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一例超声观察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一例超声观察

一、超声观察川畸病合并冠状动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罗凯,郑景浩,何晓敏,孙琦,沈捷,祝忠群,张浩[1](2021)在《儿童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外科治疗初步探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究儿童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外科治疗方案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6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5例, 女1例;年龄为(148.7±29.0)个月, 范围在106~203个月;体重为(47.9±15.5)kg, 范围在27.5~76 kg。6例患儿术前均明确诊断川崎病, 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5.7年, 范围在3个月至10年。病程中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 心脏彩色超声及心脏CT检查显示病变段冠状动脉进行性扩张, 部分患儿形成动脉瘤内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狭窄, 影响心肌灌注。术前4例患儿行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瘤远端血流TIMI分级为0级3例、Ⅰ级1例。6例患儿均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其中3例行停跳搭桥手术, 3例行不停跳搭桥手术。4例行单支搭桥, 2例行双支搭桥;5支选择左侧胸廓内动脉作为桥血管, 右侧3支中2例选择大隐静脉、1例选择桡动脉。结果 6例患儿手术均顺利进行, 术后ICU滞留时间为(5.5±3.0)d, 总住院时间为(12.5±3.7)d, 术后早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6例患儿出院后规范服用抗凝药物, 2例选择阿司匹林, 4例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术后随访9~22个月, 6例患儿心功能均恢复良好, 无临床症状再发生, 心电图ST段逐渐恢复正常。心脏彩色超声结果显示, 所有患儿冠状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 病变扩张段冠状动脉最大内径由术前(8.7±4.0)mm缩小至术后(6.4±2.3)mm(P<0.05)。结论对于川崎病引起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存在冠状动脉血栓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唐玲玲[2](2021)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限性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全身中、小血管均可受累,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尤为多见,是影响川崎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Coron ary artery aneurysm,CAA)一旦形成,除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经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校正的冠状动脉Z值(Z score,简称Z值)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冠脉内径绝对值,成为判断K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新标准,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Z值计算系统及冠脉损害标准在国际上仍存在争议,国内尚未建立相关Z值计算体系,Z值的应用也未形成共识。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仍是K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了解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在定量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后及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住院治疗的33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2分别根据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标准与传统冠脉内径标准对KD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比较急性期两种评价标准间CAL发生率及累及部位的差异;分析Z值标准下,不同程度CAL在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转归情况及不同IVIG治疗方案间CAL的发生率。3根据急性期Dallaire系统Z值结果,将KD患儿分为CAL组(n=121)和NCAL组(n=213),CAA组(n=92)和NCAA组(n=242),小CAA组(n=59)和大CAA组(n=33),对初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给药前可能对CAL形成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Z值标准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14年~2019年我院KD患儿呈逐年增多趋势,春夏多发,4~8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者占88%,1~3岁为发病高峰;男∶女=1.57∶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主要表现以口唇改变(78.7%)及结膜充血(78.4%)最多见,心脏非特异性表现中以二、三尖瓣反流、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心外非特异性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最多见。KD急性期WBC、N%、PLT、HB、NLR、CRP、ESR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IVIG治疗后WBC、N%、HB、NLR、CRP较前下降,ESR、PLT继续上升(P<0.05);不完全KD患儿WBC、N%、NLR、PLR、CRP、ESR、ALT、TB较典型KD更低,CK-MB更高(P<0.05)。2以冠脉内径及Z值为标准,分别检出CAL139例(41.6%)、121例(36.2%),CAA28例(20.1%)、92例(76.0%),两组间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标准较冠脉内径标准CAA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标准均显示左主干为CAL最常累及部位。Z值标准下,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CAL恢复率分别为:CAD组:77.8%、81.5%、100%、100%;小型CAA组:64.6%、77.3%、81.4%、92.7%;中型CAA组:66.7%、71.4%、75.0%、84.0%;巨大CAA组:0%、20%、40%、40%。3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IVIG给药时病程>10天(β>0,P<0.05,OR>1)、低白蛋白血症(β<0,P<0.05,OR<1)是KD合并大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显示KD人数逐年增多,春夏多发,男多于女,5岁以内多见。KD急性期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后大多下降,ESR、PLT持续升高;不完全KD炎症指标较典型KD更低。2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能更加敏感地反映严重冠脉病变,尤其是CAA及巨大CAA的发生。3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评价标准下,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危险因素;IVIG给药时病程>10天、低白蛋白血症是KD合并大CAA的危险因素。

张磊晶[3](2021)在《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收集7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的7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纳入标准均采用2002年日本第5次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感染、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入院前已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不完整患儿。按照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1天,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治疗2天,两组患儿急性期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口服,体温稳定3天后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3-5mg/kg,维持6-8周,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口服至冠脉改变消失。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临床症状(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CRP、血沉)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跟踪随访出院患儿,分别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血沉、CRP等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沉、CRP较前均降低,相同组内比较前后有差异,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97.4%,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病例跟踪随访两年,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观察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8%),对照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6%),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冠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VIG2g/kg治疗1天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退快,实验室炎症指标下降明显。2、IVIG2g/kg治疗1天和1g/kg治疗2天对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冠状动脉损害的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

程雪莹[4](2021)在《川崎病合并颈深间隙受累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颈深间隙受累(deep neck space involvement,DNSI)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中容易被忽略,早期识别与积极干预可改善疾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KD合并DNSI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探寻早期预警指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1)收集并整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KD合并DNSI的3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KD合并DNSI的疾病特征;(2)将38例KD合并DNSI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我院同时期住院治疗的288例KD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差异性分析,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进行比较;(3)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KD合并DNSI的早期预警指标。结果:(1)观察组共纳入KD合并DNSI患者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起病年龄41(19.2,59.2)月。临床表现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口唇潮红37例(97.4%),结膜充血34例(89.5%),皮疹28例(73.7%),指趾端肿胀或脱皮24例(63.2%);另外,颈部活动受限者25例(65.8%),上气道阻塞者7例(18.4%),咽痛者2例(5.3%)。辅助检查中,所有患者的颈部影像学均提示不同程度的DNSI,心脏超声提示8例(21.1%)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其中7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小型冠状动脉瘤,1例超声提示中型冠状动脉瘤。治疗效果上,35例(92.1%)患者对IVIG治疗敏感,22例(57.9%)采用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7.9%)患者为IVIG无反应KD,37例(97.4%)患者应用抗生素,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2)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发病年龄更大[41.0(19.2,59.2)月vs 23.0(13.0,40.0)月,P<0.05],住院时间更长[10.0(8.0,12.8)天vs 6.0(5.0,7.0)天,P〈0.05],观察组存在颈部淋巴结肿痛、颈部活动受限及上气道阻塞症状的特征性表现。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血小板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P<0.05。但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与实验组的冠脉扩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vs 17.0%,P=0.697>0.05)。治疗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更高(97.4%vs 59.7%,P<0.001),且抗感染时间更久[9.0(7.2,11.8)天vs 3.0(0.0,5.0)天,P<0.001]。此外,两组患者在Kobayashi评分、Sano评分、Fu法评分以及Harada评分等多种KD合并冠脉病变预警评分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然而Egami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并无显着性。(3)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以及CRP与FER的升高幅度对KD合并D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KD合并DNSI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但其表现隐匿,易被漏诊、误诊,颈部淋巴结肿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上气道阻塞表现对KD合并DNSI有临床提示意义,CRP与FER对DNSI有一定预测价值,颈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KD合并DNSI患者通常伴随更为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往往需要更为积极的抗炎治疗或早期抗感染治疗。

何学华,朱潜力,袁勇华,龙湘党,夏晓辉,王胜,胡灿[5](2021)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和转归。方法选择2011至2020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支冠状动脉血管内发生多个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内发生血栓的患儿共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华法林治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范围控制在2.0~3.0。在治疗开始时,治疗后1、2、3、4周及2、3、6、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瘤直径、数量、部位和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变化,并监测INR、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实施规范的华法林出血风险培训与管理,并根据家长实际落实情况,分为落实组和未落实组,比较2组患儿出血的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1例患儿男15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2月龄至6岁。入组时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为Ⅱ级有4例、Ⅲ级有7例、Ⅳ级有7例、Ⅴ级有3例。10例发生血栓的患儿临床发现血栓的时间为病程第4天至4个月。应用华法林治疗后,其剂量分布在0.06~0.10 mg/(kg·d),INR为1.80~2.59,10例有血栓的患儿有8例消失,2例未消失的Ⅴ级患儿的血栓有不同程度机化。治疗后,4例Ⅱ级病变患儿的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7例Ⅲ级病变患儿中有3例冠状动脉瘤消失,4例无改变;7例Ⅳ级病变患儿中5例冠状动脉瘤缩小为Ⅲ级,2例无改变;3例Ⅴ级病变患儿瘤体无改变。治疗后均没有新发血栓及新冠状动脉瘤出现。21例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无特殊改变,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和CK-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7(0~3.01)比0.04(0~0.29) μg/L,20.6(11.2~58.2)比29.0(16.7~47.0)U/L,Z=0.932、1.906,均P>0.05]。华法林出血风险管理落实组患儿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落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比4/6,Fisher值=5.689,P=0.031)。结论应用INR 2.0~3.0为目标范围,结合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的严重程度来调整华法林剂量,并予以规范而严格的管理与培训,可增加川崎病患儿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治疗血栓及预防新血栓,降低出血风险。

袁飘柳[6](2019)在《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38例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根据最新美国心脏协会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定义基于冠脉内径绝对值及体表面积校正的冠脉内径Z值,总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探索其预后,为川崎病合并巨大冠脉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冠脉内径绝对值≥8mm或经体表面积校正的冠脉内径Z值≥10)的病例资料,分析其随访期间人口统计学、药物治疗、冠状动脉内径、心脏干预和心脏预后资料。比较有无并发血栓组、有无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及冠脉内径有无完全回缩组之间的冠脉内径绝对值及冠脉Z值,以及比较冠脉Z值<15组及Z≥15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冠脉内径完全回缩率。结果:共纳入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患者38例(发病率为5.2%),其中男性占81.6%。川崎病发病中位年龄为2.5岁(范围0.3-13.1岁)。随访(包括转诊前外院的随访)中位时间为30.5个月(范围1.7月-22.3年)。最大冠脉内径值中位数为9.5mm(范围6.1-21mm),最大冠脉内径Z值中位数为13.4(范围8.9-21.0)。分别有37例(97.4%)、32例(84.2%)及27例(71.0%)患儿接受人免疫球蛋白、抗血小板药及华法林治疗。15例(39.5%)患儿共接受21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16次(76.2%)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1次(4.8%)死于急性冠脉栓塞,无溶栓严重不良反应病例。16例(42.1%)患者于随访期间并发冠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展为血栓性阻塞。1年、2年、5年无血栓事件生存率分别为0.63、0.63、0.53。8例(21.1%)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其中2例死于血栓性阻塞继发的心肌梗死、1例接受冠脉搭桥术。1年、2年及5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分别为0.86、0.81、0.81。1年、2年、5年冠脉内径完全回缩率分别为0.06、0.15、0.37。最大冠脉内径Z值≥15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最大冠脉内径Z值<15组患者。除了死亡及因年龄过小未能评估的患者,剩余73.7%的患者均可耐受轻度及以上的运动。结论:1.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患者冠脉血栓发生率较高,需长期抗凝、及时溶栓;2.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相关的冠脉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冠脉内径完全回缩常发生于川崎病发病后早期;3.冠状动脉瘤越大,冠脉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4.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患者经过适当管理长期可获得无病生存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黄永佳[7](2019)在《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损害可能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儿科初诊为川崎病,同时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11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情况及血液实验检验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患儿入院时是否存在血清胆汁酸异常和冠状动脉损害,分为TBA正常组(n=73)和TBA异常组(n=38)、无冠脉损害组(n=65)和冠脉损害组(n=46)。通过对TBA正常组和TBA异常组、冠状动脉损害组和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分别在年龄阶段、性别、季节、川崎病临床类型分类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出结论。[结果]①111例KD患儿中合并TBA异常为38例(34.2%),合并CAL的患儿为46例(41.4%)。②TBA正常和TBA异常两组患儿在冠状动损害发生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TBA>80μmol/L时,TBA与CAL之间亦无相关性(P>0.05)。③血清胆汁酸正常与异常组的KD患儿PLT、PCT、PDW、MPV、P-LCR、ALT、TB、DB、IBil、γ-GGT等实验室指标行T检验分析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仅有TB、DB、IBil在两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胆红素是TB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④N%、MO%、Mo 绝对值、PLT、PCT、PDW、CRP、ALT、AST、TB、DB、IBil、ALP、γ-GGT等与TBA之间存在线性关系。⑤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在Hb、PLT、PCT、CRP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本组研究中仅Hb是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①KD患儿不仅会出现冠状动脉改变,也可出现肝脏及胆管的损害。②TBA与CAL之间无相关性。③KD患儿的实验室指标中PLT、PCT、PDW、MPV、P-LCR、ALT、TBil、DBil、IBil、y-GGT 等与 TBA 异常具有相关性,仅胆红素是TB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较低的Hb和较高的PLT、PCT、CRP与冠状动脉损害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仅有Hb是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慧莹,张明杰,张静,徐文彪,鹿连伟[8](2019)在《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115次CTCA检查影像资料,总结川崎病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8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共累及163支血管,按照CTCA表现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163支病变血管中冠状动脉钙化24支(14.72%,24/163),冠状动脉扩张36支(22.09%,36/163),冠状动脉瘤形成83支(50.92%,83/163),冠状动脉狭窄20支(12.27%,20/163)。24例CTCA复查患儿共累及43支冠脉病变,其中加重26支(60.5%),维持不变8支(18.6%),减轻(或恢复)9支(20.9%)。结论:CTCA能清晰显示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在诊断及追踪评价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孙雪瑞,孙妍,杨娇,张晓琳,李静雅,金兰中,王芳韵,薛丽,张鑫,郑淋,卫海燕,李培,马宁[9](2018)在《单中心338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超声诊断与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川崎病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转归情况。方法对2010-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338例川崎病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约21.2%(338/1 594),338例冠状动脉瘤患儿中,小型瘤225例(66.6%),中型瘤85例(25.1%),巨大瘤28例(8.3%)。共有719支冠状动脉并发瘤样病变,常见受累分支依次为左主干(32.8%)、右冠脉(31.1%)、左前降支(25.3%)、左回旋支(10.8%)。有效随访382支(188例),小型瘤组218支,至随访终点内径恢复正常的比例为82.1%;中型瘤组124支,内径无明显变化、内径缩小、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23.4%、68.5%、8.1%;巨大瘤组40支,大小无明显变化、内径缩小、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70.0%、27.5%、2.5%。急性期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者26例(30处),随访20处血栓发现,12处逐渐消退,余持续存在。另5例巨大瘤患儿在随访过程中新发血栓。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肌病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以小冠状动脉瘤最常见,以左主干及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预后较好;中等以上冠状动脉瘤恢复时间较长,易并发血栓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

罗红梅[10](2017)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并研究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畸病(KD)患儿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30例小儿川畸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阿司匹林单一西药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沉恢复时间(3.74±1.02)d与对照组(4.36±1.6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1例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6.7%,随访30 d后患儿恢复正常;对照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6例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40.0%,心脏彩超显示2例有冠状动脉瘤(1例直径5 mm、1例直径6 mm),随访30 d后有2例患儿恢复正常。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畸病患儿临床治疗期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缓解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减轻全身小血管炎性反应,以及优化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显着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二、超声观察川畸病合并冠状动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观察川畸病合并冠状动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诊断标准及定义
        2.1 典型KD诊断标准
        2.2 不完全KD诊断标准
        2.3 IVIG耐药定义
        2.4 冠脉损伤及恢复标准
    3.资料提取
    4.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 334例KD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2.Z值对KD冠脉病变的评估
        2.1 两种标准下CAL发生率
        2.2 Z值标准下CAL恢复率
        2.3 不同IVIG治疗方案CAL发生率
    3.Z值标准下KD合并CAL危险因素分析
        3.1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2.Z值评估KD冠脉损害的临床价值
    3.基于Z值的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进展
    2.参考文献
八、致谢

(3)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病因
        2.1.1 感染学说
        2.1.2 遗传因素
    2.2 病理改变
    2.3 诊断
        2.3.1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2.3.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2.3.3 冠脉扩张诊断标准
    2.4 治疗
        2.4.1 丙种球蛋白
        2.4.2 阿司匹林
        2.4.3 糖皮质激素
        2.4.4 生物制剂
        2.4.5 免疫抑制剂
        2.4.6 血浆置换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2.1 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3.2.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3.2.3 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
        3.2.4 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诊断标准
        3.2.5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住院天数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4.2 实验室指标
    4.3 临床总有效率
    4.4 冠脉改变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川崎病合并颈深间隙受累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观察组临床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3.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分析
    3.3 危险因素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川崎病合并颈深间隙受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38例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检查方法
    3.图像分析
    4.CTCA随访
结果
    1.CTCA显示CAL的情况
    2.其他病变及随访、复查结果
讨论
    1.病因
    2.川崎病病理生理改变及与影像学表现对照
    3.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

(10)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超声观察川畸病合并冠状动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外科治疗初步探究[J]. 罗凯,郑景浩,何晓敏,孙琦,沈捷,祝忠群,张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12)
  •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D]. 唐玲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张磊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4]川崎病合并颈深间隙受累临床特征分析[D]. 程雪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J]. 何学华,朱潜力,袁勇华,龙湘党,夏晓辉,王胜,胡灿.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2)
  • [6]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38例随访研究[D]. 袁飘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D]. 黄永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 吴慧莹,张明杰,张静,徐文彪,鹿连伟. 放射学实践, 2019(01)
  • [9]单中心338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超声诊断与随访分析[J]. 孙雪瑞,孙妍,杨娇,张晓琳,李静雅,金兰中,王芳韵,薛丽,张鑫,郑淋,卫海燕,李培,马宁.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02)
  • [10]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J]. 罗红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22)

标签:;  ;  ;  ;  ;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一例超声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