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电容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电容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电容器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民[1](2021)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供电系统大多采用10kV、35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受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经常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同时为了实施监测、测量电网的电压和计量电能,供电系统中大量使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当系统进行倒闸操作或者发生故障时,电压互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就会被破坏,直至电感参数与电容参数达到不利匹配后,引起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励磁饱和,从而发生铁磁谐振过电压,严重影响铁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铁路运输安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工程实践之中,都有多种铁磁谐振抑制措施,但每种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因此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措施的比较分析,选用符合实际的抑制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产生的条件以及分频、基频和高频铁磁谐振过电压的特性,介绍了现场实测数据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和4PT、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等其他抑制措施的原理分析、适用范围分析、仿真分析,综合考虑铁路供电系统常见的铁磁谐振影响因素,诸如系统外界激发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点接地电阻值、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等等,得出每种抑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最后本文结合临哈铁路接引电源的某变电站近年来事故案例,进一步对铁磁谐振具体特征、判断流程、处置方式、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对比各种抑制措施的效果,采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的措施适用于各种全绝缘型电压互感器,具有应用性广泛、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热容量有限、只能限制本PT谐振、影响测量精度等缺陷;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措施具有热容量较高、不影响测量精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难以区分基波谐振和单相接地等缺陷;4PT抑制措施具有主动防御铁磁谐振的优点,但同时具有三角绕组环流较大的缺陷。中性点经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措施具有减少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几率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检测系统接地故障类型不准确等缺陷。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为铁路供电检修维护人员深入了解PT铁磁谐振、设备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判断、工程实践中PT选型及消谐措施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杭浪[2](2021)在《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纺纤维隔膜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隔膜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的问题尚未解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着重研究了电纺制备隔膜影响因素和成锥电压模型。基于正交实验、锥形相似度计算及Sobol法灵敏度分析,开展了电纺制备超级电容器隔膜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纺丝距离对成锥电压的影响最为显着,其灵敏度是溶液表面张力、纺丝喷头外径的1.7倍、15.0倍。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泰勒锥表面电场分布。计算表明,电场模径向分布为Gauss分布,电场模轴向分布为单指数分布。基于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对成锥电压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引入影响程度系数和电压偏移系数,并经FCM聚类分析,减小了成锥电压模型误差。研究表明,修正成锥电压与实验电压平均偏差范围降为0.2~05kV,偏差率范围为5.11%~9.32%。研究认为,在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制备过程中,纺丝距离对成锥电压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在成锥电压计算模型中引入影响程度系数和电压偏移系数,可显着提高成锥电压模型精度。论文对于提高电纺纤维制备效率及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汪功维[3](2021)在《多相流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相流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混合流体形态,其含水率的测量是一个重要的检测参数。由于我国石油开采多采取注水开发的方式,且大多数油田已处于高含水状态。如何实时准确测量原油含水率为正确评估油井产能,及时调整开采方案,优化油气田生产结构提供重要的依据。面对国内石油生产的现状,设计出一套可实时准确监测原油含水率且可靠性高、稳定性好的含水率测量系统意义重大。本文旨在通过对油气水三相混合流体及电磁波传输特性的研究,设计一套能在井下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多相流含水率测量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包括电磁波的传播及衰减,建立油水混合液的介电常数模型,分析含水率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COMSOL仿真软件,对电磁波在不同含水比例的原油中的变化进行仿真,验证了单极天线的可行性;针对高温情况下含水率测量值漂移的情况设计了温度补偿电路;对原油中含一定气体做了理论分析,并且利用COMSOL对电磁波在油气水三相流中的传播进行了仿真。经过理论研究,仿真优化之后,设计了相应的射频激励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幅度相位检波电路、温度补偿电路等,并且设计了对应的软件,形成了一套含水率测量系统。在对软硬件进行联合调试以后,在室内搭建了模拟测试系统并且进行了原油含水率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含水率测量系统在经过温度补偿以及高压测试以后,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较高,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的需求。

张慧英[4](2021)在《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MSCR(Magnetically-Saturated Controllable Reactor,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无功平衡、电压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的重要电磁设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载、冲击性负荷和功率波动大的电源接入,引起电网无功和电压波动越来越频繁,使MSCR在稳定电网电压和调节无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其建模计算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模型大多使用单值磁化特性模型,磁路拓扑也忽略磁通分布不均和漏磁影响。这不但影响了MSCR的研究发展,也使电力系统仿真建模的整体水平受到限制。根据MSCR铁芯结构复杂多样、铁芯处于大范围可调的直流偏磁饱和非线性状态的特点,结合铁芯磁化特性模拟和磁路拓扑确定的研究现状,论文对铁芯非线性磁化特性模拟、磁路拓扑划分、磁路参数确定以及模型求解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论文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的磁特性变化对MSCR工作电流和磁饱和度的影响程度;分析不同频率和不同磁密幅值两种情况下磁滞回线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偏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SCR磁化特性建模中,可忽略温度对磁化特性的影响,可不计外施激励幅值和频率变化对磁化特性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2)为分析铁芯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仿真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动态J-A磁滞模型与MSCR等效铁芯相结合,论文提出计及铁芯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并基于所提磁化模型计算MSCR磁化特性、电流特性和损耗特性;通过与不计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MSCR建模中计及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必要性。(3)基于损耗分离理论和电阻的物理概念,分别以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形式,将经典涡流损耗和局部涡流损耗引入现有磁路段磁滞模型中,提出计及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同时,通过定义磁滞损耗系数,使磁滞电阻计算有了明确的表达式;为克服工程近似计算确定模型参数误差大的问题,将曲线拟合和解析计算相结合,提出分步混合模式的参数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相比,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能明显降低仿真计算误差。从计算耗时、模型结构和参数确定等方面与动态J-A磁滞模型的进行比较,说明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应用于铁芯磁路建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4)基于分段磁路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由均匀区、拐角区和T形区三类磁路段构成的铁芯磁场等效磁路拓扑,并给出进一步细化的拐角区和T形区的等效磁路拓扑;将铁芯磁路拓扑和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结合,建立三类铁芯磁路段的等效磁路。基于磁场分割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整个漏磁场磁路拓扑和磁阀漏磁拓扑,并确定漏磁通管的几何形状和磁导计算方法。计及绕组电阻的频变特性建立MSCR外电路模型,并通过回转器实现其与磁路的耦合。论文中虽以MSCR研究对象,但提出的磁路和绕组的建模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电磁设备的磁路和绕组建模。(5)通过梯形法离散化处理,建立外电路、铁芯磁路段和漏磁路段等MSCR的数值计算子模型,并借鉴数值计算中“隐式”计算“显式”化近似计算处理的方法,将离散化后的铁芯铁芯磁路段方程中部分项进一步“显式”化近似处理,解决非线性迭代引起的计算量大的问题;通过子模型合成总模型方式建立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矩阵方程。(6)以MSCR样机为例,通过将电路-磁路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3D有限元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电路-磁路模型的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MSCR电路-磁路模型能准确地模拟电流、输出功率和损耗等电气量的变化,具有分析磁场分布和磁路参数变化的能力且计算耗时少,也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论文对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也为与MSCR具有类似结构的电磁设备提供新的建模和分析方法,也可为完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方法和优化电力系统网络结构提供支持。

张晓城[5](2021)在《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气溶胶喷印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等优势在电子制造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但目前该技术仍存在过喷及卫星液滴等难以避免的问题。本文从气溶胶喷印头的结构设计入手减小过喷及卫星液滴区域,设计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头。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气溶胶喷印系统,进行主要工艺参数对喷射聚焦影响的仿真研究和对喷印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开展气溶胶喷印制作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构建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头及气溶胶喷印系统。设计具有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头及基于压电陶瓷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气溶胶发生、喷印、温度控制及运动控制四个模块的气溶胶喷印系统。(2)开展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头内部流场的流体仿真分析。建立双层鞘气结构气溶胶喷印头的三维流道模型,使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气溶胶喷印头内流场进行流体仿真分析。通过分析载气、一次及二次聚焦鞘气流量对聚焦喷射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到各流量参数影响聚焦喷射效果的规律,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参照。(3)开展影响气溶胶喷印质量的主要因素实验研究。基于构建的气溶胶喷印系统进行碳化钛油墨喷印线条的实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载气流量、一次及二次聚焦比等影响喷印线条形貌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线宽及线高与载气流量成正比,线宽与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成反比,线高与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成正比。通过实验研究获得较理想的工艺参数组合,并在PET衬底上进行线条印刷,印刷层数为10层时其电阻最小值为2.7Ω。(4)开展基于气溶胶喷印的碳化钛超级电容器电极制作与性能分析。利用构建的气溶胶喷印系统将碳化钛油墨喷印至泡沫镍上,制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并将两片喷印层数为150层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组装成平面对称型超级电容器。通过对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分析,得到单电极的质量比容量与喷印层数成正比,与扫描速率成反比。经计算,CV曲线下最大质量比容量可达35.6 F/g,GCD曲线下质量比容量最大可达21.2F/g,ESR最小可达0.697Ω。经分析,组装超级电容器在2.5W/kg为功率密度时,能量密度达到其最大值为3.1Wh/kg。验证了构建的气溶胶喷印系统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杨佳澎[6](2021)在《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车网匹配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投入运行大幅降低了牵引网中的谐波含量,但其脉宽调制控制方式会产生高次谐波注入到牵引网中,发生高次谐波谐振、放大现象,高次谐波会不仅会对27.5kV侧电气设备及机车造成危害,还会对110kV或220kV电网以及所自用电系统内设备产生损害,严重威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对车网耦合以及牵引网高次谐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牵引负荷高次谐波在牵引网中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次谐波在整个牵引供电系统、平行导线、牵引变压器以及牵引变电所380V低压侧的渗透机理;对高次谐波的危害及关键风险进行分析,阐述高次谐波在27.5kV高压侧对设备和电力机车的影响及危害,以及在380V低压侧对所自用电设备等造成的危害;并针对高次谐波传输问题,提出了对高次谐波测点的布置方案。然后对牵引变电所自用电系统的高次谐波监测方案进行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完整的牵引供电系统和所自用电系统仿真模型,对高次谐波对自用电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仿真及实测数据,采用SVD算法对自用电负荷谐波阻抗参数进行辨识;基于仿真结果设计自用电系统滤波方案及内嵌式高次谐波监测装置,并验证了该套装置的滤波性能。接着基于车载式谐波巡检装置对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的过电压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hufflenet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过电压图像识别方法。利用B2G算法将牵引网中6种典型实测过电压波形映射为灰度图像,输入到Shufflenet网络中进行模型的训练,并从学习率、样本批次大小、网络复杂度以及纹理数量四个方面研究模型参数对分类性能的影响,同时又与其他六种浅层机器学习模型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在很小数据集下快速准确的识别过电压类型,模型的泛化能力强,识别结果可靠。最后对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开发与验证,硬件监测终端基于32位ARM架构嵌入式系统开发设计,通过RS485通信协议与数据传输单元连接,数据传输单元通过2G(4G)/GPRS网络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暂态波形捕捉及存储、异常预警及定位的功能;软件云平台基于ASP.NET环境开发设计,采用B/S架构进行可视化界面及相关算法设计,实现了数据分析处理、异常事件位置捕捉及过电压辨识等功能;并采用内网穿透原理对云平台进行了部署,实现了数据传输、共享以及多用户同时接入的功能。

李文[7](2021)在《变流器中铝电解电容的参数辨识与寿命预测》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电子设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变流器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电力电子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母线铝电解电容是变流器中较易失效的部件之一。本文以变流器中母线铝电解电容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铝电解电容基本特性和老化机理的基础上,针对铝电解电容参数辨识和寿命预测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铝电解电容的基本特性、老化机理及影响因素,重点讲述电容的纹波电流和环境温度对铝电解电容老化的影响,确定了铝电解电容需要监测的特征参数,为铝电解电容参数监测及寿命预测奠定基础。(2)其次根据铝电解电容的等效模型,搭建母线电容参数辨识实验平台,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通过安装在变流器上的传感器提取电容纹波电压,纹波电流和温度信号,随后用NI USB-6002数据采集卡传输到上位机,并设计基于Labview的铝电解电容数据监测系统。之后构造基于五折交叉多层感知机的电容参数辨识系统,将电容的纹波电流、纹波电压、环境温度和电容表面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量,电容的电容值和等效串联电阻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量,实现对变流器母线电容的参数辨识,并通过实验对该方法可行性进行验证。(3)最后对铝电解电容的寿命影响因素与失效判别标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对电容的电容值及等效串联电阻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实现对电容剩余寿命短期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上述研究内容,通过实验与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采用参数辨识及寿命预测方法能够实现对变流器母线电容状态的在线监测,且能够通过辨识出的特征参数实现对电容的寿命预测,从而提高变流器的可靠性,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张家宜[8](2021)在《多模式感知传感器接口的模拟前端电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智能传感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多传感器微系统在工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传感器的模拟前端主要包括接口电路和模数转换器(ADC),其作用是将各种携带传感信息的非电或电可转换信号转化为电压电流信号,最终输出数字二进制码。针对于特定架构和功能设计的模拟前端电路不适用于物联网无线多传感器节点系统,因为这些专用模拟前端无法有效利用高度集成微系统中的共享资源。在可穿戴智能设备、生物医疗电子设备、环境监控系统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均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其模拟前端应该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和低功耗等特性。随着半导体纳米工艺的进步,供电电压的持续降低使得电路动态输入输出范围减小,然而噪声却无法缩放,因此增加了模拟电路对噪声的灵敏度,最终使得模拟电路中的信噪比等参数显着降低,极大地限制了电路的性能。ADC是模数域之间的关键一环,必须寻求便捷、有效的方法来突破工艺发展对ADC性能的限制。本论文的主要设计内容如下:(1)构建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在开关电容器技术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共用一个运算放大器实现可重构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传统的传感器接口电路只针对特定的传感输入类型,每个接口电路对应一个运放。本论文通过开关、电容和电阻实现接口电路的重构,使得多个传感器信号共用同一增益放大器,提高了通用性,可以有效地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功耗。相对于传统基于斩波技术的接口电路,本文可与采样系统兼容,且无需外加滤波器,具有更宽的输入输出摆幅。本文对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容等多种传感器模式分别进行结构分析和电路仿真,实现高度可扩展性的通用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2)为了实现高分辨率的时域ADC设计,本文建立高线性度和宽输入电压范围的电压延迟单元。通过对电压域ADC和时间域ADC的分析对比,时间域ADC的发展顺应CMOS工艺的发展,电源电压的降低是因为工艺制程的不断减小,因此时间分辨率得以提高。为了构建电压域与时间域的桥梁,本文结合电流饥饿技术和体偏置技术,突破了传统结构在高转换线性度和宽输入动态范围上的瓶颈,实现了具有高线性度和轨到轨输入动态范围的新型电压-延迟单元电路;(3)使用XFAB 0.18μm标准CMOS工艺,在Cadence virtuoso中实现了一个VCO型一步式转换的时间域ADC,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压线性范围为400m V,采样率为100k S/s,输入信号频率为42578.125Hz时,对比单端输入模式和差分输入模式的结果,该ADC的SFDR从38.9501 dB提高到70.6534 dB,SNDR由37.9755 dB提高至67.2136 dB,ENOB从6.0159-bits提高为10.8727-bits;采样率为150k S/s时,对比采用不同线性度的电压延迟单元的ADC测试结果,使用线性度更高的延迟单元电路后,该ADC的SFDR提高了约23.3dB,SNDR提高了约13.5dB,ENOB提高了2.2-bits。

许哲翔[9](2021)在《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铁作为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缓解道路交通压力、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铁牵引系统作为地铁电气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方式,对牵引电机的各种运行状态进行高效控制。然而牵引变流器内功率器件的开关过程会产生较高的dv/dt和di/dt,包含丰富的高次谐波成分,形成电磁干扰源,给牵引系统带来了强烈的电磁干扰问题,对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亟需开展地铁牵引系统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以便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其电磁兼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价值。本文以一种420kW牵引变流器构成的地铁牵引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主功率回路的传导干扰进行建模与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电磁干扰源,提出了一种结合数据手册和测试数据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模块的器件级行为模型建立方法,反映了实际开关过程中dv/dt和di/dt,扩展了行为模型的适用工作范围,并通过电路仿真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2)针对传导干扰耦合路径,综合运用了有限元仿真和“阻抗测试—高频模型参数提取”的方法建立了传导干扰路径各组成部件的高频电路模型。根据传导干扰机理,在仿真平台中建立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全电路模型,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仿真误差产生的原因。(3)基于“建模仿真—变参分析—规律总结”的思路,通过已建立的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模型,仿真研究牵引变流器调制策略等参数对系统传导干扰的影响,总结牵引变流器参数对传导干扰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本文围绕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开展研究工作,文中所涉及的传导干扰建模方法及变参分析方法等有助于在牵引系统设计阶段进行传导干扰水平预测评估,从而进行电磁兼容正向设计,使整车传导发射试验能够顺利通过标准检验。

叶磊[10](2020)在《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全球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作为缔约方之一,近十几年来开展了许多针对POPs的监测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较发达地区,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基础数据较为匮乏。PBDEs和PCBs是两类较典型的POPs,其相关产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目前虽已被禁用,但仍能在全球大气环境中发现其残留。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跨度近6年的采样监测工作,共收集了268个大气样品并检出了12种PBDEs和80种PCBs。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区大气中Σ11PBDEs(除BDE-209之外的所有PBDEs)和PCBs的浓度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BDE-209的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若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西安地区PBDEs和PCBs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要高于背景点的污染水平。通过健康风险评价,发现这两类典型POPs对当地儿童的致癌风险处于较低风险水平,对成人的致癌风险处于低、中风险水平。论文分析了影响大气中PBDEs和PCBs浓度分布的相关因素,发现PBDEs与气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但PCBs与温度并不相关。大气中的PBDEs和PCBs均与TSP呈显着相关性,尤以颗粒相表现最为突出。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本文提出并计算了PBDEs的“相对分压偏差值”RP(表示相对分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并将数据分为“Low RP”、“Middle RP”和“High RP”三组,结果表明这三组样品数据和不同的气象条件有关且分布特征较明显。论文通过气粒分配研究,发现PBDEs和PCBs的气粒分配在理论上均未达到平衡。同时,运用Dachs-Eisenreich模型、Falconer-Harner模型和Li-Ma-Yang模型对这两类POPs的气粒分配参数(log KP)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各模型的适用条件。进一步分析可知,POPs的气粒分配行为易受到气象因子、颗粒物和气溶胶特性(相关参数取值)以及普遍存在的“采样干扰效应”的共同作用,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论文从“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潜在源区识别”三个方面对PBDEs和PCBs的污染来源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PBDE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部分省会城市附近,而PCB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表明大气中PBDEs和PCBs的含量分布与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之间关系密切;(2)“主成分分析”表明PBDEs的污染主要来自Penta BDE、Octa BDE和Deca BDE三类商用PBDEs产品的排放,而PCBs污染源则有可能为我国生产的2号和1号PCBs变压器油源;(3)通过“后向气流轨迹”模型,区分了PBDEs、PCBs的本地源和外地源的贡献,同时发现这两类POPs的潜在源区呈现逐渐缩小和集中的变化趋势,且源强值也逐渐变小,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情况逐渐好转。总体来看,论文以西安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污染水平、分布特征、气粒分配行为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对大气中PBDEs和PCBs这两类典型POPs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RP值分组方法,建立了POPs溯源体系,掌握了PBDEs和PCBs在大气中的归趋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积极有效的POPs监测及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影响电容器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电容器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的发展历程
    1.3 铁磁谐振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破坏谐振条件
        1.3.2 阻尼谐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
    2.1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2.1.3 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
    2.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及参数范围
    2.3 铁磁谐振的基本特性
        2.3.1 分频铁磁谐振的特性
        2.3.2 基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2.3.3 高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2.4 铁磁谐振过电压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
    3.2 铁磁谐振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
    4.1 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
        4.1.1 PT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4.1.2 常见的PT高压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消谐器
        4.1.3 中性点阻尼型消谐的特点
    4.2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并接阻尼电阻消谐
        4.2.1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技术机理
        4.2.2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消谐与中性点串接阻尼消谐的区别
        4.2.3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装置改进方案
        4.2.4 微机消谐装置
        4.2.5 可调电阻消谐技术
        4.2.6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仿真分析
    4.3 其他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
        4.3.1 零序电压互感器(4PT)抑制技术
        4.3.2 系统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消谐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践
    5.1 临哈铁路电源接引的那林套海220kV变电站35kV频烧保险故障分析
        5.1.1 故障现象
        5.1.2 使用的电压互感器情况
        5.1.3 检查试验情况
        5.1.4 故障原因分析
        5.1.5 处理措施建议
    5.2 临哈铁路毛德呼热变配电所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故障分析
        5.2.1 基本事件回顾
        5.2.2 实验测试与原因分析
        5.2.3 防治PT爆炸措施的经济性分析
6. 新型消谐装置研究
    6.1 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6.2 消谐装置工作流程
    6.3 消谐装置仿真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t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纺纳米纤维隔膜相关研究
        1.2.2 电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电纺影响因素分析
    2.1 正交实验安排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2 正交实验设计
        2.1.3 正交实验结果
    2.2 电纺影响因素分析
        2.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2.2 泰勒锥锥形相似度分析
    2.3 成锥电压计算模型灵敏度分析
        2.3.1 Sobol法
        2.3.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灵敏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泰勒锥电场分布数值仿真分析
    3.1 电液动力学基础
    3.2 泰勒锥电场分布数值仿真
        3.2.1 COMSOL建模
        3.2.2 泰勒锥电场模分布分析
        3.2.3 电压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4 纺丝距离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5 溶液特性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6 纺丝喷头外径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3 电压偏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成锥电压计算模型
    4.1 计算模型数值拟合
        4.1.1 液滴表面张力计算
        4.1.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修正
    4.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FCM聚类分析
        4.2.1 FCM聚类分析
        4.2.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聚类分析
    4.3 高压脉冲电场下计算模型分析
        4.3.1 脉冲静电纺丝
        4.3.2 直流高压与高压脉冲等效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多相流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相流概述
        1.1.1 多相流及分类
        1.1.2 多相流含水率研究意义及其难点
    1.2 国内外多相流含水率研究技术现状
    1.3 多相流含水率测量技术剖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射频法含水率测量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电磁波的传输特性研究
        2.1.1 均匀平面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2.1.2 均匀平面波在良导电媒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2.1.3 均匀平面波在弱导电媒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2.2 含水原油测量介电常数理论
        2.2.1 介电常数的介绍
        2.2.2 油与水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与介电常数的关系
        2.2.3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2.2.4 油水相对介电常数模型
    2.3 射频法含水率仪影响因素分析
        2.3.1 温度对含水率测量结果的影响
        2.3.2 压力、流速对含水率测量结果的影响
        2.3.3 矿化度对含水率测量结果的影响
        2.3.4 管道内气体对含水率测量结果的影响
        2.3.5 油水混合状态对含水率测量结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水率测量模型的设计和仿真优化
    3.1 含水率测量检测模型的建立
        3.1.1 含水率测量系统中射频传感器的电场理论模型研究
        3.1.2 基于射频传感器的含水率测试系统模型
    3.2 油水两相流中单极天线性能仿真分析
        3.2.1 单极天线测量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油气水三相流单极天线性能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流含水率测量系统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
    4.1 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4.1.1 射频信号源电路的设计
        4.1.2 运算放大电路的设计
        4.1.3 幅度相位检波电路的设计
        4.1.4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4.1.5 通信电路的设计
        4.1.6 电源电路的设计
        4.1.7 存储电路的设计
        4.1.8 主控电路的设计
        4.1.9 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
    4.2 测量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4.2.1 ADC采集程序的设计
        4.2.2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4.2.3 液晶显示程序的设计
        4.2.4 存储电路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室内油水两相流模拟试验
        5.1.1 室内测试系统简介
        5.1.2 试验方案设计
        5.1.3 室内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
    5.2 油水两相流温度试验误差分析及补偿
        5.2.1 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2.2 整体系统测量结果与误差
    5.3 油水两相流室内大循环试验
        5.3.1 试验平台及试验流程
        5.3.2 高压测试
        5.3.3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5.4 油气水三相流室内模拟试验
        5.4.1 油气水三相流室内测试系统简介
        5.4.2 油气水三相流试验方案设计
        5.4.3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5 室外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磁路理论的变压器建模研究现状
        1.2.2 MSCR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MSCR铁芯磁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铁磁材料磁特性影响因素
        2.1.1 温度变化的影响
        2.1.2 外施激励对磁滞效应的影响
        2.1.3 外施激励对涡流效应的影响
    2.2 外部激励对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
        2.2.1 动态J-A磁滞模型
        2.2.2 实例分析外部激励的影响
    2.3 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影响分析
        2.3.1 基于理想小斜率的MSCR磁化模型
        2.3.2 基于动态J-A磁滞模型的MSCR磁化模型
        2.3.3 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工作特性计算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1 磁路基本理论
        3.1.1 磁路理论的基础
        3.1.2 磁通管和磁路基本定律
    3.2 磁路-电路的类比关系
        3.2.1 磁阻-电阻类比法
        3.2.2 磁导-电容类比法
        3.2.3 磁导-电容类比法的应用
    3.3 基于磁导-电容类比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1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2 涡流损耗瞬时损耗功率的计算
        3.3.3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4 模型参数确定
    3.4 磁路段瞬时功率损耗计算
    3.5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分析
        3.5.1 方圈的仿真模型
        3.5.2 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
        3.5.3 磁滞模型比较
    3.6 小结
4 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磁路模型
    4.1 MSCR磁场分布
        4.1.1 MSCR铁芯磁场分布
        4.1.2 MSCR漏磁场分布
    4.2 MSCR铁芯磁场等效磁路
        4.2.1 铁芯拐角区等效磁路
        4.2.2 铁芯T形区等效磁路
        4.2.3 MSCR铁芯磁通管的几何尺寸
        4.2.4 基于改进的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的磁路模型
    4.3 MSCR漏磁场磁路拓扑及磁导计算
        4.3.1 漏磁场磁通管几何尺寸
        4.3.2 漏磁导计算
    4.4 MSCR等效磁路
    4.5 外电路等效模型
        4.5.1 计及频变特性的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
        4.5.2 外电路模型
    4.6 MSCR电路-磁路模型
    4.7 小结
5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求解
    5.1 外电路的数值计算
        5.1.1 电阻和电感的离散化
        5.1.2 回转器的离散化
        5.1.3 基于梯形法的外电路方程
    5.2 MSCR磁路模型的数值计算
        5.2.1 基于梯形法的漏磁路段数值计算
        5.2.2 铁芯磁路段的数值计算
        5.2.3 MSCR磁路方程
    5.3 MSCR电路-磁路模型方程
    5.4 MSCR工作特性计算
        5.4.1 工作电流计算
        5.4.2 有功损耗和无功功率计算
        5.4.3 磁通和磁密计算
    5.5 电路-磁路模型的数值求解
        5.5.1 模型离散化的分析
        5.5.2 铁芯磁路段数值计算分析
        5.5.3 离散化模型的求解
    5.6 小结
6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6.1 铁芯磁路参数计算
        6.1.1 铁芯磁路段参数计算
        6.1.2 漏磁导计算
    6.2 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的参数计算
    6.3 工作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6.3.1 工作电流分析
        6.3.2 无功功率分析
        6.3.3 损耗特性分析
    6.4 磁场分布计算分析
        6.4.1 3D场路耦合模型仿真
        6.4.2 磁场计算与对比分析
    6.5 MSCR电路-磁路模型在电力系统仿真的应用
        6.5.1 基于MSCR的无功补偿系统
        6.5.2 无功补偿系统仿真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溶胶喷印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溶胶喷印系统研究
        1.2.2 气溶胶喷印实验研究现状
        1.2.3 气溶胶喷印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气溶胶喷印系统构建及喷印头设计
    2.1 气溶胶喷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气溶胶发生装置的设计
        2.2.1 气溶胶发生装置器件选型
        2.2.2 气溶胶发生装置的结构设计
    2.3 双层鞘气结构气溶胶喷印头设计
    2.4 温度及运动控制模块
        2.4.1 温度控制模块
        2.4.2 运动控制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层鞘气气溶胶喷印头建模及仿真
    3.1 离散相流体基础理论
    3.2 双层鞘气气溶胶喷印头流场模型
    3.3 影响聚焦喷射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3.3.1 载气流量
        3.3.2 一次聚焦鞘气流量
        3.3.3 二次聚焦鞘气流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溶胶喷印线条形貌实验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 线条形貌的测量方法
    4.3 喷印线条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4.3.1 衬底温度
        4.3.2 喷射距离
        4.3.3 载气流量
        4.3.4 一次聚焦比
        4.3.5 二次聚焦比
        4.3.6 喷印层数
    4.4 工艺参数优选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印制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5.1 实验方案
        5.1.1 超级电容器电极制作方案
        5.1.2 超级电容器电极表征方法
    5.2 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作及性能分析
        5.2.1 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作
        5.2.2 超级电容器电极结构分析
        5.2.3 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化学分析
    5.3 碳化钛超级电容器组装及性能分析
        5.3.1 组装碳化钛超级电容器
        5.3.2 碳化钛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牵引网高次谐波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1.2.2 牵引网高次谐波治理研究现状
        1.2.3 谐波阻抗参数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过电压类型分类及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5 牵引网高次谐波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安排
2 牵引供电系统高次谐波传播特性
    2.1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传播路径分析
        2.1.1 V/v接线牵引变电所模型
        2.1.2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横向传播机理分析
        2.1.3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纵向传播机理分析
    2.2 高次谐波的危害及关键风险分析
    2.3 高次谐波在线综合监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所亭自用电滤波装置的谐波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
    3.1 高次谐波对低压自用电系统的影响分析
        3.1.1 基于实测数据的影响及量化分析
        3.1.2 基于仿真数据的影响及关键因素分析
    3.2 自用电负荷谐波阻抗的参数辨识
        3.2.1 低压自用电系统数学模型及电路模型
        3.2.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辨识方法
        3.2.3 谐波阻抗辨识参数的应用探讨
    3.3 低压滤波装置设计与内嵌式监测系统开发
        3.3.1 低压滤波装置的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3.3.2 基于二阶HPF的低压侧谐波抑制方案
        3.3.3 低压谐波抑制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3.3.4 内嵌式谐波监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3.4 案例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频谐振过电压识别方法
    4.1 动车组高压供电系统过电压特征
        4.1.1 机车过分相过电压
        4.1.2 工频过电压
        4.1.3 高频谐振过电压
        4.1.4 铁磁谐振过电压
    4.2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过电压信号辨识思路
        4.2.1 基因特征
        4.2.2 过电压灰度图像映射算法及特征提取
        4.2.3 特征选择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过电压信号辨识算法设计
        4.3.1 ShuffleNet网络架构
        4.3.2 数据集获取及数据预处理
    4.4 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
        4.4.1 模型训练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软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综合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关键技术
    5.2 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5.2.1 监测终端硬件架构
        5.2.2 电压采集模块的设计
        5.2.3 电流采集模块的设计
        5.2.4 主控核心STM32F407ZGT6 最小系统
        5.2.5 GPS+北斗定位模块
        5.2.6 SD卡存储模块设计
        5.2.7 监测终端硬件成品展示
    5.3 通信方案设计与实现
        5.3.1 DTU数据传输模块
        5.3.2 数据链路层的设计
    5.4 基于云平台概念的综合监测及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
        5.4.1 B/S架构
        5.4.2 云平台的开发与设计
        5.4.3 数据库设计
        5.4.4 Web云平台的发布与部署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内嵌式谐波监测装置程序源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变流器中铝电解电容的参数辨识与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与现状
        1.2.1 电容参数监测的研究现状
        1.2.2 电容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铝电解电容基本特性及老化机理
    2.1 铝电解电容的基本特性和等效模型
    2.2 铝电解电容老化机理
    2.3 铝电解电容老化影响因素
        2.3.1 纹波电流对电容老化影响因素分析
        2.3.2 环境温度对电容老化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流器母线电容在线参数辨识实验
    3.1 变流器直流母线电容在线参数辨识系统设计
    3.2 变流器的硬件电路
        3.2.1 主回路电路
        3.2.2 电流采集电路
        3.2.3 母线电压采集电路
        3.2.4 智能功率模块
    3.3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3.3.1 电流采样电路
        3.3.2 电压采样电路
        3.3.3 温度传感器采样电路
    3.4 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3.4.1 Labview与采集卡的通信
        3.4.2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3.5 基于多层感知机的电容参数辨识
        3.5.1 多层感知机的网络结构和算法
        3.5.2 实验验证
        3.5.3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电解电容寿命预测及分析
    4.1 铝电解电容的寿命影响因素与失效判别标准
    4.2 LS-SVM基本原理及特点
    4.3 基于LS-SVM的电容寿命预测
        4.3.1 铝电解电容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多模式感知传感器接口的模拟前端电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传感器模拟前端电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研究现状
        1.2.2 时间域ADC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介绍
    2.1 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的实现方式和分类
    2.2 基于现场可编程模拟阵列(FPAA)的传感器接口电路
        2.2.1 检测电压传感器模式
        2.2.2 检测电流传感器模式
        2.2.3 检测电容传感器模式
        2.2.4 检测电阻传感器模式
    2.3 基于开关电容器(SC)技术的传感器接口电路
        2.3.1 检测电压传感器模式
        2.3.2 检测电流传感器模式
        2.3.3 检测电容传感器模式
        2.3.4 检测电阻传感器模式
    2.4 基于斩波稳定技术CHS的传感器接口电路
    2.5 各类型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C概述
    3.1 传统的电压域ADC
        3.1.1 SAR ADC
        3.1.2 Flash ADC
        3.1.3 Pipeline ADC
        3.1.4 时间交织(Time-Interleaving)ADC
    3.2 时间域ADC
        3.2.1 主要工作原理
        3.2.2 电压时间转换器(VTC)
        3.2.3 时间电压转换器(TDC)
        3.2.4 两步式时间域ADC数学模型分析
        3.2.5 一步式时间域ADC数学模型分析
    3.3 衡量ADC性能的主要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电压-延迟转换电路设计
    4.1 基本数字延迟模块:反相器
        4.1.1 下降时间
        4.1.2 上升时间
        4.1.3 传播延迟
    4.2 高线性度电压-延迟电路的设计
        4.2.1 基于并联电容器技术的单元设计
        4.2.2 基于简单电流饥饿技术的延迟单元设计
        4.2.3 电流饥饿反相器与常规反相器并联技术
        4.2.4 电流饥饿反相器与常规反相器级联技术
        4.2.5 数字可编程延迟单元技术
        4.2.6 可变电阻技术
        4.2.7 交叉耦合技术
        4.2.8 体偏置技术
        4.2.9 不同电压-延迟电路的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5.1 传感器模拟前端电路整体拓扑结构
    5.2 可重构多传感器接口电路
        5.2.1 电压传感模式
        5.2.2 电流传感模式
        5.2.3 电容传感模式
        5.2.4 电阻传感模式
    5.3 时间域ADC设计
        5.3.1 ADC的系统结构
        5.3.2 ADC的非理想因素分析
        5.3.3 ADC整体MATLAB建模与仿真
        5.3.4 电压-延迟转换器设计
    5.4 时间域ADC电路验证及仿真
        5.4.1 时域ADC低通滤波特性仿真分析
        5.4.2 单端模式和差分模式下的ADC频谱特性对比
        5.4.3 不同线性度的电压延迟单元对ADC频谱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基础
        1.2.1 牵引系统传导干扰机理分析
        1.2.2 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建模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2 IGBT模块动态模型研究
    2.1 IGBT模块模型介绍
    2.2 多种测试条件下双脉冲测试
        2.2.1 双脉冲测试原理及布置
        2.2.2 双脉冲测试步骤
        2.2.3 双脉冲测试结果
    2.3 结合数据手册和测试的IGBT模块器件级行为模型
        2.3.1 基于数据手册提取IGBT模块模型静态参数
        2.3.2 基于双脉冲测试提取IGBT模块模型动态参数
        2.3.3 IGBT模块器件级行为模型及验证
    2.4 小结
3 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全电路模型建模仿真
    3.1 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研究平台
    3.2 结构件高频寄生参数
    3.3 无源元件高频参数
        3.3.1 无源元件高频模型
        3.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提取
        3.3.3 无源元件高频参数提取实例
    3.4 供电线缆高频模型
    3.5 感应电机高频阻抗模型
        3.5.1 感应电机的共模差模阻抗测量
        3.5.2 矢量匹配法及网络函数的等效电路
        3.5.3 感应电机高频阻抗模型参数提取
    3.6 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仿真
        3.6.1 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全电路模型
        3.6.2 各端口传导干扰仿真结果及误差分析
    3.7 小结
4 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影响因素
    4.1 不同调制策略影响
        4.1.1 不同转速下调制策略
        4.1.2 各调制策略对系统传导干扰影响
    4.2 直流负母线外加Y电容影响
    4.3 箱体接地方式影响
        4.3.1 共模传导干扰回路分析
        4.3.2 箱体接地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学术成果

(10)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1.1.2 斯德哥尔摩公约
        1.1.3 我国的履约情况
    1.2 多溴联苯醚(PBDEs)简介
        1.2.1 溴系阻燃剂(BFRs)
        1.2.2 PBDEs的结构和性质
        1.2.3 商业用PBDEs产品
        1.2.4 PBDEs的历史生产情况
        1.2.5 PBDEs的全面禁用
    1.3 多氯联苯(PCBs)简介
        1.3.1 PCBs的结构和性质
        1.3.2 in-PCBs和 dl-PCBs
        1.3.3 PCBs的危害
        1.3.4 PCBs的历史生产情况
        1.3.5 PCBs的全面禁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现状
        1.4.2 “关中城市群”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1.4.3 气粒分配研究现状
        1.4.4 源解析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
    2.2 气粒分配模型
        2.2.1 Junge-Pankow吸附模型
        2.2.2 Falconer-Harner吸收模型
        2.2.3 Dachs-Eisenreich模型
        2.2.4 Li-Ma-Yang稳恒态模型
    2.3 后向轨迹模型
        2.3.1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模型(HYSPLIT)
        2.3.2 轨迹聚类分析法
        2.3.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2.4 研究区域概况
        2.4.1 西安市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2.4.2 西安市气候特征
        2.4.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2.5 样品采集
        2.5.1 采样点设置
        2.5.2 采样时间及气象资料
        2.5.3 采样仪器及方法
    2.6 样品的前处理
        2.6.1 样品萃取
        2.6.2 样品净化与浓缩
    2.7 仪器分析
        2.7.1 PBDEs的测定
        2.7.2 PCBs的测定
    2.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8.1 空白样品实验
        2.8.2 穿透实验
        2.8.3 代标回收率
        2.8.4 检测限
3.西安市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 PBDE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1 PBDE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1.2 PBDE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2.1 PCB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2.2 PCB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3 in-PCBs的分布特征
    3.3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POPs污染程度的比较
        3.3.1 PBDE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3.2 PCB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大气中PBDEs和 PCBs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季节和年度变化分析
        4.1.1 PBDE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2 PCB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3 in-PCBs的季度和年度变化
    4.2 气象因子对POPs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4.2.1 气象因子对PBDEs的影响分析
        4.2.2 气象因子对PCBs的影响分析
    4.3 PBDEs、PCBs和 TSP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5.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气粒分配研究
    5.1 气粒分配模型的应用
        5.1.1 对PBDE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1.2 对PCB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2 三种气粒分配模型的对比分析
        5.2.1 对各同族体的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2 对不同温度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3 对不同K_(OA)值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4 气粒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及POPs溯源体系建立
    6.1 国内PBDEs和 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
        6.1.1 国内PBDE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1.2 国内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2 基于受体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
        6.2.1 PBDEs的来源解析
        6.2.2 PCBs的来源解析
    6.3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源区识别研究
        6.3.1 后向气团轨迹的聚类分析
        6.3.2 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
        6.3.3 不同时期PBDEs和 PCBs的潜在源区分析
    6.4 POPs溯源体系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7.西安市大气中PBDEs、PCBs的健康风险评价
    7.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7.2 dl-PCBs及毒性当量水平分析
    7.3 呼吸暴露水平评估
    7.4 致癌风险评价
    7.5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创新点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与项目情况

四、影响电容器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D]. 张天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D]. 杭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多相流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D]. 汪功维.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慧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5]双层鞘气结构的气溶胶喷印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 张晓城.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6]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D]. 杨佳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变流器中铝电解电容的参数辨识与寿命预测[D]. 李文.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8]多模式感知传感器接口的模拟前端电路研究与设计[D]. 张家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地铁牵引系统传导干扰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哲翔. 浙江大学, 2021(08)
  • [10]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D]. 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影响电容参数测量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