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一、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麟玮[1](2021)在《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位移预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自三峡工程正式蓄水以来,库水位的大幅度抬升与周期性调度不但使得长江两岸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显着改变,同时还加速了大量涉水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库岸堆积层滑坡发生了局部或整体的变形甚至失稳。显然,以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与变形演化特征为基础,开展相关的滑坡位移预测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对于有效规避或减轻由此类滑坡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紧密围绕三峡库区内库岸堆积层滑坡位移预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依托该地区内大量库岸堆积滑坡实例的勘察资料与监测数据,在总结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与变形活动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具有一定针对性与灵活性的库岸堆积层滑坡分类体系。并基于该分类体系,选择统计实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危险性的滑坡样本——白水河滑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包含滑坡变形响应规律分析方法、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方法、滑坡预报方法、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反演方法、滑坡时变破坏概率分析模型等在内多方面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与整理三峡库区内大量库岸堆积滑坡实例的相关资料,总结与归纳了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在高程、涉水程度、坡体结构、坡体坡度、平面形态、滑面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并提出了滑坡地表累积位移时间监测曲线的基本分类和空间组合关系,进而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活动空间特征与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地质-动力-演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的三要素综合分类体系。(2)从传统关联准则挖掘方法在实际滑坡变形响应分析过程中所存在的方法适应性差、计算效率低、结果冗余程度高等典型问题出发,结合滑坡多场监测数据自身所具有的多维度、多水平特性,提出了一种面向滑坡灾害的改进Apriori算法,并据此构建了一种滑坡变形动态响应规律的综合分析方法。在该综合分析方法中,针对实际监测数据内普遍存在的数据异常、数据缺失、噪声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使用数据预处理方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并且,针对进行滑坡变形事件划分时所存在的划分结果不精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参数划分方法以提升变形事件划分结果的准确性。以白水河滑坡的多场信息监测数据为依托,通过揭示不同库水位调度阶段下白水河滑坡的变形响应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从而验证了所提出滑坡变形响应综合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针对现有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变变形状态样本预测精度不高、预测结果可靠程度不明确等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区间预测思想为指导,考虑滑坡变形状态动态切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方法。并以该方法的预测结果为依托,结合累积位移切线角计算方法与可靠度分析理论,从最大容许累积位移切线角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破坏概率分析的滑坡预报方法。以白水河滑坡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开展降雨与库水联合作用下白水河滑坡的位移区间预测与预报研究,验证了所提出预测与预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在此过程中,对与输入因子选择、模型架构优化、模型参数获取与设置、预报判据适应性调整等相关的多个技术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4)针对传统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反演过程中存在的计算效率低、模拟开销大、反演结果收敛性不明确等现实问题,以非侵入式有限元分析方法与贝叶斯优化算法为核心,提出了一种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新型反演方法。并以该方法的反演结果为依托,从滑坡稳定性分析中所具有的不确定因素出发,建立了考虑岩土体强度参数劣化的库岸滑坡时变破坏概率分析模型,用以评价库水和降雨长周期作用下的滑坡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变化情况。以白水河滑坡的真实地下水与地表位移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其宏观变形历史,通过开展滑坡渗流场与应力应变场反演和时变破坏概率分析研究,验证了所提出参数反演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提升传统数据挖掘方法在滑坡灾害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与实用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也为库岸堆积层滑坡中短期预测预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反演和稳定性评价方法,有望为库区内库岸堆积层滑坡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实践参考。

狄胜同[2](2020)在《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地下水开采量超25亿m3,全国目前有约400多个城市在开采利用地下水,占到城市使用淡水总量的30%以上,其中在西北、华北等部分地区占比高达70%以上,不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地面沉降并衍生出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机理及规律研究,有利于完善和推动地面沉降领域的理论发展,掌握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的响应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对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相似准则;设计研发了一种考虑地下水环向补给及采水井结构的开采承压水引发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开展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砂土的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和固结条件下粘土的微观结构电镜扫描试验,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参数量化及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基于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对土体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细观运移特性及规律,探讨分析了地面沉降发生的本质机理;在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研究,并对其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划分为地下水开采改变渗流场、采水层土体层间耦合效应及非采水层位沉降传递三个阶段,分别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开采量、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的全过程地面沉降传递规律计算公式。同时,基于相似理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进行了相似准则分析,得到了模型试验与原型试验相似时相应物理量所应遵循的相似比尺。(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研发及模型试验。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设计研发了一种充分考虑采水井结构及地下水三维补给条件,适用于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机理研究的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基于该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采水条件下的模型试验,得到了有无水源补给条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变形沉降的比例关系及其沉降滞后性,明确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渗透系数时变规律及土体中空气负压的产生及演化规律。(3)砂粘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及其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开展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模型试验,并基于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其进行了细观结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宏细观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开展了固结条件下粘土 SEM微观电镜扫描试验及其参数量化分析,对比研究了固结荷载对粘土不同尺度下微观结构参数演变规律的影响,表明更小尺度下的微观结构具有更大的荷载影响区间和应力敏感性,粘土表观孔隙比与常规孔隙比呈现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表观孔隙比与压缩系数呈现较好的指数型增长关系。(4)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基于Biot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宏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含水层开采相同地下水量时的土体变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并讨论了地面沉降对土体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及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内,渗透系数>弹性模量>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在隔水层内为:弹性模量>渗透系数>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细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运移规律及颗粒结构调整过程,分析了颗粒间接触力链及流场演变规律。(5)地下水开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分析及计算预测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鲁北地区滨州市博兴县为工程背景,详细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及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建立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还原了地面沉降发展演化过程,并分别对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及减小地下水开采量不同方案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提出当减小20%地下水开采量时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同时应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阶梯式递减开采方案,以实现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合理有效防控。

石佳[3](2020)在《基于区间灰数的GM(1,N)优化模型在雾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雾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生态以及居民健康。中国雾霾污染具有时变性和时滞性,且雾霾相关指标数据呈不确定性、短时序性、数据量有限等灰色特征。由于传统GM(1,N)模型处理这类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别构建线性时变GM(1,N)模型和时滞GM(1,N)模型,将模型从实数序列延伸至区间灰数序列,建立基于区间灰数的GM(1,N)优化模型,并应用到中国重点雾霾治理城市的雾霾预测研究中。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区间灰数的可能度函数未知的情况下,考虑相关因素的动态时间变化对系统特征数据的影响,将线性时间多项式引入传统GM(1,N)模型,提出一种新型线性时变GM(1,N)模型,从实数序列拓展至区间灰数序列,构造基于核与灰度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的参数列。最后,通过建立基于核与灰度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预测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PM10年平均浓度,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年平均浓度在2019年至2021年呈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国家标准,说明该模型具有为政府制定雾霾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实际价值。(2)在区间灰数的可能度函数未知的情况下,考虑相关因素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存在时滞效应,将时滞参数引入传统GM(1,N)模型,建立一种新型时滞GM(1,N)模型,从实数序列拓展至区间灰数序列,构建基于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并以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化为最优目标函数对时滞参数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建立基于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预测2018年10月至12月北京市PM2.5月平均浓度,并对比2014年至2018年北京市PM2.5浓度,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月平均浓度在2018年10月至12月呈下降趋势,2014年至2018年北京市PM2.5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秋冬季节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说明该模型可以为政府的雾霾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3)在区间灰数的可能度函数已知的情况下,对区间灰数的核与灰度进行重构。考虑往期相关因素对当期系统特征数据的滞后效果,构建基于新型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确定时滞参数估计方法。最后,通过建立基于新型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预测2019年11月21日至23日南京市PM10日平均浓度,结果表明南京市PM10日平均浓度在2019年11月21日至23日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该模型可以为政府雾霾预警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张振超,张军,袁德宝,杨恒,马生昀[4](2020)在《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在铁路沉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的GM(1,1)模型在建筑(构筑)物形变和沉降预测中的灰色作用量恒定和背景值构造有偏差的缺陷,该文通过引入线性时间项的灰色作用量和广义加权构造最优背景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模型。以实际铁路沉降监测点的累计沉降监测数据为例,分别采用传统的GM(1,1)模型、时变参数GM(1,1)模型和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相比传统GM(1,1)模型和时变参数GM(1,1)模型有很大提高,适合于铁路沉降数据的监控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铁路的沉降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彬彬[5](2019)在《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控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具有环境复杂性以及变形不确定性,其监测数据表现为一系列包含噪声且波动性较大的短序列数据。由于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坝体变形较大,且变形是最能直观可靠地反映大坝运行状况的重要观测量之一。因此,对变形原始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大坝工作状况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在国家自然基金“混凝土坝长期变形特性数值分析及安全监控方法”(NO.51769017)的资助下,开展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控模型研究”。通过对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考虑施工期沉降变形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入对残差的分析,综合运用数学和力学方法,构建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控模型及多测点模型,探索高心墙堆石坝沉降的演变规律,为高心墙堆石坝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和决策。主要内容如下:(1)考虑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工作环境和受荷条件复杂多变的特点,分析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监测数据,探究了填筑高度、温度、降雨、坝体及坝基岩体蠕变对大坝沉降变形的影响特性,基于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实测数据,综合运用灰色理论和马尔可夫链理论,构建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2)研究了大坝沉降因子的选择,探究了填筑历史对坝体蠕变的影响规律,在考虑填筑高度、降雨、坝体和坝基岩体蠕变的基础上,基于Duncan-Chang模型和流变模型理论,建立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非线性时变统计模型。并采用ARIMA理论进一步对残差进行分析预测,将残差预测结果添加到未考虑的常规监控模型中,构建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非线性时变模型。(3)考虑传统单测点模型不能从整体上反映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变形的特点,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多测点模型,该模型兼顾监测仪器的位置信息,从而更好的反映出不同测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及预测精度。

何友福[6](2019)在《基于小波去噪优化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作业单位仍在采用传统的变形监测方法和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即使改进了变形监测的方法,也主要体现在监测设备的改进上,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变形监测方法的快速发展没有强有效的数据处理技术作为支撑,那么变形监测及预测的效果将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变形体的实际变化情况。因此,在丰富和提升变形监测方法的同时,必须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更加深入、全面且有效的研究。目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先进、完备的数学理论及信号处理方法对变形体非线性且复杂的变形信号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取出变形体的变形趋势、规律及幅度,以此对变形体的变形情况进行稳定性分析,从而实现变形体的变形预报和有效防治。对于变形体变形信号的分析,国内外学者们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结合具体的监测数据进行变形分析及预测预报在我国的重大工程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每一种进行变形预测的数学模型都拥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同时也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研究表明,在变形分析中,先对原始观测数据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方法进行去噪,再利用去噪后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组合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往往优于单一的非线性预测方法。本文立足于此,首先对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进行了优化研究,然后利用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优化算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最后采用小波去噪优化后的数据对变形体进行变形分析并建立小波优化-GM(1,1)组合模型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以及工程应用验证了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优化算法在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预测中的理论有效性以及工程实用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1)系统地介绍了小波分析方法,重点说明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优化研究,得到了能够有效适用于变形监测数据去噪处理的Sym7小波基函数、阈值函数与阈值估计最佳改进方法以及一种新的小波去噪质量复合评价指标M;(2)针对建筑物的变形分析,利用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优化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得到去噪后的变形曲线更加光滑,有效降低了原始数据突变对变形分析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好地反映了变形体的变形趋势、规律及幅度;(3)采用一种新的小波去噪质量复合评价指标M对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经小波去噪优化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去噪质量评价,得到了最佳分解与重构尺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有用信号,剔除绝大部分噪声,这对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利用GM(1,1)模型和小波优化-GM(1,1)组合模型分别对建筑物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小波优化-GM(1,1)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预测结果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优化算法的理论有效性以及工程实用性。

杜家论[7](2015)在《软土超大基坑开挖扰动位移时效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围绕软土地层大型深基坑开挖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在充分调研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的空间分布及其时效特性、超大基坑工程关键力学问题及实用计算方法、基于监测结果的基坑施工过程土体等效力学参数实时快速反演分析方法、考虑土体蠕变特性基坑工程扰动长时位移计算方法、基坑工程长时稳定性预测、环境风险及地下管线保护等重大工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相应研究成果。(1)在总结统计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FEM数值模型的系统研究,建立了软土地层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沉降位移及水平位移空间分布的Gause概率函数分布形式。综合考虑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基坑几何条件、围护结构形式、围护结构及支撑参数、开挖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系统研究了位移空间分布的参数敏感性并建立了各因素影响的相关关系。采用基本模型结合参数敏感性修正获得与实测结果高度吻合的位移预测结果,为实际工程中基坑开挖可能引起的位移和技术风险预测提供了支撑。(2)针对地下连续墙受力和变形特征,建立了基于支撑力实测结果的地连墙受力和变形的解析方法,可以实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支撑结构对地连墙施加作用荷载、坑内土体对地连墙的等效弹性支撑作用,使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基坑开挖实际效果,为软土地层深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分析方法。(3)针对土体扰动位移及地下管线受力特征,建立了基于土体位移监测结果的地下管线稳定性分析空间地基梁方法及拓展三维地基梁解析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管线承受弯曲、扭转、剪切、轴向拉压甚至挤压等复杂荷载作用。具有以下优点:(a)指标参数计算直接采用监测位移值,包含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无需考虑复杂的基坑开挖工序及其支护条件;(b)反映基坑开挖对管线扰动的力学作用特点;(c)以位移分布作为管线弹性地基模型的作用条件,无需进行复杂计算和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d)通过不同时间的监测位移分布建立地基作用模式,可间接等效考虑土体流变特性对管线的影响。对任意复杂环境条件下基坑工程周边管线稳定性计算与评估具有良好适用性。(4)考虑软土地层超大型深基坑几何尺度大、地层复杂多变、围护结构多样且相互作用复杂、基坑开挖方式和施工工序繁杂等综合技术难度,建立基于Nelder-Mead优化反演分析理论与FEM软件系统相结合的优化反演方法,有效实现参数初始值及初始目标函数值控制下的循环迭代拟合反演分析,获得满足终止条件的计算结果。案例分析表明位移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良好吻合。(5)通过相似模型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揭示了软土地层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的的时效性的组成形式(基坑开挖过程土体卸载程度及其施工周期的变化、土体流变特性引起的蠕变位移)及其力学机理。分别建立了卸载位移时效关系、土体流变性产生的位移随时间变化、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土体扰动位移时间演化关系的函数关系。考虑实际工程中卸载位移时效性与土体蠕变位移相互耦合、叠加的复杂位移时变关系,建立了基坑施工全过程位移时变关系反曲函数统一表达式。(6)提出了采用基于蠕变函数等效转换方法并结合三维FEM(模拟施工过程)建立了有效地预测流变条件下基坑周边土体长时位移的实用方法。通过宁波地铁工程、上海某地铁工程、上海虹桥某超大深基坑工程实例应用,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良好吻合。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了可鉴技术与方法。(7)针对各向异性非均质地基问题、管线脱空、管线局部加固、管线跨越基坑上部悬空、管线局部支撑等复杂工程条件,在拓展三维弹性地基梁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管线变形几何特征的评价方法、管线与土体脱空状态的判定方法、基于弹性地基模型的管线安全评价方法、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管线安全评价方法,以基坑开挖过程管线位移数据为依据,从临界位移、管线强度两方面建立了基坑开挖扰动下管线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满足工程应用要求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

郭晓君[8](2015)在《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拓展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灰色预测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累加生成运算来弱化原始统计数据的随机性,在小样本序列的短期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灰色预测模型已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众多学科领域,如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能源系统、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同时,自忆性原理,作为解决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统计—动力方法,是对传统初值问题的数值解和统计方法的一个突破,已被逐渐应用于气象水文、工程科学等众多领域的时间序列预测。基于组合建模的思想,自忆性预测技术被分别应用于几种特殊类型的单变量灰色模型、多变量灰色模型、区间灰数模型中,构建了一系列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显着提高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的模拟和预测精度。其预测优势在于,考虑以多时点初始场代替单时点初始场,从而突破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对初值较为敏感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一系列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拓展模型丰富和完善了灰色预测模型体系,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伴随随机振荡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研究构建了自忆性优化GM(1,1)幂预测模型,其适用于近似指数增长或衰减、饱和增长或呈单峰特性的原始波动序列。通过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高中升学率的预测分析,验证了该灰色自忆性组合模型的预测有效性及相对传统模型的优越性。(2)将自忆性成份分别与灰色GM(1,1,tφ)模型和灰色NGM(1,1,k)模型进行有机结合,研究构建了两种特殊类型下的单变量灰色自忆性预测模型,分别适用于具有部分指数特征并含时间幂形式的工程系统和具有近似非齐次指数特征的时间序列,可以有效揭示其中的随机波动变化规律。分别通过软土地基沉降和能源消费的预测分析,验证了利用自忆性技术可以显着提升传统单变量灰色模型的预测稳健性。(3)针对小样本条件下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多变量系统,研究构建了多变量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SMGM(1,m),可以统一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并且紧密捕捉工程系统中易出现的随机波动趋势。通过两个工程沉降变形系统的预测分析,验证了SMGM(1,m)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和稳健性。(4)以考虑合成灰数灰度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为基础,研究构建了区间灰数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算例仿真以具饱和发展状态特征的区间灰数序列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有效的模拟预测效果。同时,研究构建了面向区间灰数的发展带离散预测模型,适用于预测摆动幅度较大且整体趋势增长的区间灰数序列发展区间。(5)研究了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方法在预防医学和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首先利用灰色GM(1,1)自忆性模型,对两种法定传染病(痢疾和淋病)的发病率进行预测分析;其次利用灰色GM(1,1)幂自忆性模型,对两组人体内血药浓度进行预测分析。

王亮,罗新宇,卜伟,醋经纬[9](2014)在《时变参数模型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传统GM(1,1)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参数采用固定值与实际情况不符,会影响预测精度.为弥补这一不足,对传统灰色模型进行改进,假定参数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并对之做了拟合,提出含时变参数的GM(1,1)预测模型.实例证明此模型比传统GM(1,1)模型精度更高.

肖佐城,王泽根[10](2013)在《灰色模型在建筑沉降预测中的改进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灰色理论因其优良的灰色信息处理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沉降预测领域。但随着精度要求的提高,对灰色理论进行的改进从没间断过。从原始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灰色预测模型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灰色模型在沉降预测中背景值、参数和控制量等方面的改进,分析认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转向灰色模型方法改进,以及对灰色模型进行机理、权值组合方面的运用。

二、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位移预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库岸堆积层滑坡变形演化特征及其响应规律研究
        1.2.2 滑坡位移预测模型与预报判据研究
        1.2.3 滑坡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
        1.2.4 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特征与分类体系
    2.1 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演化规律
        2.1.1 发育特征
        2.1.2 变形演化规律
    2.2 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分类体系
        2.2.1 前人分类体系
        2.2.2 库岸堆积层滑坡分类体系
    2.3 典型库岸堆积层滑坡实例
第三章 滑坡变形动态响应规律综合分析方法
    3.1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的滑坡变形响应规律综合分析方法
        3.1.1 监测数据预处理
        3.1.2 变形事件划分、因子集构建和变形数据库建立
        3.1.3 基于改进Apriori算法的滑坡变形响应关联规则挖掘
    3.2 基于综合分析方法的白水河滑坡变形响应规律分析
        3.2.1 白水河滑坡变形事件划分
        3.2.2 白水河滑坡变形事务数据库的构建
        3.2.3 白水河滑坡变形响应规律分析与主控因素判识
    3.3 讨论
第四章 滑坡位移区间预测与预报方法
    4.1 滑坡位移区间预测原理与方法
        4.1.1 滑坡位移预测中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区间预测思想
        4.1.2 考虑变形状态动态切换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方法
    4.2 基于位移区间预测结果的滑坡预报方法
        4.2.1 累积位移切线角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2.2 匀速变形速率获取与累积位移切线角预报判据调整
        4.2.3 基于区间预测结果与破坏概率分析的滑坡预报方法
    4.3 白水河滑坡位移区间预测与预报
        4.3.1 输入因子选择与模型超参数设置
        4.3.2 降雨与库水联合作用下的白水河滑坡变形状态动态判识
        4.3.3 基于诱发因素响应的白水河滑坡位移区间预测
        4.3.4 考虑最大容许累积位移切线角的白水河滑坡预报
    4.4 讨论
第五章 滑坡岩土体参数反演与稳定性评价方法
    5.1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动态反演方法
        5.1.1 滑坡渗流场与应力应变场有限元分析
        5.1.2 非侵入式有限元
        5.1.3 贝叶斯优化算法
        5.1.4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反演方法的基本计算流程
    5.2 考虑岩土体强度劣化的库岸滑坡时变破坏概率分析模型
        5.2.1 滑坡稳定性分析中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
        5.2.2 基于稳定性系数的滑坡破坏概率分析
        5.2.3 蒙特卡洛模拟
        5.2.4 滑坡时变破坏概率分析流程
    5.3 白水河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参数反演与时变破坏概率分析
        5.3.1 白水河滑坡渗流变形与稳定性分析模型建立
        5.3.2 降雨与库水联合作用下的白水河滑坡渗流场反演结果
        5.3.3 降雨与库水联合作用下的白水河滑坡应力应变场反演结果
        5.3.4 考虑岩土体强度劣化的白水河滑坡时变破坏概率分析
    5.4 讨论
        5.4.1 所提出岩土体参数反演方法的应用探讨
        5.4.2 白水河滑坡的防治策略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发生现状
        1.2.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机理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前言
    2.2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渗流及水压分布规律
        2.2.1 基本物理概念
        2.2.2 地下水渗流基本控制理论
        2.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压分布及影响规律
    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机理及传递规律
        2.3.1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层间耦合效应机理分析
        2.3.2 地面沉降传递机理及规律研究
        2.3.3 工程算例分析
    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过程相似理论分析
        2.4.1 地下水渗流相似理论分析
        2.4.2 土体固结沉降相似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
    3.1 前言
    3.2 试验目的及原理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原理
    3.3 试验装置及系统
        3.3.1 试验装置及系统研发
        3.3.2 试验系统操作步骤
        3.3.3 试验系统有益效果
    3.4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3.4.1 研究内容
        3.4.2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土体分层变形特征及沉降规律分析
        3.5.2 采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3 采水层渗透性与开采强度关系分析
        3.5.4 粘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5 空气负压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1 前言
    4.2 含水层砂土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2.1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4.2.2 试验原理及方案
        4.2.3 砂土宏观变形沉降分析
        4.2.4 砂土细观结构演化特征及规律分析
        4.2.5 砂土表面沉降宏细观对比分析
    4.3 粘土体微观结构演化试验
        4.3.1 试验步骤与方案
        4.3.2 常规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4.3.3 粘土体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4.3.4 粘土体微观结构参数演化规律分析
        4.3.5 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1 前言
    5.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观数值模拟分析
        5.2.1 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与方法
        5.2.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2.3 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5.2.4 附加应力演化分析
        5.2.5 土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3.1 流-固耦合颗粒离散元理论与方法
        5.3.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3.3 土体颗粒细观运移规律分析
        5.3.4 土体颗粒接触力链演变规律分析
        5.3.5 含水层流场细观变化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
    6.1 前言
    6.2 研究区概况
    6.3 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
    6.4 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
    6.5 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6.5.1 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6.5.2 模型有效性及准确性验证
        6.5.3 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分析
    6.6 地面沉降防控与演化趋势预测分析
        6.6.1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6.6.2 减小开采量对地面沉降影响趋势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荣誉及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区间灰数的GM(1,N)优化模型在雾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灰色GM(1,N)模型
        1.2.2 含时变参数的灰色预测模型
        1.2.3 含时滞参数的灰色预测模型
        1.2.4 基于区间灰数的灰色预测模型
        1.2.5 雾霾变化趋势预测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与灰度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及雾霾中的应用
    2.1 基本概念
        2.1.1 区间灰数
        2.1.2 传统GM(1,N)模型
    2.2 基于核与灰度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构建
        2.2.1 基于核序列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构建
        2.2.2 基于灰度序列的线性时变GM(1,N)模型构建
        2.2.3 模型误差检验
        2.2.4 建模步骤
    2.3 实例分析
        2.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2.3.2 模型的建立及对比
        2.3.3 北京市PM_(10)年平均浓度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及雾霾中的应用
    3.1 基于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3.1.1 基于核序列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3.1.2 基于灰度序列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3.1.3 时滞参数的识别方法
        3.1.4 建模步骤
    3.2 实例分析
        3.2.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2.2 模型的建立及对比
        3.2.3 北京市PM_(2.5)月平均浓度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新型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及雾霾中的应用
    4.1 新型核与灰度的基本概念
    4.2 基于新型核与灰度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4.2.1 基于新型核序列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4.2.2 基于新型灰度序列的时滞GM(1,N)模型构建
        4.2.3 时滞参数的识别方法
        4.2.4 建模步骤
    4.3 实例分析
        4.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3.2 模型的建立及对比
        4.3.3 南京市PM_(10)日平均浓度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在铁路沉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时变参数GM(1,1)模型
2 时变参数GM(1,1)模型
    2.1 模型最优背景值的选择
    2.2 建模原理
    2.3 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检验
    2.4 优化GM(1,1)模型的实现步骤
3 模型在铁路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3.1 应用实例一
    3.2 应用实例二
4 结束语

(5)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心墙堆石坝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1.2.1 监控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安全监控模型在堆石坝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某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监测布置及资料分析
    2.1 某高心墙堆石坝工程概况
    2.2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2.2.1 监测布置
        2.2.2 环境量分析
        2.2.3 施工因素分析
        2.2.4 效应量监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
    3.1 概述
    3.2 高心墙堆石坝GM(1,1)灰色预测模型
        3.2.1 GM(1,1)建模原理
        3.2.2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3.3 马尔可夫链理论
        3.3.1 马尔可夫过程
        3.3.2 沉降变形的状态划分
        3.3.3 沉降变形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估计
    3.4 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构建
    3.5 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在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非线性时变模型
    4.1 概述
    4.2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因子分析
        4.2.1 填筑高度因子
        4.2.2 降雨因子
        4.2.3 时效因子
    4.3 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非线性时变统计模型构建
    4.4 考虑残差效应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测组合模型
    4.5 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4.5.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5.2 时间序列的白噪声检验
        4.5.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处理
    4.6 时间序列的四种常用模型
        4.6.1 移动平均MA模型
        4.6.2 自回归AR模型
        4.6.3 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
        4.6.4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
    4.7 考虑残差效应的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测组合模型构建
    4.8 考虑残差效应的组合模型在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坝多测点模型
    5.1 概述
    5.2 多测点模型构建原理
        5.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5.2.2 样本的归一化处理
        5.2.3 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的设计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坝多测点模型构建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坝多测点模型的应用
        5.4.1 模型说明
        5.4.2 基本流程
        5.4.3 沉降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小波去噪优化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的研究动态
        1.2.2 小波去噪质量评价的研究动态
        1.2.3 小波分析在测绘领域中的研究动态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从傅里叶变换到小波分析
        2.1.1 傅里叶变换
        2.1.2 短时傅里叶变换
        2.1.3 小波分析
        2.1.4 几种常用小波及其数学特性
    2.2 多分辨率分析与分解、重构算法
        2.2.1 多分辨率分析
        2.2.2 分解与重构算法
    2.3 几种常用的小波去噪方法
        2.3.1 模极大值法
        2.3.2 空域相关性去噪法
        2.3.3 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法
    2.4 小波去噪质量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优化方案
    3.1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
        3.1.1 前言
        3.1.2 不同小波基函数去噪性能测试
    3.2 最佳分解与重构尺度的确定
        3.2.1 前言
        3.2.2 传统评价指标分析
        3.2.3 复合评价指标分析
        3.2.4 实验分析与比较
    3.3 阈值函数的选取及改进方法
        3.3.1 硬、软阈值函数
        3.3.2 阈值函数的改进方法
        3.3.3 实验分析与比较
    3.4 阈值的估计及改进方法
        3.4.1 传统的阈值估计方法
        3.4.2 阈值估计的改进方法
        3.4.3 实验分析与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波去噪优化在建筑物沉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4.1 小波变换用于变形信号的信噪分离
        4.1.1 基本原理
        4.1.2 小波去噪优化的步骤
    4.2 某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数据小波去噪优化处理
        4.2.1 A、B、C三栋建筑物沉降监测点沉降数据分析
        4.2.2 A栋建筑物C2 监测点沉降数据小波去噪优化处理
    4.3 C2 监测点沉降数据小波去噪优化质量评价
        4.3.1 传统评价指标分析
        4.3.2 复合评价指标分析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波优化-GM(1,1)组合模型在变形预测中的研究
    5.1 数列GM(1,1)模型分析
        5.1.1 GM(1,1)模型建模机理
        5.1.2 GM(1,1)模型精度检验
    5.2 组合模型构建
        5.2.1 组合模型可行性分析
        5.2.2 组合模型的建模步骤
    5.3 工程实例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GM(1,1)模型建模预测
        5.3.3 小波优化-GM(1,1)组合模型建模预测
        5.3.4 结果分析与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软土超大基坑开挖扰动位移时效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基坑开挖扰动
        1.1.1 基坑坑底隆起
        1.1.2 基坑围护墙的水平位移
    1.2 深基坑工程的力学计算方法
        1.2.1 土压力
        1.2.2 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
    1.3 岩土工程反演分析方法
    1.4 基坑扰动的时效特性
    1.5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6 研究现状
        1.6.1 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特性的研究现状
        1.6.2 深基坑力学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3 岩土工程反演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6.4 基坑工程扰动时效特性研究现状
    1.7 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1.8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第2章 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特性及其参数敏感性
    2.1 软土地层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统计分析
    2.2 基坑开挖周边土体变形(破坏)特征
    2.3 扰动位移场特征分析
        2.3.1 基坑开挖扰动位移基本函数
        2.3.2 工程地质因素影响及其评价与修正
    2.4 基坑开挖土体扰动位移参数敏感性分析
        2.4.1 基坑开挖扰动位移的尺度效应分析
        2.4.1.1 基坑深宽比修正系数
        2.4.1.2 基坑宽长比修正系数
        2.4.2 围护结构特性参数对扰动位移影响
        2.4.2.1 地连墙插入比影响分析
        2.4.2.2 围护结构材料弹性模量修正系数
        2.4.2.3 围护结构厚度影响系数
        2.4.2.4 围护结构初撑力影响及其修正
        2.4.3 施工方式及施工参数影响分析
    2.5 典型案例分析
        2.5.1 案例概况
        2.5.2 施工过程原位监测
        2.5.3 监测结果比较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超大基坑工程若干力学问题及实用计算方法
    3.1 概述
    3.2 基坑开挖过程地下连续墙变形的实用解析
        3.2.1 地下连续墙计算模型
        3.2.2 地下连续墙变形解析表达式推导
        3.2.3 地下连续墙变形解析表达式验证
    3.3 基坑开挖对周边管线影响的理论解析
        3.3.1 地下管线类型及技术特征调查
        3.3.2 基坑开挖扰动下管线受力状态空间地基梁方法
        3.3.2.1 空间地基梁模型
        3.3.2.2 理论计算模型
        3.3.2.3 基坑开挖扰动引起土体变形
        3.3.2.4 管线竖向变形及受力计算
        3.3.3 案例及其适用性分析
        3.3.3.1 管线及管沟变形监测结果
        3.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三维弹性地基梁方法的拓展及应用
        3.4.1 管线三维地基梁拓展模型
        3.4.2 管线三维地基梁拓展的解析解
        3.4.3 管线三维地基梁拓展的加权残值法解
        3.4.4 管线三维地基梁拓展方法的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监测结果的基坑施工快速反演分析方法
    4.1 反演分析研究现状
        4.1.1 反演分析理论的分类
        4.1.2 反演分析方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4.2 反演分析计算模型
        4.2.1 优化反演的基本理论
        4.2.2 Nelder-Mead优化反演方法
        4.2.3 有限元反演分析程序的实现
    4.3 虹源盛世国际文化城工程A1 区有限元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2 接触及荷载边界条件
        4.3.3 FEM分析工况
        4.3.4 反演分析待求参数初始取值
    4.4 虹源盛世国际文化城工程A1 区施工反演与预测
        4.4.1 1-1截面反演与预测
        4.4.2 2-2截面反演与预测
        4.4.3 3-3截面反演与预测
    4.5 后续工序扰动位移三维FEM预测分析
        4.5.1 模型计算参数
        4.5.2 三维FEM模型的建立
        4.5.3 基坑位移预测结果
        4.5.4 格构柱立柱桩竖向位移预测结果
        4.5.5 支撑围檩体系轴力预测结果
        4.5.6 管沟位移预测结果
        4.5.7 地下连续墙位移预测结果
        4.5.8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6 小结
第5章 基坑工程扰动位移时效特性及其预测计算
    5.1 概述
        5.1.1 研究现状
    5.2 基于相似模型试验的位移时效特性概要
        5.2.1 相似模型试验方法概要
        5.2.2 分成开挖扰动位移时效特性
        5.2.2.1 分层开挖扰动位移特性
        5.2.2.2 土体蠕变位移规律
        5.2.3 台阶开挖土体位移特性
    5.3 开挖方式对位移时效性的影响
    5.4 基坑开挖土体蠕变位移计算方法
        5.4.1 开挖过程中土体长时位移计算方法的建立
        5.4.1.1 流变模型及其基坑工程应用的调研
        5.4.1.2 蠕变模型的选取
        5.4.1.3 长时位移的等效计算
        5.4.2 长时位移预测方法的建立
    5.5 典型案例分析
        5.5.1 基坑开挖瞬态位移计算
        5.5.2 位移时效特性的等效转化
        5.5.3 长时位移计算结果与分析
        5.5.4 与实测值比较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基坑开挖扰动下邻近管线安全评价
    6.1 基于管线变形几何特征的评价方法
        6.1.1 基坑开挖平行管线变形特征
        6.1.2 管线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6.2 管线与土体脱空状态的判定
    6.3 基于弹性地基模型的管线安全评价方法
    6.4 基于FEM数值模拟的管线安全评价方法
    6.5 管线安全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6.6 管线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拓展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灰色预测理论
        1.2.2 动力系统自忆性原理
        1.2.3 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模型适用范围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忆性预测方法的基本理论
    2.1 自忆性原理的基础知识
    2.2 自忆性原理的哲理和适用范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合非线性特征的灰色GM(1,1)幂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3.1 适合非线性特征的灰色GM(1,1)幂模型及其基本特性
    3.2 灰色GM(1,1)幂模型与自忆性原理的耦合构建
        3.2.1 组合建模步骤
        3.2.2 模型精度检验
        3.2.3 建模流程设计
    3.3 实例分析
        3.3.1 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3.3.2 高中升学率预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特殊类型下单变量的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4.1 含时间幂次项的灰色GM(1,1,tφ)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
        4.1.1 灰色GM(1,1,tφ)模型及其基本特性
        4.1.2 灰色GM(1,1,tφ)自忆性模型的耦合构建
        4.1.3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2 适合近似非齐次指数特征的灰色NGM(1,1,k)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
        4.2.1 灰色NGM(1,1,k)模型及其基本特性
        4.2.2 灰色NGM(1,1,k)自忆性模型的耦合构建
        4.2.3 能源消费预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变量系统的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5.1 基于自忆性原理的多变量MGM(1,m)耦合系统模型构建分析
        5.1.1 多变量间的灰关联分析
        5.1.2 灰色多变量MGM(1,m)模型及其基本特性
        5.1.3 多变量MGM(1,m)自忆性耦合系统模型
    5.2 实例分析
        5.2.1 路基沉降预测
        5.2.2 基坑变形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区间灰数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6.1 基于标准区间灰数的发展带离散DDGM预测模型
        6.1.1 区间灰数的标准化形式
        6.1.2 发展带离散DDGM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6.1.3 算例分析
    6.2 基于合成灰数灰度的区间灰数自忆性预测模型
        6.2.1 基于合成灰数灰度的区间灰数
        6.2.2 区间灰数的自忆性预测模型构建
        6.2.3 算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模型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7.1 灰色理论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7.2 灰色GM(1,1)自忆性组合模型在传染病发病率预测上的应用研究
    7.3 灰色GM(1,1)幂自忆性组合模型在血药浓度预测上的应用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时变参数模型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时变参数GM (1, 1) 预测模型建立
2 工程应用
    2.1 工程简介
    2.2 应用分析
3 结论

(10)灰色模型在建筑沉降预测中的改进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
    1.1 背景值的修改
    1.2 非等间隔数据处理
    1.3 时变参数预测
    1.4 Verhulst模型
    1.5 等维新息模型
    1.6 残差GM (1, 1) 模型
    1.7 原始灰色模型的改进
2 灰色模型的组合
    2.1 机理组合
    2.2 权值组合
3 问题思考
4 结论和建议

四、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位移预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麟玮.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D]. 狄胜同. 山东大学, 2020(01)
  • [3]基于区间灰数的GM(1,N)优化模型在雾霾中的应用研究[D]. 石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优化背景值的时变参数GM(1,1)在铁路沉降中的应用[J]. 张振超,张军,袁德宝,杨恒,马生昀. 测绘科学, 2020(03)
  • [5]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监控模型研究[D]. 梁彬彬.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6]基于小波去噪优化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预测研究[D]. 何友福.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软土超大基坑开挖扰动位移时效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杜家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灰色自忆性组合预测拓展模型及应用研究[D]. 郭晓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9]时变参数模型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 王亮,罗新宇,卜伟,醋经纬.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4(05)
  • [10]灰色模型在建筑沉降预测中的改进与发展[J]. 肖佐城,王泽根. 路基工程, 2013(06)

标签:;  ;  ;  

时变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