不断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第三部分,为研究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发生的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变化,选取第七天共培养诱导分化组与单独培养组比值>1.2或<0.833的蛋白作为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差异蛋白的系统聚类分析从整体差异蛋白水平进一步阐明了共培养体系诱导后的分化;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的分析显示,能量代谢是重要基础,而分化细胞的形态形成、运动、粘连和发育均在此基础上实现;Nes、Sod2、Hsp90、Anxal等差异蛋白质分子直接或间接通过a-catenin、NF-kB等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Wnt、MAPK/ERK、PI3K/Akt等信号通路实现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的分化。综上所述,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我们从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记的蛋白个体和差异蛋白整体水平均进一步阐明了共培养体系下BMSCs不断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差异蛋白质分子直接或间接通过α-catenin、NF-κB等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Wnt、MAPK/ERK、PI3K/Akt等信号通路实现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的分化,而调控差异蛋白质分子及信号通路可能对临床上治疗内异症等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绒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一项美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10,000妇女年有0.133例为绒癌。绝大多数绒癌原发于子宫体,但也有极少数可原发于输卵管、宫颈、阔韧带等部位。目前,绒癌的病因学机制仍不明。不明部位持续性妊娠(PPUL)是指患者血HCG异常升高,血HCG水平在<500mIU/mL或<2,000mIU/mL范围内的处于平台期或持续性升高,但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始终在宫内和宫外发现妊娠证据。[2-4]本论文报道PPUL确诊异位绒癌罕见疑难病例一例,并抽取患者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行肿瘤相关基因TP53和ERBB2外显子测序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具有致病性可能的TP53SNPrs1042522表现为C/G杂合型,由此展开TP53单核苷酸多态性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我们报道异位绒癌罕见疑难病例具体诊疗经过以及该患者TP53和ERBB2基因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TVS始终在宫内和宫外发现妊娠证据,经过两次全身甲氨喋呤(MTX)治疗血HCG仍升高,电视腹腔镜手术、刮宫术及术后病理均未能发现输卵管或卵巢病灶,后在胸片提示左肺下叶见结节下考虑到诊断为绒癌,随后在盆腔、胸部、颅脑MRI辅助检查下,临床诊断为异位绒癌,经化疗和电视胸腔镜切除转移病灶手术联合治疗及时消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在进行目的基因外显子测序中,ERBB2外显子20中第116位碱基发生杂合性同义突变(G>A),蛋白质序列并未改变;而具有致病性可能的TP53SNP rs1042522表现为C/G杂合型,并由此推测该SNP精氨酸脯氨酸杂合状态可能是患者具有绒癌易感性的基础。第二部分,我们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我们抽取绒癌组23名、对照组84名的静脉血5mL对rs1042522进行测序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入组人群符合遗传平衡状态,结果显示无论是等位基因C相比G还是基因型C/C、C/G、C/G+C/C相比G/G,其相对危险度OR值均大于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s1042522与绒癌之间可能并不一定存在相关关系。我们推测,一种情况是rs1042522等位基因C相对的p53第72位氨基酸脯氨酸可以增加绒癌易感性,但是受绒癌发病率低、目前绒癌组样本量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一种情况是rs1042522与绒癌的易感性之间并不存在关系。因此,在目前工作基础上,下一步课题组需继续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综上,课题组在PPUL确诊异位绒癌罕见疑难病例基础上展开TP53单核苷酸多态性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目前研究结果提示rs1042522与绒癌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关关系,但可能受到绒癌组人数少的影响,需继续扩大绒癌组样本量进行研究。

二、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提纲范文)

(1)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对象与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1.4 观察指标
2.研究用药品、试剂与器材
    2.1 主要实验药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主要实验试剂
3.研究方法
    3.1.终止妊娠
    3.2 低频电刺激治疗
    3.3 药物干预
    3.4 HSP70、HSP90测定
    3.5 统计分析
    3.6 病例入组情况
4.结果
5.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子宫腺肌病源性胞外囊泡的结构特征和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并促进其侵袭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YH8基因突变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诊断方式
        1.3.1 血清标志物
        1.3.2 超声检查
        1.3.3 计算机断层扫描
        1.3.4 腹腔镜检查
    1.4 遗传因素
        1.4.1 基因种系突变
第2章 实验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血和组织DNA提取
        2.3.3 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标化
        2.3.4 PCR扩增实验
        2.3.5 pCMV6-hMYH8-DDK突变型质粒的构建
        2.3.6 构建慢病毒载体:MYH8 突变型(MT)2 个、野生型(WT)及空载质粒(vector)
        2.3.7 MYH8 野生型、突变型及对照慢病毒质粒感染Ishikawa细胞
        2.3.8 免疫印迹法检测MYH8 野生型、突变型、空载慢病毒在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
        2.3.9 细胞学功能检测空载质粒、MYH8 野生型及MYH8 突变型
        2.3.10 iTRAQ蛋白组学分析技术筛选MYH8 突变型2 个、野生型1 个以及空载体差异表达蛋白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MYH8 突变与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3.2 MYH8 分析结果
    3.3 样本DNA提取后PCR扩增图谱
    3.4 MYH8 蛋白表达
    3.5 细胞侵袭及迁移实验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比较
    3.6 平板克隆实验比较上述不同细胞的成瘤能力
    3.7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3.8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3.9 野生型及突变型ISHIKAWA细胞凋亡的变化
    3.10 基于ITRAQ的 MYH8 突变型和野生型过表达ISHIKAWA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输卵管因素不孕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收集
        1.1.2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
        1.1.3 纳入标准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方法
        1.2.1.1 资料收集
        1.2.1.2 各病因诊断标准
        1.2.1.3 病例统计
        1.2.2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TFI和正常妊娠病例各因素构成比对比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2 继发不孕和正常妊娠病例各因素构成比对比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3 盆腔黏连程度和病程的构成比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3.讨论
    3.1 盆腔炎性疾病(PID)
        3.1.1 非特异性感染盆腔炎性疾病
        3.1.2 盆腔结核
    3.2 子宫内膜异位症
    3.3 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病史
    3.4 盆腔手术史、阑尾炎病史、输卵管妊娠史
    3.5 不足与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RPID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1 古文献病因病机记载
        1.1.2 现代中医名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2 西医对RPID的认识
        1.2.1 流行病学
        1.2.2 危险因素
        1.2.3 病因分析及病理改变
        1.2.4 RPID对女性生殖身心的影响
    1.3 RPID与机体免疫失衡密切相关
2 试验研究
    2.1 课题病例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中医脾虚肝郁证辨证标准
    2.4 纳入标准
        2.4.1 观察组纳入标准
        2.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试验分组
        3.1.1 分组依据
        3.1.2 样本含量
    3.2 标本采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NLRP3mRNA表达
        3.3.2 Caspase-1,IL-1β,IL-18 定量酶联检测
    3.4 观测指标
        3.4.1 一般资料
        3.4.2 生命体征
        3.4.3 实验室检测指标
        3.4.4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
        3.4.5 病情程度分级
        3.4.6 病程
        3.4.7 病原学检测指标
    3.5 观测时间
        3.5.1 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
        3.5.2 实验室检测指标
        3.5.3 症状、体征分级评分、病情程度等级、病程
        3.5.4 病原学检测指标
4 统计分析
    4.1 分析数据集
    4.2 统计分析的内容
    4.3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
    5.2 基线一致性分析
        5.2.1 人口学特征
        5.2.2 生命体征
    5.3 患者一般情况
        5.3.1 患者年龄
        5.3.2 患者病程
    5.4 患者中医证候、体征评分
    5.5 患者病情等级
    5.6 患者特殊病原体感染情况
    5.7 指标检测结果
        5.7.1 NLRP3mRNA组间比较结果
        5.7.2 Caspase-1 组间比较结果
        5.7.3 IL-1β组间比较结果
        5.7.4 IL-18 组间比较结果
    5.8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8.1 观察组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5.8.2 对照组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5.9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患者病情资料相关性分析
        5.9.1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相关分析
        5.9.2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相关分析
6 讨论
    6.1 “土壅木郁,气机失畅,湿瘀互结”的病因病机的提出
        6.1.1 土壅木郁乃病机之本
        6.1.2 气机失畅,湿瘀互结乃病机之标
    6.2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RPID中的作用
        6.2.1 NLRP3 的特性
        6.2.2 Caspase-1 的特性
        6.2.3 IL-1β、IL-18 的特性
        6.2.4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与疾病的关系
        6.2.5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因子与RPID的关系
7 结论
8 主要工作与创新
    8.1 主要工作
    8.2 创新
9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中医药治疗SPID在调节免疫、抗炎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LncRNA-AC002454.1上调CDK6的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紊乱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LncRNA-AC002454.1及CDK6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2 实验对象及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0 主要仪器
        2.3.1 子宫内膜组织qRT-PCR检测AC002454.1、CDK6 mRNA表达水平
        2.3.2 Western blot检测CDK6蛋白表达
        2.3.3 免疫组化检测CDK6蛋白表达
        2.3.4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
        2.3.5 原代子宫内膜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
        2.3.6 慢病毒感染
        2.3.7 细胞总RNA提取和qRT-PCR检测AC002454.1、CDK6 mRNA表达水平
        2.3.8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3.9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3.10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中AC002454.1和CDK6 mRNA表达情况
        3.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中CDK6蛋白表达
        3.2.1 Western blot检测情况
        3.2.2 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3.3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鉴定
        3.4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慢病毒转染效率鉴定
        3.4.1 慢病毒转染效率荧光鉴定
        3.4.2 AC002454.1慢病毒转染效率qRT-PCR验证
        3.4.3 CDK6慢病毒转染效率qRT-PCR验证
        3.5 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改变
        3.5.1 AC002454.1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2 CDK6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6 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改变
        3.6.1 AC002454.1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6.2 CDK6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7 子宫内膜细胞侵袭能力改变
        3.7.1 AC002454.1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7.2 CDK6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AC002454.1上调CDK6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周期通路异常的机制研究
    5 前言
    6 材料及方法
        6.1 主要试剂和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实验对象及分组
        6.3 实验方法
        6.3.1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
        6.3.2 慢病毒感染
        6.3.3 细胞总RNA提取和qRT-PCR检测AC002454.1、CDK6 mRNA表达水平
        6.3.4 Western blot
        6.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6.3.6 RNA纯化染色质分离实验+液相二级质谱(CHIRP+LC-MS/MS)
        6.3.7 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富集蛋白表达情况
        6.4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7.1 AC002454.1表达改变后CDK6表达情况
        7.1.1 AC002454.1表达改变后CDK6mRNA表达情况
        7.1.2 AC002454.1表达改变前后CDK6蛋白表达情况
        7.2 AC002454.1表达改变前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7.3 AC002454.1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7.4 CDK6表达改变前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7.5 CDK6表达改变对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7.6 AC002454.1特异性结合蛋白预测
        7.7 AC002454.1特异性结合蛋白与CDK6相互作用预测
        7.8 特异性相互作用蛋白HSP90AB1 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情况
    8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养环境
        1.3 实验药物
        1.3.1 实验组药物
        1.3.2 阳性对照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2.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观察动情周期
        2.3 设计与分组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
        2.5.1 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评分
        2.5.2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5.3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子宫腺肌病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
        3.2 内异康复片药效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
        3.3 各个指标在动情期与间情期表达的比较,如下表
        3.4 三种受体数量的变化与AM的关系
    4.讨论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
        4.1.1 造模方法的筛选
        4.1.2 造模成功率的探讨
        4.1.3 异体垂体移植法造模的原理
        4.1.4 造模手术方法的改良
        4.2“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4.3.1 内异康复片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4.3.2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分析
        4.3.3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特色
        4.3.4 本方与阳性对照中成药的对比
        4.3.5 内异康复片组方多靶点作用的前期基础研究
        4.4 本次研究靶点的定位
        4.4.1 经典雌激素核受体
        4.4.2 孕激素受体
        4.4.3 新型雌激素膜受体
        4.4.4 GPER/PI3K/AKT通路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手术创伤对造模及观测指标的影响
        4.5.2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在AM发病中的作用
        4.5.3 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
        4.5.4 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
        4.5.5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
        4.5.6 中医的“源头治疗”与“在位内膜决定论”不谋而合
    5.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1.1 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六淫学说、五脏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络病学说、玄府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体质学说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AM的中医治法方药
        1.2.1 脏腑辩证分型论治
        1.2.2 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用药
        1.2.3 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
        1.2.4 中医特色疗法
        1.2.5 综合治疗方案
        1.2.6 中成药
        1.3 妇科名家经验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
        1.4.1 从源头论治子宫腺肌病,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4.2 “审因论治,因质制宜”,疗效针对性强
        1.4.3 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调经以助孕
        1.4.4 症瘕难消,服药周期长,疗效机理不明确
    2.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研究
        2.1.1 内膜基底层内陷
        2.1.2 异常雌激素效应
        2.1.3 免疫炎症反应
        2.1.4 其他
        2.2 西医治疗方法
        2.2.1 西医药物治疗
        2.2.2 西医手术治疗
    3.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
主要工作与创新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信号通路在常见妇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8)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PCOS及PCOS伴2型糖尿病大鼠卵巢热休克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PCOS大鼠及PCOS伴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量子点荧光标记检测PCOS及PCOS伴2-DM大鼠卵巢组织中HSP70的表达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量子点荧光标记检测PCOS及PCOS伴2-DM大鼠卵巢组织中HSP90的表达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致谢

(9)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1.1 病名、病因、病机与证候
        1.2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3 血瘀证研究概况
        3.1 血瘀证的源流
        3.2 血瘀证的现代研究
        3.3 血瘀证的研究趋势
        3.5 血瘀证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学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定
        1.2.1 血瘀证
        1.2.2 肾虚证
        1.2.3 气滞证
        1.3 西医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
        1.4 分组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 实验步骤
        3.1 双向凝胶电泳
        3.1.1 溶液配置
        3.1.2 操作步骤
        3.2 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
        4 结果
        4.1 双向电泳凝胶差异蛋白点
        4.2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疲证差异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图象差异分析
        4.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分析
        4.4 差异蛋白点的功能和细胞定位分析
    研究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免疫组化研究
        1 免疫组织化学概述
        2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组织切片准备
        2.3 HE
        2.4 免疫组化
        3 图像分析与结果判定
        4 结果
讨论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证候蛋白组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DE图
附录二 免疫组化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绒癌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腺上皮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
        2.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流式细胞术鉴定
        2.3 小鼠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2.4 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小鼠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鉴定
        2.5 小鼠BMSCs与EStCs共培养体系
        2.6 制备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覆膜冰冻切片
        2.7 激光显微捕获切割获取小鼠子宫内膜上皮
        2.8 提取蛋白
        2.9 蛋白浓度测定
        2.10 iTRAQ标记
        2.11 二维液相色谱(two dimensional lquid chromatography,2-D LC)
        2.12 串联质谱(MS/MS)
        2.1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原代培养小鼠BMSCs及鉴定
        3.2 原代培养小鼠EStCs及鉴定
        3.3 建立BMSCs与EstCs间接共培养体系
        3.4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
        3.5 数据分析
        4 讨论
        4.1 原代培养BMSCs与EStCs间接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4.2 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的获取
        4.3 获得五组样品的蛋白质分子信息及相对定量结果
    第二部分 蛋白质组学检测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记的验证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2.2 Western blot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种蛋白
        3.2 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质组学相对定量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的蛋白分子及信号通路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BMSCs向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差异蛋白热图及系统聚类分析
        2.2 BMSCs向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差异蛋白GO分析
        2.3 BMSCs向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中的蛋白质亚网络及蛋白质分子分析
        3 讨论
        3.1 系统聚类分析从整体差异蛋白水平进一步阐明分化
        3.2 结构分子功能、细胞学功能和整合素介导的通路在BMSCs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差异蛋白在BMSCs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转录因子NF-κB和Wnt信号通路在BMSCs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总结
    主要创新点
    展望
论文二 TP53单核苷酸多态性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明部位持续性妊娠诊断异位绒癌病例及其TP53和ERBB2外显子测序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PPUL疑难病例临床诊断
        2.2 基因组DNA提取及保存
        2.3 引物设计
        2.4 PCR扩增
        2.5 PCR产物的纯化
        2.6 测序
        3 结果
        3.1 异位绒癌的确诊及治疗
        3.2 基因组DNA抽提
        3.3 PCR扩增与纯化
        3.4 患者胚系ERBB2和TP53测序结果比对
        4 讨论
        4.1 不明部位持续性妊娠确诊异位妊娠
        4.2 患者胚系ERBB2和TP53外显子测序
    第二部分 TP53 RS1042522与绒癌的易感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基因组DNA提取及保存
        2.3 引物设计
        2.4 PCR扩增
        2.5 PCR产物的纯化
        2.6 测序
        2.7 色合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因组DNA抽提
        3.2 PCR扩增与纯化
        3.3 绒癌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t检验
        3.4 入组人群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5 TP53 SNP rs1042522在绒癌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CC、CG、GG测序结果
        3.6 TP53 SNP rs1042522在绒癌组和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型分布
        4 讨论
    总结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和综述
研宄生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四、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D]. 陈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子宫腺肌病组织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D]. 陈大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3]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YH8基因突变及其功能研究[D]. 娄俊. 南昌大学, 2020(08)
  • [4]输卵管因素不孕的病因分析[D]. 马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史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LncRNA-AC002454.1上调CDK6的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细胞周期紊乱的调控机制研究[D]. 刘静.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D]. 冯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8]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PCOS及PCOS伴2型糖尿病大鼠卵巢热休克蛋白的研究[D]. 吴庚香. 武汉大学, 2014(06)
  • [9]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化研究[D]. 黄金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绒癌的相关研究[D]. 丛青.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γδT细胞、热休克蛋白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