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构成及其逻辑互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构成及其逻辑互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1](2019)在《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 ——以滨湖世纪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党建创新是党的基层组织在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突破和进步,是新形势下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而基层包括诸多领域,社区是基层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在社区,能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向往,也能看到交集复杂的矛盾。正因如此,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虽然二者的工作各有主次、都有其自身的四梁八柱,但二者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也有契合之处。找到契合点、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协同发力,既是基层党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治理完善的必有之路。有鉴于此,“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合肥滨湖世纪社区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社区党建创新推动社区治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诸多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党建力量薄弱、二是体制机制突破不足、三是组织发展品质不均。困境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基层党建创新力不足、党建治理“两张皮”、多元主体的非理性博弈、问题与权限冲突和网络快速变革等五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和困境,文章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滨湖世纪社区实际,提出了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从领导管理体制看,需加强发展顶层设计、创新组织领导体制、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从完善组织共建机制看,要扩大基层民主参与、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从构建责任考评体系看,需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从探索互联网+党建路径看,要占领宣传教育新阵地、打造服务群众新渠道。

王刚[2](200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20世纪3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用语境这一语用学常用的概念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研究中,并在两个方面上使用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历程中内外环境的总和,在狭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语境(或话语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并非主要是语用学意义上的,也代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政治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是内外语境的统一。相对于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语境下产生的,是要进入中国社会的外在语境,其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因其学科属性、内在要求、理论品质以及功能要求等需要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国社会是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革命环境、思想文化、民族心理、时代主题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语境,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有日本、欧洲(法国)、苏俄以及美国四条路径。每条路径的社会主义者部依据其特定的语境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形成了日本语境“学理的”马克思主义、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这些存在着语境差异并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有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选择性传播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普遍性。通过清政府派赴国外一些外交人员的日记以及当时的报刊等渠道,中国人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初识了社会主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维新的语境下,对社会主义建立的依据、理想社会的设计以及建立的具体路径等进行了解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给三民主义寻找依据,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语境下,选择性地传播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以及政治经济学等内容。无政府主义者在所胃“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有共同的“神髓”的认知基础上,以无政府主义解读了社会主义。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在无产阶级革命语境下,选择性地传播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阶级和国家理论等。这种选择性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分理论被优先传播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步,传播者选择的主观性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体实践上的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的“梯次灌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上交错,马克思主义文本来源的多样化使多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上并存,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中国传统式解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烙上中国传统色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交锋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三次对话:笫一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其路向沿着对“西器”、“西制”、“西学”、“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肯定这样一条逻辑路径延伸,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对话。问题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大论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对话。通过与工读互助主义、新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等当时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对话,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许多启示。通过思想交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视界与马克思主义理解者视界之间的“视界融合”,这使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范畴,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阶级斗争、国家、革命、人民群众、理论、意识形态等与中国语词实现了对接或语义的转换,进而提出了诸如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道路、革命的同盟军以及革命的军事路线等中国革命主要的问题域。1938年前后,在中国的革命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当时国际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新语境,在这种新语境的氛围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该命题的内涵与旨趣、必要与可能以及方法与理路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不等式,即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决这两个不等式,从不等式变成等式,语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何为[3](200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着新的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作为一种理论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已经引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变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全面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预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面临的挑战,都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理论上的复杂性又同实践上的复杂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自然给各种不同的见解提供了广阔空间,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史,邓小平理论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史)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涉及到这些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是它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和理论体系,当然也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进程,不应当同这些科学混为一谈(现在它已经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的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形成。 返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它至少有如下的特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鲜明的民族本位思维方式,在突破苏俄模式中实现“中国化”的切入点,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题的立足点,“从毛泽东开始,到邓小平完成”的理论创新。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一部颇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

王思涛[4](200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一问题内在的两大理论构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廓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地位,并进而探讨这两大理论构件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尝试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内在生成与演进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 ——以滨湖世纪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层治理的内涵研究
        1.2.2 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
        1.2.3 治理视角下基层党建的组织作用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党建创新和基层治理的逻辑性与互动性
    2.1 党建创新与基层治理的概念解析
        2.1.1 党建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客观需要
        2.1.2 基层治理的基本内涵及创新发展
        2.1.3 党建创新与治理创新的同步性
    2.2 党建创新与基层治理的互动关系
        2.2.1 基层治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2.2.2 政党建设的群众基础和逻辑要求
        2.2.3 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整合困境
    2.3 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现实意义
        2.3.1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2.3.2 协调多元利益分化
        2.3.3 重塑规范社会秩序
        2.3.4 激发动员社会参与
第3章 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
    3.1 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基本情况
        3.1.1 滨湖世纪社区社情分析
        3.1.2 滨湖世纪社区组织架构
    3.2 滨湖世纪社区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
        3.2.1 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的体制创新
        3.2.2 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
        3.2.3 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的渠道创新
    3.3 滨湖世纪社区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主要成效
        3.3.1 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凸显
        3.3.2 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第4章 基层党建创新视角下滨湖世纪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基层党建力量薄弱
        4.1.2 体制机制突破不足
        4.1.3 组织发展品质不均
    4.2 原因分析
        4.2.1 基层党建本身创新不足
        4.2.2 党建治理“两张皮”
        4.2.3 多元主体治理的非理性博弈
        4.2.4 问题解决与管理权限的冲突
        4.2.5 网络技术的快速变革
第5章 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5.1 创新领导管理体制
        5.1.1 加强发展顶层设计
        5.1.2 创新组织领导体制
        5.1.3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5.2 完善组织共建机制
        5.2.1 扩大基层民主参与
        5.2.2 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5.3 构建责任考评体系
        5.3.1 落实基层党建责任
        5.3.2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
    5.4 探索互联网+党建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20世纪3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语境:一个从语用学借用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方法与意义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第一节 "何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外在语境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的语境
        二、原生态语境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原理何以需要中国化
    第二节"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在语境
        一、政治经济环境:变迁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二、革命环境: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三、思想文化: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
        四、民族心理:从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五、时代主题: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拐点
第二章 文本互动(上):不同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差异
    第一节 "以日解马":日本语境"学理的"马克思主义
        一、因缘相机:日本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渠道
        二、学理解读:日本语境的马克思主义
        三、取径东洋:马克思主义从日本语境来到中国
        四、效果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
    第二节 "以欧解马":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什么是法国?
        二、从原生态到中国态: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三、欧洲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第三节 "以美解马":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
        一、留美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主体
        二、美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第四节 "以苏解马":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一、革命感召: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引力
        二、以苏解马:俄国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
        三、以俄为师: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四、语境变换: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水土不服"
    第五节 语境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宽松政治环境
        二、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文化环境
        三、把"觅马"与语境建设结合起米
第三章 文本互动(下):早期中国知识精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一、只鳞片爪: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人初知社会主义
        二、海外借力:维新语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社会主义的解读
        三、国内使力:资产阶级革命语境下革命派给三民主义寻找依据
        四、共同神髓:以无政府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
        五、改造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语境下初步寻求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二节 选择性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分理论被优先选择传播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步
        二、传播者选择的主观性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上的差异性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梯次灌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上交错
        四、马克思主义文本来源的多路径使多种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上并存
        五、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中国式的解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烙上中国传统色彩
第四章 思想交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文化进路
        一、西学科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西学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
        三、西学观念:"文化启蒙"
        四、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思想灵魂:"问题"抑或"主义"
        二、道路抉择:"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
        三、改造方略:马克思主义抑或无政府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对话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中国式……主义"的空想与实践
        二、三民主义的变异与升华
        三、自由主义的潮起与潮落
第五章 视界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范畴形成和问题域的提出
    第一节 文本与解读者互动中的视界融合
        一、同质文化互动中的视界融合
        二、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界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理解者的视界融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重要范畴与中国语词的对接和语义的转换
        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资产者、资产阶级;无产者、无产阶级
        四、阶级、阶级斗争、国家、革命
        五、人民、群众、人民群众
        六、思想、理论、意识、意识形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域的提出
        一、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问题
        二、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五、中国革命的军事路线问题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新语境
        一、中国的革命环境
        二、社会政治环境
        三、国际环境
        四、思想文化环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一、内涵与旨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必要与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
        三、方法与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后续展开与前瞻
        一、六中全会到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成为全党的共识
        二、七大到改革开放前:马列主义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第二次结合在曲折中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结语 从两个不等式到两个等式: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综述
    1.1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意义
    1.2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现状
    1.3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思路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的奠定
    2.1 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呼唤
    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确立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开展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概括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形成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形成的依据
    4.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特点
    5.1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
    5.2 鲜明的民族本位思维方式
    5.3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题
    5.4 在突破苏俄模式中实现“中国化”
    5.5 “始于毛、成于邓”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则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 ——以滨湖世纪社区为例[D]. 杨东.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7)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20世纪3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D]. 王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 何为.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9)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构件及其逻辑互动[J]. 王思涛.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构成及其逻辑互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