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隔板的圆截面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

带隔板的圆截面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

一、带隔板圆形截面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贺科[1](2020)在《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在桥梁结构中应用广泛。圆端形截面长轴方向刚度大的特点使得该种截面形式十分适用于横桥向刚度小的桥梁结构墩柱中。MP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早强等特点,十分符合现阶段桥梁快速施工的需求。本文创新性的将以上三者结合形成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并对该种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在确定建模时采用的材料本构、单元类型,网格的划分、界面模拟等问题后,又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轴压性能、偏压性能以及抗震性能逐一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在轴压荷载作用下进行了全过程仿真模拟,并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在轴压荷载下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着重对比了该结构与圆端形钢管混凝土的区别。此外,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结构轴压承载力的影响,从而拟合出了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轴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其次,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在偏压荷载作用下的套箍效应进行分析,明晰结构偏压承载力小于轴压承载力的原因。在对结构偏压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引入偏压折减系数,确定各因素对偏压折减系数的影响,从而拟合出结构偏压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对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得到钢材种类、截面形状(有无隔板)、钢管壁厚以及轴压比等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圆端形钢管-MPC桥墩、圆端形钢管混凝土桥墩以及圆端形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圆端形钢管-MPC桥墩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另外两种形式的桥墩。

牛行行[2](2020)在《外弧板加强式圆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承载力高、施工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到高层、超高层及大跨桥梁结构中,但梁柱节点的研究仍落后于钢管混凝土结构本身,研究发现梁柱节点具有施工难度较大、节点构造复杂及节点外形冗重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外弧板加强式圆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按缩尺比例1:2制作了1个普通全螺栓连接节点试件和2个外弧板加强式栓焊混合连接节点试件,对其进行低周循环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得到三个节点试件的破坏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应变位移分布情况,对比分析节点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强度和刚度退化情况,研究了梁柱线刚度比变化对本文研究的新型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新型节点有两种破坏模式,分别为梁端产生塑性铰破坏和柱端局部屈曲破坏,节点核心区基本完好,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要求。与普通全螺栓连接节点相比,外弧板加强式栓焊混合连接节点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梁柱线刚度比增大,该新型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节点的破坏模式可能改变,由钢梁发生塑性铰破坏变为柱子局部屈曲破坏,节点在设计时应合理控制梁柱线刚度比;节点连接处设置竖向加劲肋和和水平加腋板使钢梁塑性铰外移,有效避免了节点在梁柱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节点进行有限元建模,数值模拟得到的节点破坏形态及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有限元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在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节点J-3进行变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轴压比n=0.5,滞回环面积较小外,其他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节点试件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变小,当轴压比大于0.5,节点破坏形态由钢梁产生塑性铰破坏变为柱子局部屈曲破坏;在一定范围内,节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随着梁柱线刚度比和钢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混凝土强度的改变对该新型节点抗震性能影响不大。

牛铮,范海俊,姚佐权[3](2020)在《基于ANSYS的三通道储罐结构加固及修复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以一台三通道储罐为分析对象,此储罐在轻微压力环境下即发生了局部开裂。以ANSYS有限元方法为基础,通过在内部合理布置T型钢加强筋的方式进行结构加固。并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计算出了板制T型钢厚度的最优解。自加固修复后,此三通道储罐已安全运行2 a以上,这种基于ANSYS的结构加固及修复技术,体现了良好的工程实用性和经济性。

宋伟[4](2020)在《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ICRH)天线是主要辅助加热系统之一。随着聚变工程的技术发展与经验积累,聚变实验装置的功率不断攀升,装置内的热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基于目前的EAST以及其他同类型装置的实验研究,高热负荷以及射频鞘效应损伤法拉第屏蔽现象与ICRH加热功率相关并且严重影响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耦合特性与结构安全性。目前EAST I窗口四电流带ICRH天线尚在不具备任何主动冷却结构的情况下运行功率约为1 MW时已经出现了局部高温区域甚至一些结构损伤。但EAST装置未来将进行长脉冲稳态运行需要I窗口ICRH天线具备提供6MW长脉冲射频功率的能力,甚至在未来聚变装置中对天线的功率要求更高,因此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将会受高热负荷的严重威胁。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能够提升高热负荷部件的结构安全性并保证其耦合能力。本文从热负荷源角度出发对聚变装置中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首先完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基于EAST装置中K窗口红外相机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的观测,确定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表面温度与天线加热功率之间成正相关。针对EAST中法拉第屏蔽棒出现严重损伤的位置与损伤程度,明确了法拉第屏蔽的易损伤区域,探究溅射过程中的杂质产生情况。第二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中的热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来源的预测与分析方法,阐述了通过坡印廷定理对天线射频热损耗进行计算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ICRH天线散射参数的计算,选取反射系数最小的频率作为研究热特性的基本频率。通过对材料表面电流传输截面的研究,明确了射频热损耗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天线表面局部直角结构的过渡、镀层材料以及环向电流相位四种因素对射频热损耗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对比宽电流带天线与EAST原天线的射频热损耗与电磁参数,为电流带优化与升级提供新的思路。第三步对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损伤类型与结构安全性判定准则进行了探讨与校核。系统性分析了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上的热负荷分布特征,分别探究了适用于天线电流带与法拉第屏蔽的主动冷却系统。通过流体动力学、传热学以及结构力学多场耦合分析计算,并基于ITER SDC-IC设计准则利用应力判定标准与等效应变范围-循环次数模型校核天线使用寿命。最后对未来聚变堆中更高的热负荷下法拉第屏蔽的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预研。为了开展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设计与热特性研究,模拟聚变装置中法拉第屏蔽单侧受热的运行环境,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单侧可变热负荷热特性测试平台。通过加载不同流体入口速度与热负荷强度,对法拉第屏蔽强化换热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崔璨[5](2019)在《带直隔板立式储罐的结构分析设计》文中认为带隔板常压储罐通常用于盛装两种物料,当一侧装满物料、另一侧全空情况下,隔板变形较大。如果筒体壁厚和隔板厚度较薄时,可能影响该类储罐的正常工作。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直隔板和加强筋结构,对几种规格带隔板储罐进行分析计算,总结出了三种可用规格参数,为带隔板储罐设计提供参考。

冯清晓,谢智刚,桑如苞[6](2016)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虽在GB/T 151—2014《热交换器》中有详细规定,但在具体设计中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是否要对筒体应力进行校核,折流板缺口及防冲板布置的要求,拉杆固定端设定的原则,膨胀节与支座的关系,隔板槽垫片的影响,管束重量对管板的影响以及标准中没有可利用的结构应如何设计计算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设计人员。文章汇集了换热器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中常见的16个重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介绍,对合理进行换热器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陈孙艺[7](2016)在《换热器有限元分析中值得关注的非均匀性静载荷》文中指出为了减少管壳式换热器有限元分析模型引起的误差以及避免其案例误导,根据工程实际,分别从四方面讨论了换热器非均匀性静载荷与结构变形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轴向非均匀性静载荷,具体包括作用到管板的4种轴向非均匀工况;第二是横截面的非均匀载荷,包括管程轴向偏流、管程径向偏流、壳程非均匀进出口偏流、壳程径向的非均匀热载荷和壳程冷凝等5种工况;第三是管程非均匀热载荷,包括单管程管间温差、两管程温差、四管程温差等3种工况;第四是设备大型化的非均匀载荷,包括非均匀流态、自重和结构等3种情况。

温青培[8](2016)在《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高层和超高层的逐渐增加,型钢混凝土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震害研究表明,建筑物的倒塌往往由于柱子尤其是短柱的抗剪承载力不足而发生脆性破坏造成,因此提高柱的抗剪承载力是保证结构抗震安全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型钢混凝土结构由于内部型钢的存在,需在型钢腹板开洞来穿过箍筋。这不仅对腹板造成削弱,而且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简化施工,提出了一种新的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形式,通过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构造做法,避免了在型钢腹板开洞造成的对腹板的削弱,降低了施工难度。为验证这种构造做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λ=1和λ=1.5两种剪跨比下的四种不同截面形式的八组(每组3个)共24个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试件重点部位在不同加载时刻的应变情况。利用ABAQUS建立了普通型钢混凝土柱和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有限元模型,对其抗剪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与相关试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的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试件的破坏形态与试验基本吻合,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准确可靠。之后,利用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以剪跨比、配箍率、隔板厚度、隔板间距、隔板形状与面积为参数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带隔板试件和其他构件的滞回曲线均趋于饱满的梭形,各组试件的耗能性能基本相同,带隔板试件的截面形式可以满足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的要求;配箍率不变时,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降低,剪跨比增大到一定程度,抗剪承载力几乎不受其影响;剪跨比不变时,带有井字形箍筋的试件和带隔板试件的抗剪承载力明显高于只有外圈箍筋的试件,随着配箍率的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增加;从有限元模拟的云图看出,隔板可以把力传递到相邻的型钢翼缘和腹板,使得型钢均匀受力,提高整体性,保证承载力;增大隔板厚度和减小隔板间距对其抗剪承载力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增大隔板面积,改变隔板形状将提高峰值荷载,但耗能能力和延性较原有形状变差;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9082-2006)的计算算法均偏于安全,与之相比,《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的计算值与模拟值更为接近。本文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提出带隔板的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公式。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构造做法不仅可以避免在型钢腹板开洞带来的对腹板的削弱,简化施工,且能满足构件承载力和延性等性能要求,可为以后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苏文献,邬晓敏[9](2015)在《带隔板立式储罐的结构分析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某立式储罐改造实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构造三维实体模型,对一侧盛满液体、另一侧全空的最危险工况进行结构分析设计。综合分析了多种带隔板的立式储罐结构,从多方面比较其优缺点,并针对结构特点,提出一种由竖直固定管和横管组成的加强结构,其安全、经济性均满足工艺要求。

郑圆维[10](2015)在《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层和超高层的逐渐增加,型钢混凝土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震害研究表明,建筑物的倒塌往由于柱子尤其是短柱的抗剪承载力不足而发生脆性破坏造成的,因此提高柱的抗剪承载力是保证结构抗震安全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型钢混凝土结构由于内部型钢的存在,需在型钢腹板开洞来穿过箍筋。这不仅对腹板造成削弱,而且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简化施工,提出了一种新的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形式,通过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构造做法,避免了在型钢腹板开洞造成的对腹板的削弱,降低了施工难度。为验证这种构造做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λ=1和λ=1.5两种剪跨比下的四种不同截面形式的八组(每组3个)共24个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裂缝开展规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等;对各组试件的强度衰减、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对试件涉及到的剪跨比和配箍率两个影响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参数和剪切斜压破坏的抗剪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现行规范公式计算出的抗剪承载力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试验材料性能,对八组试件进行了单向的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模拟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裂缝开展规律、主要部分应力,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带隔板试件和其他构件的滞回曲线均形状饱满,介于梭形和倒S之间;各组试件的等效粘滞阻尼比均相近;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试件其延性系数要优于井字箍筋试件。带隔板的截面形式可以满足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的要求。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试件的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稍高于井字箍筋试件;增加隔板的厚度可以提高屈服荷载,但对峰值荷载影响不大;从有限元模拟的云图看出,隔板可以把力传递到相邻的型钢翼缘和腹板,使得型钢均匀受力,提高整体性,保证承载力。配箍率不变时,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降低;剪跨比不变时,随着配箍率的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增加。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9082-2006)的计算算法均偏于安全,与之相比,《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的计算值与试验值更为接近。用隔板等强度代替内部井字箍筋的构造做法不仅可以避免在型钢腹板开洞带来的对腹板的削弱,简化施工,且能满足构件承载力和延性等性能要求,可为以后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二、带隔板圆形截面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隔板圆形截面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圆端形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3.2 MPC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模型尺寸的设计
    2.3 钢材的本构关系
    2.4 MPC材料特性与分析模型
        2.4.1 MPC的组成成分及材料特性
        2.4.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4.3 MPC本构关系
    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1 模型单元类型
        2.5.2 模型单元划分
        2.5.3 钢管与MPC接触界面及边界条件模拟
        2.5.4 非线性求解
    2.6 实例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轴压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约束效应分析
        3.2.1 钢管的径向变形分析
        3.2.2 核心MPC柱的应力分布状况
        3.2.3 钢管与MPC柱间的接触压应力分析
        3.2.4 综合分析
    3.3 钢管混凝土结构与钢管-MPC组合结构承载力对比分析
        3.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3.3.2 承载力结果对比
    3.4 轴压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4.1 钢材种类的影响
        3.4.2 截面形状的影响
        3.4.3 钢管壁厚的影响
    3.5 轴压承载力公式拟合
        3.5.1 无隔板截面轴压承载力公式拟合
        3.5.2 有隔板截面轴压承载力公式修正
        3.5.3 公式准确度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偏压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结构偏压荷载下的受力机理分析
        4.2.1 接触压应力分析
        4.2.2 核心MPC柱的应力分析
    4.3 偏压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4.3.1 偏心方向的影响
        4.3.2 偏心率的影响
        4.3.3 钢材种类的影响
        4.3.4 截面形状的影响
        4.3.5 钢管壁厚的影响
    4.4 偏压承载力公式拟合
        4.4.1 偏压折减系数计算公式拟合
        4.4.2 公式准确度校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抗震分析的主要参数指标
        5.2.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5.2.2 延性系数
        5.2.3 等效刚度
        5.2.4 滞回耗能
    5.3 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钢材种类的影响
        5.3.2 截面形状的影响
        5.3.3 钢管壁厚的影响
        5.3.4 轴压比的影响
    5.4 三种结构桥墩的抗震性能对比
        5.4.1 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5.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外弧板加强式圆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管混凝土概述
    1.2 钢管混凝土节点类型
        1.2.1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
        1.2.2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
    1.3 圆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节点抗震性能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件设计
        2.2.3 试件制作
    2.3 材性试验
        2.3.1 钢材的材性试验
        2.3.2 混凝土的材性试验
    2.4 试件安装与加载
        2.4.1 试验装置
        2.4.2 试验加载方法
    2.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5.1 位移测量
        2.5.2 应变测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3.1.1试件J-2
        3.1.2试件J-3
        3.1.3试件J-5
        3.1.4 各试件破坏特征分析
    3.2 抗震性能指标分析
        3.2.1 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试件屈服点的确定
        3.2.4 延性
        3.2.5 耗能性能
        3.2.6 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分析
    3.3 应变分析
        3.3.1 钢梁
        3.3.2 柱子
        3.3.3 外弧板
        3.3.4 节点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材料本构模型
        4.2.2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4.2.3 接触处理
        4.2.4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4.3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4.3.1 荷载-位移曲线的比较
        4.3.2 试件破坏形态对比
    4.4 试件应力分析
        4.4.1 圆钢管混凝土柱及圆套筒
        4.4.2 螺栓
        4.4.3 钢梁腹板
        4.4.4 钢梁翼缘
        4.4.5 竖向加肋板
    4.5 参数影响分析
        4.5.1 轴压比
        4.5.2 钢梁强度
        4.5.3 梁柱线刚度比
        4.5.4 混凝土强度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ANSYS的三通道储罐结构加固及修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三通道储罐
2 结构加固
3 分析计算
4 技术要求与实际效用
5 结论

(4)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约束核聚变
        1.1.1 聚变能
        1.1.2 聚变装置
    1.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发展概况
    1.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研究现状
        1.3.1 表面温度
        1.3.2 射频鞘电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
    2.1 ICRH天线设计目标与概况
    2.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设计
    2.3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实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耦合特性研究
    3.1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理论
        3.1.1 坡印廷定理
        3.1.2 射频鞘效应理论
    3.2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耦合特性研究
        3.2.1 散射参数
        3.2.2 杂质污染
    3.3 高热负荷部件的优化研究
        3.3.1 电流带局部结构
        3.3.2 环向电流相位
        3.3.3 表面镀层
        3.3.4 电流带宽度
        3.3.5 场平行法拉第屏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负荷与结构安全性
    4.1 天线结构安全性评判准则[83]-[88]
        4.1.1 损伤类型
        4.1.2 静态应力判定准则
        4.1.3 疲劳判定准则
    4.2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与分析
        4.2.1 电流带冷却流道设计
        4.2.2 电流带结构安全性分析
    4.3 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设计与分析
        4.3.1 法拉第屏蔽棒冷却流道设计
        4.3.2 法拉第屏蔽腔体冷却结构
        4.3.3 法拉第屏蔽结构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变堆法拉第屏蔽冷却结构的实验研究
    5.1 聚变堆ICRH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热特性分析
    5.2 强化换热冷却结构设计
        5.2.1 法拉第屏蔽棒设计
        5.2.2 强化换热结构设计
    5.3 强化换热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3.2 热流体分析
        5.3.3 热流体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带直隔板立式储罐的结构分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隔板储罐
2 直隔板储罐分析设计
    2.1 参数化三维建模
    2.2 有限元计算
        2.2.1 储罐材料参数确定
        2.2.2 有限元计算模型
        2.2.3 载荷与边界条件
        2.2.4 有限元模型求解
        2.2.5 结果分析
    2.3 应力强度云图及总变形云图
3 结论

(6)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热交换器筒体最小厚度
2 弓形折流板缺口布置
3 立式换热器中拉杆的固定方位
4 防冲板的布置
5 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膨胀节的布置
6 带隔板管箱的管箱法兰的垫片力计算
7 直接与管箱封头相焊的法兰的强度
8 换热管轴向压缩许用应力
9 固定管板换热器的危险工况
10 大型换热器中管板内件对管板强度的影响
11 夹持管板的法兰设计
12 浮头法兰的合理设计
13 特殊结构U形管换热器管板的计算
14 特殊结构浮头式换热器管板的计算
15 特殊结构填函式换热器管板计算
16 特殊结构柔性薄管板换热器管板计算
17 结语

(7)换热器有限元分析中值得关注的非均匀性静载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轴向非均匀性静载荷及其模型的整体性
    1. 1 挠性管板换热器壳程加热过程的非均匀性静载荷
        (1)较完善的全长分析模型。
        (2)值得商榷的非全长分析模型。问题及对策如下。
    1. 2 非挠性管板换热器壳程加热过程的非均匀性静载荷
        (1)较完善的非全长厚管板模型。
        (2)较完善的非全长薄管板模型。
2 横截面非均匀性静载荷及其模型的整体性
    2.1管程偏流引起的非均匀载荷
        (1)管程轴向偏流。
        (2)管程径向偏流。
    2.2壳程偏流引起的非均匀载荷
        (1)非均匀进出口及其偏流。
        (2)壳程径向的非均匀热载荷。
    2. 3 壳程冷却过程的非均匀热载荷
3 管程多流程之间的非均匀热载荷
    (1)四管程温差。
    (2)两管程温差。
    (3)单管程温差。
4 设备大型化的非均匀载荷
    4. 1 非均匀流态引起的非均匀载荷
        (1)一件壳体内多台管束的交互作用。
        (2)换热器大型化的非均匀流态。
        (3)超长管壳的非均匀流态。
    4. 2 自重引起的非均匀载荷
        (1)设备和介质自重的非均匀载荷。
        (2)支承分析时可能存在的非均匀载荷。
        (3)卧式鞍座的非均匀载荷。
    4. 3 结构引起的非均匀载荷
        (1)吊装时应避免的非均匀载荷。
        (2)设备法兰的非均匀载荷。
        (3)结构安全分析的非均匀载荷。
        (4)来自管线的非均匀载荷。
5 结语

(8)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点
    1.2 型钢混凝土柱简介
        1.2.1 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型式
        1.2.2 型钢混凝土柱的特点
    1.3 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点布置
        2.2.3 试件材料参数
        2.2.4 加载装置
        2.2.5 试验加载方法
    2.3 应变分析
        2.3.1 纵筋上应变分析
        2.3.2 箍筋上应变分析
        2.3.3 型钢上应变分析
        2.3.4 隔板上应变分析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单元类型选取
        2.4.2 材料本构模型
        2.4.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2.4.2.2 钢材本构关系
        2.4.3 网格划分
        2.4.4 混凝土与钢材间的粘结滑移
        2.4.5 相互作用的设定
        2.4.6 荷载及边界条件
        2.4.7 收敛问题
    2.5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5.1 屈服荷载与极限荷载
        2.5.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2.5.3 试验试件有限元分析结果
        2.5.3.1 混凝土裂缝发展
        2.5.3.2 型钢和钢筋的应力云图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不同剪跨比下试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3.2.1 型钢混凝土柱的应力云图分析
        3.2.1.1 混凝土裂缝发展
        3.2.1.2 型钢和钢筋的应力云图分析
        3.2.2 滞回曲线分析
        3.2.3 骨架曲线分析
        3.2.4 承载力与延性
    3.3 不同配箍率下试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滞回曲线分析
        3.3.2 骨架曲线分析
        3.3.3 配箍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3.4 带钢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3.4.1 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应力云图分析
        3.4.1.1 混凝土裂缝发展
        3.4.1.2 型钢和钢筋应力分析
        3.4.2 滞回曲线分析
        3.4.3 骨架曲线分析
        3.4.4 延性与承载力
    3.5 不同隔板形式下,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
        3.5.1 滞回曲线分析
        3.5.2 骨架曲线分析
    3.6 小章总结
第四章 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4.1 引言
    4.2 抗剪机理分析
    4.3 型钢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计算
    4.4 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实用公式计算
        4.4.1 隔板承载力回归分析与评价
        4.4.2 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 简介
致谢

(10)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点
    1.2 型钢混凝土柱简介
        1.2.1 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型式
        1.2.2 型钢混凝土柱的特点
    1.3 型钢混凝土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型钢混凝土柱国内研究现状
        1.3.2 型钢混凝土柱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材料力学性能
    2.3 试件设计及制作
        2.3.1 试件设计
        2.3.2 测点布置
        2.3.3 试件制作
    2.4 试验方案
        2.4.1 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第三章 试验现象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
        3.1.1 试件SRC1试验现象
        3.1.2 试件SRC2试验现象
        3.1.3 试件SRC3试验现象
        3.1.4 试件SRC4试验现象
        3.1.5 试件SRC5试验现象
        3.1.6 试件SRC6试验现象
        3.1.7 试件SRC7试验现象
        3.1.8 试件SRC8试验现象
        3.1.9 试验现象总结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延性
        3.2.4 耗能性能
        3.2.5 强度衰减
        3.2.6 刚度退化
    3.3 应变分析
        3.3.1 纵筋上应变分析
        3.3.2 箍筋上应变分析
        3.3.3 型钢上应变分析
    3.4 抗剪分析
        3.4.1 试验涉及的抗剪承载力影响参数
        3.4.2 剪切斜压破坏的抗剪机理
        3.4.3 型钢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1.1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4.1.2 材料本构模型
        4.1.3 荷载及边界条件
    4.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2.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4.2.2 裂缝对比
        4.2.3 型钢和钢筋应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带隔板圆形截面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圆端形钢管-MPC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D]. 贺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外弧板加强式圆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牛行行. 长安大学, 2020(06)
  • [3]基于ANSYS的三通道储罐结构加固及修复技术[J]. 牛铮,范海俊,姚佐权.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20(02)
  • [4]聚变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天线高热负荷部件的热特性研究[D]. 宋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带直隔板立式储罐的结构分析设计[J]. 崔璨.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19(01)
  • [6]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J]. 冯清晓,谢智刚,桑如苞.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16(02)
  • [7]换热器有限元分析中值得关注的非均匀性静载荷[J]. 陈孙艺. 压力容器, 2016(02)
  • [8]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D]. 温青培.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7)
  • [9]带隔板立式储罐的结构分析设计[J]. 苏文献,邬晓敏.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5(04)
  • [10]带隔板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研究[D]. 郑圆维. 沈阳建筑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带隔板的圆截面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