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深市股票的实证分析

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深市股票的实证分析

一、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对深市个股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百喆[1](2021)在《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许多违反传统金融学者学术认知的现象频繁出现在市场之中,股票市场过度波动、投资者过度交易等诸多异象在证券市场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假设提出了广泛的质疑,由此逐渐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学者们开始对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研究。信息经过信息媒介的传播,个人投资者接受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有限的加工处理,最终影响个人投资者做出投资交易,进而影响证券市场。近些年来,投资者关注已经逐渐成为行为金融学学者们研究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视角,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渠道作为一种信息源变得愈发重要,投资者通过对信息获取,将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自己关注的股票上,从而做出交易决策。我国证券市场的散户交易者数量较多,非理性交易者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这种结构势必会使得部分股票价格在非理性交易下偏移其正常价值,从而使公司股价产生波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搜索引擎的飞速发展,网络搜索引擎已经完全改变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从以前的传统媒体、口口相传等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为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主动搜索。因此根据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本文选择目前研究投资者关注的主流方法,以百度指数作为关注行为的量化指标,对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指数以及个股波动的影响分别构建实证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实证结果发现投资者关注对指数和个股波动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大市值个股对指数波动有稳定器的作用,可以快速修复这种影响。同时得出了过度交易在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最后为了深入探究上述指数和个股所得到的差异性结果,对个股进行差异化分类,利用规模差异、流动性差异以及创业板涨跌幅改革后的交易环境差异继续探究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股价波动的影响。

毛小丽[2](2020)在《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一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金融发展与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行的基本国策。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2014年11月17日、2016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沪港通与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实施,两地投资者可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扩大了境内外投资者投资渠道,深化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优化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然而,沪港通和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也增加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影响内地资本市场乃至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本文借助深港通开通的契机,探讨深港通这一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如何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股价波动性。股价波动性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的联动性是否增加?降低还是加剧了内地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经济后果,对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模式及风险传染机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描述波动率的分式布朗运动随机波动率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估计设计出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为了研究深港通实施后运行时间的长短是否对深市产生不同的影响,选用2016年1月5日到2017年11月2日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并将其分为不同区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Open BUG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说明抽样的收敛性和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并对模型进行诊断,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都存在明显的跳跃倾向,深港通开通后跳跃倾向增加,并且随着深港通机制的逐渐实施,跳跃倾向未有所减小。深港通开通初期,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波动的扰动水平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和波动的扰动水平有所降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在深港通前后都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深港通开通初期,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的杠杆效应减弱,但相对长期,杠杆效应增强。其次,通过GC-MSV模型,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深港通实施前后深市与港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以深港通正式启动日2016年12月5日为分割日,选用2016年5月3日到2017年7月11日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的波动存在高度的持续性,且深港通开通后波动持续性都显着增强。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与恒生指数之间都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深港通开通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对恒生指数波动的影响明显增强,恒生指数对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波动的影响也明显增强。说明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联动性显着增强,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最后,变换数据和模型进行检验,说明结果的稳健性。最后,阐述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股票数据,设计双重差分模型,以深入检验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票的波动性,且在深股通活跃成交股中更为显着。用盈余管理验证发现,深港通实施后,深股通标的股票可操控性应计项增加,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增大,信息披露质量下降,深股通标的股票波动性增加。运用会计稳健性进行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之后,现金流中的噪音增加,同时会计稳健性下降,也说明了深港通制度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价的波动。利用噪音交易指标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标的股票相比于非深股通标的股票,噪音程度提高,从而加剧股市波动。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深港通的实施未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排除QFII持股、A+H股同时上市、产权性质、非随机选择性、沪港通、波动性变量选取、A股纳入MSCI指数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对其进一步验证,表明结果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对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深港通加剧了深市创业板公司股票价格波动,但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明显。总之,深港通这一重要制度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有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但由于内地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与成熟,未完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且深港通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将国际市场的风险带到内地资本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碧澄[3](2020)在《卖空机制、公司管理层行为与股票市场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3月3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融资融券试点,其中的卖空机制作为一项机制创新,结束了我国股市成立以来没有卖空的“单边”市场。自成立之初,证监会预期融资融券制度会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发挥4大基本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市场稳定功能,流动性增强功能与风险管理功能。而卖空机制实施后是否有效发挥了这些功能,这些功能间又有哪些联系,能否相互转化?卖空机制引入后,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效率从各个层次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改善?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为了理清这些问题,本论文从主线上主要研究了卖空机制对股市效率的影响,以及公司管理层的治理效率与股市效率所具有的联动。而对股票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股市运行效率与股价信息效率。其中,股市运行效率是指股票市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交易费用来完成交易,其反映了股市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通畅程度,而该效率实际上作用于市场流动性与稳定性;信息效率则是指股票的市场价格能否对有关信息做出快速并且及时的反应。通过对这两个看似具有内生联系的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理解卖空机制是怎样发挥效应的。我国的融资融券制度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兴市场特点,即融资余额远高于融券余额,融券占比非常小,这与西方国家中的基于单纯放松卖空管制的自然实验研究相比,增加了研究复杂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A股市场以杠杆配资为导火索所引致的股市异常波动对支持信用交易的研究观点提出了严峻的质疑与挑战,融资交易与融券交易扩容几乎停滞,类似的金融创新衍生品股指期货也几乎被强制终止,中国刚刚起步的信用交易机制——尤其是做空类型的信用交易,一度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尽管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卖空机制,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政策的特殊性,融资买空交易与卖空交易从同一阶段开始并行实施,而买空交易作为卖空交易的反向交易工具,对于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特点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卖空机制在公司层面与股市层面所发挥效应的独特性。因此本研究以研究卖空机制为主,买空机制为辅。为了首先理清卖空机制对于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对股市运行效率的核心指标——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影响分析,最终发现卖空机制总体上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在股灾中尤其能够平抑市场波动性;融资交易同时也体现出了相似的效应。融资与融券交易并不是引发股市异常波动的本质元凶,这主要是由于融资融券机制属于场内配资交易,与场外高杠杆配资容易被混淆认为属于同一类机制。场内与场外的杠杆交易尽管都属于信用交易机制类的金融创新工具,本质上都天然具有放大风险的可能,但是场内交易相对于场外交易具有较低的杠杆性与对波动的低敏感性,准入机制与风险控制要求远高于场外配资,这些特点使得监管之下场内融资与融券得以发挥更多发挥正面的效应,即通过调节供需、价值发现来稳定市场的特征会更加显着。尽管监管当局在当时出于股市安全性角度抑制了两融的发展,但不应该就此将其与场外无序配资相混淆,并且导致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本质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的下滑、传统经济增长点的去杠杆以及投资者对经济转型期的过高预期。虽然卖空与买空对股市运行效率均有所改善,但是从初步检验结果看二者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效果却不同。仅仅从股市运行效率层面看,卖空机制与买空机制看似在对于股市的影响上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实际上,卖空机制作为做空类信用交易是否相对于买空而言具有独特的机制与特性?卖空机制对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独特的传导机制?这是一个天然的疑问,也是本研究要重点阐述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深入发掘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作用的信息机制以及由于信息机制所引致的风险变化,所以仅仅关注市场的运行效率层面还不够,还需要关注股市效率的第二个层面的影响机制——即卖空对股价信息效率是怎样作用的。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石,本研究认为卖空机制除了能够改善股票市场的宏观流动性与波动性,还是一种传递威慑性的机制,对于公司管理层具有震慑效果,削弱了公司管理层的代理问题,进而对公司管理层的过度资本性投资与盈余管理具有治理效应。并且卖空机制在对于公司治理效率越欠缺的公司所发挥的治理效应将越强,而我国近年来公司治理较为薄弱,因而卖空对可融券标的公司的治理性将更加突出。由此,本研究从信息机制与代理问题的视角着手,将卖空机制、公司管理层行为与股价信息效率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实证发现了卖空机制不仅能够约束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与盈余管理操控,而且能够通过约束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与会计操纵上的机会主义行为来促进股价信息效率提高。由于市场与政策的限制性,卖空机制难以通过弱小的交易力量直接将负面信息充分的体现在价格中,但能通过卖空的事前威慑性直接作用到公司管理层身上,从公司渠道使信息更加透明的传递到投资者层面。而融资交易确实不能提高股价的信息效率,这与其能增加市场流动性、平抑波动性的结论并不矛盾,而是说明了买空机制尽管能够改善市场活跃度,短期调节供需,但是由于我国买空与卖空的发展过于失衡,信息披露机制缺陷等市场结构原因,使得其难以推动股价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卖空机制之所以能够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治理效率,并且进一步通过此机制改善股价信息效率,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卖空机制是基于信息传递来发挥威慑性的,即卖空会将负面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大的可能性融入股价,正是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威慑力,削弱管理层的第一类代理问题,使得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具有受到卖空者攻击的风险,从而得到约束。那么卖空者凭借什么可以传递这样的威慑,或者说公司管理层忌惮卖空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为了探索这一机制,本研究还需要检验卖空者是否属于基于信息交易的知情交易者。最终实证发现,卖空活动具有预测股价未来预期收益的能力,从而证明卖空者具有将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融入股价的能力;研究还发现,我国卖空者的信息部分来源于内幕信息。卖空者属于信息交易者的证明为卖空机制约束公司管理层行为补充了一环重要的传导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不仅考察了卖空机制对股市运行效率的影响,还立足于探究卖空机制对于公司管理层治理效率的改进,从微观角度完善了信用交易促进市场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的研究体系,增加了该体系的研究深度;对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也补充了该领域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形。并且,较少有文献探讨卖空机制提高股票价格效率的原因与背后的传导机制,或者多从市场交易的渠道探讨股市效率,已有研究均没有将此问题上升到公司管理层行为被改善从而影响股价效率的高度。而本研究则将卖空机制、公司管理层治理效率和股价信息效率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揭示了我国卖空机制提高股市资源配置能力的公司传导机制,在检验卖空机制价值效应的途径和范式上拓展了研究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发掘了卖空机制提高股价效率的一类微观传导机制,更对于我们客观看待杠杆交易类金融创新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本研究以实证结论完善了有效市场与无套利均衡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与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这些理论。本论文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政策实践意义。具体来说,本研究发现在股市运行效率层面,卖空机制总体上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在股灾中能够平抑市场波动性,买空也具有类似影响;而在微观层面卖空机制具有外在治理效应,卖空能够通过提高公司管理层的治理效率改善股价的信息效率。结论揭示了,导致股市异常波动与崩盘的本质元凶不是场内卖空与买空,场内融资融券交易不应与场外非监管类配资视作等同,不应受到过度批判。其次,研究结论还证明了我国卖空机制的特殊性在于,卖空在价格发现的直接机制上尚存在缺陷,但是公司管理层传导机制又一定程度修复了其价格发现能力,说明了我国卖空机制具有间接帮助股市回归内在价值的功能,对于公司而言具有外部治理效应。最后,卖空者通过提高公司治理而改善股价信息效率,也从外部政策角度证明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保护市场投资者的重要性。综合上述,本论文通过卖空机制对股市效率的运行效率层面与信息效率层面的影响研究以及影响机制的深入检验,从政策角度上为决策者提供了新视角,卖空机制尽管属于杠杆交易类金融工具,但是不应被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具有外部治理效应与价格回归效应的有力政策工具,并且还能通过对微观的“风险控制”实现股票市场价格的“价格发现”。而针对融资机制的发展,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平衡性政策来平衡多空不均的两融发展,并且努力改善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针对公司治理,决策者则应加大政策力度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增加信息透明度来保护投资者。本文结论在“后股灾”时代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构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本论文研究还通过特有的实证设计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与稳健性。在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实证中,按照股市行情的变化分为四阶段进行实证分析,能够控制同一阶段的控制变量,使得结论更加稳健。在卖空、公司行为与股价信息效率的实证中,研究针对我国融资融券标的的选择标准的“自选择”造成的内生性问题,通过工具变量法(IV)与处理效应模型(Treatment Effect Model)纠正了内生性偏误,并且加以一系列安慰剂检验来证明稳健性,得到了更加稳健的实证结果。

汤怀林[4](2020)在《股市危机背景下的杠杆交易、涨跌幅限制与流动性风险》文中指出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股灾,使得杠杆交易和价格涨跌幅限制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流动性风险已然成为市场微观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解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机制的关系更成为理解金融危机的核心。本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以流动性共振这一流动性风险为核心研究内容,以2015年股灾前后的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深挖此次股灾发生的深层机理,并着重分析杠杆交易和价格涨跌幅限制在股市危机状态下对流动性风险以及资产价格与市场稳定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探析了2015年股灾形成的微观机理,并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构建模型,从流动性提供者的视角,对股市危机下引发流动性共振的非流动性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结果表明,流动性提供者中价格观测者的占比、价格观测者通过观察其他风险资产价格变化能够获取的信息含量,以及外生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对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存在显着影响,是产生非流动性传染的关键渠道。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的推论为:当一个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因去杠杆或涨跌停而丧失时,将通过降低其他风险资产中的价格观测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含量,或降低对其他风险资产的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他风险资产的流动性逐渐恶化,产生非流动性传染,引发流动性共振。其次,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股票20122016年的交易数据,以价格冲击系数与知情交易概率为基准指标,从横截面相关性、时间序列相关性,以及个股与市场之间的流动性相关性,实证分析了流动性比率、非流动性指标以及其他两种改进的非流动性指标在不同市场行情下的测度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平稳阶段,还是市场异动过程中,非流动性指标以及改进的非流动性指标都能对个股的流动性进行有效测度,是较好的流动性低频测度指标。第三,以沪深A股主板融资融券股票20122015年的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股市暴涨过程中不同股票股价涨停的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前期流动性越差的股票在暴涨过程中涨停的次数越多,而其原因是前期流动性越差的股票因杠杆交易的不同而在暴涨过程中的流动性提升幅度更大,说明杠杆交易才是导致这种“异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第四,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股票20142015年的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杠杆交易对个股流动性共振的影响,并考察了个股的流动性共振对股价跌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杠杆交易是股灾中个股与市场产生流动性共振的重要驱动因素,而杠杆交易带来的融资约束是股灾中个股流动性共振上升的关键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股灾中个股与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共振对股价跌幅存在显着影响,流动性共振程度越大,股价跌幅越大。最后,通过考察股灾期间个股价格的涨跌停对其自身及同行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涨跌幅限制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股价的涨跌停对个股下一交易日的流动性以及同行业股票的流动性存在显着影响,说明涨跌幅限制存在流动性溢出效应。此外,实证分析了股灾期间股价涨跌停之前的市场微观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交易笔数、已实现波动率和知情交易概率在涨跌停之前显着提升,且对涨跌停的发生具有显着正向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2015年股灾发生的微观机理,并重点突出了流动性风险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结果为杠杆交易的“流动性螺旋”效应以及涨跌幅限制的“流动性溢出”效应提供了实证和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为特定交易机制在危机状态下对资产价格形成与市场稳定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而且为监管层合理有效地监管杠杆交易,改进和完善涨跌幅限制交易机制,加强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以及如何进行危机管理提供直接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钱昆[5](2019)在《深港通对深圳股市波动性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地日渐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沪港通及其之前实施的政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深港通作为链接深交所、港交所投资者的重要通道和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这项政策是否对我国股市的波动性是否有显着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根据以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相关研究,继续研究深港通对深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不同长度的时间窗口和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利用深港两市相关指数和公司股价等数据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VAR模型、GARCH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等方法对深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深港通推出前后的深市波动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通过研究深港通公司与非深港通公司股价波动性的差异,研究深港通的对深市波动的影响。根据本文对深证成指及深市个股的研究分析,认为深港通政策对深市的收益率及波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影响深市股票市场波动的因素保留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深交所成交量、汇率、货币供应量以及政策虚拟变量,并发现深港通政策实施前后,深证成指有略微的走弱趋势。其次,根据对深港通开通前后深市波动特征及深港两市互动分析,发现在深证成指收盘价分布均表现出“矮峰薄尾”的特征,其收益率分布则均表现出“尖峰厚尾”的特征,且其收益率波动具有“波动集聚性”。在深港两市互动方面,深港通开通前深市受到了来自港市波动的影响,而港市没有受到来自深市波动的影响。深港通开通后港市受到了来自深市波动的影响,而深市没有受到来自港市波动的影响。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收益率波动是非对称的,存在“杠杆效应”,并且深港通的开通使得深市波动减小。在微观层面同样可以发现,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公司股票的风险有减小的趋势。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深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深港通政策对于深市波动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向健凯[6](2019)在《交易机制优化与价格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易机制优化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针对特定市场特征制定最优的交易规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基础,探究信息分布不均匀条件下交易机制对价格发现过程的影响,推导了市场出清时间间隔与价格发现效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并利用高频分笔交易数据和订单簿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资产价格行为特征,为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部分:市场出清时间间隔与价格发现效率研究。阶段性集合竞价机制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权衡价格发现效率和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从而设定最优的市场出清时间间隔。本部分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构建一个存在信息摩擦和知情交易者学习机制的集合竞价市场出清模型,讨论了市场出清时间间隔对价格发现效率、资产价值不确定性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探究最优市场出清时间间隔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集合竞价和盘后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比较研究。本部分以新三板市场交易制度改革为背景,探究了大宗交易的最优交易路径选择问题,并比较了集合竞价和盘后交易在价格发现效率和流动性风险的差异,从知情交易者数量和市场出清时间间隔的角度分析了盘后交易和集合竞价机制的适用条件。第三部分:异常波动停牌与价格发现效率研究。本部分通过引入噪音交易风险和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来区分异常波动的原因,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实施停牌的市场出清过程。一方面,异常波动停牌有利于增加市场交易者数量,从而降低定价误差;但另一方面,异常波动停牌会增加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定价误差增大。基于这一逻辑,本部分构建了一个包含出清时间间隔、知情交易者学习过程和信息摩擦的市场出清模型,以分析异常波动停牌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第四部分:跳跃风险与价格发现研究。首先,基于经典的BNS模型和C_TMVP模型,衡量出中国上证指数的跳跃估计量,以此刻画宏观信息的价格融入过程,并通过移动窗口回归方程实证分析跳跃风险的定价能力;其次,建立市场流动性变化—跳跃—资产价格变化的分析框架,将流动性分为预期交易和信息交易,与波动性的连续成分和跳跃成分结合起来,探究跳跃风险的定价原理。第五部分:流动性风险与价格发现研究。本部分采用买卖报价连续性程度衡量流动性边际成本,以全面反映市场深度、弹性和紧度等流动性信息,首先检验流动性边际成本对微观尺度资产价格变化的影响,其次从流动性和市场操纵的角度验证市场操纵策略是否更容易出现在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上,为流动性与价格惯性异象提供新的佐证。

刘志伟[7](2017)在《股票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文中研究指明金融领域一直有众多热点话题,其中股票收益率与成交量的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它对股票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投资行为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股票收益率与交易数量关系的准确分析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理解、对合理交易价格的实证分布进行了解释,而且对判断市场走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收益率和交易量更是量价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因此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收益率交易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沪深300指数中的非金融机构个股股票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个股成交量与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等角度,揭示我国资本市场的量价关系特征。本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量价关系的研究做了简单的阐述,并说明了本文依据的主要理论;第三章主要是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模型变量的选择和回归模型的设计;第四章则是对交易量和股票收益率的实证分析,区分板块的回归,并对不同板块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五章主要是总结与建议,总结本文观点,并对市场提出建议。

罗苑玮[8](2016)在《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基于GARCH模型,对中国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每日的收盘价格和交易量进行分析,检验未预期到的交易量冲击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通过采用Mvol和Rvol两种模型来分别代表短期和长期的交易量冲击的分析方法,得出结果显示,Mvol模型中所描述的长期交易量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不如Rvol模型中所描述的短期交易量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强烈。该实证结果表明,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投机行为,较大的交易量冲击能够给中国股市收益率带来较大的影响,使得股市收益率波动性增大,在特定的时点有可能给中国的股市带来反转效应而非冲量效应。

王昆[9](2016)在《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流动性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基本属性,和市场供求关系、资产属性以及交易方式有很大关联性。如果市场只有卖方,没有买方,或者买卖双方力量出现严重非对称性,则会出现流动性黑洞,流动性黑洞的发生说明市场交易机制有时会失灵。出现流动性黑洞也是市场恐慌的一种表现,由于市场存在各种复杂反馈关系,发生流动性黑洞本身也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和不稳定。本文应用金融学相关理论,结合我国股票交易机制,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流动性黑洞发生机理,并利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各种统计软件来实证分析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构建流动性黑洞发生机理模型,利用市场交易数据验证模型合理性。发现止损策略和反馈交易是诱发流动性黑洞主要原因。在市场发生流动性黑洞时,正反馈交易比流动性正常情况下要强烈。市场上采用正反馈交易投资者和负反馈交易投资者的力量严重不对称时,将导致流动性供需严重失衡,引发流动性黑洞。降低风险规避投资者数量和止损价格可以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提高投资者负反馈买入价格也可以改善市场流动性,防止流动性黑洞发生。根据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投资者数量对比、交易价格关系和博弈过程,给出市场流动性均衡条件。2、基于非流动性(illiquidity)和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黑洞测度指标,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投资者结构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以及对流动性黑洞发生概率影响。又进一步研究不同流动性水平下投资者结构对个股流动性风险影响。将投资者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不同类型股东总数、股东变动数、持股集中度等;第二个层次为交易指令流类别;第三个层次为杠杆交易,即融资融券交易。发现不同层次下的投资者结构在不同流动性水平下对流动性黑洞影响强度和方向不同。即使同一层次,在发生流动性黑洞和未发生流动性黑洞时,对流动性黑洞测度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3、研究投资者账户类型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将投资者账户类型分为交易账户和持仓账户,从交易频率和持仓期限的角度研究投资者结构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当市场出现异常时,短期持仓投资者的争相卖出会造成市场暴跌,引发流动性黑洞。适度的交易频率和持仓期限是健康市场所必需的,监管层应当针对市场交易情况进行监测,出现流动性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监管措施。论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于指令驱动交易机制与止损策略,从投资者异质性着手构建流动性黑洞形成机理模型。把投资者分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三类,针对不同类别投资者不同交易策略和交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微观结构理论层面研究流动性黑洞发生的内在机理,并给出市场均衡条件。从非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两个层面构建流动性黑洞测度模型,对流动性黑洞的研究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使得研究不同流动性黑洞强度下的市场状况变得可行。2、基于投资者异质性把投资者进行分类,首次从不同类型投资者数量、持股比例和持股集中度等方面研究其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并基于Probit模型研究其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发生概率影响。从投资者指令驱动和杠杆交易的角度,研究成交指令类型和融资融券交易对个股以及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从参与交易账户的角度研究投资者交易账户类型及其变化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优化发展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和交易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发生流动性黑洞和未发生流动性黑洞两种不同流动性环境下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及流动性风险影响。从更微观角度来深入研究投资者结构在不同流动性环境下的投资行为对市场流动性影响,提高对流动性黑洞状况下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流动性水平下投资者交易心理和行为变化导致市场运行轨迹变化的理解。

王静[10](2015)在《投资者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CAPM等为代表的定价模型构成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分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然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被学界统称为“经典(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然而,这套完备的理论框架却在越来越多的现实检验中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及观察结果都表明股票市场中存在许多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解释的收益异常现象,统称为“异象”(anomalies)。这些事实无疑将传统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解释这些“异象”,学者们开始了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不断完善与修正。于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来研究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家对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了修正。在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之后,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所做决策与完全理性意义上的决策相差甚远。人们在决策时的愿望是合理的,但是因为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在重要决策时出错。本文正是从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资产定价行为。具体而言,我们关注的“有限理性”表现为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之间具有同质预期(Homogeneous Expectation),即所有的投资者对于资产和未来的经济趋势持有相同的客观评价。显然,这一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基于先验异质性、信息差异以及认知偏差的影响,投资者之间很难对收益的未来分布持有相同的客观预期,而是更可能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判断,学术界将其称为“异质信念”,也叫做意见分歧。显然,正是由于投资者对买卖的判断不同,才会促成活跃的市场交易。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意见分歧的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基于意见分歧的资产定价研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基于对股票收益分布的认识,而股票收益的方差(风险)则是影响投资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股票市场的预期收益与其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将在投资者具有意见分歧的假设下,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收益权衡关系。我们分别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得到了如下结论:1.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削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个人投资者不仅缺乏足够的决策信息,同时更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因而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处于信息劣势的个人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做出无偏的估计,又由于他们是缺乏经验的菜鸟投资者(naive investors),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评估风险,结果导致了市场的风险补偿被扭曲。此外,即使他们能够正确地估计风险,但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也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削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性。当市场上分歧严重时,表明个人投资者的市场参与度增加,因而对股票价格施加了更强烈的影响,导致潜在的风险—收益正相关关系被削弱。2.当市场上分歧较小时,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当市场分歧较小时,理性投资者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他们是风险厌恶的,对于承担风险会要求一定的风险补偿,因而风险与收益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3.投资者意见分歧对风险—收益关系的削弱作用在小规模公司的股票中更明显。在Miller (1977)的分析框架下,意见分歧会降低股票的未来收益。而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效应在小规模公司的股票中更加显着。4.当市场分歧较小时,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性在小规模公司的股票中更为显着。这可能是源于规模效应的存在。汪炜和周宇(2002)基于对中国股市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的思考,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庄家”偏好于操纵小市值的股票,而每次大资金的介入和撤离必定伴随着高昂的市场冲击成本,因而导致股价操纵者的溢价目标高企,推动股价的持续上涨。本文分别从个股横截面和市场层面两个角度针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取得了如下实证结论:1.沪深A股的风险与横截面收益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这是由于“特质波动率之谜”现象所致。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加强”个股风险与横截面收益之间的负相关性,而分歧较小的股票“改善”了个股风险与横截面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上述两种现象在小规模公司的股票中体现的更加明显。2.沪深A股市场都存在正的风险—收益权衡关系。但是相比之下,深市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而沪市存在轻微的投机倾向。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深市以小市值股票为主,因此成为了“庄家”操盘的主要目标,导致了更强的风险溢价需求。3.投资者意见分歧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可以区分出市场中风险厌恶程度不同的两种状态。当市场上分歧较小时,沪深A股市场均存在显着为正的风险—收益权衡关系,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然而这种正相关关系却在市场分歧严重时被明显削弱了,导致风险—收益关系的斜率接近于0,投资者倾向于风险中性。由此可见,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导致时变的风险溢价。4.此外,上述由意见分歧所导致的时变的风险溢价在小市值股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当市场分歧较小时,小市值股票具有更强的风险溢价;同时,意见分歧对小市值股票溢价的削弱作用也更明显。这种效应在沪市中体现得尤为显着,因为沪市上市公司的市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5.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影响风险溢价进而间接地预测股票未来收益。对于个股而言,意见分歧对横截面收益的直接和间接预测能力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但对于市场而言,与分歧本身对收益的直接预测能力相比,间接的预测能力会更快地发挥作用。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与创新性有以下几点:首先,本文分别从横截面和市场层面两个角度,研究意见分歧对股票风险—收益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上述两种研究方向存在着较大差异:1.前者侧重的是公司横截面上的分歧差异,而后者则着重考察了整个市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歧变化;2.相比于市场收益,个股横截面收益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鉴于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市场层面开展的意见分歧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因而本文的研究可能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意见分歧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找到了新的作用机理。从Miller(1977)开始,学者们多数关注的是投资者意见分歧对股票未来收益的直接影响。然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意见分歧还可以通过影响风险溢价进而间接地预测股票收益。最后,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在实证方法和变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本文同时使用交易量和分析师预测分散度指标衡量投资者意见分歧,而后者在国内学术界属于较为创新的尝试;2.已有的研究结论表明,风险—收益关系的经验证据敏感依赖于实证方法的选取,特别是波动率模型的选取。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实证方法和波动率模型,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

二、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对深市个股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对深市个股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结构安排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投资者关注的定义
        2.1.2 投资者关注的心理学基础
        2.1.3 投资者关注的度量方法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股价波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投资者关注对股价波动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投资者关注对股价波动影响机理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市场指数以及个股波动的影响
        3.1.2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影响的传导路径
        3.1.3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1 样本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2.3 变量定义
4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市场波动影响的动态分析
        4.1.1 描述性统计
        4.1.2 平稳性检验
        4.1.3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4.1.4 格兰杰检验
        4.1.5 脉冲响应函数结果
    4.2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实证检验与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影响的路径实证分析
        4.3.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4.3.2 中介效应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个股波动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 规模差异下关注度对个股波动的影响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回归结果分析
    5.2 流动性差异下关注度对个股波动的影响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基础交易制度改革下关注度对个股波动的影响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平稳性检验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分类监管以及市场信息规范
        6.2.2 健全配套的风险管理工具
        6.2.3 加强投资者理性投资教育
        6.2.4 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6.2.5 平稳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创新与展望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波动率模型研究综述
        2.1.1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类模型
        2.1.2 随机波动模型
        2.1.3 已实现波动率研究现状
    2.2 沪港通和深港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性的研究
        2.2.2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量的研究
    2.3 综合评述
第三章 基本理论
    3.1 股市波动理论
        3.1.1 股票市场的波动特性
        3.1.2 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3.2 联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股市联动性的内在机制
        3.2.2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联动性分析
第四章 深港通开通前后深市波动特征
    4.1 SV模型的构建
        4.1.1 分式布朗运动的定义及性质
        4.1.2 SV模型的构建
    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4.3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分析
        4.4.1 Hurst指数分析
        4.4.2 结果分析
    4.5 模型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港通背景下深市与港市波动溢出效应
    5.1 股市间溢出效应模型
    5.2 数据来源和检验
        5.2.1 数据来源
        5.2.2 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实证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港通对深市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6.1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
    6.4 进一步分析
        6.4.1 深港通活跃成交股
        6.4.2 盈余管理
        6.4.3 噪音交易
        6.4.4 公司治理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境外投资者持股的影响
        6.5.2 产权性质的影响
        6.5.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估计随机波动率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B:估计GC-MSV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C:分式O-U过程随机波动率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附录 D:GC-MSV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卖空机制、公司管理层行为与股票市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重要概念界定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卖空机制对股市流动性、波动性影响的文献综述
        2.1.1 卖空机制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综述
        2.1.2 卖空机制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综述
        2.1.3 后股灾时代中国卖空与买空机制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综述
    2.2 卖空机制对股价信息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2.3 卖空机制对公司管理层行为影响的文献综述
        2.3.1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与卖空影响机制
        2.3.2 卖空机制对公司资本性投资影响的综述
        2.3.3 卖空机制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影响的综述
        2.3.4 卖空机制的事前与事后机制综述
    2.4 卖空机制通过公司治理效率影响股票信息效率的综述
    2.5 卖空发挥效应的机制与知情交易者综述
        2.5.1 卖空对公司治理效率与股价效率的作用机制综述
        2.5.2 卖空者是否为知情交易者综述
第三章 中国卖空机制的特征事实
    3.1 卖空机制的实施背景与国际模式比较
        3.1.1 我国卖空机制实施背景
        3.1.2 卖空机制的国际模式比较
    3.2 我国卖空机制的特点
        3.2.1 业务准入门槛高
        3.2.2 标的证券的选择标准较高
        3.2.3 费用高且杠杆率较低
        3.2.4 融资融券交易发展不均衡
    3.3 股市异常波动阶段的卖空、买空与场外配资分析
第四章 卖空机制对股市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理论假设提出
    4.2 实证研究指标选择与阶段划分
        4.2.1 指标选择与计算
        4.2.2 研究期限与阶段划分
    4.3 卖空交易对市场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实证研究分析
        4.3.1 卖空交易对流动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4.3.2 卖空交易对波动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4.3.3 买空交易的辅助性分析
    4.4 卖空与买空对信息效率影响的初步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卖空者为知情交易者的检验
    5.1 研究目的与理论假设提出
    5.2 数据描述、模型设计与重要变量说明
        5.2.1 数据描述
        5.2.2 模型设计
        5.2.3 重要变量的度量和说明
    5.3 实证分析
        5.3.1 统计性检验
        5.3.2 实证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关于融资机制预测能力的分析
    5.4 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卖空机制、公司治理效率与股价信息效率:基于传导机制的检验
    6.1 研究目的与理论假设提出
    6.2 数据描述、变量与模型设计
        6.2.1 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与样本选取
        6.2.2 重要变量的度量与说明
        6.2.3 统计性检验与模型设计
    6.3 实证结果
        6.3.1 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卖空机制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6.3.3 卖空机制影响股票信息效率微观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6.3.4 卖空机制与股价效率进一步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处理效应模型检验(Treatment Effect Model)
        6.4.2 实验发生时刻选择
        6.4.3 调节实验期
        6.4.4 交乘项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场内融资融券相关制度
        7.2.2 加强对场外杠杆资金的监管
        7.2.3 调整做多与做空不均衡状态
        7.2.4 救市应以市场化手段为主,股市不应被赋予国家期望
参考文献

(4)股市危机背景下的杠杆交易、涨跌幅限制与流动性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意义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流动性的研究
        2.1.1 流动性的定义
        2.1.2 流动性测度指标
        2.1.3 流动性与资产定价
        2.1.4 流动性共振
    2.2 关于杠杆交易的研究
    2.3 关于涨跌幅限制的研究
    2.4 关于2015 股灾的研究
    2.5 研究现状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流动性传染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股灾微观机理分析
    3.3 基本理论模型
        3.3.1 模型设定
        3.3.2 均衡求解
        3.3.3 非流动性传染
        3.3.4 数值释例
    3.4 流动性共振
        3.4.1 两类资产
        3.4.2 进一步分析
    3.5 交易机制的影响
        3.5.1 杠杆交易
        3.5.2 涨跌幅限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流动性指标的测度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证设计
        4.2.1 数据说明
        4.2.2 指标选取
        4.2.3 分析方法
    4.3 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横截面分析
        4.3.3 时间序列分析
    4.4 个股与市场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杠杆交易、个股流动性与股价涨停
    5.1 引言
    5.2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涨停次数与股价涨幅
        5.5.2 内生性问题
        5.5.3 延长基期年份数量
        5.5.4 子样本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杠杆交易、融资约束与流动性风险
    6.1 引言
    6.2 假设提出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数据与估计期间划分
        6.3.2 流动性共振测度指标
        6.3.3 研究模型设定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杠杆交易对个股流动性贝塔的影响
        6.4.3 融资约束对个股流动性贝塔的影响
    6.5 稳健性检验
        6.5.1 流动性共振R2 测度
        6.5.2 基于2007-2008 年股市波动的实证分析
        6.5.3 基于“两融”股票的PSM-DID分析
        6.5.4 安慰剂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杠杆交易与流动性风险对股价跌幅的影响
    7.1 引言
    7.2 数据与变量
        7.2.1 样本与数据选取
        7.2.2 杠杆测度与非流动性指标
        7.2.3 控制变量
    7.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7.3.1 杠杆交易与流动性风险
        7.3.2 流动性风险与股价跌幅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涨跌幅限制的流动性溢出效应研究
    8.1 引言
    8.2 实证设计
        8.2.1 数据与样本选取
        8.2.2 流动性指标
    8.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8.3.1 涨跌停对个股流动性的影响
        8.3.2 市场行情的影响
        8.3.3 涨跌停对信息相关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涨跌停之前的市场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9.1 引言
    9.2 研究设计
        9.2.1 样本概况
        9.2.2 样本选取
        9.2.3 变量定义
    9.3 实证设计与结果分析
        9.3.1 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9.3.2 Logit回归分析
        9.3.3 稳健性检验
    9.4 进一步分析
        9.4.1 “两融”与非“两融”股票样本
        9.4.2 股灾期间与正常时期
        9.4.3 股灾期间不同阶段对比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束语
    10.1 全文总结
    10.2 研究启示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深港通对深圳股市波动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深港通政策研究基础
    2.1 我国股票市场概述
    2.2 深港通政策概述
        2.2.1 资本市场开放进程
        2.2.2 深港通制度及作用
    2.3 波动性概述
        2.3.1 波动的一般特征
        2.3.2 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
第三章 深港通对深证成指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深圳股票市场及深证成指介绍
    3.2 深港通及其他因素对深证成指影响分析
    3.3 样本选择、数据搜集与整理
    3.4 实证分析
        3.4.1 影响因素确定
        3.4.2 模型建立
    3.5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深港通开通前与开通后深市波动性对比分析
    4.1 深港通开通前深市波动特征
        4.1.1 深证成指
        4.1.2 深证成指收益率
        4.1.3 条件异方差方程的实证分析
    4.2 深港通开通前深港两市的互动分析
    4.3 深港通开通后深市波动特征
        4.3.1 深证成指
        4.3.2 深证成指收益率
        4.3.3 条件异方差方程的实证分析
    4.4 深港通开通后深港两市的互动特征
    4.5 深港通开通前后深市波动性特征及互动比较
第五章 深港通开通对深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基础及数据说明
    5.2 实证研究
        5.2.1 收益率
        5.2.2 波动性
    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深市个股收益率波动实证分析
    6.1 模型基础和数据说明
        6.1.1 模型基础
        6.1.2 数据说明
    6.2 实证分析
        6.2.1 收益率
        6.2.2 波动性
    6.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交易机制优化与价格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本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交易机制优化与价格发现相关研究综述
    2.1 市场微观结构与价格发现
        2.1.1 交易成本决定理论
        2.1.2 信息融入理论
    2.2 交易机制设计与价格发现
        2.2.1 市场类型与价格发现研究综述
        2.2.2 最优市场出清频率与价格发现研究综述
        2.2.3 异常波动停牌与价格发现研究综述
    2.3 市场微观结构特征与资产定价
        2.3.1 市场微观结构特征的度量
        2.3.2 波动率风险与资产定价
        2.3.3 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
第3章 市场出清时间间隔与价格发现效率
    3.1 引言
    3.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发现过程
        3.2.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发现效率分析
        3.2.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3.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发现过程
        3.3.1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基本假设
        3.3.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发现效率分析
        3.3.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3.4 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合竞价与盘后交易的价格发现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基本假设
        4.2.1 关于投资者类型的假设
        4.2.2 关于市场结构的假设
        4.2.3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
    4.3 集合竞价与盘后交易的价格发现比较分析
    4.4 集合竞价与盘后交易的流动性风险比较分析
    4.5 数值模拟
        4.5.1 集合竞价和盘后交易的价格发现效率模拟
        4.5.2 集合竞价和盘后交易的流动性风险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常波动停牌与价格发现效率
    5.1 引言
    5.2 异常波动停牌研究评述
    5.3 基本假设
        5.3.1 关于交易者类型的假设
        5.3.2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
        5.3.3 关于异常波动停牌的假设
    5.4 异常波动停牌与价格发现分析
    5.5 异常波动停牌与流动性风险分析
    5.6 数值模拟
        5.6.1 异常波动停牌与不停牌的价格发现效率模拟
        5.6.2 异常波动停牌与不停牌的流动性风险模拟
        5.6.3 异常波动停牌的熔断点设定与价格发现效率模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跳跃风险与价格发现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跳跃的短期微观效应
        6.2.2 跳跃的长期宏观效应
    6.3 研究方法
        6.3.1 已实现波动性、连续波动性和跳跃的估计
        6.3.2 风险回报关系的实证模型与统计检验
        6.3.3 流动性、跳跃与超额回报率实证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6.4.2 不同波动性成分对回报率的影响
        6.4.3 修正的t统计量的蒙特卡洛模拟
        6.4.4 跳跃、流动性与超额回报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流动性风险与价格发现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流动性边际成本的定义
        7.3.2 流动性边际成本的衡量
        7.3.3 研究模型的设计
    7.4 实证分析
        7.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4.3 流动性边际成本与资产价格行为回归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考虑交易时间的稳健性检验
        7.5.2 考虑市场状态的稳健性检验
        7.5.3 考虑时间间隔的稳健性检验
        7.5.4 考虑公司规模的稳健性检验
        7.5.5 流动性边际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股票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量价关系的研究概况
        2.1.1 国外量价关系的理论研究
        2.1.2 国外量价关系的研究
    2.2 国内量价关系的研究概况
    2.3 文献述评
    2.4 相关理论
        2.4.1 信息理论模型
        2.4.2 交易理论模型
        2.4.3 理念分散理论模型
3 指标的选取与回归模型的设计
    3.1 模型变量的选择
        3.1.1 解释变量的选择
        3.1.2 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
        3.1.3 控制变量的选择
    3.2 回归模型的设计
4 交易量与股票收益率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4.1.1 样本数据的选取
        4.1.2 样本数据的处理
    4.2 整体回归分析
        4.2.1 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4.2.2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2.3 回归模型的修正
        4.2.4 不同板块市场的比较
    4.3 .不同板块市场数据回归结果比较
        4.3.1 不同板块市场变量的统计性对比
        4.3.2 不同板块市场变量的回归对比
5 总结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的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
    2. 理论模型及相关知识
        (1) GARCH模型
        (2) TARCH模型
        (3) EGARCH模型
    3. 模型设定
    4. GARCH模型估计
    5. 交易量冲击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1)短期交易量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2)长期交易量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1)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严厉打击内幕交易
        (2) 加大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3) 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化监管

(9)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动性内涵与测度指标
    2.2 流动性黑洞的内涵
    2.3 流动性黑洞影响因素综述
    2.4 流动性黑洞形成机理综述
    2.5 文献点评
    2.6 本文研究方向
第三章 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发展研究
    3.1 投资者类型定义
    3.2 投资者结构划分
    3.3 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投资期限与风险偏好研究
    3.4 各类投资者发展概述
        3.4.1 证券投资基金
        3.4.2 券商资产管理
        3.4.3 保险公司
        3.4.4 社保基金
        3.4.5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3.4.6 银行理财产品
        3.4.7 企业年金
        3.4.8 一般法人投资者
        3.4.9 信托公司
        3.4.10 个人投资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动性黑洞形成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定
        4.2.1.1 投资者类别
        4.2.1.2 资产交易信息
        4.2.1.3 交易策略
        4.2.1.4 价格函数
        4.2.2 触发止损行为分析
        4.2.2.1 触发止损条件
        4.2.2.2 触发止损概率
        4.2.3 模型均衡分析
        4.2.3.1 市场流动性均衡条件
        4.2.3.2 流动性黑洞发生机理
    4.3 实证研究
        4.3.1 流动性黑洞测度模型构建
        4.3.2 样本数据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3.3.1 反馈交易实证模型
        4.3.3.2 反馈交易与投资者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者结构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投资者数量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
        5.2.2 投资者类型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
        5.2.3 投资者持股集中度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
    5.3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
        5.3.1 混合回归模型
        5.3.2 固定效应模型
        5.3.3 随机效应影响
        5.3.4 豪斯曼检验
    5.4 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测度指标影响实证分析
        5.4.1 样本选取
        5.4.2 变量定义
        5.4.2.1 被解释变量
        5.4.2.2 解释变量
        5.4.2.3 控制变量
        5.4.3 实证模型分析
        5.4.4 实证结果分析
        5.4.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5.4.4.2 回归结果分析
        5.5.3 不同流动性水平下投资者结构对个股流动性风险影响分析
    5.6 成交指令类型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5.6.1 样本描述
        5.6.2 成交指令类型对个股流动性黑洞测度指标影响实证分析
    5.7 融资融券交易对个股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5.7.1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概况
        5.7.2 样本描述
        5.7.3 融资融券交易对个股流动性黑洞测度指标影响实证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投资者结构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6.1 市场指数介绍
    6.2 投资者交易账户类别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6.3 成交指令类型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6.3.1 样本描述
        6.3.2 回归结果分析
    6.4 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流动性黑洞影响研究
        6.4.1 样本描述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不同流动性水平下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收益率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相关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着作

(10)投资者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贡献与创新性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传统金融理论对资产定价问题的研究综述
        2.1.1 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2.1.3 文献评述
    2.2 基于意见分歧假设的资产定价问题研究综述
        2.2.1 基于意见分歧假设的资产定价理论研究
        2.2.2 基于意见分歧假设的资产定价实证检验
        2.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3.1 投资者意见分歧及其形成机制
        3.1.1 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定义
        3.1.2 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形成机制
    3.2 投资者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
        3.2.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理论分析
        3.2.2 基于认知偏差视角的理论分析
        3.2.3 假设提出
4 我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存在性检验及度量方法
    4.1 我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存在性检验
        4.1.1 投资者结构及行为
        4.1.2 市场交易量
        4.1.3 市场稳定性
    4.2 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度量方法
        4.2.1 投资者意见分歧的代理指标
        4.2.2 市场分歧的度量方法—“自底向上”还是“自顶向下”
        4.2.3 个股分歧与市场分歧
5 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基于横截面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背景分析
        5.1.1 对交易制度的分析
        5.1.2 对交易市场的分析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模型
        5.2.2 研究方法
        5.2.3 波动率模型
        5.2.4 样本选取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风险—收益权衡关系的实证检验
        5.3.2 投资者意见分歧对风险—收益权衡关系的影响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基于市场层面的实证研究
    6.1 基于单状态模型和两状态模型的OLS回归分析
        6.1.1 研究设计
        6.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基于GARCH-M(1,1)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设计
        6.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稳健性检验
    7.1 以宏观经济变量代替投资者意见分歧
        7.1.1 理论分析
        7.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1.3 小结
    7.2 以分析师预测分散度衡量投资者意见分歧
        7.2.1 样本描述与数据处理
        7.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3 小结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对深市个股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投资者关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 史百喆.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D]. 毛小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卖空机制、公司管理层行为与股票市场效率研究[D]. 王碧澄.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4]股市危机背景下的杠杆交易、涨跌幅限制与流动性风险[D]. 汤怀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深港通对深圳股市波动性影响分析[D]. 钱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3)
  • [6]交易机制优化与价格发现[D]. 向健凯. 天津大学, 2019(06)
  • [7]股票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D]. 刘志伟.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5)
  • [8]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 罗苑玮.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7)
  • [9]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黑洞的影响研究[D]. 王昆.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投资者意见分歧与风险—收益权衡关系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 王静.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股票交易量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深市股票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