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一、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萌[1](2020)在《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的基本模式。企业层面不断引入和应用新的IT技术以提高知识管理效率,基于显性知识假说建立的企业电子知识库系统,旨在获取、存储内部员工创造的知识,并促进知识的再使用。而更为广泛的互联网中,各类专业虚拟社区作为新兴的知识源不断涌现,基于隐性知识假说建立的专业虚拟社区,旨在通过网络链接五湖四海的专业人士和同领域的爱好者,促进知识交互。网络知识与企业知识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二者间的知识转移已超越了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模型,考察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知识转移具有相当的实践与理论价值。本文从专业虚拟社区用户、企业电子知识库用户的双重身份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面向双重用户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知识转移行为特点进行归纳,界定行为、编制双向知识转移行为量表;发放120份有效问卷,采用多项指标检验新开发量表的信效度,为后续因果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回顾了知识转移、知识创造领域的理论文献,综述了专业虚拟社使用、企业电子知识库使用的最新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从我愿、我能、我应三个视角考察并比较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前因;同时测量用户的行为意向与实际的知识转移行为频率,构建“行为前因——行为意向——行为频率”路径模型,考察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知识转移的实际情况;引入知识距离,实证检验知识距离对在双向知识转移行为前因机制中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331份有效样本,运用SPSS、AMO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回归分析、优势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内部激励、专业自我效能、社区认同水平会正向影响从EKR到PVC的知识转移意向(以下简称为社区转移意向),其中专业自我效能影响力最大。(2)内外部激励、基于组织的自尊、企业认同水平会正向影响从PVC到EKR的知识转移意向(以下简称为企业转移意向),其中企业认同影响力最大。(3)知识转移意向中介了专业自我效能、社区认同与社区转移行为的正相关关系。(4)知识转移意向没能在内外部激励、基于组织的自尊、企业认同与企业转移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5)知识距离负向调节内部激励与社区转移意向的关系。(6)知识距离正向调节户外部激励与企业转移意向的关系。本文首次提出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考察用户知识转移行为的前因机理,拓展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为企业从互联网专业虚拟社区获取新知识、加快内部创新提供了支撑。

罗晓芃[2](2020)在《基于企业社交媒体的员工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社交媒体作为便捷高效的知识管理与沟通管理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组织中,为企业的组织知识积累、产品研发创新和经营运作管理创造了重要价值。这一价值不仅来源于员工在企业社交媒体上创造的知识,也来源于员工通过企业社交媒体构建的社交网络。持续使用企业社交媒体是实现和获得员工创造价值的前提。为吸引和鼓励员工持续使用企业社交媒体,企业往往引入激励措施以驱动员工参与企业社交媒体的沟通互动。由于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上员工行为的影响较为复杂,激励措施的作用效果在以往研究中仍然存在争议。诸多研究认为企业总是预期员工能够为了获得奖励而完成企业设定的任务,因此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企业社交媒体的积极性。但也有研究提出不当的激励措施可能激发外在动机而削弱了内在动机的影响,而短期内起作用的激励措施在长期中发生的驱动机制失效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总结以往研究,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上员工行为的驱动机制仍然不清晰,且鲜少有研究从长期时间进程角度对激励措施实施后的持续性使用行为进行探索。为了厘清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上员工价值创造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从两个维度聚焦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上员工价值创造的驱动机制问题:其一是价值类别维度,即聚焦将基于企业社交媒体的员工价值创造分为员工知识创造与社交网络构建两个价值类别,并分别针对两类价值研究激励措施的驱动作用;其二是时间进程维度,即不仅关注短期中激励措施对员工价值创造的当期影响,也考虑长期中激励措施对员工价值创造的续期影响。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某大型通信企业的企业博客及其激励措施,采用计量经济学、静态与动态的社交网络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及解读算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短期和长期的时间维度,深入研究在使用企业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激励措施对员工知识创造与社交网络构建两方面进行价值创造的驱动机制,并在理解整体机理的基础上,对驱动机制失效现象进行识别和预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短期来看,激励措施对员工基于企业社交媒体进行知识创造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且进一步发现上述驱动作用的机制过程是内在动机中介外在动机与员工知识创造之间理论关系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员工知识创造”过程。本研究首先基于刺激-机体-响应理论框架、自我决定理论以及社会联系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随后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文本分析,得到基于主题和质量进行分类的高质量工作相关知识、低质量工作相关知识、高质量非工作相关知识和低质量非工作相关知识等不同类型的员工知识;接着通过双重差分法、广义精确匹配、中介效应检验以及多项稳健性检验技术,探究激励措施激发的外在动机与不同类型员工知识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引入内在动机中的自我效能与利他主义,对内在动机在前述外在动机与员工知识创造之间的理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激励措施对低质量工作相关博文有显着正向影响;(2)激励措施对高质量和低质量的非工作相关博文都有显着负向影响,从而员工更多的知识创造精力将被用于创造工作相关知识,也为企业知识管理带来了价值;(3)自我效能和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在激励措施激发的外在动机与低质量工作相关博文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4)自我效能和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在激励措施激发的外在动机与高质量及低质量非工作相关博文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二,短期来看,激励措施对员工基于企业社交媒体进行社交网络构建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但激励措施作用下的社交网络构建囿于企业中分明的层级架构,更多地体现出层级性的割裂,而非跨越部门、层级的沟通。本研究首先采用静态的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基于企业社交媒体构建的企业社交网络进行节点数、连边数、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直径、聚集系数等指标结构特性分析,并对比分析激励措施实施前后的网络结构变化,从较为宏观全局的角度了解激励措施实施对员工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的价值创造驱动效果。基于网络闭包理论,本研究分别考虑了网络结构效应中的互惠效应、传递效应,以及属性效应中的相似效应、自我效应与流行效应,并采用动态的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基于时序网络截面进行动态演化建模,刻画社会网络结构的内在演化规律,从更为细粒度的个体角度分析激励措施对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激励措施实施后,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数和连边关系显着增加,社交网络演化速度明显加快,表明激励措施对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社交媒体并进行积极互动产生了正面影响;(2)社交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直径和聚集系数在激励前后的差异较小,表明网络中节点间的相互联系可能并没有由于激励措施的实施而变得更加紧密;(3)网络结构效应中的互惠效应对社交网络演化有正向驱动作用,但传递效应与三角效应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表明社交网络的演化具有层级性,并非完全平等;(4)对于性别、年龄、职级、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以及编制情况等员工属性,属性效应中的相似效应、自我效应与流行效应对社交网络演化有不同程度的驱动作用,但总体呈现出员工在建立新的连接关系时更多的局限在与自己熟悉的,员工属性各方面水平与自己相似的员工之间,跨层级、跨部门和多样化的社交网络构建趋势没有出现,反而表现出相似群体间“抱团”,相异群体间则“割裂”的现象。第三,长期来看,激励措施对员工基于企业社交媒体进行价值创造的驱动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失效,历史异常博文发布行为可以作为预判未来驱动机制失效程度的先行指标,且基于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企业社交媒体用户异常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研究首先定义了在该研究情境下的企业社交媒体用户在驱动机制失效后的异常行为即为在企业博客中发布异常博文;随后采用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异常博文的分类预测任务进行建模,并比较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从而获得最优的异常博文识别预测模型;最后,针对预测结果进行SHAP值分解与解释,发现历史异常博文发布行为可以作为预判未来驱动机制失效程度的先行指标,从而便于决策者更合理地对驱动机制失效现象进行识别与预测。研究表明:(1)异常行为的出现频率在激励措施实施后的半年之后显着攀升,且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这一观察表明激励措施实施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效;(2)基于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企业社交媒体用户异常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3)当期博文发布前6个月和前3个月的异常博文数量,以及前6个月和前3个月的正常博文数量,是重要性最高的四个特征,因此可以通过重点观察上述特征,对未来的企业社交媒体用户异常行为进行识别和预测。通过对基于企业社交媒体的员工价值创造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基于刺激-机体-响应理论框架,发现了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员工知识创造的不均衡效应:激励措施对低质量工作相关博文有显着正向影响;激励措施对非工作相关博文有显着负向影响。本研究在以往研究中经典的工作相关与非工作相关的内容分类基础上,创新性地将质量维度的知识内容分类引入企业社交媒体生成内容的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激励措施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低质量工作相关知识的创造,并减少高质量和低质量的非工作相关知识的产出。在激励措施在激发外在动机并对员工知识创造产生上述积极影响的过程中,知识创造的成果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激发了自我效能和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又进一步驱动员工进行知识创造。相比非工作相关知识,创造需要高度自主和复杂技能的工作相关知识更依赖于内在动机的水平,因此内在动机完全中介了外在动机与低质量工作相关知识的创造,部分中介了外在动机与高、低质量非工作相关知识的创造。第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网络闭包理论,发现了激励措施对企业员工社交网络结构演化的不均衡效应:激励措施对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社交媒体并进行积极互动产生了正面影响;但网络中节点间的相互联系并没有由于激励措施的实施而变得更加紧密。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静态的社交网络结构特性分析与动态的社交网络演化建模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首先计算企业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数、连边数、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直径、聚集系数等结构指标,发现社交网络中互动的节点数和连边数都显着增加,随后基于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的动态网络演化建模对员工建立社交关系的决策行为及方向进行参数估计,发现激励措施对社交网络演化具有正向影响,但员工在建立新的连接关系时,更多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这一发现揭示了激励措施在社交网络构建方面的真正作用,帮助企业在设计激励措施时对作用效果形成合理预期并作出及时干预。第三是采用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建模及解读算法等研究方法,发现激励措施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效;历史异常博文发布行为可以作为预判未来驱动机制失效程度的先行指标。本研究创新性地研究激励措施采纳后对驱动员工价值创造的续期影响,以员工发布异常博文的异常行为作为驱动机制失效的标志,研究发现激励措施的驱动机制会在激励措施采纳6个月后发生失效现象,但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和预判激励措施的驱动机制失效现象,而历史异常博文发布行为则可以作为未来预判和识别驱动机制失效程度的先行指标。上述结论能够帮助企业考虑在企业社交媒体中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块,从而帮助企业更高效地通过使用企业社交媒体驱动员工进行价值创造。

王小健[3](2020)在《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灵活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识别、融合和利用的活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知识挖掘方法,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更好地做出指标预测、风险分析和企业决策,提高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和服务体验度,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多源信息处理手段,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只能处理单一来源的数据,将不可避免地局限了石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探索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行为建模和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从而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对企业员工的性格、偏好、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更好地帮助石化企业提升其知识管理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息表示和行为建模方法;第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员工社群分析方法;第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客户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基于层次化聚类的石化企业垂直分类方法。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进行了分组实验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分析的知识管理新方法的情况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冯雍磊[4](2020)在《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战略资源,它和能源、物资一起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支柱,它是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高效率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知识管理。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的企业把知识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制动、燃油和空调系统的主要流通存储、传送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公司员工的知识面比较广,接触的人员也比较多,但是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不高,现有的知识管理已经完全落后于公司目前的发展需求了,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绊脚石”。针对目前C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发展要求,本文作者进行了关于知识管理的调查和研究。第一,通过查找和翻阅目前知识、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等相关文献和资料,还有在知识管理领域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作为理论的基础。第二,描述了C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概况、知识管理工作的现状、知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问题具体有如下内容:知识识别能力不强、知识获取缺乏系统性、知识存储不规范和知识流失、知识交流不足、知识共享效率低下、知识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不足,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信息化工具应用不足、知识管理手段落后、知识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信息整合平台、缺乏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第三,从公司知识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着手,分析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了一整套完善的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其中具体有如下内容:知识管理培训体系设计、信息化技术应用设计、知识管理知识流设计、知识管理制度体系设计、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设计和知识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设计。最后,设计了一套实施的方案,并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计划、实施保障和实施效果评价来实施。本文作者所设计的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将帮助该公司解决目前知识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并提高其知识管理水平,同时有效的保障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王昀[5](2020)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企业纷纷开展知识管理实践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档案工作与知识管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档案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特性,又是企业知识资产中基础性、支撑性的组成部分,将企业档案管理置于知识管理背景下探究其新模式,是企业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新生与活力、服务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优化,提升企业档案的利用效率,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从而帮助企业获得市场优势。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关系的分析,从知识管理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分析了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知识管理理论融入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之中,构建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以有助于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提质升级,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许良骏[6](2019)在《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IT)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亦是如此。伴随着大量的新的IT信息技术涌现,企业IT部门如何能够有效的去管理和应用这些技术和知识,以及创造新的知识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应用日益增多,它必将是管理好企业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通过对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的叙述,并结合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得出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年在M公司IT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即主管和工程师们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组织内部对知识的保护和激励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不健全;技术层面上没有使用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工具去管理这些知识;知识创新的来源和方法较少。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首先,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其次,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播的氛围;再次,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工具;最后,加强部门内外的沟通,提升知识的挖掘力和创造力。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1章,主要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2章,对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M公司IT部门的工作进行叙述。第3章,主要对目前M公司IT部门中的知识管理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第4章,针对上一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解决方案,并提出在M公司IT部门内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措施。本文的最后一个章节,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肖琳[7](2019)在《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大力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企业在经济实践中也寻求协同合作,以控制成本和快速高效的方式开展创新活动,追求技术领先。协同创新潮流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向全国蔓延壮大。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创新,创新的成果以知识为载体不断变革和传播。协同创新主体围绕知识开展交流与共享活动来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通过互补性知识交流活动加速创新正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即知识互动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有强烈的实践需求。它对于丰富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它对于分析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知识互动管理机制以指导企业的知识互动实践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展开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对企业协同创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研究聚焦于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问题,并根据这一研究主题提出了五个具体研究问题:1)企业协同创新的具体过程都有哪些知识互动的表现?2)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以及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些是影响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关键因素?4)这些影响因素在企业协同创新知识互动的长期演化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和促进知识互动的启示?5)围绕影响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关键因素和演化规律,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机制措施,以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互动?为了回答这五个问题,本文开展了围绕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在第2章中梳理协同创新和知识互动的相关研究综述,从中得出本研究的理论渊源与依据;在第3章中紧密结合我国协同创新过程的知识互动行为进行分析,阐释其中知识互动的过程与特性;依据特性分析的内容,在第4章中整理和提出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的假设;第5章开展实证研究工作,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研究的假设,步骤包括提炼相关构念、设计和修正量表、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问卷调查、讨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中介效应检验和影响路径系数的计算等工作。最后依据检验结果得到假设的结论,对结论进行说明。在第6章对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行为开展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互动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通过其中的主导反馈环和灵敏度参数变化的仿真得到了不同参数变化的影响差异。并以此做出对应的政策分析。论文在第7章进行了机制构建工作,是以前两章静态实证研究和动态仿真分析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开展企业知识互动的博弈分析,目的是通过博弈各方的得失得到机制设计的理论支持,步骤是对占优均衡策略探讨和动态复制方程的分析得到演化博弈的结论,以此探讨促进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机制,提出多个方面的机制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机制的合理性;最后也针对管理部门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定性、定量和仿真方法的研究,本文得到解答上述五个问题的结论。这些结论主要内容如下:1)在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序递进变化。本文通过建立企业协同创新的框架模型,详细探讨企业协同创新过程并划分为构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讨论每个阶段对应的知识互动表现形式的不同。构建阶段的知识互动体现在知识搜寻与知识匹配;发展阶段的知识互动体现为知识共享和整合;成熟阶段的知识互动表现为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互动的内容是为协同创新服务的。依据协同创新每个阶段的目标,知识互动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且随着协同创新过程呈现有序递进的演化关系。2)企业协同创新的知识互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知识搜寻和匹配过程中注重知识互补性和战略一致性。在创新组织构建阶段,协同创新的盟主企业主要依照知识互补性和企业战略一致性评估合作对方,预估对方企业对创新目标的贡献度和重要性,以此判断对方企业是否合适加入到协同创新组织中。因此,这一阶段知识交流的主要前提是寻找互补性知识,目标是达成统一的协同创新战略。企业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高效运行依赖于参与双方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即知识发送企业的知识输出能力和知识接受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协同创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达成企业间的知识协同、资源协同等。因此围绕企业间的知识互动行为是开展知识的共享和整合。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缺少哪些知识、对方需要什么知识、如何更有效地将知识传送给对方、如何将对方传递的知识有效地吸收和消化、并与自身知识进行整合等,只有做到创新组织内成员间的知识互相共享与整合,才能实现知识的协同。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关键是知识结合企业实践进行内化增值。知识创新才是知识互动的目的。在知识共享基础上,将整合的知识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升华,才能形成新的独有知识。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当然,创新的知识只有投入应用才会产生创新绩效,但知识的应用还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3)从特性分析中理出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收益预期、文化相容性、信任程度、知识输出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信息化平台。讨论这6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影响路径假设。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数据检验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工作。实证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的显着性。结果表明收益预期对知识互动存在重要影响;文化相容性对知识匹配存在影响,但对知识搜寻影响不大;信任程度对知识搜寻和匹配都存在影响;知识输出能力对知识共享存在很大影响,但对知识应用没有太大直接作用;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影响系数都很大,决定了知识互动的效率和质量;创新信息化平台因素对知识互动存在影响,但系数相对较小。4)本研究的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和结果分析表明了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及存在的差异,揭示了知识互动系统的一些长期演化的规律。(1)知识接受企业学习效率比知识输出企业获得创新知识的效率要高。输出企业将自身知识过快投入到知识共享活动中,容易造成过早散失知识优势。企业过分专注协同创新会造成自身自主创新绩效降低。(2)收益预期指标对整个协同创新活动都存在强大的刺激效应。从长期演变规律看,收益预期能大幅提高知识创新效率。(3)知识输出能力降低会严重影响企业投入的共享知识量,降低协同创新的知识基础水平。相反的,提高知识接受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有利于缩短创新组织的知识交互的时间,对创新组织的平均知识水平增长高度正相关。(4)信任对整个创新反馈环都起到一定的良性影响。维护和增强信任度,会促使共享和创新的知识量良性增长。5)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演化博弈分析说明了企业会采取何种占优均衡策略受到企业参与知识交互活动可获得的总收益和投入的总成本影响。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分配与激励制度是提高知识互动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对企业间关系水平系数的分析说明制定高效的信任机制可以提高各利益主体的知识互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效率。设计符合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协调机制将极大提高知识互动的效率与效果。建立有效学习机制来提高参与企业的知识输出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减少知识互动的成本,促使知识互动顺利开展。本文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开展对应的机制设计,不同的子机制共同构成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的整体。其中激励机制、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是互为补充,共同保障知识互动整体有序有效开展。为了验证本文设计的机制合理性,采用金龙客车协同创新的案例来说明。通过分析案例中影响知识互动的几个要素,佐证了机制中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并在机制设计基础上,从企业组织和政府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促进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1)对知识互动的细化和分析使得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代理人对知识有更好地能动掌控,为知识互动提供了可具体操作的依据,有利于对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运用,为学术界其他研究者进行企业协同创新知识互动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研究从知识互动的有序形态递进变化的视角分析其演进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构建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丰富和扩充了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也是为知识管理的理论添砖加瓦。3)研究采用静态数据实证研究和动态仿真分析相结合、演化博弈提供理论支持,三种手段互为补充,更有效和全面地观察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长期动态的演化规律,为机制设计提供了依据,使得整个研究将更具科学性与有效性。本研究虽然解答了预期的问题,但研究中还存在不足,如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有待扩充和完善、实证研究存在地域覆盖局限性等,改进这些不足之处和开展案例研究及知识互动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等都是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栾爽[8](2019)在《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国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其带来的影响,石油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其中,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满足需要,通过新建炼厂和扩大炼厂原有炼化能力是获取更多产品的方法之一。国内的三大炼化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化学)都在加速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陆续在中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区开展了多个千万吨级别的炼厂项目建设。这为国内的石化设计院自身的设计能力提高和市场业绩拓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当地文化差异和各国设计规范的差异,尤其在作为设计过程龙头的基础设计阶段,国内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和计算资料往往不能满足国外设计规范,通过国外业主的审查。从而导致项目进展拖后,后续各专业的详细设计无法开展,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因此,国内各个化工设计院亟需提高设计过程管理理论水平,开展设计过程管理架构建设,完善各阶段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增强自身海外工程设计能力。目前国内不同规模的石化设计院有很多,在各自细分市场彼此交叠,相互竞争非常激烈。现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设计项目有一个共性,业主要求图纸的工期紧并且质量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现今的设计院的发展不仅仅要靠自己的特色技术,而且开发出一套适合当前市场环境、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设计过程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A石化设计院针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如何提高设计过程管理的水平,让其成为自己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A石化设计院管理者的思考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分析,阐述目前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的现状,找出目前设计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科学研究理论,从设计过程的知识管理,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设计过程中的沟通管理,设计过程中的进度管理等具体应用手段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该设计院在大型石化项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交接完成。

谭玲玲[9](2019)在《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知识共享中主导企业与伙伴企业的目标不一致、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使得伙伴企业可能将主导企业所共享的知识通过转让、出售等方式泄露给主导企业的竞争对手。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行为及泄露效应不但影响共享知识的价值,加重知识发送方的损失,还会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构建。如何科学识别、准确评估和有效治理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是一项特别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基于“物-事-人”方法论视角,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信息经济学,以数学建模和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物-事-人”方法论视角,探究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的影响因素(风险识别),对风险要素进行结构划分和综合剖析,通过编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知识泄露风险量表,以发放问卷收集的361份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AMOS21.0软件构建供应链知识泄漏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供应链知识泄漏的不同风险因素对风险后果的路径和影响,揭示其深层次的机理。第二,通过前文基于“物-事-人”方法论视角识别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模型(风险评估)。首先,将收集的361份企业调研数据分为训练组数据(320份)和测试组数据(41份),通过合适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构建六个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评估BP神经网络子模型和一个知识泄露风险评估BP神经网络总模型,并对测试数据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此外,考虑到知识泄露风险因素的层次性和专家意见的重要性,从41组测试企业数据中选择4个典型供应链企业为例,构建基于“三角模糊数-熵权-TOPSIS-层次分析法”的知识泄露风险测度模型,弥补单一评估方法存在的片面性缺陷。第三,基于“物-事-人”方法论视角和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主导企业与两个伙伴企业纵向知识共享活动中,两个伙伴企业间处于竞争、合作和中立三种不同关系下,对供应链主导企业纵向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泄露风险治理支付契约进行建模、仿真,揭示不同风险偏好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考虑知识泄露风险的契约治理行为决策机理。最后,基于“物-事-人”方法论视角,构建促进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治理模式。通过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的影响因素识别、风险因素作用路径分析,知识泄露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提出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PDCA循环治理模式和具体措施。本论文选题来源于供应链企业管理实际,不但能够弥补纯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帮助供应链企业更加准确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治理知识泄露风险。

才正[10](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二、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内/外部知识转移研究
        2.1.1 内部知识转移
        2.1.2 外部知识转移
    2.2 员工与EKR间的知识转移
    2.3 用户与PVC间的知识转移
    2.4 研究不足与启示
3 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提出与测量
    3.1 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提出
        3.1.1 实践基础
        3.1.2 理论基础
    3.2 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测量
        3.2.1 量表开发
        3.2.2 信效度检验
4 研究假设
    4.1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前因假设
        4.1.1 内外部激励与知识转移意向(PVC)
        4.1.2 专业自我效能与知识转移意向(PVC)
        4.1.3 社区认同与知识转移意向(PVC)
    4.2 知识转移意向(EKR)的前因假设
        4.2.1 内外部激励与知识转移意向(EKR)
        4.2.2 基于组织自尊与知识转移意向(EKR)
        4.2.3 企业认同与知识转移意向(EKR)
    4.3 知识转移意向的中介假设
    4.4 知识距离的调节假设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设计概述
    5.2 问卷编制及预测试
        5.2.1 问卷编制
        5.2.2 问卷预测试
    5.3 正式问卷收集
        5.3.1 研究对象选择
        5.3.2 问卷数据收集
        5.3.3 问卷信效度检验
    5.4 研究样本分析
        5.4.1 样本特征分析
        5.4.2 样本差异分析
6 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相关性分析
    6.3 前因效应检验与分析
        6.3.1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回归分析
        6.3.2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优势分析
        6.3.3 知识转移意向(EKR)的回归分析
        6.3.4 知识转移意向(EKR)的优势分析
    6.4 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4.1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中介效应分析
        6.4.2 知识转移意向(EKR)的中介效应分析
    6.5 调节效应检验与分析
    6.6 实证结果汇总与讨论
        6.6.1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前因模型讨论
        6.6.2 知识转移意向(EKR)的前因模型讨论
        6.6.3 知识转移意向的中介效应讨论
        6.6.4 知识距离的调节效应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2)基于企业社交媒体的员工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企业社交媒体
        2.1.2 员工价值创造
        2.1.3 驱动机制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企业社交媒体与员工知识创造
        2.2.2 企业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构建
        2.2.3 企业社交媒体与驱动机制
    2.3 文献述评与研究空间
        2.3.1 文献述评
        2.3.2 研究空间
第三章 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媒体员工知识创造的驱动机制研究
    3.1 理论回顾
        3.1.1 刺激-机体-响应理论
        3.1.2 自我决定理论
        3.1.3 社会联系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外在动机与不同知识类型的关系
        3.2.2 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
        3.2.3 理论模型
    3.3 研究数据
        3.3.1 研究背景
        3.3.2 研究数据
    3.4 研究方法
        3.4.1 双重差分法
        3.4.2 广义精确匹配
        3.4.3 支持向量机
        3.4.4 朴素贝叶斯
    3.5 实证模型
        3.5.1 被解释变量的测量
        3.5.2 解释变量的测量
        3.5.3 模型构建
    3.6 研究结果
        3.6.1 描述性统计
        3.6.2 相关性分析
        3.6.3 处理时期与组别的确定
        3.6.4 平行趋势检验
        3.6.5 基于广义精确匹配的组间匹配
        3.6.6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主效应分析
        3.6.7 稳健性检验
        3.6.8 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励措施对企业社交网络动态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4.1 理论回顾
        4.1.1 社会网络分析
        4.1.2 网络闭包理论
    4.2 研究假设
        4.2.1 网络结构效应与企业社交网络演化
        4.2.2 属性效应与企业社交网络演化
    4.3 研究数据
    4.4 研究方法
        4.4.1 社会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4.4.2 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
    4.5 研究结果
        4.5.1 企业社交网络的结构特性分析
        4.5.2 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的设定
        4.5.3 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的估计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员工价值创造的驱动机制失效现象预测与解读
    5.1 理论回顾
        5.1.1 激励措施失效的原因
        5.1.2 信息系统用户异常行为
        5.1.3 用户异常行为检测方法
    5.2 研究需求分析
        5.2.1 企业社交媒体价值创造情境中的驱动机制失效现象
        5.2.2 驱动机制失效现象识别与预测的需求分析
    5.3 研究数据
    5.4 研究方法
        5.4.1 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
        5.4.2 深度神经网络
        5.4.3 支持向量机
        5.4.4 基于SHAP值可加性解释模型的机器学习模型解读
    5.5 研究结果
        5.5.1 数据预处理
        5.5.2 特征工程
        5.5.3 模型训练
        5.5.4 预测效果分析
        5.5.5 SHAP值解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建议
        6.3.1 企业层面
        6.3.2 员工层面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2 知识管理的经济价值
        1.1.3 石化企业的知识管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2 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
        2.1.1 背景介绍
        2.1.2 企业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2.1.3 国外主流知识管理思想
        2.1.4 利用知识挖掘提高组织资本和企业竞争力
    2.2 国内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2.2.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进展
        2.2.2 基于多源知识发现实施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知识管理方法
        2.3.1 多特征融合统计学习方法
        2.3.2 多源异构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2.3.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化管理方法
    2.4 文本语料分析基本方法
        2.4.1 技术挑战
        2.4.2 文档处理和分词
        2.4.3 数据降维及语义分析
        2.4.4 文本语料分类和聚类
    2.5 小结
3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3.1.1 石化企业创新发展要求与创新要素
        3.1.2 提升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方法
    3.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3.2.1 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3.2.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的基本要素
    3.3 基于多源信息的石化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框架与检验方法
        3.3.1 知识管理方法实施框架
        3.3.2 研究维度、效度及其检验方法
    3.4 小结
4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员工行为建模
    4.1 网络社会化行为建模面临的挑战
    4.2 网络社会化行为的特点与数据维度
    4.3 问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和总体思路
        4.3.1 词汇范畴分析
        4.3.2 数据收集
        4.3.3 总体框架
    4.4 员工行为建模方法
        4.4.1 员工属性信息建模
        4.4.2 工作行为建模
        4.4.3 网络行为建模
    4.5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与知识管理
        4.5.1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和求解
        4.5.2 指标分析和知识管理
        4.5.3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研究小结
    4.6 企业员工的社群分析
        4.6.1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的研究背景
        4.6.2 企业员工行为的时间分布建模
        4.6.3 社群发现
        4.6.4 相似度学习及特征权重学习
        4.6.5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研究小结
5 基于多源大数据分析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5.1 客户关系管理(CRM)
    5.2 石化企业客户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管理思路
    5.3 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
    5.4 基于商业行为分析的企业客户分类方法
    5.5 小结
6 实验研究与算例分析
    6.1 多源信息融合实验
    6.2 员工社群发现
    6.3 员工社群类型的知识发现及讨论
    6.4 企业客户信息搜集和指标相关性建模
    6.5 企业分类实验评测
    6.6 知识管理效果评估-以企业员工管理为例
    6.7 实验讨论和小结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总体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知识的定义及特性
        2.1.2 知识的分类
        2.1.3 管理信息系统
    2.2 知识管理
        2.2.1 知识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2.2.2 知识管理的分类及特征
        2.2.3 知识管理的原则及目的
        2.2.4 知识管理的模型及流程
        2.2.5 知识管理的技术及工具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基本概况
        3.1.2 公司业务概况
        3.1.3 C公司上海分公司组织架构
    3.2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工作现状
        3.2.1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运行机构
        3.2.2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制度
        3.2.3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3.3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3.1 知识识别能力不强
        3.3.2 知识获取缺乏系统性
        3.3.3 知识存储不规范和知识流失
        3.3.4 知识交流不足
        3.3.5 知识共享效率低下
        3.3.6 知识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不足
    3.4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缺乏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3.4.2 信息化工具应用不足
        3.4.3 知识管理手段落后
        3.4.4 知识管理制度不完善
        3.4.5 缺乏统一的信息整合平台
        3.4.6 缺乏知识管理组织结构
第4章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1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设计思路与原则
        4.1.1 知识链的管理为核心设计思路
        4.1.2 以公司发展战略为中心的原则
        4.1.3 服务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4.1.4 符合公司文化的原则
    4.2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2.1 知识管理培训体系设计
        4.2.2 信息化技术应用设计
        4.2.3 知识管理知识流设计
        4.2.4 知识管理制度体系设计
        4.2.5 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设计
        4.2.6 知识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设计
第5章 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
    5.1 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计划
    5.2 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保障
        5.2.1 组织管理层保障
        5.2.2 资源投入的保障
    5.3 知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3.1 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
        5.3.2 知识管理综合绩效评价
第6章 全文总结与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5)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结构安排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二、知识管理的流派
        三、知识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 企业档案和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一、企业档案概述
        二、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第三节 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范畴层面的局部与整体关系
        二、管理理念的引导与附和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知识管理的管理理论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
        二、知识管理的系统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通用平台
        三、知识管理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二节 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融合度不够
        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较弱
        三、企业人员挖掘档案价值能力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
    第一节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理念、目标和原则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理念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目标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第二节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基本模式框架
        一、强有力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型
        三、优秀技术支持的企业档案应用平台
        四、灵活便捷的企业档案知识服务形式
    第三节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企业的制度保障机制
        二、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组织文化引领机制
        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IT部门知识管理现状
        1.3.1 国外IT部门知识管理现状
        1.3.2 国内IT部门知识管理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知识管理理论综述
    2.1 知识管理
        2.1.1 知识管理的定义和内容
        2.1.2 知识管理的技术及方法
        2.1.3 知识管理SECI模型
    2.2 知识管理在IT部门中的应用
        2.2.1 IT部门的特点
        2.2.2 知识管理在IT部门中的应用价值
    2.3 本章小结
3 M公司IT部门中知识管理现状与分析
    3.1 M公司IT部门简介
    3.2 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的现状
        3.2.1 知识传递
        3.2.2 知识积累
        3.2.3 知识共享
        3.2.4 知识创新
    3.3 M公司IT部门中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IT部门知识传递存在的问题分析
        3.3.2 IT部门知识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IT部门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
        3.3.4 IT部门知识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M公司在IT部门中强化知识管理的意义
    3.5 本章小结
4 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的改进研究
    4.1 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的目标
    4.2 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改进可行性评估
    4.3 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的改进方案
        4.3.1 完善知识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4.3.2 提升部门内知识的分类管理能力
        4.3.3 健全人才培养目标
        4.3.4 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4.3.5 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以提升知识挖掘能力
        4.3.6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
    4.4 IT部门知识管理的改进实施
        4.4.1 建立科学的知识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4.4.2 建立知识的分类整合管理
        4.4.3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4.4.4 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4.4.5 加强知识创新力
        4.4.6 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不断完善
    4.5 知识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4.5.1 组织层面保障
        4.5.2 制度层面保障
        4.5.3 文化层面保障
        4.5.4 技术层面保障
    4.6 知识管理改进的阶段性成果
5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的内容总结
    5.2 未来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协同创新及类型
        1.2.2 知识与知识互动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2.2 知识互动研究综述
    2.3 文献总体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特性分析
    3.1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动因
        3.1.1 外部动因
        3.1.2 内部动因
    3.2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
        3.2.1 协同创新构建阶段
        3.2.2 协同创新发展阶段
        3.2.3 协同创新成熟阶段
    3.3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形式
        3.3.1 构建阶段的知识搜寻与匹配
        3.3.2 发展阶段的知识共享和整合
        3.3.3 成熟阶段的知识创新与应用
        3.3.4 知识互动的动态模型
    3.4 企业协同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互动特性
        3.4.1 构建阶段的知识互动特性
        3.4.2 发展阶段的知识互动特性
        3.4.3 成熟阶段的知识互动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1 模型分析框架
    4.2 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收益预期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2.2 文化相容性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2.3 信任程度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2.4 知识输出能力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2.5 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2.6 信息化平台对知识互动的影响
    4.3 知识互动各形式之间的关系
        4.3.1 知识搜寻与匹配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4.3.2 知识共享对知识应用的影响
    4.4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影响研究的理论模型
        4.4.1 研究假设
        4.4.2 理论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过程
        5.1.1 构念测度及量表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
        5.1.3 问卷投放与回收
    5.2 相关构念的测度的定性分析及问卷题项设置
        5.2.1 解释变量题项设置
        5.2.2 中介变量题项设置
        5.2.3 被解释变量题项设置
    5.3 调查结果描述及初步分析
        5.3.1 被访企业基本情况
        5.3.2 问卷题项得分的基本情况
    5.4 量表质量检验
        5.4.1 解释变量的量表检验
        5.4.2 中介变量量表检验
        5.4.3 被解释变量量表检验
    5.5 模型检验与研究假设验证
        5.5.1 需要验证的结构方程模型
        5.5.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5.5.3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5.6 实证结果讨论
        5.6.1 对各影响因素的讨论
        5.6.2 对知识互动不同形式间影响的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知识互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6.1 知识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6.1.1 知识互动系统边界的确定
        6.1.2 系统因果关系
        6.1.3 系统动力学流图
        6.1.4 系统的主要方程设立
    6.2 系统仿真分析
        6.2.1 模型参数、变量初值及常量设定
        6.2.2 系统模型仿真结果
    6.3 主导反馈环结果分析
        6.3.1 主导反馈环分析
        6.3.2 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系统基模
    6.4 政策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6.4.1 收益预期参数
        6.4.2 信任程度参数
        6.4.3 知识输出与吸收能力参数
        6.4.4 文化相容参数
        6.4.5 信息化平台参数
    6.5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博弈与机制设计
    7.1 协同创新中知识互动的合作竞争博弈分析
        7.1.1 企业协同创新的知识互动博弈模型
        7.1.2 静态博弈均衡策略分析
        7.1.3 结论分析
    7.2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演化博弈研究
        7.2.1 复制动态方程
        7.2.2 知识互动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7.2.3 结论分析
    7.3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机制设计
        7.3.1 知识互动机制的总体框架
        7.3.2 激励机制
        7.3.3 信任机制
        7.3.4 学习机制
        7.3.5 协调机制
        7.3.6 保障机制
    7.4 佐证案例
        7.4.1 案例背景与创新需求
        7.4.2 金龙客车的协同创新情况
        7.4.3 案例研究小结
    7.5 政策建议
        7.5.1 针对企业的政策建议
        7.5.2 针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设计过程管理概述
    2.2 设计过程的知识管理
    2.3 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
    2.4 设计过程的沟通管理
    2.5 设计过程的进度管理
3 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分析
    3.1 A石化设计院概况
    3.2 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现状
    3.3 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中的问题
        3.3.1 企业层面设计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3.2 项目层面设计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4 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的改进
    4.1 设计过程的知识管理改进
    4.2 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改进
    4.3 设计过程的沟通管理改进
    4.4 设计过程的进度管理改进
    4.5 设计经理制管理改进
5 保障与实施措施设计
    5.1 改进前准备
    5.2 建立改进试点
    5.3 制度保障
    5.4 组织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1.2.1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及评价
        1.2.2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
        1.2.3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治理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
        1.2.4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物-事-人”方法论及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相关概念
    2.1 “物-事-人”方法论
        2.1.1 “物-事-人”方法论概念
        2.1.2 “物-事-人”方法论内涵
    2.2 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和知识共享
        2.2.1 供应链企业的知识
        2.2.2 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
    2.3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
        2.3.1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概念及分类
        2.3.2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概念及过程
        2.3.3 “物-事-人”方法论研究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知识泄露风险因素识别
    3.1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3.1.1 相关支持性文献
        3.1.2 企业专题调研
        3.1.3 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影响因素确定
    3.2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传导路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3.2.1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影响因素对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传导路径的假设
        3.2.2 风险传导路径概念模型
    3.3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量
        3.3.1 研究方法
        3.3.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3.3.3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4 实证方案与假设检验
        3.4.1 量表的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
        3.4.3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3.5 风险传导路径假设检验
        3.5.1 结构方程模型风险传导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
        3.5.2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论和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知识泄露风险评估
    4.1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4.1.1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4.1.2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评估方法——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法
    4.2 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预评估
        4.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4.2.2 人工神经网络法的风险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4.2.3 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过程
        4.2.4 应用研究及举例
    4.3 基于熵权、AHP的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综合评估
        4.3.1 熵权、AHP的三角模糊数-TOPSIS评估模型的介绍及适用性
        4.3.2 基于熵权、AHP的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综合评估过程
        4.3.3 应用研究及举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契约治理
    5.1 委托代理模型在知识泄露风险契约治理模型中的适用性
    5.2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5.2.1 问题描述
        5.2.2 研究假设
        5.2.3 相关参数说明
    5.3 数理模型建立与模型分析
        5.3.1 知识泄露风险治理契约模型建立
        5.3.2 模型求解
        5.3.3 模型分析
    5.4 算例分析和研究结论
        5.4.1 算例分析
        5.4.2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知识泄露风险治理模式
    6.1 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知识泄露风险治理模式的构建
    6.2 知识共享物理环境逐步改善
        6.2.1 完善知识泄露技术防护措施
        6.2.2 完善知识泄露风险预警
        6.2.3 完善知识泄露应急策略
        6.2.4 完善知识泄露风险循环监测系统
        6.2.5 完善知识泄露风险补偿
    6.3 知识共享事理调配功能的合理应用
        6.3.1 构建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
        6.3.2 明确知识共享的范围和层次
        6.3.3 健全知识共享管理机制
        6.3.4 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法律法规体系
        6.3.5 建设企业知识安全共享文化
    6.4 知识共享人理协调作用的充分发挥
        6.4.1 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6.4.2 提升知识共享双方的知识安全保密意识
        6.4.3 选择数量适当、竞争合作强度适中、信誉度高的合作伙伴
        6.4.4 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关系,降低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研究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3.4.4 农产品及服务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5.4.1 问卷设计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5.4.3 因子分析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5.6 本章小结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6.2.1 分析变量设置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6.3.7 拟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8.3.3 优化研究设计
        8.3.4 扩展研究情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研究[D]. 黄思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企业社交媒体的员工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研究[D]. 罗晓芃.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D]. 王小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C公司上海分公司知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 冯雍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5]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 王昀.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M公司IT部门知识管理改进研究[D]. 许良骏.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机制研究[D]. 肖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8]A石化设计院设计过程管理改进研究[D]. 栾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基于“物-事-人”方法论的供应链企业知识泄露风险管理研究[D]. 谭玲玲. 长安大学, 2019(07)
  • [10]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