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仓储超市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大型仓储超市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型仓储式超市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婷[1](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陈阳[3](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张转转[4](2020)在《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成为土地扩张导致的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室外景观逐步向室内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能够帮助特大型城市更好地实现立体化发展,结合景观手法和新兴技术手段,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优化地下商业空间的舒适性和吸引力,满足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多样需求,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受欢迎度的同时协助城市向下发展。本研究以特大型城市的地下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及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行总结,肯定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炼最新研究观点,为之后的实践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再次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最后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出适宜多种地下商业空间类型的景观设计内容,并以南京市新街口德基广场二期地下商业空间为设计场地进行景观改造方案展示,拓展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商业空间中通过融入生态理念、突出本土文化、丰富城市活动、优化空间物理环境等策略,不仅可以改善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为公众营造舒服的购物体验,同时,可以扩大地下商业空间功能范围,丰富参与人群的活动类型,让地下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公民乐于接纳并享受在其中的场所,且拥有比室外更适宜的环境条件。在地下空间开发热潮背景下,通过发现并总结的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和提出相关策略以及设计方法、设计内容,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中融入景观提供理论参考,转变以往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闭塞、空气质量差、商业性强等印象,进而提高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同时为未开发的地下商业空间提供景观依据,最终有效帮助特大型城市实现纵向发展。

王玥[5](2020)在《杭州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实践已进入全新阶段,开始向探索更大规模、更高难度、更复杂功能、更持久影响力的方向发展。商业建筑公共性强、开放性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商业建筑已经渗透到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存在定义了城市物质形态的基本架构,是城市建筑的基本类型之一。适度条件下工业遗产建筑的商业化更新是尊重和保护城市文脉、激发和保持城市活力的理想选择之一。新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功能的植入对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名城杭州当下及未来的城市发展自然且必然需要结合自身地域性特征研究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的系统化设计方法。这是杭州城市发展被动更是主动的选择。本文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杭州工业遗产建筑特征研究及其商业化更新设计方法研究两部分。首先选取杭州市区现存主要工业遗产建筑为研究标本,将其置于杭州这一地域特征鲜明的城市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分析其现状特征、更新驱动因素及商业化更新条件。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案例在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现状、类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其商业化更新的新规律、新方法和新策略,思考探讨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整体保护利用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李聚揆[6](2020)在《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商业建筑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商业建筑行业飞速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规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呈现在大众面前,由于许多商业建筑项目在建设初期的决策阶段缺乏以面向多主体客户需求为依据的策划理念,导致一些建筑因不能满足多方使用者需求而出现了商业建筑“空置”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国商业建筑策划的研究迫切的需要进行以多主体顾客需求为决策导向的方法探索。本研究尝试将工业工程中以顾客需求为产品设计依据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理论引借到工程项目商业建筑策划中,并尝试通过该理论与建筑策划研究结合,为项目业主提供一种面向多主体顾客需求的商业建筑策划过程控制方法。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含:(1)通过对大量商业建筑及其策划理论研究的深入探索,厘清了商业建筑策划过程的一般步骤并掌握了策划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重点策划步骤的工作内容。(2)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的商业建筑策划模型,并对模型构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模型包括了三个阶段和二次质量展开,三个阶段分别是:多主体客户需求的内部调查分析阶段,质量功能展开的空间策划分析阶段和质量功能展开的技术策划阶段;二次质量展开为多主体客户需求到空间策划要素的展开和空间策划要素到技术策划要素的展开。(3)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实践调查,梳理总结了运营商和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确定了运营商需求和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共同项测量指标和差异性测量指标;进一步通过分析商业建筑空间策划和技术策划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商业建筑空间策划和技术策划的要素指标。(4)以高档商务酒店建筑为例,结合高档商务酒店的特点,对其多主体客户需求要素、空间策划要素和技术策划要素按照本文提出的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的商业建筑策划模型的方法进行展开。并利用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技术的应用,将多主体客户需求向空间策划要素和技术策划要素上进行转移,最终识别出高档商务酒店空间策划要素与技术策划要素的重要改善点,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的商业建筑策划模型的可行性。

黄浩[7](2020)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贸市场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日常性公共服务设施,既是商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区邻里关系网络的场域。农贸市场本身自带流量属性,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耗费城市居民时间最多的公共建筑,应该具有承担社区公共性和艺术性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农贸市场成了年轻人不愿触及的场所和社区“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城市规划上也往往被城市管理者所忽视。适逢长沙市政府大力开展历史城区有机更新工作,农贸市场作为《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中“两场”建设对象之一,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保障居民“菜篮子”的重要民生工程。论文针对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进行研究,笔者将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范围、研究意义及方法,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对农贸市场的发展脉络、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优秀案例进行研究,同时对农贸市场相关理论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综述,为后文的研究做理论铺垫。第三章对长沙市历史老城区内农贸市场以及有机更新现状进行调研,结合服务半径、人口密度、超市分布等相关因素对农贸市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农贸市场进行分类,对其空间影响要素进行逐一分析,结合问卷总结农贸市场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后文提出优化策略做基础铺垫。第四章对长沙市历史老城区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并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提高农贸市场空间可达性,为现有城市有机更新与农贸市场选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从规划布局、功能业态、交通组织、建筑环境、外部公共空间、界面设计、空间肌理与尺度、历史文脉、管理机制等角度进行分析与重构。以期为老城社区有机更新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第五章总结了长沙市老城区内农贸市场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实践对农贸市场的有机更新改造提出优化改造策略,发挥农贸市场的“触媒效应”,促进现阶段城市有机更新。本文旨在通过长沙历史老城区有机更新的契机,构建起更加完善的零售农贸市场商业网络,并通过现状分析提出优化策略,增强市场商业活性,促进长沙历史名城发展。

周舒灵[8](2019)在《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通车后,它是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近二十年来,浙江省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全省人民的出行需求。不容忽视的是我省早期建设的服务区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低、建设规模小、停车位不足、外部形象老旧等问题,高速公路疲劳驾驶、违法停车等现象频发,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部分服务区接待能力不足、车辆停放和加油、加气、充电、旅客如厕难等问题更加凸显,与安全便利和高品质服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广大群众反映强烈。因此,本课题以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案例实证、思考总结的逻辑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先进服务区设计和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存在的问题,全面总结了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设计手法和改进策略,并且结合绿色服务区和智慧服务区的改造要求,以杭甬高速绍兴服务区改扩建设计为实例,客观分析服务区的定位需求,优化场地布局流线、完善拓展服务功能、丰富多种商业业态、改善更新建筑造型,力求在实现社会效益、彰显文化特色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实践创造绿色、生态、智慧、高效的服务场所,探索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后的服务区不但要满足广大司乘人员停车休憩、餐饮、加油、汽修等基本需求,同时要开拓服务区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向旅游、消费、交通、生态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现代的城市文明形象,成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浙江省后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设计提供思路。

夏凡[9](2019)在《超市大卖场给排水设计重点及难点》文中指出超市大卖场给排水设计主要涉及给排水、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重点及难点在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危险等级及排水方案的确定。针对超市大卖场给水排水和灭火系统设计与常规建筑不同的特点,分析了超市大卖场给水、排水、灭火系统等方面的设计要点,总结了设计经验数据,给出了给水卫生防疫、生鲜区油污废水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的特殊要求,并强调了设计需要注重安全、卫生、可靠的原则。

周波[10](2019)在《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促使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也迎来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在历史挑战面前,城市家具智能化不足、文化匮乏、人性化缺失等发展现状已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城市家具已经到了急需变革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是怎么样的形态?未来城市家具又是什么样?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城市家具的境遇?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设计理念与思路已难以应对今天城市发生的变化,也无法应答明天城市家具发展的诉求,更无法响应未来城市家具变化的趋势。本文以未来城市愿景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家具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对5G、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西方以及国内未来城市理论的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的归纳;中国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蓝图的研究综合分析并建构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家具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总结出未来城市家具分阶段的发展愿景,即到2050年,高级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家具和2035年的智能城市家具两个发展阶段。在城市家具愿景构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当下的城市家具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城市家具的概念并建构了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体系和理论模型,并论述其要素构成、内涵意义等内容。本文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城市家具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家具现代化就是城市家具的智慧化。在设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方面,本文主张在“人、事、物、技、文、场、境”等研究要素的系统框架内,以人车出行系统为限定条件,以未来城市街道空间为场所界面,研究城市家具与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智慧城市家具应用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近阶段和远期城市家具发展,分别提出了“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的设计策略:近期“智慧街道”的营造须以共享单车为核心模块的“智慧家具带”建设为核心内容,远期通过“智慧微枢纽”这样的新型机器人城市家具来扮演“智慧街道”以及“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微型中心的角色。最后,本文分别以“技术智能”和“设计智慧”两个角度的实践案例来验证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智慧城市家具研究文献稀少,本文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大型仓储式超市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仓储式超市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历史建筑
        1.3.2 建筑性能评价
        1.3.3 历史建筑保护
        1.3.4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2.2.2 历史建筑评价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3 研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3.2.3 结构安全
        3.2.4 设备设施
        3.2.5 社会综合效益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5.1.1 场地布局规划
        5.1.2 服务配套设施
        5.1.3 场地景观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5.2.3 无障碍设计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5.4.1 给排水系统
        5.4.2 空调采暖系统
        5.4.3 电气系统
        5.4.4 消防系统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5.5.1 历史信息保留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5.5.3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依据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6.2.1 项目概况介绍
        6.2.2 项目改造目标
    6.3 项目评价
        6.3.1 项目评价
        6.3.2 项目评价结果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6.4.1 外部环境改造
        6.4.2 建筑功能改造
        6.4.3 建筑结构改造
        6.4.4 建筑设备改造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3)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横向发展带来土地危机
        1.1.2 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趋势
        1.1.3 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基本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特大型城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1 特大型城市
        2.1.2 城市病
        2.1.3 城市双修
        2.1.4 城市“绿色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2.1.5 “文化城市”转型理念
    2.2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2.1 地下空间
        2.2.2 地下商业
        2.2.3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
        2.2.4 地下生境
        2.2.5 地下城与双层城市
        2.2.6 “文化消费”
        2.2.7 “体验消费”
        2.2.8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2.3 本章小结
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分析
    3.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
        3.1.1 生境营造匮乏
        3.1.2 雨水收集循环空白
        3.1.3 空气置换流动阻滞
    3.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缺失
        3.2.1 公共空间界面缺乏本土文化体现
        3.2.2 休闲空间雕塑小品缺乏历史文化体现
    3.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肌理布局破碎
        3.3.1 营业空间断点式零散型布局
        3.3.2 交通空间瞬时性人流存在安全隐患
        3.3.3 空间缺乏景观引导性
    3.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混乱
        3.4.1 “地上——地下”的贯通可达性弱
        3.4.2 沉浸式体验差
    3.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不足
        3.5.1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容性弱
        3.5.2 极端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容纳性不足
        3.5.3 忽视消费者线性物理体验感受
        3.5.4 工作人员缺乏对室外空间时间、气候状态的感知
4 特大型城市地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构建地下生态系统,加强生态体系建设
        4.1.2 深化本土文化体现,渲染地下人文气息
        4.1.3 整合地下空间秩序,实现交通有序对接
        4.1.4 建设地下商业生活圈,强化网络系统趣味性
        4.1.5 营造融合共享空间,满足多种防御性活动
        4.1.6 改善地下物理条件,营造地下体验氛围
        4.1.7 展现室外环境状态,加强对室外感知度
    4.2 设计方法
        4.2.1 营造地下循环生态系统
        4.2.2 增加人文展示空间
        4.2.3 商业、交通、景观一体化
        4.2.4 横纵双向自然氛围渲染
        4.2.5 增加活动空间“跨年龄化”
        4.2.6 营造空间五感体验
        4.2.7 增加天井景观
    4.3 本章小结
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内容
    5.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设计
        5.1.1 生境花园设计
        5.1.2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5.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设计
        5.2.1 展示空间设计
        5.2.2 雕塑小品设计
    5.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布局设计
        5.3.1 营业空间布局整合设计
        5.3.2 公共空间线性景观设计
    5.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设计
        5.4.1 中庭空间垂直景观设计
        5.4.2 “森林”廊道设计
    5.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
        5.5.1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5.5.2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5.5.3 天井空间设计
6 特大型城市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实例
    6.1 区位概况
    6.2 景观设计思路
        6.2.1 考虑空间特殊性
        6.2.2 恢复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职能
        6.2.3 优化地下商业空间体验感
        6.2.4 多角度出发满足多样人群需求
        6.2.5 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缓解地下商业空间与公众的矛盾
    6.3 设计方案
        6.3.1 线性空间设计
        6.3.2 中庭空间设计
        6.3.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6.3.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6.3.5 天井空间设计
    6.4 方案展示
        6.4.1 线性空间设计
        6.4.2 中庭空间设计
        6.4.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6.4.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6.4.5 天井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杭州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杭州时代背景
        1.1.3 课题起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
        1.3.2 商业化更新设计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创新点
2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的基本情况——历史与现状
    2.1 杭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
    2.2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规划
        2.2.1 发展历程
        2.2.2 保护级别
    2.3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的现状特征
        2.3.1 地域分布特征
        2.3.2 工业类型特征
    2.4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状况
        2.4.1 更新再利用的驱动因素
        2.4.2 更新再利用的现状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的现状研究——条件与案例
    3.1 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商业化更新
        3.1.1 工业遗产建筑“应保尽保”原则
        3.1.2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商业化的辩证关系
        3.1.3 工业遗产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商业化更新的基本条件
        3.2.1 工业遗产建筑的商业化更新适应性
        3.2.2 杭州工业遗产建筑地域特征的有利因素
        3.2.3 杭州城市特征的有利因素
    3.3 商业化更新项目概况
        3.3.1 商业化更新项目
        3.3.2 解析案例的选择原则
    3.4 商业化更新案例解析
        3.4.1 运河天地——运河畔的休闲旅游商业街区
        3.4.2 尚城1157——从大空间工业厂房到主题商场的蜕变
        3.4.3 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工业公园
    3.5 商业化更新现状问题的反思
        3.5.1 建筑细节粗糙
        3.5.2 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商业衰退现象
        3.5.3 不可逆的破坏性利用
        3.5.4 过度商业化现象
    3.6 本章小结
4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的技术路线——方法与步骤
    4.1 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
        4.1.1 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意义
        4.1.2 工业遗产调研信息
        4.1.3 工业遗产数据库构建要点
    4.2 价值评估与样本遴选
        4.2.1 商业化更新的内在价值评估
        4.2.2 商业化更新的外在价值评估
        4.2.3 商业化更新的典型区位条件
    4.3 建筑配型与业态模型
        4.3.1 商业业态的适配模式
        4.3.2 商业类型的选择思路
    4.4 旧建筑部分的“去”与“留”问题
        4.4.1 保护原则
        4.4.2 修缮方式
    4.5 商业化改造设计方法
        4.5.1 场地设计
        4.5.2 停车系统
        4.5.3 建筑外观设计
        4.5.4 内部空间组织
        4.5.5 室内设计
        4.5.6 弹性设计原则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不足
    5.3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未来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商业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商业建筑策划研究现状
        1.3.2 质量功能展开理念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范围界定及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论文涉及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商业建筑策划理论概述
        2.1.1 基本概念的辨析
        2.1.2 商业建筑策划的相关理论支撑
        2.1.3 商业建筑策划的内容及步骤
    2.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概述
        2.2.1 质量功能展开基本概念
        2.2.2 质量功能展开的方法
        2.2.3 质量屋(HOQ)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商业建筑策划模型构建方法
    3.1 模型的概述
        3.1.1 质量功能展开模式选择
        3.1.2 质量功能展开的三个阶段
    3.2 指标展开方法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多主体客户需求要素展开
        3.2.3 空间策划要素展开
        3.2.4 技术策划要素展开
    3.3 实施过程分析
        3.3.1 QFD工作小组确立
        3.3.2 质量屋(HOQ)构建
        3.3.3 质量屋运算过程
        3.3.4 输出结果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模型在高档商务酒店策划中的应用研究
    4.1 商务酒店概述
        4.1.1 商务酒店定义
        4.1.2 高档商务酒店特征
    4.2 酒店客户需求展开
        4.2.1 客户的识别
        4.2.2 需求的获取及变换
        4.2.3 需求要素重要度确定
    4.3 空间策划要素展开
        4.3.1 空间策划要素的识别
        4.3.2 需求要素—空间策划要素展开
        4.3.4 空间策划控制重点
    4.4 技术策划要素展开
        4.4.1 技术策划要素的识别
        4.4.2 空间策划要素—技术策划展开
        4.4.3 技术策划控制重点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商务酒店多主体客户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B 多主体客户需求重要度调查表
附录C 高档商务酒店空间策划、技术策划指标释义调查问卷
附录D 空间策划指标重要性问卷
致谢

(7)城市更新背景下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概述
        2.1.1 集市空间
        2.1.2 外部公共空间
    2.2 相关学科理论研究
        2.2.1 旧城更新相关理论
        2.2.2 空间句法理论
        2.2.3 中心地理论
        2.2.4 城市经济学
    2.3 国内外农贸市场发展溯源
        2.3.1 集市功能与城市发展
        2.3.2 西方农贸市场起源与发展
        2.3.3 我国农贸市场起源与发展
    2.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4.1 国内农贸市场研究综述
        2.4.2 国外农贸市场研究综述
        2.4.3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2.5 国内外案例研究
        2.5.1 国外实际案例研究
        2.5.2 国内实际案例研究
    2.6 影响农贸市场发展的外部因素
        2.6.1 社会因素
        2.6.2 经济因素
        2.6.3 人文因素
    2.7 本章小结
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现状调研分析
    3.1 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空间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基本情况
        3.1.2 与服务半径的关系
        3.1.3 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3.1.4 与超市的关系
    3.2 农贸市场常见分类形式
        3.2.1 按规模分类
        3.2.2 按空间形态分类
    3.3 形态类型的空间影响要素分析
        3.3.1 沿街马路式市场
        3.3.2 沿街连续店铺式市场
        3.3.3 独立集中式市场
        3.3.4 附属集中式市场
    3.4 国内居民买菜行为问卷分析
        3.4.1 样本数据分析
        3.4.2 居民买菜意愿与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发展要素分析与重构
    4.1 老城空间结构层面
        4.1.1 空间结构的句法表达
        4.1.2 农贸市场空间可达性分析
        4.1.3 农贸市场城市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4.2 老城历史街巷层面
        4.2.1 构建人性化历史街巷市场
        4.2.2 保护历史与文化脉络
        4.2.3 市场规划科学布局
    4.3 农贸市场建筑层面
        4.3.1 公共空间与界面设计
        4.3.2 功能与业态优化
        4.3.3 室内空间与环境
    4.4 管理机制原则
        4.4.1 协调发展原则
        4.4.2 系统化原则
        4.4.3 人本原则
    4.5 本章小结
改造设计案例探索
    5.1 改造案例现状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问题解读
    5.2 项目分析与重构
        5.2.1 外部交通组织
        5.2.2 空间肌理与形态
        5.2.3 公共空间与商业业态
        5.2.4 消费模式与空间构思
        5.2.5 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
        5.2.6 物理环境提升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竞赛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D 调研问卷
致谢

(8)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2.1 日本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2.2 欧美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2.3 台湾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2.4 外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2.5 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问题与改扩建案例
    2.6 本章小结
3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背景
    3.2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目标和原则
        3.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目标
        3.2.2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原则
    3.3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选址与规模
        3.3.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选址
        3.3.2 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规模
        3.3.3 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施
    3.4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类型
        3.4.1 原址改扩建
        3.4.2 原址新建
        3.4.3 新址新建
        3.4.4 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
    3.5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改进要点
        3.5.1 布局的改进
        3.5.2 流线的改进
        3.5.3 规划功能的拓展
    3.6 本章小结
4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研究
    4.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原则
    4.2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平面空间拓展
        4.2.1 综合楼商业餐饮区域改造
        4.2.2 综合楼公共卫生间区域改造
        4.2.3 综合楼大厅休闲区域改造
    4.3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竖向空间拓展
        4.3.1 直接局部增层
        4.3.2 套建结合扩建增层
        4.3.3 地下增层
        4.3.4 室内增层
    4.4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立面造型设计
        4.4.1 继承优化原有形象
        4.4.2 突破重塑建筑形象
    4.5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室内设计
        4.5.1 综合楼商业餐饮区域室内设计
        4.5.2 综合楼公共卫生间区域室内设计
        4.5.3 综合楼大厅休闲区域室内设计
    4.6 高速公路服务区附属建筑改扩建设计
        4.6.1 加油(加气)站
        4.6.2 机修间
        4.6.3 泵房及变电所
        4.6.4 垃圾房
        4.6.5 司机之家
    4.7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其他设计策略
    5.1 结合绿色服务区的设计策略
        5.1.1 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节能改造
        5.1.2 服务区改扩建给排水设计
        5.1.3 服务区改扩建照明设计
        5.1.4 服务区改扩建新能源利用
        5.1.5 服务区改扩建绿化景观提升设计
    5.2 结合智慧服务区的设计策略
        5.2.1 智慧服务区总体构架
        5.2.2 智慧停车场
        5.2.3 智慧公厕
        5.2.4 智慧餐厅
        5.2.5 智慧监控广播
        5.2.6 其他
    5.3 本章小结
6 杭甬高速绍兴服务区(北区)改扩建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6.2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
        6.2.1 近期规划
        6.2.2 远期规划
    6.3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
        6.3.1 综合楼改扩建平面功能优化设计
        6.3.2 综合楼改扩建立面造型设计
        6.3.3 综合楼改扩建室内设计
        6.3.4 附属建筑改扩建设计
    6.4 绍兴服务区结合绿色服务区的改造
        6.4.1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节能改造
        6.4.2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给排水设计
        6.4.3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照明设计
        6.4.4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新能源利用
        6.4.5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绿化景观提升设计
    6.5 绍兴服务区结合智慧服务区的改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调查间卷表
作者简历

(9)超市大卖场给排水设计重点及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市大卖场给排水设计主要内容及特点
2 给水系统
    2.1 超市用水水源及水量
    2.2 超市用水压力需求
    2.3 卫生防疫控制
3 排水系统
    3.1 排水特征
    3.2 排水分类
    3.3 排水类型
    3.4 生鲜区油污废水排水
    3.5 冷凝水排水
4 喷淋系统
    4.1 超市喷淋系统危险等级:
    4.2 喷头型式
5 灭火器
    5.1 超市灭火器危险等级
    5.2 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
6 小结及思考

(10)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三、城市家具自我更新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历史
        三、问题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认知
    第一节 智慧城市研究
        一、智慧城市界定
        二、智慧城市沿革
        三、智慧城市内涵
        四、未来城市概述
    第二节 城市家具研究
        一、城市家具界定
        二、城市家具概述
        三、城市家具现状
第二章 新技术与未来智慧城市
    第一节 5G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5G基本概述
        二、5G与物联网
        三、5G与智慧城市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况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三、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第三节 城市大脑是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
        一、城市大脑发展概况
        二、城市大脑的交通应用
        三、城市大脑的开创意义
    第四节 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智能机器人技术概述
        二、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城市应用
        三、智能机器人的城市家具应用
第三章 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一节 未来城市理论研究
        一、未来城市理论启蒙
        二、未来城市理论发展
        三、未来城市理论高潮
        四、国内未来城市理论
        五、未来城市最新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实践研究
        一、IBM的智慧城市实践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智慧城市实践
        三、国内智慧城市实践
    第三节 未来城市愿景
        一、未来城市研究思辨
        二、我国智慧城市问题
        三、国家城市发展规划
        四、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四章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一节 城市家具新气象
        一、智能城市家具概念分析
        二、智能城市家具分类研究
        三、智能城市家具案例赏析
    第二节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一、城市家具的生存现状
        二、未来城市与未来城市家具
        三、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三节 人工智能城市家具愿景
        一、机器人城市家具愿景
        二、“无人”城市家具愿景
        三、“共享”城市家具愿景
第五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系统
    第一节 “人”--行为主体研究
        一、“人”的系统定位
        二、人类学与设计人类学
        三、受众人群的身心因素
        四、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第二节 “事”--人车出行系统
        一、人车出行系统概述
        二、人车出行系统分类
        三、人车出行系统分析
        四、未来人车出行愿景
    第三节 “场”--城市街道空间
        一、街道空间基本概述
        二、街道空间分类研究
        三、街道空间要素分析
        四、未来街道空间形态
    第四节 “物”--智慧城市家具
        一、智慧城市家具概念界定
        二、城市家具现代化理念剖析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理论模型
    第五节 造“境”--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一、造“境”--未来城市美学研究
        二、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模型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策略研究
        四、共享单车“智慧家具带”设计策略
        五、智能集约化“智慧路灯杆”设计策略
        六、无人共享化“智慧微枢纽”设计策略
第六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实践
    第一节 智能自行车城市级分布式能源共享系统
        一、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困境
        二、新型跨界系统破解困局
        三、系统构成与要素建构
        四、新型跨界系统研究展望
    第二节 地埋式垃圾箱系统研究
        一、需求分析与切入点
        二、垃圾收运系统简析
        三、基础调研与设计要素
        四、具体方案设计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索引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四、大型仓储式超市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4]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D]. 张转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杭州工业遗产建筑商业化更新设计方法研究[D]. 王玥.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商业建筑策划研究[D]. 李聚揆. 西华大学, 2020(01)
  • [7]城市更新背景下长沙老城区农贸市场优化策略研究[D]. 黄浩. 湖南大学, 2020(08)
  • [8]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周舒灵. 浙江大学, 2019(01)
  • [9]超市大卖场给排水设计重点及难点[J]. 夏凡. 给水排水, 2019(06)
  • [10]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 周波.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大型仓储超市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