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台地震旦系-早寒武世火山灰层的地层意义

扬子台地震旦系-早寒武世火山灰层的地层意义

一、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Sinian-Early Cambrian volcanic ash bed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论文文献综述)

梁霄,李香华,徐剑良,何嘉,韩友平,崔健,李郭琴,寇一龙[1](2021)在《从优质烃源岩到储层: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的四川盆地中西部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探前景》文中认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继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后的又一个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层系,但关于该盆地中西部地区下寒武统地层划分比对尚存在着争议,因而制约了对该区下寒武统页岩气的研究和评价。为此,在系统梳理作为常规油气烃源岩的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与时间框架、黑色泥页岩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其深埋藏—强隆升—强改造的构造背景,研究了下寒武统页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与页岩气富集条件,并指出了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参照国际寒武纪地层与时间对比序列,该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时间—空间分布关系受震旦系—寒武系界面差异性控制,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并不都是纯黑色岩系;(2)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的四川盆地中西部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厚度差异大,绵阳—长宁拉张槽中北段内是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沉积中心,是页岩气的最佳富集区;(3)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在四川盆地存在局部中等成熟度的分布区域。结论认为,在有效解决4 000 m深层工程压裂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除了四川盆地威远构造以东资阳—内江—大足为最有利勘探地区以外,川西坳陷北段前陆扩展变形带的矿山梁—碾子坝—河湾场地区与米仓山前缘地区也可以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赵振洋[2](2021)在《中扬子北缘城口-鄂西裂陷槽二叠纪硅质岩成因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城口-鄂西裂陷槽位于华南中扬子北缘,该裂陷槽于中二叠世发生初始裂陷,经晚二叠世进一步扩张发展,至二叠/三叠纪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形成基本格局,在早三叠世填平补齐。作为与开江-梁平裂陷槽极为相似的构造单元,后者环槽缘地区已取得一系列油气勘探成果,而研究区油气勘探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针对城口-鄂西裂陷槽动力学目前尚存的较大争议,论文从岩石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出发,选取裂陷槽二叠纪层状硅质岩和与其互层产出的火山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硅质岩成因、沉积环境及硅质来源的同时,对火山灰源区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厘定,最终探讨裂陷槽的形成机制。首先通过收集前人文献数据,整合了包含研究区在内的中下扬子北缘所有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剖面,以硅质岩主量、稀土元素为变量,对每条剖面所有样品同种元素含量分别取平均值,重新系统地厘定其成因,同时也就前人对硅质岩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完善;其次通过文献调研及野外地质调查,采集了鄂西恩施地区猫儿山及铁炉口两条剖面的PTB大隆组、大冶组硅质岩样品及火山灰夹层,实验分析了硅质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及火山灰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系统地厘定了硅质岩成因、火山灰源区以及火山灰对硅质岩的硅质贡献;最后结合华南二叠纪主要地质事件的梳理,基于构造背景对以上结论进行检验对比,从而探讨裂陷槽的动力学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下扬子北缘孤峰组层状硅质岩,其主要为生物成因而非热液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环境,而个别地区因受火山活动及断裂影响向热液成因过渡;PTB火山灰的沉降及海解为PTB硅质岩的沉积提供了硅质贡献。华南PTB火山灰具长英质特征,锆石产于弧或造山带相关的构造背景,具有陆壳亲缘性,锆石U-Pb年龄在255.4±1.4 Ma至248.3±1.3 Ma之间,εHf(t)变化范围为-8.6~1.1,可能来自东南亚三江地区的江达-维西火山岩带。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二叠纪在东古特提斯地区存在地幔柱统一构造背景,研究区硅质岩及其火山灰夹层指示了中-晚二叠世随着峨眉山玄武岩的广泛喷发及扬子地块南北两侧东古特提斯洋的关闭,扬子北缘在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城口-鄂西裂陷槽。

盛贤才,肖传桃,梁西文,刘漪,甘玉青[3](2020)在《鄂西地区寒武系底部层状硅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为探讨鄂西地区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沉积转换机制,对鄂西长阳黄家坪、鹤峰白果坪岩家河组底部层状硅质岩通过主微量(含稀土)元素测试开展成因分析。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硅质岩分为2类:Ⅰ类硅质岩具有相对较高SiO2质量分数(平均96.75%),较低的Al2O3质量分数(平均0.13%)与TiO2质量分数(小于0.01%),Al/(Al+Fe+Mn)在0.36~0.88之间,氧化物双变量图解落入生物成因硅质岩区;富集亲下地壳和地幔元素Ni、Co、Ag、V和热水沉积敏感元素Sb、As、Ba、U等;稀土总质量分数较低,重稀土富集,具有Ce轻度负异常(平均0.74)和Eu正异常(平均1.56),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左倾,应为受热水作用影响的生物成因硅质岩;Ⅱ类硅质岩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质量分数(平均85.77%),较高的Al2O3质量分数(平均4.06%)与TiO2质量分数(平均0.20%),Al/(Al+Fe+Mn)在0.63~0.95之间,氧化物双变量图解更接近火山成因硅质岩区;富集亲下地壳和地幔元素Cr、Ni、Co、Ag、V和热水沉积敏感元素Sb、As、Ba、U等;稀土元素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具有Ce轻度负异常(平均0.76)和Eu轻度负异常(平均0.85),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变化平缓,应为受火山作用影响的硅质岩。结合前人报道鄂西地区寒武纪初岩家河组、牛蹄塘组下部火山作用、热水沉积的相关记录,认为层状硅质岩的形成主体应为早寒武世初期兴凯运动在鄂西地区的构造响应,兴凯运动对鄂西地区沉积转换、烃源岩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陆扬博[4](2020)在《上扬子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定量表征及沉积过程恢复》文中研究表明奥陶纪–志留纪是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全球板块构造聚敛及气候环境重大变迁使得生物的生存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导致了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该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地质与环境事件,如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退和海泛淹没、上升流活动趋于活跃、局域性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并在该转折期形成了中国南方颇具规模、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巨大价值的黑色页岩层系。然而,关于该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在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是如何形成及分布的基本问题,如多重地质事件影响下的古海洋环境变迁、富有机质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与内部岩相的沉积构成,不同类型岩相的成因机理及其沉积过程,脆性矿物和有机质的来源等缺乏深入探讨。本文综合利用钻井、露头和地球化学测试(0.01-1m间距)资料,在建立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五峰组和龙一段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查明了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探讨等时地层格架下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类型与多重沉积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不同古海洋条件下的岩相成因及其沉积过程(多重地质作用–控制因素耦合过程);阐明了脆性矿物有机硅和有机质的来源,进而建立了多重地质作用(或控制因素)联控的页岩岩相成因模式,提出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质页岩岩相甜点段的预测评价模型。其主要认识如下:1)在笔石带分层约束及天文旋回地层年代标尺精细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奥陶纪–志留纪重大转折期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多学科结合,综合利用研究区内的钻井岩芯和测井、露头剖面和高密度地化测试数据等资料,在层序界面精细识别的基础上,将五峰组凝缩段(包括观音桥段)划分为4个受三级海平面变化驱动的旋回周期,结合笔石带年龄,确定每个三级旋回的时限约1.2-myr,所对应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2cm/kyr;龙一段为1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体系域(海进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和8个四级准层序组,其每个四级准层序组时限约为405-kyr,所对应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2.5cm/kyr。结合收集的120条野外剖面、258口钻井的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查明了各层序单元在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的时空分布,揭示出了其具有“三洼二隆”古地理格局,同时各洼陷中其沉积沉降中心具有逐渐向西北迁移及隆–洼地形分隔逐渐加大的演化规律。2)在等时地层格架下开展页岩岩相划分及多重沉积非均质性精细表征,恢复了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各层序单元发育时期的页岩岩相空间配置关系。在参考前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沉积构造–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为一体的页岩岩相三端元的4大类和13亚类分类方案。通过威远–长宁、涪陵、鄂西等地区典型钻井岩芯观察、室内薄片鉴定,TOC含量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精细划分了五峰组、观音桥层、龙一段层序的页岩岩相类型,理清了不同页岩岩相的多重沉积非均质性特征,结合跨洼陷沉积断面图和岩相时空分布图的精细编制,查明了不同页岩岩相在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的时空分布。研究表明,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的各洼陷中,岩相分布与古构造、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及其沉积时的突发地质事件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受古构造地貌分隔的沉积分区(洼陷中心、下斜坡、上斜坡和隆起边缘)具有覆水深度、氧化–还原和古生产力等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直接控制了沉积分区页岩岩相类型、组成及分布范围。3)通过威远–长宁、涪陵、鄂西各洼陷的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参数标准剖面的建立,探讨了奥陶纪–志留纪重大转折期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对不同类型页岩岩相发育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火山喷发、冰期、上升流、底流和陆源输入等事件在上扬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内不同层序体系域中的沉积记录,探讨了其起始时间、作用强度、波及范围及对页岩岩相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地质事件相互间的联动机制,对上扬子克拉通内局限海产生了叠加效应,最终通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输入强度指标所体现,并清晰地记录在不同洼陷、不同层位占主导的页岩岩相中。同时,在同一海平面背景下,毗邻秦岭洋的外陆棚(鄂西洼陷)易受上升流或底流作用影响,为半开放或弱局限海环境;中陆棚(涪陵洼陷)次之,为适度局限海环境;内陆棚(威远–长宁洼陷)为适度局限–强局限海环境;从而导致各洼陷中其页岩岩相类型、沉积特征及其分布的差异。明确了火山灰是诱发生物硅(放射虫、海绵骨针、硅藻)和烃类生物(疑源类和藻类)勃发富集,并促进氧最小带的形成,从而在适度局限或强局限海内发育富有机质的硅质页岩相的成因机理。4)分析各洼陷、各层序单元页岩岩相的基本特征、表征参数、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的差异性,提出了全球性(如板块聚敛、冰期、海泛和海退)和局域性地质事件(火山喷发、上升流、底流、陆源输入)联控机制下的页岩岩相成因模式。其中,五峰组凝缩段和龙一段海进体系域的硅质页岩相,为强局限海在火山喷发和上升流协同控制下高生物硅和有机质的成因模式:滞流、低沉积速率(<1cm/ky)、缺氧(V/Cr>4)、高古生产力(Ba/Al>300ppm/%)及高TOC%>4。龙一段早期高位体系域的混合质页岩相,为适度局限海在底流控制下的中生物硅和有机质的成因模式:滞流、低速底流、中沉积速率(>1-2cm/ky)、贫氧(V/Cr>2-4)、中古生产力(Ba/Al>200-300ppm/%)及中TOC%>2-4。龙一段晚期高位体系域灰质–泥质页岩(或泥岩)相,为弱局限海在强制性海退陆源输入主控下的高粘土–低有机质的成因模式:低速流动、较高沉积速率(>4cm/ky)、贫氧–氧化(V/Cr<2)、低古生产力(Ba/Al<200ppm/%)及低TOC%<2。明确了五峰组(凝缩段)和龙一段海进体系域的高生物硅和有机质的硅质页岩相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质岩相甜点段。

李军[5](2019)在《贵州岑巩寒武系底部钒矿标志层地球化学及成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色岩系的成矿性与含矿性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近些年来,地质学家们对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中多金属矿的矿物学特征、赋存形式、形成环境、成矿年龄、成矿机理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寒武系底部多金属元素富集成矿先后顺序,矿层区域对比划分未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前人对岑巩钒矿区基本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成因等方面开展了一定工作,部分学者对多金属标志层的岩性、组构特征等已进行初步研究,但缺少对岑巩钒矿地球化学特征、标志层粉砂岩与钒矿形成之间联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多金属矿和岑巩钒矿床研究,深入探讨寒武系底部的重晶石、钒、镍、钼、磷多金属层之间成矿年龄、成岩成矿环境、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对比分析镍-钼、钒、磷矿成矿序列;通过对目前最大的黑色岩系型岑巩注溪钒矿床典型含矿剖面精细实测,展开岩石学、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探讨矿床形成环境、成因和标志层与该区钒矿床成矿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和结论:(1)寒武系底部多金属元素成矿序列自下而上初步确定成矿序列为:磷矿-重晶石矿-钒矿-镍钼矿成矿序列。(2)在震旦-寒武系留茶坡组(Z∈lc)、寒武系九门冲组一段(∈1jm1)的深灰色-黑色硅质岩与炭质泥岩中,浅灰绿色粉砂岩标志层是钒矿找矿的直接标志。标志层含结核浅灰绿色粉砂岩矿物组成为石英、粘土矿物、绿泥石、黄铁矿、钒磁铁矿、重晶石等,有显微鳞片状结构和层状构造、结核状构造。该岩层及附近碳质泥岩中V、Mo、Ni、Ba、P、Cr、Mg、Zn、K、Na、Al等元素富集。(3)标志层浅绿色粉砂岩及附近炭质页岩δCe、Ceanom和岩性特征,表明标志层为氧化沉积环境,黑色页岩、硅质岩、灰岩等形成于还原或贫氧环境。(4)多金属元素的富集、Al2O3-SiO2图解和w(REE)-w(La/Yb)N图解、U/Th等表明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和深源物质加入。根据标志层地球化学、矿物学等特征,建立钒矿成矿机理为海底喷流作用提供成矿物质,而在深海盆地缺氧环境下,短暂陆源碎屑流进入缺氧盆地,带来的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富含粘土矿物的粉砂岩(标志层),其不仅使海底短暂充氧,而且粉砂岩中的水云母、绿泥石、磁铁矿、有机质等与海水中V发生交代、吸附作用,使钒富集成矿。

朱茂炎,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张俊明,赵方臣,Soo-Yeun AHN,苗兰云[6](2019)在《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寒武纪是显生宙第一纪,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地球从微生物为主导的前寒武纪生态系统转变为以动物为特征的显生宙生态系统.然而,全球寒武纪地层对比困难,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严重制约寒武纪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历史的研究.文章简要介绍国际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系统的形成历史和已经建立的幸运阶、鼓山阶、古丈阶、排碧阶和江山阶的定义与"金钉子"(GSSP),概述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和第十阶底界厘定工作进展,重点阐述寒武系底界的全球对比问题,以及寒武纪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简要回顾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对以华南为基础的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进行了修订,新建肖滩阶作为中国寒武系第二阶.全面介绍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构造地层分区寒武纪综合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并对中国不同地层分区寒武系底部地层发育特征、底界识别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对三个主要地层分区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建议.

吴蓝宇[7](2018)在《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富有机质页岩通常形成于地球演化中特定的地质时代与地质环境,是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地球复杂动力系统演化的标志和体现。中国上扬子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富含硅质矿物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过程和发育特征受地质时期环境突变影响明显。论文的目的是在建立研究区高频(四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阐明等时格架内页岩岩相的发育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保存在页岩中的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沉积构造、生物和地化)信息,厘定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火山事件、赫南特冰期事件、底流事件和浊流事件及其演化序列;探讨地质事件对沉积环境和页岩沉积物组分与来源的影响,最后建立由四重地质事件联合作用的页岩成因模式,揭示该成因模式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意义。首先,综合利用测井、岩心观察、野外露头、矿物成分以及古生物参数,对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充填进行了研究。在识别3个层序界面和2个最大海泛面的基础上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由下至上,第一个三级层序(Sq1)由以硅质页岩相为主的五峰组海侵体系域(TST1,包括准层序组1)和以灰质泥岩/硅质泥岩为主的观音桥层高位体系域(HST,包括准层序组2)构成;龙马溪组一段为第二个三级层序(Sq2),由以硅质页岩相为主的海侵体系域(TST2,包括准层序组3和4)、以混合质(硅质和粘土质)页岩相为主的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包括准层序组5、6和7)和以粘土质页岩相为主的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包括准层序组8、9和10)构成。等时格架内页岩岩相的总体变化呈现出:从TST1—HST,碳酸盐矿物含量略有增加;从TST2—LHST,硅质矿物含量减少而粘土矿物增加。在建立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应用页岩岩矿、沉积构造以及古生物特征,厘定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火山事件、赫南特冰期事件、底流事件和浊流事件。特征的含斑脱岩相组合指示TST1和TST2沉积时期曾发生火山活动。根据斑脱岩发育分段性特征,将TST1划为斑脱岩密集段:斑脱岩发育频次(层数/百万年)>1.5且斑脱岩累计厚度比(斑脱岩厚度/页岩厚度)>1%,代表第一幕剧烈且高频次的火山活动;TST2划为斑脱岩稀疏段(频次<1.5且累计厚度比<1%),代表第二幕温和且低频次的火山活动。HST(观音桥层)沉积期出现的赫南特贝和灰质泥岩岩相指示该阶段受赫南特冰期事件影响,海平面下降主要影响到了黔中古陆附近,远离古陆的涪陵—南川区块主要受盛冰期海水温度降低的影响。冰期后的海侵主要作用于TST2沉积期。EHST沉积时期(主要为准层序组6和7)发育的牵引构造、矿物和笔石的定向性以及砂泥互层“沉积物漂积体”指示底流事件的作用在该阶段强烈。LHST沉积阶段发育的鲍马序列、不规则冲刷面和变形构造以及粘土矿物和粉砂物质的增加反映浊流事件造成该阶段更加动荡的水体环境和陆源输入量的增多。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典型钻井岩心的基础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对由四重地质事件控制的页岩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富有机质页岩动态演化模式如下:TST1沉积时期,剧烈且高频次的火山活动对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具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火山灰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生产力,为生物硅及有机质的富集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产生极度缺氧的环境提高了有机质的埋藏量和保存率。HST沉积时期中有机碳的灰质泥岩/硅质泥岩是赫南特期冰川事件导致的海水温度降低和海平面略有下降直接影响的结果。第二幕温和且低频次的火山活动、冰期后形成的有利保存条件、气候转暖引起的生物复苏、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共同耦合形成TST2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底流事件(主要为准层序组6和7)对富有机质页岩有改造作用,底流的波及使得有机质保存相对变差,形成EHST沉积期中有机碳的混合质页岩。浊流事件导致LHST中还原环境被破坏、陆源粘土的增加和有机质含量的稀释,从而形成了一套低有机碳的粘土质页岩。火山活动和冰期后作用不但易于形成TST1与TST2中优质烃源岩,也对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储层的可压裂性和页岩含气性有积极贡献。

吴聪哲[8](2017)在《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海槽形成及其对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地质观测,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系统的论述了渝东北地区大隆期构造特征对其页岩气发育的地质意义。针对研究区内采集的岩石样品,对其进行了岩石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测试分析,再结合前人资料,共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大隆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受到构造控制。主要发育在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内部,而在其余地区没有发育大隆组泥页岩。2、晚二叠世,研究区内古构造格局为“两隆两凹”古地貌格局为“三缘两高”。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形成是在南秦岭洋拉张背景下,扬子板块内部峨嵋地裂运动及基底断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3、海槽的形成对大隆组的控制具体表现在:晚二叠世由三种构造运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海槽,导致了大隆组沉积时的深水环境,大隆组的沉积环境控制了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分布及其有机质特征。4、根据岩石颜色,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组合类型等标志,可将大隆组所沉积的深水环境划分出盆地相和陆棚相两大沉积。大隆组中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于陆棚相,主要为硅质泥岩,泥质灰岩,泥岩,砂质泥岩及钙质泥岩等。5、大隆组矿物组分主要为粘土和脆性矿物,碳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低。脆性矿物以石英为主,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绿泥石,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6、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主要显微组分为腐泥组,约占显微组分的60%80%。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少量为Ⅱ2型。大隆组泥页岩中Ro值有机质的成熟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多数为2.0-3.0%,对页岩气的形成十分有利,总有机碳含量较高量,主要分布于2%-4%,及>6%的区间,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李一凡[9](2016)在《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文中提出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细粒沉积岩记录着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重要的古环境变化,同时也是是页岩气储集的有利层段。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通过露头描述、岩心观察、显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岩石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对目的层的岩相特征、层序与沉积相特征、古环境特征和孔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分析了有利层段在层序格架中的展布特征。研究区目的层分为了7类岩相:生物扰动黏土岩、黑色硅质页岩、生物碎屑岩、黑色硅质-泥质页岩、黑色钙质粉砂岩、灰色硅质-泥质粉砂岩和深灰色泥质-硅质粉砂岩。沉积过程主要为悬浮沉积和远岸底流的推移载荷搬运沉积。生物扰动黏土岩反映了五峰组沉积早期的有氧事件,黑色硅质页岩和黑色硅质-泥质页岩中的底栖粪球证明了间断性贫氧事件的存在。目的层划分为了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sq1包括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泥质陆棚和深水硅质陆棚,平面分布稳定,sq2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灰(泥)质陆棚、深水硅(泥)质陆棚和浅水粉砂质陆棚,平面上“南浅北深”特征明显。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值变化与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来源有关,而硫化物δ34Ssulfide值则与沉积速率和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相关,两者反映了相对海平面变化。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参数分析了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认为氧化还原条件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沉积速率为有机质富集的次要因素,而古生产力对有机质的富集无明显影响。识别了粒间孔、粒内孔、粘土矿物结构孔和有机孔等四类孔隙。成岩早中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对陆源碎屑粒间孔、原生粘土矿物结构孔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自生石英粒间孔和有机孔则在成岩过程中逐渐发育并得到了有效保存,是主要的孔隙单元。黑色硅质页岩富含有机质和自生石英,为孔隙最发育的岩相单元。结合有机质富集条件和孔隙发育特征,认为层序sq1中的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和层序sq2中的海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发育潜质页岩气储集层段。

张俊鹏[10](2016)在《中上扬子早寒武世海相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条件》文中认为有关下寒武统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成因,前人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完成地层对比、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并提出海侵期和海退期有机质富集的沉积模式。同时通过多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缺氧环境的垂向和横向演变,建立海水化学分层模型,以表现缺氧环境的空间分布。最后,对缺氧环境的成因条件与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进行对比并探讨关系。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发生大规模海侵,目的层段可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于海侵期。从海侵期到海退期,扬子地台从浅水陆棚、陆棚内凹陷、斜坡到深水相发育不同岩性组合的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以沉积模式表现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从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探讨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从Si/Al、Ti/Al和CaCO3分析陆源输入对有机质的稀释作用;以δ13Corg和生物成因Ba反映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敏感元素丰度和黄铁矿化分析氧化还原条件。陆棚内凹陷受含氧条件影响较大,而斜坡-深水相带TOC含量与生产力保持正相关。海侵和海退也会对这些条件产生影响。缺氧环境常见于沉积岩中有机质富集的地质时期。因此本文从黄铁矿特征和Fe组分、磷结核的Ce异常以及Mo-U协变分析氧化还原条件的长期变化并结合δ14Nsed探讨含氧条件的横向演变。最终建立海水化学分层模型以表现缺氧环境的空间非均质性。厌氧环境局限于陆棚内凹陷和上斜坡,而斜坡-深水相带以准厌氧-贫氧或铁化的水体环境为主。缺氧环境的形成受制于古环境,除了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外,海洋地理条件和营养盐的供应决定了缺氧环境的程度和持续性。与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对比发现,缺氧环境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相比,古环境条件上有相似之处,如冰期后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但主控条件不同。海相泥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与古环境变化联系紧密,各控制因素的主导性在不同时代以及同时代的不同相区均不同。

二、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Sinian-Early Cambrian volcanic ash bed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Sinian-Early Cambrian volcanic ash bed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论文提纲范文)

(1)从优质烃源岩到储层: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的四川盆地中西部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前寒武纪四川盆地地质背景
2 地层与时间框架
    2.1 下寒武统的地层与时间框架
    2.2 四川盆地E—C界面差异性与麦地坪组沉积—岩性特征
        2.2.1 深水相—过渡相区E—C界面特征
        2.2.2 四川盆地中西部麦地坪组特征
3 下寒武统展布规律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下寒武统厚度特征
    3.2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埋藏史与页岩气保存条件
5 结论

(2)中扬子北缘城口-鄂西裂陷槽二叠纪硅质岩成因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硅质岩分布及成因
        1.2.2 裂陷槽特征与演化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及古地理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研究剖面及采样
3 裂陷槽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3.1 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
        3.1.1 文献数据整合
        3.1.2 沉积环境
        3.1.3 硅质岩成因
        3.1.4 硅质来源
    3.2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硅质岩
        3.2.1 样品处理及实验方法
        3.2.2 沉积环境
        3.2.3 硅质岩成因
        3.2.4 硅质来源
    3.3 小结
4 火山灰源区及硅质贡献
    4.1 华南二叠系/三叠系附近火山灰源区分析
        4.1.1 样品处理及实验方法
        4.1.2 火山灰地球化学特征
        4.1.3 火山灰构造属性及源区
        4.1.4 讨论
    4.2 火山灰的硅质贡献
5 裂陷槽形成机制探讨
    5.1 华南二叠纪地质事件
        5.1.1 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5.1.2 勉略洋的扩张
        5.1.3 伊拉瓦拉古地磁反转
        5.1.4 海平面升降
    5.2 硅质岩及火山灰的启示意义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中下扬子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主量,稀土元素含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附表2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硅质岩全岩矿物含量
    附表3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硅质岩全岩主量、稀土元素含量
    附表4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火山灰全岩矿物含量
    附表5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火山灰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
    附表6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火山灰锆石LA-ICP-MS U-Th-Pb数据
    附表7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火山灰锆石微量元素
    附表8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火山灰锆石Hf同位素
作者简介

(3)鄂西地区寒武系底部层状硅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2.1 主量元素特征及成因
    2.2 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
    2.3 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
3 地质意义
4 结论

(4)上扬子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定量表征及沉积过程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岩相类型和脆性矿物来源的研究现状
        1.2.3 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上扬子地区构造特征
    2.2 上扬子地区地层特征
    2.3 上扬子地区古构造地理演化
第三章 五峰组和龙一段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
    3.1 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地质归属
        3.1.1 层序界面识别及其特征
        3.1.2 龙一段沉积充填中的体系域界面识别
        3.1.3 准层序组(四级或小层)界面识别
    3.2 层序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3.2.1 五峰组凝缩段–观音桥层特征
        3.2.2 龙一段层序特征
    3.3 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及时空展布特征
        3.3.1 年代层序地层格架序列
        3.3.2 跨区带层序单元对比及其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3.3.3 等时格架中层序单元的时空分布特征
        3.3.4 层序形成演化
    3.4 旋回年代学分析
        3.4.1 高频率光谱扫描数据
        3.4.2 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轨道参数
        3.4.3 频谱分析
        3.4.4 沉积速率与演化图谱分析
        3.4.5 凯迪期–赫南特期地质年代校正
第四章 页岩岩相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4.1 页岩岩相类型及特征
        4.1.1 页岩岩相划分方案
        4.1.2 五峰组和龙一段层序页岩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4.2 等时格架中页岩岩相垂向序列及多重非均质变化
        4.2.1 页岩岩相垂向序列
        4.2.2 页岩岩相的沉积非均质性特征
    4.3 等时格架中页岩岩相时空分布
        4.3.1 页岩岩相的横向变化
        4.3.2 平面分布特征
第五章 页岩岩相发育主控因素和成因机理
    5.1 “主动”控制因素分析
    5.2 “被动”控制因素分析
        5.2.1 火山事件
        5.2.2 赫南特冰期事件
        5.2.3 上升流事件
        5.2.4 底流事件
        5.2.5 强制性海退陆源输入事件
    5.3 联控因素分析
        5.3.1 陆源输入
        5.3.2 古生产力条件
        5.3.3 氧化–还原条件
    5.4 石英和有机质来源及富集机理
        5.4.1 脆性矿物石英来源及成因
        5.4.2 有机质来源及富集
第六章 页岩岩相的充填演化、成因模式及优质岩相预测
    6.1 页岩岩相充填演化及成因模式
        6.1.1 晚奥陶世五峰组凝缩段–观音桥段沉积演化和成因模式
        6.1.2 兰多维列世龙一段层序沉积演化和成因模式
    6.2 优质页岩岩相评价与预测
        6.2.1 优质页岩岩相评价
        6.2.2 甜点段确定和优选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贵州岑巩寒武系底部钒矿标志层地球化学及成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古地理特征
第三章 贵州寒武系底部多金属成矿序列划分与对比
    3.1 多金属矿层年龄
    3.2 寒武系底部含矿性特征
    3.3 寒武系底部成矿序列对比
    3.4 区域钒矿层与标志层粉砂岩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岑巩钒矿地质特征
    4.1 主要岩性特征
    4.2 沉积结构构造
    4.3 沉积环境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岑巩钒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测试方法
    5.2 主量元素特征
    5.3 微量元素特征
    5.4 稀土元素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岑巩钒矿成矿机理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沉积成矿环境
    6.3 沉积地球化学恢复成矿环境
    6.4 成矿机理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全球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
    2.1 历史回顾
    2.2 寒武系正式定义并已确定金钉子的阶
    2.3 最新建立的寒武纪第三统和第五阶 (苗岭统、乌溜阶)
    2.4 寒武系第十阶
    2.5 寒武系未定义的阶
        2.5.1 寒武系第二阶
        2.5.2 寒武系第三阶
        2.5.3 寒武系第四阶
    2.6 寒武系底界GSSP缺点与全球对比困境
    2.7 寒武纪化学地层
    2.8 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
3 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
    3.1 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历史沿革
    3.2 中国寒武系年代地层修订
4 中国各大区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华南寒武系
        4.1.1 生物地层
        4.1.2 化学地层
        4.1.3 同位素年代学
    4.2 华北寒武系
        4.2.1 生物地层
        4.2.2 化学地层
    4.3 塔里木寒武系
        4.3.1 生物地层
        4.3.2 化学地层
5 中国寒武系底界的识别
    5.1 华南寒武系底界
    5.2 华北寒武系最低层位穿时性
    5.3 塔里木寒武系底界识别
6 中国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
7 总结

(7)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上扬子地区构造特征
        2.1.1 板块位置及构造格局
        2.1.2 构造演化
    2.2 上扬子地区地层特征
第三章 五峰组—龙马溪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划分
        3.1.1 层序界面识别及其特征
        3.1.2 层序划分及构成特征
        3.1.3 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展布特征
    3.2 层序地层单元的岩相古地理
第四章 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质事件
    4.1 火山事件
        4.1.1 斑脱岩证据
        4.1.2 斑脱岩垂向分段性特征
    4.2 赫南特冰期事件
    4.3 底流事件
    4.4 浊流事件
    4.5 等时格架内地质事件序列
第五章 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的关系
    5.1 地质事件影响沉积环境
        5.1.1 古海平面
        5.1.2 古气候
        5.1.3 古生产力
        5.1.4 氧化还原环境
    5.2 地质事件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组成与来源
        5.2.1 地质事件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矿物组成
        5.2.2 地质事件影响TOC
    5.3 基于多重地质事件的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模式
    5.4 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模式的勘探意义
        5.4.1 储集空间类型
        5.4.2 可压性
        5.4.3 含气性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海槽形成及其对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城口-鄂西”及“开江-梁平”海槽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1.2.3 国内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研究现状
        1.2.4 大隆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单元及特征
第3章 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及晚二叠世海槽的形成
    3.1 渝东北构造单元划分
        3.1.1 扬子准地台(Ⅰ_1)
        3.1.2 秦岭地槽褶皱系(Ⅰ_2)
    3.2 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
    3.3 晚二叠世渝东北地区海槽形成及演化
        3.3.1 南秦岭洋扩张
        3.3.2 峨眉地裂运动
        3.3.3 晚二叠世城口-鄂西海槽及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及演化
第4章 晚二叠世海槽形成对大隆组发育的控制作用
    4.1 海槽形成导致了深水环境的形成
    4.2 深水环境控制了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及分布
        4.2.1 大隆组的岩石类型及特征
        4.2.2 大隆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矿物组分特征
        4.2.3 大隆组深水环境的垂向演化
        4.2.4 大隆组深水环境的横向展布
        4.2.5 大隆组深水环境的平面展布特征
    4.3 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为页岩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3.1 有机质类型
        4.3.2 有机质丰度
        4.3.3 Ro特征
        4.3.4 TOC、RO平面分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分类与沉积过程
        1.2.2 细粒沉积岩层序地层学
        1.2.3 细粒沉积岩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1.2.4 细粒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1.2.5 细粒沉积岩孔隙分类与分布特征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2.1.2 黔中隆起构造演化过程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区域地层发育
        2.2.2 区域地层与笔石带等时对比
第3章 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与层序特征
    3.1 岩石矿物特征
    3.2 典型井岩相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3.2.1 岩相分类方案
        3.2.2 岩相类型与沉积特征
        3.2.3 沉积环境分析
    3.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演化
        3.3.1 黔西北地区层序简述
        3.3.2 层序内关键界面的识别
        3.3.3 典型井层序与沉积相分析
        3.3.4 连井层序沉积相对比
        3.3.5 平面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第4章 细粒沉积岩古环境特征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4.1 实验方法和数据
        4.1.1 方法与步骤
        4.1.2 实验结果
    4.2 相对海平面变化
        4.2.1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4.2.2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特征
    4.3 氧化还原条件特征
        4.3.1 Ce/Ce~*异常
        4.3.2 微量元素富集程度
        4.3.3 U_(EF)-Mo_(EF)交汇特征
        4.3.4 C_(org):P摩尔比率
    4.4 古生产力特征
    4.5 沉积速率
        4.5.1 稀土元素特征
        4.5.2 Si/Al比率
        4.5.3 Ti/Al比率
    4.6 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第5章 细粒沉积岩孔隙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5.1 孔隙类型
        5.1.1 粒间孔
        5.1.2 粒内孔
        5.1.3 粘土矿物结构孔
        5.1.4 有机孔
    5.2 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5.2.1 岩相类型与矿物成分
        5.2.2 有机质
        5.2.3 成岩作用
第6章 层序格架内有利岩相层段发育与展布
    6.1 三级层序sq1
    6.2 三级层序sq2
第7章 结论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上扬子早寒武世海相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0.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0.4 论文实际工作量
    0.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0.5.1 主要成果
        0.5.2 创新点
第一章 地质背景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区域构造背景
        1.2.1 大地构造背景
        1.2.2 沉积与构造格局
第二章 泥页岩层序与沉积学特征
    2.1 地层区划与对比
    2.2 沉积岩石学特征
    2.3 单剖面层序与沉积特征
    2.4 层序对比
    2.5 区域沉积相对比
第三章 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主微量元素测定
        3.1.3 氮同位素测定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
        3.2.2 主微量元素特征与成因
        3.2.3 稀土元素特征及Ce异常
        3.2.4 氮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海相泥页岩有机质的富集成因
    4.1 控制因素的表征
    4.2 不同相区有机质富集条件分析
    4.3 有机质的沉积与富集模式
第五章 有机质沉积初期的保存条件
    5.1 氧化还原条件的表征
    5.2 氧化还原条件的恢复
        5.2.1 垂向演变
        5.2.2 横向演变
第六章 有机质富集与海洋古环境
    6.1 早寒武世扬子海缺氧环境成因
    6.2 有机质富集的非均质性
    6.3 有机质富集与缺氧环境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出版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四、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Sinian-Early Cambrian volcanic ash bed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优质烃源岩到储层: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的四川盆地中西部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探前景[J]. 梁霄,李香华,徐剑良,何嘉,韩友平,崔健,李郭琴,寇一龙. 天然气工业, 2021(05)
  • [2]中扬子北缘城口-鄂西裂陷槽二叠纪硅质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 赵振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鄂西地区寒武系底部层状硅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盛贤才,肖传桃,梁西文,刘漪,甘玉青.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4]上扬子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定量表征及沉积过程恢复[D]. 陆扬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贵州岑巩寒武系底部钒矿标志层地球化学及成矿特征研究[D]. 李军. 贵州大学, 2019(09)
  • [6]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朱茂炎,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张俊明,赵方臣,Soo-Yeun AHN,苗兰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7]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关系研究[D]. 吴蓝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8]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海槽形成及其对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D]. 吴聪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9]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D]. 李一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中上扬子早寒武世海相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条件[D]. 张俊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标签:;  ;  ;  ;  ;  

扬子台地震旦系-早寒武世火山灰层的地层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