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没完没了的话题(针对第二单元)

人生是个没完没了的话题(针对第二单元)

一、人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瞄准第二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邵笑[1](2021)在《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世居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诗歌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诗歌与他们的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和现代汉语诗歌的流行,红土地上的歌者开始从田野、山谷慢慢走进书房,用笔记录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是指出生在云南,且在云南有较长生活经验,具有云南某一少数民族族别的女性诗人,她们与云南少数民族男性诗人一起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吟唱,共同书写着内心浪漫的诗情。新时期以来,云南的地方杂志上陆续出现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身影。八十年代中后期,她们跻身于更大的诗歌舞台,开始在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二十一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创作群体。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她们在诗歌中表达着对故乡、民族的热爱,对现代都市的恐惧。她们勇敢地在诗歌中表现对女性,对自我的思考。论文将从以上几个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汉语诗歌进行研究。对爱情的执着书写、对故乡情的歌唱、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她们诗歌中共同的创作主题。其次,她们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地域风格,并表现为对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书写。处在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诗人同样承担着现代性的后果,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城市的恐惧与逃避、存在的虚无和意义的缺失、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烦闷浮躁等情绪。除此之外,诗歌中还体现着诗人萌动的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她们对孤独、死亡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最终,这些现代情绪都投射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于是故乡成为了医治现代疾病的一剂良方。最后,她们诗歌中对女性经验的书写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在“黑夜”中的自我独白与思考。诗歌中的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张博实[2](2019)在《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试图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来阐释文学审美、文学创作及其作家写作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写作状态或精神品质。批判地、辩证地分析、反思“反本质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理上的参考、审视的视角。更要通过探讨上述诸多理论与创作之间复杂的纠结关系,考察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学审美的历史演变和所指范围,以及为何要选择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作为论述的对象等问题,并且做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诠释。在此为全文界定、确立概念的所指范围,以之作为论述的理论和逻辑起点。我们还对“反本质主义”的相关理论做出综述性梳理,并结合中外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研究,讨论其如何获得自己的理论视点及其缺失和不足。论述“本质化”“固化”思维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深度影响,以及作家如何通过其文本自身的审美属性对僵化思维所带来的束缚进行反思和整饬。重点论述自一九八五年前后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之间的互动,小说叙事发生变革的历史过程及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新思维的辩证关系。考量多样化、多元化的历史、现实表象背后,作家在历史观念、美学原则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和结构性转变。按照这种思维向度进行拓展性思考,分析作家如何以审美的角度,兼及对“反本质主义”精神的认真思辨,重新审视、质疑“本质主义”、固化的历史观,对以往历史叙事的文学观、叙事法则、话语系统重新进行反思、拓展,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学叙事,做出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诸多讨论中,重申“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原则,继续在审美、反固化思维为核心的讨论中,深入地思考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探讨作家如何在历史和人性维度上展开对人的心理、精神、灵魂的探索和表达,解析、发掘社会生活、时代及人的内心隐秘。

刘俏君[3](2020)在《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普通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亮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就当前“革命传统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高考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较低,与学生高考成绩关联性少,教师鲜少认真地进行革命传统作品的研究与教学,学生更是缺乏阅读革命传统作品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在实习中学开展基于“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现状的调查和访谈,发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一些教师对“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还不是很理解,基本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对“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具体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属性及内容构成,并立足于实践,针对目前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分别从整合资源、构建专题、创设情境、协调群组、关联学科、重视评价、总结反思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并以“毛泽东诗词作品”为例,设计开展了革命传统作品“毛泽东诗词”专题教学,列举了实习高中学生的优秀习作。希望能为高中教师实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开拓“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思路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潘靖壬[4](2017)在《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贾平凹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文学叙事建构中,其创作实绩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无数,而且以其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及文化意识感形成了鲜明的叙事审美观念,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的“独一个”存在。难能可贵的是作家自己有着对乡土中国审美建构的叙事追求,始终贯穿于小说创作的“现场”,使其文学叙事与审美观念形成一种主体性的双向建构。本文以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为文本对象,对其中体认出的叙事审美观念进行线性梳理,并结合作家自己的文学观追求与其小说实践进行互为表里的观照。本文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归纳、总结了目前学界对贾平凹的研究情况,从学界对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个性特质等方面的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比较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长篇小说作品的研究等为例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简要概括了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情况,对其创作阶段进行分期、划分。第三部分以故乡的明月山水为审美指归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乌托邦“还乡”建构,以“商州三录”和《商州》为文本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以“农裔城籍”作家的审美追求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民间生活与改革文学的融合之路,以《浮躁》为文本进行说明。第五部分以意象、细节贯通整体的审美观念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精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创建之路,以《怀念狼》和《秦腔》为文本进行说明。第六部分以“文以载道”的审美观念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用,以《带灯》为文本进行说明。第七部分为结语,对贾平凹文学叙事建构与审美观念的双向互动进行了总结性说明,肯定了贾平凹的文学地位与价值。

赵敏[5](2016)在《黔东南州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道德阅读教学研究 ——以2015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作品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珍藏着很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文学中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到这些素材,使我们的黔东南农村学生首先在观念上得到熏陶,再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我国已有不少学专家学者关注农村中学语文教材的道德价值阅读教学这块,可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不受重视,所以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阅读教育研究很少。然而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素材,在全球化的今天,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已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目标,更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论文是以人教版2015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为对象,挖探讨它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在它基础上提出相关教学策略。文章主要分为引言和正文三章,引言主要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的整理。第一章主要介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概况,包括外国文学作品的含义和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教版2015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排及特点。第二章重点分析了语文道德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以人教版2015年初中语文教材为对象,从人跟人、人跟社会、人跟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阅读教学指向。第三章提出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王艳丽[6](2015)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课改以来,情感教育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中学生正处在知、情、意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人也就不存在教育,人的成长的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漠视学生真正的需求。教育不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成了为社会输出产品的工厂,而“产品”就是学生,这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遮蔽了教育的本质。知识固然重要,可是它只具有工具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绚丽地绽放,过一个幸福的人生。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往往忽略对文本情感资源的挖掘,即使在教学目标中写出了情感目标,也大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文的重点主要是具体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对研究对象和选文标准进行了概述;从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阐明了选题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肯定其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说明本论文研究的价值。第二章:情感和女性情感概述。本章对情感及女性情感概念进行了诠释,并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将情感分为二大类:复杂情绪,如爱情感、亲情感、友情感等和高级情感,如人道主义情感、爱国情感、责任感等,进一步论述了女性情感和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第三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女性情感探析。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作品情感体验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男性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情感教育价值。第四章: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中女性情感比较。首先,比较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女性作品,进一步探析台湾翰林版女性作品情感体验及借鉴价值;其次比较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与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女性形象,重点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悲剧形象情感的教育价值。第五章:语文教材编写建议及语文教学建议。本章一方面对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另一方面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更充分地挖掘文本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情感,使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情感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本论文的重点是第三、四章,主要具体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女性情感的选文,探讨选文中所蕴含的具体的情感及这些情感对学生发展情感的教育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细细体验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让语文课堂灵动而真切。

徐跃[7](2014)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隐藏着众多的道德教育素材,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首先在观念上得到道德熏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关注中学语文教材的道德价值,可遗憾的是,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研究几乎没有。然而外国文学作品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素材,并且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已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目标。本文以人教版2011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为对象,挖掘其道德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教学策略。文章主要分为引言和正文三章,引言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并指出本文研究特色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概况,包括外国文学作品的概念和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教版2011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排及特点。第二章重点分析了语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人教版2011年初中语文教材为对象,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分析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指向。第三章提出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的教学策略,包括比较阅读教学法,优化课堂内部及外部教学环境。

王万鹏[8](2014)在《中国现代经典小说作家与《红楼梦》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小说生成的文化生态是复杂且多元的,其中既有“欧风美雨”吹拂滋润的外在因素,也有中国小说古今之间内在的血脉传承与联系。作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历史丰碑,《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对现代小说而言,在某种意义上,《红楼梦》具有源头、原型和范式的意义。有关《红楼梦》与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五四”后兴起的新话题,近年来渐有趋于热门的势头,但大多研究仍然停留在单篇(部)研究,并且多从叙事内容和人物比较的层面展开论述,在广度、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尚显不足。本文从文学生成的文化生态视角,在回溯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浓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形成史的基础上,通过对《红楼梦》接受与中国现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之间双向互构关系的探析与梳理,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立足小说文本,从整体上展开论述,力求通古今之变,以期正文学之本,清流变之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小说创作问路导航。本论文共九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涉及该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并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的“红楼情结”,同时对本论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生态视野、回归文本和互文结构是本文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最大创新。文章第二部分,结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爬梳,简要论述了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生态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混合特征,在重点分析文化生态与文学艺术关系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对现代小说具体文本和现代小说整体文化精神的影响。文章第三部分,以“怎样做父亲”的困惑入题,着重分析了曹雪芹和鲁迅的“审父”意识,并对他们的文化反思精神进行了论述。文章第四部分,从“雅俗变奏”的视角对同为通俗小说大家的曹雪芹与张恨水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指出尽管《金粉世家》被时人誉为“民国《红楼梦》”,但因两位作家的不同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依然有着巨大差别。文章第五部分,从文学真实性与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角度,分析了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对《红楼梦》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作为现实主义典范之作传播的广泛影响,指出《红楼梦》有着现实主义的因子,但不纯然是现实主义。文章第六部分,以“成长烦恼”作为考察焦点,指出《红楼梦》和《家》分别代表了 “拒绝成长”和“渴望长大”的两种“成长”类型,并指出虽然《家》被称作“现代《红楼梦》”,但二者在文学精神诉求方面截然不同,根本区别在于:《家》是“青春的革命激情书写”,《红楼梦》则是“成年的青春回忆书写”。文章第七部分,在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视角的对照中,对中国小说史上两位同为“旗籍”作家,又同为“文化反思”小说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立场进行了全面考察。文章第八部分,从性别文化角色倒置的角度就《红楼梦》对张爱玲“梦魇”般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重点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审母”意识的同时,分析了史上最“神似”《红楼梦》的小说杰构《小团圆》。文章第九部分,作为论文的“结语”,主要论述了《红楼梦》影响在当代的延续,呼吁《红楼梦》研究回归正途:把《红楼梦》看成一部小说,把曹雪芹当成一个作家。

程燕[9](2013)在《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新课标的颁布,各出版社出版了能够反映新课标理念的新的语文教科书。本文选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这两套使用范围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语文教科书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对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进行研究,分别从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前言、内容体系、单元内部结构、综合性学习及附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的比较包括编排线索、组元方式、整体编排结构的比较,单元内部结构的比较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提示、选文系统、课文注释、练习编排的比较。在比较研究中分析两套教科书编排体系的各自的特点和优点以及各自可讨论之处,在此基础上并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

陈冬云[10](2012)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内容及要求往往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教材设置了多少写作量?教材试图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哪些技能?教材关注了哪几种文体的训练?在写作内容上希望学生写些什么?如何规定的?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对教材的研究,随感性的评论较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因而导致教材研究中,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以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1-6册)中的写作活动作为考察范围,通过对写作量、训练方式、训练文体、写作内容等角度考察,以详细、相对准确的数据统计来关照该版本教材的所有写作活动,并结合现有的课程标准,来描述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材的存在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限的建议,为研究语文教材、为编写写作教材拓开一条新的思路。第一章主要讨论该版本教材的写作量设置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文体分布情况,第三章主要考察训练形式问题,而第四章则是从写作内容角度剖析该版本教材。经分析发现,此套教材在实践“写作活动的实践性”“写作主体的自主性”“写作内容的‘与生活相联系’”三方面落实较好。但也因为致力追求这三点内容,引出了其他几个较明显的问题:第一,写作活动量虚化。可能教材编写者出于“尊重写作主体自主性”这一点考虑,几乎忽视了写作活动对学生写作字数的明确规定,这容易导致学生基本的训练量落空。第二,写作训练量、训练方式和训练文体表现出不均衡性,甚至随意性。第三,写实和写虚的活动比例悬殊,并且,教材基本忽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二、人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瞄准第二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瞄准第二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主题研究
    第一节 对爱情的执着书写
    第二节 对故乡情的歌唱
    第三节 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
    第四节 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
    第二节 佤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在传说和历史间流淌的迁徙文化
        二、永恒的木鼓
        三、丛林里的狩猎文化与英雄崇拜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现代情绪”
    第一节 在现代世界的绝望与颓丧
    第二节 萌动的生命意识
    第三节 对故乡的向往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女性经验书写
    第一节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
        二、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黑夜”中的私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审美维度”下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世纪初对审美维度的新思考与溯源
    第二节 文学审美之维的期待与反思
第二章 “本质化”思维与审美伦理重建
    第一节 “本质化”思维及其祛魅
    第二节 “固化”的思想与审美伦理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重建”
第三章 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
    第一节 小说叙事变革的发生
    第二节 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
第四章 历史想象与审美视域的拓展
    第一节 “本质化”历史及其悖论
    第二节 话语真相和历史的“迷踪”
    第三节 历史“起源”的审美考量
第五章 “人的文学”与人性的维度
    第一节 “大写的人”和“小写的人”
    第二节 人性的“隐秘”与“禁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概述
    (一)对“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二)对“革命传统作品”的理解
    (三)“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属性
        1.学习内容整体性
        2.学习任务综合性
        3.学习路径探究化
        4.学习方式情境化
        5.学习成果多样化
    (四)“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构成
        1.革命传统文学性作品
        2.革命传统思辨性作品
        3.革命传统实用性作品
    (五)“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意义
        1.有利于高中语文新内容落地落实
        2.有利于传承并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3.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二、“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调查
    (一)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
        1.认知程度调查
        2.教学态度调查
        3.教学方式调查
    (二)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阅读现状调查
        1.阅读兴趣调查
        2.阅读数量调查
        3.阅读媒介调查
    (三)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整合较难把握
        2.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
        3.高中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4.高考试题考点出现的频率较低
三、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资源,设计任务
        1.优化资源,丰富内容
        2.巧设任务,妙用资源
    (二)情境专题,分解任务
        1.构建专题,化解难度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加强合作,统筹任务
        1.协调群组,深度融合
        2.关联学科,互利共赢
    (四)评价反思,达成任务
        1.多样评价,优化学习
        2.总结反思,提升教学
四、“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以《毛泽东诗词》为例
    (一)《毛泽东诗词》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一:设定主题,布置任务
        教学活动二:把握内容,了解史实
        教学活动三:多重朗读,比较阅读
        教学活动四:感悟表达,作品展示
    (二)《毛泽东诗词》任务群学习的作品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1.1 研究的依据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建构
    2.1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早期阶段:预热、准备的过程(1973年-1982年)
    2.2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中期阶段(1983年-1987年):文学观念逐渐成熟、写作风格逐渐稳定的过程
    2.3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成熟、稳健阶段(1988年至今)——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主
3.乌托邦中的“还乡”建构
    3.1 “乡下人”与乌托邦的审美建构——以“商州三录”为例
    3.2 乡土乌托邦审美建构的异质化书写——以贾平凹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为例
4.民间生活与改革文学的融合
    4.1 城乡对立中的乡土诗意想象
    4.2 形而下的“返乡”与形而上的故土——以《浮躁》为例
5.精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创建
    5.1 于存在之上构建出的意象世界和精神世界
    5.2 日常生活叙事中的意象化追求
    5.3 以“实”“有”体证“虚”“无”——以《怀念狼》为例
    5.4 密实的流年式叙事——以《秦腔》为例
6.对传统文化观念精神的现代性化用
    6.1 在传承中的文学创新之路:贾平凹的“新汉语写作”
    6.2 对传统文化精神观念的坚守
    6.3 解析现代人生活状态与精神观念的新的尝试—以《带灯》为例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5)黔东南州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道德阅读教学研究 ——以2015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作品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二、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化
    第二节 人教版2015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分布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一节 道德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道德阅读教学的界定
        二、语文道德阅读教学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方向
        一、人与人
        二、人与社会
        三、人与环境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阅读教学的方法
    第一节 比较阅读教学法
        一、相似的文学主题作比较
        二、文学体裁作对比
        三、典型人物作对比
    第二节 创设教学课堂环境
        一、创设情境化的教学课堂
        二、营造丰富的课外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教材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1.1.2 选文研究的选择标准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情感和女性情感
    2.1 情感和情感的类型
        2.1.1 情感的概念
        2.1.2 情感的类型
    2.2 女性情感
        2.2.1 女性情感的特点
        2.2.2 不同阶段女性情感的特点
        2.2.3 女性情感形成的因素
    2.3 情感教育和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
        2.3.1 情感教育
        2.3.2 女性情感的教育的价值
第3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情感探析
    3.1 女性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状分析
        3.1.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作品数量及体裁统计
        3.1.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作品主题
    3.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作品的情感体验及教育价值
        3.2.1 女性作品中的生命感体验及教育价值
        3.2.2 女性作品中的美感体验及教育价值
        3.2.3 女性作品中的亲情感体验及教育价值
        3.2.4 女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感体验及教育价值
    3.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情感探析
        3.3.1 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现状分析
        3.3.2 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情感教育价值
第4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中的女性情感比较
    4.1 两版教材中的女性作品比较分析
        4.1.1 两版教材中的女性作品现状分析
        4.1.2 台湾翰林版女性作品的情感探析
    4.2 两版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
        4.2.1 两版教材中女性形象的选文分析
        4.2.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悲剧形象的情感教育价值探析
第5章 语文教材编写建议及语文教学建议
    5.1 语文教材编写建议
    5.2 语文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概况
        一、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概念
        二、 外国文学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排及特点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 道德的概念界定
        二、 语文道德教育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指向
        一、 人与人(自我及他人)
        二、 人与社会、国家
        三、 人与自然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比较阅读教学法
        一、 相似主题比较
        二、 文本体裁比较
        三、 典型人物比较
    第二节 优化课堂内部及外部教学环境
        一、 创设情境化的教学课堂
        二、 营造丰富的课外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现代经典小说作家与《红楼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绪论
    一、斩不断的“红楼情结”
    二、现代小说与《红楼梦》关系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视域选取与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红楼梦》与现代小说的文化生态
    一、中西文化的对抗与融通:现代文学的文化生态构成
    二、近代以来《红楼梦》的经典化与正典效应
    三、《红楼梦》与现代小说美学特征的契合
    四、《红楼梦》与现代小说文化生态的双向互构
第二章 鲁迅与《红楼梦》:“怎样做父亲”的困惑
    一、失父与审父:曹雪芹对父权文化的重新认识
    二、救孩子与救民族:鲁迅“救孩子”的呐喊与“无路走”的困顿
    三、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体认与文化反思的诉求
第三章 张恨水与《红楼梦》:通俗与高雅的变奏
    一、通俗文学观念中的“雅俗之辨”
    二、章回体传承过程中的“古今之变”
    三、《红楼梦》与《金粉世家》的雅俗变奏
第四章 茅盾与《红楼梦》:现实主义与“红楼梦主义”
    一、茅盾的文学观与红学观:“背红”与“删红”
    二、茅盾小说的“红楼”基因
    三、现实主义与“《红楼梦》主义”及其影响
第五章 巴金与《红楼梦》:“成长问题”的文化思考
    一、《家》与《红楼梦》的渊源
    二、《家》并非现代版《红楼梦》的缘由
    三、关注“成长问题”:拒绝成长与渴望成长的不同选择
第六章 老舍与《红楼梦》:平民与贵族文化视角的对照
    一、老舍的“《红楼梦》情结”
    二、富有民族特征的语言风格与京味儿
    三、民间与贵族:文化立场与文化视角的比较
第七章 张爱玲与《红楼梦》:性别文化角色的错位
    一、张爱玲生命中的“红楼梦魇”
    二、性别文化角色的错位: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对照”研究
    三、《小团圆》:一部“神似”《红楼梦》的现代小说
结语
    一、《红楼梦》的影响“魔力”在当代的延续
    二、《红楼梦》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液
    三、《红楼梦》对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真实影响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二、研究缘起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两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
第一章 两套教科书前言(编者语)部分的比较
    第一节 人教版的“写在前面”的特点
        一、“写在前面”的内容
        二、“写在前面”的特点
    第二节 苏教版的“致同学”的特点
        一、“致同学”的内容
        二、“致同学”的特点
    第三节 编者语的比较分析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三、值得讨论之处
第二章 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两套教科书的编排线索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编排线索
        二、苏教版的编排线索
        三、编排线索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组元方式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组元方式
        二、苏教版的组元方式
        三、组元方式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整体编排结构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整体编排结构
        二、苏教版的整体编排结构
        三、整体编排结构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单元内部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单元提示(单元主题词)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单元提示的特点
        二、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的特点
        三、单元提示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课文提示的比较
        一、人教版课文提示的特点
        二、人教版课文提示值得讨论之处
    第三节 选文系统编排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选文系统
        二、苏教版的选文系统
        三、选文系统编排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课文注释的比较
        一、两套教材注释的特点
        二、两套教材注释值得讨论之处
    第五节 练习编排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练习编排特点
        二、苏教版练习的编排特点
        三、两套练习编排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比较
    第一节 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
        一、人教版的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
        二、苏教版的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
        三、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的比较
    第二节 苏教版专题的设计
        一、专题设计的理念
        二、专题的内容和特点
第五章 附录部分编排的比较
    第一节 附录编排的比较
        一、人教版的附录特点
        二、苏教版的附录特点
        三、附录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插图的比较
        一、插图的作用
        二、插图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对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比较后的思考
    第一节 两套教科书的特点和优点
        一、人教版的特点和优点
        二、苏教版的特点和优点
    第二节 对两套教科书编排体系完善的几点想法
        一、关于编者语、单元提示、课前提示
        二、关于组元方式和编排线索
        三、关于选文
        四、关于习题
        五、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六、关于注释和插图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后记

(10)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初中教材中的作文训练量设置
    第一节 数据统计和现状描述
    第二节 现状分析和简要评价
第二章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作文文体类型分布
    第一节 文体分类及数据统计
    第二节 现状描述及简要分析
第三章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方式要求
    第一节 训练方式分类及数据统计
    第二节 现状描述及简要分析
第四章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文的内容指向
    第一节 题材类别的统计和分析
    第二节 内容虚实的统计和分析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瞄准第二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D]. 邵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D]. 张博实. 吉林大学, 2019(02)
  • [3]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 刘俏君.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4]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D]. 潘靖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5]黔东南州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道德阅读教学研究 ——以2015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作品教材为例[D]. 赵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16(03)
  • [6]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情感的教育价值探究[D]. 王艳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研究[D]. 徐跃.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 [8]中国现代经典小说作家与《红楼梦》关系研究[D]. 王万鹏. 兰州大学, 2014(12)
  • [9]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比较研究[D]. 程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10]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研究[D]. 陈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人生是个没完没了的话题(针对第二单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