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2000 - 祝福新世纪的IT

你好! 2000 - 祝福新世纪的IT

一、你好!2000年——祝福新世纪的IT(论文文献综述)

郤鼎昌[1](2021)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文中研究说明

郭阳阳[2](2020)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整合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通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小说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饶有趣味的情节设置,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环境描写等获得了广大中学生的青睐,有着其他文体(诗歌、散文、戏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小说无疑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通过小说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论文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绪论部分从核心素养研究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出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为论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为“小说与语文核心素养概述”。第一节论述了小说的虚构性与故事性两大特性,点明了小说的认知、教育、审美三大功能;第二节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表明了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下位关系;第三节论述了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即语文核心素养为小说教学提供理念指导,小说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路径。第二章为“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一节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类文本的选文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类型划分,选文均为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第二节指明当前小说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训练不够,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师生剖析文本内涵的深广度不够;第三节指出问题的成因主要包含高考制度、教师教学理念及方式、教师自身素养、学生文学功底四个方面。第三章为“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四个层面的目标对小说教学提出了四大对策:第一,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的语言精髓;第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第三,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小说的审美价值;第四,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马丽[3](2020)在《蒙古国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以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国世界语言学校有小学部、中学部和高中部。本文基于该校小学生汉语词汇学习与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教学目标、语言测试、教学方法、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案例设计,做了验证,以求探索适合蒙古国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丰富国别化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经验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论文绪论分析了国别化小学生词汇教学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蒙古国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分析了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认为这一学习群体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外部学习动机高于内部学习动机,并从汉语词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语言测试、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方面,分析了制约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语言测试不合理、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语言学习环境不理想、教学资源不完善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小学生汉语词汇学习带来的影响。第二章提出了解决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存在问题的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层级化处理、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及教学示例,汉语教学资源的优化。最后,提出要合理设计语言测试和创造汉语学习环境。第三章是基于理论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教学案例设计,针对作为教学实践对象的五年级学生,设计了口语课、综合课和文化课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教案,完整展示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反思教学设计优缺点的同时,总结了蕴涵在其中的教学规律。

杨安文[4](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章文哲[5](2018)在《创新意识、类型探索、文化表达——泰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国电影"新浪潮"以来的电影创作在社会文化记忆、现代影像时空和多维民族视点上不断拓展,深化了泰国本土电影的类型探索和文化表达。"新浪潮"对当下泰国电影的影响也在泛亚叙事中的"冷"身份和"热"记忆、身份遐想中的复调时空和民族视点表达以及边界消融中的在地呐喊和生命哲学中得以体现。

孙艳泽[6](2018)在《论央视春晚少数民族节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3年,“央视春晚”首次与观众见面,如今已经陪伴观众走过了36个除夕之夜,其已超越了电视文化的范畴,成为一种“新民俗”。其作为节日庆典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展现民族文化的舞台。其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央视春晚”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抽象形式,通过少数民族节目类型,成为了可感可见的艺术表达样态,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本文以1983年至2017年“央视春晚”中的少数民族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梳理分析,期望对民族文化文化理论传播体系进行丰富,引发相关领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视,也期望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共同繁荣做出一定的积极贡献。正文由六大部分组成,包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央视春晚”是符号化传播,其中的少数民族节目能够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第二章为“央视春晚”中少数民族节目对少民族文化的传播分析,首先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界定,以此概念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分析,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分析。第三章结合第二章的文本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结论及深度访谈的内容,对“央视春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传播功能包括政治主题的表达、文化多元的促进、审美需求的满足;其局限性包括由于在形式单一模式化、内容重复单调以及“央视春晚”的假叙事所造成的文化内涵的抽空,文化品质的消解和文化认同的偏差。第四章在总结80年代至90年代初“央视春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成功经验,并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央视春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困境,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反思。

姚红芮[7](2017)在《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文中指出汶川地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的一次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精神损害难以估量,但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于地震灾害科学认知和地震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2009年国务院规定每年的"5.12"为我国的"防震减灾日"。人们在地震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力量也至今感人至深和震撼人心,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集体受难"经验常成为凝聚族群认同的工具,通过仪式化地定期纪念此经验,族群边界得以强化及维持,即在一定意义框架下结构化的集体记忆具有强化人群间的情感联系的功能。同时集体记忆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媒介)进行承载,譬如报刊书刊、历史文物馆、纪念碑、历史教育等,而这些记忆的书写承载物质实体由社会精英提供和控制。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承载形式是多样的,例如2013年5月对外开放的汶川地震纪念馆、汶川地震的各种衍生文艺作品,这些物质载体从各种角度和层次都构成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部分图景。而报纸媒体作为"历史记录者",其凭借着主流话语权的掌控,通过对"5.12"地震周年祭的文字书写,成为地震集体记忆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物质承载形式。通过对8年来报纸在"5.12"当天对于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论文从媒体的报道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以及评论文本的关键词、高频词进行意义解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分析了报纸对于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的4类主要的报道类型,即"记忆唤醒"类型、"个人回忆"类型、"灾难反思"类型和"未来憧憬"类型。然后在集体记忆理论的关照下,进一步从"仪式与重复"、"地震话题(英雄)人物符号"、"今昔对比"、"评论:家国力量的凝聚"四个方面探讨归纳了 "5.12"地震集体记忆的报纸媒体建构策略。最后,论文从更深层次上探索思考了报纸媒体对于"5.12"地震国难集体记忆建构背后的深意:通过周年祭这样的"仪式性"纪念报道,报纸媒体周期性地重复唤醒、建构大众对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通过对于地震灾难——集体受难经验的定期唤醒和记忆建构,达到凝聚族群、维系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

付饶[8](2014)在《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1年(截止2013年),陪伴着国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新春,它早已成为了13亿中国人欢庆新年的新民俗,成为了除夕守岁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作为演员阵容强大、收视人群庞大、播出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电视晚会,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倾力打造的艺术盛宴,从最初的晚会策划到最终的节目播出呈现,春晚始终备受全球华人的关注,31年来它为电视观众带来了数不清的欢乐和道不尽的难忘记忆。自春晚创办之初,就出现了港澳台节目,在举国欢庆、四海同乐的晚会气氛中,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们一起登台表演,中华儿女齐聚一堂,亲情、友情、思乡情在除夕之夜里集体喷涌,民族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里彰显风范。港澳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港澳台节目都是春晚大餐里不可或缺的菜肴,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港澳台节目通过春晚这个强大的平台流行内地,为内地带来新鲜活跃的空气,并被大陆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央视春晚的经典之作。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两岸三地的文艺在交流中融合,央视春晚群星闪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港澳台节目。进入到新世纪之后,港澳台节目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文艺创作上也面临着困境,从曾经的引领一时到现在的盛况难再,从精品不断涌现到少有佳作推出,从主动创新到被动附和,同质化的港澳台节目变得无所适从,举步维艰。两岸三地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却并没有新的飞跃,如何突破创作瓶颈就成为了当下央视春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探讨的中心是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央视春晚的历史和春晚中港澳台节目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梳理历届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总结其节目特色,并对这些港澳台节目进行类型研究,第三部分是总结港澳台节目创作上存在的问题,思考央视春晚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从对央视春晚的港澳台节目来探讨港澳台文艺的发展,为今后春晚的节目创作和两岸三地的文艺互动提出一点建议和思路。

许晨,李延国[9](2013)在《再生之门》文中提出编者的话:本刊本期隆重推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再生之门——中国式监狱探秘》,作品披露大墙内鲜为人知的罪与罚、刑与法、人生与兽性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西方法律思想之比较。其中有从劳改队到监狱的历史变迁,有监狱人民警察与服刑罪犯斗智斗勇、再铸灵魂的传奇故事,有身为省长、市长的高官沦为"阶下囚"的心路历程,也有外国同行参观中国监狱的感慨。读来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两位作家都是国内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人生大舞台》、《居者有其屋》等等,都曾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

刘润[10](2010)在《2001-2010年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是内蒙古人民春节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也是宣传内蒙古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自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晚会以来,历届春晚的创作人员以真挚的民族情感、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奋进的时代精神将春晚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内蒙古电视文化品牌。本文对2001年至2010年以来的内蒙古汉语春晚进行梳理分析,试图深入探究其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文章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在引论中重点阐释了2001年以来内蒙古春晚所取得的成就;本论部分分三个章节。第一章对内蒙古春晚从形式与内容上进行顺时梳理;第二章重点分析2001年以来内蒙古春晚的发展脉络和特色,其中发展脉络从节目类型、晚会主持、舞美技术发展三方面分析,特色从内蒙古春晚突出表现的“骏马精神”、“敖包情结”、“母亲襟怀”进行分析;第三章深入挖掘内蒙古春晚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品质,从内蒙古春晚中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和蒙古民族审美风尚进行分析。结论部分对内蒙古春晚面临的难题与解决办法进行简要探讨。

二、你好!2000年——祝福新世纪的I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好!2000年——祝福新世纪的IT(论文提纲范文)

(2)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小说与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第一节 小说的含义与价值功能
        一、小说的含义
        二、小说的价值与功能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与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与特征
        三、“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三节 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语文核心素养”为小说教学提供理念指导
        二、小说教学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路径
第二章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选文现状及类型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选文现状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训练欠缺
        三、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四、师生剖析文本内涵的深广度不够
    第三节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一、高考制度的影响
        二、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影响
        三、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
        四、学生文学功底的影响
第三章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的语言精髓
        一、立足文本,分析语言含义
        二、利用变式,创设语言情境
        三、学以致用,进行语言实践
    第二节 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分析人物与环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
        二、把握情节结构,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三、故事改编和续写,培养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第三节 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小说的审美价值
        一、细读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拓展阅读,增强审美创造能力
        三、文本转换,培养再创造能力
    第四节 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一、立足当代,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
        二、比较分析,理解并借鉴西方文学之精华
        三、深挖文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3)蒙古国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以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1.1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1.1 蒙古国小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1.1.2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汉语水平现状分析
        1.1.3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
    1.2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1.2.1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汉语词汇教学目标分析
        1.2.2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1.2.3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教学资源分析
    1.3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语言测试现状分析
    1.4 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汉语学习环境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针对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2.1 词汇教学目标层级化
    2.2 针对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
        2.2.1 强调规则的游戏法
        2.2.2 “动起来”的全身反应法
        2.2.3 重视合作的任务型教学法
        2.2.4 情景教学法
    2.3 优化汉语教学资源
        2.3.1 优化教材资源
        2.3.2 增强教师词汇教学信念
    2.4 合理设计语言测试
    2.5 创造汉语学习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世界语言学校小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3.1 口语课教学设计
    3.2 综合课教学设计
    3.3 文化课教学设计
    3.4 教学设计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创新意识、类型探索、文化表达——泰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意识:“泛亚叙事”中的“冷”身份与“热”记忆
二、类型探索:身份遐想中的复调时空与民族视点
三、文化表达:边界消融中的在地呐喊与生命哲学

(6)论央视春晚少数民族节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背景及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有关央视春晚的研究
        0.3.2 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0.3.3 有关央视春晚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0.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点
1 央视春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向与呈现
    1.1 央视春晚是聚集双重文化属性的文化产品
        1.1.1 央视春晚是电视文化的重要事象
        1.1.2 央视春晚是民俗文化演进的产物
    1.2 央视春晚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化传播
    1.3 少数民族节目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
        1.3.1 语言符号
        1.3.2 非语言符号
2 少数民族节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分析
    2.1 少数民族题材节目的判断标准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央视春晚中少数民族文化节目形式判断
    2.2 少数民族题材节目分析
        2.2.1 描述性指标
        2.2.2 分析性指标
    2.3 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分析
        2.3.1 塑造民族形象的“歌舞”:精神文化传播
        2.3.2 凝聚生活百态的“实物”:物质文化传播
        2.3.3 敏感且具弹性的“中介”:制度文化传播
3 少数民族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与局限性
    3.1 少数民族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
        3.1.1 表达政治主题,促进民族团结
        3.1.2 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多元文化
        3.1.3 满足审美需求,加深民族文化的认同
    3.2 少数民族节目文化传播的局限性
        3.2.1 形式单一模式化,抽空民族文化内涵
        3.2.2 内容重复单调,消解民族文化品质
        3.2.3 少数民族节目的“假叙事”,引起文化认同偏差
4 对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
    4.1 90年代前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
        4.1.1 社会心理学角度:弥合“文革”时期内心伤痕,聚合时代精神
        4.1.2 媒介技术角度:电视直播春晚,“传受”时空同步
        4.1.3 场景模式角度:采用“茶座式”,联欢性质明显
        4.1.4 节目内容本身:贴合受众需求,产生心理共鸣
    4.2 90年代后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
        4.2.1 内部因素影响下造成的传播困境
        4.2.2 外因因素影响下造成的传播困境
    4.3 对少数民族节目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反思
        4.3.1 创新创作理念
        4.3.2 丰富艺术形式
        4.3.3 增加表现手法的科技含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2.2 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集体记忆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1.5 创新之处
2、"5.12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的报纸媒介呈现
    2.1 文字符号的媒介呈现
        2.1.1 报道数量逐年下降:遗忘才是常态
        2.1.2 报道体裁通讯为主:故事、细节是记忆的触发器
        2.1.3 以人为本的主题建构
        2.1.4 评论中记忆的正面"偏向"
    2.2 图片对记忆的强化与隐性表达
        2.2.1 多样化符号编码强化记忆
        2.2.2 图片对希望的隐性表达
    2.3 多种报道类型建构整合记忆
        2.3.1 记忆唤醒类型
        2.3.2 个人回忆类型
        2.3.3 灾难反思类型
        2.3.4 未来憧憬类型
3、"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报纸媒体建构策略与意义
    3.1 报纸媒体建构策略
        3.1.1 仪式与重复
        3.1.2 话题英雄人物符号:唤醒记忆
        3.1.3 今昔对比:修整重构记忆
        3.1.4 评论:家、国、民族力量凝聚
    3.2 "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建构意义:认同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3.2.1 认同
        3.2.2 想象的共同体
4、研究结论与不足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媒体报道样本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目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发展历程
    2.1 央视春晚的发展回顾
    2.2 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发展阶段
        2.2.1 初始期:1983 年-1986 年
        2.2.2 转变期:1987 年-1996 年
        2.2.3 繁荣期:1997 年-2003 年
        2.2.4 瓶颈期:2004 年-2013 年
    2.3 央视春晚中港澳台节目的元素
        2.3.1 节目的人员构成
        2.3.2 节目的创作形态
第三章 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类型研究
    3.1 港澳台歌曲节目研究
        3.1.1 歌曲节目的特点
        3.1.2 歌曲节目的发展阶段
        3.1.3 本节小结
        3.1.4 相关案例
    3.2 港澳台魔术节目研究
        3.2.1 魔术节目的特点
        3.2.2 魔术节目风靡的原因
        3.2.3 本节小结
        3.2.4 相关案例
    3.3 港澳台语言类节目研究
        3.3.1 语言类节目的特点
        3.3.2 语言类节目的分类
        3.3.3 本节小结
        3.3.4 相关案例
第四章 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1 港澳台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4.1.1 宏观背景:稳定发展
        4.1.2 具体创作:持续创新
    4.2 当前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节目形式:相对单一
        4.2.2 节目创作:拿来主义
第五章 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发展思考与建议
    5.1 思考之一:出现困境
        5.1.1 央视春晚的困境
        5.1.2 港澳台春晚节目的困境
    5.2 思考之二:面对发展
        5.2.1 节目创作人员的努力
        5.2.2 收视环境的变化
        5.2.3 港澳台文艺的变化
    5.3 发展建议
        5.3.1 围绕现实题材,强化主动创作的意识
        5.3.2 发掘文艺素材,展示民间文艺的魅力
        5.3.3 关注演艺生态,调动本土创作积极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历届央视春晚总导演和主持人名录
附录 2 1991-2011 年央视春晚观众喜爱节目评选一等奖节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再生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人类监狱纵横谈
        第一章杀头不像割韭菜
        1、毛泽东对犯人说话了
        2、劳改队长的传奇
        3、阶级斗争的年代
        4、管人的和被管的
        5、华岗校长的沉浮命运
        6、作家之眸看监狱
        第二章魔鬼之锤敲响了警钟
        1、血光中的壮士
        2、里程碑式的大转折
        3、“三像三心”育新人
        4、“变色龙”表演的悲剧
        5、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三章 文明的求索者
        1、监狱里的特殊学校
        2、化腐朽为神奇的锻造
        3、“一所了不起的监狱”
        4、刻骨铭心的“警醒日”
        5、高高举起的奖牌
        6、与一位老警官的对话
        第四章“适应性”里的人性光辉
        1、监狱新政的探路人
        2、“把犯罪的人当作人”
        3、阳光狱务
        4、监狱长接待日
        5、大墙内的超市
        第五章春风化雨润心田
        1、放下你的屠刀
        2、“脱逃大王”的回家路
        3、三亲工程
        4、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5、电视直播:现代监狱一日
        第六章雕塑灵魂的人
        1、赶“雷锋大集”
        2、点点滴滴都是情
        3、“痴迷者”的觉醒
        4、斗智斗勇战“冥顽”
        5、十一大协会
        第七章升起你的太阳
        1、一个死刑犯的最后回首
        2、把刑期变学期
        3、又到新春团聚时
        4、北大讲坛上的监狱长
        5、属于你的太阳
        尾章法律的表情

(10)2001-2010年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2001-2010年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晚会的盘点与梳理
    一、时代背景
    二、2001-2010年内蒙古春晚的盘点与梳理
第二章 2001-2010年内蒙古春晚发展脉络及特色体现
    一、2001-2010年内蒙古春晚的发展脉络
        (一) 晚会节目分析
        1. 歌舞类节目
        2. 语言类节目
        3. 其他类型节目
        (二) 晚会主持分析
        (三) 晚会舞美技术的发展变化分析
    二、2001-2010年内蒙古春晚的特色体现
        (一) "骏马精神"
        (二) "敖包情结"
        (三) "母亲襟怀"
第三章 内蒙古春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品质
    一、内蒙古春晚体现内蒙古地域特色
    二、内蒙古春晚体现内蒙古民间文化
    三、内蒙古春晚体现草原民族的审美风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你好!2000年——祝福新世纪的IT(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D]. 郤鼎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郭阳阳.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3]蒙古国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以世界语言学校小学部为例[D]. 马丽. 兰州大学, 2020(01)
  •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5]创新意识、类型探索、文化表达——泰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研究[J]. 章文哲. 当代电影, 2018(05)
  • [6]论央视春晚少数民族节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D]. 孙艳泽. 辽宁大学, 2018(01)
  • [7]灾难的仪式性祭奠与想象的共同体维系 ——基于报纸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分析[D]. 姚红芮.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央视春晚中的港澳台节目研究[D]. 付饶.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9]再生之门[J]. 许晨,李延国.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5)
  • [10]2001-2010年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变化研究[D]. 刘润. 内蒙古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你好! 2000 - 祝福新世纪的IT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