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岭林业局员工上山管护森林

天桥岭林业局员工上山管护森林

一、天桥岭林业局职工上山管护森林(论文文献综述)

全千红[1](2021)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家生态文明的大力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公园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力度不言而喻,相关文件传达“最严格的保护”的理念。但是“最严格的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一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其内在的理论支撑和逻辑关系,本研究围绕“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全文,以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能取得平衡,实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本研究从“逻辑适宜性”和“过程适宜性”两个视角切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方法,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案例分析地,全面辩证地分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并针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现状,提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优化适宜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从“逻辑适宜性”视角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分析,分别从生态逻辑、历史逻辑、效益逻辑出发,得出在“逻辑适宜性”理论层面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是适宜的;从“过程适宜性”视角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分析,我国国家公园开展适宜的生态旅游活动需满足生态适宜性、教育适宜性、社区适宜性三个条件。(2)提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实践困境的优化思路:明确“平衡旅游空间和虎豹空间、平衡旅游体验与环境教育、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三条优化原则,并提出了“科学规划生态旅游适宜空间、合理策划生态旅游适宜活动、深化发展生态旅游适宜社区”三条优化路径。(3)基于优化路径提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适宜的生态旅游优化实践方案,具体论述了虎豹公园生态旅游适宜空间优化策略、虎豹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活动优化策略、虎豹公园生态旅游适宜社区优化策略。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的多角度剖析,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开展适宜的生态旅游活动的条件,结合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现状和问题的梳理,提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适宜的生态旅游优化实践方案,为我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展作出有益探索。

王雅玲[2](2020)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对虎豹及其猎物种群恢复偏好与异质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社区民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和态度,是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评价周边社区与国家公园关系的关键指标,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公园与社区的关系出发,探讨社区居民对于国家公园的生态认知,了解居民的保护意愿,思考和讨论物种保护和社区问题。本研究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研究地,在其境内共选取了吉林省珲春市和黑龙江东宁市的16个村镇,调查分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对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及虎豹的主要猎物野猪(Sus scrofa)、狍(Capreolus)的保护态度、种群恢复意愿及差异性。运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了社区受访者对四个物种种群恢复的金钱与劳动支付意愿、对不同物种的恢复偏好,并探究受访者在支付意愿和劳动意愿上的偏好异质性及区隔分类。结果显示:(1)受访的社区居民对于“设立国家公园能够保护东北虎、东北豹”的认同度(同意及非常同意)达76%,愿意付出金钱来支持东北虎、东北豹保护工作的受访者占51.7%,愿意付出劳动来支持东北虎、东北豹保护工作的受访者占64.1%。整体看来,受访者对于国家公园的建立持支持态度。(2)社区居民基于愿付金额对各物种的偏好程度与具体值为东北虎(101.18元/年)>狍(91.09元/年)>东北豹(78.17元/年)>野猪(-327.60元/年)。基于愿付劳动对各物种的偏好程度为东北虎(3.46小时/月)>东北豹(3.28小时/月)>狍(0.42小时/月)>野猪(-15.30小时/月)。(3)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受访者对于金钱支付意愿和劳动支付意愿有显着差异。金钱、劳动支付意愿主要影响因素有:社区位置、生态旅游态度、是否与野生动物产生冲突和收入水平。此外年龄因素对劳动意愿有显着影响。(4)根据受访者特征及属性偏好分为2个群体:物种恢复支付意愿分为多重偏好型和无特异偏好型,其中无特异偏好型占比最多(52.9%);劳动意愿分为部分偏好型和无特异偏好型,其中以部分偏好型为主(72.8%)。本研究结果说明,社区的居民对于物种有不同的恢复偏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社区民的物种恢复偏好也具有异质性,同时会形成不同特征的群体。本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可应用于社区管理决策、国家公园政策制定等。

高大鹏[3](2019)在《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中,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决定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并且对于中国生产性产业和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林业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维护,使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由于在之前对八家子林业实施过保护,所以在面积方面实现了双倍增长。但是由于对其管理不当,使得林业的资金紧张,而且长期的过量采伐使得林业资源减少,并且质量也开始降低。2014年国务院发布,要求林业管理局在2015年停止对树木的生产性采伐,建设生态林业资源基地。意味着人们开始对林业实施全面保护,彻底的结束了向森林的过度索取。当前国家对林业发展方向以及转变林业经营方式的需要,对推动八家子林业转型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八家子林业成功的绿色转型发展,在了解天保工程、绿色转型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路径的详细描述。林业生产结构是林业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国内林业经济转型模式加以分析,最终得出适合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的道路,即采用林地林下模式、森林工业模式和森林旅游模式,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以上模式的实施,即加强林区保护,防止资源流失,根据国家政策,依法招商引资,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林业工作,技术方面不断改革与突破。在人员管理方面:构建强有力的机构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资源检测体系,从而加快林业改革步伐,以此来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生活质量水平。相信这一研究对林业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佘海龙[4](2018)在《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的牧区发展研究 ——以肃南县牧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视域下,通过田野调查,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区发展进行民族学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肃南牧区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调研中获得的众多信息,对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探索,进而理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整个肃南牧区的影响。首先从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提出说起,对国家不同时期在草原生态方面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实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其次是通过访谈资料来描述肃南人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的思考,主要包括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对草补政策实施中不同管理办法和落实过程的认可程度;再次是草补政策实施后肃南牧区在生产方式、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现状以及政策落地时和落地后存在的问题;最后是调研中获得的地方性知识和政策落实中的实践经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国家公园体制下肃南牧区如何实现牧区社会、现代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琳琳[5](2017)在《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精华,而且它作为自然界当中生态系统最强的一个,在生态结构方面最为复杂,物种群落方面最为稳定,生物存在多样性方面最为丰富,在于全球气候的平稳发展、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质资源的安全发展、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延续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延边国有林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禀赋条件,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砍伐与破坏,但是由于历史性长期的过度采伐,仍然出现了很多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本文围绕延边林区森林生态资源丰富,结合延边州全力培育和打造长吉图旅游产业带的整体思路,探索研究出适合延边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绿色产业路径的建设性意见。首先,对延边国有林区资源禀赋进行介绍,并结合国内外关于林业可持续经营,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实例进行分析。其次,分别分析延边重点国有林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因素。然后,结合延边重点国有林区当前发展状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较高的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林地林下经济模式、森林矿泉水模式以及森林旅游模式。最后,综合分析延边林区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将会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未来延边国有林区的绿色产业发展研究作出进一步的展望。因此,面临当前延边国有林区转型的形式需要从林地林下经济产业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模式以及森林矿泉水模式当中探索出新一轮的转型发展道路。

李秀民[6](2014)在《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对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延边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国家的生产生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将通过对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研究建立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选取较为典型的珲春林业局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四方面深入分析天保工程实施理论,为研究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及评价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概况、特殊性和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情况四方面对延边林区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首先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进行分析,从森林资源恢复、结构调整、富余职工分流、职工收入、林区环境、社会职能剥离六个方面分析其主要成效并进行成效分析。然后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构想、政策与资金投入、保障措施、效益分析和组织领导九个方面。基于对延边林区基本情况以及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而研究构建起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总目标层(1个指标)、一级指标层(3个指标)、二级指标层(12个指标)和三级指标层(26个指标)四个层次。在评价方法上,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取得各指标实际值后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到各指标评价值,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值,即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本文参照天保工程检查验收标准和评定办法,确定实施效果评价等级: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优秀;综合得分在80-89分,良好;综合得分在70-79分,中等;综合得分在60-69分,合格;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不合格。本文以珲春林业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天保工程一期末与实施前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一期末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实施前比较三方面对其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1分、85分和89分,评价结果均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从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和全民创业三方面对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何立平[7](2012)在《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公园发展迅速,其中绝大部分森林公园是以现有国有林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这些森林公园在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是国有林场在绿化林木保护和发挥综合社会效益的生态建设战略下优化产业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宁波市林场适时抓住形势,在宁波市政府支持下,提出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的课题,对我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尤其结合林场当地的现实情况,来探讨“森林公园”的建设模式与经营模式以及林场功能转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浙江省的林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把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四明山林场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建设现状以及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了宁波市林场进行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体系,主要从现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景观改造和管理方式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在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中,以对宁波市林场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条件的客观评价出发,论证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强调结合林场森林资源分类区划特点下的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规划,按照功能分区的特点,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对森林旅游资源加以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稳定地发展。在综合分析开发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区位条件基础上对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分类,强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并提出了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营销手段。在景观改造方面,注重现有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景观改造的基本思路,并提交了改造的设计成果。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进—步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在管理环节中,提出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国有林场管理职能相重叠的思路,有利于现有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发挥更好的管理职能。本文将宁波市林场进行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改造与开发作为案例,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应用。

冯尕才[8](2012)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环境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构成的。历史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因为其地处内陆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森林大量退化或消失,到了民国时期森林资源已经相当贫乏。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仍然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民国前期局部地区森林有恢复和增长趋势,但就整个民国时期来说,森林资源却呈急剧流失的态势。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是民间和军队燃料消耗、各类用材消耗、毁林开荒、军事消耗、自然灾害等,其社会背景则是西北地区文化、教育、经济的落后。森林资源的极度流失,导致燃料和用材短缺、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气候恶化、自然风景资源消失、经济文化衰落等一系列后果,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的进步,构成对西北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极大挑战。与此同时,中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北地区又面临着支持抗战和建设大后方的挑战。对此种种挑战,西北各省奋起回应,在政治家、林学家、农学家、当地民众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推动下,积极采取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教育,进行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推进了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揭开了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序幕,同时也承担起了支持抗战和建设国家坚固大后方基地的重任。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区域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为辅的多种研究方法,分引言、上篇、下篇三个部分,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变迁和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研究。引言阐述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这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对一些概念作了界定。上篇“挑战——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的流失及其后果”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的分布和变迁,第二章论述了森林资源的流失形态,第三章总结了西北地区森林资源流失的后果,分析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流失严重的社会背景。前三章主要论述了由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流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对西北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挑战,也在日本侵略、民族危亡的关头西北地区能否有力地支持抗战提出了挑战。下篇“应战——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共分七章。阐述了在上述挑战下,西北地区各省所采取的种种应战措施。第四章阐述了在民国各届政府的推动下,西北各省林业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第五章论述了林业机关、团体和个人对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考察,进行本地区林业建设规划。第六章探索了西北地区政府和民间都采取措施,在艰难环境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第七章介绍了西北各省区为了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纷纷开辟苗圃,进行苗木培育工作。植树造林是改善西北生态环境的核心举措,第八章探讨了西北地区各省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得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第九章通过对西北地区林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探讨,指出民国时期是西北地区林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第十章论述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树木引种、杂交育种、林木抚育、森林经理等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工作。第十一章论述了国内着名林学家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在西北地区进行艰苦的林业建设工作,为西北地区人民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第十二章为“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的经验教训和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今后林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刘风梅[9](2009)在《筑路人的奉献乐章》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省交通建设投资连续大幅度增加,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超过‘十五’期总和,成为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交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总投资中,高速公路197亿元,农村公路64亿元,干线公路11亿元,其它建设2亿元。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1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26公

祝列克[10](2009)在《超前谋划 狠抓落实 推动林业计财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

二、天桥岭林业局职工上山管护森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桥岭林业局职工上山管护森林(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家公园
        1.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国家公园
        2.1.2 游憩与旅游
        2.1.3 生态旅游
        2.1.4 生态旅游适宜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环境伦理学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适宜性理论框架
    3.1 我国国家公园是否适宜开展生态旅游存在争议
        3.1.1 “最严格保护”背景下是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3.1.2 我国国家公园是否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3.1.3 理论根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认识不全
    3.2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的内涵探析
        3.2.1 逻辑适宜性
        3.2.2 过程适宜性
    3.3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逻辑适宜性分析
        3.3.1 生态逻辑
        3.3.2 历史逻辑
        3.3.3 效益逻辑
    3.4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过程适宜性条件
        3.4.1 生态适宜性
        3.4.2 教育适宜性
        3.4.3 社区适宜性
第四章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逻辑适宜性分析
    4.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4.1.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概况
        4.1.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现状
        4.1.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会经济状态
    4.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现状
    4.3 虎豹公园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生态逻辑支撑
        4.3.1 传播虎豹生态知识
        4.3.2 培育群众生态素养
    4.4 虎豹公园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历史逻辑支撑
        4.4.1 人虎共生延续千年
        4.4.2 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4.5 虎豹公园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效益逻辑支撑
        4.5.1 满足群众游憩需求
        4.5.2 激发社区经济活力
第五章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生态适宜性研究
    5.1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生态保护实践困境
        5.1.1 人虎冲突难以调和
        5.1.2 严格保护限制发展
    5.2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生态保护优化思路
        5.2.1 原则:平衡旅游空间和虎豹空间
        5.2.2 路径:科学规划生态旅游适宜空间
    5.3 生态旅游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设计
    5.4 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5 数据搜集及预处理
        5.5.1 数据来源
        5.5.2 数据预处理
    5.6 空间适宜性单因子分析
        5.6.1 自然地理条件
        5.6.2 生态限制条件
        5.6.3 旅游基础条件
    5.7 生态旅游适宜空间分区策略
        5.7.1 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
        5.7.2 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建议
第六章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教育适宜性研究
    6.1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实践困境
        6.1.1 环境教育效果较差
        6.1.2 教育主体参与性弱
    6.2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优化思路
        6.2.1 原则:平衡旅游体验与环境教育
        6.2.2 路径:合理策划生态旅游适宜活动
    6.3 生态旅游适宜活动的特征
        6.3.1 自然友好性
        6.3.2 生态教育性
        6.3.3 互动体验性
    6.4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活动的开展建议
        6.4.1 精细管理空间,分区策划旅游活动
        6.4.2 减小环境影响,低碳建设旅游设施
        6.4.3 注重寓教于乐,鼓励开展生态研学
        6.4.4 加强环境教育,构建环境解说系统
        6.4.5 注重动静结合,丰富游客游览体验
        6.4.6 避免人虎冲突,创新虚拟旅游模式
第七章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社区适宜性研究
    7.1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社区发展实践困境
        7.1.1 社区参与积极性弱
        7.1.2 社区旅游发展滞后
    7.2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的社区发展优化思路
        7.2.1 原则: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7.2.2 路径:深化发展生态旅游适宜社区
    7.3 生态旅游适宜社区的发展原则
        7.3.1 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7.3.2 社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保障居民利益
        7.3.3 社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联动其他产业
    7.4 虎豹公园生态旅游适宜社区的发展建议
        7.4.1 培养虎豹公园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7.4.2 虎豹公园内部社区周边社区差异发展
        7.4.3 引导虎豹公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
        7.4.4 建立虎豹公园社区外部参与约束机制
        7.4.5 丰富虎豹公园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业态
        7.4.6 打造虎豹公园周边社区产品品牌体系
        7.4.7 挖掘虎豹公园周边社区旅游发展特色
结语
附录 (图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对虎豹及其猎物种群恢复偏好与异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公园的发展
        1.2.2 社区居民保护意愿
        1.2.3 选择实验法在资源偏好评估中的应用
2 研究地概况
    2.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概况
    2.2 调查地概况
        2.2.1 黑龙江东宁社区概况
        2.2.2 吉林珲春社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0 问卷设计
        3.0.1 物种恢复偏好属性和水平的确定
        3.0.2 问卷版本设计
    3.1 抽样调查方法
    3.2 选择实验模型构建
        3.2.1 选择实验的效用理论
        3.2.2 随机参数模型
        3.2.3 潜在类别模型
        3.2.4 愿付价值及愿付劳动时间的计算
    3.3 数据统计方法
4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物种恢复偏好与异质性分析
    4.1 受访者基本资料分析
        4.1.1 受访者社会经济背景
        4.1.2 受访者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认知
        4.1.3 不同受访者对国家公园保护的认同度及贡献意愿
    4.2 社区对东北虎豹及其猎物种群的恢复偏好
        4.2.1 基于愿付金额的物种恢复偏好和WTP值
        4.2.2 基于愿付劳动时间的物种恢复属性偏好和WTW值
    4.3 不同社区人群的物种恢复偏好比较
        4.3.1 基于愿付金额的物种属性偏好和WTP比较
        4.3.2 基于愿付劳动时间的物种属性偏好和WTW比较
    4.4 讨论
        4.4.1 社区居民对不同物种的偏好差异
        4.4.2 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受访者的偏好差异
5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物种恢复意愿的群体类型
    5.1 社区受访者基于支付意愿的群体类型
    5.2 社区受访者基于劳动意愿的群体类型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天保工程”的概念
    2.2 绿色转型的概念
    2.3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
        2.3.1 产业结构理论
        2.3.2 经济增长理论
    2.4 绿色转型理论
        2.4.1 波尔丁的循环经济理论
        2.4.2 新的经济观
        2.4.3 新的价值观
        2.4.4 新的生产观
第三章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八家子林业局简介
    3.2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现状
        3.2.1 林业产值及结构
        3.2.2 林业生产结构
    3.3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生态功能面临挑战,森林可采木材资源枯竭
        3.3.2 林业产值增长缺乏动力
        3.3.3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
        3.3.4 产业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低,林业科技水平低
        3.3.5 资金缺口大
        3.3.6 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
第四章 国内外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及典型模式
    4.1 国外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
        4.1.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4.1.2 欧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4.1.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八家子林业局的启示
    4.2 国内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
        4.2.1 柴河林业局转型模式
        4.2.2 迎春林业局转型模式
        4.2.3 国内林业局转型模式的启示
第五章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必然性和主要思路
    5.1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必然性
        5.1.1 面对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的新形势
        5.1.2 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
    5.2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有利条件
        5.2.1 八家子林区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5.2.2 转型发展市场机遇好
        5.2.3 国家政策扶持
    5.3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发展的原则、目标及方向
        5.3.1 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5.3.2 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5.3.3 转型发展的方向
    5.4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主要思路
        5.4.1 大力发展林地林下
        5.4.2 大力发展森林工业
        5.4.3 发展森林旅游和延边朝鲜族特色旅游业
第六章 促进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林区保护,防止资源流失
    6.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招商引资
    6.3 强化科技兴林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6.4 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
    6.5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的牧区发展研究 ——以肃南县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文献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及其在肃南的实践
    第一节 草原生态保护政策
    第二节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在肃南的落实
第二章 肃南人对草原补偿政策的反应
    第一节 生态环境效应
    第二节 对草补政策认知
        一、对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总体上的积极态度
        二、肃南人对草补政策实施的不同意愿
第三章 草补政策影响下的肃南牧区发展
    第一节 草补政策实施后的牧区发展现状
        一、转型发展的生产方式
        二、由单一生态谋生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
        三、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牧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地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章 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对牧区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牧民关于未来出路的构想:“三个三分之一”的安置办法
        一、“草补款”不能成为长久之计
        二、构想中的“三个三分之一”的安置办法
    第二节 民间智慧:草畜平衡+季节性半舍饲半放牧
        一、失败的发展模式:全舍饲
        二、半舍饲化与草蓄平衡
    第三节 国家公园体制下对肃南牧区未来的思考
        一、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试点
        二、生态保护的升级后肃南牧区的未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国有林区
        2.1.2 转型发展
    2.2 相关基础理论概况
        2.2.1 林业产业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三章 延边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现状
    3.1 延边林区基本情况
        3.1.1 地理及气候
        3.1.2 林下资源
        3.1.3 森林游憩资源
    3.2 延边林区发展历程
        3.2.1 传统林业发展
        3.2.2 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3.2.3 林业转型发展现状
第四章 延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4.1 有利条件分析
        4.1.1 延边林区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4.1.2 转型发展市场机遇好
        4.1.3 国家政策扶持
    4.2 制约因素分析
        4.2.1 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与生态安全
        4.2.2 转型发展资金困难
        4.2.3 科技创新、信息化程度较低
第五章 延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模式
    5.1 林地林下经济模式
        5.1.1 采集业
        5.1.2 种植业
        5.1.3 养殖业
    5.2 森林矿泉水模式
        5.2.1 延边国有林区森林矿泉水发展现状
        5.2.2 水源探矿权
        5.2.3 矿泉水产业资金引入
    5.3 森林旅游模式
        5.3.1 延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5.3.2 延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转型模式的典型案例
第六章 延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6.1 延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
        6.1.1 森林资源承载力过大,生态功能面临挑战
        6.1.2 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林业改革步伐缓慢
        6.1.3 产品结构单一,科技支撑不足
        6.1.4 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6.1.5 转型发展融资困难
    6.2 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解决对策
        6.2.1 意识形态与管理机制
        6.2.2 资金投入与融资策略
        6.2.3 科学规划与人才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天保工程的界定
        1.1.2 天保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1.3 选题理由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森林资源价值理论
        2.1.1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2.1.2 森林资源的价值
        2.1.3 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
    2.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2.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
        2.3.1 林业分类经营概念
        2.3.2 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3.3 国外林业分类经营评析
        2.3.4 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研究
    2.4 协调发展理论
        2.4.1 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4.2 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
        2.4.3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
        2.4.4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延边林区情况分析
    3.1 延边州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2 延边州社会经济概况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3 延边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4 延边林区特殊性
    3.5 长白山森工集团(原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情况
        3.5.1 体制沿革
        3.5.2 资产情况
        3.5.3 企业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4.1 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分析
        4.1.1 主要成效
        4.1.2 成效分析
    4.2 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分析
        4.2.1 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4.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重点内容
        4.2.4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
        4.2.5 产业发展构想
        4.2.6 政策与资金投入
        4.2.7 保障措施
        4.2.8 效益分析
        4.2.9 组织领导
    4.3 本章小结
5 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5.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1.3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5.1.4 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性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生态效益指标
        5.2.2 经济效益指标
        5.2.3 社会效益指标
        5.2.4 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5.4 评价方法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4.3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5 评价等级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以珲春林业局为例
    6.1 珲春林业局基本情况
        6.1.1 珲春概况
        6.1.2 珲春林业局概况
    6.2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二期情况
    6.3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6.3.1 指标权重
        6.3.2 指标评价值
        6.3.3 综合评价值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6.4.1 森林经营
        6.4.2 林业产业
        6.4.3 全民创业
    6.5 问题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公园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特点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现况
    1.3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4 森林景观评价研究状况与趋势
    1.5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景观生态学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2.1.1 景观生态学
        2.1.2 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2.2 森林旅游资源及调查与评价
        2.2.1 森林旅游资源
        2.2.2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2.2.3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2.3 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分析法
        2.4.2 实地调查法
        2.4.3 概念分析法
        2.4.4 实证分析法
3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特色与建设现状
    3.1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区位特色与人文历史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点
        3.1.4 土壤与植被
        3.1.5 人文历史
    3.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特色与优势
        3.2.1 森林景观资源类别丰富
        3.2.2 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特色明显
    3.3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开发建设现状
        3.3.1 功能分区建设情况
        3.3.2 景点建设现状
        3.3.3 旅游路线
        3.3.4 旅游规模
        3.3.5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
        3.3.6 休憩项目建设
        3.3.7 道路与交通建设
        3.3.8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3.3.9 基础设施建设
        3.3.10 土地建设
        3.3.11 环境保护建设
        3.3.12 管理体制建设
4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依据与设想
    4.1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的依据
        4.1.1 宁波市雪窦山风景名胜管理区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4.1.2 四明山地质公园成立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4.1.3 鄞江源头漂流项目开发对四明山森林公园影响
        4.1.4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的优势大于观光
        4.1.5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变化的影响
        4.1.6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在资源再开发的影响
        4.1.7 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
        4.1.8 游客量预测值严重偏离实际的影响
    4.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规划设想
        4.2.1 以地块分区为主结合功能分区规划
        4.2.2 景点规划突出重点,串成一线
        4.2.3 以森林生态观光休闲游憩为重点深化项目主题
        4.2.4 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作调整
        4.2.5 调整管理体制结构,理顺管理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规划
    5.1 规划背景
        5.1.1 现代人对森林资源利用价值的全面认识
        5.1.2 旅游业发展宏观态势
        5.1.3 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5.2 总体规划
        5.2.1 规划依据
        5.2.2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特色及性质
        5.2.3 规划指导思想
        5.2.4 规划原则
        5.2.5 规划范围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
        5.3.1 功能分区
        5.3.2 景点规划
        5.3.3 旅游线路规划
    5.4 景观环境容量分析与旅游规模预测
        5.4.1 景观环境容量分析
        5.4.2 客源市场分析
        5.4.3 旅游规模预测
    5.5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规划
        5.5.1 森林植被资源现状与评析
        5.5.2 规划原则
        5.5.3 森林植被保护与利用规划
    5.6 游憩项目开发规划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原则
        5.6.3 规划说明
    5.7 道路与交通规划
        5.7.1 现状分析
        5.7.2 规划目标
    5.8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8.1 现状分析
        5.8.2 规划原则
        5.8.3 规划说明
    5.9 基础设施规划
        5.9.1 给水规划
        5.9.2 排水规划
        5.9.3 供电规划
        5.9.4 电信规划
    5.10 土地利用规划
        5.10.1 现状分析
        5.10.2 土地利用规划
    5.11 环境保护规划
        5.11.1 对自然地形地貌的保护
        5.11.2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5.11.3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5.11.4 建立开发审批制度完善审批手续
    5.12 管理体制建议
    5.13 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13.1 投资估算
        5.13.2 经济效益分析
        5.13.3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5.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范围与方法
        0.3.1. 研究范围
        0.3.2. 研究方法
上篇 挑战——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的流失及其后果
    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概况和森林变迁
        1.1. 陕西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1.1. 森林分布及面积
        1.1.2. 森林权属
        1.1.3. 森林变迁
        1.2. 甘肃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2.1. 森林分布及面积
        1.2.2. 森林权属
        1.2.3. 森林变迁
        1.3. 宁夏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3.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3.2. 森林权属
        1.3.3. 森林变迁
        1.4. 青海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4.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4.2. 森林权属
        1.4.3. 森林变迁
        1.5. 新疆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5.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5.2. 森林权属
        1.5.3. 森林变迁
        1.6. 本章小结
    2. 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形态
        2.1 燃料消耗
        2.1.1. 民间柴炭消耗
        2.1.2. 军队柴炭消耗
        2.1.3. 工矿业、手工业燃料
        2.2. 房屋建筑用材消耗
        2.2.1. 战争破坏
        2.2.2. 灾害破坏
        2.2.3. 重建与扩建
        2.3. 开荒毁林
        2.3.1. 政府开荒政策
        2.3.2. 山区垦荒
        2.3.3. 烧荒
        2.4. 交通设施消耗
        2.5. 邮电设施消耗
        2.6. 加工制造业消耗
        2.7. 军事消耗
        2.8. 掠夺式砍伐方式
        2.9. 木材利用方式落后
        2.10. 本章小结
    3. 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后果
        3.1. 木材短缺
        3.2. 燃料缺乏
        3.3. 林产品减少
        3.4. 物种减少
        3.5. 水土流失的加剧
        3.5.1. 水土流失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5.2. 水土流失造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3.6. 泥石流、滑坡频发
        3.7. 沙漠化严重
        3.7.1. 河西走廊的沙漠化
        3.7.2. 陕西、宁夏北部的沙漠化
        3.8. 旱灾频仍
        3.9. 风景资源的消失
        3.9.1. 白龙江林区风景
        3.9.2. 洮河、大夏河林区风景
        3.9.3. 天山林区风景
        3.9.4. 居延海荒漠地带风景
        3.10. 社会的衰落
        3.11. 本章小结
下篇 应战——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
    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机构的设立
        4.1. 陕西省林业机构
        4.2. 甘肃省林业机构
        4.3. 青海省林业机构
        4.4. 宁夏省林业机构
        4.5. 新疆省林业机构
        4.6. 陕甘宁边区林业机构
        4.7.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考察
        5.1. 西方人在西北地区与森林有关的考察
        5.2. 国内的西北森林考察
        5.2.1 西部森林调查
        5.2.2. 西北水土保持考察
        5.2.3. 小陇山森林调查及其报告
        5.2.4.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及其报告
        5.2.5. 甘肃南部森林调查
        5.2.6. 其他森林调查
        5.3.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保护
        6.1. 政府的森林保护措施
        6.1.1. 陕西省的森林保护
        6.1.2. 甘肃省的森林保护
        6.1.3. 宁夏省的森林保护
        6.1.4. 青海省的森林保护
        6.1.5. 新疆省的森林保护
        6.1.6. 陕甘宁边区的森林保护
        6.2. 民间森林保护
        6.2.1. 祁连山森林保护
        6.2.2. 宗教森林保护
        6.3. 本章小结
    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苗圃建设和育苗工作
        7.1. 陕西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2. 甘肃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3. 宁夏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3.1. 县苗圃建设和育苗
        7.3.2. 各林场建设和育苗
        7.4. 青海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5. 新疆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6. 本章小结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植树造林
        8.1. 陕西省的植树造林
        8.2. 甘肃省的植树造林
        8.2.1. 兰州中山林植树
        8.2.2. 水土保持林
        8.2.3. 治沙造林
        8.2.4. 对甘肃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3. 宁夏省的植树造林
        8.3.1. 宁夏植树方法
        8.3.2. 抗战前宁夏的植树造林
        8.3.3. 抗战开始后宁夏的植树造林
        8.3.4. 对宁夏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4. 青海省的植树造林
        8.4.1. 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
        8.4.2. 各界造林成绩
        8.4.3. 造林所用的树苗
        8.4.4. 植树地点和树种
        8.4.5. 关于青海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5. 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1 民国前期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2. 抗战前后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3. 关于新疆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6. 陕甘宁边区的植树造林
        8.7. 本章小结
    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教育
        9.1. 陕西省的林业教育
        9.1.1. 初等林业教育
        9.1.2. 高等林业教育
        9.2. 甘肃省的林业教育
        9.2.1. 甘肃的初、中等林业教育
        9.2.2. 甘肃的高等林业教育
        9.3. 宁夏省的林业教育
        9.4. 青海省的林业教育
        9.5. 新疆省的林业教育
        9.6. 陕甘宁边区的林业教育
        9.7. 本章小结
    10.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科学研究
        10.1. 树木引种
        10.2. 杂交育种
        10.3. 林木抚育
        10.4. 森林经理科学技术
        10.5. 建造水土保持林的探索
        10.6. 树木学研究
        10.7. 本章小结
    1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工作者的精神
        11.1.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救国思想
        11.1.1. 完成林业科学本土化的历史使命
        11.1.2. 担负抗战建国重任,振兴大后方林业
        11.1.3. 生产国防用材,支持抗战事业
        11.2. 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
        11.3. 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
        11.4. 民国时期在西北地区工作过的林业工作者
        11.5. 本章小结
    12. 结论和展望
        12.1.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西北地区的客观要求
        12.2.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潮流
        12.3. 发展和振兴林业,是中华民族和西北人民的优秀传统
        12.4. 发展和振兴林业,要重视挖掘和继承历史上先进的林业思想和方法
        12.5. 发展和振兴林业,在西北地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筑路人的奉献乐章(论文提纲范文)

迎难而上挑战极限
打造一条精品示范公路
创一个清正廉洁工程
筑一条旅游景观大道
架一座政民连心桥

(10)超前谋划 狠抓落实 推动林业计财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8年林业计财工作的回顾
    (一) 加大年度资金争取和2009年项目储备工作力度, 保障局党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和重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加强规划编制和政策协调, 努力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共政策框架中谋划林业的合理位置
    (三) 全力以赴做好抗灾救灾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 不断强化林业项目和资金管理, 努力提高计财管理水平
    (五)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主动谋划林业战略定位
二、当前林业计财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一, 必须把生态优先与发展产业、繁荣生态文化结合起来。
    第二, 必须把加快林业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第三, 必须把注重改善民生与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第四, 必须把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与现代林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第五, 必须把经济运行监测与宏观政策制定结合起来。
三、今年林业计财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 真抓实干, 推动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统筹做好2009年计划安排, 抓紧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2.积极争取南方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3.加快木本粮油产业发展。
        4.搞好规划编制, 从宏观上谋划现代林业建设。
        5.做好林业建设项目储备工作。
    (二) 强化协调沟通, 解决和落实各项惠林政策
        1.研究天然林保护工程到期后的政策措施。
        2.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
        3.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相关政策。
        4.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5.积极研究对策, 贯彻执行新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6.协调财政部, 努力争取建立林业补贴制度。
        7.进一步完善林业用油量的测算、统计、核实和汇总。
    (三) 严格管理监督, 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1.进一步加大林业资金监管力度,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抓紧做好林业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3.进一步加强林业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4.严格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四) 树立全球意识, 全面提高林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五) 狠抓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计财部门的保障作用

四、天桥岭林业局职工上山管护森林(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D]. 全千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区对虎豹及其猎物种群恢复偏好与异质性分析[D]. 王雅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D]. 高大鹏. 延边大学, 2019(04)
  • [4]草原生态保护视域下的牧区发展研究 ——以肃南县牧区为例[D]. 佘海龙.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5]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D]. 王琳琳. 延边大学, 2017(02)
  • [6]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秀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7]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改造与开发[D]. 何立平.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8]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D]. 冯尕才.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9]筑路人的奉献乐章[J]. 刘风梅. 延河, 2009(11)
  • [10]超前谋划 狠抓落实 推动林业计财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祝列克. 绿色财会, 2009(02)

标签:;  ;  ;  ;  ;  

天桥岭林业局员工上山管护森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