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的七种融资方式

温州民营企业的七种融资方式

一、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七种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超越[1](2017)在《PPP模式在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政企分离后,铁路总公司负债率居高不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这对于企业化的经营十分不利;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铁路部门所属土地处于闲置和未开发状态。因此,国家在持续推进铁路建设投融资改革中要求对铁路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从内部挖掘盈利能力支援铁路建设。然而,由于目前缺乏运营经验和资金缺乏的问题,铁路土地综合开发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如何将铁路土地综合开发落到实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PPP模式引入开发潜力最大的大型铁路站点进行综合开发项目运用研究,尝试走出目前综合开发项目所面临的困境,促进铁路土地综合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政策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在进行相关理论和现实情况的介绍后,首先分析了 PPP模式运用于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根据现实情况将大型铁路站点的综合开发合理划分为站内和站外两个部分。其次,根据内外部属性特点的不同,分析了站点内部商业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PPP项目的运作前提、运作流程、模式选择、运营分析等,分析了站点外部综合开发即外部综合体建设运营PPP项目的运用前提、潜在投资方类型和运作流程。最后,对于体量较小的站内综合开发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总结分析了其风险因素,对于体量较大的站外综合体项目通过文献识别风险因素,再对业内PPP专家学者发放风险因素问卷,通过两次风险分配过程,得出了外部综合体项目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并给出理论情况下基于风险分担的股权投资比例。

谢坤[2](2016)在《河南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民间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与农户所面临的融资困境,缓解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需矛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间金融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其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张,民间金融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为了推动并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在2010年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2012年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民间金融进行扶持和引导。因此,本文关于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就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本文对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运用θ值法对河南省与全国民间金融的规模进行了估算,就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次上进行了分析,并运用VEC模型对河南省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河南省的民间金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最后,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规范河南省民间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本文的主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民间金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解释了金融与民间金融的概念,并对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结构理论、信贷配给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介绍了河南省与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并对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其中笔者利用θ值法对河南省与全国1995-2014年民间金融的规模进行了测算,介绍了河南省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与发展情况,并对河南省民间金融的供求关系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民间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本章就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潜在风险进行了分别论述。第五部分河南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运用VEC模型对河南省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部分规范河南省民间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在这一部分本文提出了规范河南省的民间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莫晓燕[3](2013)在《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探讨》文中认为自21世纪以来,浙江的民营企业有了更多的机遇,拥有了更大的市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观念也得到了改善。而浙江省也成为了民营企业大省,不仅发展了浙江的经济也解决了许多就业问题。但是浙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资金问题,许多企业无法筹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本文试图通过对政府、银行、民间、企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来透视这个问题。论文以浙江省内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浙江民营企业筹资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或缓解的几种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浙江民营企业的筹资有所帮助,最终使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健康。

岳明[4](2013)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逐步完善,在我国市场上涌现出了大批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以及科学创新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发育并不良好,许多中小企业在成立后短短几年内便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经营下去,导致出现了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上较多,但是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中小企业却如凤毛麟角的现象。据相关学者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寿命仅有3.7年,有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中小企业经营问题,自身制度规范问题以及政府政策问题等等,但是在这诸多问题中,引起广大学者最为重视的还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解决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的命脉,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了近来研究的热点同样也是难点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本文选择了在融资问题中较为重要的融资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融资方式进行介绍,然后对各种融资方式在一些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这些融资方式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再针对中小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特点来选择较为适合的融资方式。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现行使用较多的融资方式进行比较,然后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五个部分主要思路:第一章:绪论。此章是对全篇文章的一个总起,首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选题背景,然后对本文章完成后将要达成的目的和写作意义作了介绍,绪论的第三个部分是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按照此思路和方法进行写作,在绪论的最后还会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章相当于是为全文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将分为两个部分来介绍,第一个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而另外一个部分理论基础则是对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解释;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既然是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需要知道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和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而这一章就主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全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中小企业的概述,介绍了什么是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整体特点,第二个部分则是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特征,从中整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第三个部分则是对造成这种融资现状的一个原因分析;第四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分析。在经过前面章节的理论介绍和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介绍,在此章节将对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本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现有的融资方式进行介绍,在此部分,本文选取了我国中小企业较为常用的七种融资方式,并且对每一种融资方式都介绍了相关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这一种融资方式中典型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进一步了解这几种融资方式的具体操作手段,并且在案例介绍之后,本部分还针对该案例作出了分析,从中获得每种融资方式的特点,第二部分则是对这常见的七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总共从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资金偿还能力、融资机制规范程度和融资主体自由度五个角度对这七种方式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得出每种融资方式的优劣势;第五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分析。本章是整篇行文的最后一部分,在本章做出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建议,本章节从中小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了萌芽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通过前面章节对于各个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结合上一章节中的案例,现身说法总结出对于处在每一个阶段中小企业适合的融资方式,最终获得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结束全文。本文写作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分析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提出建议,在经过以上五章所得出的结论,应该会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问题开阔一些思路。但是本文研究还是有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的地方:第一,对于融资方式的比较上只能进行模糊比较,因为融资方式各有特点,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很难确定这一方式就一定适合该企业;第二,本文对于理论的理解还相对肤浅,没有深入对理论进行探究,不如大师学者们对于理论入木三分的理解;第三,存在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还有许多,但有些适用性太过于狭窄,本文并未对其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性。总之,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文章中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一些观点尚显不成熟,希望能得到老师、学者的建议,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斧正。

范轩[5](2013)在《四川省地方保护及跨省销售障碍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四川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程度,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对四川企业跨区域贸易的影响。虽然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已经有许多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在这诸多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性没有提出任何质疑,但是研究也普遍认为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程度和方式不同。所以笔者希望立足四川通过对四川企业的调研找出四川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程度与主要存在形式。另外,当前我国处于产品出口受阻且本土市场难以拓展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是国内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跨区域销售壁垒严重阻碍了产品的内销。所以,笔者希望在调研四川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方式与程度的同时找到四川企业跨区域销售时所受到障碍的情况。本文选用的研究方法为访谈调研法①。而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为了给调查对象较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空间,以及对访谈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做出详细的追问,笔者更多的采用半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设计就保证了访谈有标准化的问题和严谨的主题,又可以根据访谈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设置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建设和外销不足内销受阻的背景,指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是阻碍统一市场建设和本土市场开拓的障碍,从而使得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展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总结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研究方法、结论以及跨区域贸易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是:国内外学者从产业结构、市场整合度、地区间贸易数据等角度出发对地方保护主义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广泛存在且各地方程度和方式不一样,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是由于行政性分权与不合理的政绩考核体制所导致的结论。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形成了跨区域的销售壁垒,导致了中国企业出口战略的选择以及本土市场被外企占领,加剧本土市场难以扩展的现状。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的介绍。确定了访谈法调研的选择,并解释了选择访谈法的原因。参考了企业的政府背景和国民经济分类,选择了14个调研的样本企业,并完成的对调研问题及主题的设计。第四部分是结果与讨论。在规划的时间内,完成了对14家样本企业的调研,搜集总结了调研的具体有用信息,并完成了对信息的汇总。第五部分是归纳总结。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出口转内销的战略实施,本部分在得出调研结论的同时,也根据调研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之处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用调研的方法对局部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程度与存在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充实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这在过往研究中较少。其次,用调研所得的信息分析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区域贸易的影响,而在已有跨区域贸易壁垒的研究中,多数研究建立在对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存在的假设前提上。

王淑华[6](2011)在《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以集体土地权利自由与限制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以所有制为基础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集体建设用地原则上禁止自由流转,只能先征收为国有土地后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用于城市建设,国家垄断了集体土地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农民集体不能自主决定自有土地的流转与利用,集体土地权利的处分权能和收益权能严重受限,无法与国有土地上的相应权利获得立法平等对待,限制了农民以土地资本分享城市化收益。同时,集体土地不能经由市场交易自由流转,导致城乡之间建设用地的结构性短缺矛盾尤为突出,城市存量土地无法满足需求,而大量集体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集体土地权利自由与限制的限度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现实亟需以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改革为前提,推动以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为核心的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因此,以集体土地权利自由与限制为视角,研究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的法律制度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我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梳理与反思。梳理城乡土地权利的权能差异和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限制的立法变迁,提出: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同地不同权”的立法,限制了集体土地的财产权与开发权,导致农民无法以土地资本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土地“身份”不应是集体建设用地被限制流转的原因,应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与平等化为立足点推动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物权平等理论、产权理论、土地开发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第二章:集体土地征收规范化改革。检讨我国现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对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障碍,提出:遵循产权的财产权规则和责任规则分别对集体土地实行征收与征购;“公共利益”范围决定着集体土地自由流转与限制的界限,将征收限定在公益用地范围之内,为非公益性用地的市场化流转保留通道;确立与市场价格接轨的合理补偿标准,保障集体土地权利的置换利益,并防止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征收权滥用,以此协调建设用地供应的征收与征购路径;建立完善的协议先行、听证和撤销程序,保障集体土地入市通道的畅通。第三章: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化改革。分析我国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基本模式,提出: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区分城市规划区内外而实施不同的流转制度,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可实行政府购买的方式,转权为国有土地后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规划区外的集体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入市交易,其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是农民以集体土地资本参与城市化建设的主要方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既包括出让、转让、抵押、出租、入股等传统方式,也包括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等特有方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包括主体范围、客体范围、地域范围和用途范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应按照“首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基于贡献”的原则,在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国家之间合理分配。第四章:集体土地开发权独立化改革。介绍英美土地开发权制度,并提出:土地开发权的缺失影响集体土地权利的完整性和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我国创设独立的集体土地开发权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借鉴美国土地开发权模式构建我国土地开发权移转制度,建立以权利运行为基础的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持制度;土地开发权具有物权的一般特征,可在我国土地权利体系中增设独立的集体土地开发权,通过实现开发权或开发权移转获得收益而保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均衡,防止大量农地非农化,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同时以土地开发权的独立财产权作为征收补偿、流转收益分配的依据。第五章: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法律制度构建。提出:立法应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涵、性质和流转限制,奠定统一流转的立法基础;保障集体土地权利自由,推动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接轨,统一规范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方式、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期限、流转登记等,实现“同地、同权”的统一流转;完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立法,处理好土地政策与法律制度衔接、公私立法分工权限的衔接,以共同规制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并对《宪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立法完善提供建议;完善我国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配套法律制度,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流转收益分配、流转价格管理、社会保障等。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集体土地征收规范化、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化、集体土地开发权独立化改革的制度构建,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平等化与市场化立法,完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立法规范,为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提供法律支持。

齐超[7](2009)在《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试图在理论上,构建一个制度变迁动力研究基本框架,进而推动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发展;在实践上,运用该制度变迁动力基本框架,完善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动力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论文概述和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想和制度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界定了制度变迁动力的概念、主体、根源,分析了制度变迁动力的来源、层次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制度变迁动力的本质,归纳了制度变迁动力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论述了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概念、特征、成因、演进、种类和效率,论述了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分析了中国金融制度尝试变迁阶段、全面变迁阶段和本质变迁阶段的特点、动力和动力结构,提出了完善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建议。

李英[8](2009)在《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然未出国门,却在国内市场遭遇到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企业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因此,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慢慢开始渗透到实体经济中、我们出口企业生存发展受到挑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焦点开始转向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考察。浙江中小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小企业在浙江省工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浙江省,中小企业一直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增强我省经济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浙江省中小企业具有如此的经济地位是与其外向型发展策略密切联系的。但是,浙江中小企业在其参与国际竞争,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何顺应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并从战略的角度前瞻性地把握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发展能力,以获得持续的发展,这是浙江省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制度环境、企业规范性、市场成熟度等差异,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结论不能完全适用于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际竞争力指标数据分析,剖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加快浙江省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提供决策参考。

陈宁[9](2008)在《温州民营企业筹资现状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筹资方式从原来的家庭集资、银行贷款为主,逐渐开始尝试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文章通过探讨温州民营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指出其上市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陈路平[10](2008)在《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文化的社会交际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际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了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际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解读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交际行为并促进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文章选取了温州和硅谷这两个城市作为比较对象,以它们各自的创业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创业文化中的社会交际模式的比较,为这两种区域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交际有着很深的哲学根源。交际和理性密切相关。逻各斯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文化基因。在西方人对逻各斯的求索中,西方文明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进而到了逻各斯中心时代,即理性主义时代。笛卡儿的二元论标志着科学理性时代的到来。这时科学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以主体为核心的理性。人们认为凡事只具有一个真理,真理具有排他性。因此,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意识形态纠纷和交流障碍不断。20世纪二次大战后,以哈贝马斯为先导的交际行为和交际理性理论成为了哲学的主流。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交际主体间互动的交流,遵循一定的规则,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达到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这种交际理性哲学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才是社会真正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交际网络学说,尤其是新经济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的强弱联带的理论和德国社会学家特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理论对阐述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透彻的解读意义。以交际理性理论和社会交际网络理论为依托,本文从社会交际模式出发,对温州和硅谷这两种创业文化进行比较。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具有不同的交际理性。温州创业文化的交际理性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下的产物,一方面受农耕文明中的儒家文化和宗族主义影响,具有礼俗社会的强连带的特征。另一方面受海洋文化中永嘉学派的重商主义影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硅谷创业文化的交际理性是基督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和西进运动中的冒险主义的产物,具有法理社会的弱连带的特征。在这两种不同交际理性的影响下,温州和硅谷创业文化的交际主体和交际风格截然不同。温州创业文化以熟人为主要交际主体,硅谷创业文化以陌生人交际为主。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文化在创业初期的筹资方式,创业中期的互利合作及创业后期的员工组成上的不同表明了它们有着不同的交际主体。而在交际风格的比较上,温州人和硅谷人在创业过程中对待陌生人和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体现出温州创业文化是高语境社会交际模式的创业文化代表,而硅谷创业文化是低语境社会交际模式的创业文化代表。通过比较研究,温州创业文化体现了其独特的社会交际特征。一方面,它保留了传统的礼俗社会中的强连带关系,注重熟人交际,不信任陌生人,依赖群体,具有高语境的交际风格。另一方面,在永嘉学派重商主义的影响下,温州商人遍布世界从事经商活动,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和外界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市场的开放。从这方面来说,温州创业文化吸收了法理社会的弱连带特征。温州创业文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其社会交际模式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中,融合了各家之长的温州创业文化将如何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二、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七种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七种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在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债务问题研究
        1.2.2 铁路站点综合开发研究
        1.2.3 PPP模式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政策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4.3 数学模型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型铁路站点相关概念
        2.1.2 建筑综合体、交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的相关概念
        2.1.3 大型铁路站点综合体
    2.2 铁路交通与城市发展理论
        2.2.1 基于TOD模式的圈层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新型铁路枢纽对于地区发展的影响
    2.3 PPP模式相关理论
        2.3.1 PPP模式的在中国的含义拓展
        2.3.2 PPP项目的投资结构相关理论
        2.3.3 PPP项目风险的相关理论
        2.3.4 PPP项目融资的应用和发展
    2.4 投资组合相关理论
        2.4.1 马克维茨投资组合模型
        2.4.2 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拓展
第三章 PPP模式运用于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的基础研究
    3.1 PPP模式运用于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的现实原因
        3.1.1 中国铁路的发展现状
        3.1.2 铁路总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改革方向
    3.2 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内涵及解读
        3.2.1 铁路土地的来源及类型
        3.2.2 土地综合开发的内涵
    3.3 PPP模式运用于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3.1 必要性分析
        3.3.2 可行性分析
    3.4 PPP模式在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运用方向
        3.4.1 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与站点外部综合体开发
        3.4.2 站内商业综合开发与站点外部综合体开发的区别和联系
    3.5 综合开发项目的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3.5.1 问卷主要目的
        3.5.2 问卷基本内容
        3.5.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5.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第四章 PPP模式在站点内部综合开发中的运用
    4.1 大型铁路站点内部商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4.1.1 大型铁路站点内部商业的特点
        4.1.2 大型铁路站点内部商业开发的目前存在的问题
    4.2 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PPP项目的运用前提及模式选择
        4.2.1 站点内部商业开发PPP项目的运用前提
        4.2.2 适用的PPP模式选择
    4.3 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PPP项目的运作流程
        4.3.1 新建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PPP项目运作流程
        4.3.2 已有站点内部商业综合开发PPP项目运作流程
第五章 PPP模式在站点外部综合开发中的运用
    5.1 大型铁路站点外部开发中存在问题
        5.1.1 规划和开发定位问题
        5.1.2 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问题
    5.2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的运用前提及模式选择
        5.2.1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开发的运用前提
        5.2.2 适用的PPP模式选择
    5.3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中投资结构分析
        5.3.1 PPP项目中投资方的类型
        5.3.2 大型铁路站点外部综合体建设的潜在投资方分析
    5.4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的运作流程
第六章 PPP模式在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风险研究
    6.1 PPP模式在站点内部综合开发中的突出风险分析及其分配
        6.1.1 外部风险
        6.1.2 内部风险
    6.2 PPP模式在站点外部综合体项目中的风险分析
        6.2.1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的风险识别
        6.2.2 风险问卷的调查对象分析
    6.3 PPP模式在站点外部综合体开发中突出风险和风险的初次分配
        6.3.1 风险问卷的初步统计性分析
        6.3.2 站点外部综合体项目的突出风险
        6.3.3 风险问卷的信度分析
        6.3.4 风险值的初次分配
    6.4 共担承担风险值的再分配与各方的理论投资比例
        6.4.1 马克维茨模型
        6.4.2 马克维茨模型的数据获取
        6.4.3 应用马克维茨模型计算PPP项目中共担风险的分担比例
        6.4.4 站点外部综合体PPP项目各方理论投资比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2)河南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
        2.1.2 民间金融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抑制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结构理论
        2.2.4 信贷配给理论
第三章 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3.1 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
        3.1.2 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
    3.2 河南省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3.2.1 河南省民间金融规模
        3.2.2 河南省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3.2.3 河南省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3.2.4 河南省民间金融的供需分析
        3.2.5 河南省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间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4.1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缓解融资困境促进经济发展
        4.1.2 提高融资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4.1.3 促进正规金融的发展完善竞争的金融体系
    4.2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4.2.1 经营风险高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性
        4.2.2 发展不规范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
        4.2.3 民间金融的潜在风险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第五章 河南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指标设计
        5.1.1 数据估算方法
        5.1.2 指标设计与估计
    5.2 模型构建与检验原理
    5.3 计量检验
    5.4 结论分析
第六章 规范河南省民间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6.1 健全民间金融的法律框架
    6.2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6.3 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
    6.4 明确监管制度与监管主体
    6.5 建立规范的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和救援机制
    6.6 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完善其内部的控制机制
    6.7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效提高民营企业自我融资的利用率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解决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解决浙江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
四、发展民间金融机构解决浙江民营融资难问题
五、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权衡理论
        2.2.3 信贷配给理论
        2.2.4 关系型借贷理论
        2.2.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中小企业概述
        3.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3.1.2 中小企业自身的典型特征
    3.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征
        3.2.1 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小而频率高
        3.2.2 抵押贷款困难,担保困难
        3.2.3 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3.2.4 缺乏内源融资
        3.2.5 贷款成本较高
    3.3 融资现状特征的成因分析
        3.3.1 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3.3.2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高
        3.3.3 中小企业不重视内源资源
        3.3.4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分析
    4.1 我国中小企业现存融资方式
        4.1.1 银行贷款融资
        4.1.2 债券融资
        4.1.3 股权融资
        4.1.4 企业内部融资
        4.1.5 上市融资
        4.1.6 项目融资
        4.1.7 贸易融资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
        4.2.1 融资成本比较
        4.2.2 资金利用率比较
        4.2.3 融资资金偿还能力比较
        4.2.4 融资机制规范程度比较
        4.2.5 融资主体自由度比较
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5.1 萌芽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5.2 创业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5.3 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5.4 成熟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四川省地方保护及跨省销售障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
        2.1.1 行政性分权使得地方保护成为可能
        2.1.2 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保护成为现实
        2.1.3 地方保护的成因小结
    2.2 地方保护主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2.2.1 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2.2.2 小结
    2.3 地方保护与本土市场开拓的相关研究
        2.3.1 地方保护与外贸内销
        2.3.2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调研方法的选择
    3.2 调研问题的设定
    3.3 调研样本的选择
    3.4 调研的时间
4. 结果与讨论
    4.1 招商引资项目的调研结果
    4.2 本地国企业的调研结果
    4.3 本地私营民企的调研结果
    4.4 调研信息汇总
    4.5 调研可能存在的不足
5. 归纳总结
    5.1 调研的主要发现
        5.1.1 四川地方保护的程度逐渐减轻
        5.1.2 四川地方保护形式但并不复杂多样
        5.1.3 不同行业的地方保护程度与形式各异
        5.1.4 地方保护形成了区域贸易障碍
    5.2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6)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以集体土地权利自由与限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梳理与反思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权利
        一、土地权利的内涵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限制的梳理
        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迁
        二、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差异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限制的反思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基本问题
        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平等化改革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
        三、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改革的制度障碍
    第四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理论基础
        一、物权平等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土地开发权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第二章 集体土地征收规范化改革
    第一节 土地征收制度对财产权的限制与保障
        一、土地征收与财产权限制和保障
        二、美国土地征收制度对财产权限制与保障的平衡规制
        三、我国土地征收改革对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的制度价值
    第二节 公益征收的认定——限定征收流转的范围
        一、公益征收的内涵与界定
        二、集体土地公益征收的实体性界定
        三、集体土地公益征收的程序性认定
    第三节 合理补偿的界定——土地置换利益的财产权保障
        一、合理补偿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二、合理补偿的立法例
        三、集体土地征收合理补偿的界定
    第四节 正当程序的规范——征收权与财产权平衡的程序保障
        一、建立协议先行的谈判程序
        二、完善听证程序
        三、建立征收撤销程序
第三章 集体土地法流转市场化改革
    第一节 集体土地入市与土地财产权保障
        一、集体土地入市与土地财产权复苏
        二、集体土地入市流转基本模式分析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市场化流转路径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范围
        一、流转的主体范围
        二、流转的客体范围
        三、流转的地域范围
        四、流转的用途范围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和流转方式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互换、出资、赠与、抵押
        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特有方式
    第四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的分配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的内涵
        二、我国现行立法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设计
        三、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试点做法及启示
        四、国家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中的定位
        五、集体土地权利人的流转收益
第四章 集体土地开发权独立化改革
    第一节 土地开发权与土地财产权限制
        一、土地开发权的概念
        二、英国土地开发权制度
        三、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
        四、法国的土地开发法定上限密度制度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容积发展权移转制度
        六、土地开发权创设与土地财产权限制
    第二节 土地开发权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
        一、土地开发权与我国集体土地权利
        二、土地开发权缺失影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流转
        三、我国创设独立土地开发权的必要性
        四、我国创设土地开发权的可行性
    第三节 土地开发权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一、土地开发权中国化的制度背景
        二、土地开发权转移的"浙江模式"
        三、土地开发权移转的重庆"地票"交易模式
        四、土地开发权中国化的实践模式与英美开发权的比较
    第四节 集体土地开发权独立化的具体制度
        一、集体土地开发权在我国土地权利体系化中的定位
        二、集体土地开发权的归属
        三、集体土地开发权的移转
第五章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法律制度构建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立法基础
        一、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涵和性质
        二、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
        三、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规范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法律保障
        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的接轨
        二、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方式
        三、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程序
        四、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期限
        五、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登记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之立法完善
        一、土地政策与法律制度有效衔接
        二、协调公私立法分工权限共同规制
        三、《宪法》视野下的立法之完善
        四、《土地管理法》视野下的立法完善
        五、《物权法》视野下的立法完善
    第四节 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流转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完善国家在城乡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制度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价格管理机制
        四、健全社会保障等配套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7)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应注意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结构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想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生产力动力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人需求动力思想
        2.1.3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主体能动动力思想
        2.1.4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社会分工动力思想
        2.1.5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阶级斗争动力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想评析
        2.2.1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生产力动力思想评析
        2.2.2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人需求动力思想评析
        2.2.3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主体能动动力思想评析
        2.2.4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社会分工动力思想评析
        2.2.5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阶级斗争动力思想评析
第3章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研究
    3.1 老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
        3.1.1 老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技术动力思想
        3.1.2 老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法律动力思想
    3.2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
        3.2.1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动力思想
        3.2.2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成本收益动力思想
        3.2.3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利益集团动力思想
        3.2.4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诺斯动力思想
    3.3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评析
        3.3.1 老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评析
        3.3.2 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评析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动力思想与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比较
    4.1 研究目的不同
    4.2 研究方法不同
    4.3 研究对象不同
    4.4 对根本动力的认识不同
    4.5 研究内容互补
第5章 制度变迁动力基础研究
    5.1 制度变迁动力的含义与特征
        5.1.1 制度变迁动力的含义
        5.1.2 制度变迁动力的特征
    5.2 制度变迁动力的主体与根源
        5.2.1 制度变迁动力的主体
        5.2.2 制度变迁动力的根源
    5.3 制度变迁动力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5.3.1 制度变迁动力的本质
        5.3.2 制度变迁动力的表现形式
    5.4 制度变迁动力的影响因素
        5.4.1 人口因素对制度变迁动力的影响
        5.4.2 环境因素对制度变迁动力的影响
        5.4.3 偶然因素对制度变迁动力的影响
第6章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与动力机制研究
    6.1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6.1.1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内涵
        6.1.2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特征
    6.2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成因与演进
        6.2.1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成因
        6.2.2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演进
    6.3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种类与效率
        6.3.1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种类
        6.3.2 制度变迁动力结构的效率
    6.4 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6.4.1 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含义
        6.4.2 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构成
        6.4.3 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运行
第7章 理论检验: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动力实证分析
    7.1 中国金融制度尝试变迁阶段动力分析
        7.1.1 中国金融制度尝试变迁阶段回顾
        7.1.2 中国金融制度尝试变迁阶段的特点及其动力分析
        7.1.3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尝试阶段制度变迁动力结构分析
    7.2 中国金融制度全面变迁阶段动力分析
        7.2.1 中国金融制度全面变迁阶段回顾
        7.2.2 中国金融制度全面变迁阶段的特点及其动力分析
        7.2.3 中国金融制度全面变迁阶段制度变迁动力结构分析
    7.3 中国金融制度本质变迁阶段动力分析
        7.3.1 中国金融制度本质变迁阶段回顾
        7.3.2 中国金融制度本质变迁阶段的特点及其动力分析
        7.3.3 中国金融制度本质变迁阶段制度变迁动力结构分析
    7.4 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动力的思路
        7.4.1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7.4.2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8)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中小企业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1 企业竞争力及影响因素
        2.1.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波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2.3 对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研究
3 典型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1 美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1.1 美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基本情况
        3.1.2 美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2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2.1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基本情况
        3.2.2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3 欧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3.1 欧盟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基本情况
        3.3.2 欧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4 台湾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4.1 台湾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基本情况
        3.4.2 台湾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5 国内其他省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5.1 广东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5.2 江苏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
    3.6 国内外经验对浙江省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启示
4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4.2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2.1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问卷设计
        4.2.2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3 当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主要问题
5 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5.1 企业自身
    5.2 外部支撑环境
6 研究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温州民营企业筹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温州民营企业的筹资现状
    (一) 内源融资所占比重过大, 急需外源融资
    (二) 规模不同, 获得银行贷款的待遇差异很大
    (三) 融资渠道不断拓展, 股权融资崭露头角
二、温州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二) 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 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三) 购并市场不发达, 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四) 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三、建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筹资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引导、推动民营企业上市的运作体系
    (二) 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资本运作意识的培育体系
    (三) 建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金融服务中介体系

(10)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文化的社会交际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2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in Wenzhou and Silicon Valley
    2.1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2.2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2.2.1 Wenzhou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2.2.2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2.3 Studies on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2.3.1 Studies on Wenzhou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2.3.2 Studies on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2.3.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2.4 Some Missing Points of the Studies on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3 Communication
    3.1 Studies on Communication
    3.2 Philosophical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3.2.1 Logos
        3.2.2 The Era of Logocentrism
        3.2.3 Communications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Rationality
        3.2.4 Habermas’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3.3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3.3.1 Granovetter’s Theory of Strong Ties and Weak Ties
        3.3.2 Ferdinand T?nnies’Theory----Gemeinschaft (Communal Society) and Gesellschaft (Associational Society)
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in Wenzhou and Silicon Valley
    4.1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ies of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4.1.1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of Wenzhou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4.1.2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of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4.1.3 Summary
    4.2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ubjects of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4.2.1 The Initial Period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in Wenzhou and Silicon Valley
        4.2.2 The Middle Period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in Wenzhou and Silicon Valley .
        4.2.3 The Last Period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in Wenzhou and Silicon Valley
        4.2.4 Summary
    4.3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of the Two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4.3.1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Strangers and Group in Wenzhou
        4.3.2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Strangers and Group in Silicon Valley
        4.3.3 Summary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Awards
Acknowledgements

四、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七种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在大型铁路站点综合开发中的运用研究[D]. 赵超越. 东南大学, 2017(04)
  • [2]河南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谢坤.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3]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探讨[J]. 莫晓燕.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2)
  • [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研究[D]. 岳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5]四川省地方保护及跨省销售障碍的调查研究[D]. 范轩.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6]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以集体土地权利自由与限制为视角[D]. 王淑华. 复旦大学, 2011(02)
  • [7]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 齐超. 吉林大学, 2009(07)
  • [8]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 李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9]温州民营企业筹资现状分析[J]. 陈宁. 中国集体经济, 2008(22)
  • [10]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文化的社会交际模式的比较研究[D]. 陈路平. 宁波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温州民营企业的七种融资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