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对缺血性脑中风应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伟霞,张艳[1](2021)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斑块稳定程度将研究组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动脉超声参数,比较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研究组内膜中层厚度为(1.25±0.36)mm,大于对照组的(0.75±0.25)mm,P<0.05;研究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9.32±0.25)cm/s,小于对照组的(73.36±0.25)cm/s,P<0.05。两组血管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检出易损斑块12例(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18例(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管狭窄严重者占比(10/12)高于稳定斑块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神经功能轻度缺损患者占比(7/12)和预后良好患者占比(6/12)低于稳定斑块组(12/18,11/18),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变化和斑块情况,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积极的诊断价值。

罗香云,贺辉,程晶[2](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性质 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5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不同性质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研究组IMT增厚检出率和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等回声斑、强回声斑及溃疡斑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混合回声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增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均较高,对于早期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夏天[3](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谭玉婷[4](2021)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目的 采用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研究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方法 观察27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特征,包括斑块的位置(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长度、厚度、表面情况(光滑、不规则、溃疡)、内部回声(低、等、高、混合回声)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等。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无脑卒中组,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的差异。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无脑卒中组的颈动脉斑块的回声、斑块的表面情况、斑块的长度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表面溃疡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低回声斑块,三者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风险指标。而两组间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厚度、单/多发及基本临床资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目的 对二维超声所筛选出适宜的颈动脉斑块进行CEUS检查,研究总结颈动脉易损斑块的CEUS特征。方法 观察230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斑块内血流灌注方向(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主要增强部位(肩部、基底部、核心部),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进行半定量视觉分级。根据CT或MRI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无脑卒中组,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颈动脉斑块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无脑卒中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分级、斑块的主要增强部位等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分级多为2-3级,斑块的主要增强部位多为肩部或核心部。而两组间颈动脉斑块内造影剂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中,斑块内造影剂灌注方向为“由内向外”的占比高于无脑卒中组。第三部分 颈动脉斑块的CEUS分级联合脑白质病变的Fazekas分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目的 探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分级联合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的Fazekas分级预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70例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斑块CEUS及脑部MRI,根据MRI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无脑卒中组。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评估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联合WML的Fazekas分级对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结果 颈动脉斑块的CEUS分级、WML的Fazekas分级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线性正相关(r=0.65、0.5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的CEUS分级、WML的Fazekas分级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1)。以CEUS分级≥2级为预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界值时,灵敏度、特异度为82%、75%;以Fazekas分级≥Ⅱ级为预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界值时,灵敏度、特异度为63%、81%;以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2级联合WML的Fazekas分级≥Ⅱ级作为诊断标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时,灵敏度、特异度为85%、87%。结论:(1)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为溃疡型斑块、低回声斑块、或有颈动脉重度狭窄时,提示斑块可能易损;(2)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分级越高,血流灌注方向为“由内向外”以及斑块内的增强部位为肩部、核心部时,提示斑块的易损性增加;(3)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CEUS分级联合WML的Fazekas分级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高冰[5](2021)在《改良FSRP与颈动脉斑块、主动脉瓣钙化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评分(Framingham Stroke Risk Profile,FSRP)是通过对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根据血压、血糖等8项危险因素评估其未来10年患脑卒中风险可能性的一种量表。利用改良FSRP评估的脑卒中风险的方法已被全世界广泛认可,并且很多指南已经将其推荐作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一种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改良FSRP量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动脉瓣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与卒中风险程度的关系,并针对改良FSRP高危组人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超声特征与AV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4-2019.10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卒中风险筛查同时行颈动脉彩超及心脏超声的体检者共计522人,年龄平均57.52?10.64岁、其中男性339人、女性183人,根据改良FSRP量表分为低危组(331例)、中危组(81例)、高危组(110例)。分析各卒中风险组的基础临床资料;比较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AVC、主动脉瓣反流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与AVC同时存在的发生率与卒中风险的相关性。针对高风险组人群心脏彩超结果分为AVC组与无AVC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AVC的关系,评估斑块总数、斑块特征、斑块累及血管及致管腔狭窄程度的比例与AVC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值、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发现,高危组人群年龄以60岁以上为主,男性占比更高,达85.5%,其收缩压值、吸烟率、空腹血糖值、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中、低危组。2.三组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血管狭窄率、AVC发生率、主动脉瓣反流率均与卒中风险程度存在相关性(?2=73.443、46.859、70.591、50.131,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发现,高危组人群发生率均高于中、低危组。3.颈动脉斑块和AVC同时存在的风险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线性相关性(?2=124.828,P<0.05,R=0.476,P<0.05),且高危组人群其颈动脉斑块与AVC同时存在的比例达33.6%。4.改良FSRP高危人群中AVC组与无AVC组两组间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490、1.357,P>0.05)。5.改良FSRP高危组人群中AVC组与无AVC组两组间斑块总数目及斑块回声、形态特征比较,AVC组中斑块总数目及不均回声、强回声及不规则斑块数目均大于无AV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909.000、890.000、965.500、828.000,P<0.05),而等回声斑块、扁平斑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365.500、1065.000,P>0.05)。6.改良FSRP高危人群中AVC组与无AVC组两组间颈动脉斑块累及血管比例、致管腔狭窄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496、5.852,P<0.05)。其中,AVC组其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比例较无AVC组的比例明显提高(?2=9.959,P<0.05),但颈动脉狭窄50-69%、狭窄>70%及管腔闭塞,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99、1.058、0.528,P>0.05)。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管腔狭窄、AVC、主动脉瓣反流均与脑卒中的风险呈正相关。2.在改良FSRP高危组中,颈动脉斑块与AVC同时存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AVC无明显相关性,但颈动脉斑块总数、不均回声、强回声、不规则斑块数、斑块累及血管比例及致管腔狭窄的比例与AVC呈正相关,且以狭窄程度<50%显着相关。3.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均与脑卒中的风险升高有明显相关性。

迪力努·帕日哈提[6](2021)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因素,探寻缺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为缺血性中风复发的二次预防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为复发组,另选105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及诊断标准选取研究对象,收集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吸烟、BMI)、实验室检验(血浆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辅助检查(脑白质变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尿酸血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及中医证型,通过比较两组的相关因素,了解两组间的差异性,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价值。结果:(1)复发组的年龄分布在46-90岁,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68.81±10.40岁vs 61.48±12.46岁),两组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中具有吸烟史的患者高于复发组。(3)复发组与对照组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脑白质变形,脑萎缩,合并感染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高血压病(OR=3.479,95%CI:1.166,10.377),颈动脉斑块形成(OR=5.133,95%CI:0.722,13.245),脑萎缩(OR=3.308,95%CI:1.362,8.034)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5)复发组的中医证型以风火上扰证(37.1%)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35.2%)、气虚血瘀证(15.2%)、阴虚风动证(7.6%)、其他证型(4.8%),两组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气虚和血瘀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应倡导中老年患者定期复查随访。2.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形成、脑白质变性、脑萎缩、合并感染关系较为密切,建议及时干预上述因素,以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复发。3.伴有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形成者发生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高。4.风火上扰证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中占主要比例,其后依次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其他证型。

张秋奂[7](2020)在《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分析基于CISS分型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颅内血管斑块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HRMRVWI(平扫+增强)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PAOPA)组17例,动脉到动脉栓塞(ATAE)组20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HP/IEC)组4例,混合机制(MM)组0例。由于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和混合机制组病例数较少,避免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所以仅对于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和动脉到动脉栓塞组做了统计分析,分别比较了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特征,颅内全脑斑块总体分布及增强特征,责任血管斑块位置、分布、形态、负荷、信号、厚度、增强特征以及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重构特点等。结果:(1)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否吸烟、以及NIHSS评分、他汀类药物使用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2)对于颅内全脑斑块总体分布以及增强特征的分析,两组间在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E组高于PAOPA组(31.0%vs 19.7%),在全脑斑块数量、前循环和后循环斑块数量分布以及全脑斑块增强累计分数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责任斑块分布及位置特征的分析,两组责任斑块均多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75.0%vs 70.6%),并且多累及血管前壁或上壁;(4)对于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的分析,ATAE组的斑块表面不规则发生率(65.0%vs 29.4%),斑块负荷(73.69±12.13%vs 65.24±11.57%)以及斑块 2 级强化发生率(80.0%vs 29.4%)均明显高于PAOP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0级强化发生率(10.0%vs 47.1%)方面,ATAE组明显低于PAOPA组(p<0.05),在斑块偏心性分布、斑块内高信号发生率、斑块厚度、责任血管狭窄率和重构方式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5)对于ATAE组患者逻辑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可以作为动脉到动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Exp(B))和 95%CI 为 10.494(1.394,78.996),ROC 曲线下面积(AUC)0.753。结论:1、动脉到动脉栓塞组与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比较,存在更多的斑块不规则发生率,更高的斑块负荷,更高的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而多表现为不稳定性斑块特征;2、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多表现为稳定性斑块特征;3、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对于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通过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脑灌注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分析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颅内梗死特征及脑血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中风患者27例,其中痰湿证为主证14例,非痰湿证为主证13例(气虚证为主证7例,血瘀证为主证6例,称为气虚血瘀证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3D ASL脑灌注成像检查。根据DWI图像上缺血灶数量分布,分为单发梗死灶和多发梗死灶;根据缺血灶的大小,分为腔隙性梗死(梗死直径≤15mm)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并测得最大梗死核心区ADC值。将3D ASL脑灌注原始数据通过GE后处理工作站ASL处理模块计算出全脑血流量(CBF)图,分别测量最大梗死核心区(患侧)和镜像区域(对侧)脑血流量值,以及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黑质、红核及齿状核等脑深部核团,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1、M2、M3、M4、M5、M6)、大脑前动脉供血区(A)、大脑后动脉供血区(P)、小脑半球(Cb)等区域脑血流量值。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单发梗死灶均占有较高的比例,痰湿证组中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组(64.3%vs 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梗死核心区 ADC 值比较(0.65±0.18*10-3vs 0.62±0.14*10-3)mm2/s,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2)脑血流量的分析,组内比较中,痰湿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两组患者梗死核心区域CBF值均明显低于对侧CBF值(28.04±8.37 vs 40.78±7.02,34.22±6.47 vs 39.39±6.99)[ml/(100 g.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比较中,两组间在梗死核心区CBF值差异显着(p<0.05),痰湿证组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组(28.04±8.37 vs 34.22±6.47)[ml/(100 g·min)],而在镜像区域(对侧)以及脑部其他区域CBF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梗死灶大小和核心梗死区域脑血流量可以做为临床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证候诊断的影像客观参考。痰湿证组患者中非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15mm)所占比例较高,核心梗死区域脑血流量低于气虚血瘀证组。2、磁共振DWI和3DASL脑灌注技术可以为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诊断过程提供一定帮助。

张志伟,刘泰[8](201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等。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狭窄及栓子脱落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颈动脉因其位置表浅,超声检测可清晰反映动脉内-中膜(IMT)及斑块的存在和病变程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并可用于筛查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和针对性的治疗。颈动脉

杨永君[9](2009)在《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斑块脱落后栓塞颅内动脉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产生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机制之一。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全部缺血性脑中风的比例是8%到29%。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性疾病的目的就是减少致残性脑中风的发生率,和降低由脑动脉栓塞引起的与脑中风相关的死亡率。现在,更多的专家认为单纯根据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是不充分的。对无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中风是有效的,但是性价比不高。研究显示,对无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5例手术才能预防1例缺血性脑中风。所以,如何在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准确地鉴别出有斑块破裂倾向,容易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易损斑块,有效地和准确地预防缺血性脑中风,是一个重要课题。现代超声方法具有无创、可重复的特点,可以诊断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同时可以对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斑块特征进行诊断。在国外有80%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是手术前唯一的影象学检查方法。所以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的诊断和随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纵向观察的方法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1)颈动脉斑块狭窄引起的血流速度增加对局部压力梯度的影响;(2)斑块回声特征对脑中风发生率的影响;(3)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从2004到2008,共有1408例次患者,2816例次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中的174个阳性病例分别从血压压力梯度、斑块的回声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危险因素和神经系统的症状进行了定义。主要观察终点包括(1)颈动脉狭窄发展成完全阻塞,(2)新发生的中风,(3)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采用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和波谱分析方法,从前、侧和侧后三个切面对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进行检查。彩色多普勒和波谱分析方法用于测量颈动脉测量狭窄程度。对颈内动脉完全阻塞的超声诊断为彩色多普勒测不到有血流存在,波谱分析显示没有血流搏动,并且颈总动脉远端的舒张期血流趋向零。该研究中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三类:(1)低回声斑块定义为富含脂质性斑块;(2)混合回声斑块,斑块后面没有声影,定义为脂质和钙化各占相近的比例;(3)高回声斑块伴有声影定义为斑块以钙化为主。随着颈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的增加,血压压力下降。采用修正的柏努利(Bernoulli’s equation)公式计算出形成的压力梯度:△P=1/2×ρ×V2:计算结果的单位是达因。单位换算成毫米汞柱后△P=4V2,公式中△P的单位是mmHg。统计学分析采用探索分析对不同狭窄程度分组进行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的各个分组类型和斑块回声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和回声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模型分析颈内动脉狭窄各分组的死亡率。全部统计学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SPSS有限公司,芝加哥,伊利诺斯)统计软件处理。P<0.05代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74位阳性病例存在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任何一侧狭窄程度>60%)。其中,男性117,女性57;平均年龄74.8岁,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95岁;348条颈内动脉中,狭窄小于60%的97条,狭窄在60%与79%之间的143条,狭窄在80%-99%之间的62条,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阻塞的46条。根据修正的柏努利(Bernoull i’s equation)公式:△P=4V2(式中△P的单位是mmHg)计算出最狭窄处的压力梯度。轻度狭窄(<60%)处的压力梯度的平均值右侧为3.13±2.09 mmHg,左侧为3.50±2.03 mmHg。中度狭窄(60-79%)处右侧为11.55±5.97 mmHg,左侧为11.58±5.01mmHg。重度狭窄(80-99%)处右侧为51.73±35.15 mmHg,左侧为48.83±28.58 mmHg。不同狭窄程度之间,压力梯度有明显差异。该论文对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低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与神经症状的发生率成正比。重度狭窄(80-99%)的低回声斑块,比重度狭窄(80-99%)的混合回声斑块和高回声斑块伴有更高的神经症状。结论及意义症状性和无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80%-99%),血流速度有同样程度的增加,但是对无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80%-99%)患者长期超声随访发现,血流速度增加后数年,患者可以没有与脑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而长期生存。对无症状长期生存的解释是局部压力梯度改变,不能在短时间内把一个稳定性斑块变为不稳定性斑块。因此,斑块的内部结构特征才是决定斑块破裂引起症状的关键因素。对斑块的回声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严重狭窄(80-99%)的低回声斑块,比严重狭窄(80-99%)的混合回声斑块和高回声斑块伴有更高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说明斑块的内部结构特征是决定斑块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总之,该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引起血流速度增加在狭窄处产生压力梯度,该压力梯度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是它不是造成中风等相关症状的决定性原因。斑块的内部结构特性才是决定斑块稳定性、造成中风等神经症状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超声随访中,既要重点检查斑块的回声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又要检查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的临床研究证明(1级,A水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症状性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尽管近几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部分取代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然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被认为是,预防症状性严重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中风和死亡的金标准方法。到目前为止,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RCTs),已经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还不能确定通过选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更好地预防和降低症状性严重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中风率和死亡率。该论文的目的是分析有症状的系列患者接受常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长期无中风生存率和早期再狭窄生存情况。方法该文收集了1996到1998年之间由血管外科医生完成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02例。全部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完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采用原位缝合术式或选择性应用涤纶补片血管成型术式。转流的标准是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和术前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的解剖结构异常。术后患者接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随后每半年一次的神经系统和颈动脉超声的随访检查。采用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对手术后长期随访的无中风生存率和早期再狭窄率进行分析。概率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2.9%),3例非致残性中风(2.9%)。围手术期死亡1例(0.9%)。7例出现后期死亡。长期术后生存率分别为5年90%和12年65.7%。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用于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没有发现显着性差异。结论及意义对于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原位缝合的常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利用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对长期随访的无中风生存率分析显示第5年的生存率为90%,第12年的生存率为65.7%。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有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其5年的累积中风率是30%,该组病例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以上结果,5年内大约可以预防20%的缺血性中风。结论,依靠精确的手术技术,采用原位缝合的常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可以负担得起的、并被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应该被推荐给更多的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患者。

何秀波,宿绍敏[10](2005)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 ,观察颈动脉斑块及斑块复合病变 ,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意义。方法 对 5 6例经 CT或 MRI检查后 ,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扫查 ,扫查结果与对照组 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颈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5 6例缺血性脑中风组患者全部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 ,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 ,斑块检出率 10 0 % ,且 94 .6 %的病例颈动脉斑块都存在斑块复合病变 (溃疡斑、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 ) ;而对照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组检出颈动脉斑块者仅 7人 ,检出率 5 .2 % ,且未发现 1例斑块复合病变。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复合病变与缺血性脑中风紧密相关 ,颈动脉超声扫查是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重要检查手段 ,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对缺血性脑中风应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对缺血性脑中风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性质 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IMT增厚检出率和斑块检出率比较
    2.2 2组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
    2.3 2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3 讨论

(3)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3.小结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的内容
        3.小结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经济负担重
        6.小结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3.小结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第一节 地龙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1.主要目的
        2.次要目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对象
        1.入选程序
        2.入选标准
        3.纳入标准~([40,77,83])
        4.排除标准~([40,77])
        5.病例脱落
        6.病例退出
        7.病例中止标准
    第五节 干预措施
        1.试验分组
        2.访视计划
        3.合并治疗
    第六节 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3.探索性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第八节 统计分析
        1.样本量计算
        2.统计分析数据集
        3.统计分析计划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数据监察委员会
        2.资源配置
        3.质量控制
        4.紧急破盲及揭盲
        5.伦理申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个人简历

(4)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CEUS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联合脑白质病变的MRI分级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良FSRP与颈动脉斑块、主动脉瓣钙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研究内容
        2.1 观察指标
        2.2 质量控制
        2.3 统计方法
    3.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HRMRI研究进展
    1 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的影像技术方法
        1.1 HRMRI技术
        1.2 其他影像技术
    2 HR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管腔及管壁的应用
        2.1 在血管管腔方面的应用
        2.2 在血管管壁方面的应用
    3 HRMRI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分型及血管差异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影像技术应用进展
    1 MRI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2 CT成像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3 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4 DSA技术在脑中风中医辨证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患者分组依据
        1.4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方法与参数
        2.2 图像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讨论
        2 斑块特征分析
        2.1 全脑斑块分布及增强特征分析
        2.2 责任斑块分布及位置特征
        2.3 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分析
        2.4 斑块特征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讨论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讨论
        2 斑块特征分析
        2.1 全脑斑块分布及增强特征的分析讨论
        2.2 责任斑块特征及管腔的分析讨论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性中风亚急性期痰湿证患者DWI及脑灌注特点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方法与参数
        2.2 图像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2 DWI梗死特点分析
        3 脑血流量分析
    讨论
        1 基本临床资料特点分析讨论
        2 DWI梗死模式及ADC值特点分析讨论
        3 脑血流量特点分析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动脉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2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
    2.1 临床药理研究
    2.2 动物实验研究
    2.3 中医药干预研究
3 结语

(9)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和表
论文二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和表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10)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对缺血性脑中风应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 高伟霞,张艳.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7)
  • [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性质 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分析[J]. 罗香云,贺辉,程晶.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0)
  • [3]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D]. 谭玉婷. 兰州大学, 2021(12)
  • [5]改良FSRP与颈动脉斑块、主动脉瓣钙化关系的研究[D]. 高冰.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D]. 迪力努·帕日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相关性分析[D]. 张秋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 张志伟,刘泰. 中国中医急症, 2011(06)
  • [9]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D]. 杨永君. 山东大学, 2009(05)
  • [10]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J]. 何秀波,宿绍敏.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03)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