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区位优势分析

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区位优势分析

一、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崔江,胡萌[1](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和动态比较的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江西省100个县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高县域创新能力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当今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方面建立县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100个县域2017和2019年的创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进一步从产出能力、研发能力、财政投入、结构质量4个公共因子对江西省赣北、赣中、赣南三大经济区县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进行动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赣北经济区相对赣中、赣南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在持续增强;赣中、赣南经济区均呈减弱趋势,且赣南经济区减弱趋势较大。基于该结果,提高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可从优势建设、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和争先进位等方面着手。

熊德斌,欧阳洪姝,李佳欢[2](2021)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机制——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江西省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为案例基础,采用时间线索,分三个阶段来分析赣南脐橙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的演化过程。采用单案例研究法,从要素禀赋的变化联系到产业升级的变迁,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主体进一步地剖析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背后的推动力量,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在推动赣南脐橙产业发展上的有为之处。赣南脐橙产业的升级历经了从农业上的自给自足到工业上的崭露头角最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总结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模式,提炼出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龙晓柏,蒋金法[3](2021)在《“双循环”背景下内陆老区建设开放高地研究——以赣南苏区为例》文中认为内陆老区开放高地是新时代内陆地区发挥后发潜力、兼蓄比较禀赋优势与开放机制创新为一体的内陆经济跨越式发展新范式。通过一套开放高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的研究表明,赣南苏区的经济开放度位势在赣粤闽湘边区中尚不具有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但差距呈缩小趋势;赣南苏区在开放高地潜力评价中处于有利的后发位势。因此,推动"双循环"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出口主导型经济、优化空间开放格局、实施开放型创新驱动战略,将有利于"双循环"下赣南苏区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胡杨[4](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邹瑜君[5](2021)在《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江西省产业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各地市的企业、园区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是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江西省产业集聚的高效精准发展、合理调控布局。论文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基于理论分析,本研究从整体到局部、从时空视角构建了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中,首先大致了解江西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集聚发展特征。其次,从时间维度对江西省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综合测算,再对江西省各地市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相对比较分析,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揭示江西省产业集聚特征。然后,基于POI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分布类型、集聚方向和空间组织模式对江西省整体和各地市进行空间特征识别,从空间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特征规律。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因子进行探测分析,找出不同时间段影响产业集聚的核心因子,并且判断两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否大于单个因子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持续增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通过对产业集聚分指数和总指数的测算与分析,其中只有产业技术指标与产业集聚呈现负相关,产业结构、产业效益和产业密度分指数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存在小幅波动,但总体而言是上升的。根据总指数在2004-2018年间的波动变化情况,同时考虑四个分指数的波动变化情况,将江西省产业集聚水平的演变过程分为快速增长、波动增长和持续增长三个阶段。第三,通过对江西省100个县区市的产业结构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全局上江西省产业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现象,赣北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高于赣南地区。局部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集聚度不显着,主要的热点区有南昌、九江、宜春和景德镇,冷点区有赣州、吉安和抚州。第四,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市的POI数据进行地理空间格局的刻画,只有南昌为显着集聚类型,属于比较集聚类型的地区有景德镇、九江、赣州、吉安、宜春、抚州和上饶。各地市的标准差椭圆结果显示各地市的集聚方向有明显的向南昌发展的趋势,体现南昌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核密度分析表明,各地市的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中心城镇,并且集聚等级随着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第五,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显着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科技创新和城市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并且两两因子的交互作用都能显着增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刘超男[6](2021)在《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在发展,旅游业也在发展,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猛的产业之一。2019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开展了有关促进推动中部地区发展的工作座谈会。他提出,要有力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大力气,同时在采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主动纳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中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打造崛起新格局。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改委等一同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在2022年,建立起一大批具有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以及旅游消费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我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完成智慧化转型升级,旅游接待总规模以及消费额不断提高,对境外游客的吸引更为显着。综合新时代“互联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与新挑战,提出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健全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监督力度等措施。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受限于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综合服务水平不高,品牌竞争力不足等因素,良好旅游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未能形成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文章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5方面分析归纳了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构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出赣南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框架。从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选取了33项指标来构建一套用于衡量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对2009-2018年赣南原中央苏区各县区市相应指标的各项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接着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对指标体系权重进行了测算,得到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通过分析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发展在赣南原中央苏区各县市区间的差异增加,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在各地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创新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最高。总体来说,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高质量发展分布不均衡,赣州周边地区发展较快,其他边缘地区发展较慢。二是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格局,赣州地区周边高质量发展较快,从而带动周边发展,呈现圈层发展态势,不断向外层扩散,从而带动低质量发展地区旅游发展。三是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近些年发展很快,低质量发展地区逐步减少,呈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聂睿[7](2021)在《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在高新技术产业与自主创新方面率先探索经验,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西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优化升级也将带动江西城市群网络创新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群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为支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江西省高新区官网统计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展开研究。分析鄱阳湖自创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其他自创区的经验借鉴,并分别从强化集聚程度、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五个层面设计促进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分析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群等概念的界定,以及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和协同发展理论。第三章是对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鄱阳湖自创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内部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和产业集群情况。第四章则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借鉴江苏苏南、山东半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以及对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示。第六章针对问题从强化产业集聚程度、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创新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给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就鄱阳湖自创区高新产业集群升级这一主题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谢燕红[8](2021)在《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认为客家是历史上中原汉族历经多番迁徙,不断南下,并与当地原住民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的民系,是汉民族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民系,赣闽粤三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核心地区。中原传统文化随之被客家先人带到了迁徙地,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赣南客家先民在这种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共同影响之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是承载客家民间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全球化带来的赣南地域建筑装饰风格的混乱化、城镇化背景下赣南传统建筑遭受的生存危机、工业化影响下赣南传统建筑装饰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使得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面临严峻形势,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建筑文化、建筑历史为研究视角,采用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生成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特性为切入点,对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特征、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类型及其工艺三方面总结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而对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的分析先从其表现手法开始,分为象征表现手法和谐音表现手法,将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题材分为动物形象、植物形象、人物形象、器物形象、文字装饰、几何符号、情节故事七大类,以象征和谐音的表现手法分析这七大类题材具体案例的含义,从而总结建筑文化、建筑历史视域下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中体现的客家文化典型,即“福禄寿喜财”的吉祥文化和“耕读传家”的耕读文化,并通过两者在建筑装饰中的融合来分析两者的关系。最后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对于传承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意义,来阐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相关建议,以期为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为赣南地域建筑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丰富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研究领域的内容。

严志伟,郭宏文[9](2021)在《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赣州着力推进双向开放取得显着成绩,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优势条件明显,但是在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交通物流、产业集聚、通关便利化、财政保障和人才支撑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破解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桎梏,必须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从强化平台顶层设计、抢抓政策窗口机遇、打通出境出省通道"梗阻"、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及强化要素支持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全力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内陆双向开放高地,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梁涵[10](2021)在《江西省农业区位优势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对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将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基于2012—2017年的统计数据,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区位熵指数衡量江西省农业产业相对集中度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反映各地区农业相对区位优势,并利用经济增长函数分解区位熵指数,构建了综合考察产业要素投入、技术和市场化水平以及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等4类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模型和面板数据库,由此探究江西省农业相对区位优势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结果](1) 2012—2017年度江西省各地级市农业专业化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赣州、吉安、宜春、抚州和上饶为农业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区域。从绝对优势视角看,南昌等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区位和经济总体发展程度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该文立足于相对优势视角,从产业规模相对集中度的切入点,观察各地区农业经济相对优势,试图更全面和深入地透视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潜质。(2)农业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因素,以及地区经济国际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区位优势都形成显着的正向影响。(3)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交通通达度对地区一体化和产业融合的影响比对农业产业本身影响更大,使这些因素对各地区农业区位熵指数的影响呈现为负向,即对农业产生分散的净效应,但同时,农业区位集中的地区受这种分散作用要显着小于区位非集中地区,显示了集中区仍具有相对的产业优势。(4)农业财政扶持力度的影响存在组别差异,对于农业区位相对集中的地区,农业财政投入对区位优势具有正向影响,而农业相对非集中地区,则受到投入相对集中度的正向影响。[结论]对于农业区位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政府可通过加强农业产业方面的政策引导,突破原有生产规模的限制,推动农业产业的提升。对于劣势地区,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二、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因子分析和动态比较的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江西省100个县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模型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因子分析模型
        1. 因子分析法
        2. 因子模型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
    (一)数据说明
    (二)因子分析测度结果
        1. 因子分析检验
        2. 公因子提取
        3. 因子旋转
        4. 公因子命名
        5. 因子得分计算及排名
    (三)因子得分结果分析
四、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差异动态比较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1. 把握由“区”向“面”的变化趋势,促进县域创新能力的优势建设。
        2. 深入由“面”向“点”的精准发力,促进县域创新能力的分类提升。
        3. 发展由“县”向“县”的精准帮扶,促进县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协调。
        4. 激励“县”与“县”的争先进位,促进江西省县域创新的全面飞跃。

(2)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机制——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机制的分析框架
二、赣南脐橙产业升级演化过程分析
    (一)引进探索阶段(1991—2000年):地方政府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产量发展阶段(2001—2010年):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产量与质量共同发展阶段(2011—2018年):地方政府助力特色农业的发展
        1. 集中育苗并实行5+1补贴政策
        2. 成立赣南供销社
        3.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和越界采矿
        4. 应对黄龙病病虫害
        5. 购买服务实施飞机喷洒农药以及鼓励标准化示范园建设
        6. 维护“赣南脐橙”品牌
        7. 借力央视“赣南脐橙”广告宣传,提升知名度
三、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要素变迁与产业升级内生关系
    (二)要素变迁及产业升级的推动力量
        1. 有效市场推动产业组织结构演变
        2. 有为政府推动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

(3)“双循环”背景下内陆老区建设开放高地研究——以赣南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内陆老区开放高地的形成机理
三、赣南苏区经济开放度位势与高地潜力综合评价
    (一)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1. 熵权法基本思路
        2. 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1. 信度检验
        2. 效度检验
    (三)经济开放度位势综合评价
        1. 赣南苏区为赣闽粤三省开放发展的洼地区域
        2. 赣南苏区与赣粤闽湘周边地区的开放度位势综合评价
        3. 赣南苏区与赣粤闽湘周边地区的开放度位势动态变化
    (四)内陆开放高地的潜力支撑禀赋综合评价
四、主要制约瓶颈
    1.“双循环”平台建设滞后,开放型循环机制功能不健全
    2.产业供给侧质量不高,产业链自我循环能力偏弱
    3.自主创新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双循环”背景下内陆开放振兴要求
    4.赣南苏区各县(市、区)间开放开发水平变异系数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相关研究
        1.3.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不足
2.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形成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业区位理论
    2.3 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测度依据
        2.3.1 产业集聚目标与测度标准
        2.3.2 定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江西省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概述
    3.1 自然条件
    3.2 经济基础
    3.3 社会发展
    3.4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特征
        3.4.1 产业结构变化
        3.4.2 产业集聚的发展特征
4.江西省产业集聚的时间演变规律
    4.1 评价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测度方法
    4.2 江西省产业集聚水平的时序变化
        4.2.1 产业集聚指数测算结果
        4.2.2 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指数分析
        4.2.3 产业集聚发展的总指数分析
    4.3 江西省各地市产业集聚特征
        4.3.1 各地市产业集聚指数测算结果
        4.3.2 产业集聚相对水平分析
        4.3.3 产业结构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本章总结
5.江西省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
    5.1 数据描述
    5.2 空间分析方法
        5.2.1 平均最近邻指数
        5.2.2 标准差椭圆
        5.2.3 核密度估计法
    5.3 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特征
        5.3.1 产业空间分布类型
        5.3.2 产业集聚方向
        5.3.3 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5.4 江西省各地市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特征
        5.4.1 产业空间分布类型
        5.4.2 产业集聚方向
        5.4.3 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5.5 本章总结
6.江西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6.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6.2 测度方法
        6.2.1 因子探测
        6.2.2 交互探测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江西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6.3.2 江西省产业集聚影响因子交互探测
    6.4 本章总结
7.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产业集聚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6)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高质量发展理论
        2.1.2 时空演变结构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2.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2.3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业研究
第3章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构建依据
    3.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3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第4章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4.1 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
        4.1.1 现有评价方法综述
        4.1.2 改进的熵权法
    4.2 数据来源
        4.2.1 空间权重矩阵
        4.2.2 指标体系权重测算
        4.2.3 综合指数计算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4.4.1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4.4.2 赣南原中央苏区分地区比较分析
        4.4.3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情况
        4.4.4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关联性验证
    4.5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
        4.5.1 赣南原中央苏区各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4.5.2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
        4.5.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4.5.4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驱动因素
第5章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产业经济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产业高发展水平
    5.2 深化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优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旅游产业共享发展
    5.4 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共创旅游经济开放发展
    5.5 齐心协力整治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5.6 规划空间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5.7 助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振兴中央苏区乡村旅游发展
第6章 结论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1.3 产业集群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空间组织理论
        2.2.3 协同发展理论
第3章 鄱阳湖自创区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3.1 鄱阳湖自创区的发展现状
        3.1.1 经济基础扎实
        3.1.2 发展规模壮大
        3.1.3 创新能力较强
        3.1.4 产业特色鲜明
    3.2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
        3.2.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2.2 新材料产业集群
        3.2.3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
第4章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问题
    4.1 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低
        4.1.1 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4.1.2 主导产业重叠度较高
        4.1.3 产业集聚呈现脆弱性
    4.2 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水平较弱
        4.2.1 高新区发展起步较晚
        4.2.2 集群企业处于“低端”产业链
        4.2.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
    4.3 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4.3.1 未形成专业分工的集群网络
        4.3.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4.4 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4.4.1 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基础不足
        4.4.2 金融配套服务不足
        4.4.3 土地供需矛盾制约升级空间
第5章 国家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借鉴
    5.1 苏南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1.1 重视研发投入和创新团队
        5.1.2 构建一体化分工协作产业链
        5.1.3 形成差异化竞争发展格局
    5.2 山东半岛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2.1 完善产业区域分工
        5.2.2 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3 长株潭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5.3.1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
        5.3.2 搭建产业集群平台
    5.4 对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启示
        5.4.1 稳步支持优势产业集群
        5.4.2 深化产业协作分工
        5.4.3 健全合作共建机制
        5.4.4 建立产业集群合作网络
第6章 鄱阳湖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高新产业集聚程度
        6.1.1 优化产业布局
        6.1.2 调整产业结构
        6.1.3 根植集群文化
    6.2 提升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水平
        6.2.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2 延长高新产业链条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创新产业集群体制机制
        6.3.1 搭建产业分工集群网络
        6.3.2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6.4 加快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
        6.4.1 搭建要素共享平台
        6.4.2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6.4.3 形成综合服务平台
    6.5 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策略
        6.5.1 转变政府行为观念
        6.5.2 科学区域发展规划
        6.5.3 强化政府服务行为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裹挟之下赣南地域建筑装饰风格的混乱化
        1.1.2 城镇化背景下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的生存危机
        1.1.3 工业化背景下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衰退
    1.2 研究范围
        1.2.1 空间范围
        1.2.2 对象范围
        1.2.3 时间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建筑装饰研究综述
        1.3.2 国内传统建筑装饰研究综述
        1.3.3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生成背景
    2.1 自然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域材料
    2.2 历史沿革
        2.2.1 客家源流说
        2.2.2 赣南客家考
    2.3 文化特性
        2.3.1 崇儒兴教
        2.3.2 自然崇拜
        2.3.3 聚族而居
        2.3.4 思亲崇祖
第三章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
    3.1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特征
        3.1.1 地域建筑类型
        3.1.2 墙体承重体系
        3.1.3 建筑布局特色
    3.2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3.3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类型及其工艺
        3.3.1 雕刻工艺
        3.3.2 灰塑工艺
        3.3.3 彩画工艺
第四章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4.1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法
        4.1.1 象征
        4.1.2 谐音
    4.2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题材分类及其含义
        4.2.1 动物形象
        4.2.2 植物形象
        4.2.3 人物形象
        4.2.4 器物形象
        4.2.5 文字装饰
        4.2.6 几何符号
        4.2.7 情节故事
    4.3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中体现的客家文化典型
        4.3.1 “福禄寿喜财”的吉祥文化
        4.3.2 “耕读传家”的耕读文化
第五章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和传承
    5.1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的价值
        5.1.1 传承传统手工艺
        5.1.2 传承传统文化
    5.2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和传承建议
        5.2.1 保护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留住装饰附着的载体
        5.2.2 创建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数字博物馆
        5.2.3 创建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工作室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赣州着力推进双向开放取得显着成效
    (一)开放口岸体系日臻完善
    (二)内外双向开放成绩显着
    (三)口岸互通合作日益密切
    (四)通关服务水平迅速提升
二、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优势基础
    (一)区位优势
    (二)政策优势
    (三)产业优势
    (四)干部优势
三、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顶层推进缺乏有力抓手
    (二)开放平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出境出省通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产业集聚能力不足,区域性大物流、大产业、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六)平台建设运营投入巨大,财政超负荷负担严重
    (七)双向开放所需专业人才短缺
四、助推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开放平台协同发展
    (二)抓住政策窗口机遇,积极申报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双向开放先行试验区
    (三)打通出境出省通道“梗阻”,打造内外联动高效快捷集疏运体系
    (四)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性大物流、大产业、大市场双向开放新格局
    (五)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六)强化要素支持,为建设内陆双向开放高地提供坚强保障

(10)江西省农业区位优势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
    2.1 区位熵
    2.2 基于经济增长函数对区位熵的分解
    2.3 计量模型
3 结果及分析
    3.1 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分析
    3.2 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形成机制的计量结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四、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因子分析和动态比较的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江西省100个县域为例[J]. 周明,崔江,胡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6)
  • [2]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特色农业发展机制——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考察[J]. 熊德斌,欧阳洪姝,李佳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双循环”背景下内陆老区建设开放高地研究——以赣南苏区为例[J]. 龙晓柏,蒋金法. 当代财经, 2021(08)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邹瑜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刘超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聂睿.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 谢燕红.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赣州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研究[J]. 严志伟,郭宏文. 苏区研究, 2021(02)
  • [10]江西省农业区位优势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 梁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01)

标签:;  ;  ;  ;  ;  

赣南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区位优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