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年人正常牙合ODI和APDI值的测量

中国成年人正常牙合ODI和APDI值的测量

一、中国成人正常牙合ODI、APDI值的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阴哲炜[1](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刘媛[2](2020)在《安氏Ⅰ类错(牙合)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相关性的CBCT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错(牙合)成年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的特征及相关性,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成年患者68例纳入研究,按照不同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24例、均角组27例、高角组17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导入Invivo 5.2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系确定测量参考平面,标记颅面部测量标记点,对Spee曲线及颅面部相关测量项目(共15项)进行测量。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双侧Spee曲线深度及双侧颅面结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垂直骨面型错(牙合)患者Spee曲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角组Spee曲线深度小于低角组大于高角组。3.低、均、高角三组颅面结构测量项目中ANB、APDI、L1-NB、L1-Go Gn、L7-OP、L7-Go G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NA、SNB、S-Go’/N-Me、Go Gn-SN、Go Gn-FH在三组中两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角组SNA、SNB、S-Go’/N-Me小于低角组大于高角组,Go Gn-SN、Go Gn-FH均角组大于低角组小于高角组。5.ODI、FH-SN、U1-SN低角组与均角和高角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低角组ODI、U1-SN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低角组FH-SN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6.U1-NA高角组与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角组小于低角组。7.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相关性检验显示ODI、S-Go’/N-Me、U1-SN、U1-NA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关系,APDI、Go Gn-SN、Go Gn-FH、L1-NB、L1-Go Gn、L7-OP、L7-Go Gn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双侧Spee曲线深度及双侧颅面结构基本对称。2.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Spee曲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均角组大于高角组小于低角组。3.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颅面结构间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垂直向关系与上前牙倾斜度之间。4.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密切相关。

方捷立[3](2019)在《不同年龄患者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文中指出本论文收录了正畸临床中骨性Ⅲ类不同的治疗方法,前牵矫正Ⅲ类骨性错(牙合)、固定矫治加牵引矫正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矫正安氏Ⅲ类骨性错颌。三个病例均为骨性Ⅲ类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治疗。安氏Ⅲ恒牙初期病例应用前牵加固定矫治,安氏Ⅲ类恒牙初期病例应用传统的正畸矫治技术,安氏Ⅲ类成人骨性病例应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三个病例均是在导师指导下在本人就学期间结束。第一个病例为非拔牙矫治恒牙初期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较严重,通过前牵加固定矫治等,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纠正患者的反(牙合)。前牵的应用良好的改善反颌关系及磨牙关系,保证了牙齿在基骨的位置。同时后期固定矫正Ⅲ类颌间牵引排齐整平牙列。考虑患者仍处于生长发育期,治疗后期的稳定仍然有必要继续跟踪观察。第二个病例为非拔牙矫治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以地包天及前牙不齐求诊为主诉就诊。下颌前凸,拥挤度:上颌3mm,下颌无拥挤。采用不拔牙矫治,运用Damon3MX托槽配合早期短距离的Ⅲ类牵引,后期后牙交互牵引,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及良好的咬合关系,改善下颌前凸第三个病例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技术矫治成人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初期正畸去代偿同时调整牙弓宽度,后来通过正颌手术,改善患者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位为正畸医生创造条件,后期运用固定矫治调整排齐牙位结论:患者的生长发育对于治疗安氏Ⅲ类至关重要,可以决定治疗方式,也影响治疗的难易度,因此在临床上善用患者的生长潜力,可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及降低治疗难度。综述是对于骨皮质切开对于正畸的辅助作用做出一系列的探讨,无论是发展史展望及其的原理,手术方式适应证及禁忌证,都有从国内外文献去理解,并整理成一篇相关的论述。

田雅兰[4](2019)在《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三维数字化扫描仪3Shape R700和测量分析系统相结合,通过对骨性Ⅲ类均低角患者非拔牙掩饰性矫治前后CBCT及石膏模型进行三维方向测量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掩饰性正畸治疗前后牙合平面,牙弓形态及周围硬组织变化,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的三维方向控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16-2019年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结束的骨性Ⅲ类患者28例(其中男生18例,女生10例,平均年龄24.47±2.03岁),以矫治前后的CBCT及记存模型作为研究资料。应用Invivo5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对颅颌面硬组织,牙合平面,下颌平面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应用3Shape R700扫描仪将被研究者的石膏模型转化为数字模型,然后通过3D测量软件OrthoAnalyzer 2013对预定的测量项目进行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各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矫治前后的颅颌面硬组织及牙合平面变化: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加权PAR指数均下降,减小(34.50±8.97)分(P<0.01),减小幅度均>22分。颌骨矢状向参数:SNA,ANB,Wits值增大,SNB,APDI减小,其中ANB增加(0.78±0.20)°,Wits值增大(4.00±0.62)mm,APDI减小(2.87±1.07)°,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颌骨垂直向参数:MP-SN,FH-MP,ODI,ANS-Me,N-Me,ANS-Me/N-Me增大,S-G0减小,其中MP-SN,FH-MP,ANS-Me/N-Me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合平面参数:OPA,OPP,OP-diff,OPC均增大,其中OPA,OPP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矫治前后牙齿倾斜度及相对位置的变化:矫治后,牙齿矢状向倾斜度仅U1-FH增加,U5-FH,U6-FH,U7-FH,L1-MP,L5-MP,L6-MP,L7-MP均减小,其中U6-FH,L5-MP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U1-FH平均增加(12.20±3.66)°,L6-MP平均减小(6.05±3.12)°,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矫治后牙齿冠状向倾斜度U1C-FH,U5C-FH,U6C-FH,U7C-FH减小,L1C-MP,L5C-MP,L6C-MP,L7C-MP增大。矫治后上颌牙齿到PP平面及PL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减小,U5H-PL,U6H-PL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U1H-PP减小(1.39±0.69)mm,U1H-PL减小(4.33±1.86)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下颌牙齿L1H-MP,L7H-MP,L7H-G0增加,L5H-MP,L6H-MP,L1H-G0,L5H-G0,L6H-G0减小,L1H-G0,L5H-G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6H-MP平均减小(1.28±0.75)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3、骨性Ⅲ类矫治前后模型分析矫治后Spee曲线曲度,覆牙合减小,覆盖,腭高,腭长及腭宽均增大,其中覆盖OJ平均增加(4.14±0.61)mm,腭高PH平均增加(0.97±0.44)mm,腭长PL平均增加(2.42±1.13)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矫治后上颌前段牙弓宽度增加,上颌中后段牙弓宽度均减小,下颌牙弓宽度增加,上颌牙弓长度增加,下颌牙弓长度减小,上颌前段牙弓长度增加了(1.47±0.94)mm,上颌牙弓长度增加了(1.66±1.14)mm、LPP1、LPP2分别增加了(1.70±1.07)mm、(1.98±1.40)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上颌前段、后段基骨弓宽度增加,中段宽度减小,下颌前段、中段基骨弓宽度增加,下颌后段宽度减小,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其中UL增加(1.40±0.53)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上颌WALA嵴宽度前磨牙区减小,尖牙区和磨牙区增加,下颌除磨牙区宽度减小,其他位置均增加。其中LW4减小(0.66±1.54)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骨性Ⅲ类均低角病例经掩饰性治疗后矢状向不调有所改善,包括SNA,ANB,wits值均有所增加,SNB,APDI减小。2、成人骨性Ⅲ类病例正确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很好地控制下颌平面和牙合平面,治疗后上颌切牙适度唇倾,下颌切牙适度直立,达到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远中直立压低上后牙,增大后牙合平面角度,牙合平面顺旋,导致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大,前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增加,有助于下颌的后移,面型的改善。3、除了矢状向与垂直向,横向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正畸掩饰性治疗时,主要表现在牙齿和牙弓的变化,同时基骨弓和WALA嵴也作出了适应性的改变。

马善伟[5](2019)在《上颌切牙舌倾角度与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上颌切牙舌倾角度与软、硬组织特征的相关性,以及矫治后上颌切牙舌倾角度改变量与软、硬组织改变量的相关性,根据上颌切牙舌倾角度的大小,对错(牙合)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矫治能够带来的变化进行评估,为临床上诊治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口腔科2010-2018年期间治疗已结束的正畸病例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在12至16周岁,平均年龄13.77岁,矫治时间约为21到33个月;以U1-NA°(上颌切牙舌倾角度)≤7.47°(均数)为重度组,共45例,U1-NA°>7.47°为轻度组,共35例。应用计算机头影测量软件AngelCeph8.0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X片进行描点测量,输出19项硬组织指标数据以及6项软组织指标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安氏Ⅱ2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特征以及与上切牙舌倾角度的相关性。结果:(1)青少年安氏II2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对比:该类患者矫治后的U1-NA角、L1-NB角、SNB角、MP-FH角、APDI值、U1-NA距、L1-NB距、ANS-ME距、N-ME距、Go-Pg距、Go-Co距、Z角、颏唇角与矫治前相比,均有增大(P<0.05);矫治后的ANB角、U1-L1角、ODI值、SE距、Si to(Li-Pog’)、鼻唇角、Upper Lip E-plane、Lower Lip E-plane均有减小(P<0.05);SNA角、Pog to NB、Ptm-A、Y轴角较矫治前有不同,但差异不明显(P>0.05)。(2)矫治前U1-NA角与软硬组织的相关性:L1-NB角、MP-FH角、APDI值、U1-NA距、L1-NB距、ANS-ME距、N-ME距、Go-Pg距、Go-Co距、颏唇角与U1-NA角呈正相关性(r>0,P<0.05);U1-L1角、ODI值、SE距、Upper Lip E-plane距与U1-NA角呈负相关性(r<0,P<0.05)。(3)矫治后U1-NA角改变量与软硬组织改变量相关性:L1-NB角改变量、APDI值改变量、U1-NA距改变量、L1-NB距离改变量、ANS-ME距改变量、N-ME距改变量、Go-Co距改变量、Lower Lip E-plane改变量与U1-NA角改变量呈正相关性(r>0,P<0.05)。(4)青少年安氏II2类错(牙合)重度舌倾组与轻度舌倾组比较:重度组的L1-NB角、MP-FH角、APDI值、L1-NB距、Go-Pg距、Go-Co距、颏唇角小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的U1-L1角、SE距、Lower Lip E-plane大于轻度组(P<0.05)。结论:(1)青少年安氏II2类错(牙合)畸形通过正畸治疗之后,其软硬组织畸形有较大改善。(2)该类患者的前牙位置角度、下颌骨发育、面高、颏唇角与上切牙舌倾度呈正相关性;髁突相对位置、前后与垂直向颌骨不调、下唇位置与上切牙舌倾度呈负相关性。(3)矫治后前牙位置角度、前后向颌骨不调、下颌骨垂直向发育、面高、下唇位置的改善程度与上前牙舌倾度改变量呈正相关性。(4)重度组的下前牙位置角度、髁突相对位置、前后与垂直向颌骨关系、下颌骨发育、下唇位置与形态的畸形程度重于轻度组。

何嫏[6](2019)在《安氏分类下ODI指数与开(牙合)畸形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安氏Ⅰ、Ⅱ、Ⅲ类开(牙合)患者,以及安氏Ⅲ类深覆(牙合)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垂直向异常指数(ODⅠ)的计算、相关计算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ODⅠ指数与前牙开(牙合)畸形、伴垂直向异常的安氏Ⅲ类(牙合)错畸形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开(牙合)畸形病例的诊断、评估及矫治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74张前牙开(牙合)X线头颅侧位片,按磨牙关系分为A(安氏Ⅰ类错(牙合)25张)、B(安氏Ⅱ类错(牙合)28张)、C(安氏Ⅲ类错(牙合)21张)三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定点、描图、测量并计算ODⅠ指数。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各组ODⅠ指数变异系数并对3组研究对象ODⅠ指数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选取75张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开或反深覆X线头颅侧位片,分为E(开(牙合)组21张,与C组为同一病例资料)、D(反深覆(牙合)组54张)两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定点、描图、测量∠MP-AB和∠PP-FH角度值、计算ODⅠ指数。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对两组间ODⅠ指数及∠MP-AB、∠PP-FH两角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安氏Ⅲ类开(牙合)组ODⅠ指数较安氏Ⅰ、Ⅱ类开(牙合)组变异度系数大。2、安氏Ⅲ类开(牙合)组ODⅠ指数与安氏Ⅰ、Ⅱ类开(牙合)组ODⅠ指数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3、安氏Ⅲ类开组(牙合)与反深覆(牙合)组ODⅠ指数、∠MP-AB差异显着(P<0.05),∠PPF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垂直向异常指数(ODⅠ)对于安氏Ⅲ类错畸形敏感性较安氏Ⅰ、Ⅱ类低,采用单一的ODⅠ指数对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异常作出评估或诊断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论证;2、安氏Ⅲ类前牙开(牙合)畸形中,垂直向异常与∠MP-AB有关,而与上腭平面的倾斜程度无明显关系。

马啸宙[7](2019)在《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研究其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位置及颅颌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对该类错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和颅颌面形态的影响,进一步为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选取已治疗结束的成人均角轻中度骨性Ⅲ类病例30例(其中男17、女13例),治疗前后均以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各组患者颅颌面断层影像,测量时使用Invivo 5软件生成头颅侧位影像和颞下颌关节的三维重建影像,分别测量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头影测量指标和三维方向中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数值,并用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掩饰性治疗前后研究样本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治疗前颞下颌关节左右两侧测量指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其左右两侧指标对比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窝高度增大和髁突长度减小,两者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图层中髁突内外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关节窝前后径增大和髁突前后径减少,两者的变化都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上间隙和关节前间隙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关节后间隙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髁突角增大及髁突几何中心到中心矢状线的距离减小,两者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髁突相对位置的两个指标ln(P/A)和(P-A)/(P+A)(P:关节后间隙,A:关节前间隙),其数值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指标APDI和∠NP-FH减小,Wits值、Y轴和∠NA-PA增大,牙性指标∠U1-NA和U1-NA(mm)增大,∠L1-NB、L1-NB(mm)和∠U1-L1减小(P<0.05),以上变化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MP-FH和∠MP-SN)增大,前面高(N-Me)和前下面高(ANS-Me)升高,ODI值减小,咬合平面中前牙牙合平面(A-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全牙列牙合平面(OP)和后牙牙合平面(P-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变大,以上变化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正畸治疗前后,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左右两侧颞下颌关节基本对称。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矢状位中髁突长度减小和关节窝高度增加,轴位中髁突前后径减小和关节窝前后径增加,冠状位髁突内外径无明显变化。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矢状位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前间隙和上间隙增大,后间隙变化不明显,综合前后间隙大小,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轴位中髁突角变大,两侧髁突几何中心与正中矢状线的距离减小。4.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变化中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矢状向下颌相对颅部和上颌骨发生后退。牙性变化为上前牙较治疗前唇倾,下前牙较治疗前舌倾。5.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顺旋,前面高及前下部垂直向高度增加,前牙牙合平面逆旋,后牙牙合平面和全牙列牙合平面顺旋。

张慧敏[8](2019)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分析利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变化,探讨该矫治技术的矫治机制和临床疗效,同时初步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非手术正畸治疗引起的牙颌变化和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为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非手术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11例患者中有6例治疗前已拔除下颌第三磨牙,5例因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未发育完成且考虑到拔除创伤较大暂时未拔除。所有病例均严格按照传动直丝弓矫治理念和矫治程序进行治疗,治疗前后X线影像资料及临床记录清晰、完整,所有X线片显示颅颌面软硬组织结构影像清晰,易辨认,所有标记点和测量值由作者按照统一标准严格准确定点测量。应用SPSS17.0软件包将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的颅颌面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的牙颌变化分别与软组织变化、上气道矢状径变化、舌骨位置变化进行简单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1.牙颌颅面硬组织变化结果:(1)上下颌骨矢状向上发生了明显改变:SNA角平均增大了2.28°±3.07°;ANB角平均增大了1.52°±1.36°;Wits值平均增大了4.89±3.45;APDI值平均减小了3.09±4.4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矫治后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得到改善。(2)颅颌面垂直向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MP-SN角平均增大了0.06°±3.53°;FH-MP角平均增大了0.05°±2.48°,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上下前牙发生了显着的代偿性移动:U1-SN平均增大了7.47°±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MP角平均减小了7.26°±3.94°;L1-NB(mm)值平均减小了2.82±2.06;L1-NB(°)角平均减小了8.05°±5.66°,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上前牙发生了进一步唇倾,下前牙实现了进一步内收。2.颅颌面软组织变化结果:矫治前后颅颌面软组织发生了明显改变,LL-Sn⊥FH平均减小了2.83±1.92,表明下唇前突改善;Lip-diff值平均增大了2.69±1.20,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UL-B线值平均减小了0.07±1.51,H角平均减小了0.18°±1.39°,表明软组织上唇有轻度内收,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结果:UPW值平均增大了0.54±3.01;MPW值平均减小了0.61±1.93;LPW值平均减小了1.69±3.36;PAS值平均减小了0.78±2.03;SPP-SPPW值平均减小了1.15±2.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舌骨位置变化结果:(1)舌骨在垂直向上发生了向下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AH-SN值平均增加了1.23±5.97;AH-FH值平均增加了0.93±4.74;AH-PNS值平均增加了0.85±3.98,Ar-AH-Me角平均减小了1.14°±8.04°。(2)舌骨在矢状径上发生了向前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AH-Or值平均减小了0.03±4.32,AH-RGn值平均减小了0.63±4.43,AH-CVP值平均增大了0.17±2.87。5.牙颌变化分别与软组织变化、上气道矢状径变化、舌骨位置变化的相关性:(1)硬组织与软组织:LL-Sn⊥FH与SNB(r=0.718,p<0.05)、L1-MP(r=0.748,p<0.01)呈正相关并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L1-MP有高度相关性;LL-Sn⊥FH与ANB(r=-0.654,p<0.05)呈负相关,Lip-diff与L1-MP(r=-0.713,p<0.05)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2)硬组织与上气道矢状径:MPW与L1-MP(r=0.689,p<0.05)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3)硬组织与舌骨位置:AH-Or与SNB(r=-0.606,p<0.05)呈负相关;AH-Or与MP-SN(r=0.690,p<0.05)呈正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利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后牙咬合关系良好,侧貌得到显着改善,达到了正畸治疗前医患双方知情同意的矫治效果,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矫治效果非常满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不调,但是仍以牙齿的代偿性移动为主,通过大幅度内收下牙列协调唇颏关系,有效改善软组织侧貌,其中下前牙唇舌向位置与软组织侧貌关系紧密:LL-Sn⊥FH与L1-MP呈正相关,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Lip-diff与L1-MP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3.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除鼻咽腔外均减小,舌骨位置表现为向前向下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PW与L1-MP呈正相关,AH-Or与SNB呈负相关、与MP-SN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正畸治疗引起的牙颌变化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仍需引起临床重视。

张洁云[9](2018)在《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正常值的提取及W角在正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正畸术前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颌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占据很大的比重。临床上衡量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的评价指标(角度指标和线性指标)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ANB角[1],Wits值[2],APDⅠ指数[3]等。然而这几个评价指标在衡量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上都存在着局限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的评价指标——W角[4]。为了使这一评价指标能在我国正畸患者中进行研究及尝试应用,我们在实验中通过对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与非正常牙合个体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提取汉族成人正常牙合W角正常值的分布范围,以及Ⅰ、Ⅱ、Ⅲ类不同矢状向错牙合个体中的W角的差异性,分析这个测量指标能否区分不同的矢状向骨型,并尝试将W角用于30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矢状骨型的诊断,分析其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实验一: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正常值的提取目的:分析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的分布范围,以及男女正常牙合个体W角均值大小是否具有差异,为临床应用W角诊断分析上下颌基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例18-30岁的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男、女各60例)。全部研究样本分男、女两组,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分析正常牙合个体W角的分布范围,并分析正常牙合W角的取值在男、女不同性别个体组间的差异性。结果:汉族成人正常牙合男性W角值为(59.94±4.21)°,女性W角值为(58.03±2.90)°,男、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合并计算,汉族成人正常牙合W角的分布范围为(58.87±2.41)°。实验二:成人不同矢状向错牙合患者间及其与正常牙合个体间W角的差异性研究目的:比较成人3种矢状面型错牙合个体W角的差异性,进一步衡量比较W角是否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分析指标。方法: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选取2015-2017年就诊的18-30岁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共180例。将180名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以下标准来进行分组:骨性Ⅰ类组(0.7°≤ANB角≤4.7°;Wits值:男性-4.3mm≤Wits值≤1.5mm,女性-4.0mm≤Wits≤1.8mm)男女各30例;骨性Ⅱ类组(ANB角>4.7°;Wits值:男性Wits>1.5mm,女性:Wits>1.8mm)男女各30例;骨性Ⅲ类组(ANB角<0.7°;Wits值:男性Wits<-4.3mm,女性Wits<-4.0mm)男、女各30例。拍摄每个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各组患者W角的均值,分析W角在3种矢状骨面型个体间及其与正常牙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各组患者的W角均值无明显的性别显着性差异(P>0.05)。骨性Ⅰ类组W角均值为(58.07±2.96)°,骨性Ⅱ类组W角均值为(55.12±3.48)°,骨性Ⅲ类组W角均值为(64.85±4.84)°。(2)通过正常牙合组与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组四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正常牙合与骨性Ⅰ类组组间W角的值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牙合与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组,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Ⅱ类、到Ⅰ类再到Ⅲ类,W角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故参照正常牙合个体W角的分布范围(58.87±2.41)°,W角可以作为矢状向骨型诊断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分析,即W角在(58.87±2.41)°范围内可诊断为Ⅰ类骨型,W角小于56.46°可诊断为Ⅱ类骨型,W角大于61.28°可诊断为Ⅲ类骨型。实验三:W角对3种矢状向错牙合个体诊断准确性的分析目的:研究W角与目前头影测量分析较常见的5个上下颌基骨前后向关系衡量指标(包括ANB角,Wits值,APDⅠ指数,Beta角,YEN角[6])在三种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畸形个体中的分布情况,分析W角对3种矢状向错牙合个体的诊断准确性。方法: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选取2015-2017年就诊的18-30岁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00例,平均年龄23.4岁。纳入标准:(1)汉族成人;(2)身体健康,发育正常;(3)恒牙列完整(第三磨牙除外);(4)无正畸或者正颌治疗史;(5)无外伤史;(6)排除临床可能出现的“假性”安氏Ⅰ、Ⅱ、Ⅲ错牙合(如存在畸形牙、牙齿缺失、严重的牙弓后段牙列间隙或牙齿拥挤导致的磨牙矢状向移位)。在实验对象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分别测量W角,ANB角,Wits值,APDⅠ指数,Beta角[5],YEN角的取值,分析各个评价指标在骨性Ⅰ类,Ⅱ类,Ⅲ类错牙合组中的分布情况,并测量指标在3种矢状向错牙合个体中的分布重叠度,然后以重叠度的大小,来评价这些指标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对于骨性Ⅱ类诊断准确性的强弱依次是:W角,YEN角,Beta角,APDⅠ指数,ANB角,Wits值。对于骨性Ⅲ类诊断准确性的强弱依次是:ANB角,APDⅠ指数,W角,YEN角,Beta角,Wits值。(2)在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的组间重叠度中,W角的重叠度为0.104,在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的组间重叠度中,W角的重叠度为1.21。这说明对于骨性Ⅱ类的诊断,W角的诊断效能最高,在评价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W角的诊断效能低于ANB角,APDⅠ指数。ANB角在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时诊断效能最高。

王悦,王永[10](2012)在《贵州省88名正常青少年颅面硬组织侧貌形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贵州地区88名正常青少年颅面结构进行了研究,以获得侧位X线头影测量的正常值。方法:对贵州地区798名贵州籍中专学生进行普查,以Andrews的正常的6项为标准,选取了88名正常学生为研究对象,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7.0头影测量分析系统测量颅面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线距和角度等30个项目,并与全国青少年测定值比较。结果:首次建立了贵州地区的正常青少年X线头颅测量正常值。结论:不同地区正常青少年X线头颅测量正常值有一定的差异。

二、中国成人正常牙合ODI、APDI值的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成人正常牙合ODI、APDI值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安氏Ⅰ类错(牙合)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相关性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pee 曲线在正畸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不同年龄患者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病例一 非拔牙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病例概况
    1.1 基本资料收集
    1.2 主要治疗过程
    1.3 治疗结果
    1.4 矫治心得与体会
病例二 非拔牙矫治前牵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病例概况
    2.1 基本资料收集
    2.2 主要治疗过程
    2.3 治疗结果
    2.4 矫治心得与体会
病例三 安氏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病例概况
    3.1 基本资料收集
    3.2 主要治疗过程
    3.3 治疗结果
    3.4 矫治心得与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皮质切开在正畸治疗的运用
    参考文献

(4)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矫治前后的颅颌面硬组织及牙合平面变化
    1.2.2 矫治前后牙齿倾斜度及相对位置的变化
    1.2.3 骨性Ⅲ类矫治前后模型分析
1.3 讨论
    1.3.1 本研究样本选择标准
    1.3.2 本研究数字化模型建立的选择
    1.3.3 骨性Ⅲ类患者掩饰性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分析
    1.3.4 矫治前后模型测量结果分析
    1.3.5 骨性Ⅲ类矫治方法
    1.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上颌切牙舌倾角度与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牙列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致谢
作者简介

(6)安氏分类下ODI指数与开(牙合)畸形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开(牙合)畸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临床病例

(7)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掩饰性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对称性
    1.2.2 掩饰性治疗前后侧貌的变化
    1.2.3 掩饰性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1.2.4 掩饰性治疗前后髁突相对位置的变化
1.3 讨论
    1.3.1 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的适应症
    1.3.2 患者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的变化
    1.3.3 患者颞下颌关节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
    1.3.4 患者骨面型的变化
    1.3.5 不同矫正方法对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颞下颌关节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总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3.测量项目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致谢

(9)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正常值的提取及W角在正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研究一: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正常值的提取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果
研究二:成人不同矢状向错牙合患者间及其与正常牙合个体间W角差异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果
研究三:W角对不同类型错牙合个体诊断准确性的分析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贵州省88名正常青少年颅面硬组织侧貌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正常颌骨前后关系
    2.2 男性青少年颌骨矢状关系
    2.3
3 讨论

四、中国成人正常牙合ODI、APDI值的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安氏Ⅰ类错(牙合)Spee曲线深度与颅面结构相关性的CBCT研究[D]. 刘媛.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3]不同年龄患者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D]. 方捷立.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D]. 田雅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上颌切牙舌倾角度与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 马善伟.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6]安氏分类下ODI指数与开(牙合)畸形相关性探讨[D]. 何嫏.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7]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D]. 马啸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D]. 张慧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汉族成人正常牙合个体W角正常值的提取及W角在正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张洁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4)
  • [10]贵州省88名正常青少年颅面硬组织侧貌形态分析[J]. 王悦,王永.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04)

标签:;  ;  ;  

中国成年人正常牙合ODI和APDI值的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