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JFD发展看CNKI版权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变化与特征——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述评

从CJFD发展看CNKI版权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变化与特征——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述评

一、从CJFD的发展看CNKI的版权保护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变化及特征——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杨益航[1](2020)在《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是当前法学界和新闻传播界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和谐的司法与媒体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环境。其内涵基于司法公开,是把司法权置于公众视野内,让公众了解司法,让司法裁判经得起检验的制度安排。此研究的实际意义却远不至此,和谐的司法与媒体关系可以使司法理念深入人心,厚植法治根基,树立司法权威,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司法与媒体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司法可以对媒体进行制约,媒体也可以对司法进行监督,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如何在维护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的平衡点,怎样构建司法与媒体良性互动、相生相长的和谐关系是国内外各相关领域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当前司法活动与媒体报道之间的价值目标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在应对涉法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和发展,就典型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并在理论的基础上以比较法研究的方式对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判,探讨在应对热点案件和舆情中的一般和特殊情况及应对方法,从发展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初步分析,倡导建立和谐有序的司法与媒体互动关系。全文共六章十六万字,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概念入手分析司法公正原则和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从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理论来分析媒体参与司法活动的正当性,并在此基础上就二者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实践中的冲突和难点。聚焦司法公开,从审前和审判公开分析媒体报道在不同阶段介入的特点和难点,就媒体报道对司法公开的价值和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就例外原则进行初步探讨。通过近年来国内的热点案例分析司法与媒体关系的不同特点。以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分析媒体报道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的作用;以药家鑫案分析舆论压力对审判工作的影响;以于欢案分析新闻舆论促成司法系统自我纠偏的可行性;以张扣扣案分析新媒体时代复杂舆论环境对司法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以比较法视角分析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处理新闻报道与司法关系的做法和特点,列举了包括对言论自由、庭审公开、保密制度、隐私权等领域的规定和办法,总结规律性特征,以及为改善国内工作带来的启示。对目前包括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和传播环境深刻变革做了简要分析,同时从涉法新闻报道角度对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前瞻性预判,并针对公共领域和被遗忘权等新媒体环境下愈发突出的问题做了专题研究。最后,从改善司法与媒体报道关系的角度切入,根据前文研究从司法与媒体合作基础、共同任务、有效做法等方面提出构建司法与媒体和谐关系的意见建议。此外还就确立和完善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路、依法规制司法与媒体报道关系、依法规制司法与新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袁雅君[2](2018)在《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着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综合深入的应用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设工作;有利于网络化、数字化乡村,智能乡村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有效落实。龙川县地处东江和韩江上游,是广东人口、地域大县,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良好,2017年全县实行实现农业总产值43.13亿元,比2016年增长4.4%,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基础地区分布不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到位,导致无法实施电子信息普遍服务,无法统筹协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财物资源共享与调配,客观反映了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农业信息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农业信息的重要牵引和驱动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大限度优化龙川县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开拓龙川县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大力开发农业信息技术,推进高效有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本论文从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现状中,发现龙川县在实践中存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文化程度较低、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民获取农业信息能力较差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之后,提出发展龙川县农业信息的有效措施,具体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强化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领导作用,建设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加快建立新型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宣传力度,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推动龙川县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发展龙川农业信息化提供方法依据。

林惠玲[3](2018)在《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世界服务贸易高速增长,服务业国际转移日渐增多,一国服务贸易收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一国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要。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竞争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服务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形成优势地位,控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如资金、知识、信息等。正因为如此,推进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创新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我国15个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此推进我国外贸转型并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经济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理论界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加强研究通过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服务创新为视角,首先梳理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服务创新的相关文献和概念,阐述了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服务创新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接着回顾了 1980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阐明服务创新如何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以及对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引入服务创新因素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进行探讨,构建了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与G20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其优劣势。本文还分析和借鉴了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胡晓薇[4](2018)在《礼与情—日本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礼品在日本人生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礼品的馈赠行为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整体现象。因此,礼品包装设计对日本人来说如一蔬一饭同样重要,点滴渗入在其社会关系和生活细节中,而日本的礼品包装设计也因别具一格的面貌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礼品作为日本人际关系交往中重要的物质载体,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本身,更是日本人文精神的表征,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符号,其包装形式和图形符号都承载着日本人的智慧、知识、技术和情感。日本的礼品包装,可以说是“以礼传情”精神的物化体现,从审美心理学范畴来看,“物化”论也就是美学观念中的移情说。移情,是一种审美思维过程,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移至于审美对象,从而赋予审美对象以情感和生命的一种心理活动,因此“物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感投射”的移情作用。所以,研究日本礼品包装,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的展现,更在于通过研究其背后所映射出的文化内涵,来理解为何日本礼品包装设计产生出别具一格的面貌。本文基于对日本赠答文化与日本社会礼俗现象的研究和理解,以日本礼品包装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借助人类学、民俗学、设计学等相关理论,第一,从日本宗教思想和“和”文化两方面,研究日本赠答礼仪产生的文化根源——思想决定行为;第二,从日本社会的礼俗文化与日本社会的人际交往两方面,研究赠答行为支配下日本礼俗文化现象产生与形成的外因与内因——行为决定习惯;第三,从礼品包装的“用与美”及“型与形”两方面,分析日本礼俗文化中日本礼品包装中所呈现的视觉特征与特性——习惯决定性格;第四,结合实例从视觉角度分析日本民族文化“物化”于礼品包装的具体表现;第五,从日本礼品包装所诠释出的民艺思想,分析“移情作用”下日本礼品包装所形成的审美特征,解析其设计中蕴含的日本民族的审美文化特质。

宋泉[5](2017)在《文化供应社及其抗战文化传播研究(1939-1945)》文中提出地方出版史,尤其是历史上影响全局的出版中心,是出版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作为大后方的出版重镇,云集了众多的出版文化人、产生了大量的出版机构、出版了洋洋大观的战时读物,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现象”。“文化城”中的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化供应社”或“文供社”),诞生于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1939年,在短短的两年间,它逆势而生,迅速成长为桂林“文化城”最大的出版企业,与国际新闻社和救亡日报社并称为“三大进步团体”,对国统区抗战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传播媒介组织的文化供应社,在抗战出版史上有着独特的“地方性”、“政治性”和“进步性”的特征,对抗战时期出版传播活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由于出版史学界尚没有关于地方出版机构文化供应社的专门研究,传播学界对于非常态环境下的媒介组织也鲜有论述,本文探索性地以抗战时期的文化供应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为什么文化供应社能够在非常态社会环境下逆势发展”和“文化供应社是如何开展抗战文化传播活动的”问题,并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整理和数理分析解决这一疑问,为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抛砖引玉。基于出版活动的文化传播特性,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出版史的个案,借助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理论,构建文化供应社的分析框架,并从文化供应社诞生的媒介生态环境出发,对其组织管理模式、出版同人群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以及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洞察文供社在非常态社会环境下的媒介生存和传播活动。一定媒介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系统的变化紧密相连的。本文首先从抗战的社会背景及桂林“文化城”的特殊环境入手,考察了文化供应社诞生的社会生态系统。在战争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政治局势动荡、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出版机构大规模西迁,相对稳定的传播生态系统被打破。而这一时期的桂林,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新桂系开明的政治姿态,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施,成为出版事业的再生之地。文化供应社便是在统一战线指导下,由新桂系民主人士与进步文化人共同建立的具有广西地方“官办”性质的特殊出版机构。在企业组织制度和人事构成上,文化供应社做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桂系与中共之间的策略性平衡。以“股份制”为企业组织制度的文化供应社,在股东构成上体现了新桂系力量与进步文化人之间的融合,以新桂系官方的资本支持和进步文化人的智力支持,共同支撑了文化供应社在地方文化事业上的迅速发展。股份公司的管理制度甚至成为了文供社拒绝中央恶意“收编”的重要托辞。在人事构成上,文化供应社的管理层李任仁、陈劭先、万仲文等是国民党民主人士,编辑出版部门的核心成员胡愈之、邵荃麟、宋云彬等是中共领导下的进步文化人。他们联合了广大知名的作家,求同存异、互相合作,体现了文供社在统一战线指导下的包容性与进步性。文化供应社的出版物体现了抗战时期文化传播“大众化”的特点。“大众化”不仅是战争年代社会大众对抗战文化普及的迫切需求,也是媒介组织在面临巨大民族矛盾之时的自觉意识。文化供应社的编辑出版活动在胡愈之的主持之下,大规模地开展了通俗读物的生产与传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化室图书”,该丛书不仅通过建立村街文化室实现了大众文化在空间上的布局,还通过连续出版物《新道理》实现了战时信息时间上的延展与更新。青少年文艺、社科类图书的出版也是文供社出版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少年文库”、“青年文库”、“文学创作丛刊”等丛书,以及《新水浒》、《鲁迅语录》等书籍的畅销与普及,促进了进步文学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同时,文化供应社创办了《文化杂志》,倡导自由、批判的学术思想,树立严谨、理性的文化品格,引导了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建设;此外,还与广西地方文教组织进行合作,出版了《干部政策》、“国民教育丛书”等图书,服务于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成为桂林“文化城”出版业的生力军。在书籍传播的工作上,文化供应社不仅积极拓展和建立渠道,还通过门市、批发、邮购和流动发行等发行方式将图书输送到读者手中。即使是物资匮乏、经济萧条的抗战年代,文供社也没有忽视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对出版物的营销,从《大公报》(桂林版)的“文化供应社书报联合广告”中就可窥视桂林“文化城”活跃的出版生态和文供社强大的营销能力。为了将进步的抗战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受众之中,文供社开展了多种宣传方式,还加入“新出版业联合总处”为进步出版业争夺“话语权”。在文供社出版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其出版活动取得了显着的传播效果。不断再版的出版物体现了文供社在出版传播上“量”的积累,受众信件的反馈也体现了文供社出版物“质”的保证。此外,文化供应社对进步文化人的保护与转移,在抗战文化低潮时期的坚守与创造,都对桂林“文化城”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文化供应社发展历史的总结与反思,也是为改革路上的出版机构提供历史的镜鉴。抗战文化的构成不是单一性的,抗战文化的传播也非简单通达的,只有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洞察个案,才能找出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和历史逻辑。文化供应社作为抗战时期地方性的出版机构,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抗战出版文化的一个横切面,为我们展示了非常态社会环境下一种成功的出版模式。尽管文供社在战争的硝烟中仅走过了 15年的艰难历程,但其轰轰烈烈的文化传播活动在历史的天空中也留下了光照的痕迹。

王娜[6](2016)在《服务导向的区(县)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以ZZ市JS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入区,政治体制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政府转变职能,改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期待日益强烈。本论文选取我国区(县)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区(县)地方政府绩效管理问题;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的精神,提出了建立“服务导向”、“战略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框架和思路,并以ZZ市JS区为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战略绩效管理”的目标,结合JS区的具体情况,对JS区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从组织体系、目标体系、监督控制体系和结果应用体系五个方面进行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区(县)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立了新的政府绩效管理组织机构,使其既符合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的特点、又符合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法律规定,更重的是它使政府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高于、独立于政府之外,具有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第二、通过应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工具,使绩效目标的制定具有了“战略导向性”;同时,在绩效指标内容设计、指标权重设计上凸显“公共服务”和“公众满意度”的绩效指标,发挥绩效目标在绩效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以此来引导地方政府“服务转型”,体现了“服务导向”的初衷。第三、强调了管理者的监控、督导职责,使“绩效管理”回到“管理”的本质。第四、通过引入社会公众评价、第三方评价,强化了“服务对象”对政府的影响,也有助于服务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为我国区县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小燕[7](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指出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刘升勤[8](2014)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的统筹和配置,离不开科学高效的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其中的资源统筹和配置更是重中之重。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与青岛、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是区域内重要的科教、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及交通枢纽。以潍坊市为案例,分析和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统筹和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源统筹,就是资源的通盘筹划。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指生产要素资源的分配。资源统筹与资源配置是统一的、动态的过程。资源统筹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资源统筹的目的。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是指全面调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数量、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机制。资源统筹和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意志,促进或者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本文在全面掌握潍坊市城镇化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统筹学的方法,对城镇化资源统筹配置的理论渊源、实践过程、运行机制、客观效果等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类型与结构,例如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要素资源流动、资源结构等。同时,还提出了资源统筹模型,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聚集、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资源统筹做出系统梳理。同时,在论述了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机制的关系,界定了政府行为的边界,考虑了资源配置中的公众参与,并分析了农民、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博弈关系与利益均衡的基础上,提出新型产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机制、新型社会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机制等,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同领域的资源配置机制安排。立足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不断探索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有序发展模式,积极有效地实现农民的观念转变与社会角色转换,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要素与资源流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前提和手段。

雷江帆[9](2014)在《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生态性研究》文中提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商事登记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逐渐显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生态性研究就是指研究既存的商事登记制度及其变革中的制度要素、制度运作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改造并促使商事登记制度自我演化实现平衡的研究。以商事制度改革社会生态研究为基础和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的商事登记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部分,即关于本选题的来源、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综述。第一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其生态的学理分析,就现阶段的热点事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其试点作为切入点,剖析这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考察商事登记的内涵、特点、功能,确定商事登记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以及商事登记制度的价值取向。第二章,国外商事登记模式及其社会生态比较研究,考察不同登记模式的代表国家社会生态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治生态研究,分析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治生态环境,探讨政府、社会组织、商事主体个人的权利,定位其角色,完善商事登记中的相关行为制度。第四章,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经济生态研究,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商主体自由经营权的发展这些经济环境的改变对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以及制度完善。第五章,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文化生态研究,探究传统文化因素,表现在政府工作中的“官本位”文化、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文化、以及商事主体个人“信用”文化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以及制度完善。

王超[10](2013)在《K公司离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环境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众多中小企业利用离岸公司运作的方式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实现跨国经营的需求在日益增强,离岸公司代理注册行业也变得日益火热。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离岸业务的多元化需求,寻找该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成为离岸代理注册机构的研究点所在。K公司本身其在中国区及其他范围内的业务基本停留在离岸注册的基础业务,其他高端法律、商务服务相对较少,严重限制了业务全面发展。明确中小企业对离岸公司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完善的业务服务体系,根据战略理论和对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对K公司在离岸市场站稳脚跟并稳固扩大市场规模,寻找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中小企业对离岸公司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延伸需求,其基本需求是离岸公司的代理注册和年审,其延伸需求是基于离岸公司和离岸业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等跨国经营方面的指导。基于客户的需求,构建了由基础业务和核心业务组成的业务战略基本体系与框架,其中基础业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离岸公司代理注册服务和年审代理服务,核心业务是为真正想实现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基于离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等跨国经营方面的关于法律、税务和商务等管理咨询服务。为了引领行业发展,并成为顾客的第一选择,还要拓展业务的新领域,提高专业化程度,实施业务转型战略,从离岸公司代理注册机构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的跨国管理咨询公司是K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将真正想实现跨国经营的客户作为目标顾客,发展业务体系中的核心业务,实施服务专业化策略。通过在业务流程、服务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制定服务营销策略,培育企业文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以及与外包合作单位关系的稳定性,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为K公司专业化转型发展成为专业的跨国经营管理咨询公司提供保障。

二、从CJFD的发展看CNKI的版权保护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变化及特征——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CJFD的发展看CNKI的版权保护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变化及特征——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研究综述
    二、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基本原理
    第一节 司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司法的概念
        二、司法的功能
        三、司法权和司法程序
        四、司法裁决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原则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无罪推定原则
        三、罪刑法定原则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
        五、得知被指控的性质和理由原则
        六、由合格的法庭进行审理原则
        七、被告人出庭和辩护原则
        八、与证人对质原则
        九、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第三节 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正当性
        一、媒体报道的权利根据
        二、媒体报道是公众表达权的体现
        三、媒体报道满足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
        四、媒体监督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第四节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环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二、媒体与司法的工作方式差异
        三、媒体报道对法官的影响
        四、假新闻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五、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影响
        六、媒体审判问题
第二章 司法公开问题研究
    第一节 侦查和检察程序公开问题
        一、侦查公开的范围
        二、侦查公开的限制
        三、检察机关逮捕程序公开
        四、检察机关起诉程序公开
    第二节 审判公开问题
        一、立案公开
        二、审判程序公开
        三、审判结果公开
        四、执行公开和审务公开
    第三节 司法公开与媒体报道关系
        一、司法公开与媒体报道关系的发展
        二、媒体报道对司法公开的价值
        三、司法公开在司法公正和媒体报道方面存在问题
        四、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与媒体的关系
    第四节 媒体对不公开审判的异议权问题
        一、媒体对审前不公开听证程序的异议
        二、媒体对不公开庭审的异议权
        三、媒体对不公开的司法案件报道问题之思考
第三章 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媒体报道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的作用
        一、呼格案和赵作海案的基本情况
        二、媒体关于两件案件的报道对完善司法体制的作用
        三、从这两个案件看构建冤假错案的预防和救济机制
    第二节 媒体报道对公正审判的影响
        一、药家鑫案的基本情况
        二、新闻报道和舆情在此案中的作用
        三、药家鑫案件的法律分析
        四、以药家鑫案为视角思考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关系
    第三节 媒体报道对司法的纠偏作用
        一、于欢案的基本情况
        二、于欢案的法律和媒体报道作用分析
        三、于欢案件中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贡献
    第四节 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维护
        一、8·27 昆山砍人案的基本情况
        二、此案报道和舆论分析
        三、此案中舆论对刑事司法实体公正的影响
        四、此案对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影响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对司法影响
        一、张扣扣案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的舆情讨论
        三、真相与对真相的想象
第四章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关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强调保护言论自由模式
        一、美国的言论自由传统
        二、美国司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与媒体报道的问题
        三、司法对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权的保护
        四、缄口令
        五、对律师的言论限制
        六、对司法人员的言论限制
        七、与陪审团审判有关的限制
    第二节 英国注重保障司法公正的模式
        一、英国的司法公开
        二、英国司法对媒体涉法报道的限制
        三、英国处理新闻报道与司法关系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欧洲国家媒体与司法报道关系
        一、欧洲关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文件
        二、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和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
        三、欧洲大陆国家关于司法和媒体关系的规定
        四、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保密制度和救济手段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与司法关系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影响下舆论环境特点
        一、新传播环境的特点分析
        二、新传播因素在司法领域影响和体现
        三、新形势下的司法信息公开工作的短板和不足
    第二节 影响司法公正的新传播因素考察
        一、新技术下庭审公开的边界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的规制问题
        三、对司法的匿名评论权问题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公众领域问题
        一、以奈特诉特朗普案看公众人物社交网络管理
        二、媒体与公众平台的责任划分
    第四节 媒体新环境下的被遗忘权问题
        一、被遗忘权原理
        二、被遗忘权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三、被遗忘权保护的途径
        四、被遗忘权保护对于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意义
第六章 改善媒体报道与司法关系的建议
    第一节 构建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和谐关系初探
        一、媒体报道与司法活动的合作基础
        二、司法和媒体的共同任务
        三、司法公正原则和媒体报道的兼容
        四、构建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和谐关系有效做法
    第二节 确立和完善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路
        一、正确认识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二、以主流媒体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司法公正舆论环境
        三、根据舆论建议促进司法公正
        四、媒体与司法关系之协调
    第三节 依法规制司法与新闻的关系
        一、依法行使言论自由权
        二、制定相关人员的职业准则
        三、明确媒体在报道司法工作中的社会责任
        四、司法机关对媒体报道限制
        五、媒体的自我规制
        六、新闻媒体的行业规制
    第四节 媒体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
        一、新闻侵权行为的界定
        二、媒体报道侵权法律救济的原理
        三、媒体侵权的法律救济的方式
        四、新闻侵权的救济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2)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及文献评述
        1.3.1 国外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1.3.2 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图
2 农业信息化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化
        2.1.2 农业信息化
        2.1.3 农业现代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学理论
        2.2.2 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3 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3.1 龙川县概述
        3.1.1 龙川县地理区位
        3.1.2 自然资源丰富
        3.1.3 水资源丰富
        3.1.4 旅游特产资源
    3.2 龙川县经济发展概况
    3.3 龙川县农业生产现状
    3.4 龙川县农业信息化现状
        3.4.1 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4.2 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3.4.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4 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4.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
    4.3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文化程度较低
    4.4 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5 农民获取农业信息能力较差
5 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5.2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高效共享机制
    5.3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5.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5.5 农民综合素质与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6 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6.1.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应用
        6.1.3 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6.1.4 加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6.2 建设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6.2.1 促进跨部门跨领域信息资源整合
        6.2.2 畅通信息资源传播渠道
        6.2.3 有效实现电子商务资源共享
        6.2.4 运用大数据推动农业资源流动
    6.3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
        6.3.1 进一步充实农业专家队伍
        6.3.2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6.3.3 加强农业系统内人员培养
    6.4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6.4.1 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6.4.2 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6.4.3 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6.4.4 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
    6.5 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
        6.5.1 加大农业信息化宣传力度
        6.5.2 加强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
        6.5.3 进一步强化电商培训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涵
        一、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二、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服务创新概述
        一、服务创新的定义
        二、服务创新的特征
        三、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
    第三节 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一、服务经济理论
        二、国际贸易理论
        三、竞争理论
        四、创新思想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四、新增长贸易理论
第二章 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第一节 服务创新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服务创新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度
        二、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优化
        三、服务创新成为服务贸易市场垄断的主导力量
        四、服务创新推动服务贸易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服务创新的动力
        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是服务创新最主要的使用者
        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创新的方向
        三、服务贸易是服务创新最重要的推广途径之一
        四、服务贸易为不同服务创新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第三节 服务创新、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第三章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服务业内部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
    第三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项目的开发
        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产品的质量
        四、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品牌打造
        五、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产品价格优势的形成
        六、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商业模式发展
    第四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四章 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概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1980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二、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服务创新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的影响
        一、服务创新对跨境交付的影响
        二、服务创新对境外消费的影响
        三、服务创新对商业存在的影响
        四、服务创新对自然人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服务创新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
        一、服务创新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二、服务创新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发展—从“钻石模型”到“加核钻石模型”
第五章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基于“加核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方法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第二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
        三、评价对象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过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障碍分析
    第一节 当前服务贸易发展中服务创新呈现出的几种趋势
        一、服务创新的外部环境变化发展越来越快
        二、服务创新领域不断扩大
        三、服务创新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
        四、服务创新带来的贸易收益不断增加
    第二节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服务创新投资强度增大制约服务创新的发展
        二、服务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弱化了服务创新的动力
        三、服务创新政策管制过严影响了服务创新活力
        四、服务创新人才不足制约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服务创新能力偏弱制约了服务贸易收入的增长
第七章 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节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路径
        二、日本的东京模式
        三、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一、印度软件服务贸易业的成功经验
        二、巴西服务贸易发展及其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上述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二、不断优化服务创新环境
        三、重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四、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
第八章 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一、进一步改革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二、加强研究和出台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产业支持政策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服务贸易竞争法制环境
        四、建设有利于服务创新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和共用技术平台
        五、进一步强化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创新发展的话语权
    第二节 以强化规划完善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中观战略
        一、开展特色性的服务创新促进区域服务贸易发展
        二、优化服务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服务贸易效率
        三、建设服务创新园区攻克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瓶颈
    第三节 以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一、以服务创新战略改善服务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态势
        二、以服务创新要素汇聚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绩效
        三、以服务创新知识管理促进形成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以服务创新人才培育持续保持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礼与情—日本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文化中的赠答行为
    1.1 宗教思想中的赠答行为
        1.1.1 祭祀与赠答习俗的发端
        1.1.2 氏神信仰中的集团性
    1.2 “和”文化中的赠答行为
        1.2.1 “和”的形成因素
        1.2.2 “和”与赠答中的体察心理
第二章 日本赠答行为中的民俗审美
    2.1 日本社会的礼俗文化
        2.1.1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礼制
        2.1.2 日本国民的德育教育理念
    2.2 日本社会的人际交往
        2.2.1 人情关系产生的缘由
        2.2.2 人情美在日本衣食住中的体现
第三章 日本礼品包装文化中的视觉表象
    3.1 礼品包装的“用与美”
        3.1.1 礼品包装的物心之“用”
        3.1.2 借礼言心
    3.2 礼品包装的“型与形”
        3.2.1 实用主义的物化体现
        3.2.2 作用于形的自然之道
第四章 日本礼品包装中民族文化的物化
    4.1 包装功能、材质对民族文化的传达
        4.1.1 有形的心意——折纸
        4.1.2 有形的灵魂——绳结
        4.1.3 神圣的容器——竹叶、木料、稻草
    4.2 包装图形、色彩、文字对民族文化的渲染
        4.2.1 装饰性的图形
        4.2.2 象征性的色彩
        4.2.3 图形化的字体
第五章 日本礼品包装审美移情的民艺思想
    5.1 日本礼品包装中的民艺思想
        5.1.1 民艺思想对现代日本设计的影响
        5.1.2 民艺思想对礼品包装设计的滋养
    5.2 基于民艺思想下日本礼品包装中的审美特征
        5.2.1 精致唯美的观赏性
        5.2.2 友好亲和的游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文化供应社及其抗战文化传播研究(193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抗战文化”研究热与非常态社会环境下媒介研究的冷思考
        一、“抗战文化”与“非常时期”的出版业研究
        二、桂林“文化城”独特历史现象中的文化供应社
        三、基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抗战出版史个案研究
    第二节 研究综述:有关“抗战文化”、“桂林'文化城'”和“出版史个案”的研究概况
        一、关于“抗战文化”与“抗战出版史”的研究情况
        二、关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抗战时期出版个案的研究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体内容与创新点:基于传播学理论构架的出版史个案研究
        一、基于历史学研究的史料爬梳
        二、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内容构架
        三、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供应社:非常态社会环境下诞生的媒介组织
    第一节 冲突与流徙: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生态
        一、战时文化变迁:出版业的西迁与空间格局的转变
        二、意识形态博弈:日伪、中央、中共战时文化政策之比较
        三、聚合与多元:战时出版业的文化传播特征
        小结
    第二节 求同存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桂林“文化城”的形成
        一、新桂系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与开放的政治姿态
        二、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统一战线策略在广西的实践
        三、地利与人和:桂林“文化城”形成的硬、软条件
        四、桂林“文化城”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分析
        小结
    第三节 新军突起:文化供应社的诞生与发展
        一、序曲:广西建设研究会对进步文化传播的铺垫
        二、筹备与成立(1939年)
        三、发展期(1939年—1942年)
        四、转型期(1942年—1944年)
        五、重建期(1945年—1948年)
        六、转移期(1949年—1953年)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股份制”的出版企业与“进步性”的出版同人
    第一节 “二元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与组织架构
        一、文供社的董事会、监事会构成及股东会议制度
        二、文供社的企业融资及增股状况
        三、文供社的企业构架与运行
        小结
    第二节 进步性的人事组织策略与危机应变
        一、建社初期的人事结构及学习型组织建设
        二、皖南事变后的人事调整与出版人的坚守
        小结
    第三节 “监护人”:文供社的管理层
        一、李任仁:“数茎红花带雨横”
        二、陈劭先:“海内几人同”
        三、陈此生:抗战文化合作的“桥梁”
        四、万民一、万仲文、赵晓恩:临危受命的“掌门人”
        小结
    第四节 “把关人”及“舆论领袖”:文供社的编辑群与作者群
        一、胡愈之:大众文化出版的操盘手
        二、邵荃麟:进步文化建设的思想者
        三、傅彬然、宋云彬、杨承芳等:学养深厚的出版专家
        四、文供社的作者群:进步文化传播的“舆论领袖”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众化”语境下文供社的出版生产
    第一节 抗战语境下的传播受众与文化出版
        一、抗战时期的传播受众的特征
        二、抗战时期“大众化”的出版特征
        三、桂林“文化城”的出版物概况
        小结
    第二节 文化供应社的编辑方针及出版概况
        一、制定与完善(1939年—1942年):以通俗读物为核心的编辑方针及书刊生产
        二、发展与转型(1942年—1944年):以文艺类书籍为主的书刊生产
        三、收缩与转移(1944年—1953年):以重版为主的维持性生产
        小结
    第三节 “文化室图书”与《新道理》:“大众化”传播语境下的通俗读物
        一、大众文化传播的空间布局:“文化室图书”
        二、大众文化传播的时间延展:《新道理》杂志
        小结
    第四节 从“大众文艺读物”到“文学创作丛刊”:抗战文艺向深处挖掘之路
        一、“大众文艺读物”的生产
        二、通俗文学单行本的流行
        三、青少年文艺类丛书的普及
        四、“文学创作丛刊”的问世
        小结
    第五节 《文化杂志》月刊:学术理论的阐扬与抗战文艺的传播
        一、《文化杂志》的创刊与编辑内容分析
        二、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学术理性的阐扬
        三、“文艺”栏目的设置与抗战文学的传播
        小结
    第六节 地方性出版物:权力场的借势与平衡
        一、《干部政策》:广西地方干部建设学校的教材出版
        二、“国民教育丛书”:广西“新县制”下的国民基础教育指导书
        三、其他广西地方性书籍及学术书籍的出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供社战时的发行策略与话语权的斗争
    第一节 文供社发行渠道的建设与拓展
        一、1939年—1941年:发行部门的草创与发展
        二、1941年—1943年:发行业务的壮大与延伸
        三、1944年—1953年:抗战末期发行工作的转移与战后的重建
        小结
    第二节 文供社的发行方式
        一、门市与批发
        二、邮购业务
        三、流动发行
        小结
    第三节 文供社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形象的建立
        二、行政力量推广
        三、自办期刊推广
        四、广告宣传推广
        五、书刊促销策略
    第四节 “文化供应社书报联合广告”与战时桂林出版生态
        一、广告主体分析
        二、广告内容分析
        三、广告书价分析
        小结
    第五节 抗战文化的多形式传播与进步“话语权”的斗争
        一、形式多样的抗战文化传播形式
        二、进步“话语权”的斗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供社的出版传播效果、历史贡献及思考
    第一节 文化供应社出版活动的传播效果
        一、出版物的传播覆盖面与数量
        二、传播受众的反馈与影响
        小结
    第二节 文供社抗战文化传播的历史贡献
        一、团结和保护了大量进步文化人维系了进步文化事业的开展
        二、在文化运动低潮时期繁荣了抗战文化与地方文化
        三、对抗战文化研究特别是抗战文学研究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四、为中国现代出版精神的建设提供历史参考
    第三节 文供社出版活动的历史局限
        一、通俗读物的过剩与经典作品的缺乏
        二、权力场的博弈影响了出版生产的不稳定
        三、战后未能延续文化生命服务地方出版事业的遗憾
    第四节 对文化供应社出版传播活动历史的思考
        一、“压制还是包容”:文化体制的策略选择
        二、“顺为还是变革”:媒介组织的战时选择
        三、“迎合还是引导”:传播主体的文化选择
本文结论
附录一: 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大事记
附录二: 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编印书籍目录
附录三: 《文化杂志》分类目录索引
附录四: 相关图片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服务导向的区(县)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以ZZ市J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及难点
2 政府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内外实践综述
    2.1 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综述
        2.1.1 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概念与内涵
        2.1.2 绩效管理与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2.1.3 战略绩效管理
    2.2 组织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与方法
        2.2.1 制定组织绩效计划(目标)的方法与工具
        2.2.2 确保绩效考核评价科学性的有效方法:360 度考核法
    2.3 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2.3.1 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与发展历史考察
        2.3.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综述
        2.3.3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综述
    2.4 服务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2.4.1 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建设服务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4.2 服务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主要特征分析
3 ZZ市JS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ZZ市JS区基本情况简介
    3.2 ZZ市JS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3.2.1 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3.2.2 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现状
        3.2.3 绩效管理的内容规定
        3.2.4 关于绩效考核周期、程序结果等级的规定
        3.2.5 关于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规定
    3.3 JS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JS区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3.3.2 JS区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3.4 JS区政府绩效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总结
4 服务导向的JS区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改进设计
    4.1 JS区政府绩效管理组织体系改进设计
    4.2 JS区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体系改进设计
    4.3 JS区政府绩效监控、督导体系改进设计
    4.4 JS区政府绩效考评、反馈体系改进设计
    4.5 JS区政府绩效结果应用体系改进设计
5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统筹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1.1.3 潍坊市的城镇化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关于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1.2.2 国外关于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理论研究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个案研究法
        1.4.4 跨学科研究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镇化发展理论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2.3 资源经济学相关理论
    2.4 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理论
    3.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3.2.2 协调发展原则
        3.2.3 集约化发展原则
        3.2.4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3.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3.3.1 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资源统筹和配置水平
        3.3.2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3.3.3 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3.3.4 统筹城乡资源,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3.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3.4.1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
        3.4.2 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
        3.4.3 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4.4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国外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经验与启示
    4.1 韩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4.1.1 韩国城市化进程
        4.1.2 韩国城市化的特征
        4.1.3 韩国城市化中的资源配置及其问题
    4.2 美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4.2.1 美国城镇化的阶段
        4.2.2 美国城镇化的特点
        4.2.3 美国城镇化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4.3 英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4.3.1 英国城镇化进程
        4.3.2 英国城镇化的特点
        4.3.3 英国城镇化中的经典案例
    4.4 拉美国家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4.4.1 拉美国家城镇化的进程
        4.4.2 拉美国家推进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4.5 国外城镇化的启示
        4.5.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4.5.2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5.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类型与结构
    5.1 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资源
        5.1.1 潍坊市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5.1.2 潍坊市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
    5.2 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
        5.2.1 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5.2.2 潍坊市城镇化经济社会资源的发展规划
        5.2.3 潍坊市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及解决方式
    5.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要素资源流动
        5.3.1 城乡一体化中要素流动的意义
        5.3.2 城乡一体化中要素流动的案例
        5.3.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
    5.4 新型城镇化发展面对的资源结构
        5.4.1 城镇化的资源结构
        5.4.2 城镇化资源结构面临的问题
        5.4.3 潍坊市解决资源结构问题的梯次推进模式
6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模型
    6.1 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资源利用
        6.1.1 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问题
        6.1.2 潍坊市产业结构现状
        6.1.3 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6.2 人口集聚、社区建设与资源利用
        6.2.1 社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6.2.2 潍坊市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做法
        6.2.3 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展望
    6.3 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6.3.1 城镇化中的公共文化建设问题
        6.3.2 潍坊市的文化资源及利用
        6.3.3 文化资源与城镇化发展
    6.4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与资源利用
        6.4.1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6.4.2 城镇化视野中的环境问题
        6.4.3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
    6.5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模型
        6.5.1 加强城乡资源统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6.5.2 城乡资源统筹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6.5.3 潍坊市推进乡城资源统筹的问题和展望
7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7.1 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机制
        7.1.1 资源配置的机制和任务
        7.1.2 城镇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和市场作用
        7.1.3 潍坊市城镇化中的政府和市场作用
    7.2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边界
        7.2.1 城镇化中的政府作用
        7.2.2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边界
    7.3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效结合方式
        7.3.1 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
        7.3.2 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7.3.3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7.3.4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建设
    7.4 农民、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博弈关系与利益均衡机制
        7.4.1 城镇化中的利益博弈问题
        7.4.2 利益博弈与利益保障机制设计
8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安排
    8.1 新型产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8.1.1 新型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8.1.2 潍坊市推进新型产业化的主要举措
        8.1.3 新型产业化与城镇化资源配置
    8.2 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机制
        8.2.1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8.2.2 潍坊市推进社区资源建设的主要做法
        8.2.3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配置
    8.3 社会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8.3.1 发展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
        8.3.2 发展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机制
    8.4 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机制
        8.4.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8.4.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8.4.3 潍坊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机制
9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有效与可持续配置的支撑条件
    9.1 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
        9.1.1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9.1.2 建立健全城镇化制度特别是土地保护制度体系
        9.1.3 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9.2 探索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有序发展模式
        9.2.1 各地推进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9.2.2 潍坊市推进城镇化的未来展望
    9.3 有效实现农民的观念转变与社会角色转换
    9.4 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要素与资源流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生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其生态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综述
        一、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内容
        三、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商事登记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 商事登记的概念
        二、 商事登记的功能
        三、 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
        四、 商事登记制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生态性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章 国外商事登记模式及其社会生态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以德国为代表的法院主管登记模式及其社会生态
    第二节 以英美为代表的行政主管登记模式及其社会生态
    第三节 以荷兰为代表的商会主管登记模式及其社会生态
    第四节 国外商事登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治生态研究
    第一节 我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第二节 基于“有限政府理论”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 有限政府理论概述
        二、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中政府行为的制度证成与完善
    第三节 基于“市民社会自治理论”的市民和社会组织角色定位
        一、 市民社会自治理论概述
        二、 我国市民社会的现状
        三、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中社会组织行为制度证成与完善
        四、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中商事主体行为制度证成与完善
第四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经济生态研究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
        一、 近 30 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和现状
        二、 我国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宏观把握
    第二节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自主经营权
        一、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分析
        二、 我国商事主体自由经营权的解放和保障
第五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文化生态研究
    第一节 思想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政府工作中的“官本位”文化
    第三节 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关系”文化
    第四节 商事主体个人的“信用”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K公司离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外包理论
        2.1.1 外包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2.1.2 外包的收益与风险
    2. 2 服务营销理论
        2.2.1 服务及其特点
        2.2.2 服务营销组合
    2.3 战略管理理论
        2.3.1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2.3.2 企业战略管理的要素
        2.3.3 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3 K 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K 公司简介
        3.1.1 公司架构及部门设置
        3.1.2 境内境外渠道建设
        3.1.3 服务内容
        3.1.4 业务操作流程
    3.2 离岸服务概念界定
        3.2.1 离岸公司及基本特征
        3.2.2 离岸公司的功能与影响
        3.2.3 离岸公司代理注册服务
    3.3 离岸代理注册服务行业现状
        3.3.1 离岸代理注册服务行业概况
        3.3.2 离岸代理注册服务企业基本形式
    3.4 K 公司代理业务行业对比分析
        3.4.1 离岸公司注册代理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3.4.2 K 公司存在的问题
4 K 公司发展策略
    4.1 离岸代理注册服务业务客户需求分析
        4.1.1 客户需求
        4.1.2 客户分类
        4.1.3 客户需求分析
    4.2 基于 SWOT 的策略调整
        4.2.1 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
        4.2.2 政治与法律环境
        4.2.3 文化环境
        4.2.4 威胁分析
        4.2.5 竞争分析
        4.2.6 SWOT 分析总结
    4.3 策略定位
        4.3.1 公司业务定位与发展目标
        4.3.2 目标市场
        4.3.3 基于客户需求的业务战略基本体系与框架
    4.4 业务发展战略规划
        4.4.1 战略目标
        4.4.2 战略执行
5 K 公司发展策略的实施保障策略与措施
    5.1 业务流程再造
        5.1.1 客户拓展与筛选
        5.1.2 客户成交与注册跟进
        5.1.3 客户注册后跟进
    5.2 服务组织及结构
    5.3 培育企业文化
    5.4 服务营销策略
        5.4.1 服务产品体系规划
        5.4.2 服务价格体系设定
        5.4.3 业务推广渠道与方式
        5.4.4 服务过程管理
        5.4.5 服务人员策略
        5.4.6 服务的有形展示
    5.5 人力资源管理
        5.5.1 人才理念
        5.5.2 招聘制度
        5.5.3 培训制度
        5.5.4 考核制度
        5.5.5 激励制度
    5.6 管理信息系统完善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从CJFD的发展看CNKI的版权保护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变化及特征——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D]. 杨益航.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龙川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袁雅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3]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林惠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礼与情—日本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研究[D]. 胡晓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文化供应社及其抗战文化传播研究(1939-1945)[D]. 宋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服务导向的区(县)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以ZZ市JS区为例[D]. 王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6(04)
  • [7]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8]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D]. 刘升勤.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0)
  • [9]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生态性研究[D]. 雷江帆.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3)
  • [10]K公司离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从CJFD发展看CNKI版权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变化与特征——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