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培云同志讲话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培云同志讲话

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宝[1](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胡晓峰,李爱军[2](2015)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文中提出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9月12日卫生部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筹建中医研究院。9月17日刘少奇指示:"卫生部要下决心,拿大力,办好中医研究院";"研究中医要读书,读中医所有的书";"研究中药的人,首先要向中药老师学,你们要在旧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学成,然后再进一步改良";"中医研究院成立后,应办一个象同仁堂那样的中药厂"。10月7日经卫生部批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

刘志辉[3](2014)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1年4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之后,座谈会名称经历几次变化,最后改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从1991年至200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每年都会召开这样的座谈会,专门研究和部署相关工作。座谈会之所以坚持召开15年,正如

韩贺南[4](2014)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什么,妇女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实践历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具体采用对文献的质性分析方法——扎根理论、诠释学、历史比较研究等,从不同侧面考察这一问题,遵循以下研究路径,首先探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回溯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历程;从文本出发,寻找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张,通过历史比较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继承,发现它的创新之处,再通过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比较认识它的理论特色。主要观点如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尊重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妇女中蕴藏的先进生产力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注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通过组织动员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回应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妇女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妇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借助国家与社会的力量,通过建立健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通过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通过将妇女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等方式,全面推进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体现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反思“文革”错误的过程中,重申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在实践上坚持无产阶级妇女解放道路,为新时期中国妇女发展道路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试图在全党全社会倡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营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指导了中国妇女运动实践,成为在这一实践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理论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实践,是一个将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纳入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过程。这个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回应改革开放之初性别问题的凸显,以及改革给妇女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妇女权益,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向广大妇女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着力于通过“四自”、“四有”教育,提高妇女素质,着重于保障妇女的生存权。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95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下,将妇女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妇女发展理念上由20世纪80年代的注重妇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到关注社会发展给妇女带来的实际利益。20世纪末至新世纪以来,促进不同妇女群体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汇集社会力量救助特殊群体,着力解决西部女性的生存资源与生殖健康;另一方面,努力改变女性人才的成长环境,促进女性高级人才的成长。在发展理念上,注重社会发展要惠及妇女,强调妇女平等享有发展成果。在促进妇女发展的思路上,着力突破瓶颈问题,借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契机,将惠及妇女的政策纳入社会保障机制。30余年妇女运动实践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妇女运动、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最核心概念是男女平等。新时期妇女运动的基本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妇联组织担任组织者,在组织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男女平等概念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妇女权利层面,指男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呈现法权、社会参与权、享有成果权“三位一体”的结构。二是男女平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原则,包括法律政策原则、民主政治原则、家庭关系原则、社会关系原则,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特征。妇女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党、妇女、国家社会的“三维互动”,推动妇女全面进步的过程。即将“妇女发展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着重于提高妇女发展自主意识,营造妇女发展环境,促进妇女与男性、与社会同步发展。党、国家、社会、妇女组织、妇女协同运作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多维运作的体系中,妇女是自身解放与发展的主体,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党着重于促进政府作为妇女发展的责任主体,着重于营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系统运作的机制。“融入”与“契合”是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中层理论,党通过“融入”与“契合”的方式将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道路具体化,彰显其实践性。通过“契合”的方式,确定中国妇女发展的着力点,即将妇女运动、妇女发展事业“融入”党的事业之中。“融入”显然不是独立,但也不是淹没,而是既融入大局,又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维护全体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妇女的特殊利益。“契合”即是寻找党的中心工作与妇女发展需求的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推动,“融入”与“契合”形成了妇女发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妇女解放理论与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继承与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之处在于:首先,是对妇女解放道路的继承与发展,即由劳动解放、民族独立、妇女解放“三角共盟”,到将妇女发展融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其次,是妇女发展运作模式继承与创新,将妇联组织的职能由联系党和妇女群众的桥梁到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凸显政府作为妇女发展的责任主体,开辟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协调、妇女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政治诉求的不同,女权主义的政治诉求是以个体权力为核心的妇女的权力;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政治立场是维护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此外,理论范式迥异,包括核心概念、基本问题、问题意识等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有许多局限,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局限,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虽然便于发现理论框架,但缺乏田野调查的分析资料。理论上的局限,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内容丰富的体系,本研究只从一个侧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管窥蠡测,难以概括中国妇女理论与实践的全貌。许多问题有待学术界深入研究。

韩晓晔[5](2013)在《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既是一项新闻语言学的工作,也是一项语用学和批评语言学的工作。任何学术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中国语言学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修辞分析的语料或是语体研究的文本加以分析,但新闻语言也是一种公共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新闻语言的现代性既是社会生活现代性的一种标志,更是对于社会语言生活现代性的一种型塑,新闻语言已经明显承担起为社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发展导夫先路的任务。因此,本文的基本目标是:第一,通过对于中国新闻语言中指称序列的分析,了解新闻语言在指称序列问题上的性质、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动因,丰富语言学对于指称序列的认识:第二,更要通过对新闻语言中指称的序列问题的具体考察,有效地认识中国新闻语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识中国新闻语言现代性艰难而有效的进步,认识如何推进中国新闻语言乃至整个社会语言生活的现代化、民主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新闻语言是如何揭示着同时也型塑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具有几千年宗法制传统,当代中国正大步迈向现代化;中国的新闻生活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信息垄断性,中国新闻正在发生强烈的现代变革;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序列”正是语序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选择中国新闻语言的指称序列问题,这既是一个中国当代生活中一个非常“自己”的重要问题,也是汉语研究中一个更加“自己”的问题.本文的主要方法是:以批评语言学、“新言语行为分析”、观念史学等为主要理论工具,以创刊至今的《人民日报》为主要语料来源。由此,我们从对“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重新定义出发,讨论了新闻语言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类别,指出“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就是“新闻媒体语言中由若干成员按一定维度在线性过程中排列的集合而构成的一种图式。这一图式不断的强烈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断的重塑社会的意识形态”。由此,新闻语言指称序列应该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序列和重要序列。他们的语用规律非常不一致,前辈学者研究发现的制约汉语序列的规则,通常只适用于新闻语言中的一般序列,而重要序列则需要另加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值得成为“新闻”传播,只有“目标受众最需要的”的才最有资格成为“新闻”,由此,我们必须首先分析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人物、重要地名、重要机构和重要术语等类指称序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先,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人物指称序列,考察了指称序列与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关系。指出新闻报道中多是比较僵化、死板、固定的按照官衔或者职衔的高低来排序,忽略了新闻的关联性和易读性等原则。接着,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争议地名的指称序列,考察了指称序列与外交的主体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对于一个国家间有争议地区的地名,究竟是称为“独岛”、“竹岛”、“独岛(日本称为‘竹岛’)”或“竹岛(韩国称‘独岛’)”,这不仅仅是如何有效地坚持新闻语言客观性的问题,也是如何准确而恰当地表达新闻立场与话语权力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问题。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分析了有争议地区地名指称形式的语用原则应该遵循“新闻客观”、“国家利益”、“语用有序”三大原则,以及“原叙转述分别”、“行为主体与行为匹配”、“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分别”、“标题正文分别”等具体原则。其次,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权力机构指称序列,考察了我国权力机构指称序列的变化与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提高的关系。再次,我们通过分析政治核心术语指称序列,考察了其变化与我国社会思想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此外,我们还通过对新闻语言中其他的特殊序列,包括我国现代宗教的排序、各民主党派的排序以及国际事务中行为主体的指称序列的分析,考察了序列变化与生活多元化的关系。最后,我们从“新言语行为分析”和范畴化、关联理论等角度讨论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动因和语用原则,对如何促进中国新闻语言的现代性提出我们的认识。并汇总出改革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的一系列建言。

王汉斌,韩勤英[6](2012)在《在彭真身边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忆》文中指出1949年北平解放后不久,王汉斌调到彭真身边担任秘书,1954年调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担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1979年彭真复出后,王汉斌被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1980年任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任中共中央委员;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兼法

姜秀花[7](2012)在《从《妇女研究论丛》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创刊20年来栏目、主题与内容的变化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妇女研究论丛》创刊20年来的栏目变化、刊文情况以及主题与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结论认为,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术性和实践价值都在不断增强。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创新,加强有关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法律与政策研究,促进中国妇女/性别学科建设。

梁中堂[8](2011)在《马寅初事件始末》文中指出马寅初是一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新中国之初担任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除了积极完成党和政府给自己安排的诸多行政职务工作外,还写了许多文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马寅初身为旧知识分子和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委员的双重身份使其能够以北京大学为平台把毛泽东的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顺利地推向全国,为实现党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作出了贡献。马寅初是在党和毛泽东改变对节制生育问题的认识和提出计划生育的主张之后,才有了人口问题的发言和"新人口论"的。1958年和1959年先后由《光明日报》、《新建设》杂志掀起的两次对马寅初的批判,都是在北京大学"双反"运动和学术界"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背景下进行的。马寅初的代表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始终都是被批判的重点。马寅初并非因人口论罹祸,那些批判人口问题的文章也主要是从中寻找其所体现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党和政府没有批判马寅初,康生、陈伯达也与批判活动没有关系。相反,从中央到地方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和理论期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批判活动的事实说明,党对马寅初是有政治担当的。据此,马寅初敢于向民主党派主办的《光明日报》叫板,要与其领导杨明轩、陈此生战斗到底,决不投降。马寅初是在北京大学校办秘书的揭发后血压陡升而退出战场的。马寅初作为旧知识分子被批判的命运可说是在劫难逃。但是,因为党和政府的保护,马寅初仅只受到群众的批判,其待遇却没有受影响。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9](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指出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吴佩华[10](2011)在《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红十字外交,就是在人道主义指引下,中国红十字会以中国政府所签署的国际人道法为依据,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安全,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健康发展,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本文以中国红十字会融入国际社会为线索,在对1949年至2009年共60年间的中国红十字外交历程做全景式描述的基础上,分别对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和中越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外交的过程、内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红十字外交在战争时期可以发挥“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并以发展中日、中美关系和加深中苏关系为例,揭示红十字外交在和平状态下促进与加深邦交的“润滑剂”作用。随后,对中国红十字会对外援助(主要是经济援助)进行考察,表明红十字援外外交是政府外交的反映,这在彰显红十字会博爱胸怀的同时,也促进和加深了中国同其他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红十字外交在维护和促进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统一中,积极贯彻“一个中国”原则,发挥了特殊作用,是和平统一的有力推手。此外,在分析红十字会的特殊性和对其第一届理事会的构成分析基础上,并以中国红十字会促进旅日朝侨归国为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红十字外交是中国推行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有效形式。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继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外交工作,承担了在特殊情况、突发事件中以及政府不便出面办理的有关事宜,是中国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新中国的良好形象,增强新中国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红十字外交属民间外交范畴,与政府外交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其地位与作用是其他民间组织所无法替代的。

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语
    一、 研究缘起
    二、 以往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研究的局限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四、 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五、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20 世纪 8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
        (一) 学科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基本内涵
        (二) “妇女问题”核心概念的基本涵义
        (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四) 妇女受压迫“根源”与“实质”的探究
    二、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
        (一)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 妇女解放的阶段与道路
    三、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相关研究
        (一)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
        (二) 先进性别文化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建构
    四、 国外相关研究
        (一) 中国妇女组织与妇女工作研究
        (二) 中国共产党与妇女运动关系研究
第二章 新时期中共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
        (一) 重申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
        (二) 依据毛泽东思想制定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路线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妇女发展
        (一) 在全社会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二) 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中国妇女运动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历程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保护与自律并举,促进妇女与改革同行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背景
        (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上半叶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
        (三)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叶妇女运动着力点的转变
    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妇女运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纳入妇女发展因素
        (一)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叶:将妇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框架下的参与与行动
    三、 新世纪以来的妇女运动:突破瓶颈,妇女维权与发展机制化
        (一)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贫困妇女生存与生计问题
        (二) 工作重心下移,解决瓶颈问题
第四章 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理论体系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概要
        (一) 理论与“范式”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范式
    二、 新时期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历史方位
        (一) 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 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 妇女运动
        (二) 男女平等
        (三) 妇女发展
        (四) 妇女解放与妇女问题
    四、 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条件与目标
        (一) 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 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目标
    五、 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道路
        (一) 多维协同运行
        (二) “融入”与“契合”
第五章 新时期中共妇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 五四时期的理论资源与继承
        (一) 妇女问题的由来与新时期的探源
        (二) 妇女运动阶级分析与新时期的路径选择
    二、 中共早期妇女解放理论框架与传承、创新
        (一) 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基本涵义的承袭与演变
        (二) 中国妇女解放途径:“三角共盟”与新时期的发展道路
    三、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
        (一) 保障男女平等法律、政策的继承与完善
        (二) 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传承与弘扬
        (三) 从“纳入”到“契合”:妇女发展道路对解放道路的继承与创新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比较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概念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二)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性”范畴与基本主张
        (二) 激进女性主义的“性/社会性别制度”
    三、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女权主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 政治诉求的异同
        (二) 理论范式的同殊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新闻指称序列的研究现状、分析思路和论文框架
    1.1 研究现状
        1.1.1 新闻语言问题的研究现状
        1.1.2 指称问题的研究现状
        1.1.3 序列问题的研究现状
    1.2 分析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理论资源
        1.2.3 技术路径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新闻语言中指称序列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类型
    2.1 序列的基本性质
        2.1.1 序列的基本要素
        2.1.2 序列的一般特性
        2.1.3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特殊属性
    2.2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基本类型
        2.2.1 一般序列与重要序列
        2.2.2 固化序列、半固化序列、非固化序列
        2.2.3 显性序列和非显性序列
        2.2.4 单一序列和非单一序列
    2.3 小结
第三章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与国家的民主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一
    3.1 新闻语言中人物身份指称常见类型
        3.1.1 单纯性指称
        3.1.2 复合性指称
    3.2 新闻语言中人物复合身份指称序列研究
    3.3 新闻语言中不同人物身份指称序列研究
        3.3.1 对新闻报道中两份名单序列的解析
        3.3.2 中央领导层指称序列的一般语用规则
        3.3.3 中央领导层指称序列的最新语用规则
    3.4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3.4.1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3.4.2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3.4.3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四章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与外交的主体——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二
    4.1 与中国主权相关的有争议地名序列研究
        4.1.1 “钓鱼岛”与“尖阁群岛”指称分析
        4.1.2 “南沙群岛”与“斯普拉特利群岛”指称分析
        4.1.3 有关“黄岩岛”指称分析
        4.1.4 “中国南海”与“南中国海”指称分析
    4.2 与中国主权无关的有争议地名序列问题研究
        4.2.1 “北方四岛”与“南千岛群岛”指称分析
        4.2.2 “独岛”与“竹岛”指称分析
        4.2.3 “马岛”与“福克兰群岛”指称分析
    4.3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4.3.1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4.3.2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4.3.3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五章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与社会的法治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三
    5.1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指称序列
        5.1.1 “党政军”与“四大班子”指称序列
        5.1.2 “党委”与“人大”指称序列
        5.1.3 “党委”与“政府”指称序列
        5.1.4 “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指称序列
    5.2 国家司法机构的指称序列
        5.2.1 国家司法机构指称序列的类型
        5.2.2 国家司法机构指称序列的解释
    5.3 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指称序列
        5.3.1 国务院组成部门指称序列的变化
        5.3.2 国务院组成部门指称序列的基本规律
    5.4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与建言
        5.4.1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5.4.2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5.4.3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六章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与思想的现代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四
    6.1 中共指导思想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1.2 邓小平理论
        6.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1.4 科学发展观
    6.2 国家建设目标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2.1.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并列指称的四个现代化
        6.2.2. 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并列指称的四个现代化
        6.2.3.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指称的新四化
    6.3 社会发展目标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3.1. “民主”、“文明”两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3.2. 富强、民主、文明三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3.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4. 社会发展总布局并列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4.1.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2.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3.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4.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5 价值观核心术语序列的变化
        6.5.1. “五讲四美三热爱”指称序列
        6.5.2. “三讲”与“两个治国方略”指称序列
        6.5.3. “八荣八耻”指称序列
        6.5.4. “24字”核心价值观指称序列
    6.6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6.6.1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6.6.2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6.6.3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七章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与生活的多元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五
    7.1 新闻语言中宗教指称序列研究
    7.2 新闻语言中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研究
        7.2.1 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的特殊现象
        7.2.2 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特殊性的成因
    7.3 国际事务中行为主体指称序列
    7.4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与建言
        7.4.1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7.4.2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7.4.3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八章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认知分析
    8.1 空间及其在时间上的投射:新闻语言指称序列排序的基本原则
        8.1.1 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一般原则
        8.1.2 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特殊原则
    8.2 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认知心理
        8.2.1 新闻指称的范畴化
        8.2.2 新闻指称序列的重新范畴化
    8.3 型塑与被型塑:新闻语言指称序列意识形态功能
结语:本文的主要贡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附录:重要指称序列改革的建言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6)在彭真身边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初到彭真身边工作
彭真为建设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呕心沥血
彭真在关键时刻努力跟上毛主席的部署, 同时也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彭真说:《前线》发刊词锋芒是针对“左”的
彭真与小平同志的不同风格
与彭真“劫后重逢”时的喜悦
协助彭真调干部、制定法律
作风民主、襟怀坦白的彭真

(7)从《妇女研究论丛》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创刊20年来栏目、主题与内容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丛》栏目设置与刊文情况
    1. 栏目设置
    2. 刊文情况
二、《论丛》刊文主题与内容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8)马寅初事件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寅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二、马寅初获悉党的领导人转变态度后重提节育主张
三、马寅初的中南海发言和《新人口论》都是毛泽东“讲话”以后的产物
四、马寅初1958年在北京大学的“双反”运动中
五、1958年《光明日报》对马寅初的批判
六、1959年《新建设》和《光明日报》对马寅初的批判
七、北京大学校办秘书对马寅初的致命一击
八、从北大离职到平反前的马寅初
九、结束语
    (一) 马寅初在新中国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二) 在新中国最初的几年里, 党和政府主流的
    (三) 马寅初最早受到的冲击和批判是在1958年席卷全国的“双反”运动中发生的。
    (四) 马寅初是一位经济学家。
    (五) 党和政府没有批判马寅初, 康生、陈伯达也没有插手过批判活动。
    (六) 作为旧知识分子, 本应和其他人一样是历次运动的对象。
    (七) 马寅初并非因“新人口论”罹祸, 人口问题也不是批判他的重点。

(10)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红十字外交的历程
    第一节 重返国际舞台
        一、基础·前提·任务
        二、恢复巩固在国际红十字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三、“新中国外交的一个窗口”
        四、宣扬中国和平外交的一个渠道
    第二节 迈向国际舞台
        一、迈向国际舞台的必然性
        二、支持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三、“广交朋友”
        四、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大而有影响”的成员
    第三节 融入国际社会
        一、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性
        二、率先适应国际格局的转换
        三、备灾·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妇女论坛
        四、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深入健康发展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红十字外交:“化干戈为玉帛”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揭露并积极制止美国侵略朝鲜
        二、配合肃清美国在华的影响
        三、派遣红十字国际医防服务队
        四、努力促使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
        五、“推开铁幕的手”
    第二节 中印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协助遣返印军战俘
        二、主动送还印军阵亡将士的尸骨
        三、“团结与友谊的使者”
    第三节 越南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越战与中国红十字外交的转向
        二、红十字外交的主要方式与内容
        三、“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
    第四节 中越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遣返战俘以推动中越关系的发展
        二、协助政府安置印支难民
        三、促进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和平状态下的红十字外交:国家间关系的“润滑剂”
    第一节 夯实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
        一、协助日侨归国
        二、李德全会长首次访日
        三、协助获得宽赦的日本战犯回国
    第二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助推中美大使级会谈顺利进行
        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试剂”
        三、桥梁与动力:红十字外交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节 中苏友好关系的深化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国际社会中的“亲兄弟”
        二、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
        三、深化中苏友谊的纽带
第四章 红十字援外外交:友谊与博爱的见证
    第一节 援外是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援外能反映其外交
        二、对外援助的多角度透视
    第二节 和平与友谊的的见证
        一、拓展加深与非洲的友谊——以援助非洲为例
        二、展示大国形象——以援助印度洋大海啸为例
第五章 祖国统一中的红十字外交:和平统一的有力推手
    第一节 维护“统一”原则的斗争
        一、“初战告捷”
        二、“一个中国”原则得到认可
        三、挫败台湾红十字会欲合法化的图谋
        四、维护统一原则的其他方面
    第二节 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的特殊作用
        一、力促香港红十字会顺利回归
        二、接纳澳门红十字会
余论:国际统一战线的有效形式
    一、中国红十字外交是国际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二、统战的意向: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的构成为例
    三、统战的实效:以促进旅日朝侨问题的合理解决为例
附录1 中国红十字会对外援(捐)助统计表
附录2 中国红十字外交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

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J]. 胡晓峰,李爱军. 中华医史杂志, 2015(06)
  • [3]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浅析[A]. 刘志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3年(下), 2014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D]. 韩贺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5]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D]. 韩晓晔.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8)
  • [6]在彭真身边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忆[J]. 王汉斌,韩勤英. 中共党史研究, 2012(10)
  • [7]从《妇女研究论丛》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创刊20年来栏目、主题与内容的变化分析[J]. 姜秀花. 妇女研究论丛, 2012(02)
  • [8]马寅初事件始末[J]. 梁中堂.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05)
  • [9]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10]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D]. 吴佩华.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培云同志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