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育苗技术总结

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育苗技术总结

一、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苗培育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魏龙,周毅,张勇,魏永成,孟景祥[1](2021)在《短枝木麻黄不同种源及家系的水培生根能力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沿海防护林碳汇优势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水培生根能力的遗传变异,以短枝木麻黄4个天然分布或引种区(澳洲天然分布区、亚洲天然分布区、亚洲引种区和非洲引种区)内10个国家的21个种源共70个家系的种子苗嫩枝为材料,开展生根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嫩枝水培生根能力在区域间、国家间差异显着,在种源间、家系间差异极显着,其中生根能力最强的种源为肯尼亚次生种源18142,生根率高达95.2%,最弱的种源为中国次生种源18269,生根率仅为46.7%。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之间无线性相关性,短枝木麻黄生根能力评价应以生根率为主要指标。

林喜金[2](2020)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与留枝育苗及造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留枝及其在育苗造林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和留枝苗的生根率差别不大,都在88%以上;多枝容器苗地径、苗高、成活率好于去枝,差异极显着。造林后3年调查,留枝苗生长更快,长势更好,胸径、树高及保存率与去枝苗相比差异显着。建议生产上应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留枝苗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李楠[3](2018)在《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木麻黄(Casuarina)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前沿沙质地带造林先锋树种,对于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自然灾害的防御、贫瘠沿海沙地的土壤改良等具有重要作用。低温冻害是扩大木麻黄种植范围和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木麻黄的耐寒机理,推进木麻黄耐寒品种的选育,是当前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耐寒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在低温和常温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发掘耐寒相关基因,并分析它们在耐寒性不同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中的差异表达,同时结合耐寒生理指标的分析比较,以及外源接种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指标的影响,从内在生理变化、外源因子诱导的生理应答,以及耐寒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系统解析短枝木麻黄应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机制,为从理论上深入阐明短枝木麻黄耐寒机理、促进木麻黄耐寒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相对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LT50)对短枝木麻黄6个无性系进行耐寒性评价,无性系ZS7耐寒能力最强,HN1耐寒性最弱。对常温和-5℃胁迫下的无性系ZS7进行转录组测序,建立短枝木麻黄转录组数据库,共获得118,270条unigenes,总碱基数为139.4 Mbp,47.8%的unigenes在各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挖掘出10,291个SSR位点,分布频率为8.7%,SSR的重复基元中AG/CT出现频率最高(54.24%),AAG/CTT(13.02%)次之,开发出的15对多态性SSR引物在木麻黄属(Casuarina)和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中具有通用性。对低温和常温处理的短枝木麻黄转录组进行比较,鉴定出4,639个受低温胁迫诱导的差异表达的基因。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转录调控、抗氧化系统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与短枝木麻黄耐寒性密切相关。鉴定出CAT2、MSD1、FBA1等一批参与短枝木麻黄低温胁迫早期应答的基因。分子研究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在感知到低温胁迫后,调动了一系列转录因子的耐寒调控机制,促使下游与脂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氧化还原代谢等耐寒相关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这些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合成积累、并增强了细胞抗氧化系统的防御能力,以提高短枝木麻黄在低温胁迫下的耐寒适应性。(2)选取转录组研究中鉴定出的6个耐寒相关调控基因(RAP2.7、ABR1、AtHSFA6B、AtbZIP44、GRXC6和HSP18.2),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6个基因在低温梯度胁迫以及在-5℃持续胁迫下,在耐寒无性系ZS7和不耐寒无性系HN1的精细表达模式。在常温条件下,6个基因在ZS7和HN1中的相对表达量皆无明显差异。在-2℃时,6个耐寒相关基因在HN1中的表达被强烈抑制,而在耐寒种质ZS7中的表达被激活;在-5℃时,不耐寒种质HN1中的各基因被进一步抑制,同时在ZS7中的表达亦被强烈抑制;在-8℃时,各基因的表达继续受到抑制。在-5℃持续胁迫下,ZS7中6个基因的表达在8 h后开始呈现极显着上调,表达量最高值集中在低温胁迫后的第8 h、24 h和48h;HN1中6个基因的表达在116 h内皆呈现极显着下调,表达量最低值集中在15 h内。基因表达规律分析表明,耐寒和不耐寒木麻黄种质对低温的应答机制明显不同。低温激活了耐寒种质中转录因子、ROS家族基因、ROS应答因子等调控基因的增强表达以抵御和适应逆境胁迫,但抑制了在不耐寒种质中的表达,显着降低了不耐寒种质对低温逆境的耐受能力。(3)对耐寒无性系ZS7和不耐寒无性系HN1在低温梯度胁迫和-5℃持续胁迫下的耐寒生理指标分析表明,在低温梯度胁迫下,耐寒无性系ZS7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小于HN1,且叶绿素、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GSH+GSSG含量的降幅均小于HN1。此外,ZS7中的GSH/GSSG比值呈上升的趋势,而HN1先下降后上升。在-5℃持续胁迫下,2种无性系各生理指标的增幅(降幅)与到达峰值时间不同。无论是在低温梯度胁迫还是低温持续胁迫处理下,Z S7中的SOD、POD、CAT、APX和GR的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Pro、GSH的含量基本都高于HN1。耐寒性不同的2种短枝木麻黄无性系耐寒的生理机制也明显不同,耐寒性强的无性系通过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和Pro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SOD、POD、CAT、APX、GR、GSH等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抑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及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加剧,进而提高抗寒性。利用不同外源菌根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和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 us)对短枝木麻黄幼苗进行接种,并研究在0℃、-5℃低温胁迫下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彩色豆马勃能与短枝木麻黄形成菌根。在低温胁迫下,接种彩色豆马勃的短枝木麻黄幼苗的SOD、POD、CAT活性显着提高,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显着降低。形成菌根的短枝木麻黄可通过提高过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来增强其耐寒性。

李茂瑾[4](2017)在《不同生根剂及其浓度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不同生根剂对木麻黄小枝生根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1-萘乙酸和国光生根萘乙酸对"千头"木麻黄、"圆头"木麻黄和"惠-1"木麻黄小枝进行促根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生根剂不同浓度处理下同一种木麻黄品种生根小枝数量差异极显着,相同生根剂相同浓度处理下不同木麻黄品种生根小枝数量差异极显着,同一品种木麻黄生根小枝数量在不同生根剂同一浓度处理下差异不显着。"千头"木麻黄两种生根剂最佳质量分数为125×10-6150×10-6,"圆头"木麻黄两种生根剂最佳质量分数为75×10-6100×10-6,"惠-1"木麻黄两种生根剂最佳质量分数为50×10-675×10-6。

尤小婷,李强有,张曼其[5](2016)在《木麻黄穗条水培育苗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木麻黄萌芽条和侧枝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萘乙酸(NAA)浸泡预处理24小时,分别用维生素B12(VB12)溶液和井水进行水培生根试验,比较不同激素处理、不同营养液对木麻黄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条在0mg·L-1 NAA和20 mg·L-1 NAA处理,VB12溶液培养中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100%,生根量为2.50条和4.40条,根系长度为17.93 mm和12.37 mm;萌芽条生根效果优于侧枝生根效果;VB12溶液培养穗条生根指标高于井水培养;营养液对生根率和生根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穗条类型对生根率有显着影响(P<0.05);移栽生长效果以VB12溶液培养的萌芽条表现最好,移栽成活率100%,平均苗高43.3 cm。

付甜,张勇,仲崇禄,陈羽,姜清彬,陈珍,徐刚标[6](2016)在《粗枝木麻黄种源水培生根能力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提出以粗枝木麻黄嫩枝为材料,研究其最佳生根条件及不同种源材料的生根能力差异,以期为粗枝木麻黄扩繁和选择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以100 mg·L-1 ABT1处理的小枝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90%,其次为75 mg·L-1和50 mg·L-1 ABT1处理,生根率分别为76.67%和70.00%;不同种源材料的生根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意义,具有遗传改良的潜力;基于隶属函数法,7个种源水培生根能力依次为13128>13146>13142>13144>13139>13143>13141,其生根率变幅为70%100%。

付甜[7](2016)在《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特性及遗传变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麻黄类树种具有抗台风、海啸,防海浪侵蚀,固沙,耐盐碱、瘠薄的特性,是恢复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树种。水培扦插是繁殖木麻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种源的水培生根能力差异较大,限制了木麻黄良种的开发利用。本文以粗枝木麻黄(Casuarina glauca)、细枝木麻黄(C. cuninghamiana)、山地木麻黄(C. junghuniana)和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嫩枝为材料,研究前3种木麻黄最佳水培生根条件及不同种源的生根能力差异,通过动态监测4种木麻黄嫩枝插穗营养物质含量及氧化酶活性生理指标变化,以期为选择生根能力强的木麻黄优良种源及其无性扩繁、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木麻黄水培生根条件研究表明,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嫩枝以100mg·L-1/ABT1处理的水培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分别为90%、96.67%和100%。(2)最佳水培生根条件下,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不同种源材料的生根能力差异在统计学有显着意义,其中,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的生根率、生根数、最大根长、偏根率的种源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33%~26.06%、15.66%-29.12%和15.69%~32.11%。(3)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种源材料的生根能力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H2),生根率、生根数、最大根长、偏根率等性状受较强的遗传因子控制,具有遗传改良潜力。(4)基于隶属函数法,7个粗枝木麻黄种源嫩枝材料的水培生根能力依次为:13128>13146>13142>13144>13139>13143>13141,生根率变幅为70.00%-100%;细枝木麻黄11个种源水培生根能力依次为:13125>13129>13511>13514>13519>13518>14005>13127>13156>13508>13149,生根率变幅为20.00%-96.67%;山地木麻黄6个种源水培生根能力依次为:18951>18948>18950>18954>18952>18949,其生根率变幅为76.67%-100%。(5)木麻黄插穗水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插穗体内营养物质含量随着水培时间变化呈现规律性。其中,4种木麻黄插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及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插穗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定根诱导期,含量下降;不定根形成期,含量呈上升。与之不同的是,不定根诱导期,粗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插穗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不定根大量形成之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仍呈下降趋势。不定根诱导期,ABT1处理后的4种木麻黄插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和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比对照大。不定根大量形成之后,ABT1处理后的4种木麻黄插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ABT1处理后短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大于对照。ABT1处理后的粗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可溶性蛋白含量每个阶段始终高于对照。(6)木麻黄嫩枝水培过程中生理活性指标测定表明,插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随着水培时间变化呈现规律性。不定根诱导期,4种木麻黄插穗POD、PPO活性呈上升趋势;不定根形成期,4种木麻黄插穗POD活性和粗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PPO活性先下降后上升,短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插穗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不定根生长期,4种木麻黄插穗POD、PPO活性下降。不定根诱导期,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嫩枝插穗IAAO活性升高,粗枝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下降;不定根形成之后,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开始下降,粗枝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上升。ABT1处理的4种木麻黄插穗POD、PPO活性始终高于对照;ABT1处理的短枝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一直高于对照,ABT1处理的粗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低于对照,ABT1处理的山地木麻黄插穗IAAO活性与对照基本相同。

付甜,张勇,仲崇禄,徐刚标[8](2016)在《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木麻黄水培繁殖的概况,本文归纳了影响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内在因素(树种、种源和插条生理年龄)、外在因素(生长调节剂、温度、氧气、水质和光照);同时总结了插条生根类型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调节剂、插穗、光照及温度等方面;建议生长调节剂配比、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及解剖结构等研究作为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重点研究方向。

张勇[9](2013)在《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生产面临适宜的遗传资源少,林分生产力下降、防护林功能减弱、优良无性系和新品种缺乏等现实问题,需要对我国主栽的木麻黄树种开展系统遗传改良研究和制定多世代育种计划,不断提供获得遗传增益的优良无性系或新品种,用于木麻黄生态防护林和商品林建设。本论文以我国主栽的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系统研究了木麻黄繁育系统、同时开展了木麻黄种内和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及子代测定研究、以及制定了木麻黄多世代长期育种计划等。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我国目前种植最广泛的3种木麻黄树种为材料,系统分析了其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特点,掌握了必要的遗传参数并对其开展了综合选育,获得了一批优良育种材料,为进一步杂交育种和多世代长期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短枝木麻黄的种源/家系试验表明,4个地区种源的总体表现为亚洲引种区>亚洲分布区>非洲引种区>大洋洲分布区,15个国家种源的总体表现为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关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越南>贝宁>斯里兰卡>埃及>汤加>肯尼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瓦努阿图,通过指数选择和按10%的入选率,共选择出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获得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9.0%、3.9%、14.8%、1.2%、1.1%、18.2%;细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按20%的入选率,共有3个种源C11、C08和C20被选择为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7%、25.9%、76.6%、2.8%、10.7%和10.0%;粗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按20%的入选率,共有5个种源G03、G02、G19、G07和G25被选择为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1.4%、2.2%、0.2%、0.2%和6.2%;在2个试验点,17个参试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测定中,按20%的入选率,选育出编号17、21和20的3个优良无性系,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6.5%、4.8%、10.9%、3.7%、1.5%和8.1%。(2)掌握了我国主栽木麻黄的繁育系统特征,包括短枝木麻黄的开花生物学、授粉生物学、交配系统等特性,获得了木麻黄繁育系统的一些关键基础数据和规律。在木麻黄繁育系统研究中发现,3种木麻黄都是雄性的比例大于雌性比例;3种木麻黄的花期具有明显的重叠,表明3种木麻黄的天然杂交在时间上是可能的;短枝木麻黄花药花粉数量771~1145粒、未授粉的雌花寿命长达28天,雌雄花部特征与风媒传粉相适应,最大限度保障了木麻黄的繁殖成功;短枝木麻黄在自由授粉状态下存在较严重的传粉限制,传粉限制值为0.39,传粉限制导致座果率和结实率降低,补充人工授粉能缓解传粉限制;3种木麻黄的种内和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差异不显着,说明木麻黄种间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有利于开展木麻黄种间的远缘杂交育种;短枝木麻黄雌雄同株的自交亲和系数为0.94,雌雄同株木麻黄花粉/胚珠比值约为572.5,自由授粉子代的异交率约为58.3%,自交完全亲和,在繁育系统上属于兼性异交类型;短枝木麻黄雌雄同株的自交子代表现出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说明在木麻黄杂交育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共祖率,避免近交衰退。(3)研究木麻黄种间种内嫁接的亲和力,并利用嫁接技术对木麻黄亲本进行矮化、促花和盆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更高效、安全、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木麻黄控制授粉杂交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开展了木麻黄种内种间杂交育种和进行了杂交子代的苗期和田间测定。木麻黄通过嫁接可矮化优树,促进开花,开花期缩短3-4年,可显着地缩短了育种周期。同种嫁接的成活率为87.0~91.4%,而种间嫁接成活率为36.0~45.0%,说明种内嫁接比种间嫁接有更高的亲和力,而属间嫁接亲和力为零;木麻黄授粉室控制授粉方法,使得木麻黄控制授粉的成本降低,而效率、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利用新的控制授粉方法,木麻黄的座果率由常规套袋授粉方法的7.0%提高到89.9%,结实率由常规套袋授粉方法的8.1%提高到51.8%;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控制授粉方法中,授粉室内相对室外隔离袋内较低的温室和湿度有利于保持花粉活力,更高的花粉密度有利于减少授粉限制,同时授粉室避免了外界不利因素对授粉前后的影响,这些都是获得更高座果率和结实率的原因。利用获得的木麻黄控制授粉技术,开展了木麻黄种内和种间控制杂交育种,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苗期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经过选优的亲本进行控制授粉杂交,其杂交子代的生长表现明显优于作为对照的自由授粉子代,说明选择优良的亲本可显着提高杂交子代的遗传增益。(4)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短枝木麻黄为例,制定了长期育种计划。根据前面研究获得的优良育种材料、掌握的木麻黄的生殖生物学特性、木麻黄嫁接矮化促花和授粉室控制授粉等技术,结合我国木麻黄发展需求,提出了木麻黄的多世代长期育种计划。育种计划包括了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群体和核心群体的建立与管理、种内种间杂交的设计、无性系测定的方法、生产群体的建立等关键问题,最终提供优良杂交种子和无性系两种种植材料,用于建立生态防护和木材生产的木麻黄人工林。

姜清彬[10](2011)在《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 Miq.)是我国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重要的三大树种之一,能够抗干旱、耐瘠薄、耐盐碱,具有速生、抗风、生物固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沿海沙地和造林困难立地的固氮改土、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和建立农林复合系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多用途的造林先锋树种,也是薪炭和造纸等多用途树种。近些年来,由于为获得经济价值而追求木材产出,长期使用少数几个木麻黄无性系造成木麻黄防护林遗传多样性狭窄且防护能力降低。同时,开采滨海锆钛矿、围堤养殖等因素加剧了沿海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使木麻黄人工林出现明显衰退现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危及生态安全。因此,选育和创制适合新环境下的木麻黄抗逆新材料或新品种,对现有木麻黄材料进行更新和替换,成为当前木麻黄研究的重点任务。本文以细枝木麻黄为材料,建立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筛选了3个细枝木麻黄无性系材料,并进行外源基因转化研究,研究旨在构建细枝木麻黄转基因研究体系,为木麻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技术平台。同时,为今后细枝木麻黄基因功能研究和表达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为起始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pH值、AgNO3等因素对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培养及愈伤组织芽分化和芽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C + 0.54μmol/L NAA + 3.30μmol/L BAP + 30 g/L蔗糖及pH值为5.9是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培养1 mon能够获得94%以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大小直径均值达到4.42 mm。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增殖培养2 mon,通过进一步改良培养基(添加1 mg/L AgNO3和降低NAA浓度至0.27μmol/L)后继续培养2 mon,能够获得愈伤组织芽分化率47.5%、平均愈伤组织再生芽数27.38个和平均愈伤组织芽(芽长≥2 cm)数4.75个。获得的再生芽经过含25μmol/L NAA的MSC液体培养基处理3 d,生根培养1 mon后能够获得92%的出根率,通过温室炼苗并移栽4周后,再生植株成活率达到80%以上。愈伤组织芽分化过程的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芽分化是由胚性细胞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而来,形成的胚状体数量多,繁殖系数大。2)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为受体材料,通过卡那霉素浓度、头孢霉素浓度、共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以及添加乙酰丁香酮等因素试验,探讨其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培养时卡那霉素工作浓度为20 mg/L和愈伤组织增殖和芽分化筛选培养工作浓度为50 mg/L,能够有效抑制非转化材料的生长;头孢霉素工作浓度为200 mg/L是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研究作为脱菌剂使用的最佳浓度;共培养时间5 d、侵染液浓度OD600nm为0.2和添加乙酰丁香酮50μmol/L时,能够获得88.89%的瞬时遗传转化率和40.66%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3)以根癌农杆菌菌株C58C1(载体质粒pBIN35GUSINT)介导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进行遗传转化,通过各阶段的抗生素筛选培养,成功获得一些转gus基因植株,对5个转基因植株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PCR检测T-DNA区gus(uidA)、nptⅡ基因、以及Vir区virD1基因显示gus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这5株植株当中,PCR产物测序验证转入的基因序列是目的基因序列,进一步通过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均能杂交出条带,表明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细枝木麻黄植物基因组DNA中。对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进行接种Frankia试验均能正常结瘤,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基因遗传转化后没有改变植株与Frankia共生特性,转基因植株产生的根瘤经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基因成功在根瘤组织中表达。4)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实生苗为材料,通过苗期选择获得3个具有高生长优势的无性系PT3-1、PT3-2和PT3-3,愈伤组织芽分化频率分别为48.3%、43.7%和51.6%。通过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载体质粒pLR,含抗性LEA基因)介导转化3个无性系材料,经抗生素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率分别为87.8%、86.4%和92.5%。PCR检测愈伤组织LEA基因瞬时转化率均为100%显阳性。对来自无性系PT3-3获得的3株转LEA基因植株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LEA基因成功转入到2个转基因植株中,并在RNA水平上表达。

二、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苗培育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苗培育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短枝木麻黄不同种源及家系的水培生根能力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理种源间生根率差异
    2.2 地理种源间生根数的差异
    2.3 地理种源间根长的差异
    2.4 生根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与留枝育苗及造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小枝水培苗培育
        1.2.2 去枝和留枝容器大苗造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去枝、留枝生根率比较
    2.2 木麻黄去枝和留枝容器苗生长情况
    2.3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穗容器苗和留枝穗容器苗大苗造林
3 小结

(3)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特征和耐寒基因挖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短枝木麻黄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
        2.2.2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测序
        2.2.3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2.2.4 短枝木麻黄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2.2.5 短枝木麻黄低温胁迫早期应答关键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短枝木麻黄耐寒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梯度胁迫下各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2.2 连续低温胁迫下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短枝木麻黄耐寒的生理响应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耐寒型短枝木麻黄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4.2.2 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耐寒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低温胁迫对短枝木麻黄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2 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性的调节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不同生根剂及其浓度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药剂
    2.2 药剂调配
    2.3 试验时间、地点
    2.4 穗条来源
    2.5 枝条采集
        2.5.1 采穗时间
        2.5.2 穗条制备
        2.5.3 生根处理
        2.5.4 穗条排放
        2.5.5 生根管理
    2.6 参试木麻黄品系
    2.7 试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影响
    3.2 不同质量分数处理对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5)木麻黄穗条水培育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VB12培养和不同浓度NAA预处理对两种木麻黄穗条生根的影响
    2.2 井水培养和不同浓度NAA预处理对两种木麻黄穗条生根的影响
    2.3 双因素方差分析
    2.4 移栽后苗木成活率调查
3 结论与讨论

(6)粗枝木麻黄种源水培生根能力及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试验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培生根过程中插穗外部形态变化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培生根的影响
    2.3 不同种源材料的水培生根能力
    2.4 不同种源生根能力的遗传变异
3 结论与讨论

(7)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特性及遗传变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麻黄基本概况
        1.1.1 木麻黄概述
        1.1.2 木麻黄生物学特性
        1.1.3 木麻黄的研究现状
    1.2 水培扦插研究的概述
        1.2.1 影响水培扦插繁殖的因素
        1.2.2 水培扦插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3 扦插生根生理生化的研究
        1.3.1 植物激素的影响
        1.3.2 营养物质的影响
        1.3.3 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3.4 辅助因子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木麻黄水培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粗枝木麻黄生根的影响
        2.2.2 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地木麻黄生根的影响
        2.2.3 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细枝木麻黄生根的影响
        2.2.4 粗枝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差异
        2.2.5 山地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差异
        2.2.6 细枝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差异
    2.3 小结
3 木麻黄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粗枝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
        3.2.2 山地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
        3.2.3 细枝木麻黄种源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
    3.3 小结
4 四种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培生根过程中插穗外部形态变化
        4.2.2 插穗生根与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4.2.3 插穗生根与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木麻黄水培繁殖技术的研究
        5.1.2 木麻黄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5.1.3 四种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指标测定
    5.2 讨论
        5.2.1 木麻黄水培繁殖技术的研究
        5.2.2 木麻黄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5.2.3 四种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指标测定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木麻黄水培生根过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内在因素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
    1.1 不同种间生根能力的差异
    1.2 不同种源生根能力差异
    1.3 插条的生理年龄及生长发育状况
2 外在因素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
    2.1 生长调节剂
    2.2 水培温度
    2.3 氧气
    2.4 水质
    2.5 光照
3 木麻黄插条生根类型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9)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木麻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进展
        1.2.3 林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观测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2.1.5 木麻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多性状指数选择
        2.1.6 木麻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短枝木麻黄种源/家系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2 细枝木麻黄种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3 粗枝木麻黄种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4 木麻黄不同无性系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5 木麻黄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多性状指数选择
        2.2.6 木麻黄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2.3 论讨
        2.3.1 短枝木麻黄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2.3.2 木麻黄种源/家系/无性系指数选择
        2.3.3 木麻黄种源/家系/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2.4 小结
第三章 木麻黄繁育系统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雌雄株比例及开花物候特点
        3.2.2 雄花寿命、花药花粉数量和花部特征
        3.2.3 雌花寿命及花部特征
        3.2.4 不同处理的传粉限制
        3.2.5 种内、种间杂交及自交
        3.2.6 雌雄同株自交亲和性和异交率
    3.3 讨论
        3.3.1 三种木麻黄雌雄比例与开花特候
        3.3.2 短枝木麻黄花部特征与花寿命
        3.3.3 短枝木麻黄传粉限制与交配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木麻黄杂交育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木麻黄优树嫁接矮化技术研究
        4.1.2 木麻黄控制杂交授粉技术的研究
        4.1.3 木麻黄控制杂交育种的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木麻黄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成活率以及次年开花率
        4.2.2 木麻黄三种授粉方法座果率、结实率和球果结籽数的比较
        4.2.3 三种授粉方法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比较
        4.2.4 木麻黄杂交控制授粉室的设计
        4.2.5 木麻黄杂交子代的测定
    4.3 讨论
        4.3.1 木麻黄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亲和力
        4.3.2 木麻黄嫁接矮化技术
        4.3.3 木麻黄授粉室控制授粉技术
        4.3.4 木麻黄控制授粉杂交子代生长表现
    4.4 小结
第五章 木麻黄长期育种计划的制定
    5.1 基本概念与育种目标
    5.2 木麻黄育种群体
        5.2.1 育种群体的建立
        5.2.2 育种群体的评价
        5.2.3 核心群体的建立
        5.2.4 第一次间伐
        5.2.5 第二次间伐
        5.2.6 下一世代育种群体的建立
    5.3 核心群体的建立与管理
        5.3.1 核心群体的建立
        5.3.2 核心群体控制杂交
    5.4 生产群体的建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繁育系统研究
        6.1.2 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
        6.1.3 木麻黄杂交育种的研究
        6.1.4 木麻黄育种计划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利用木麻黄 EST 序列开发的 9 对 SSR 引物
附录 B 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家系信息表
附录 C 细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信息表
附录 D 粗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信息表
附录 E 图版-研究过程主要照片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木麻黄无性繁殖与再生研究
        1.2.2 转基因研究方法概述
        1.2.3 林木转基因研究概况
        1.2.4 木麻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观测及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2 不定芽分化及芽伸长
        2.2.3 愈伤组织芽分化过程细胞组织学和扫面电镜观察
        2.2.4 再生芽的水培生根及再生植株移栽
    2.3 讨论
        2.3.1 激素、蔗糖及pH 值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2 AgNO_3 对细枝木麻黄植株离体再生的作用
        2.3.3 外植体材料及基因型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2.3.4 胚性愈伤组织的芽再生过程
    2.4 小结
第三章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观测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的研究
        3.2.2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效率优化试验
    3.3 讨论
        3.3.1 抗生素对遗传转化产生的影响
        3.3.2 分阶段筛选策略的研究
        3.3.3 不同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的检测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植株的报告基因检测和分析
        4.2.2 转基因植株的PCR 分析
        4.2.3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序列测定
        4.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 分析
        4.2.5 转基因植株接种Frankia 及根瘤
    4.3 讨论
        4.3.1 gus 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4.3.2 PCR 鉴定
        4.3.3 Southern blot 分析
        4.3.4 关于假转化和假阳性植株
    4.4 小结
第五章 细枝木麻黄转LEA 基因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研究材料的确定及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
        5.2.2 转LEA 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及PCR 检测
        5.2.3 逆转录PCR 检测结果分析
    5.3 讨论
        5.3.1 无性系材料的再生频率及遗传转化效率
        5.3.2 逆转录PCR 检测
        5.3.3 转LEA 基因的深入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2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6.1.3 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6.1.4 细枝木麻黄转化LEA 抗性基因的结果
    6.2 讨论
        6.2.1 研究材料的选择
        6.2.2 转化受体系统及转化方法的确定
        6.2.3 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6.2.4 木麻黄基因工程育种的思考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CR 产物测序峰值图
附录B 参试细枝木麻黄背景信息
附录C 培养基配方
附录D 图版
附录E 缩略词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苗培育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枝木麻黄不同种源及家系的水培生根能力差异分析[J]. 魏龙,周毅,张勇,魏永成,孟景祥.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
  • [2]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与留枝育苗及造林效果分析[J]. 林喜金. 防护林科技, 2020(05)
  • [3]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D]. 李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4]不同生根剂及其浓度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J]. 李茂瑾. 防护林科技, 2017(08)
  • [5]木麻黄穗条水培育苗试验研究[J]. 尤小婷,李强有,张曼其.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6)
  • [6]粗枝木麻黄种源水培生根能力及遗传变异研究[J]. 付甜,张勇,仲崇禄,陈羽,姜清彬,陈珍,徐刚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8)
  • [7]木麻黄水培生根生理特性及遗传变异的研究[D]. 付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8]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J]. 付甜,张勇,仲崇禄,徐刚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0)
  • [9]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D]. 张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D]. 姜清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标签:;  ;  ;  ;  

木麻黄小枝水培容器育苗技术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