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措施和机制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措施和机制

一、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霍富坤[1](2021)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健康战略的角度提出“体医融合”,加强非医疗手段对于健康的干预,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已是全民共识,但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却要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有利于借助体育与医疗的优势解决好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有效性、运动的可持续性三个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职体育如何在体医融合理念及实践探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成为重要课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中职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部分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1、体医融合背景下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包含四个领域共323个知识点:体育卫生领域分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不同人群体育卫生四部分内容;医务监督领域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内容;运动创伤与防治领域分为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急救,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运动康复领域分为按摩,常见慢性病运动疗法及运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法三部分内容。2、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医融合关注度不高,所掌握的体育保健知识不均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不足。3、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姜杨阳[2](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姚佳云[3](2020)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驱动式教学因其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系统性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迅速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入《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对比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主观学习满意度方面的区别,为该课程教学中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参考,使学生体验深度学习,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教材的分析发现,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既承接前面所学的物质能量代谢内容又为之后的运动机能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该章节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梳理,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指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应用的意义;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目前《运动生理学》课程在体育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尚待完善的方面并对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实验法,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详细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项目提出、学习情境构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以及成绩评定。本研究以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为教学实验章节,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进行该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1)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缺少量化的指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根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得知:在课堂活动的评价方面,学生希望老师改进授课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仅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而且知识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学生渴望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运动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般,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内容抽象、难理解;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可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在课堂表现情况方面,可以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学生尽早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时走神的现象;缺乏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的难易程度是造成学生上课走神的重要原因。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方面,参与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生普遍肯定了小组合作对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未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安排小组合作。(3)根据教学实践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得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四个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的评价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两个维度均存在差异(P<0.05),在学习动机和总分这两个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计划和实施这个维度不存在差异(P≥0.05)。(4)根据学生对教学法的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得知:实验组在学习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团队意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不存在差异(P≥0.05),其余八项指标满意度均存在差异(P<0.05)。(5)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成绩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当中的应用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3)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积极地评价了该教学方法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的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培养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成丽琴[4](2020)在《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肌内效贴、安慰剂贴、未贴扎三种条件的贴扎,对健康大学生优势侧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运动性疲劳进行预防干预,旨在探讨三种贴扎方式是否能够缓解肌肉疲劳,并对比肌内效贴对屈肌与伸肌的抗疲劳疗效差异,进一步分析合理的肌贴贴扎方式能否抵抗机体疲劳,影响肌肉运动能力,帮助肌肉更好的发挥收缩作用和改善机体平衡功能,同时为肌内效贴的规范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招募筛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在校男大学生11名作为受试对象,选取下肢大肌群中的腘绳肌、股四头肌进行肌贴贴扎,每名受试者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分别接受肌内效贴、安慰剂贴、未贴扎三种条件贴扎,每次贴扎均在疲劳前进行,疲劳前后分别收集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肉状态(Dm、Tc)、做功疲劳度(WF)、力矩衰减(k)、主观疲劳等级(RPE)、峰值力矩(PT)、屈伸比(H/Q)及机体平衡能力(OSI、API、MLI)参数,每次测试间隔一周,测试顺序随机。疲劳方案为: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上以60°/s角速度进行连续50次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组内差异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肌肉做功疲劳度(WF)比较:与未贴扎组相比,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WF明显下降(P<0.05),安慰剂组WF出现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变化。(2)标准化力矩衰减系数(k)变化:(1)股四头肌k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安慰剂组与肌内效贴组的k值均下降,安慰剂组的力矩衰减下降4.34%,肌内效贴组的力矩衰减下降30.43%;(2)腘绳肌k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安慰剂贴组与肌内效贴组k均下降,安慰剂组力矩衰减下降14.29%,肌内效贴组的力矩衰减下降42.85%;(3)径向位移(Dm)、收缩时间(Tc)变化:与未贴扎相比,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肌内效贴组Dm明显增加(P<0.01)、Tc均明显减小(P<0.01);安慰剂组Dm、Tc没有明显变化,但Dm呈增大趋势,Tc呈减小趋势。(4)主观疲劳度RPE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安慰剂组RPE均明显降低(P<0.01);(5)峰值力矩、屈伸比(H/Q)变化:与未贴扎相比,腘绳肌肌内效贴组峰值力矩、H/Q明显增加(P<0.05);(6)睁眼动态平衡能力OSI、API、MLI变化:腘绳肌、股四头肌肌内效贴组与未贴扎组比较OSI、API、MLI三项指标均下降(p<0.01)(7)闭眼动静态平衡能力OSI、API、MLI变化: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与未贴扎组比较OSI、API、MLI三项指标均下降(p<0.01)。研究结论:(1)肌内效贴的预防性贴扎能增加肌肉持续做功能力,降低力矩衰减,缓解肌肉僵硬,加快肌肉收缩速率,表明肌内效贴的贴扎能降低下肢大肌群肌肉疲劳程度。(2)肌内效贴的预防性贴扎可以提高健康大学生优势侧下肢单脚站立睁眼动态、闭眼动静态平衡能力,可能与肌内效贴改善肌肉收缩功能,增加屈伸比,增强本体感觉输入有关。(3)肌内效贴进行放松贴扎方式后腘绳肌的力矩衰减幅度与股四头肌相比明显减小,峰值力矩、屈伸比明显增加,表明放松贴腘绳肌的抗疲劳效果要优于股四头肌。

王一蓉[5](2020)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创新剂型,采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和男性运动员进行干预,并以淫羊藿提取物为阳性对照,观察大鼠睾酮合成相关酶及HPG轴相关激素变化,并且观察田径和游泳项目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因子的变化,从睾酮的合成、分泌和代谢三大方面来探讨该方对防治运动性低血睾酮的有效性和可能分子机制,并比较中药提取物复方和单味中药提取物的干预效果,为临床开发新的运动营养补剂提供可能理论依据。同时,对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测定方中人参皂苷和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检测法(UV法)测定该方中总多糖的含量。将40只SD大鼠(雄性、2月龄)随机分为空白生理盐水(CS)组、模型生理盐水(MS)组、模型淫羊藿干预(ME)组、模型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模型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经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构建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RT、T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超微结构;采用RT-qPCR、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GnRH和FSH、LH,睾丸Leydig细胞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LDL-R和SR-BI)、睾酮合成限速酶(CYP11A1和StAR)以及LH/CG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32位田径项目和游泳项目男性运动员按照双盲原则,随机分为运动安慰剂(MS)组、运动淫羊藿(ME)组、运动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运动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采用UV法测定运动员血、尿标本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的含量。结果:(1)人参皂苷类、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根据外标法计算得到复方含人参总皂苷、淫羊藿苷分别为43.57mg/粒、5.03mg/粒;并根据标准曲线法得到复方含多糖0.268g/粒。(2)大强度运动后,MS组大鼠血清T、T/C比值和Hb显着下降(P<0.01),其中T值较CS组下降了38%;BLA、CK却显着上升(P<0.01),BUN明显增加(P<0.05),C无明显变化(P>0.05);而三个给药组T、T/C比值和Hb有不同程度上升,BLA、CK、BUN却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建立成功。(3)透镜下可见MS组出现睾丸Leydig细胞水肿,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内质网扩张,部分线粒体空泡变;给药组在透镜下可见Leydig细胞个别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扩张不明显。(4)ME、MLC和MHC组中睾丸Leydig细胞HMG-Co A还原酶,St AR和CYP11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MS组(P<0.01),但LDL-R和SR-BI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MS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MS组大鼠HPG轴中GnRH、FSH、LH和LH/CG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S组显着降低(P<0.01);而ME、MLC和MHC组组以上4个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S组(P<0.01)。(6)24h尿17-KS含量试验后ME、MLC和MHC组与MS组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但仍有上升的趋势;而血17-KS含量试验后与MS组比较,ME、MLC和MHC组明显依次升高,但仍然低于试验前。结论:1.利用HPLC法能够使补肾益元方中人参皂苷、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通过方法学考察说明此方法可行,精密度、回收率高,准确性、重复性良好,能够很好地控制补肾益元方的内在质量。2.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跑台的方案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从对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血清学指标检测及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学观察,证明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防治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症有药效。3.通过构建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模型,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抗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对睾酮合成和分泌的影响上,包括:(1)可通过睾丸Leydig细胞内胆固醇内源性合成以及睾酮合成两个关键步骤来影响血睾酮浓度,但对于由LDL-R转录和/或SR-BI介导的逆转运影响胆固醇合成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对HPG轴各环节具有促进作用,从影响睾酮分泌的角度影响血睾酮浓度。

任梦洁[6](2020)在《景天三七对小鼠与人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与受试者的运动疲劳模型,检测其服用景天三七水溶液后的相关指标,观察景天三七对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以期探讨其相关预防机制,为景天三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SPF级ICR小鼠10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景天三七0.225 ml/kg.d、0.9ml/kg.d、3.6ml/kg.d),阳性对照组(红牛3.6ml/kg.d),空白组(蒸馏水3.6ml/kg.d),连续灌胃给药28天后进行力竭负重游泳实验和爬杆实验,检测疲劳相关指标。选取首都体育学院健康在校男大学生39人,将受试者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13人,所分组别与动物实验中小鼠分组一致,采用动物实验中小鼠的中剂量换算成人体剂量供药剂实验组饮用,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饮用相同剂量的红牛与纯净水,共持续14天,对受试者采用递增负荷运动方案,末次饮用供试品后进行实验,结束后即刻采集各项指标,实验结束后对所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动物实验:与空白组相比,中、高剂量组的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低、中、高剂量组的爬杆时间均明显延长。其中,低、中剂量组的爬杆时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爬杆时间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血尿素均明显降低。其中,低剂量组的血尿素含量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的血尿素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均极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中、高剂量组的血糖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中剂量组的血糖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血糖含量无显着性差异。2.人体实验:受试者末次力竭运动后,实验组5min时所测血流灌注指数与运动后即刻测得相比明显降低,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比服用供试品前测得相比明显缩短,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力竭运动的运动负荷量与运动时间均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的皮质醇与血清肌酸激酶显着降低(P<0.05);且实验组的皮质醇比服用供试品前测得相比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的相对最大摄氧量指数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景天三七能够显着延长小鼠的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和爬杆时间,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尿素、血乳酸水平并提高血糖含量而实现的;2.景天三七能够有效缩短大学生的平均反应时间并延长末次运动时间,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流灌注指数、皮质醇与血清肌酸激酶含量并提高血红蛋白和末次运动负荷量来实现的;3.景天三七对小鼠与受试者的运动疲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并能有效提高运动耐力。

哈杨[7](2019)在《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女子排球运动队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规范,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的日常训练也在教练员水平、训练时间、设施条件以及日常经费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促进了我国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日常训练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使我国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的竞技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这种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训练加之日常文化课程学习的压力,随之带来的就是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出现的概率在升高。虽然在竞技体育领域内,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评价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对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在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中还非常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竞技体育领域内的监控和评价指标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普通高级中学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如何从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内的运动性疲劳监控和评价指标中筛选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指标对普通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的运动性疲劳进行监控和评价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队训练规范、成绩优异,在全国普通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代表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研究选取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实验中学女子排球队体育特长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统计法和逻辑法,构建一套适合北京市女子排球特长生、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体系,该运动性疲劳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北京市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队的监控,促进其训练科学化,同时也可在全国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队中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队的训练水平。而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也为高中其他项目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刘晓松[8](2019)在《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高原训练期间补充100%红枸杞汁后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效果,分析出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红枸杞汁对运动员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以便于将红枸杞汁作为营养补剂应用于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为高原训练补充营养补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本研究将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的指标和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等级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原运动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等,结合运动员的年龄、运动水平等相匹配原则将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运动员)其中实验组10名、对照组8名。分别采集了18名世居平原中长跑运动员在30天高原训练期间,初期、中期、末期1.2km训练课后即刻血乳酸进行监测,运用美国YSI2300乳酸分析仪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分析;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初期、中期、末期训练课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训练课后血尿素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德国EPPENDORF ECOM-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国产中生北控的肌酸激酶、尿素试剂盒检测分别来分析实验期间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运用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每天晚上的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进行监测。结果:1、实验组BLA值与对照组BLA值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LA值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7.1%,对照组下降幅度为7.5%,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实验组CK值与对照组CK值相比,实验组的CK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CK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6%,对照组上升幅度为42.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3、实验组BUN值与对照组BUN值相比,实验组的BUN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BUN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0.3%,对照组上升幅度为28.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4、实验组的RPE值与对照组的RPE值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PE值均表现了增加的趋势,实验组增加幅度为6%,对照组增加幅度为7.3%,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补充枸杞汁,不仅提高了运动员混氧代谢的耐乳酸能力,而且降低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生成,并且改善了运动员心理适应疲劳感觉,促进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以及高原低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提示说明红枸杞汁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机体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可作为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剂。

张亚辉[9](2019)在《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艾灸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对一次性力竭大鼠能量代谢、抗氧化及内分泌指标的不同影响,探讨艾灸不同腧穴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力竭组、非经非穴组、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均采用力竭游泳实验复制一次性力竭模型。除力竭组外,各模型组大鼠游泳结束后均温和灸相应腧穴部位15min。力竭游泳后4h,行股动脉取血术,并剥离左下肢股四头肌。检测血清中乳酸(BL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酐(CRE)、尿素氮(BUN)、皮质醇(C)、睾酮(T)含量,检测肌四头肌肌肉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果糖-6-磷酸激酶(PFK)、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力竭组、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清BLD、LDH、CK、BUN及组织中MDA升高,血清CRE、T/C、C及组织中ATP、PFK、SOD、CAT降低(P<0.01或P<0.05);与力竭组、非经非穴组比较,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组织中PFK升高(P<0.01或P<0.05);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血清BLD、LDH、CK、BUN、T降低,血清CRE、C、T/C及组织中SOD升高(P<0.01);与肾俞组比较,关元组、神阙组血清CK降低(P<0.01或P<0.05),足三里组、关元组组织中SOD、CAT降低,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血清T、C降低(P<0.01或P<0.05),神阙组血清T/C升高(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关元组、神阙组血清CK降低(P<0.01或P<0.05),关元组血清T降低(P<0.01),神阙组血清BUN、T/C降低、股四头肌CAT升高(P<0.01或P<0.05);与关元组比较,神阙组血清C、组织中CAT显着升高(P<0.01)。结论:艾灸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均可通过调节一次性力竭大鼠血清BLD、LDH、CK、BUN、CRE、T、C、T/C值含量及组织中MDA、SOD、CAT活性,影响大鼠的能量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内分泌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但艾灸不同腧穴的抗疲劳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促进肌肉能量合成和抗氧化方面肾俞穴较优,在内分泌调节方面神阙穴较优。

邹家艳[10](2018)在《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反馈信号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羽毛球项目是一项兼有速度、爆发力、反应灵敏、对抗性强等特征的体育运动,因此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中极易产生运动疲劳。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到目前监控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有些甚至严重桎梏了羽毛球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提高。而生物反馈技术(BT)作为监控手段的优势特征为实时、全面、无创、客观,且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已创造了甚是良好的实用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讨生物反馈技术交叉引用于监控羽毛球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疲劳时生物反馈各指标是否出现特征性变化,为完善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监控手段提供新的方法和实验支持。方法:本实验通过筛选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4级羽毛球校队学生和普通学院17级学生各1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羽毛球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连续挥拍杀球方式训练至疲劳,首先记录安静状态的数据;再实况监控主观感觉(RPE)状态、最大心率变化及反应时间、闪光融合频率、力值大小等多个指标评定运动员是否产生运动性疲劳;最后根据常用监控手段RPE和遥测实时心率指标等来判断运动员是否进入恢复状态。收集在安静-疲劳-恢复三阶段的生物反馈技术中HRV、sEMG、SC三种指标的运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软件和一般数据软件处理数据和生成图像。结果:(1)在安静-疲劳-恢复三个阶段状态下,两组生物反馈技术的HRV、sEMG、SC的各种指标都出现了显着的特征性变化。(1)疲劳时羽毛球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显示HRV指数显着下降,但两组疲劳时HRV中的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之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及频域指标中HF功率值呈下降趋势,恢复状态又呈现上升趋势;而频域指标(LF功率值;低频、高频比,LFHF)及窦性心律不齐(SAa)呈现上升变化,恢复状态也呈现上升趋势;(2)两组sEMG疲劳时振幅指标(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上升,频率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呈现显着下降,恢复状态时上升,恢复后期与安静状态时接近;(3)两组疲劳时SC生物反馈信号也有明显变化。(2)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羽毛球运动性疲劳可建立时序特征图,顺序为“心肌(HRV)→骨骼肌(sEMG)→皮肤(SC)”,由内到外的时序排列。结论:(1)生物反馈技术的指标都出现了显着的特征变化,说明其可以作为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监控手段并加以推广应用。(2)运动员进入疲劳时,首先出现特征性变化的是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其次是反映肌肉功能的指标,最后是皮电的指标信号变化,因此证明羽毛球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顺序为“心脏→外周肌肉”。(3)羽毛球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相比较,对照组的肌力变化显着,说明实验组的羽毛球运动员抗疲劳能力更强。

二、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体医融合综述
        2.1.1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2.1.2 国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2.1.3 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研究
        2.1.4 体医融合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研究
    2.2 教师知识结构综述
        2.2.1 教师知识研究
        2.2.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2.2.3 体育保健知识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构建
        4.1.1 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文本结果
        4.1.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补充结果
        4.1.3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4.1.4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4.1.5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4.2 山东省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4.2.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自评结果
        4.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5.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
    5.1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
    5.3 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4 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
    5.5 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8 问题和思考
前言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2.5 取穴
        2.6 分组干预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实验验证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5 结论
    6 分析与讨论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6.4 弹拨法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研究
        2.1.1 项目驱动式教学定义
        2.1.2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2.1 建构主义
        2.1.2.2 实用主义
        2.1.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1.3 项目驱动式教学与课程结合的现状
    2.2 《运动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2.3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特点
    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点
    2.5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原因
    2.6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4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教学实验法
        3.2.4.1 实验目的
        3.2.4.2 实验控制
        3.2.4.3 对照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4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5 实验组课前准备
        3.2.4.6 实验组项目驱动问题的提出
        3.2.4.7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8 实验课受试者基本情况
        3.2.4.9 对照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10 实验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4 研究结果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4.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2.1 个人基本信息
        4.1.2.2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
        4.1.2.3 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4.1.2.4 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4.3 《运动生理学》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分析
        4.3.1 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3.1.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4.3.1.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2 对照组、实验组主观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卷面成绩结果分析
        4.3.4 实验组项目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4.3.5 实验组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4.3.6 实验组教师评价量表结果
        4.3.7 实验课实验数据统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4)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肌内效贴的概述
        2.1.1 肌内效贴的定义
        2.1.2 肌内效贴的物理特性
        2.1.3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
        2.1.4 肌内效贴临床应用
    2.2 肌内效贴的作用功效及机理
    2.3 肌内效贴的作用效果研究
        2.3.1 肌内效贴对本体感觉的影响
        2.3.2 肌内效贴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2.3.3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2.3.4 肌内效贴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2.4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2.4.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4.2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
        2.4.3 运动性疲劳界定及疲劳方案
        2.4.4 运动性疲劳与损伤的关系
        2.4.5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手段
        2.4.6 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指标
3 实验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贴扎材料
        3.2.2 实验测试方案
        3.2.3 数据统计
        3.2.4 实验路线图
4 实验结果
    4.1 疲劳参数变化情况
        4.1.1 做功疲劳度(WF)变化
        4.1.2 标准化后的力矩衰减系数(K)变化
        4.1.3 径向位移(Dm)、收缩时间(Tc)变化
        4.1.4 主观疲劳度(RPE)变化:
    4.2 肌肉运动能力、机体平衡功能变化情况
        4.2.1 峰值力矩、屈伸比(H/Q)变化情况
        4.2.2 睁眼静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3 睁眼动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4 闭眼静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5 闭眼动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3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5)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研究进展
    1 睾酮简介
        1.1 睾酮的结构与功能
        1.2 睾酮的发生发展
        1.3 睾酮在运动项目中的发生发展
        1.4 睾酮的化学合成
    2 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产生机制
        2.1 睾丸本身的功能障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2.2 对睾酮分泌作用的影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2.3 影响睾酮以及睾酮前体胆固醇合成或分泌的限速酶
    3 中医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认识
    4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理
        4.1 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
        4.2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4.3 调节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4.4 调节睾酮合成限速酶
    5 运动性低血睾酮与运动性疲劳的区别和联系
    6 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及其判断标准
    7 中药提取物复方的发展趋势
    8 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有效成分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对照品
        2.2 主要仪器
        2.3 淫羊藿苷提纯
        2.4 人参总皂苷提纯
        2.5 枸杞多糖提取
        2.6 其它提取物
    3 实验方法
        3.1 双波长HPLC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淫羊藿苷及人参皂苷类成分
        3.2 UV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多糖的含量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二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及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的药效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给药方案
        2.4 运动方案
        2.5 质量控制
        2.6 血清测试样品采集与制备
        2.7 透射电镜样品采集与制备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行为学及体重变化情况
        3.2 大鼠血清指标变化情况
        3.3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3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
    5 小结
研究三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合成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指标检测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血清中TC、HDL-CE、LDL-CE含量
        3.2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m RNA表达水平
        3.3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蛋白表达水平
    4 讨论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 A、LDL-R和 SR-BI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睾酮合成限速CYP11A1和St AR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 小结
研究四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指标检测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中LH/CG受体的mRNA表达
        3.2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LH/CG受体的蛋白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五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男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样品收集
        2.4 指标检测
        2.5 试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精神状态和运动状态描述
        3.2 血清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尿素氮含量
        3.3 尿、血液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含量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果及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附伦理学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或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论文报告会
致谢

(6)景天三七对小鼠与人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2.文献综述
    2.1 运动疲劳概述
        2.1.1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
        2.1.2 运动疲劳的监测
        2.1.2.1 主观评定量表
        2.1.2.2 生理生化指标
        2.1.3 运动疲劳的恢复
        2.1.3.1 物理恢复法
        2.1.3.2 神经系统调节法
        2.1.3.3 能源物质补充法
    2.2 中药抗疲劳研究概述
        2.2.1 中药抗疲劳的作用机制
        2.2.2 抗疲劳中药的实验研究
    2.3 景天三七概述
        2.3.1 景天三七的化学成分
        2.3.2 景天三七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3 景天三七对小鼠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供试品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组与给药
        3.2.2 药物配置
        3.2.3 负重游泳实验
        3.2.4 爬杆实验
        3.2.5 指标测定
        3.2.6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景天三七对小鼠力竭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3.3.2 景天三七对小鼠爬杆时间的影响
        3.3.3 景天三七对负重游泳小鼠血尿素的影响
        3.3.4 景天三七对负重游泳小鼠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3.3.5 景天三七对负重游泳小鼠血糖含量的影响
4 景天三七对大学生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分组与给药
        4.3.2 药物配置
        4.3.3 疲劳模型
        4.3.4 实验流程
        4.3.5 指标测定
        4.3.6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血流灌注指数的影响
        4.4.2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平均反应时间的影响
        4.4.3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运动负荷量的影响
        4.4.4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运动时间的影响
        4.4.5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4.4.6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含量的影响
        4.4.7 景天三七对受试者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5 讨论分析
    5.1 景天三七对运动疲劳预防作用研究的创新性
    5.2 景天三七对小鼠运动疲劳的影响
    5.3 景天三七对人体运动疲劳的影响
    5.4 景天三七对运动疲劳的预防与恢复机制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一、中枢疲劳机制学说
        二、外周疲劳机制学说
        三、其他机制学说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评价的实践研究进展
        一、关于采用综合手段评价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二、关于采用生理生化手段评价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三、关于采用心理手段评价疲劳的研究
        四、关于不同项目运动新疲劳评价的研究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恢复研究进展
    第五节 关于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试法
        五、统计法
        六、逻辑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指标可操作度分析
        一、专家评判法确定权重的方法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过程
    第三节 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BMI值
        二、心率
        三、尿液PH值
        四、唾液PH值
        五、主观体力感觉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
        2.1.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2.1.2 高原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2.2 关于高原训练营养补充的研究
    2.3 关于枸杞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2.4 关于中长跑运动特点及营养补充的研究
    2.5 关于相关概念的研究
        2.5.1 高原训练
        2.5.2 枸杞
        2.5.3 中长跑
        2.5.4 血乳酸(BLA)
        2.5.5 血清肌酸激酶(CK)
        2.5.6 血尿素(BUN)
        2.5.7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
    4.1 血乳酸(BLA)指标测试结果
    4.2 血清肌酸激酶(CK)指标测试结果
    4.3 血尿素(BUN)指标测试结果
    4.4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的测试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BLA)的影响
    5.2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5.3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尿素(BUN)的影响
    5.4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平原全部中长跑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附件2 受试知情同意书
附件3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
附件4 研究指标现场测试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反馈信号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论文的设计技术路线
3 文献综述
    3.1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2 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相关研究
        3.1.3 运动性疲劳监测手段的研究
    3.2 关于生物反馈技术相关指标监控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3.2.1 心率变异性(HRV)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3.2.2 表面肌电(sEMG)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3.2.3 皮电(SC)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3.2.4 小结
    3.3 关于羽毛球正手杀球技术的相关研究
    3.4 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监控羽毛球运动性疲劳可行性
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确定施加因素
        4.2.2 选定生物反馈效应指标
        4.2.3 实验仪器的使用
        4.2.4 选取外周肌肉及贴置方法
    4.3 疲劳的确定
        4.3.1 疲劳状态的确定
        4.3.2 恢复状态的确定
    4.4 数据处理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羽毛球的生物反馈在安静、疲劳、恢复阶段的数值变化特征
        5.1.1 羽毛球运动的HRV生物反馈指标数值特征性变化
        5.1.2 羽毛球运动的sEMG生物反馈指标数值特征性变化
        5.1.3 羽毛球运动的皮电生物反馈指标数值特征性变化
    5.2 羽毛球的生物反馈在安静、疲劳、恢复各阶段的曲线变化特征
        5.2.1 羽毛球HRV生物反馈指标曲线的状态变化特征
        5.2.2 羽毛球sEMG生物反馈指标曲线的状态变化特征
        5.2.3 羽毛球皮电生物反馈指标曲线的状态变化特征
    5.3 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时序特点
6 讨论
    6.1 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数值特征性变化分析
    6.2 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曲线特征性变化分析
    6.3 羽毛球疲劳的时生物反馈复合指标时序特点分析
    6.4 生物反馈技术监控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优势
7 结论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本研究使用的实验仪器一览表

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D]. 霍富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D]. 姚佳云.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4]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D]. 成丽琴. 西安体育学院, 2020(03)
  • [5]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王一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景天三七对小鼠与人运动疲劳的预防作用研究[D]. 任梦洁.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北京市高中女子排球特长生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研究[D]. 哈杨.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8]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D]. 刘晓松.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D]. 张亚辉.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10]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反馈信号特征研究[D]. 邹家艳.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措施和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