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

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

一、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1](2021)在《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C)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度高、进展快、转移早、预后差而越来越受重视。目前PESCC尚未有统一规范的临床分期、治疗措施及预后判断标准,基于TNM分期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寻求新的标志物构建更精确的预后模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延长PESCC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治疗为小细胞肺癌等小细胞癌的治疗开辟了新前景,而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相关标志的表达不但影响了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拮抗剂的应答,还影响着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预后。研究表明,肿瘤“干性”的表达不但与免疫相关标志存在着交互作用,还可能影响PD-1/PD-L1拮抗剂的应答。因此,研究PESCC的TME中免疫相关标志和肿瘤细胞“干性”表达以及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旨在寻找可用于构建优于传统TNM分期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分析PD-L1表达潜在的调控机制,为PESCC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H&E、IHC、IF和Multi-IF等技术对PESCC和ESCC的TME状况以及PESCC肿瘤“干性”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统计学分析PESCC的肿瘤“干性”与TME中免疫相关标志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独立预后因子,最后通过R语言构建更精确nomogram预后模型。结果:1)入组的81例PE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61/81),发病晚(48/81)、预后差(平均OS为18.3个月),TNM分期及肿瘤坏死情况与患者预后相关;2)33.33%(27/81)的PESCC患者出现PD-L1的表达,主要呈单纯性间质表达(25/27)。PD-L1的表达与CD4、CD8、CD163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与患者总生存相关。对照组ESCC中30.95%(13/42)出现PD-L1表达,主要见于肿瘤细胞上(9/13),且表达于间质的PD-L1与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Is)浸润相关;3)与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相比,PD-L1+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20/27)多伴CD4+TILs的浸润,且PD-L1+CD163+CD4+比PD-L1+CD163+CD8+更多见;4)TME中TILs浸润以CD4+TILs为主(68/81,CD4/CD8≥1),PD-L1更常于CD4共定位。FoxP3+Tregs占CD4+TILs比例为13-27%高于ESCC组的9-13%。CD4、FoxP3、CD8/CD4和FoxP3/CD8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相关;5)在PD-L1阳性队列,FoxP3+Tregs、FoxP3/CD8及CD8/CD4与患者总生存相关;在PD-L1阴性队列中,肿瘤坏死状况、FoxP3+Treg及CD4与较长总生存相关;6)SOX2(43/81)表达是PESCC的常发事件,与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相关;7)SOX2与PD-L1表达呈负相关。且与其他组相比,SOX2+PD-L1-、SOX2+CD4+和SOX2+FoxP3+组的患者预后更差;8)TNM分期、PD-L1、CD4以及FoxP3/CD8为独立预后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预测预后的精度和拟合度方面优于单纯性TNM分期。结论:1.PESCC患者生存率低下与其抑制性的TME相关。CD4+TILs特别是Tregs亚型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扮演着重要作用。2.肿瘤免疫相关标志PD-L1和CD4、FoxP3及CD8等是预测PESC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为临床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新的选择。3.SOX2的表达与PESCC的进展相关,且与TME中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肿瘤免疫相关标志PD-L1、CD4和FoxP3等作为预后因子的价值受到SOX2的调节。4.PESCC患者中PD-L1的表达模式与ESCC等非小细胞癌不同,主要表达在免疫细胞上,研究分析PD-L1的表达、PESCC的TME状态及SOX2的表达可为临床上设计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总之,我们首次构建了一个基于独立预后变量且优于传统TNM分期模式的预测PESCC预后nomogram模型,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肿瘤细胞SOX2的表达以及TME中免疫相关标志的表达可为临床上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赵越[2](2021)在《第一部分 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MARCKSL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对于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是指南建议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近年来,文献报道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中,并且可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并促进术后康复。然而,在控制患者局部复发及改善远期生存的方面,两种淋巴结的清扫方式是否能够取得相似的效果仍旧存在争议。本课题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在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行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后,两组病人在围术期指标,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前瞻性队列中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胸外科行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收集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研究采用了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消除选择偏倚。研究比较分析了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及远期生存,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别。结果:入组符合标准的根治性肺叶切除患者共546例,其中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中有100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中有446例患者。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均为100例,两组患者之间的5年总生存率(p=0.789)和5年无病生存率(p=0.473)均未见显着差异,复发情况亦未见显着差异(p=0.733)。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结果同样差异不显着,但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p=0.003)。结论:该项研究表明,对于行根治性肺叶切除的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能够在复发转移、远期生存、淋巴结清扫以及围术期康复等方面获得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似的效果,此外还能够显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于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可行且更适合的手术方式。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东亚国家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要类型,占比达到90%。近年来尽管在食管癌防治工作中,早诊早治、手术技术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方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食管鳞癌的进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和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多种尚未阐明的复杂的通路和机制。因此,亟需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探寻实用的生物标志物和新型的治疗靶点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远期生存。肉豆蔻酰化富丙氨酸的C激酶底物类似物-1(MARCKSL1)是MARCKS家族的成员,也是蛋白激酶C(PKC)的关键细胞底物。MARCKSL1的肉豆蔻酰化位点位于其氨基末端,效应结构域能够与F-肌动蛋白、Ca2+/钙调蛋白和酸性磷脂结合。在功能上,磷酸化的MARCKSL1能够使F-肌动蛋白成束,增强其稳定性,并增强升丝状伪足的运动能力。MARCKSL1在上皮细胞的细胞间及细胞-底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骨架的形成,这些可能与细胞运动相关。此外,在生理条件下,MARCKSL1能够调节肌动蛋白的稳态,调控细胞粘附、神经元的迁移,促进丝状伪足及板状伪足的形成,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此外,近来研究提示MARCKSL1高表达能够显着促进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且与多种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然而,迄今尚未发现MARCKSL1参与食管鳞癌的癌变进程,MARCKSL1在食管鳞癌发展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对TCGA数据库的RNA-seq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MARCKSL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P<0.0001)。然后,我们对组织芯片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食管鳞癌的肿瘤组织对该结果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我们发现与TCGA数据库中的结果一致,MARCKSL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这提示MARCKSL1在食管癌进展中可能扮演着重要作用。此外,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我们发现高表达组(高表达组:IHC评分≥6)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p=0.020)明显高于低表达组(低表达组:IHC评分<6)患者;同时,MARCKSL1的高表达还被证明与肿瘤分化不良有关。生存分析显示,低表达组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要显着优于高表达组中的同类型患者(p=0.013)。为进一步探究MARCKSL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我们瞬时过表达和敲降了食管鳞癌细胞中MARCKSL1的表达,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了 MARCKSL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MARCKSL1的过表达显着促进了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敲降MARCKSL1则使这些功能受到了显着的抑制。为初步明确MARCKSL1调控食管鳞癌进展的机制,我们对瞬时敲降MARCKSL1的KYSE 140细胞进行了 RNA-seq。结果显示,在敲降MARCKSL1后,800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Foldchange≥1.2或≤0.83,且p<0.05),其中351个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而449个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对该80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MARCKSL1显着影响的基因主要富集在MAPK、NF-κB和氧化磷酸化等信号通路。随后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 MAPK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MEK、JNK和ERK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MEK、JNK和ERK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提示MARCKSL1可能通过介导MAPK通路的活化来调控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综上所述,我们发现MARCKSL1在食管鳞癌进展中扮演了促癌基因的角色,并初步证实其能够通过激活MAPK通路来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因此,MARCKSL1可作为一种新的食管鳞癌候选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可以辅助食管癌的诊治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荣璐璐[3](202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是具有不等量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由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低,目前大多数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都是个案报道,关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8年8月间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存档蜡块及病理切片,复阅病理切片,查阅、整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是否有蒂、肿瘤厚度、T分期、N分期、脉管瘤栓、神经侵犯、是否存在异源性成分、梭形细胞成分比例、是否有坏死、是否存在异时性远处转移及异时性淋巴结转移等,另外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129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病例和2010年1月-2013年12月549例低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与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随访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对预后进行分析。对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进行AE1/AE3、p40、Vimentin、p53、INI1、BRG1等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12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分别显微切割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分子克隆关系。结果: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于有吸烟史或饮酒史的男性,且多位于食管中下段。与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相比,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主要呈腔内型生长方式(66.1%),T1期所占比例较高(53.6%),脉管瘤栓发生率较低(10.7%)。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的癌成分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有35例(62.5%),含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有21例(37.5%),其中14例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合并存在。肿瘤中梭形细胞成分所占比例的中位值为60%(10%-90%)。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6%(25/56),且淋巴结转移成分中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比例较高。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异时性远处转移率为17.9%,其中T1期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异时性远处转移率为20.0%。生存分析显示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5年总生存率为63.4%。T1a期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5年总生存率为75%,T1b期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5年总生存率为80.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及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性相关,T分期、N分期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有显着性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Vimentin的阳性率为32.1%(18/56);梭形细胞成分AE1/AE3的阳性率为46.4%(26/56),p40的阳性率为33.9%(19/56);p53在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间表达的一致率为100%,73.2%(41/56)的病例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其中39.3%(22/56)的病例呈错义突变型表达方式,33.9%(19/56)的病例呈无义突变型表达方式;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均表现为INI1和BRG1的强阳性表达,阳性率均为100%(56/56)。AE1/AE3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有显着性相关,p40表达与肿瘤有无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有显着性相关,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性相关。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的患者OS较短,预后较差。AE1/AE3、p40、Vimentin表达与预后均无显着性相关。选取了 12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中2例因DNA质量问题未纳入分析,最终共有10例纳入了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中5例双相性成分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5例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对于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的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与肿瘤原发部位的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结论:1.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以腔内型生长方式为主,T1期比例较高,脉管瘤栓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2.T1期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异时性远处转移率较高。3.在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4.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5.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OS较短,预后较差。目的: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尽管现在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ESC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HER2相关的靶向治疗在乳腺癌、胃癌等肿瘤中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HER2在ES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HER2在中国人群ES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基因扩增情况进行了大样本量的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连续的ESCC病例862例,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新辅助治疗。收集病例的存档蜡块及病理切片,复阅病理切片,查阅、整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脉管瘤栓、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等,首先运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方法对HER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本研究从862例中挑选出65例与2008年1月-2009年5月104例ESCC病例共同构建组织芯片,对组织芯片进行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ual-colorin situ hybridization,DISH)检测,从而评估HER2的基因扩增情况。结果:在862例ESCC病例中HER2过表达(3+)的有13例,占1.5%,HER2不确定表达(2+)的有52例,占6.0%,HER2表达与性别有显着性相关(P=0.029)。对169例ESCC病例构建的组织芯片进行了DISH检测,169例ESCC病例包括了从862例中挑选出的65例ESCC病例(52例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和13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以及2008年1月-2009年5月的104例ESCC病例(1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3例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100例HER2阴性表达(1+/0)的病例)。结果显示14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均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1 8.2%(10/55)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100例HER2阴性表达(1+/0)的病例均未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性相关。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以及DISH检测的结果发现862例中有23例(2.7%)为HER2阳性(IHC 3+/IHC 2+且ISH+),284例(32.9%)为HER2低表达(IHC 2+/IHC 1+且ISH-或IHC 1+且ISH未检测)。HER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DISH检测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100%)。结论:1.中国ESCC患者HER2过表达率为1.5%。2.HER2过表达(3+)的病例均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3.18.2%的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4.结合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DISH检测结果发现ESCC患者的HER2阳性率为2.7%,HER2低表达率为32.9%。5.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DISH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这些研究结果为ESCC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为其他部位的鳞癌提供了潜在的研究方向。

夏露花[4](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胡小秀[5](2020)在《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NLR、PLR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初次诊断食管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SCCE)患者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与其预后的关系,并明确NLR、PLR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多中心收集病例,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解放军第105医院)52例初次诊断为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生存情况等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算NLR、PLR中位值,根据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高PLR组及低NLR组、低PLR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NLR组和高低PLR组间的生存率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患者中位NLR为3.1,其中高NLR组(NLR≥3.1)患者28例,低NLR组(NLR<3.1)患者24例,高NLR组中位OS 8.3月,低NLR组中位OS 17.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位PLR为135.8,其中高PLR组(PLR≥135.8)中患者26例,低PLR组(PLR<135.8)患者26例,高PLR组中位OS 8.2月,低PLR组中位OS 16.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广泛期、肿瘤位于食管上段、未接受化疗、未接受放疗、NLR≥3.1、PLR≥135.8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R=2.825,95%CI:1.319-6.048,P=0.008)、分期(RR=3.774,95%CI:1.074-13.266,P=0.038)、放疗与否(RR=0.453,95%CI:0.211-0.970,P=0.042)及NLR(RR=2.647,95%CI:1.234-5.676,P=0.012)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年龄≥60岁、广泛期、肿瘤位于食管上段、未接受化疗、未接受放疗组的患者OS较短,其中年龄、分期、放疗与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高NLR、高PLR组与低NLR、低PLR组比较,OS较短,其中NLR升高是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刘林秀[6](2019)在《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及预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转移、复发风险不容忽视。在多个癌种的研究表明,脉管侵犯的存在与否和其量化分级、肿瘤出芽、肿瘤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反应分级和肿瘤浸润模式与肿瘤的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依据普通HE切片判定脉管侵犯及肿瘤出芽主观性强、敏感性低。有研究显示,免疫组化联合弹力纤维染色有助于脉管侵犯的识别;免疫组化也能提高肿瘤出芽的识别率,但在T1b期ESCC中缺乏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分析上述因素与T1b期ESCC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0年2月-2004年1月有完整病理资料、临床资料的158例T1b期ESCC根治性手术切除病例,调阅患者全部存档切片进行复阅,选取其所有浸润性癌蜡块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弹力纤维+AE1/AE3双染色、CD31+AE1/AE3及D2-40+AE1/AE3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脉管侵犯、肿瘤出芽、肿瘤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反应(DR)分级、肿瘤浸润模式(INF)的判读,并测量肿瘤厚度、黏膜下浸润深度及最大浸润灶最大径,整理患者其它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位置、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LNM)等及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指标与患者转移、预后的关系。结果:158例患者中弹力纤维显示的静脉侵犯(E-VI)阳性率69%(109/158)高于 HE 显示的血管侵犯(HE-VI)阳性率 3.8%(6/158)(P=0.221);CD31+AE1/AE3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血管侵犯(CD31-VI)阳性率25.3%(40/158),显着高于HE-VI阳性率3.8%(6/158)(P=0.001);D2-40+AE1/AE3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淋巴管侵犯(D2-40-LI)阳性率49.4%(78/158),显着高于HE染色显示的淋巴管侵犯(HE-LI)阳性率 22.8%(36/158)(P<0.001)。癌旁 D2-40-LI、D2-40-LI≥4与同时性LNM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2-40-LI≥4是同时性 LNM 的独立预测因素(OR=2.319,95%CI=1.471-3.655,P=0.001)。CD31-VI、D2-40-LI是患者异时性远处转移(DM)的预测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2-40-LI是患者异时性DM的独立预测因素(HR=5.187,95%CI=1.801-14.940,P=0.002)。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E-VI、CD31-VI、D2-40-LI、肿瘤位置(上段)是患者无复发生存(RFS)、总生存(O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E-VI(HR=2.524,95%CI=1.224-5.202,P=0.012)、CD31-VI(HR=2.235,95%CI=1.291-3.869,P=0.004)、D2-40-LI(HR=1.785,95%CI=1.035-2.985,P=0.037)、肿瘤位于上段(HR=2.474,95%CI=1.372-4.462,P=0.003)是患者 RFS 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E-VI(HR=2.681,95%CI=1.179-6.096,P=0.019)、LNM(HR=1.960,95%CI=1.082-3.551,P=0.026)、肿瘤位于上段(HR=2.626,95%CI=1.382-4.991,P=0.003)是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经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的肿瘤出芽(TB)阳性者有151例(95.6%),经标准化后,TB(0.785mm2)最大值为60,平均值为11,TB≥15/0.785mm2与T1b期ESCC患者的同时性LNM显着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15是同时性 LNM 的独立预测因素(OR=4.017,95%CI=1.812-8.904,P<0.001)。TB≥15的患者复发风险高于TB<15的患者,TB≥15的患者OS低于TB<15的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61)。158例T1b期ESCC患者的DR分级中成熟间质者有39例(24.7%),中等成熟间质者有16例(10.1%),不成熟间质者有103例(65.2%),肿瘤DR与患者同时性LNM、异时性DM、RFS、OS无显着相关(P>0.05)。158例患者INF分类中INFa/b者共119例(75.3%),INFc者有39例(24.7%),INF与患者同时性LNM、异时性DM、RFS、OS无显着相关(P>0.05)。肿瘤厚度≥3000μm、黏膜下浸润深度≥200(μm、最大浸润灶最大径≥2cm与患者同时性LNM、异时性DM、RFS、OS均不相关(P>0.05)。结论:1.弹力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着提高T1b期ESCC脉管侵犯的检出率,推荐常规进行弹力纤维染色及CD31、D2-40免疫组化染色,尤其是对于无法获得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内镜下切除标本。2.判定过程中应同时注意脉管侵犯位置及数量,癌旁D2-40-LI、D2-40-LI≥4与同时性LNM显着相关,D240-LI≥4是同时性LNM独立预测因素。3.D2-40-LI是患者异时性DM的独立预测因素。4.E-VI、CD31-VI、D2-40-LI、肿瘤位于上段是患者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E-VI、LNM、肿瘤位于上段是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5.基于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识别的TB≥15/0.785mm2与T1b期ESCC的同时性LNM显着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今后对T1b期ESCC患者转移和预后的精准诊断,指导精准治疗。目的:分析T1b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转移和预后特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自1990年1月-2018年10月诊断为T1b期食管BSCC的所有病例,复阅HE切片,整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课题组前期研究的T1 b期食管普通型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病例,对B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预后特征进行分析。挑选蜡块制作组织芯片,进行 AE1/AE3、CK14、CK5/6、CK34β E12、Vimentin、CD117、MYB、CD56、Syn、CgA、Calponin、SMA、P40、P53、Ki-67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抗体在BSCC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102例T1b期食管BSCC患者中,男性87例,女性15例,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60岁者60例,<60岁者42例。相比普通型SCC,BSCC更易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BSCC患者脉管侵犯率(17.8%)、淋巴结转移率(22.5%)略低于普通型SCC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0.555)。102例T1b期食管BSCC患者,失访4例,98例T1b期BSCC患者随访时间为3-18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9.17个月,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和65.1%,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3%和60.5%,其中有31例患者(31.6%)在3-150月发生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15月,有19例患者(19.4%)在3-42月发生异时性远处转移(distantmetastasis,DM),DM中位时间为24月。生存分析显示BSCC患者无复发生存(RFS)、总生存(OS)与普通型SCC患者无显着差异(P=0.286、0.719),但BSCC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显着低于普通型SCC患者(P<0.001)。BSC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40阳性率95.8%,中-强阳性率为84.2%,细胞角蛋白AE1/AE3、CK14、CK34β E12、CK5/6均可出现阴性表达的情况,神经内分泌标记呈弱-中阳性表达,CD56表达阳性率为32.6%,Syn为13.7%,CgA为8.5%,肌源性标记物Calponin 阳性率为 10.6%,SMA 阳性率为 12.7%,CD117 阳性率(60%)。MYB蛋白在BSCC为细胞质阳性,阳性率32.6%,不出现细胞核弥漫强阳性表达,而作为对照的食管腺样囊性癌活检组织为细胞核弥漫的强阳性表达。P53弥漫强阳性者占43.2%,完全阴性者占37.9%。BSCC的Ki-67增殖指数高,≥50%者占77.9%,<50%者占 22.1%。结论:T1b期食管BSCC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其预后与普通型SCC患者无显着差异,但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显着低于普通型SCC患者。BSCC可表达肌上皮标记和神经内分泌标记,CD117在BSCC中的阳性率较高,当肿瘤表现为筛状结构与腺样囊性癌鉴别困难时,腺样囊性癌MYB蛋白的核弥漫强阳性表达可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朱晓雷[7](2019)在《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文中认为一、术前AFR和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不仅提示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而且提示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不仅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组成成分,而且还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急性时相蛋白。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资料,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并对患者进行分组,χ2检验分析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612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53.8%、41.5%。AF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5.295,AFR与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1)密切相关;AG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786,AGR与患者性别(P=0.004)、年龄(P<0.001)及肿瘤最大径(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3)密切相关。术前AF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和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13,P<0.001)。术前AG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0%和3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3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R(HR:0.700,95%CI:0.5030.973,P=0.034)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AFR高水平组患者的生存均显着高于AFR低水平组患者(P=0.001和0.049)。结论:术前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AF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有用指标。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外科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可切除食管鳞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ROC曲线确定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10919枚淋巴结,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18(278)枚/例。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生存的最佳截点值为16枚。淋巴结检出数<16枚组与≥16枚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和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2,P=0.003)。进一步将淋巴结检出数≥16枚患者根据其淋巴结检出数中位值23枚分为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和>23枚患者,淋巴结检出数<16枚、1623枚和>23枚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41.0%和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0,P=0.005)。其中淋巴结检出数<16枚与1623枚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43);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5,P=0.182)。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0.01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BMI,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及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检出数(HR:0.715,95%CI:0.6250.818,P<0.001)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9,P=0.00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8,P=0.004)。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7,P=0.205)。结论: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推荐至少清扫1623枚淋巴结。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应检出大于23枚淋巴结;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超过23枚的广泛淋巴结清扫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三、术后病理学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Vav1具有造血系统特异性GDP/GTP鸟苷酸交换因子活性,当其在正常功能的造血系统外异位表达时,可被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并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关Vav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Vav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5对食管鳞癌患者新鲜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Va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Vav1的表达情况,Vav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生存率比较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av1 mRNA和蛋白在新鲜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61.6%%vs.36.7%,P=0.014)。Vav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x2=5.940,P=0.015)、肿瘤浸润深度(x2=5.135,P=0.023)、淋巴结转移(x2=7.119,P=0.008)及TNM分期(x2=15.660,P<0.001)密切相关;Vav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Vav1低表达患者(18.4%vs.32.6%,P=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Vav1表达(HR 1.660,95%CI 1.0582.607,P=0.028)是影响本组112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v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显着性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Vav1有可能成为反映食管鳞癌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方芳[8](2019)在《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015版WHO新列出NUT癌,并将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单列出来分为不能分类组。这是两种很独特的肿瘤,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而这两种肿瘤部分形态和免疫表型与鳞癌重叠,以往可能误诊为肺鳞癌。我们回顾了以往的肺鳞癌病例,用组织微阵列技术(TMA),从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基因组学等各方面重新诊断这两类肿瘤,以期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4年1月1号-2017年4月24日外科手术切除的肺中-低分化鳞癌918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调取切片及蜡块制备组织芯片(组织微阵列技术TMA),进行免疫组化NUT、CD99、CD56、CD34、GPC3、MLH1,MSH2,MSH6,PMS2 抗体的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筛选出肺NUT癌和PPLELC,进一步研究NUT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NGS检测NUT癌全外显子基因组改变,总结NUT癌和PPLELC的临床、病理、基因组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本组病例:男性822例(89.54%),女性96例(10.45%);男女比例为8.56:1,中位年龄是67岁,范围33-84岁,主要为老年人,大于60岁的患者618例(67.32%)。肿瘤主要为中央型,累及叶段支气管686例(74.73%),有267例(29.08%)累及胸膜。根据AJCC第八版重新进行T分期和N分期,T2期肿瘤最多,263例(28.65%)。有肺门及周围淋巴结累及的病例为372例(40.52%)。300例(32.68%)肿瘤中可见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分化,其中比例超过50%的病例有155例(155/300,51.67%)。713例(77.67%)的病例出现了至少30%的区域有较为密集的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范围广(>60%),较密集(>80个/HPF)的有67例(9.4%)。2,918例中低分化鳞癌中NUT蛋白核阳性的病例有2例(0.22%),另有13例(1.41%)可见不同程度的胞浆阳性。中低分化的鳞癌对CD99、CD56、CD34、GPC3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7例(5.12%),31例(3.38%)、8例(0.87%)和150例(16.34%)。13例(1.42%)有错配修复蛋白(MMR)的缺失,MLH1/PMS2缺失有 8 例(0.87%);PMS2 缺失有 3 例(0.33%);MSH6 缺失有 2 例(0.22%)。EBER原位杂交阳性的病例有3例(0.33%)。3,FISH证实2例免疫组化NUT核阳性的病例存在NUT基因的分离,而13例NUT胞浆阳性的病例没有NUT基因的分离。4,两例NUT癌(0.22%)的患者都是44岁男性,手术时分别为ⅢB期和ⅣA期,于手术后9个月和6个月去世。组织学形态为较为一致小-中等大的圆细胞,例1可见突然角化灶。5,NUT癌NGS全外测序结果,两例患者的TMB分别为2.63突变/MB和7.2突变/MB;分别可见NUT与NSD3的融合及NUT与BRD3的融合;将测序结果与2012年TCGA发表的肺鳞癌的基因组学筛选出来变化最多的10个基因做比对,除了例2具有MLL2(KMT2D)的突变以外,基本不一致。6,3例PPLELC(0.32%),分别为43岁男性、38岁男性和44岁女性,手术时为ⅢA、IA3和IA2期。随访31-36个月,都健在。67例富于淋巴间质的肺癌中,3例(4.48%)EBV+,9例(13.43%)dMMR,还有55例(82.09%)两者皆阴性。结论:肺NUT癌和PPLELC是两种独特的肿瘤,其发生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需要从肺鳞癌中鉴别出来,以便更为精准的治疗。目的探讨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情况。方法回顾北京医院过去3年非小细胞肺癌827例,找出167例的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黏液特殊染色(D-PAS)和一组免疫组织化学10个抗体[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Ki-67、CK5/6、p40、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CD56、嗜铬粒素A、突触素]行进一步病理分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对EGRF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检测ALK的突变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 患者中女性79例,男性88例;年龄35~77岁,中位年龄62岁。镜下>10%的癌组织排列成巢片状,缺乏腺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的形态学排列的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分型为腺癌64例(38.32%)、鳞癌34例(20.35%)、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1例(12.57%)、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2.99%)、腺鳞癌2例(1.20%)、大细胞癌41例(24.56%);Ki-67阳性指数5%~65%。5例(7.81%)腺癌中可见EGFR突变(19del 3例、L858R2例),2例(3.12%)腺癌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经FISH验证有基因重排。结论 缺乏形态分化特征的实性低分化肺癌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分型和行分子病理学检测,从而寻找分子靶点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改善预后。目的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探讨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主要肿瘤驱动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医院过去3年(2015年7月-2018年7月)肺穿刺活检标本806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特染切片,应用新版WHO肺肿瘤分类对其中483例肺癌标本的诊断标准重新分类,并且收集整理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总结分析。结果过去3年穿刺活检为肺癌的病例数每年依次为58例、166例和259例次,一共483例。女性221例,男性262例;年龄37~85岁,中位年龄65岁。可分为:小细胞癌40例(8.28%);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1例(2.28%);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0.62%);不典型类癌2例(0.41%);腺癌208例(43.0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92例(19.05%);鳞癌66例(13.6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鳞癌42例(8.70%);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16例(3.31%);非小细胞肺癌,提示腺鳞癌3例(0.62%)。检测202例的EGFR基因突变,有突变的107例(52.97%)。133例腺癌中,EGFR突变86例(64.66%);52例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中检出EGFR突变18例(34.62%)。27例EGFR的TKI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检测出22例T790M突变,35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3例,经EML4-ALK融合基因荧光PCR验证证实。38例检测了 ROS1的病例有1例患者ROS1基因融合。1例伴有梭型细胞癌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出MET基因14号外显子剪接突变。结论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新的诊断标准可以更好地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以期更精准的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曹磊,田向永,李果,董阳,吴俊儒,郭海周[9](2017)在《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神经内分泌癌(NE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食管NEC被发现时往往已到晚期,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非特异性临床特征有助于协助诊断,胃镜、钡餐造影、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检查可辅助提高诊断率,超声及核磁共振常用于检查远处转移,病理仍是诊断食管NEC的金标准。近年来新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被陆续提出,但能否能用于食管NEC的诊断尚无报道。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是否可作为潜在的血清学检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若能够实现对NEC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户彦龙[10](2014)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small cell carcinoma, PESCC)是一种源于食管上皮细胞以体积较小为特点的恶性肿瘤。PESCC病例较为罕见,PubMed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对其临床特征,尤其是病理变化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尚无定论。目的本研究基于实验室1973-2013年所积累的34万例食管癌资料库,进一步研究食管小细胞癌发生的性别、年龄和部位特征,临床病理变化,临床主要治疗方式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食管小细胞癌的防治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食管小细胞癌首次活检诊断的意义,尤其对非手术患者来讲意义更大,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蛋白表达的检测,不但有助于临床病理的鉴别诊断还可根据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提供的治疗信息,如手术时间、治疗医院等到相应的医院复核每位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性别、诊断年龄、TNM分期、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家族史等。2.本研究采用多组免疫组化指标对28例食管小细胞癌进行联合检测,精选出6个特异性较强的指标,借助生存随访,探讨肿瘤蛋白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3.183例中有明确家庭住址的患者104例,对104例患者进行家访和(或)电话问卷调查及跟踪生存状况,患者去世为终点事件,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1月15日,随访成功96例(去世78例,健在18例),总随访成功率53%。结果1.PESCC男/女=1.35:1,男性平均年龄为59.32±10.2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60.35±8.84岁。肿瘤部位男性(105例)以胸中段为主(78%),胸下段次之(14%),胸上段最少(8%);女性(78例)以胸中段为主(79%),胸上段次之(12%),胸下段最少(9%),男女无差异(χ2=0.038,P=0.981);大体类型早期(17例)以斑块型为主(65%),糜烂型次之(35%);中晚期(130例)以溃疡型为主(61%),髓质型次之(25%),蕈伞形再次(13%),腔内型最少(1%),男女无差异(χ2=0.319,P=0.852);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58.5%,男女无差异(χ2=0.467,P=0.494)。2.28例免疫组化中,阳性率最高的为CD56(93%),其次为NES (87%)、Syn (87%), CK (67%), CgA (53%), ki-67阳性平均值76%。30例中22例有术后随访,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CK指标阳性生存期比阴性明显延长(χ2=6.729,P=0.009)。3.本组PESCC患者(9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6.8个月,5年生存率仅15%,其中早期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56%、42%;中晚期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20%、13%。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年龄、肿瘤长度和治疗方式均对生存期有显着影响(P均<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首次活检确诊率较低,易通过淋巴或血道转移,预后差,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二、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研究现状
    2 TME与肿瘤
    3 PD-L1 与肿瘤
    4 SOX2与TME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5 主要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ESCC患者信息及临床病理特征
    3.2 TME中 TILs相关标志表达与PESCC患者预后相关
    3.3 PD-L1与TME中免疫相关标志表达相关并影响PESCC预后
    3.4 PD-L1~+PESCC和 PD-L1~-PESCC影响其预后的TME因素不同
    3.5 肿瘤干性基因SOX2 是预后不良因子与PD-L1 的表达负相关
    3.6 基于免疫相关标志构建的nomogram预后模型优于传统的预测模式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第一部分 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MARCKSL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资料
        1.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
        2.分期标准
        3.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手术方式及评估方法
        三、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RCKSL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 细胞系
        2. 菌株
        3. 引物
        4. 抗体
        5. 主要试剂
        6. 常用溶液配制方法
        7. 实验耗材及仪器
        二、方法
        1.细胞准备
        2.组织样本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免疫印迹法检测MARCKSL1蛋白表达
        4.siRNA转染
        5.质粒转染
        6.细胞表型实验
        7.定量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8.免疫荧光实验
        9.转录组测序(RNA-seq)
        10.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食管鳞癌中MARCKSL1的表达水平上调
        2.MARCKS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MARCKSL1的表达水平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总生存率呈负相关
        4.MARCKSL1表达的下调抑制了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5.MARCKSL1表达的上调增进了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6.MARCKSL1的表达水平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显着影响
        7.MARCKSL1促进食管鳞癌迁移、侵袭的机制探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组学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差异表达基因名单

(3)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观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NLR、PLR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食管小细胞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及预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及预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1b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食管鳞状细胞癌远处转移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Reference
致谢
个人简历

(7)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术前AFR和 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外周血收集及炎症指标计算
        1.1.3 资料收集及随访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征
        1.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1.2.3 各炎症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1.2.4 术前AFR和 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1.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1.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1.2.7 分层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手术方法
        2.1.3 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2.2.3 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2.2.4 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2.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2.2.7 分层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术后病理学Vav1 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耗材
        3.1.4 实验试剂
        3.1.5 主要实验配液
        3.1.6 实验方法
        3.1.7 随访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3.2.2 qRT-PCR检测Vav1mR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3.2.3 Westernblot检测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3.2.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3 讨论
        3.3.1 Vav1 与肿瘤
        3.3.2 Vav1 与食管癌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和争议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不能分类的肺癌-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及NUT癌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性低分化肺癌167例的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结果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用2015WHO的新标准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及相关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检测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的大细胞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NEC的组织学来源与发病机制
    1.1 组织学来源
    1.2 发病机制
2 食管NEC辅助诊断
    2.1 临床特征
    2.2 胃镜检查
    2.3 影像学检查
3 食管NEC的病理表现
    3.1 大体观
    3.2 镜下观
    3.3 免疫组织化学
    3.4 电镜观
4 鉴别诊断
5 结语

(10)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D]. 吴晓. 汕头大学, 2021
  • [2]第一部分 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实性成分为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MARCKSL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赵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D]. 荣璐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NLR、PLR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D]. 胡小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及预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研究[D]. 刘林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D]. 朱晓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D]. 方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原发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进展[J]. 曹磊,田向永,李果,董阳,吴俊儒,郭海周. 医学综述, 2017(16)
  • [10]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D]. 户彦龙. 新乡医学院, 2014(12)

标签:;  ;  ;  ;  ;  

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