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一、“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马欣欣[1](2021)在《台静农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静农,安徽霍邱人,近现代着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台静农先生涉猎领域广泛、学术成就丰富。其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的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然而学界大多重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其书法成就有所忽略。本文正是对台静农书法方面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台静农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做简单概述;其次从台静农的交游入手,台静农一生交游甚广,经常与文人学者切磋书艺、交流思想、鉴赏书画,其中与鲁迅、陈独秀、启功、沈尹默、张大千交往较为密切,笔者通过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的内容,整理出台静农在书法艺术方面的相关见解;再次在台静农的文章中,存在大量关于书法的思考,笔者将以台静农的文学思想为线索,通过梳理其诗文、书信等资料,总结出台静农的书学思想;另外台静农的书法声名远扬,不仅在学书观念上别具慧眼,而且在书法实践方面也经验丰富,他以行草、隶书见长,旁涉楷书、篆书、篆刻,并有大量书法作品传世;最后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时俱进的创作观念,将自己的书艺发展到了较高的境界,对当代学者启迪良多。笔者通过对台静农的学书理念、学书实践、学书方式进行系统论述,以期将台静农书法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希望对后来的学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虞晓勇[2](2020)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文中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着名百年学府,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人文底蕴。书法学是北师大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北师大书法专业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面向未来,更具有长足的发展潜力。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书法教育传统。早在辅仁大学(1952年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时期,沈尹默先生就在校内开设书法课,并编有书法教材,启功先生也为师生多次作过书法讲演。

吴守峰[3](2020)在《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瑞清的书法艺术思想,在中国古代书品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理论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学派”。其书法远涉周秦,博综汉魏,正草隶篆,诸体皆备,晚年“纳碑入帖”,笔势雄健,气息苍古,是倡导碑帖相容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瑞清在书法实践中的探索给予很多关注,而其作为碑派发展的阶段性代表人物,其书法实践也受到一定的争议。本文在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人文等语境基础上,从书法理论、书法史研究和实践修养的综合视角,系统地阐释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理论核心及架构。本文不以书法技术讨论为旨归,而是着重追溯李瑞清艺术思想的渊源,重点探析其书法理论思想的基本艺术观点以及发展递衍的脉络体系。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一百年来国内外关于李瑞清研究的重要文献与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第一章梳理临川李氏谱系群体中既有的人文家学,检视家族文脉带给李瑞清知识架构的渊源;根据历史节点构建其书学分期;通过分析碑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尊孔复礼思想的历史环境,阐述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形成的外界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李瑞清以“气”为核心的审美格调,通过阐释书法审美的“气味”说,诠释李瑞清书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书卷气”的内涵与根源,并结合儒家思想道德观点阐述其“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艺术理论的思想衍递与传承,以及对其“人正笔正”论的历史解读,品察其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与人格修养,丰满地还原李瑞清在社会体制鼎革后“逸”的风骨与境界及“遗”的气节与格调。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讨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的三个重要思想依据,论述“以器分派”的形式美问题和它的书学史意义;探讨“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发展演变及对后世书风的影响;从全局观的角度研究“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艺术箴规。第四章从语言规律的视角,结合形态结构和风格要素解析李瑞清的书法艺术,通过“似欹反正”、“雄浑”与“古厚”的语言要素,具体论证其书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与创作特点。第五章分析民国早期,上海学界针对“纳碑入帖”的群体认同现象,并以曾煕、沈曾植二人的观点和建议为例,阐释这一书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包括其学术思想对弟子李健、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四位学者和艺术家的影响;客观揭示其教育改良的“启智”实践带来的进步性以及对南京大学今天书法风气的学术渍染。结语部分概括李瑞清在书学理论上的主要成就,综合评价其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学术价值,试图从中国整个书学史的高度对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和实践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总结。

谌彦彦[4](2020)在《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文中研究指明陈垣不仅是一代史学宗师、国学家,更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和高等教育管理者,从事高校管理工作长达45年之久,拥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任职最长的大学校长。然而,目前有关陈垣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历史学科领域,研究内容侧重于论述其史学家身份,对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阙如,且目前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南渡北归”西南联大的风采,对战时孤独坚守北平的北京辅仁大学有所忽视。因此,以1926至1952年为时间节点,集中探究陈垣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期间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对陈垣研究的视野,加深对民国教育家的认识,并能强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使之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本研究以陈垣来往书信集、学生口述史、论文集以及当时与之相关的文件为主要切入口,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集中呈现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价值和基本特征。首先,在扼要介绍陈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受教育、从教以及担任教育管理者三方面展开,梳理陈垣整个的教育人生,并对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渊源进行追溯。其次,基于大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陈垣管理的具体实际,从办学宗旨观、教师管理观、学生管理观以及校园管理观四方面,阐释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内核。总体上,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中西贯通,兼容并包”和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办学宗旨观。第二,以“真才实学”作为教师聘用标准,凝聚师资力量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师待遇并尊重老教师、扶植青年教师的教师管理观。第三,倡导男女同校,注重实践和通才教育,实行“严进严出”招生和育人机制的学生管理观。第四,通过筹建新校舍,完备教学硬件,创建特色期刊,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加强校园物质和文化建设的校园管理观。最后,透过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提炼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价值,并提出对当下的有益思考。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不仅始终坚持维护“中国传统学术本位”,秉承“从严要求”管理原则,注重各教育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在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引领下,北京辅仁大学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提高了近代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促进了近代我国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推动近代我国天主教高等教育本土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选取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展开研究,可以为高校校长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以及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耿灿[5](2020)在《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蒙古文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样态,体现着蒙古民族对于文字的特殊美学实践。在对汉字书法充分借鉴、吸收、融合的历史脉络中,更彰显着蒙、汉民族在艺术交融中生发的特有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国蒙古文书法不仅反映了蒙古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历时线条上的形态凝结,更生动体现着本民族在共时空间中书法本体构成、美学追求上的理念价值与地域思考。目前,对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追溯、书家品评、课程教育等方面,研究呈现碎片化及局限性特征。因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展开,不仅具有前人未曾涉及的整体性和学理性,更是承上启下地提升、丰富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与现代内涵。本文将中国蒙古文书法置于文化生态视域中。首先,关注于影响中国蒙古文书法原初生成的生态要素。文中通过对自然生态域境(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人文生态域境(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等)的具体分析,确认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的地方性特征认识。继而,以生成为基础,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呈现其从元朝、明清、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其次,关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存在。通过分析文字造型特征,结合书写工具、书写内容、书体构成等,探寻其书法性存在,探讨其独特美学品格。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更是文化之名片,深层次的追问是,从文化生态立场深度解读中国蒙古文书法为何如此生成、发展,为何会有如此美学品格呈现,以发掘其社会文化底蕴。最后,关注于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结合一手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资料,从学院、民间、城市符号资源集中展示蒙古文书法现状,面对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梳理现实困境与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境与挑战之间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基于文化生态视域,本文分别从以下六部分对中国蒙古文书法进行观照:一、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外层要素的关联性考察,由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与之相适的游牧方式,同时孕育着蒙古族之民系性格及审美方式。而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出现、汉字书法的成熟,合力作用下完成蒙古文书法最初的本土化确认。但原生之初,文化生态中物态、制度、行为、精神等诸多要素已孕育其中,在日后历史进程中,影响其从萌芽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富。二、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本章从时间线条出发,梳理蒙古文书法不同历史分期的演变特征,并将其总结为原生态时期,即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继生态时期,即明、清与民国的规范与发展;新生态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三、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中间层要素(语言、文字、图形等)的关联。在现代书法创作中,蒙古文书法对于文字的使用具有选择性;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上,既有汉族元素的融入,又有本民族元素的改良;在书体、笔法、章法的表现上,一方面继承汉字书法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则是结合蒙古文文字造型特点,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艺术精神探求。四、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中国蒙古文书法历史成长中,诸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作用,而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中国蒙古文书法是文字、审美、工具、情感等诸多要素的自身凝结与生成。具体而言,将其归纳为自然、多元、复古、宏阔及尚圆的美学特质。五、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本章在于对以上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形成、本体构成、美学表现上的深层追问。诸种凝结,归根到底在于创造、发展他的“人”,也是文化生态中内层、核心层,即“人心”之凝结。具体表现为蒙古文书法、汉字书法在文化涵化上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及求同存异。同时,在蒙古族自身的艺术生态脉络中,蒙古文书法一方面丰富了极具个性的地域草原文化,另一方面又从此生态的其他艺术类型中汲取成长之养分。六、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就文化生态而言,文化既赋予现实以意义,又需现实之承载。现实亦是一种动态存在,前文作为中国蒙古文书法在时间上的变量,本章则是其空间之凝固,在特定时间节点的静止与思考。基于丰富田野考察,集中展现蒙古文书法在中国的典型资源分布,通过分析其生存现状,提出历史与现代结合,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的发展之途。

王安琪[6](2020)在《杨仁恺学术年谱》文中认为杨仁恺(1915——2008),号遗民,笔名易木,四川省岳池县人。着名的书画鉴赏家,一生从事文博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一所私立学校担任老师,之后迁移到了重庆,从事印刷工作。抗日战争后定居到北平。1950年,受聘来到沈阳,他作为古代文物书画研究者开展了长达60年的文博书画鉴赏研究工作。200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杨仁恺先生“人民鉴赏家”的光荣称号。曾担任辽宁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之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杨仁恺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一生写了许多着作,如《书画鉴定学稿》《沐雨楼文集》(上下卷)《沐雨楼书画论稿》(上下卷)等着作。杨仁恺不仅是一名书画鉴赏专家,还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其书法以行草最为出色。所写书法作品大都收集在《沐雨楼书法引玉集》《沐雨楼翰墨留真:杨仁恺书法集》中。杨仁恺作为书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同时又从事文博工作,参与众多书画鉴定交流活动。作为这样一位历史文化人物,鉴赏学的创立者,学术界虽对在对杨仁恺学术、绘画、书法、鉴赏等诸多领域的有所研究,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内容详细的杨仁恺学术年谱问世。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首先对杨仁恺的生平及其事迹等资料进行逐年的考证,力求详细准确;其次,试图从学术角度切入,列出杨仁恺生关于书画鉴定的着作和相关的学术活动事迹,以期全面展示杨仁恺在学术上的成就。收集杨仁恺的书法作品,为其考定年月,有利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最后,对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的讹误进行辨证,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杨仁恺的深入了解,这对他人具体研究杨仁恺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景李斌[7](2020)在《田本相学术年谱》文中提出一九三二年,出生。五月五日,出生于河北省天津县葛沽镇,即现天津市南郊区葛沽镇。祖父田鹤年(一八七六-一九四三),北洋大学俄文系毕业,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卢永祥部下任教官、师参谋长等职。父亲田澍雨(一九○七-一九三八),笔名阿农,曾在天津创办《治新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出版抗日号外受到迫害。母亲朱文玲具有《北京人》中愫芳那样的默默的耐性,承受生活的重担,有仁慈的心肠。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六岁至十二岁。一九三八年,

吴钇辰[8](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曹圆杰[9](2019)在《晚明大儒黄道周书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道周(1585-1646),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三栖”大家——在政治上,他是敢言直谏的翰苑名臣、抗清志士,宁死不屈的明末英雄,以名节高尚闻名于世。在学术上,他是明代着名学者、经学大师,自幼苦学,一生讲学、着述不辍,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艺术上,他是书法大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颇受人重视。黄道周留世书论并不多,但其书学观和独立的审美精神,在晚明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他耿直刚毅的性格、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远绍汉隶、章草并融入钟王的风韵,促成其书法讲求骨力气势的审美理想,而晚明提倡自我个性的文艺思潮则推动了他书法审美理想的发挥与实现。他以“遒媚浑深”的审美观,实践其浑厚、朴拙、遒劲的书法风格,一扫媚俗之习。他刚毅正直的性格,坚毅不屈的精神,化入其书法中而表现出充满力度的阳刚之美,再加上锐意创变,勇于突破,成为晚明书坛首屈一指的大家,他虽把书法作为学问中“七八乘事”,但于此处收获了累累硕果,受到世人高度的敬佩赞扬,为学书者的典范。书法只是一技,却能展现出如此丰富的生命意味和人生情怀。总结黄道周一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他既重视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困,取材广泛,又能独辟蹊径,他以笔墨表达生命的历程与境界,为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迪。

刘磊[10](2019)在《思想史视域下的“兰亭论辨”及《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研究 ——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中心》文中指出“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是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学者汪中所收藏的一件“定武本”《兰亭序》。在20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辨”中,“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郭沫若借用清代学者李文田在“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中的一段题跋,作为其质疑《兰亭序》最重要的立论依据之一,并进而引发50余年来学界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大讨论,但时至今天,这场讨论依然还没有定论。“兰亭论辨”中《兰亭序》真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一方面因为《兰亭序》在原件失传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诸多不同面貌的临摹本和刻本,使人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更源于《兰亭序》与《临河叙》之间的文本差别,《兰亭序》全文最早着录于唐修《晋书·王羲之传》,而《临河叙》着录在成书于南朝的《世说新语》,从时间来看,《临河叙》显然早于《兰亭序》,因此也理应比《兰亭序》更为可靠。按照李文田的说法,《兰亭序》系“隋唐间人知晋人喜好老庄”而依据《临河叙》“妄增”而成,《临河叙》才是“原本”,那么在《兰亭序》文本出于后人篡改的情况,《兰亭序》的书法便更不可能出于王羲之。本研究尝试引入观念史的研究视角来重新审视“兰亭论辨”和《兰亭序》真伪问题,发现它们其实并不难回答,李文田对于《兰亭序》的质疑也无法成立:首先《世说新语》曾经被宋代人的删改、整理,《临河叙》于是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兰亭序》“原本”,而这一点对于李文田那里并不明确;其次李文田提出“兰亭三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一定的时代思潮和观念背景的作用下对于“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当中的汪中、赵魏等人题跋的回应,而非真的要否定《兰亭序》;再次,李文田质疑《兰亭序》源于汪中为其自藏“定武本”《兰亭序》所写的题跋(“修稧叙跋尾”),而“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也正因此成为李文田质疑《兰亭序》的基本语境。不了解这一基本语境,今天的学人们也便无法回应“兰亭论辨”并解答其中的《兰亭序》真伪问题。本研究以“兰亭论辨”为背景,运用观念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研究起点和核心文本,尝试为学界研究“兰亭论辨”和《兰亭序》真伪问题探索新的可能:通过对“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及其相关史料和问题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可以看到汪中在“修稧叙跋尾”一文中对其自藏《兰亭序》的赞誉和评价一方面来自于宋元以来士大夫阶层对于“定武本”《兰亭序》的推崇,另一方面在论证方式上也明显受到清代考据学的治学方式和时代观念的影响,与《兰亭序》本身的真伪并无直接关系;同时,李文田对于《兰亭序》的质疑一如宋元以来人们对《兰亭序》的赞誉一样,亦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思潮背景下的产物,也与《兰亭序》真伪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兰亭序》文本的真伪需要回答《兰亭序》与《临河叙》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在进一步对比“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与宋本《世说新语》之间的观念差别的过程中确定了《临河叙》源自对《兰亭序》的删改,不仅李文田对于《兰亭序》的质疑不能立论,而且“兰亭论辨”以来的有关《兰亭序》与《临河叙》之间关系的诸多讨论大多也是未及“要害”的。经研究发现,虽然尚无法在书法层面确定《兰亭序》的可靠性,但在文本和思想的层面上,《兰亭序》无疑是一篇可靠的魏晋文献,在观念形态上其符合魏晋玄学的思想特征,而与隋唐思想和宋明理学存在着关键性的差异。

二、“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台静农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台静农的生平与交游考略
    (一)台静农的生平
    (二)台静农交游考略
        1.文学之交:与鲁迅的交往
        2.书艺之交:与沈尹默的交往
        3.莫逆之交:与启功的交往
        4.诤友之交:与陈独秀的交往
二、台静农的书法艺术成就
    (一)台静农的学书渊源
    (二)台静农书法艺术成就
        1.篆、隶书艺术成就
        2.楷书艺术成就
        3.行草书艺术成就
    (三)台静农篆刻艺术成就
三、台静农的书学思想
    (一)博学多识以文养书
    (二)遣兴笔墨真趣怡然
    (三)执古驭今自出新意
四、台静农书法对当代的影响
    (一)台静农学术成就概述
    (二)台静农书法艺术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
专业特色
教师成果
学生风采

(3)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思想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框架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家世荣光:临川李氏在学界的影响
        一、李秉绶与岭南画派
        二、李宗瀚与临川四宝
        三、李联琇与钟山书院
    第二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分期
        一、书法酣饫期(1867——1895 问学登科)
        二、书法风格形成期(1895——1911 游宦滇宁)
        三、艺术思想的成熟期(1912——1920 鬻书沪上)
    第三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来源
        一、清代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二、晚清尊孔复礼的人文思潮
第二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以气为核心的审美观
    第一节 书法审美的“气味”说
        一、气与味的书法渗透
        二、书卷气的品格诠释
    第二节 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
        一、“品”的格局与操守
        二、“心正笔正”的人格气脉
    第三节 “遗”与“逸”的士人气格
        一、“遗”的气节与格调
        二、“逸”的风骨与气韵
第三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阐释
    第一节 “以器分派”的书学方法论
        一、“以器分派”的内容解析
        二、“方”“圆”笔法与形式的体认
        三、结体韵律与形质研究
    第二节 “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思想内涵
        一、书法与金石学的关联
        二、清代金石气的篆分古意
        三、金石的物性之美
    第三节 “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整体观照
        一、章法的全局观
        二、布白的完形心理
第四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欹正得体”的形式之美
        一、形学有势
        二、“似欹反正”的结体之妙
        三、“似欹反正”的语言价值
    第二节 韵味隽永的风格追求
        一、李瑞清书法风格的形成要素
        二、“雄浑”风格的精神诉求
        三、“古厚”书风的文化自觉
第五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时代影响与成就
    第一节 “纳碑入帖”的书学现象
        一、交游群体的社会图谱
        二、曾熙的碑帖融合论
        三、沈曾植“南北会通”的书学观
    第二节 书法思想的后世传播与影响
        一、书学亲承:李健
        二、思想承续:胡小石
        三、“以书入画”的开新:吕凤子、张大千
    第三节 启智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一、中体西用思想下的教育改良实践
        二、南大文人书风的先导
结语
    一 学术评价
    二 思想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重要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有待进一步凝练
        2.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具有时代价值
        3.基于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历史底蕴的考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说
        1.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
        2.管理思想与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四)文献综述
        1.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相关研究总结与反思
    (五)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六)研究框架
    (七)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创新点
一、陈垣的生平及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之渊源
    (一)基本简介
    (二)教育人生
        1.受教育阶段
        2.从教阶段
        3.担任教育管理者阶段
    (三)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溯源
        1.社会时局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
        3.近代学人的启迪
二、寓于实践: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陈垣的办学宗旨观
        1.中西贯通,兼容并包
        2.科研与教学并重
    (二)陈垣的教师管理观
        1.教师选聘:崇德尚贤
        2.教师任用:合力共筑
        3.教师保障:尊老培新、升职加薪
    (三)陈垣的学生管理观
        1.学生招收:重平等、重质量
        2.学生培养:从严要求、通专结合、全面发展
    (四)陈垣的校园管理观
        1.校园物质管理:贯彻落实硬件资源配置
        2.校园文化管理:强化软件人文育人功能
三、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价值
    (一)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以维护“中国传统学术本位”为主线
        2.以“严格要求”为管理原则
        3.注重各教育要素间的有机配合
        4.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1.提升了近代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2.促进了近代我国高校管理体系的创新
        3.推动了天主教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四、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厘清学术界限,坚守学者风骨
    (二)立足校情,科学规划高校发展方略
    (三)敢于创新,勇于打破固有模式
    (四)严格学生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五)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优化育人结构
    (六)完备学校硬件,增强文化软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5)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界定
        1.2 选题缘起整合
    2.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现状评述
        2.2 研究定位创新
        2.3 研究方法探索
    3.研究思路及价值
        3.1 “文化生态”视域解读
        3.2 研究视角与问题聚焦
        3.3 研究意义与多元价值
第一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
    1.1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自然生态域境
        1.1.1 地域滋养与自然环境
        1.1.2 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1.1.3 人与天谐的生存方式
    1.2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人文生态域境
        1.2.1 民族性格与书法品格构建
        1.2.2 万物有灵的自然审美精神
        1.2.3 民族交融与蒙汉文化交流
    1.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生
        1.3.1 蒙古国家建立与蒙古文字出现
        1.3.2 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与完备
        1.3.3 本土化确认
    1.4 中国蒙古文书法萌生的文化生态要素
        1.4.1 物态要素作为书写基础
        1.4.2 制度要素作为时代激发
        1.4.3 行为要素作为形式表现
        1.4.4 精神要素作为审美蕴藉
        1.4.5 文化生态链产生与孕育
第二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
    2.1 原生态时期: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
        2.1.1 作为历史的起点:《成吉思汗石碑》
        2.1.2 作为交融的起始:康里巎巎与《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2.1.3 消失的文字、活态的艺术:八思巴文
        2.1.4 书写特点与风格
    2.2 继生态时期:明、清与民国时期的规范与发展
        2.2.1 规范化的书写与历史留存
        2.2.2 笔法的自由与艺术的自觉
        2.2.3 晚清蒙古文书家创作代表
    2.3 新生态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
        2.3.1 书体的丰富与创作的多元
        2.3.2 书学及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入
        2.3.3 蒙古文书法教育的逐步开展
        2.3.4 “楷书大师”哈旺加卜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形
第三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
    3.1 经典与庄重中的文字造型
        3.1.1 蒙古族曾用文字与书体
        3.1.2 回鹘式蒙古文造型特征
        3.1.3 八思巴蒙古文造型特征
    3.2 传统与现代中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
        3.2.1 文房四宝中的继承与转换
        3.2.2 爿笔书法的特殊存在形态
        3.2.3 民族特色书写材料的开拓
    3.3 传承与变化中的法度表现
        3.3.1 楷书、行草、篆书中的精神传达
        3.3.2 落、行、收中的笔法凝练
        3.3.3 章法布白、书写内容、场域环境的调适
第四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
    4.1 书法艺术的多质性探讨
        4.1.1 形式美学上,蒙古文作为符号的艺术升华与陌生化效果
        4.1.2 创作美学上,线条造型中凝结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4.1.3 主体论美学上,作为蒙古族生命主体、气韵的笔墨呈现
        4.1.4 艺术社会学上,作为蒙古族文化生态的意象凝结及脉络衍射
    4.2 “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
        4.2.1 自然:道法自然,宛若天成
        4.2.2 多元:蒙汉合璧,开放融汇
        4.2.3 复古:旧体新作,大巧若拙
        4.2.4 宏阔:英雄尊崇,阳刚气健
        4.2.5 尚圆:行云流水,和润婉转
第五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
    5.1 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文化涵化
        5.1.1 “美美与共”:历史脉络中主流与支流的血缘关系
        5.1.2 “各美其美”:艺术脉络中自主与自觉的独立精神
        5.1.3 “求同存异”:多质整合与边缘确认
        5.1.4 “书林异彩,蒙汉同春”:中华民族情性观的融合与共建
    5.2 基于地域性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
        5.2.1 物质层面:游牧生产生活形态反映
        5.2.2 精神层面:草原情怀中审美心理凝聚
        5.2.3 政治层面: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影响
    5.3 中国蒙古文书法在蒙古族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
        5.3.1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文学
        5.3.2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音乐
        5.3.3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舞蹈
第六章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
    6.1 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分布与整合
        6.1.1 书法专业建设、书法教育为代表的学院资源
        6.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间资源
        6.1.3 蒙古文书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融入
    6.2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6.2.1 自然、人文生态变迁中的艺术本体冲击
        6.2.2 传承主体变化下的生存空间变化
        6.2.3 传统文化语境消退下的传承困境与困惑
    6.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保护、转化及发展策略
        6.3.1 理清发展文脉,保存历史记忆,尊重文化传统
        6.3.2 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提高吸引力、增强传播力
        6.3.3 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杨仁恺学术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谱主简介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凡例
1915 年 一岁
1921 年 七岁
1923 年 九岁
1924 年 十岁
1932 年 十八岁
1933 年 十九岁
1935 年 二十一岁
1936 年 二十二岁
1940 年 二十六岁
1941 年 二十七岁
1942 年 二十八岁
1943 年 二十九岁
1945 年 三十一岁
1946 年 三十二岁
1949 年 三十五岁
1950 年 三十六岁
1951 年 三十七岁
1952 年 三十八岁
1953 年 三十九岁
1954 年 四十岁
1955 年 四十一岁
1956 年 四十二岁
1957 年 四十三岁
1958 年 四十四岁
1959 年 四十五岁
1960 年 四十六岁
1961 年 四十七岁
1962 年 四十八岁
1963 年 四十九岁
1964 年 五十岁
1966 年 五十二岁
1968 年 五十四岁
1969 年 五十五岁
1972 年 五十八岁
1974 年 六十岁
1975 年 六十一岁
1976 年 六十二岁
1977 年 六十三岁
1978 年 六十四岁
1979 年 六十五岁
1980 年 六十六岁
1981 年 六十七岁
1982 年 六十八岁
1983 年 六十九岁
1984 年 七十岁
1985 年 七十一岁
1986 年 七十二岁
1987 年 七十三岁
1988 年 七十四岁
1989 年 七十五岁
1990 年 七十六岁
1991 年 七十七岁
1992 年 七十八岁
1993 年 七十九岁
1994 年 八十岁
1995 年 八十一岁
1996 年 八十二岁
1997 年 八十三岁
1998 年 八十四岁
1999 年 八十五岁
2000 年 八十六岁
2001 年 八十七岁
2002 年 八十八岁
2003 年 八十九岁
2004 年 九十岁
2005 年 九十一岁
2006 年 九十二岁
2007 年 九十三岁
2008 年 九十四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晚明大儒黄道周书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限制
第一章 黄道周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黄道周之生平事迹
        一、出生至入仕——闽海才子,贤良之俊
        二、入仕后宦海浮沉——进则直言廷谏,退则游历讲学
        三、南明抗清赴义——节义千秋,一代完人
    第二节 黄道周之交游
第二章 黄道周之学术及其书学观
    第一节 一代大儒黄道周的学术概况
        一、着作概述
        二、学术传播
    第二节 黄道周存世书论
        一、黄道周存世书论统计
        二、黄道周书论考——以《书品论》为例
    第三节 黄道周的书学观
        一、形成渊源
        二、黄道周的书学观
第三章 黄道周的书法实践
    第一节 黄道周书法风格形成溯源
        一、晚明学术思潮和书风
        二、纵向汲取汉魏古法、崇尚魏晋风韵
        三、横向熏染时代风潮,兼收时贤意象
    第二节 黄道周存世作品类型与书体创作分类
        一、格式之分类统计
        二、书体之分类统计
        三、黄道周存世书迹统计
第四章 黄道周书法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义
    第一节 黄道周书法的艺术特色
        一、刚劲有力、浑厚润泽的线条充满韧性坚实之感
        二、横向取势、宽绰欹侧的结体体现古拙朴茂之气
        三、疏密相生的章法布局营构画面空间的立体感
        四、枯浓酣畅、重叠浸合的墨法
        五、古拙质朴、奇崛遒媚的书风营造时代新风尚
    第二节 黄道周书法的审美意义
        一、黄道周书法审美上的奇崛遒媚与其人格上的倔强深爱是相统一的
        二、黄道周书法审美上的生拙高古与其作为一代经学大家是相统一的
        三、高古质朴而又清刚劲健的自觉追求摆脱了程序化的时风
第五章 黄道周书法评价及其影响
    第一节 后人对黄道周之评价
        一、明末及清代书家学者评述
        二、民国以来书家学者论述
    第二节 黄道周书法对后世书家之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黄道周大事与书法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思想史视域下的“兰亭论辨”及《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研究 ——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视角与方法
        1、“汪中旧藏《定武兰亭》”:解答《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中的核心史料
        2、关于“李文田跋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研究的视角:以思想史的视角看待艺术史的问题
        4、研究方法
    二、学界有关研究综述
        1、学界有关“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研究综述
        2、学界有关“兰亭论辨”的综述
        3、学界有关“李文田跋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相关研究综述
        4、学界有关《兰亭序》与《世说新语》及《临河叙》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各章节概观
第一章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版本与流传
    一、“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版本概况
        1、珂罗版影印本概况
        2、“钟摹本”概况
        3、其他有关的重要史料
    二、“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流传与递藏
    三、“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独特研究价值
        1、可为当前的“《兰亭序》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史料
        2、有助于澄清“兰亭论辨”中未曾涉及的若干盲点
        3、能够呈现清乾嘉以来人们对于《兰亭序》的认知以及时代思潮情况
        4、为进一步讨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能性
第二章 、汪中“定武兰亭观”的来源——以唐人以来的《兰亭》观念流变为核心
    一、学界现有研究现状及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汪中对《兰亭序》叙事与意向的观念来源
        1、“右军”如何成为“第一”?
        2、《兰亭序》如何成为“第一”?
        3、《兰亭序》以“定武本”为第一
        4、“定武本”以“此本”为第一
第三章 、汪中“修禊叙跋尾”的思想主旨及其相关问题
    一、汪中“修禊叙跋尾”版本略述
        1、文本文献中所见到“修禊叙跋尾”
        2、碑帖文献中所见“修禊叙跋尾”
        3、拍卖中所见一件“修禊叙跋尾”墨迹
    二、汪中“修禊叙跋尾”的思想主旨
        1、《定武本》“最优”说
        2、《兰亭序》“真迹”说
    三、“修禊叙跋尾”的历史定位
        1、“修禊叙跋尾”与赵孟頫题跋《兰亭序》
        2、“修禊叙跋尾”与李文田“兰亭三疑”
第四章 、李文田与其“跋汪中旧藏《定武兰亭》”
    一、研究的视角: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个案
    二、“李文田跋文”的篇章及观念结构
        1、李文田的生平及思想概况
        2、“李文田跋文”的提出与释疑
    三、以碑证史、重视文献:李文田题跋碑帖的一般态度
        1、李文田有关《兰亭序》的其他讨论
        2、李文田对其他碑帖的题跋
    四、学术与观念的变迁:“李文田跋文”中所隐含的时代思潮
        1、“碑学”兴起与清人“兰亭”观念的变迁
        2、理学复兴与晚清“考据”观念的变迁
    五、李文田缘何依据《临河叙》否定《兰亭序》?
        1、光绪年间《世说新语》研究的兴起
        2、晚清思潮的走向:由考据学到理学中兴
        3、光绪年间在“理学中兴”背景下对《世说新语》的重视和研究
    六、“辟异端、正人心”:“李文田跋文”的写作目的
第五章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与“兰亭论辨”
    一、“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产生“兰亭论辨”的“导火索”
        1、“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是“李文田跋文”的基本语境
        2、“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与清代中期以来的“兰亭”质疑
    二、郭沫若在“兰亭论辨”中对“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三处“误读”
        1、误读一:李文田题跋时,“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究竟由谁收藏?
        2、误读二:郭沫若究竟如何见到了“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珂罗版?
        3、误读三:郭沫若“隐瞒”“赵魏跋汪中旧藏《定武兰亭》”
    三、“兰亭论辨”:新、旧“观念”之辩
        1、“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研究“兰亭论辨”的“参照系”
        2、“兰亭论辨”的起因
第六章、《临河叙》研究与《兰亭序》文本的真伪考辨
    一、《临河叙》研究:一件曾被删改的史料
    二、《兰亭序》文本的真伪考辨
        1、《兰亭序》与《临河叙》的文本结构
        2、《金谷诗叙》与《兰亭序》和《临河叙》的比较
    三、《兰亭序》:一篇可靠的东晋文献
结论:拨开“迷雾”见“月明”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民国珂罗版本图像
    附录2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清代摹刻本全图版、局部对比
    附录3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清人双钩本全图像
    附录4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与相关《兰亭序》版本单字、分行对比
    附录5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相关研究史料初编
    附录6 读《丛帖目》记
后记

四、“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台静农书法研究[D]. 马欣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J]. 虞晓勇. 思维与智慧, 2020(22)
  • [3]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D]. 吴守峰. 南京大学, 2020(10)
  • [4]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D]. 谌彦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D]. 耿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杨仁恺学术年谱[D]. 王安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田本相学术年谱[J]. 景李斌. 东吴学术, 2020(02)
  • [8]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9]晚明大儒黄道周书学研究[D]. 曹圆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思想史视域下的“兰亭论辨”及《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研究 ——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中心[D]. 刘磊.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启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