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一、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兰菲[1](2021)在《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不少研究表明机体炎性免疫指标在评估恶性肿瘤的发展和预测其预后中有一定意义,且在临床工作中较易获得数据,检测花费便宜,临床参考价值较高。虽然许多血液学和免疫学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预测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但对于这些标记物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尚未形成共识。此外,对于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也没有研究报道治疗前血液指标、免疫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食管癌非手术放化疗患者的免疫参数、外周血细胞比率与总生存期(OS)的关系,并分析相关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病理诊断为食管癌的非手术放化疗患者,主要收集初治前一周内的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共筛出6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进行分析,分别为114例仅放疗患者、143例仅化疗患者、343例放化疗患者和10例其他患者,分别对每组进行分析。在343例病人中筛选出放疗总剂量在50-70Gy之间的297例食管癌患者,筛选出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收集数据包括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卡式评分、体重指数、吸烟史、癌症家族史),诊断信息(组织学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胃镜描述病变的位置),治疗相关的信息(放射剂量、放疗分割次数、化疗周期),血液学数据(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绝对计数及其比率),免疫功能数据(CD3+、CD4+、CD8+、CD4+CD8+、CD4+/CD8+比值与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CD45+CD4+CD25 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B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对610例病人:每个连续变量的最优边值由ROC曲线(包括血液学数据和免疫功能数据)确定。根据基线血液学和免疫学标记的最佳边界值对患者分层。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来确定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多元分析选择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获得OS的均值和中位数。对297例病人:根据ROC曲线,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筛选出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对数秩检验评估生存曲线的差异。所有分析均为双侧分析,P值设定为0.05。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10例非手术EC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岁[范围34-80岁],包括411名男性和199名女性。仅接受放疗的114例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有8个因素与更好的OS相关:低临床分期、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放疗模式、≥60Gy的第一放疗剂量组(≥60 vs.≥50且<60Gy)、≥60Gy的第二放疗剂量组(≥60vs.<60Gy),≥50Gy的第三放疗剂量组(≥50 vs.<50Gy),≥40Gy的第四放疗剂量组(≥40 vs.<40Gy),ANC≤3.9,NLR≤2(P<0.05)。最终多因素的分析中,≤2的低NLR组(HR4.710,95%CI 1.036-21.406,P=0.045),放疗模式中的IMRT组(HR3.037,95%CI 1.018-9.062,P=0.046),≥60Gy的第一放疗剂量组(HR3.320,95%CI1.264-8.721,P=0.015)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仅接受化疗的143例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有7个因素与更好的OS有关:化疗周期为≥4(<4 vs.≥4),白细胞≤5.2(≤5.2 vs>5.2),ANC≤3.4(≤3.4 vs>3.4),NLR≤2.0(≤2.0 vs>2.0),AMC≤0.4(≤0.4 vs>0.4),PLR≤161.1(≤161.1 vs>161.1),CD4+CD8+≤1.7%(P<0.05)。最终多因素分析中,化疗周期为≥4(HR 2.532,95%CI 1.594-4.021、P=0.000)、ANC≤3.4(HR 1.669、95%CI 1.085-2.568、P=0.020)、PLR≤161.1(HR 1.975、95%CI1.291-3.022、P=0.002)和CD4+CD8+≤1.7%(HR 2.345、95%CI 1.506-3.651、P=0.000)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对于343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约有一半(166,48.4%)接受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多西紫杉醇+顺铂(DP)或紫杉醇+顺铂(TP)方案。在单因素分析中,对于343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同步放化疗组与非同步放化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于343例放化疗患者,化疗4周期及以上患者的预后优于4周期以下患者。但在同期放化疗的166例患者中,4周期及以上治疗的患者与4周期以下治疗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相反,对于177例非同步放化疗患者,4周期及以上的患者比4周期以下的患者有更好的OS。对于放疗剂量为45Gy或以上的329例患者,4周期或以上的患者比4周期以下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预后。将所有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的放射剂量分为两组,分别比较预后,放疗剂量(≥60 vs.≥50 but<60Gy),放疗剂量(≥60 vs.<60Gy),放疗剂量(≥50 vs.<50Gy),放疗剂量(≥40 vs.<40Gy)。放疗剂量(≥60 vs≥50 but<60Gy)或放疗剂量(≥60 vs<60Gy)无统计学意义(P>0.05)。≥50Gy的放疗剂量或≥40Gy的放疗剂量被发现与更好的OS有关。此外,NLR≤1.6,PLT≤215.5,PLR≤146.9,CD45+CD4+CD25HICD127LOW≤5.2%和CD4+CD8+>3.5%(P<0.05)与更好的OS有关。最终多因素的分析中,177例非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化疗周期为≥4(HR 1.688,95%CI 1.108-2.572,P=0.015),≥50Gy(HR2.192,95%CI 1.228-3.915,P=0.008)和CD4+CD8+>3.5%(HR 2.175,95%CI1.208-3.917,P=0.010)的放疗剂量是更好OS的独立预后指标。Kaplan-Meier分析显示放化疗组、放疗组、化疗组的均值分别是31.00(月)、27.71(月)、20.14(月)。中位数分别是20.63(月)、17.87(月)、10.87(月)。343例病人中筛选出297例放疗剂量在50-70Gy的病人选择诊断价值最高的调节性T细胞进行详细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297例患者中的平均预处理比例为5.47%±1.91%,中位数为5.20%(范围为1.30-13.80%)。我们以5.15%为界值,把患者分为高调节性T细胞组(>5.15%;n=152,51.2%)和低调节性T细胞组(≤5.15%;n=145,48.8%)来预测预后。在分析的临床病理特征中,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肿瘤位置和CD4+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相关。高比例调节性T细胞的患者OS明显比低比例调节性T细胞的患者差。此外,CD4+CD8+双阳性细胞比例较低的患者OS低于CD4+CD8+双阳性细胞比例较高的患者OS。单因素分析发现两个因素与较好的OS相关:CD4+CD8+>3.4%(P<0.05)和CD45+CD4+CD25HICD127LOW≤5.1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肿瘤部位、高比例的CD4+CD8+双阳性细胞、低比例的CD45+CD4+CD25 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为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预处理NLR与三个治疗组(仅放疗、化疗、放化疗)的OS均有关,非手术食管癌患者NLR低者可预测更好的OS。仅化疗或放化疗治疗组中,预处理CD4+CD8+双阳性T细胞对食管癌患者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三种治疗的生存获益排序为放化疗组>单纯放疗组>单独化疗组。2.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在食管癌的放化疗病人中具有预测生存预后的作用,且较低比例的预处理调节性T细胞可以独立预测更好的OS。

马双双[2](2021)在《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指发生于鼻咽及其侧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头颈部肿瘤的首位。鼻咽癌有三种病理亚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又分为分化癌和未分化癌。鼻咽癌具有发病部位隐匿,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因此,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预后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鼻咽癌的发病情况与地域、种族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相对复杂,且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的影响因素鲜有相关报道,因此研究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的预后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建立有效的疗效预测及预后模型,以达到降低鼻咽癌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入院的67例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通过对病例资料进行筛选,最终入组53例患者。通过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对纳入本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建立详细的临床研究数据库。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用Kaplan-Meire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缺失值的处理采用序列平均值填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0%、59.90%、47.60%;总生存率分别为93.90%、64.40%、50.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P=0.014)、远处转移(M分期,P=0.044)、中性粒细胞(P<0.001)、血小板(P=0.01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41)、是否放疗(P<0.001)、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36)与鼻咽癌患者PFS有相关性。临床分期(P=0.040)、远处转移(M分期,P=0.011)、白细胞(P=0.008)、中性粒细胞(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40)、是否放疗(P<0.001)、中医药治疗时间(P=0.014)与鼻咽癌患者OS有相关性。非角化性分化型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与本组患者PFS和OS无统计学显着意义(PFS:P=0.291;OS:P=0.19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本组复发、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非角化性鼻咽癌的患者未产生生存获益(P=0.644),考虑与本组样本量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5)、血小板(P=0.011)、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04)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型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分期(P=0.002)、白细胞(P=0.01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30)、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04)、中医药治疗时间(P=0.002)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型鼻咽癌患者的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临床分期、血小板水平、炎症状态均是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换言之,临床分期越晚,血小板水平及炎症状态越高,鼻咽癌患者的预后越差。饮酒也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化程度并不能成为影响非角化性鼻咽癌的预后因素。以放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本研究中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是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可显着提高患者PFS,考虑同步放化疗联合以尼妥珠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对鼻咽癌患者产生生存获益。免疫治疗对本组复发、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非角化性鼻咽癌的患者未产生生存获益。中医药治疗高暴露(≥4M)是鼻咽癌患者OS的独立保护因素,配合中药治疗时间延长,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也为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策略。

程翠[3](2021)在《手术联合放化疗与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下咽鳞癌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下咽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往往很差。早期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基础,同时尽可能保护器官和局部功能。然而晚期下咽癌还没有明确的治疗规范,本研究旨在比较Ⅲ、Ⅳ期下咽鳞癌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放化疗与根治性放化疗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的85例Ⅲ、Ⅳ期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联合放化疗组(n=30)和根治性放化疗组(n=55)。中位随访时间为32(1090)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局部控制率(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5例患者的3、5年OS分别为37.5%、30.9%,3年PFS、LCR分别为33.4%、35.3%。8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其中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1、3、5年OS分别为76.7%、51.1%、46.0%,根治性放化疗组分别为50.8%、30.9%、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109,P=0.013);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1、2、3年PFS分别为66.0%、58.8%、46.5%,根治性放化疗组分别为45.3%、30.7%、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545,P=0.033);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1、2、3年LCR分别为72.9%、58.2%、46.0%,根治性放化疗组分别为47.1%、33.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718,P=0.030)。局部晚期下咽鳞癌患者OS、PFS、LCR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T分期、N分期及治疗方式。治疗期间手术联合放化疗组与根治性放化疗组患者放射性咽炎(P=0.002)和放射性皮炎(P=0.020)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的OS、PFS及LCR均高于根治性放化疗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肿瘤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均为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OS、PFS和LCR的独立预后因素。

艾合买提·吾守尔[4](2021)在《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下咽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和独立预后因素,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下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几乎下降一伴。目前下咽癌的外科治疗,除了原发灶的切除外,颈淋巴结的清扫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分期较早(T1-T2)的原发下咽癌患者颈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多年来临床上有不同意见。此外,基于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尚未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探讨颈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同时通过探索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个体化预测患者颈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模型,为术前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治疗的T1-T2期下咽癌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归纳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以术后患者颈淋巴结阳性与否为结局变量,对年龄、性别、重度吸烟、重度饮酒、肿瘤原发灶位置(梨状窝、下咽后壁、环后区)、肿瘤分化类型(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临床T分期(T1和T2)、肿瘤生长类型(外生型和溃疡型)、肿瘤大小(≤2、2-3cm和3-4cm)、神经/脉管侵犯(是/否)等10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初步构建个体化预测T1-T2期下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表示预测模型的区分度(Discrimination);用500次有放回的重采样(Bootstrap)的方法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Internal validation),并用校准曲线来表示模型的校准度(Calibration);用临床决策曲线(DCA)来表示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Clinical usefulness)。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T1~T2期下咽癌患者共349例,其中梨状窝癌282(80.8%)例,下咽后壁癌46(13.2%)例,环后癌21(6%)例;T2期病例占86.5%。男性321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为11.5:1。患者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4±6.2岁,发病高峰在55~70岁。多数患者有重度吸烟史(73.4%)和重度饮酒史(84.0%)。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性(67.9%)为主,103(29.5%)例患者有神经/脉管侵犯。环后癌中女性患者比例为23.8%,远高于梨状窝癌(5.3%)和下咽后壁癌(17.4%)(P<0.01)。梨状窝癌患者平均年龄更低,且重度吸烟和重度饮酒的比例均较下咽后壁癌和环后癌高。肿瘤组织分化类型以中(45.6%)、低分化(46.7%)为主,其中位于梨状窝肿瘤较下咽后壁和环后区肿瘤更倾向于低分化,而下咽后壁和环后区肿瘤更倾向于中分化(P=0.04)。颈淋巴结阳性患者共有207例,总转移率为59.3%(207/349)。T2期颈淋巴结转移率为 62.3%(188/302)显着高于 T1 期 40.4%(114/302)(P=0.01)。原发灶位于梨状窝区、下咽后壁区和环后区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3.1%(178/282)、50.0%(23/46)和28.6%(6/21),且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1)。同侧颈部的转移淋巴结主要部位位于Ⅱ、Ⅲ和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 43.6%(152/349)、32.4%(113/349)和 10.0%(35/349),而 Ⅰ(3/349)、V(13/349)区转移较少见,淋巴结转移率小于3.7%,均在Ⅱ、Ⅲ、Ⅳ区转移的基础上再转移。有双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转移率为21.6%(19/88),对侧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11/88)、10.2%(9/88)和 5.6%(5/8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性别、重度饮酒、原发灶位置、肿瘤分化类型、临床T分期、肿瘤大小、神经/脉管侵犯对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有显着影响(P值均<0.05)。性别为男性,有重度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直径越大的患者,颈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OR值均>1)。原发灶位于梨状窝的肿瘤更倾向于颈淋巴结转移,其次下咽后壁癌和环后癌。在多因素分析中用逆向逐步选择法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二次识别,除了性别以外其余变量均被筛选,其中原发灶位置、肿瘤分化类型、肿瘤直径、神经/脉管侵犯显着影响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P值均<0.05),效应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而重度饮酒、临床T分期的危险因素效应不显着(P值均>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六个临床因素即预测变量,包括重度饮酒、原发灶位置、肿瘤分化类型、临床T分期、肿瘤大小、神经/脉管侵犯,初步构建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以列线图的形式展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等于0.773,而内部验证后的AUC=0.774,说明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在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图中曲线拟合线与参考线较为接近,两条线大致重合,提示模型的预测结果真实性可靠。临床决策曲线表明在预测模型在10-85%的阈概率范围内,患者净获益较两个极端曲线都高,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下咽癌好发于老年男性;多数患者有重度吸烟史和重度饮酒史。环后癌中女性患者比例远高于梨状窝癌和下咽后壁癌中的比例。本研究建议对T1-T2期下咽癌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Ⅱ~Ⅳ区淋巴清扫,而对T2期病例术前应充分结合患者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所示,积极选择性清扫对侧颈部Ⅱ~Ⅳ区。原发灶位置,肿瘤分化类型,肿瘤大小和神经/脉管侵犯均为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的评估表明T1-T2 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拓[5](2021)在《CT纹理分析方法在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本次实验就采用CT纹理分析的方法,提取原发肿瘤病变(primary tumor lesions,PTL)的颈部CT增强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以在术前预测下咽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可行性。为下咽癌的患者的术前检查、诊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1、选取、采集2015年01月-2020年10月间在苏北人民医院就诊并治疗的42名下咽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筛选入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经CT检查后1月内行手术治疗,CT检查前未进行放、化疗等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依据经手术后病理证提供的准确病理pTNM分期,并且在术后6月随访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原发灶肿瘤复发的患者共计33人。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其中pN0 13例、pN112例、pN2 8例。进一步将其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即pN0(n=13)和淋巴结转移组组即pN+(n=20)。2、采集患者颈部CT增强图像,分别采集患者动脉期、静脉期显示病灶最大层面图像前后2张,所有图像用专业绘制软件进行图像分割,使用Ma Zda4.6软件在患者的颈部CT增强图像上手动勾画出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用软件自带的提取方法提取纹理参数,提取5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纹理参数:分别是均值(Mean value)、偏斜(Skewness)、相关性(Correlation)、熵(Entropy)和峰度(Kurtosis)。同一患者取2张图片的纹理分析参数值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颈部CT增强的静脉期和动脉期上的纹理参数值的差异,将提取出的纹理参数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参数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绘制,并且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the ROC curve,AUC),从而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计算出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结果:1、差异性检验: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的P=0.567,T分期P=0.614,因此年龄、T分期两者在两组的统计中均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的静脉期纹理分析值的均值、偏斜及峰度的p值分别为0.652、0.205、0.611,动脉期的均值、偏斜及峰度的p值分别为0.985、0.5000、0.321,均大于0.05,故认为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之间其均值、偏斜及峰度无统计学差异。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之间静脉期相关性的P值为0.004小于0.005,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之间动脉期相关性的P值为0.004小于0.005,认为两组间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N0组与pN+组两组患者之间动脉期、静脉期的熵值的P值均小于0.001,认为两组间熵值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选取其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分析值,即熵值与相关性值,绘制ROC曲线并判断其诊断能效。2、诊断能效:静脉期的熵AUC=0.858、相关性AUC=0.804,AUC的值均位于0.7-0.9间,动脉期期的熵AUC=0.877、相关性AUC=0.785,AUC的值均位于0.7-0.9间。故认为熵的值和相关性的值在判断下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中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纹理参数中的熵值和相关性值可以通过区分肿瘤的异质性等特征,以预测、判断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其中,静脉期纹理参数熵值和动脉期纹理参数熵值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较好的表现。纹理分析方法可以为临床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于文洁[6](2020)在《口腔及口咽癌系统性炎性标志物及其与微环境CD15+细胞及MDA5表达预后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口腔、口咽及唇癌术前NLR、PLR的预后预测意义研究研究背景:头颈癌是全球第六大肿瘤,其中口腔、口咽及唇癌是最常见的头颈癌。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报道口腔及唇癌有354864例新发病例和177384例死亡病例,口咽癌有92887例新发病例及51005例死亡病例,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头颈癌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局部免疫微环境及炎性状态调节的免疫治疗技术发展,头颈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是近20年来5生存率提高较慢的肿瘤之一(<5%)。随着对肿瘤临床及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基于传统的TNM分期的癌症预后预测分析的精确性不够,如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25%的人预后不良,对头颈癌的分析也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早期患者预后差。对癌症患者的大数据研究也发现,许多相同TNM分期的癌症患者对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应答性有显着的差异,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及副作用的控制。因此,探寻解决补充肿瘤TNM分期信息的不完整性,提高癌症患者的精准预后预测是肿瘤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对炎症与肿瘤进展、治疗应答及预后预测关系的研究发现,许多实体肿瘤的炎性状态及类型不仅与其进展、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应答的敏感性有关,且对基于TNM的预后预测的精确性显示出了良好的补充价值。荷瘤宿主的炎性环境包括系统炎性标志及肿瘤局部的炎性微环境,其中,探索系统炎性标志对肿瘤预后及其治疗应答反应的预测意义,不仅是肿瘤预后预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肿瘤治疗应答敏感性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是人类外周血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占循环白细胞的50-70%,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许多的研究发现,系统性炎性标志物包括PMN及其相应的比值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等,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事件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心肌梗塞预后有关,还与许多炎性疾病的并发症发生有关,如细菌性感染休克的预测。还有研究发现,系统性炎性标志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如大脑多区域神经退行性变导致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出现。基于炎症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分析了肿瘤患者系统性炎性标志物对其预后的影响,如NLRhi和或PLRhi与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并具有独立预后意义,且系统性炎症标志物的这一不良预后的预测意义可以通过PMN促肿瘤炎症的作用来解释。新近的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NLR高低对PD-1/PD-L1阻断治疗的有预测意义,对肾癌的研究中也发现NLR不仅与预后有关,其动态变化还与PD-1抑制剂的疗效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系统炎性标志物在肿瘤预后及治疗应答预测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口腔癌、口咽癌及唇癌是最重要的头颈癌,然而其风险因素和生物学行为却相差甚远,虽有研究报道发现NLR、PLR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密切相关,但有关口腔癌、口咽癌及唇癌患者NLR、PLR与其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的数据较少且存在分歧。本研究纳入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421例以上三种头颈癌作为队列,采用包括作为系统性炎性标志物的术前NLR和PLR在内的多变量分析,分析了其与生存和复发的关系,并对NLRhi和 PLRhi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同时进一步探索了这部分患者在放化疗干预后的生存与复发的差异。本项研究的结果为口腔癌、口咽癌及唇癌患者基于系统炎性标志NLR、PLR的预后预测价值及意义提供了新的队列分析结果和新的发现,也为以上三种头颈癌的预后预测研究及分层治疗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研究目的分析阐述系统性炎性标志物NLR和PLR与口腔癌、口咽癌及唇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分析NLR和PLR在此三种头颈癌的生存预测价值及其独立预后意义;分析NLR和PLR与此三种头颈癌复发转移的关系;对NLRhi和PLRhi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探索这部分患者进一步放化疗干预后的生存预测价值与复发转移的差异,以期为口腔癌、口咽癌及唇癌的预后预测及分层治疗管理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1.基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科收治并手术的口腔、口咽及唇癌患者421例建立队列,收集整理并统计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是否吸烟或饮酒、组织学分化程度(仅鳞癌纳入分析)、术前NLR及PLR值,并依据病理学及影像学依据,按照口腔、口咽及唇癌TNM分期(AJCC第七版)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期。2.依据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NLR、PLR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上数值符合最大约登指数(灵敏度/0.44+特异度/0.84-1)对应数值为最佳临界值,并进行分层分析。3.421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资料与NLR、PLR进行相关性分析。195例具有1年以上最终随访结果的患者进行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并对比复发转移率及原位复发率情况。4.对NLRhi和PLRhi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探索亚组人群中进一步放化疗干预后的生存预后意义,对比是否采取放化疗患者的复发转移的差异。5.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曲线及复发率图形绘制采用GraphPad Prism 7进行,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相关性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rs范围为-1到+1);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log rank检验),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NLRh1与肿瘤大小(P<0.001)和TNM分期(P=0.002)具有正相关性,NLR与年龄分组、性别、是否吸烟或饮酒、组织学分级、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相关性。2.PLRhi与肿瘤大小(P<0.001)和TNM分期(P=0.008)具有正相关性,另外,PLRhi与男性(P=0.03)及吸烟或饮酒有关(P=0.02),PLR与年龄、组织学分级、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相关。3.生存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LRhi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月,31.3 vs 42.5,P=0.02)及 RFS(中位生存时间/月,29.8 vs 40.6,P=0.009)均更差,PLRhi与PLRlow患者的OS及RFS无显着差异;肿瘤较大者OS(P=0.02)及RFS(P=0.02)短于肿瘤较小者;TNM分期较晚者的OS(P=0.01)及RFS(P=0.01)均较差;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RFS较短(P=0.03),OS无差异。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是否行术后放化疗对口腔、口咽及唇癌患者OS、RFS均无明显影响。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术前 NLRhi是OS(HR=1.709,P=0.014)及 RFS(HR=1.598,P=0.032)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显着差异。4.复发率:NLRhi患者的总体复发率(P=0.03)及原位复发率(P=0.02)均明显高于NLRlow患者,NLRhi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NLRlow患者无显着差异;PLRhi患者总体复发、原位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与PLRlow患者比较均无显着差异。5.NLRhi与PLRhi亚组分析:35例NLRhi者进行术后放化疗与未行放化疗者比较OS及RFS无显着差异,NLRhi患者进行术后放化疗者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未行放化疗者(P=0.027)。66例PLRhi患者进行术后放化疗与未行放化疗者比较OS及RFS无显着差异,PLRhi患者进行术后放化疗者复发转移率与未行放化疗者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口腔癌、口咽癌和唇癌是最重要的头颈癌,其风险因素和生物学行为却相去甚远,且其预后的说法尚不统一,本研究对口腔癌、口咽癌和唇癌三种头颈癌的一项包含421例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通过生存分析发现术前NLR是预测头颈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LR对生存预后无显着影响意义。2.我们的研究发现NLRhi与高复发风险尤其原位复发有关,PLR与复发风险无显着相关,提示NLR可能预测头颈癌的复发,为评估术后复发风险提供预测依据。3.NLR、PLR与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正相关,进行亚组分析中NLRhi的患者进行放化疗干预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提示NLR及PLR可能为头颈癌的分层治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依据。第二部分:口腔及口咽癌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与NLR关系的分析及MDA5表达对其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意义研究研究背景: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及调节机制,是近年来基于靶向免疫微环境的治疗及其预后预测意义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构成与其预后及治疗应答性预测研究领域的拓展及深入,大量的研究显示,许多实体肿瘤包括头颈肿瘤微环境存在多种免疫细胞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对癌症的免疫微环境构成及其异质性的研究,以及炎症浸润特征与其预后预测价值是当前肿瘤精准预测及治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CD15+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先期反应细胞,其浸润特征及其与局部天然免疫应答启动、肿瘤进展调控及其预后预测价值备受重视。已有的研究证实PMN参与介导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及炎症性疾病如组织重塑、血管新生、胚胎植入、组织炎症等,是机体关键的天然免疫反应细胞。肿瘤浸润的PMN也称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是肿瘤炎症微环境的重要组分,在肺癌、乳腺癌、胃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结直肠癌以及头颈癌等许多实体瘤中,均发现TANs浸润且有较高异质性,对其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意义的研究存在异同。最新的研究发现TANs的浸润对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的疗效具有影响意义,因此揭示肿瘤局部PMN浸润的特征及其意义已成为肿瘤炎性微环境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在针对肿瘤的天然免疫中,与PMN的前期浸润相伴随的是固有免疫的关键“预警”系统——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的启动,其在局部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备受关注。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protein 5,MDA5)是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其不仅是机体识别微环境中危险信号(病原等),快速启动炎性应答,而且在许多的炎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MDA5介导的炎性细胞浸润调控肺部炎性疾病的发展,如在慢性肺炎的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其炎症进展中,MDA5的缺失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相应趋化因子的减少,进而调节中性粒细胞等介导的早期炎症反应,调控慢性肺部炎症的发展。新近研究发现MDA5与黑色素瘤、胰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的进展抑制有关,且具有预后预测价值,然而其表达与恶性肿瘤PMN的浸润及其临床意义鲜有报道,目前尚无关于MDA5与口腔及口咽癌关系的分析研究,尚不清楚MDA5的表达与口腔及口咽及口咽癌局部PMN浸润是否有关,是否有预后预测价值。解析口腔及口咽癌炎性环境的早期反应细胞PMN和早期应答分子MDA5及其临床意义,对基于肿瘤炎性特征微环境的肿瘤治疗及其预后预测将提供新的数据及防治策略。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利用TCGA数据库(https://portal.gdc.cancer.gov/)下载了 288例口腔癌的CD15及MDA5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学数据,并对CD15及MDA5表达相关性与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齐鲁医院158例具有一年以上生存资料的口腔及口咽癌患者组织切片,进行了CD15及MDA5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的分析,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肿瘤局部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其对应的术前NLR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以期为基于天然应答的早期反应细胞与分子——中性粒细胞及MDA5的口腔及口咽癌的精确预测提供新的数据。研究目的从TCGA数据库下载288例口腔癌的CD15及MDA5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学数据,并对CD15及MDA5表达相关性与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高天然免疫标志的预后预测价值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基于158例口腔及口咽癌患者建立队列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5+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MDA5表达,分析其表达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影响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局部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联合NLR对预后预测的意义,以期为基于天然应答的早期反应细胞与分子——中性粒细胞及MDA5的口腔及口咽癌的精确预测提供新的数据,并为基于中性粒细胞、MDA5的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展提供新的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https://portal.gdc.cancer.gov/)下载了 288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CD15和MDA5表达数据,CD15及MDA5按照其表达的中位数进行分层分析,分析CD15、MDA5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2.收集2006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科收治并首次接受手术的158例口腔、口咽癌患者的病理标本,建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数据库,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或饮酒史、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其中仅对129例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描述),并依据病理学及影像学依据,按照口腔、口咽癌TNM分期(AJCC第七版)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期,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3.免疫组化: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8例标本的CD15+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MDA5的表达特点。显微镜下观察CD15阳性表达呈现为棕黄色的颗粒,并且基本都位于细胞的胞浆内。在高倍镜视野(HPF)热点区域进行CD15+中性粒细胞计数,计三个区域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作为每个标本内浸润的CD15+中性粒细胞数。分别观察所有标本的瘤内、交界区、基质3个区域的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数,计算各区域阳性细胞数的中位数作为其临界值(cut off point),高于临界值表示为CD15+hi,低于临界值表示为CD15+low,以此进行分层分析。MDA5在肿瘤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胞浆着色为主,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等均不着色。分别观察MDA5在肿瘤内和周围基质两个区域的表达,其染色强度:不着色,0分:弱染色,1分;中等强度,2分;强染色,3分。染色细胞数(阳性率)占总肿瘤细胞百分比:0-5%,0分;6-25%,1 分;26-50%,2 分;51-75%,3 分;75%以上,4 分。因 MDA5表达强度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进行强度及阳性率分层分析:染色强度为2-3分、阳性率为3-4分为高表达,染色强度0-1分、阳性率0-2分为低表达。4.依据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本队列158例口腔及口咽癌的NLR最佳临界值,曲线上数值符合最大约登指数(灵敏度/0.44+特异度/0.84-1)对应数值为最佳临界值,并进行分层分析。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曲线及森林图使用GraphPad Prism 7进行绘制。利用t检验分析CD15+中性粒细胞在三个区域的浸润深度差异,卡方检验分析MDA5瘤内和基质区表达差异;利用最佳临界值进行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层,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及MDA5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rs范围为-1到+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从TCGA数据库下载288例口腔癌患者数据建立队列研究,分析结果显示CD15与MDA5表达无显着相关性(rs=-0.020,P=0.729)。CD15的表达与原发肿瘤部位(CD15hi舌部比例最高,P=0.036)、组织学分级(CD15hi的患者组织学分级更高,分化更差,P=0.023)及是否行放化疗(CD15hi的患者更多的进行放化疗干预,P=0.033)显着相关,与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TNM分期及是否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无关。MDA5高表达者以女性患者比例更高(P<0.001),MDA5表达与其他临床指标均无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早期患者3年生存率较高(P=0.024),CD15hi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CD15low者(P=0.012),MDA5与生存预后无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0.025)、TNM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4)及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P<0.001)均与3年OS有关,CD15及MDA5不同表达3年OS无显着差异。2.以下结果基于158例口腔及口咽癌患者队列进行分析:CD15+中性粒细胞在瘤内、交界及基质不同区域的浸润具有高度异质性。肿瘤基质中的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最高(74/HPF,18-152/HPF),在瘤内(37/HPF,7-84/HPF)及交界区(41/HPF,11-1 04/HPF)相对较低(P<0.001)。3.CD15+hi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肿瘤内CD15+hi与TNM分期正相关(rs=0.179,P=0.025),交界区CD15+hi在口腔癌中比例高于口咽癌(P=0.023);三个区域的CD15hi与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或饮酒、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相关。4.MDA5表达在肿瘤不同部位存在异质性:MDA5主要在肿瘤组织内高表达,基质内表达强度及阳性率均较低。瘤内MDA5强度高于肿瘤基质内(2-3分表达率,58.2%vs1 9.6%,P<0.001),瘤内MDA5阳性率高于肿瘤基质内(3-4 分表达率,60.8%vs 14.6%,P=0.005)。5.MDA5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关系:瘤内MDA5高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rs=0.166,P=0.037)、TNM 分期(rs=0.167,P=0.036)正相关,与组织学分化负相关(高分化比例48.8%vs 30.6%,rs=-0.211,P=0.017),与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或饮酒、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中均无显着相关。肿瘤基质中MDA5表达均与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显着相关。6.生存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基质内CD15+hi者OS(中位生存/月CD15+hi vs CD15+low 31.7 vs 46.3,P<0.001)及 RFS(中位生存/月CD15+hi vs CD15+low 31.0 vs 43.4,P=0.001)均较差,TNM 分期较晚者RFS更差(中位生存/月Ⅲ-Ⅳ期vs Ⅰ-Ⅱ期32.6 vs41.1 P=0.039),OS无显着差异;瘤内CD15+hi及交界区CD15+hi对OS及RFS无显着影响,其它临床病理学指标及瘤内、基质内MDA5表达均对OS及RFS无显着影响;多因素分析提示基质内CD15+hi是OS(HR=1.853,P<0.001)及RFS(HR=1.664,P=0.003)的独立预后因素。7.NLR与CD15+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及其联合预后预测意义:NLRhi者与肿瘤内(P=0.081,rs=0.139)、交界(P=0.135,rs=0.119)及基质(P=0.520,rs=0.052)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均无显着相关。NLRhi者OS(中位生存时间/月,33.1 vs43.0,P=0.019)及RFS(中位生存时间/月,31.3vs 41.2,P=0.019)均显着低于NLRlow者,联合NLR及基质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行生存分析提示NLRhi和/或基质CD15+hi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月,33.3vs 51.7,P<0.001)及RFS(中位生存时间/月,32.0vs 48.8,P=0.001)均差,且联合生存分析P值更低,差异性更显着。8.CD15+hi与MDA5表达无显着相关性:瘤内CD15+hi与瘤内MDA5强度(强度低vs强度高50.0%vs 51.1%,rs=0.011 P=0.894)及阳性率(阳性率高vs阳性率低53.2%vs 49.0%,rs=-0.042 P=0.603)均无显着差异;基质内CD15+hi与基质内MDA5强度(强度低vs强度高49.6%vs 51.6%,rs=0.016 P=0.842)及阳性率(阳性率低vs阳性率高48.1%vs 60.9%,rs=0.090P=0.262)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对口腔及口咽癌此两种重要头颈癌进行肿瘤中不同部位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特点的研究,发现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有高度异质性,在肿瘤基质内浸润最高。癌巢区CD15+hi与TNM分期正相关,而基质内CD15+hi是OS及RFS的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在此两种头颈癌的基质内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具有预后影响意义。2.首次对此两种头颈癌进行MDA5表达的观察研究,发现MDA5主要表达在的肿瘤组织内;瘤内MDA5表达与组织学分化、TNM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其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循环标志物NLRhi和/或局部基质CD15+hi者的OS及RFS均较差,且较单纯NLRhi生存差异更显着,提示联合检测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循环炎性标志物可能更好的预测预后,为精准预后预测提供依据。4.首次进行此两种头颈癌肿瘤内及基质内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与MDA5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两者无显着相关性,以期在进一步体外及动物模型实验中呈现出更多的结果并逐步转化为临床应用。

曹峰[7](2020)在《全反式维甲酸衍生物通过调控MLCK表达影响下咽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MLCK是否可作为下咽癌潜在的靶点,探讨其机制及寻找潜在治疗药物,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108例临床下咽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MLCK、Cox-2、E-Cadherin的表达,Graphpad Prism 6统计分析MLCK表达与临床资料的关系。采用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TUNEL和ISOL的方法检测ATPR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FaDu细胞皮下移植到裸鼠体内,给予ATPR,探讨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sh RNA方法敲低MLCK在FaDu细胞的表达,以探讨MLCK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脂质体转染法建立过表达MLCK细胞系,以探讨MLCK对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MLCK在ATPR诱导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中的影响。结果MLCK在下咽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表达与患者五年生存率呈负相关,提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ATPR可抑制MLCK表达和活性,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FaDu细胞凋亡。同时,体内实验结果证实ATPR可抑制FaDu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且对裸鼠其他组织无明显毒性。MLCK敲低明显抑制FaDu细胞的迁移。过表达MLCK明显增加FaDu细胞的迁移、凋亡,并且减弱了ATPR诱导的细胞迁移抑制,提示ATPR对FaDu细胞的迁移抑制与其对MLCK的表达和活性的调控相关。但MLCK过表达未影响ATPR对FaDu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提示在尚有其他机制参与ATPR的肿瘤抑制作用的调控。有趣的是,过表达MLCK增加细胞对凋亡诱导的敏感性。提示MLCK参与ATPR诱导的肿瘤抑制作用,其调控机制相对复杂。结论MLCK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ATPR通过抑制MLCK的表达和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MLCK与ATPR诱导的增殖抑制无关,MLCK过表达明显增加ATPR诱导的肿瘤细胞的凋亡。

黄仁超[8](2020)在《下咽鳞癌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对非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对650例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下咽鳞癌患者治疗前机体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 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所诊治的病例资料完整且病理证实为下咽鳞状细胞癌的6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和CIK细胞)],CT资料(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病检等临床资料。同时纳入6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 SS21.0对两组间的免疫细胞进行比较。根据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对下咽鳞癌患者治疗前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影响免疫细胞分布的相关因素。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650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单纯化疗组和放化疗组,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生存情况,运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相关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图,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650例下咽鳞癌患者,男性624例(96%),女性26例(4%),年龄40~87岁,中位年龄58岁;既往吸烟及饮酒者分别占总数的76.2%和60.8%;体型偏瘦、正常、超重肥胖者分别占总数的21.5%、65.8%和12.6%;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分别占总数的85.5%和16.3%;根据肿瘤部位:梨状窝494例(76%),咽后壁104例(16%),环后区52例(8%);根据肿瘤临床分期:Ⅰ期26例(4%),Ⅱ 期 26 例(4%),Ⅲ期 39 例(6%),Ⅳ期 559 例(86%)。2.治疗前后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650例下咽鳞癌患者治疗前机体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五类:第Ⅰ类(免疫耐受型)221例(34%)、第Ⅱ类(免疫低下型)143例(22%)、第Ⅲ类(肿瘤反应型)169例(26%)、第Ⅳ类(免疫消耗型)65例(10%)、第Ⅴ类(免疫亢进型)52例(8%)。各类分布比例受年龄、饮酒、BMI、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影响(P<0.05);与化疗前相比,下咽鳞癌患者化疗后CD4+T细胞、CD8+T细胞、NK和CIK细胞显着升高(P<0.05)。与放化疗前相比,下咽鳞癌患者放化疗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显着降低,CD8+T细胞和CIK细胞显着升高(P<0.05)。3.生存分析:650例下咽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95%CI:19.084~22.916)。单纯化疗和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月(95%CI:13.6~16.4)和22月(95%CI:20.5~23.5)。免疫细胞特征分布为第Ⅰ~Ⅴ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6 月(95%CI:14.1~17.9)、11 月(95%CI:9.1~12.9)、32 月(95%CI:29.6~34.4)、29 月(95%CI:23.4~34.6)和 23 月(95%CI:16.0~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2)、淋巴结转移(P=0.000)、远处转移(P=0.002)、临床分期(P=0.000)、治疗方式(P=0.000)及治疗前免疫细胞的分类(P=0.000)对下咽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有影响。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13,相对危险度=1.335,95%CI为 1.063~1.677)、远处转移(P=0.000,相对危险度=0.632,95%CI为0.488~0.818)、临床分期(P=0.000,相对危险度=1.957,95%CI为1.424~2.688)、治疗方式(P=0.003,相对危险度=0.751,95%CI为0.620~0.908)和治疗前免疫细胞的分类(第Ⅱ类vs第Ⅰ类:P=0.181,相对危险度=1.198,95%CI为 0.919~1.562;第 Ⅲ 类 vs 第 Ⅰ 类:P=0.000,相对危险度=0.248,95%CI为0.192~0.321;第Ⅳ类vs第Ⅰ类:P=0.000,相对危险度=0.407,95%CI为0.292~0.567;第Ⅴ类vs第Ⅰ类:P=0.004,相对危险度=0.576,95%CI为0.394~0.843)是下咽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下咽鳞癌患者治疗前机体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五类,各类分布比例受年龄、饮酒、BMI、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影响。其中治疗前免疫细胞特征分布为第Ⅲ类(肿瘤反应型)的患者预后最好;免疫细胞特征分布为第Ⅳ类(免疫消耗型)和第Ⅴ类(免疫亢进型)的患者预后居中;免疫细胞特征分布为第Ⅰ类(免疫耐受型)和第Ⅱ类(免疫低下型)的患者预后最差。治疗前应对下咽鳞癌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分类,在手术、放疗或化疗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方案。2.对于下咽鳞癌非手术患者,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化疗,同时放化疗易损害机体免疫功能。3.年龄、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和治疗前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是下咽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赵小康[9](2020)在《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及其对患者术后疗效的预判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术前炎症相关指标(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及其对患者术后疗效的预判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2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PLR、CRP值,采用ROC曲线,将病例资料分为低NLR组(NLR≤3.1)和高NLR组(NLR>3.1)、低PLR组(PLR≤135)和高PLR组(PLR>135)、低CRP组(≤23)和高CRP组(>23)。比较术前NLR、PLR、CRP三者值及高组和低组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术前NLR、PLR、CRP三者值的高组和低组与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情况,绘制生存曲线,探究术前NLR、PLR、CRP是否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否预判术后疗效。结果:1、在肿瘤>1cm、患者年龄≥45岁、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术前分别具有较高水平的NLR、PLR、CRP值;且术前具有较高水平NLR、PLR、CRP值的患者中,TNM分期III-IV期的比例较高。2、低NLR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为78.1%,而高NLR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为56.8%,低NLR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高NLR无复发生存率,组间差异经Log-rank检验发现有统计学差异(X2=8.65,P=0.004)。3、低PLR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为79.8%,而高PLR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为51%,低PLR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高PLR无复发生存率,组间差异经Log-rank检验发现有统计学差异(X2=6.89,P=0.001)。4、低CRP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为78.5%,而高CRP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为50.2%,低CRP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高CRP无复发生存率,组间差异经Log-rank检验发现有统计学差异(X2=9.12,P=0.005)。结论:术前NLR、PLR、CRP值分别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肿瘤大小、年龄、肿瘤转移等临床特征相关,且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TNM分期相关,且三者值分别与以上临床特征呈正相关关系。术前NLR、PLR、CR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具有预测价值,可预判术后疗效;术前低NLR、低PLR、低CRP值预示着患者预后良好,术后疗效更佳。

郑伟慧[10](2019)在《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分析食管伴下咽双发癌,食管伴头颈部三发癌的情况,并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包括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筛选100例食管癌,104例食管伴下咽癌患者。了解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的占比情况。比较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和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2)回顾性分析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患者的癌种分布情况,同时性癌与异时性癌的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因素和预后情况,同时比较不同是否积极治疗和治疗方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3)检测31例头颈部局部晚期鳞癌患者(包括5例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12例健康志愿者和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基于微流控的免疫捕获系统CytoSorter(?)富集。在诱导化疗前后以及手术和/或放疗后进行CTC检测。评价不同时间点CTC计数与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评价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患者随访至2019年3月。结果:1)单纯食管癌100例,同时性癌32例,异时性癌72例。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组和异时性癌组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56%和73.79%,29.99%和60.37%,14.99%和53.66%。异时性癌的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癌,两者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6)。单纯的食管癌组和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的比较中,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2)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中,下咽+食管+肺和下咽+食管+口咽的发生率最高为20.0%。其次是下咽+食管+喉。同时性和异时性各占15例,临床特征比较中,异时性的手术率和是否积极治疗高于同时性,统计学有差异(P<0.05)。生存比较,同时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19.9%和0%。异时性癌为78.7%,77.8%和59.1%。两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31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24例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照组未发现(P<0.0001)。CTCs与患者年龄(P=0.037)和淋巴结转移(P=0.03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TCs计数高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更高(P=0.0187)。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时CTCs显着降低。结论:食管癌伴下咽双原发癌的患者中异时性癌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较高,但同时性癌的预后最差,需要探究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样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异时性癌通过多学科综合的多次治疗,生存率仍较高。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CytoSorter(?)系统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CTCs可作为监测患者治疗反应和预测肿瘤治疗后局部复发。基线时CTC检测对预后影响大。

二、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病例资料收集
    1.4 随访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610例病人分析
    2.2 297例病人分析
3 讨论
    3.1 610例
    3.2 297例
4 结论
    4.1 610例
    4.2 297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炎性免疫指标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鼻咽癌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诊断
        3 中医治疗
        4 预后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鼻咽癌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点
        2 鼻咽癌主要病因
        3 诊断方法
        4 治疗方案
        5 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二、研究内容
        1 临床病例资料
        2 治疗相关数据
        3 生存数据
    三、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的采集
        2 随访
        3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一、临床病例资料
        1 基本信息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治疗方案
        5 生存资料分析
    二、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PFS的单因素分析
        2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PFS的多因素分析
    三、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OS的单因素分析
        2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OS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生活习惯对NPC患者预后的影响
    二、临床分期对NPC患者预后的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对NPC预后的影响
        1 炎症因子
        2 血小板
    四、治疗方式对NPC预后的影响
        1 手术治疗
        2 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4 中医药治疗时间
第五部分 结论
    一、小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手术联合放化疗与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下咽鳞癌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C 综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CT纹理分析方法在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仪器与方法
        2.1 CT扫描相关
        2.2 样本收集
        2.2.1 图像搜集
        2.2.2 ROI勾画
    3 数据处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一般资料
    2.pN0组和pN+组各纹理分析比较
    3 绘制ROC曲线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T纹理分析方法在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口腔及口咽癌系统性炎性标志物及其与微环境CD15+细胞及MDA5表达预后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口腔、口咽及唇癌术前NLR、PLR的预后预测意义研究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第二部分: 口腔及口咽癌CD15+中性粒细胞浸润与NLR关系的分析及MDA5表达对其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意义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DA5的免疫效应及其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7)全反式维甲酸衍生物通过调控MLCK表达影响下咽癌细胞生物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LCK在下咽癌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临床标本
        2.3 组织切片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染色结果评估: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Cox-2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E-Cadherin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3.3 MLCK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TPR调节MLCK信号通路影响FaDu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常规细胞培养
        2.3 shRNA转染敲低MLCK在下咽癌细胞中的表达
        2.4 qPCR检测MLCK在敲低株细胞的表达水平
        2.5 划痕实验检测MLCK敲低对下咽癌细胞FaDu迁移的影响
        2.6 Transwell方法分析MLCK敲低对下咽癌细胞FaDu迁移的影响
        2.7 Western blot检测ATPR处理的FaDu细胞中MLCK的表达及活性及ZIPK和 Rock的表达
        2.8 划痕实验、Transwell方法检测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迁移的影响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增殖的影响
        2.10 裸鼠成瘤实验检测ATPR对下咽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
        2.11 TUNEL染色检测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凋亡的影响
        2.12 ISOL染色检测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凋亡的影响
        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凋亡的影响
        2.14 MLCK过表达FaDu细胞株的建立
        2.15 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MLCK过表达对ATPR诱导的FaDu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影响的改变
        2.1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MLCK敲低细胞株的建立
        3.2 MLCK敲低明显降低FaDu细胞的迁移能力
        3.3 ATPR抑制FaDu细胞的MLCK的表达及其活性
        3.4 ATPR对其他MLC信号通路调节分子表达的影响
        3.5 ATPR抑制FaDu细胞的迁移
        3.6 ATPR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
        3.7 ATPR抑制裸鼠体内FaDu细胞的增殖
        3.8 ATPR诱导FaDu细胞的凋亡
        3.9 ATPR对下咽癌FaDu细胞中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影响
        3.10 MLCK过表达FaDu细胞株的建立
        3.11 MLCK过表达显着增加FaDu细胞的迁移
        3.12 MLCK过表达显着缓解由ATPR诱导的迁移抑制
        3.13 MLCK过表达对ATPR诱导的增殖抑制无明显影响
        3.14 MLCK过表达明显增加ATPR诱导的下咽癌FaDu细胞的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创新点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下咽癌肿瘤标志物及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8)下咽鳞癌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对非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颈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及其对患者术后疗效的预判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甲状腺乳头状癌
    1.2 术前NLR、PLR、CRP的研究进展
    1.3 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癌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患者基本情况
    2.3 研究方法、分组及依据
    2.4 术后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
    3.2 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3.3 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3.4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炎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之间的关系
    4.2 NL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之间的关系
    4.3 PL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之间的关系
    4.4 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之间的关系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炎症相关指标与头颈肿瘤
    参考文献

(10)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第一节 大宗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生存分析及模型预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节 104例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与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比较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鳞癌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流行病学
        2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发病假说
        3 食管癌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致病因素
        4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诊断
        5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治疗
        6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预后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一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预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图和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文献检索范围
        3 文献检索策略
        4 选用的数据库或检索工具
        5 目前研究
        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等
致谢

四、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炎性免疫相关指标的预后分析[D]. 兰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D]. 马双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手术联合放化疗与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下咽鳞癌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程翠.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T1-T2期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研究[D]. 艾合买提·吾守尔. 山东大学, 2021(11)
  • [5]CT纹理分析方法在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应用价值[D]. 张拓.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口腔及口咽癌系统性炎性标志物及其与微环境CD15+细胞及MDA5表达预后意义的研究[D]. 于文洁. 山东大学, 2020(04)
  • [7]全反式维甲酸衍生物通过调控MLCK表达影响下咽癌细胞生物学行为[D]. 曹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下咽鳞癌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对非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D]. 黄仁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术前NLR、PLR、CR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及其对患者术后疗效的预判价值[D]. 赵小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D]. 郑伟慧.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晚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