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取得重大突破,特种链条代替传统输送的优势凸显

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取得重大突破,特种链条代替传统输送的优势凸显

一、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实现重大突破 专用链条替代传统输送优势凸现(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21]8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8日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魏志豪[2](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易盼[3](2020)在《菌皿储送分拣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医药制造行业生物品制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种培养是在密闭真空的恒温恒湿环境箱中进行,且微生物菌种具有成熟时间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能有一个储皿量大的装置来存放这些附有微生物的培养皿。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微生物培养中培养皿流动存放问题以及对培养皿中微生物成熟判别分拣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熟悉工人操作要求及其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回转输送检测装置。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出该套装置结构轮廓,利用UG对该回转装置进行建模,初步绘制出水平承载回转输送装置和机械抓取分拣机构。通过MATLAB进行计算,运用ANSYS、ADAMS等软件分析验证该装置的强度及运动特性,检验并且优化该装置设计。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探讨目前国内医药制造业的的发展趋势,论述微生物培养皿存储及其生长监测机械化操作的可行性。对已有的承载装置如板链输送装置和带视觉码垛机械臂的研究现状及运转原理进行了分析。(2)确定微生物存储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对承载部分各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尺寸进行详细设计,尤其对链传动及机械臂等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取皿机械臂抓取轨迹进行规划与仿真分析,利用ANSYS软件校核关键部件的强度。(3)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机械臂的取放皿操作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对链式输送装置多边形效应进行数学建模,并导出从动轮运动公式,借助MATLAB分析并研究链式输送装置的输送平稳性,分析影响链式传动不平稳性的原因,并给出提升运送平稳性建议。(4)设计出整套菌皿储送分拣装置,并对整套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得出相关运动参数,对实体样机的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林超然[4](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以技术保护为导向的国际环境,摆脱技术依赖、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受限于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是社会技术构成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开发关键共性技术,能够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型集群发展、指导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选择、实现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并带动多产业协同升级。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主体缺位、搭便车等问题,导致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由追赶向超越转变之路。因此,通过科学手段识别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关键共性技术未来趋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对策建议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关键共性技术等概念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通过专利计量理论、共现理论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理论背景;基于国内外研究趋势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框架对本研究的总体逻辑思路做出解析。其次,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识别及预测的研究框架,设计了数据的采集思路,研究选择以专利数据作为技术信息来源,并以3D打印技术为例,构建了专利检索表达式获得3D打印相关专利数据,经过专利文本预处理以及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聚类,获得了3D打印技术主题类别信息以及时间趋势。再次,从动力因素、微观基础以及宏观表现三方面探讨了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并通过演化博弈仿真分析,验证了演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条件,得到3D打印相关技术主题的混淆关系以及转移关系,为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提供了分析基础。接下来,基于共现理论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识别框架,使用Viterbi算法识别专利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通过将技术主题的共类特征数值化,作为共性程度的度量,将技术主题节点在技术演化转移网络中的关键程度作为技术关键性的表征,并使用Page Rank算法衡量技术主题的关键性。应用该框架得到3D打印技术的关键性度量以及共性程度度量,进而识别得到3D打印技术领域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验证识别框架的准确性,将识别结果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所提出关键共性技术做以对比,对比显示识别结果相关程度较高。随后,结合LDA主题模型以及HMM模型,预测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趋势、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结构,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角度预测未来3D打印技术领域中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采用灰色预测、IPC分类号聚类方法作为对比,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且预测准确程度优于对比方法;通过随机剔除原始数据后重复实验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稳健性。最后,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等,强调国家扶持、中介服务专业化、技术共享、技术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我国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框架总体效果较好,识别精度高、预测结果准确且稳定性较高。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案例中,共得到31个技术主题,其中底座、降噪减震以及喷头技术是目前研发热点,激光粉末成型技术、可循环技术、彩色打印技术、打印头技术、义齿打印技术、打印过程中冷却散热技术、底座技术以及树脂光固化技术为3D打印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未来针对喷头、作业平台等技术主题的研究将逐渐减弱,而激光聚焦、打印头、彩色打印、可循环、物料/送料、控制以及义齿等技术主题,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研发焦点,是值得投入研发力量的重要研发方向。

王平[5](2020)在《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河砂供需严重失衡,市场价格飙升,一度导致非法采砂猖獗和海砂滥用现象,给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海砂作为河砂的替代资源之一,储量丰富,但海砂中过量的氯离子和贝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强度,需经过淡化处理才能满足建筑用砂标准。沿海省份涌现不少海砂淡化企业,但从事此产业的绝大多数为个体或民营企业,海砂开采、运输、淡化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比较分散,呈现“小、杂、乱”的特点,导致成品砂质量和尾水排放不达标。因此,有必要研究海砂淡化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以产品产业化方式推广,对解决沿海建筑用砂紧缺和建筑市场稳定发展具有主要意义。本文以三亚南山港海砂淡化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海砂淡化技术及运用情况,分析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设备,并对成品砂氯离子含量变化进行定期检测。针对海砂淡化现有政策与标准的梳理和研判,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海砂淡化产业化布局与延伸的可行性和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河砂资源紧缺,储量丰富的海砂可作为河砂的替代资源,只要降低海砂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特别是氯离子和贝壳含量,使其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2)新型海砂淡化成套关键技术能有效深层去除海砂中的氯离子含量,经长期氯离子含量检测,淡化海砂质量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11)》Ⅰ类砂的要求,同时尾水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3)根据海砂淡化的相关鼓励与支持政策,结合三亚南山港海砂淡化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和生产线设备的示范效应,将有效推动海砂淡化在沿海地区的产业化布局与延伸,协助政府平抑砂价,保障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杨柳华[6](2020)在《膏体搅拌过程流变特性及剪切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膏体充填技术将低浓度尾砂浆进行浓密脱水,浓密后的全尾砂与胶凝材料一起加入到搅拌机,经搅拌成牙膏状膏体,然后输送到采空区充填,有效降低了尾矿库及采空区的致灾风险。搅拌是膏体充填技术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胶凝材料、尾砂及添加剂等物料分散、浸湿及均质,形成稳定、输送性好的膏体,并提高充填体强度。由此可见,搅拌对改善膏体输送性能及充填体力学性能至关重要。然而,膏体充填的研究极少涉及搅拌技术方面。论文以搅拌过程的剪切作用为切入点,结合物理实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搅拌剪切对膏体流变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膏体流变特性的搅拌剪切效应,优化了搅拌机叶片参数,最后将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对现场搅拌质量的表征及监测提出措施。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搅拌剪切与膏体细观结构关系模型。膏体搅拌与混凝土搅拌的本质差异在于颗粒的粒径,而剪切是分散物料中团聚细颗粒的关键,通过无量纲法量化搅拌过程剪切作用的重要性,并借鉴化工粉体搅拌研究成果,建立了搅拌剪切速率、时间与膏体细观结构中粒径的关系模型。(2)研究了剪切速率对膏体细观结构及化学特性影响,揭示了膏体在剪切作用下细观结构响应机制。通过测试不同搅拌剪切速率下聚集体的平均弦长值,分析了搅拌剪切对细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小于480s-1时,平均弦长随剪切速率增大而降低,模型与结果相符合;但剪切速率大于480s-1时,高剪切促进了膏体静止时颗粒聚集,模型与测试结果差异较大;结合离子浓度及水化热测试结果,从化学角度分析高剪切下出现颗粒聚集的原因,基于双电层理论探讨了搅拌剪切对细观结构的影响。(3)研究了剪切速率对流变特性影响,提出了膏体流变特性的搅拌剪切效应。开展了搅拌剪切对膏体流变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超过第一阈值(240~360s-1)时,出现显着剪切变稀现象;而当剪切速率超过第二阈值(480~600s-1)时,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其变化趋势吻合细观结构及化学特性测试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并以45μm为临界粒径,研究剪切增稠及变稀现象的细观结构变化,得到搅拌过程流变剪切响应系数,建立了流变与剪切速率、时间关系模型,并将搅拌对膏体流变的影响定义为搅拌剪切效应。(4)通过自制的膏体搅拌实验装置开展了叶片剪切性能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扭矩与流变参数关系方程,分析搅拌稳定时间物理意义;通过自制膏体搅拌实验装置开展叶片剪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叶片最佳宽径比为0.3、长宽比为2左右,在实验的配比下膏体最佳搅拌时间为4.5min。(5)应用多相流模型对膏体搅拌进行了模拟。针对膏体搅拌剪切变稀的特征,通过将水、尾砂(含水泥)分别看作初始相及拟流体相,利用Fluent软件中多相流模型对膏体搅拌进行模拟,分析了叶片参数对流场速度及示踪剂浓度分布的影响,其结果与物理实验结果相吻合。这表明将尾砂等细颗粒看成拟流体相适用于膏体搅拌过程的模拟。(6)优化了某铜矿膏体搅拌系统的工艺及设备参数,提出了膏体搅拌质量表征方法。结合某铜矿180m3/h膏体搅拌系统建设工程背景,通过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优化搅拌工艺与设备参数,并提出了搅拌质量表征方法及其监测控制措施。

吴礼三[7](2018)在《管链式输送机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低成本高效率的管链式输送机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开展管链式输送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输送效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攀钢海绵钛厂管链式输送机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管链式输送机力学分析不完善、制造方面存在的缺陷、盘片材质问题以及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对促进和保障国内管链式输送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首先,本文系统研究了当前国内外输送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具体分析了当今管链式输送机存在的弊端和主要问题,并结合攀钢海绵钛生产线实际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为立足点对管链式输送机进行改进工作。其次,通过对管链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相关的生产应用及相应的理论知识做相应介绍,同时,参考国内外文献及持续观测攀钢海绵钛实际生产线的基础上,对攀钢海绵钛厂管链式输送机存在的制造问题、安装问题及运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开展设备改进工作奠定基础。再者基于其中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其一,立足于散体物料极限平衡条件,对散体物料的力学特性做详细的理论推导计算,建立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修正,为管链式输送机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二,对管链式输送机各系统的重要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确定相应型号及材料等,其中包括输送系统、传动系统、驱动系统、送料系统以及对物料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攀钢海绵钛厂生产工艺的管链式输送机的设计要求。最后,基于散体物料力学特性的分析及管链式输送机各系统的设计计算,针对管链式输送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主要对钛渣、煅后石油焦、工业盐粒度及硬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了适合攀钢海绵钛厂生产的合适粒度,通过分析得出了“物料以钛渣和煅后石油焦的硬度较大,在输送过程中对非金属盘片和链条的磨损较大”的结论。结合国内外设计成果,根据试运行成效,总结了管链式输送机的各类运行参数。在对盘片结构及材质研究、设备的安装及检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增设了上部管道与下部管道的联通管,以促使管链式输送机运行平稳,同时对盘片的结构及材质、链轮与链条材质及大小尺寸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结合现场生产工艺实际情况,对设备运行及操作方法和设备检修和维护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并统计了改进后的各项数据对比,证实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贺新华[8](2015)在《斗式提升机的参数化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指出斗式提升机是一种连续输送机械,通常将物料垂直提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倾斜运送。料斗通过尾部自动装料,在运转过头部链轮后又自行抛料。已在水泥、冶金与食品储运等行业获得了普遍的使用。本文结合NE150斗式提升机的结构设计,提出将参数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用于斗式提升机的设计,并研究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本文对斗式提升机的运行理论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建立了斗式提升机系统的多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链节张力的计算方法;其次,研究了斗式提升机离心式卸料方式的物料抛出规律,寻找出对抛料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相关参数,为斗式提升机头部壳体的设计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针对现有斗式提升机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斗式提升机重要零部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结构改进,使之更加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将参数化设计用于斗式提升机的开发,提升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效率与质量。利用尺寸驱动,不仅可以让用户对设计产品有了较为直观准确的了解,而且可以任意修改设计对象的尺寸。在高级的CAD软件中,所有参与设计过程的参数均可以看作为变量,并且可以建立起彼此间的约束与表达式。这些参数间的联系能够越过CAD软件的各个板块,进而实现这些参数的全相关。参数化设计为完成机械设计自动化奠定了前提与基础。斗式提升机的输送链提升高度较高,故链节数较多,其动力学仿真分析有一定难度,一般都是采用缩小模型或者非完整建模进行仿真分析。本文对斗式提升机创建了完整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完成了动力学仿真,通过宏命令的应用解决了链节数较多的情况下仿真难问题。在仿真的基础上,对输送链系统的链条抖动量、从动轮角速度变化、啮合冲击力及链条最大张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动力学仿真的基础上,对斗式提升机的关键零部件在一定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它们在实际工况影响下的应变状态与应力分布规律,不但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其强度与刚度等进行校核,而且能够直观地反映其应力集中的位置,也能够便利地查询其上任何位置的应力和变形值。

谢志明[9](2012)在《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三大主题。尽管燃煤发电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严重,但燃煤发电因其成本和技术优势,在电力能源结构中仍将占绝对比重。这一现实决定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如何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融合物质流与价值流,谋求能源资源节约、环境负荷降低、经济价值增值共赢目标,已经成为工业生态学、经济学与环境会计学等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偏重技术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于工程角度探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相关解决措施,但不能充分挖掘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价值流信息,导致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实践被动追求物质技术循环链接的盲目性;基于战略管理与精益生产的传统价值流分析方法,注重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却忽略资源消耗、环境排放以及废弃物资源外部损害价值,致使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缺乏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采用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文章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基础与过程。摒弃传统价值流分析不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局限,综合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了物质流转环节中价值投入、价值物化以及价值增值的价值流运行规律。其次,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界定了研究边界以及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内涵,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了资源价值流的层次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三,构建了与资源流转环节相匹配的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内部资源价值流矩阵、外部环境损害价值以及二者的综合评价结果等结构化信息,为利用价值流规律优化物质流,实现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导引作用指明了方向。第四,通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进行比较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报告模式。并以案例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与分析数据为基础,对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内容、形式及报告方式等进行了分析。第五,深入到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转过程,计算了输入、消耗、循环和输出等环节的物质流与价值流量指标,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的多层次可拓综合评价(MESE)模型。各环节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指数、综合效率水平以及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晴雨图等,为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际数据支持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最后,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保障条件,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技术指引、法律规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等。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下方面能有所突破:分析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运动过程(物质流是价值流的载体,价值流反作用于物质流路线优化),这为解决物质流调控困境,促进燃煤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借鉴与资源价值流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业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现代环境会计学前沿,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是集成创新的体现;提出了内部资源价值流核算(MFCA)和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评估(LIME)的融合分析方法,价值流转模式、计量属性都有一定的前沿性;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嵌入”了物质流与价值流信息,内容全面、形式较为新颖;MESE显现了流程层面的资源消耗、资源损失、废弃排放的物质流与价值流相互作用的效果,拓展了循环经济评价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尽管服务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仍需持续探索,但本文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物质流转对价值流的影响以及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引导作用,对促进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何华[10](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二、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实现重大突破 专用链条替代传统输送优势凸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实现重大突破 专用链条替代传统输送优势凸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章节安排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2.4.1 传感检测模块
        2.4.2 驱动模块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3.4 传感器的选型
        3.4.1 磁性位置开关
        3.4.2 接近开关
        3.4.3 光电编码器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3.6.1 伺服驱动原理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调试
    5.3 套袋系统试验
    5.4 设备运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3)菌皿储送分拣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菌皿存储输送原理研究
    2.1 运输机械的输送原理
        2.1.1 水平带式输送装置
        2.1.2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介绍
        2.1.3 埋刮板输送机介绍及原理说明
        2.1.4 板式输送机特点介绍及其构成
    2.2 微生物生长环境调查
    2.3 微生物培养皿的存储方式
        2.3.1 微生物培养皿的特点
        2.3.2 微生物培养皿的安置方案
    2.4 菌皿输送初步设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转输送装置设计与计算
    3.1 整机设计参数
    3.2 托皿装置的设计
    3.3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3.3.1 输送链传动设计
        3.3.2 链板的设计
        3.3.3 链轮的设计
        3.3.4 支承托架的设计
        3.3.5 机架的设计
        3.3.6 驱动电机的选型与计算
    3.4 取皿机械臂的设计与计算
        3.4.1 机械臂的选型分析
        3.4.2 机械臂的自由度分析
        3.4.3 取皿机械臂的结构确定
        3.4.4 取皿机械臂机构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送分拣装置的仿真与分析
    4.1 序言
    4.2 链板的力学仿真分析
        4.2.1 链板的有限元仿真
        4.2.2 链板静力学应力应变分析
        4.2.3 托承支架的有限元仿真
    4.3 取皿机械臂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4.3.1 建立机械臂连杆坐标系
        4.3.2 确定机械臂各关节参数
        4.3.3 取皿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4.3.4 取皿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
        4.3.5 验证机械臂的运行空间
    4.4 取皿机械臂运动轨迹分析
    4.5 基于 ADAMS 的机械臂运动学仿真
        4.5.1 建立机械臂虚拟样机
        4.5.2 正运动学仿真分析
        4.5.3 逆运动学仿真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链式装置运输平稳性分析
    5.1 输送装置的运输不稳定性原因
    5.2 链式输送装置多边形效应分析
        5.2.1 链条的速度分析
        5.2.2 建立从动链轮传动数学模型
        5.2.3 非线性微分方程求解
        5.2.4 从动链轮角速度变化情况
        5.2.5 初始相位角对链传动影响
        5.2.6 链传动运动学/动力学仿真
    5.3 多边形效应对输送平稳性的影响
        5.3.1 驱动力矩T_q 对驱动力F_(tq) 影响
        5.3.2 主动轮角速度 ω 对驱动力F_(tq) 影响
        5.3.3 链轮分度圆半径 R 对驱动力F_(tq)影响
        5.3.4 主动轮齿数 z 对驱动力F 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愿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基础及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专利文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1.2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1.3 关键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理论基础
        2.2.1 专利计量理论
        2.2.2 共现理论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3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及解析
        2.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
        2.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
    3.1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方案设计
        3.1.1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方案
        3.1.2 专业术语识别方案
        3.1.3 专利文献预处理方案
        3.1.4 专利文献技术主题聚类方案
    3.2 专利文献数据采集处理
        3.2.1 案例产业选择
        3.2.2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
        3.2.3 专利文献预处理
    3.3 专利文献数据技术主题聚类分析
        3.3.1 LDA模型迭代次数确定
        3.3.2 LDA模型主题数量确定
        3.3.3 LDA模型结果及分析
        3.3.4 技术主题分类准确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及关键共性技术特征分析
    4.1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分析
        4.1.1 技术主题演变的微观基础
        4.1.2 技术主题演变的宏观表现
    4.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特征分析
        4.2.1 技术主题共现主题词分布
        4.2.2 技术主题混淆关系分析
        4.2.3 技术主题转移关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5.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5.1.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原则
        5.1.2 关键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5.1.3 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5.1.4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5.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5.2.1 关键技术主题识别
        5.2.2 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5.2.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5.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结果评估
        5.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数据来源
        5.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
    6.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构建
        6.1.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假设条件
        6.1.2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初始HMM建立
    6.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实证分析
        6.2.1 技术主题研发趋势预测
        6.2.2 技术主题研发结构预测
        6.2.3 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预测
    6.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评估
        6.3.1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评估
        6.3.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稳健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国家制度层面对策
        7.1.1 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
        7.1.2 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
        7.1.3 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
    7.2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企业层面对策
        7.2.1 企业应重视关键共性技术战略布局
        7.2.2 以长期视角看待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7.2.3 促进企业间关键共性技术共研共享
    7.3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特定技术领域层面对策
        7.3.1 攻克当前关键共性技术中的重点领域
        7.3.2 布局未来关键共性技术中的新兴领域
        7.3.3 增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多样性和长期性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图表目录

(5)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砂淡化现状
        1.2.1 国外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海砂淡化成套关键技术及设备
    2.1 海砂的特点及不正当使用的危害
    2.2 海砂淡化技术
    2.3 机械冲洗法
        2.3.1 工艺
        2.3.2 案例
    2.4 新型海砂淡化技术
        2.4.1 深层除氯技术
        2.4.2 尾水净化技术
        2.4.3 海水淡化技术
        2.4.4 光伏微电网节能技术
        2.4.5 其他技术
    2.5 工程示范
        2.5.1 工艺与设备
        2.5.2 实际效果
    2.6 海砂淡化智能化控制系统
        2.6.1 设备监控系统方案
        2.6.2 生产智能管理系统方案
        2.6.3 智能安防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砂淡化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3.1 现有政策与标准
        3.1.1 国家部委颁布的政策
        3.1.2 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
        3.1.3 现行国家、行业标准
    3.2 海砂淡化相关政策分析
    3.3 海砂淡化相关标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砂淡化产业化研究
    4.1 国内海砂资源及疏浚物分析
        4.1.1 国内海砂资源总量
        4.1.2 砂源地出让
        4.1.3 疏浚物利用
    4.2 建筑市场分析
        4.2.1 沿海地区建筑用砂需求量
        4.2.2 沿海地区建筑市场价格分析
    4.3 产业化商业模式分析
        4.3.1 国、民企结合的三亚模式
        4.3.2 与民企的“参股+分成”模式
        4.3.3 地方国企成立合资公司
        4.3.4 政府招商模式
        4.3.5 代加工模式
        4.3.6 整合改造现有砂厂
    4.4 产业化布局及产业延伸
        4.4.1 总体布局
        4.4.2 打造品牌化淡化砂
        4.4.3 砂源地的模式考虑
        4.4.4 产业延伸
        4.4.5 风险分析
        4.4.6 产业化推广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膏体搅拌过程流变特性及剪切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膏体搅拌工艺应用现状
        1.3.2 搅拌技术研究现状
        1.3.3 搅拌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4 膏体料浆搅拌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膏体搅拌过程剪切作用分析
    2.1 膏体搅拌与混凝土搅拌差异性分析
        2.1.1 物料性质
        2.1.2 搅拌工艺
    2.2 膏体搅拌过程的剪切作用
        2.2.1 搅拌过程的三种混合形式
        2.2.2 剪切作用下均质化过程
        2.2.3 剪切作用无量纲分析
    2.3 搅拌叶片之间的剪切流
        2.3.1 剪切作用下的流动模型
        2.3.2 叶片作用下的剪切流
        2.3.3 搅拌剪切与膏体细观结构关系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剪切作用对膏体物化特性影响机制
    3.1 实验方案及其配比
        3.1.1 实验尾砂
        3.1.2 水泥
        3.1.3 实验配比
        3.1.4 实验方案
    3.2 剪切作用对膏体细观结构影响
        3.2.1 实验设备
        3.2.2 FBRM工作原理
        3.2.3 细观结构测试结果及分析
        3.2.4 剪切对膏体细观结构影响规律
    3.3 剪切作用对体系中化学特性影响
        3.3.1 膏体体隙离子浓度测试
        3.3.2 膏体水化热测试
    3.4 基于双电层理论的膏体剪切细观结构响应机制
        3.4.1 悬浮体中颗粒双电层理论
        3.4.2 双电层结构对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力影响
        3.4.3 膏体在剪切作用下的细观结构响应
    3.5 本章小结
4 剪切作用对膏体流变特性影响机制
    4.1 搅拌剪切对膏体流变的影响
        4.1.1 实验过程及原理
        4.1.2 实验结果
    4.2 剪切作用下影响膏体流变特性的颗粒粒径
        4.2.1 膏体中临界粒径
        4.2.2 势能吸附作用下的颗粒接触
        4.2.3 包裹作用下的颗粒连接
    4.3 搅拌剪切作用下膏体流变特性
        4.3.1 搅拌剪切作用下膏体触变破坏
        4.3.2 搅拌剪切作用下膏体结构破坏
    4.4 膏体流变特性的搅拌剪切效应
        4.4.1 剪切变稀及剪切增稠现象
        4.4.2 搅拌剪切效应
    4.5 本章小结
5 叶片剪切性能及膏体流变剪切响应系数
    5.1 搅拌扭矩与流变参数关系方程
        5.1.1 理论模型的构建
        5.1.2 搅拌稳定时间的物理含义及其应用
        5.1.3 剪切混合效率
    5.2 搅拌叶片剪切混合性能实验
        5.2.1 实验原理及数据采集
        5.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5.2.3 实验过程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搅拌过程膏体流变剪切响应系数
        5.3.1 扭矩模型的拟合
        5.3.2 扭矩与剪切速率关系方程
    5.4 本章小结
6 膏体搅拌多相流模型及叶片剪切性能模拟
    6.1 膏体搅拌过程流动控制方程
    6.2 多相流模型及湍流流动
        6.2.1 流场物理模型的简化
        6.2.2 多相流数学模型构建
        6.2.3 湍流流动及算法
    6.3 基于ANSYS Fluent的叶片剪切性能模拟
        6.3.1 模型结构参数及运动参数
        6.3.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6.3.3 计算模型选择与边界条件设定
    6.4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6.4.1 叶片对搅拌槽内速度分布影响
        6.4.2 膏体均匀度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某铜矿膏体充填搅拌方案优化
    7.1 充填系统搅拌能力确定
        7.1.1 设计依据
        7.1.2 充填料浆需用量计算
        7.1.3 膏体充填系统数量和单套设备能力计算
    7.2 膏体搅拌制备工艺及系统优选
        7.2.1 膏体料浆搅拌时间
        7.2.2 搅拌剪切速率
        7.2.3 工艺的选择及其基本特征
    7.3 一段溢流搅拌机基本参数确定
        7.3.1 一段溢流搅拌机槽体体积
        7.3.2 搅拌轴半径及叶片几何参数
        7.3.3 转速及电机扭矩
        7.3.4 推荐方案及现场方案对比
    7.4 膏体搅拌质量表征及监测调控
        7.4.1 膏体搅拌质量的表征
        7.4.2 膏体搅拌质量监测与控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管链式输送机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输送机概述
        1.2.1 连续式输送机概述
        1.2.2 管链式输送机概述
    1.3 管链式输送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管链式输送机的概述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管链式输送机工作原理
    2.2 管链式输送机组成
    2.3 管链式输送机的物料输送模式
    2.4 管链式输送机特点及应用
        2.4.1 管链式输送机特点
        2.4.2 管链式输送机应用
    2.5 现存问题分析
        2.5.1 管链式输送机的制造问题
        2.5.2 管链式输送机的安装问题
        2.5.3 管链式输送机运行问题
    2.6 小结
第三章 管链式输送机物料力学研究
    3.1 散体物料力学特性
        3.1.1 侧压力系数
        3.1.2 散体物料的极限平衡
    3.2 管链式输送机力学分析
        3.2.1 静态分析
        3.2.1.1 AC平面上的全反力
        3.2.2 刮板作用力的传播区域及刮板极限节距
        3.2.3 动态分析
        3.2.3.1 动态力产生原因
        3.2.3.2 链传动时的动载荷
        3.2.4 链环受力分析
    3.3 管链式输送机主要性能参数
        3.3.1 理论基础
        3.3.1.1 质量输送量和体积输送量
        3.3.1.2 运行阻力描述
        3.3.2 管链式输送机的侧压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钢海绵钛厂管链式输送机系统结构设计
    4.1 攀钢海绵钛厂输送机系统构成
    4.2 输送系统的设计
        4.2.1 输送系统
        4.2.2 传动系统
    4.3 驱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4.3.1 刮板链条张力计算
        4.3.2 电机功率计算
        4.3.3 头轮设计计算
        4.3.4 链条的选型
        4.3.5 大小链轮的计算
    4.4 头轮轴的设计计算
    4.5 送料系统
    4.6 物料分析
        4.6.1 物料粒度
        4.6.2 物料硬度
    4.7 运输要求
    4.8 管链式输送生产线系统的布置
        4.8.1 钛渣输送线的构成
        4.8.2 煅后石油焦输送线的构成
        4.8.3 工业盐输送线的构成
        4.8.4 炉顶物料输送线的构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链式输送机的改进与结果
    5.1 管链式输送机本体的改进
        5.1.1 盘片使用寿命研究
        5.1.2 链轮与链条材质改进
        5.1.3 管道弯头的局部处理
        5.1.4 轴承的卡死改进
        5.1.5 增设块状固体物的清理装置
    5.2 设备运行及操作方法改进
        5.2.1 改进盘片的运行速度
        5.2.2 下料控制方法
    5.3 设备检修和维护方法改进
        5.3.1 改变安装与检修方式
        5.3.2 部分磨损的盘片与新盘片搭配使用
        5.3.3 调节张紧装置
        5.3.4 成立专门的检修维护机构
    5.4 结果
        5.4.1 设备故障方面
        5.4.2 维护费用方面
        5.4.3 环境污染方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斗式提升机的参数化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提升机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输送机的发展历史
        1.2.2 我国斗式提升机的研究现状
        1.2.3 斗式提升机的发展趋势
    1.3 斗式提升机系统组成和分类
        1.3.1 斗式提升机的组成
        1.3.2 斗式提升机的工作原理
        1.3.3 斗式提升机的分类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斗式提升机系统的运行理论
    2.1 斗式提升机系统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2.2 斗式提升机系统装料方式
    2.3 斗式提升机的卸料过程分析
        2.3.1 物料卸料时的运动学分析
        2.3.2 物料卸料时的运动学描述
    2.4 斗式提升机的设计计算
        2.4.1 提升能力计算
        2.4.2 料斗容积计算
        2.4.3 链条最大张力计算
        2.4.4 输送电动机功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斗式提升机的结构设计
    3.1 斗式提升机头部结构及其改进设计
        3.1.1 斗式提升机传动方式选择
        3.1.2 斗式提升机头轴的结构改进设计
        3.1.3 斗式提升机头部链轮的改进设计
    3.2 斗式提升机机壳结构设计
        3.2.1 斗式提升机头部机壳结构设计
        3.2.2 斗式提升机中间机壳结构设计
        3.2.3 斗式提升机尾部机壳结构设计
    3.3 斗式提升机尾部结构及其改进设计
        3.3.1 斗式提升机尾轮的改进设计
        3.3.2 斗式提升机尾部密封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斗式提升机参数化 CAD 系统研究
    4.1 现代设计方法概述
    4.2 参数化 CAD 系统开发理论基础
        4.2.1 参数化设计概述
        4.2.2 参数化绘图的方法
    4.3 基于 UG 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方法
        4.3.1 UG 的几种参数化方法
        4.3.2 程序设计法的二次开发工具
    4.4 斗式提升机 CAD 系统参数化设计
        4.4.1 环境变量的设置与注册
        4.4.2 创建斗式提升机常用零件参数化模型样板
        4.4.3 系统用户化交互界面的建立
        4.4.4 创建参数化可执行程序
        4.4.5 斗式提升机参数化设计系统运行范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斗式提升机的仿真与有限元分析
    5.1 斗式提升机输送链系统模型的建立
        5.1.1 输送链系统模型简化
        5.1.2 输送链系统模型装配组成
    5.2 斗式提升机输送链系统动力学仿真
        5.2.1 输送链传动模型的导入
        5.2.2 创建约束
        5.2.3 添加驱动
        5.2.4 施加载荷
        5.2.5 验证模型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链条抖动量
        5.3.2 尾轮旋转速度变化
        5.3.3 啮合冲击力变化
        5.3.4 链条张力
    5.4 斗式提升机重要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5.4.1 头轴的有限元分析
        5.4.2 内链节的有限元分析
        5.4.3 外链节的有限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燃煤发电业资源、环境现状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压力
        1.1.2 传统资源价值理论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矛盾
        1.1.3 传统的价值核算方法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1.3.1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逻辑过程与实现路径
        1.3.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实践与评价研究
        1.3.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燃煤发电循环经济发展: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分析
    2.1 燃煤发电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2.1.1 燃煤发电在电力能源生产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
        2.1.2 粗放型燃煤发电物质流对环境的影响
    2.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模式、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困境
        2.2.1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2.2.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物质流分析
        2.2.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物质流分析的困境
    2.3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与物质流的融合
        2.3.1 融合基础:资源流的“二元”属性
        2.3.2 融合过程:物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循环
第三章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研究的理论分析
    3.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工业生态学理论
        3.1.2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
        3.1.3 生命周期理论
        3.1.4 现代环境会计理论
    3.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内涵分析
        3.2.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界定
        3.2.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分类
        3.2.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特征
        3.2.4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影响因素
    3.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
        3.3.1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定位与目标
        3.3.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基本原则
        3.3.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核算研究
    4.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原理与功效
        4.1.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必要性
        4.1.2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基本原理
        4.1.3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功效
    4.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与方法体系
        4.2.1 燃煤发电企业物料能源流转与资源价值流模型构建
        4.2.2 燃煤发电企业内部资源价值流核算程序
        4.2.3 燃煤发电企业外部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模型
        4.2.4 内部资源损失价值与外部环境损害价值核算的融合分析
    4.3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案例研究
        4.3.1 案例企业背景与基本数据
        4.3.2 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与结构
        4.3.3 资源价值流核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研究
    5.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的原因探析:深绿受托责任
        5.1.1 循环经济条件下燃煤发电企业受托责任的扩大化
        5.1.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经营系统构建:受托责任的履行
        5.1.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价值流报告:受托责任的解除
    5.2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5.2.1 美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5.2.2 德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5.2.3 日本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5.2.4 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5.3 我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编制的案例分析
        5.3.1 案例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现状
        5.3.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的新形式:环境报告书的引入
        5.3.3 案例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流程
        5.3.4 案例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内容及形式
第六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研究
    6.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煤电企业经济—生态效率的融合
        6.1.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相关概念诠释
        6.1.2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的内涵
    6.2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评价流程
        6.2.2 构建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3 评价标准及权重的确定
    6.3 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
        6.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6.3.2 多层次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6.3.3 评价实施步骤
        6.3.4 综合评价结果
    6.4 实证分析
        6.4.1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流数据的获取
        6.4.2 资源价值流数据获取
        6.4.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值计算
        6.4.4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七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保障条件
    7.1 经济保障
        7.1.1 利用市场的经济保障
        7.1.2 创建市场的经济保障
    7.2 技术保障
        7.2.1 在发电侧开展ISO14000认证
        7.2.2 建立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标准指引
    7.3 政府规制与法律保障
    7.4 公众参与机制保障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实现重大突破 专用链条替代传统输送优势凸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菌皿储送分拣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 易盼. 南华大学, 2020(01)
  •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D]. 林超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5]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D]. 王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膏体搅拌过程流变特性及剪切作用机制研究[D]. 杨柳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管链式输送机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吴礼三.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斗式提升机的参数化设计及仿真分析[D]. 贺新华. 吉林大学, 2015(08)
  • [9]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D]. 谢志明. 中南大学, 2012(12)
  • [10]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

标签:;  ;  ;  ;  ;  

水泥行业物料输送装置取得重大突破,特种链条代替传统输送的优势凸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