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策一工程”富民强盟

实施“三策一工程”富民强盟

一、实施三大战略一个工程 实现富民强盟(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人民政府[1](2022)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政[2021]3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暴占杰[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石仲泉[3](2021)在《百年建党,百年巨变》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取得了改天换地的伟大业绩。建党以来28年革命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29年建国,改革开放以来34年兴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9年强国,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千秋伟业,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强领导中国大地实现百年伟大历史巨变,而且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之际,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并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的最终目标不懈奋斗。

高云亮[4](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5](2020)在《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文中提出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洪家宜:我国在1978年上马三北工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因过量索取、战争破坏等因素,到20世纪7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有5%,三大危机触目惊心:一是风沙危害危机。从新疆到黑龙江长达万里的风沙线上,有3亿多亩农田、15亿亩牧场遭受风沙危害,沙尘暴成为春季常态。流沙对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蔡新良[6](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沙欧[7](2020)在《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边境地区发展构建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兴边富民行动作为促进边境地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政策面临新形势。在《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肯定了近20年来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中广西作为我国西南主要边境省份,其边境县域在兴边富民行动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力改善,边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社会经济总体呈现良好快速发展趋势。以往边境县域由于受制于地理条件、历史等因素经济发展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边境县域旅游业的发展,然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和不断深化推动边境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边境县域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本文首先在分析广西边境县域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及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现状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县域环境支持力三大准则层构建了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归一化、熵权法等方法对广西边境8县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再次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揭示了广西边境不同县域旅游竞争力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依据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将广西边境8县分为四个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在兴边富民行动面临新形势背景下提出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东兴市旅游竞争力最强,处于第一层级,需强化跨境优势塑造旅游品牌,加大力度建设县域旅游发展软环境,变旅游通道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凭祥市、靖西市、大新县及防城区旅游竞争力较强,处于第二层级,需增强发展优势加快弥补短板,进一步激发县域旅游发展潜力。龙州、宁明两县旅游竞争力较弱,处于第三层级,需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旅游发展速度。那坡县旅游竞争力最弱,处于第四层级,需强化政府对旅游发展主导作用,抓住兴边富民行动实施重点转移契机为县域旅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李晶[8](2020)在《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此,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生态涵养与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然后运用偏离—份额(shift-share,SS)分析法,对“昆明深化改革”时期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得出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发展难题提出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策略,主要是转产业发展方式、调产业结构、选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四大方面。并选取禄劝县转龙镇作为实践切入点,利用转龙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在对转龙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转龙镇在发展生态旅游小镇中,产业和谐布局的具体解决方案。即:必须明确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和谐的发展之路;确立建成生产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小镇定位;找出深化区域联动、构建产业发展体系、搭建生态产业谱系这条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路径;并在路径的指导下落实产业空间和谐布局,同时梳理转龙镇生态涵养区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支持,建立保障区域产业和谐发展的管理平台。最终给予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其它地区的发展以示范作用,实现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健康持续化发展。

顾超[9](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王杨[10](2019)在《陕北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研究 ——以阳湾—川崖根村为例》文中认为党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思路,也使乡村建设面临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子洲县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生态脆弱区,典型的地域条件使其具有自然生态约束性、乡村空间分散性、人口外流失衡性、农业经济独特性等特征,使子洲县乡村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子洲县有条件发展乡村为研究对象,结合子洲县乡村发展现实需求,探索既符合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又适宜于子洲县乡村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策略,以及使该策略更具有实施操作性的规划方法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论文首先从梳理子洲县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入手,总结子洲县乡村典型特征与制约乡村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子洲县不同类型既有乡村规划实践展开对比分析,明确既有乡村规划从规划方法与指导乡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上作为本文研究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次总结与提炼国家、陕西省和榆林市等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以及子洲县上位规划响应乡村振兴的适宜性内容,明确针对乡村规划方法和乡村发展两方面的目标要求。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要求,提出乡村振兴导向下子洲县乡村规划的乡村发展全面性思路和规划方法优化思路。进一步制定路径政策融合、产业富民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服务设施完善、生态本底修复、基础治理提质、村容村貌美化和文明乡风培育的“1+7”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并通过问题目标双导向、公众政府双参与、内容项目双衔接和导则菜单双落实四类易实施性规划方法,增加规划策略的实施操作性。最后,以子洲县阳湾—川崖根村为例,对应“4+8”规划方法与规划策略展开实证研究,实现易实施性规划方法和适宜性规划策略在实践中的反馈与应用。

二、实施三大战略一个工程 实现富民强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三大战略一个工程 实现富民强盟(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百年建党,百年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以来28年革命救国: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一)陈独秀的救国初心与党的创立。
    (二)毛泽东领导救国革命胜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1.关于党的建设。
        2.关于武装斗争。
        3.关于统一战线。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29年建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立起来了
    (一)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龙头的三大运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立稳了根基。
    (二)以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的三大改造,
    (三)以实施几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大规模现代
    (四)以多次纠“左”力挽狂澜,使中国社会主义在亚洲东方屹立未倒。
三、改革开放以来34年兴国: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了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1. 实行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推行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
        2. 明确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破天荒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4.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5. 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擘画国兴民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1.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代表的内核,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兴国富民的指导思想。
        2.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 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 实施跨世纪战略,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5. 提出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1. 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兴国富民有了新指导理论。
        2. 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
        3. 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5. 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四、新时代以来9年强国:历经百年苦难的中国开始强起来了
    (一)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1. 经济结构空前优化,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 科技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果显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从未像目前这样让世界刮目相看。
        3. 经济总体上保持中高速增长,正确应对疫情后,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经济运行逐渐回升,新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4.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高水平开放联通国内、国外市场,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增长引擎。
    (二)民生的福祉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1.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满实现。
        2.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3. 社会建设持续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4.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着,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相处。
    (三)国防军事力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1.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
        2.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推进政治建军、依法治军战略,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重大提升。
        3. 坚持科技兴军,加快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4. 坚持战斗力标准,空前强化实战化训练。
    (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1. 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 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努力发展或推进改善同主要大国关系。
        3. 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4.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5.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空前提高。
    (五)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力量走向更强起来的新时代。
        1.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使党在现代政党政治理论上进一步强起来。
        2. 重新强调思想建党,使广大党员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确立的理想信仰信念进一步强起来。
        3. 根据制度治党思想,使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强起来。
        4. 狠抓作风强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形象进一步强起来。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
中共五代领导集体关注三北
三北工程与“两山”理论
为龙江大粮仓撑起绿色屏障
砥砺奋进中的甘肃三北工程
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
绿染天山南北,筑牢生态屏障
陕西毛乌素:昔日沙地变绿洲
宁夏白芨滩:绿染黄沙着华章
河北塞罕坝:塞外高原筑起“绿色长城”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7)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兴边富民行动取得实质进展为边境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1.1.2 兴边富民行动面临新形势为边境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1.1.3 基于竞争力评价研究有助于边境县域旅游发展契合国家战略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兴边富民行动内涵及影响研究
        1.3.2 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1.3.3 兴边富民行动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兴边富民行动
        2.1.2 县域旅游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钻石模型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C-R模型理论
第三章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兴边富民行动与广西边境县域旅游发展
        3.1.1 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驱动广西边境旅游快速发展
        3.1.2 兴边富民行动贯彻落实为广西边境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3.1.3 兴边富民行动重点转移为边境旅游发展带来机遇
    3.2 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
        3.2.1 现状竞争力
        3.2.2 潜在竞争力
        3.2.3 县域环境支持力
    3.3 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3.1 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2 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说明
    3.4 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方法
        3.4.1 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
        3.4.2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4.3 县域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
第四章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8县旅游竞争力实证分析及评价
    4.1 广西边境县域概况
        4.1.1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成效
        4.1.2 边境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4.2 数据来源
    4.3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8县旅游竞争力实证分析
        4.3.1 现状竞争力
        4.3.2 潜在竞争力
        4.3.3 县域环境支持力
    4.4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8县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第五章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第一层级强化跨境优势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5.2 第二层级增强优势弥补短板,进一步激发县域旅游发展潜力
    5.3 第三层级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旅游发展速度
    5.4 第四层级强化政府主导,紧抓兴边富民行动实施重点转移契机为县域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西边境县域旅游发展情况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1.1.2 昆明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1.1.3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受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科学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渊源及研究综述
    2.1 生态涵养与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综述
        2.1.1 生态涵养区相关的概念
        2.1.2 生态涵养的理论渊源
        2.1.3 产业和谐布局的相关理论研究
        2.1.4 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
        2.1.5 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相关理论体系整合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
        2.2.1 国内生态涵养区发展历程综述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3 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分析
    3.1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发展现状
        3.1.1 生态涵养建设现状
        3.1.2 经济发展现状
    3.2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2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2.3 小结
    3.3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结构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3.3 小结
    3.4 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策略
        3.4.1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3.4.2 调整产业结构
        3.4.3 准确选择主导产业
        3.4.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章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资源整合及和谐布局路径
    4.1 选点转龙镇
    4.2 转龙镇基本概况
    4.3 转龙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4.3.1 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但生态保护建设还需加强
        4.3.2 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有待继续优化
    4.4 转龙生态小城镇产业发展定位
        4.4.1 镇总体规划
        4.4.2 产业发展SWOT分析
        4.4.3 旅游市场分析
        4.4.4 产业发展定位
    4.5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路径
        4.5.1 深化区域联动
        4.5.2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4.5.3 搭建生态产业谱系
第五章 转龙镇生态涵养区产业空间和谐布局
    5.1 镇域产业空间布局
    5.2 镇域产业功能空间布局
        5.2.1 生态农业面域布局
        5.2.2 生态工业布点
        5.2.3 商贸物流产业园
    5.3 转龙镇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3.1 产业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调整
        5.3.2 产业空间布局
    5.4 项目支撑
        5.4.1 现状项目布局搭建
        5.4.2 旅游产业项目搭建
        5.4.3 文化产业项目培育
        5.4.4 适宜转龙镇生态涵养区发展的项目策划
    5.5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5.5.1 搭建管理平台
        5.5.2 强化转龙生态小镇管理保障能力
        5.5.3 建立考核机制
        5.5.4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9)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北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研究 ——以阳湾—川崖根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背景研究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乡村规划研究
        1.3.2 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1.3.3 子洲县陕北乡村规划研究
    1.4 研究对象
        1.4.1 子洲县全域
        1.4.2 案例村庄典型性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1.8 小结
2.子洲县乡村建设发展特征与问题分析
    2.1 基本概况
        2.1.1 乡村数量与类型
        2.1.2 土地使用情况
    2.2 乡村建设发展特征
        2.2.1 约束性的自然生态特征
        2.2.2 外流明显、结构失衡的人口特征
        2.2.3 农产主导、小农经济、特产鲜明的经济特征
        2.2.4 分布不均、向心布局、规模受限的空间分布特征
        2.2.5 资源丰富、双重价值的文化特征
        2.2.6 大相似、小差异的传统建筑风貌特征
    2.3 子洲县乡村建设发展问题
        2.3.1 产业模式制约经济水平增长
        2.3.2 生态脆弱影响乡村环境安全
        2.3.3 公共设施闲置缺失降低生活品质
        2.3.4 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居住环境改善
        2.3.5 文化破坏、趋同与缺失并存限制乡风特色传承
    2.4 小结
3.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方法研究
    3.1 子洲县既有乡村规划方法实践反思
        3.1.1 既有乡村规划类型与内容
        3.1.2 既有乡村规划方法经验与问题
    3.2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规划方法优化思路
        3.2.1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规划方法要求解析
        3.2.2 子洲县上位规划编制实施响应内容
        3.2.3 乡村振兴导向下规划方法应用性思路
    3.3 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方法
        3.3.1 规划分析方法——目标问题双导向
        3.3.2 规划工作方法——公众政府双参与
        3.3.3 成果表达方法——内容项目双衔接
        3.3.4 弹性改造方法——导则菜单双落实
    3.4 小结
4.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研究
    4.1 子洲县既有乡村规划发展路径实践反思
    4.2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发展思路
        4.2.1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发展要求解析
        4.2.2 子洲县上位规划的乡村振兴发展响应内容
        4.2.3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发展全面性思路
    4.3 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
        4.3.1 路径政策融合策略
        4.3.2 产业富民发展策略
        4.3.3 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4.3.4 服务设施完善策略
        4.3.5 生态本底修复策略
        4.3.6 基础治理提质策略
        4.3.7 村容村貌美化策略
        4.3.8 文明乡风培育策略
    4.4 小结
5.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实践——阳湾—川崖根村为例
    5.1 阳湾—川崖根村概况
        5.1.1 位置与行政区划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空间分布概况
        5.1.4 建设发展概况
    5.2 适宜性规划方法实践
        5.2.1 规划分析方法——问题目标双导向应用
        5.2.2 规划工作方法——公众政府双参与应用
        5.2.3 成果表达方法——内容分期双衔接应用
        5.2.4 弹性改造方法——导则菜单双落实应用
    5.3 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实践
        5.3.1 产业富民发展策略应用
        5.3.2 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应用
        5.3.3 服务设施完善策略应用
        5.3.4 生态本底修复策略应用
        5.3.5 基础治理提质策略应用
        5.3.6 村容村貌美化策略应用
        5.3.7 文明乡风培育策略应用
    5.4 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四、实施三大战略一个工程 实现富民强盟(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3)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百年建党,百年巨变[J]. 石仲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2)
  •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J].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 炎黄春秋, 2020(12)
  •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7]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沙欧. 广西大学, 2020(07)
  • [8]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产业和谐布局研究 ——以禄劝县转龙镇为例[D]. 李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10]陕北子洲县乡村振兴适宜性规划策略研究 ——以阳湾—川崖根村为例[D]. 王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实施“三策一工程”富民强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