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

一、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寰[1](2021)在《基于模型检测的嵌入式接口驱动形式化分析与验证》文中指出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系统硬件的稳定性,而且与系统功能实现代码有密切关系。在一些复杂的嵌入式系统中,嵌入式系统硬件上需要连接大量外设,导致嵌入式系统软件需要包含庞大的驱动代码,这些驱动代码不经过安全验证,会产生死锁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形式化方法是验证嵌入式系统驱动安全性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内核驱动中数据的流向以及各进程间的交互,发现潜在安全隐患,进而保证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本文主要研究Linux字符型驱动的安全性问题。基于时间自动机建模并对内核驱动中关键数据结构进行定义,提出一种Linux字符型驱动形式化描述通用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字符型驱动形式化分析通用方法。形式化定义设备、资源函数、平台驱动、文件操作结构等数据结构。分析字符型驱动加载过程,以及用户访问驱动过程,给出反映驱动加载和运行的时间自动机语义。分割字符型驱动的加载过程,使得设备注册和平台驱动注册相对独立,从而实现状态数的缩减。(2)建立基于时间自动机的PWM驱动模型。引入平台总线模型,实现设备注册和平台注册的异步进行。根据字符型驱动形式化分析通用方法对PWM驱动进行建模,使用UPPAAL工具验证PWM驱动模型是否满足计算树逻辑抽象出的属性。(3)建立基于时间自动机的UART驱动模型。把UART驱动分为驱动结构部分和协议实现部分,分别验证UART驱动的运行和UART协议代码的运行,发现不定时清理数据缓存,将导致内存溢出。

金鹏[2](2021)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类多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特殊类型服装,智能服装相较于传统服装的作用范畴更为广阔。目前针对智能服装的研究局限于某特定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研发,对服装的设计也注重于功能设计及实现,对服装整体设计流程及设计理念涉及较少。据此针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这一特殊服装类别,根据现有研究现状,剖析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所需关键技术与器件,并据此进行该类别智能服装设计流程解析,提出一套可用于该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流程。流程划分为服装设计要点分析、服装载体设计、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测试、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服装系统的测试与改进。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用于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及协助消防员协同合作的智能消防服。该消防服从消防员日常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入手,从服装舒适性、警示性、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消防员协同合作等角度进行设计要点分析。从面料、服装结构等角度改善服装舒适性;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外扩气体监测模块、GPS、Wi-Fi、无线对讲、显示屏等模块,通过嵌入式软件设计后,使消防员与指挥人员可监测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过警戒值,同时可查看自己及队员间的实时位置,并提供对讲功能。经过测试,该消防服外层织物、防水透湿层织物、隔热舒适层织物的测试结果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对有害气体的监测灵敏度高;在昏暗环境(光照强度0.5lx、1lx、5lx)均可达到“良好”的警示效果;相较于普通消防服,在主客观测试下舒适度更高,在七分制评分下评分高0.669;交互性能满足实际需求。服装功能完备,反馈机制完整,对保障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盲人出行难点的智能盲人服。该智能服装系统从服装警示效果、探路功能、摔倒监测、摔倒保护、未起身报警功能几方面进行设计。该系统硬件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利用距离传感器进行障碍物距离判定,在距离过近时使用蜂鸣器警示穿着者;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及SVM算法,对摔倒的判定进行阈值核算;利用高压二氧化碳气瓶及气囊,在摔倒时保护盲人颈部、胯部、手肘、膝盖等部位;结合GSM模块,在穿着者未能及时起身时将定位信息发送至监护人手机或网页端,以保护穿着者人身安全。测试结果显示,盲人服相较于普通服装在厚重感、宽松感方面的舒适性差;盲人服在距离20m以内的昏暗环境中具有“良好”评分的警示效果;服装探路功能对左右障碍物辨识度可达100%;设置传感器合加速度与合角速度阈值为2.8G及60deg/s时,系统对摔倒判定成功率可达100%;未起身报警功能可有效保护无法自行起身的穿着者,并可通过短信与网页显示及时通知监护人。

郭子伦[3](2021)在《基于微内核的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当下,嵌入式系统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的各个方面,各领域的需求和使用场景越来越复杂的,传统单一的系统必然会有难以满足的情况存在,这只能造成现有平台的设计越来越冗余。在上述背景下,为了解决复杂业务场景的协同等等问题,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下,嵌入式系统自然而然会引入多操作系统架构平台,或者说是嵌入式虚拟化平台。应用在嵌入式系统的虚拟化技术,主要目标就是在一套硬件设备上支持两个或多个执行环境,并且在嵌入式硬件不断革新的同时,与传统虚拟化应用相比,应用在车载电子或工控设备等等的嵌入式虚拟化技术对系统性能的要求更高。所以对于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需求也从半虚拟化转向了完全虚拟化技术,使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是通用操作系统或是RTOS,无修改的整合运行在同一设备平台的不同分区。这种技术在当下更加符合开发商对嵌入式领域中操作系统的各种需求。为了解决多操作系统平台的问题,本文以结合微内核技术的虚拟化系统平台为研究课题展开,重点研究了ARM架构中的虚拟化技术、多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并行运行机制、并行操作系统间如何通信等要点,最终提出适用于实际应用场景的嵌入式虚拟化平台原型设计。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与介绍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技术理论,并通过对一系列嵌入式虚拟化解决方案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方案;第二部分是提出轻量级虚拟化管理模块的设计方案,其中主要包括对微内核架构设计以及分区管理设计的介绍和系统间通信机制的设计方案;最后一部分是实现基于微内核架构的虚拟化系统的实验原型,并对原型中微内核功能性部分以及系统间通信性能部分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原型在系统实时性等性能上更加高效,是一个相对稳定、独立、实时的系统。

陈东鹏[4](2021)在《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尤其是大区域森林制图、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广泛应用,根据地基激光雷达中的背包式激光雷达系统当前研究现状,本文研发一种适用于林业测量环境下的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激光雷达探头、GNSS、IMU、CCD、双目相机等)集成系统,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构建林木参数采集体系,提高林木参数采集的精准度,促进林业信息化和林业科学化管理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数据融合算法概述。进行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硬件构建,系统各传感器的选型、技术指标组成以及硬件驱动。实现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配合,软件方面的集成处理和控制处理,软件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设计、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2)使用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提取的人工林株数和胸径参数,采集精度要达到平原地区≥90%、山区≥85%,系统在50m测距精度误差≤30mm。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研究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数据融合实现,结合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平台运用和点云数据以及当前的位置和姿态信息,获得非线性量测方程更新。并结合UKF和滤波器目标运动模型得到目标状态估计,最后完成系统测试,验证使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高了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精度。(3)确定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安装方式,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系统更具灵活性、便携性的特点,拆卸式连接结构使本系统维护维修成本更低。综上所述,对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各传感器进行构建、选型、技术指标组成以及硬件驱动,设计出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同步性、精度高、灵活性的特点,通过融合多传感器的数据来改善采样精度,选取该算法能在保证较高滤波精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实地参数提取测试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准性。

费越[5](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天昊[6](2020)在《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人脸识别系统在可控条件下可以得到很高的识别结果,然而,在街道、商场等复杂场景,采集的人脸图片容易受到姿态、表情、遮挡和光照等原因的影响,可以提取的特征很少甚至难以提取特征,为人脸识别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本文利用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融合的方法研究了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现在非限制条件下快速准确识别人脸身份的目的。人脸识别主要包括人脸定位检测、特征提取和特征比对三个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人脸定位检测,选择了MTCNN人脸检测算法,不仅能快速的定位人脸,而且能在遮挡和光照条件下检测到人脸;针对特征提取,为了解决光照和遮挡环境无法准确提取整体特征这一关键问题,采用以全局特征为主、局部特征为辅的综合分析方法,本文优化的基于Squeeze Net网络提取全局特征级联融合基于图像分块提取的LBP与梯度局部特征方法,可以提高人脸特征提取的准确度。针对特征比对,采用欧式距离计算视频中人脸与人脸库中特征的相似度,通过设定阈值,判断识别结果。本文以X210目标机为硬件系统,搭建了一个稳定的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平台,从不同的现实环境对特征相似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全局特征级联融合LBP特征在光照环境下识别率最高,全局特征级联融合梯度特征在遮挡环境下识别率最高,相比于为不融合局部特征的方法分别高7%和25%,且在亮暗环境相比于以PCA算法为代表的嵌入式人脸识别算法高12%和8%。本文设计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不同光照环境和轻微遮挡环境识别人脸身份,有效的改善了复杂背景情况下人脸识别技术,系统运行稳定,满足设计需求。

许桂栋[7](2020)在《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出现在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但传统PLC的发展中存在着价格较高,结构体系开放度低,兼容扩展性差等问题,这就深深的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利用软件定义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来解决传统PLC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属于嵌入式软PLC控制技术研究内容,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的课题来源,对国内外的相关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接着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总体的设计,通过分析传统PLC与软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出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并对系统的硬件设计与核心处理器选型上提出要求。从软件定义控制技术的模型设计到软件平台的整体实现工作,软件设计实现上包括基础软件平台的搭建工作,到智能控制系统中所用到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工作,再到智能控制系统的平台层与终端层的设计开发。平台层为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的相关功能,终端层为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行系统实现相关功能。针对传统PLC控制技术中繁杂的开发配置软件,无法使用统一的软件进行灵活地控制,其PLC控制系统无法达到根据应用需求来实现灵活的软件定义,适应不同型号的硬件环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软件定义型的控制技术,来实现硬件型号的软件定义快速配置,以满足系统的不同应用环境需求;并提出多协议兼容的控制技术,在智能控制终端上实现同一串口的不同应用兼容模式,实现通信串口的软件定义控制,以满足控制器串口的不同应用需求。在RTLinux系统上建立一个软件定义控制系统模型,并对RTLinux操作系统中的实时任务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使PLC控制系统能够在RT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上实现运行。利用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中的设计研究,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的重组移植,快速组建不同种类CPU不同操作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最后,将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技术应用于安全控制系统中,并对其研究内容与控制技术进行应用,并对系统中的各项应用功能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通过实验结果显示,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各项应用设计都能满足要求,也验证了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唐超[8](2020)在《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层电阻率是测井解释和油气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随着油气精细探测的逐步深入,砾岩地层、薄砂泥岩交互层、致密地层等具有各向异性特征的储集层成为了当今石油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地层电各向异性的张量电阻率与油气评价参数之间的关系,为油气储层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完成了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岩石张量电阻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COMSOL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岩石电阻率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测量岩样建立了均匀介质地层模型、垂直夹层模型、带倾角夹层模型三种物理模型,对模型中参数设置、网格剖分的技巧以及不同电阻率条件下的夹层对岩样整体电阻率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为各向异性测量与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测量方案和以S3C2440A为核心的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电路设计。对传统的四电极电阻率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可测量岩样张量电阻率9个分量的方法,并采用环状测量电极的设计有效减小了由电极极化引起的影响;电路设计包括电源电路、调理滤波电路、A/D转换电路、串口通信电路、系统Flash存储电路,并完成硬件模块的制作。第三部分为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搭建系统的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完成内核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裁剪与编译、根文件系统的制作以及SQLite数据库的移植,通过对数据处理后的误差比较,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的数据校正方法;来提高系统的精度。最后利用图形界面开发软件Qt来制作上位机软件。第四部分利用设计并制作的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进行实际岩样电阻率的测量实验。将实验数据与COMSOL数值模拟结果比较分析表明,二者整体变化规律是相吻合的,但由于测量实验环境属于非理想条件,实际测量数据与理想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徐梦剑[9](2020)在《基于Zynq AMP的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障通信安全的密码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作为通信安全的重要保障,密钥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证密钥协商(Authentication Key Agreement,AKA)是保障密钥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其相关协议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而另一方面,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为安全认证协商系统的实现又提供了软硬件协同工作的基础。由于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硬件加密具有加密速度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尤其是在嵌入式的非对称多处理(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AMP)架构为系统提供了更多的 CPU资源的情况下,安全认证协商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都有了保证。因此,本文提出的在Zynq AMP架构下设计并实现对等安全认证协商系统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和嵌入式系统的AMP架构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通过两者结合来实现安全认证协商系统的研究意义。接着对安全认证协商相关理论和国密SM2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国密SM2算法相关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无中心SM2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然后基于此协议,在嵌入式Zynq-7000平台的双核AMP架构支持下,对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进行了各模块功能和通信方面设计工作,而且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了具体的系统实现工作。最后在Zynq-7000平台搭建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方案,完成了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和性能分析。本文重点开展的工作如下:(1)以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的系统为例,分析了两方认证密钥协商系统的一般模型和模块设计需要,指出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密认证模块的设计。然后对SM2密钥交换协议的理论基础和Zynq-7000平台进行了介绍;(2)对认证协商系统的设计需求进行阐述,并对常见的基于证书的SM2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着证书权威(Certificate Authority,CA)中心安全性问题和证书的管理压力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无中心的SM2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协议采用了临时密钥交换的方法来保障长期密钥的安全性,并通过协商密钥的签名值进行密钥确认,因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保障。(3)对认证协商系统的总体框架,模块功能和接口配置进行设计工作,主要设计了 Zynq模块,加密认证模块和密钥管理模块的功能和各模块的接口配置。之后重点设计了 Zynq模块和加密认证模块间的串口通信协议,包括消息格式和消息号的处理规定等。而对于协商双方的通信则是设计采用Zynq模块的EMIO接口映射串口,并在Zynq模块和加密认证模块通信的消息格式的基础上采用“包头+包长+消息+校验+包尾”的数据包格式进行通信;(4)对认证协商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介绍,包括Zynq模块的CPUO和CPU1的功能实现,核间通信实现;加密认证模块的相关消息处理实现,与Zynq模块通信实现和与密钥管理模块数据交互实现;对密钥管理模块的读写功能实现等。之后搭建测试环境,完成系统的最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认证协商数据包交互正确。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进行相关分析。

盛梦雪[10](2020)在《智能视频监控资源调度及人数统计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传统的监控系统只能起到简单的录像和报警作用,随着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智能视频监控的概念越来越普及。起初,智能视频监控主要采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中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能源消耗、带宽限制和隐私安全始终是其主要问题,边缘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本文设计一种具有实时智能视频分析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在传统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添加实时智能视频分析功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行人进行检测和特征提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数统计,然后将统计结果通过网络发送至平台展示。区别于传统的基于云计算的视频分析方法,智能算法均在边缘系统内部实现。嵌入式系统开发离不开仿真系统指导,本文先对系统仿真平台和边缘平台的开发环境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开发。仿真平台设计侧重于视频处理算法和数据传输算法。本系统选用ZYNQ7010开发板作为边缘处理平台。智能处理部件性能良好,但边缘处理平台资源和处理能力有限,通过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发现视频处理过程完全无法到达实时。本文分析了ZYNQ7010开发板的各项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资源调度算法,大大加速了视频处理过程。为了确保系统的实时性,本文还根据视频特性提出了几种跳帧处理方案,使视频处理过程完全到达实时。本系统具有人数统计功能,本文研究了常用的人数统计方法和其他学者的优化成果,并结合本系统的智能分析结果设计了人数统计算法。然而,视频处理阶段的跳帧处理方案会降低视频的连续性,从而导致智能分析结果出现误差,降低人数统计的精确性。为此,本文针对系统此特有属性设计了一种行人跟踪和人数精确统计算法。该算法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本系统,还可用于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的视频分析结果不佳的情况,可兼容人脸识别和行人识别结果,能有效提升人数统计的准确性。本系统功能强大,软硬件环境的设计与部署较为复杂,因此本文还对系统的硬件环境和软件部署做了详细介绍,并设计了结果的可视化方案,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有效验证。本系统的性能设计要点在于系统的实时性和人数统计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实现方案的选取。结果显示经过优化后,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二、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型检测的嵌入式接口驱动形式化分析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形式化分析方法
        2.1.1 形式化方法概述
        2.1.2 时间自动机
        2.1.3 时间自动机模型验证工具UPPAAL
    2.2 Linux内核
        2.2.1 内核模块概述
        2.2.2 Linux内核驱动
        2.2.3 Linux设备模型
第三章 字符型驱动形式化分析通用方法
    3.1 字符型驱动运行过程分析
        3.1.1 字符型驱动总体结构
        3.1.2 字符型驱动数据交互
    3.2 字符型驱动通用模型
        3.2.1 建模原则
        3.2.2 基础数据结构
        3.2.3 构建通用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nux字符型驱动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4.1 PWM驱动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4.1.1 PWM驱动模型
        4.1.2 PWM驱动模型属性抽象与验证结果
    4.2 UART驱动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4.2.1 UART驱动模型
        4.2.2 UART协议模型
        4.2.3 UART驱动/协议属性抽象与验证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及智能服装概述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1.1 嵌入式系统概念
        2.1.2 嵌入式系统特点
    2.2 嵌入式系统组成部分
        2.2.1 嵌入式硬件系统
        2.2.2 嵌入式软件系统
    2.3 智能服装概述
        2.3.1 智能服装定义
        2.3.2 智能服装产品分类
        2.3.3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分析
    3.1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原则
        3.1.1 人本设计原则
        3.1.2 安全环保设计原则
        3.1.3 功能性设计原则
        3.1.4 模块化设计原则
        3.1.5 舒适性设计原则
        3.1.6 设计美感原则
        3.1.7 市场需求原则
    3.2 智能服装中嵌入式系统设计
        3.2.1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3.2.2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3.2.3 系统测试与优化
    3.3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流程
        3.3.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3.3.2 服装载体设计
        3.3.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3.3.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3.3.5 嵌入式系统测试
        3.3.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3.3.7 服装测试与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实例
    4.1 一种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智能消防服
        4.1.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4.1.2 服装载体设计
        4.1.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4.1.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4.1.5 嵌入式系统测试
        4.1.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4.1.7 服装测试与改进
        4.1.8 总结与展望
    4.2 一种可满足盲人出行需求的安全防护服设计
        4.2.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4.2.2 服装载体设计
        4.2.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4.2.4 传感器阈值
        4.2.5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4.2.6 硬件连接与服装结合设计
        4.2.7 实验检测与数据修正
        4.2.8 结论与展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3)基于微内核的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背景及意义
    1.2 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 虚拟化技术理论概述
        2.1.1 虚拟化管理程序
        2.1.2 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2.1.3 虚拟化关键问题
    2.2 ARM架构及其虚拟化支持
        2.2.1 ARMv8架构概述
        2.2.2 ARMv8虚拟化
    2.3 微内核架构
        2.3.1 微内核架构概述
        2.3.2 典型微内核操作系统
    2.4 设计方案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虚拟化系统整体架构
    3.3 多核多OS引导机制
        3.3.1 hypervisor引导多核
        3.3.2 利用Linux引导多核
    3.4 跨系统通信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3.4.1 共享内存机制
        3.4.2 核间通信机制
    3.5 内存虚拟化机制
    3.6 分区及访问控制机制
    3.7 mginkgo微内核AArch64版本设计
        3.7.1 AArch64设计工作
        3.7.2 内存管理机制
        3.7.3 IPC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原型实现
    4.1 编译系统
    4.2 多核引导模块
        4.2.1 配置运行环境
        4.2.2 subCPU唤醒
    4.3 mginkgo微内核AArch64版本实现
        4.3.1 内存管理模块
        4.3.2 IPC机制
    4.4 跨OS通信模块的实现
        4.4.1 关键数据结构
        4.4.2 Endpoint相关函数
        4.4.3 消息传递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镜像烧写
    5.3 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及其激光雷达应用上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硬件构建
    2.1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性能与指标
    2.2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各传感器硬件构成
        2.2.1 激光雷达模块
        2.2.2 CCD模块
        2.2.3 组合导航系统模块
        2.2.4 各传感器时空同步控制系统
        2.2.5 供电模块
        2.2.6 USB总线转换芯片驱动设计
    2.3 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3.2 嵌入式软件开发
        3.2.1 嵌入式开发的特点
        3.2.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3.3 数据采集与存储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实时存储
    3.4 多任务处理功能
    3.5 数据通信
        3.5.1 USB通信文件的数据压缩与编码
        3.5.2 界面USB通信功能
        3.5.3 USB端口与PC机通信功能
    3.6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动态显示与回放
        3.6.1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动态显示
        3.6.2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回放功能
    3.7 PC人机界面
        3.7.1 PC人机界面主要功能构成
        3.7.2 Qt显示界面设计
    3.8 系统软件维护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4.1 算法思路
    4.2 无迹卡尔曼滤波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系统安装方式与现场测试
    5.1 安装方式与结构优化
        5.1.1 安装方式
        5.1.2 结构优化
    5.2 现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2.1.3 微控制器ARM
    2.2 主要设计要求
        2.2.1 功能性指标
        2.2.2 技术性指标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系统设计
        3.1.1 硬件整体架构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3.1.6 主控制器设计
        3.1.7 RS232电路设计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3.1.9 PCB电路设计
        3.1.10 壳体设计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验证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情况
    4.2 试验结论
    4.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经典人脸识别算法的演进
        1.2.2 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2.3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人脸识别理论基础
    2.1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2.1.1 前馈神经网络
        2.1.2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2.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和作用
        2.2.1 卷积层
        2.2.2 池化层
        2.2.3 全连接层
        2.2.4 Softmax分类层
    2.3 深度学习框架
        2.3.1 Tensor Flow框架
        2.3.2 Theano框架
        2.3.3 Caffe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基于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3.1 复杂环境下人脸检测算法比对分析及选择
        3.1.1 经典人脸检测算法演进
        3.1.2 常用的人脸检测算法
        3.1.3 复杂环境下人脸检测算法的选择
    3.2 复杂环境人脸特征提取算法优化
        3.2.1 基于Squeeze Net网络的全局特征提取
        3.2.2 基于图像分块方法的人脸局部特征提取
        3.2.3 基于Squeeze Net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算法优化
    3.3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
        3.3.1 基于PCA算法的样本训练过程
        3.3.2 基于PCA算法的测试集识别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X210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设计
    4.1 基于X210嵌入式人脸识别硬件系统设计
        4.1.1 X210硬件组成原理
        4.1.2 人脸识别嵌入式最小硬件系统设计
    4.2 基于X210嵌入式人脸识别软件系统设计
        4.2.1 开发环境搭建
        4.2.2 基于X210 嵌入式Linux系统搭建
        4.2.3 驱动文件移植
        4.2.4 第三方库移植
    4.3 复杂环境人脸识别算法应用程序设计
        4.3.1 基于MTCNN算法的人脸检测应用程序设计
        4.3.2 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相似度对比程序设计
        4.3.3 人脸识别系统其他功能应用程序设计
        4.3.4 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程序整体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X210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的测试
    5.1 人脸识别数据库采集与存储
        5.1.1 ORL人脸库
        5.1.2 LFW数据库
        5.1.3 本地人脸库
    5.2 人脸检测算法测试
    5.3 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
        5.3.1 不同数据集人脸识别率比对
        5.3.2 人脸局部特征鲁棒性测试
        5.3.3 多种特征融合方式算法对比
    5.4 系统整体测试
        5.4.1 人脸识别功能测试
        5.4.2 人脸识别辅助功能测试
        5.4.3 系统稳定性和实时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传统PLC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传统PLC的结构部分
        2.1.2 传统PLC的工作原理
    2.2 软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软PLC的结构系统
        2.2.2 软PLC工作原理
    2.3 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2.3.1 系统硬件设计
        2.3.2 核心处理器选型
    2.4 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的操作系统选型
    2.5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1 软件定义型控制技术分析
        3.1.1 软件定义模型设计
        3.1.2 软件定义模型实现
    3.2 多协议控制技术分析
        3.2.1 自定义串口协议设计
        3.2.2 多协议兼容机制研究
    3.3 RTLinux操作系统研究
        3.3.1 RTLinux操作系统概述
        3.3.2 RTLinux的工作原理
        3.3.3 RTLinux任务调度策略算法
        3.3.4 RTLinux实时程序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4.1.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4.1.2 Bootloader引导程序实现
        4.1.3 RTLinux系统内核移植
    4.2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2.1 系统指令集
        4.2.2 STL映像码
        4.2.3 系统文件结构
    4.3 平台层设计
        4.3.1 平台层总体框架设计
        4.3.2 硬件参数配置模块
        4.3.3 工程配置模块
        4.3.4 变量管理模块
        4.3.5 PLC用户程序编辑
    4.4 终端层程序设计
        4.4.1 终端层程序总体设计
        4.4.2 终端层程序总体工作流程
        4.4.3 主模块解析程序
        4.4.4 数据输入扫描子模块
        4.4.5 软件定义功能
        4.4.6 数据输出子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及实验验证
    5.1 安全控制系统设计
    5.2 安全控制系统应用测试
        5.2.1 软件定义快速构建安全控制终端
        5.2.2 PLC用户程序设计及测试
        5.2.3 多协议机制测试
        5.2.4 CAN实时数据采集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成果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岩石电阻率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电阻测量系统设计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阻率测井基础
    2.1 电法测井概述
        2.1.1 孔隙度
        2.1.2 渗透率
        2.1.3 饱和度
        2.1.4 视电阻率
    2.2 岩电方程
        2.2.1 地层水及其电阻率方程
        2.2.2 地层电阻率与饱和度方程
    2.3 电极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SOL的岩电特性模拟仿真与分析
    3.1 COMSOL软件基本原理及简介
        3.1.1 COMSOL有限元软件简介
        3.1.2 COMSOL软件模拟仿真流程
    3.2 COMSOL软件的建模、计算与数值分析
        3.2.1 均匀地层岩样数值模拟研究
        3.2.2 垂直夹层岩样数值模拟研究
        3.2.3 带倾角夹层岩样数值模拟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设计方案
    4.2 测量方案设计
    4.3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
        4.3.1 S3C2440A处理器的结构
        4.3.2 系统寄存器
        4.3.3 S3C2440 最小系统
        4.3.4 存储器模块
        4.3.5 调理滤波电路
        4.3.6 内部ADC模块
        4.3.7 串口通信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5.1 电阻率测量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5.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5.2.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5.2.2 BootLoader移植
        5.2.3 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
        5.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5.2.5 SQLite3 数据库移植
    5.3 数据处理方法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5.4.1 Qt简介
        5.4.2 信号和槽机制
        5.4.3 上位机图形界面
    5.5 小结
第六章 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6.1 均匀地层岩样的实验数据分析
    6.2 垂直夹层岩样的实验及数据分析
    6.3 带倾角夹层岩样的实验及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Zynq AMP的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系统AMP架构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认证协商系统理论基础介绍
    2.1 认证协商相关概念介绍
        2.1.1 密码学基本概念
        2.1.2 加密算法
        2.1.3 数字签名技术
    2.2 密钥协商系统一般模型
        2.2.1 安全加密通信系统模型
        2.2.2 两方密钥协商系统模型
    2.3 SM2椭圆曲线加密算法介绍
        2.3.1 SM2数字签名算法
        2.3.2 SM2密钥交换协议
    2.4 Zynq-7000开发平台相关介绍
        2.4.1 Zynq-7000平台介绍
        2.4.2 Zynq-7000开发环境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设计及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
        3.2.1 常见SM2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3.2.2 无中心SM2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3.2.3 协议安全性分析
    3.3 基于Zynq AMP的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设计方案
        3.3.1 系统总体框架
        3.3.2 系统功能分配
        3.3.3 系统接口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认证协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安全认证协商系统串口通信过程
        4.1.1 双方通信流程
        4.1.2 Zynq模块和加密认证模块间的串口通信过程分析
        4.1.3 消息格式
        4.1.4 相关消息号处理
    4.2 Zynq模块功能实现
        4.2.1 CPU0功能实现
        4.2.2 CPU1功能实现
        4.2.3 核间通信实现
    4.3 加密认证模块功能实现
        4.3.1 与Zynq模块通信实现
        4.3.2 对密钥管理模块控制实现
        4.3.3 认证协商相关消息处理实现
    4.4 密钥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4.4.1 密钥管理模块内部寄存器
        4.4.2 读操作实现流程
        4.4.3 擦除操作实现流程
        4.4.4 写操作实现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搭建
    5.3 测试方案及测试结果
        5.3.1 通信功能测试
        5.3.2 认证协商功能测试
        5.3.3 密钥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4 系统安全性和性能分析
        5.4.1 安全性分析
        5.4.2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智能视频监控资源调度及人数统计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及系统研究现状
        1.2.2 人数统计技术及产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视频处理及边缘计算技术
    2.1 视频处理技术
        2.1.1 视频采集技术
        2.1.2 视频编解码技术
        2.1.3 视频处理技术
    2.2 边缘计算技术
        2.2.1 边缘计算应用
        2.2.2 边缘计算核心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2.1 传统视频监控体系结构分析
        3.2.2 智能视频监控体系结构设计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4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4.1 视频处理软件功能设计
        3.4.2 人数统计软件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智能视频处理资源调度算法
    4.1 仿真平台与边缘平台视频处理
    4.2 仿真平台视频处理算法
        4.2.1 视频处理算法
        4.2.2 数据传输算法
    4.3 边缘平台视频处理性能评估
    4.4 边缘平台视频处理资源
        4.4.1 ARMCortex-A9 处理器资源分析
        4.4.2 FPGA逻辑单元资源分析
    4.5 基于FPGA智能视频处理资源调度算法详细设计
        4.5.1 解码加速算法设计
        4.5.2 格式转换加速算法设计
    4.6 视频处理跳帧算法详细设计
        4.6.1 关键帧处理算法设计
        4.6.2 固定步长处理算法设计
        4.6.3 最大化处理算法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视频分析技术的人数统计算法
    5.1 常见人数统计方法及其优化
    5.2 基于深度学习视频分析技术的人数统计算法详细设计
        5.2.1 深度学习视频分析结果研究
        5.2.2 人数统计算法详细设计
    5.3 基于深度学习视频分析技术的人数统计算法优化
        5.3.1 人数统计算法主要问题
        5.3.2 人数统计算法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案例及应用
    6.1 智能视频监控开发环境设计
        6.1.1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
        6.1.2 摄像头参数配置
        6.1.3 系统调试开发环境设计
        6.1.4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6.2 智能视频监控软件部署方案设计
        6.2.1 系统启动文件部署
        6.2.2 系统应用工程部署
        6.2.3 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6.3 智能视频监控资源调度及人数统计算法测试与应用
        6.3.1 算法测试实验数据设计
        6.3.2 算法测试结果可视化设计
        6.3.3 算法性能测试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型检测的嵌入式接口驱动形式化分析与验证[D]. 李泽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D]. 金鹏.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微内核的嵌入式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郭子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D]. 陈东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天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许桂栋.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岩石电阻率测量系统研究[D]. 唐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基于Zynq AMP的安全认证协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梦剑.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智能视频监控资源调度及人数统计算法研究与应用[D]. 盛梦雪.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六)——开发高效程序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