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

一、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1](2021)在《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供体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肾功能正常与AKI供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影响,讨论AKI供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行肾移植手术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术共计298例、AKI供肾移植术共计195例。AKI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AKI组、将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non-AKI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移植术后4年内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结果:1.non-AKI组与AKI组受者术后1年血清肌酐恢复良好,non-AKI组肌酐稳定在(142.10±27.54)μmol/L,AKI供肾组肌酐均值稳定在(133.83±86.80)μmol/L,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2)。2.non-AKI组受者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发病率为14.77%,AKI组受者为22.56%,P=0.03,比较两组间AR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non-AKI组术后1周内DGF发生率14.13%,AKI供肾组29.23%,P=0.000,两组受者DGF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其它并发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DGF独立危险因素(供者方面):AKI(OR:2.69、95%CI:2.51-2.88、P=0.000)、热缺血时间(OR:1.53、95%CI:1.43-1.64、P=0.000)、供肾获取前血肌酐(OR:1.01、95%CI:1.001-1.014、P=0.02)、冷缺血时间(OR:0.95、95%CI:0.93-0.98,P=0.000);DGF独立危险因素(受者方面):糖尿病(OR:0.59、95%CI:0.52-0.67,P=0.000)、体质指数(OR:1.05、95%CI:1.03-1.06、P=0.000)。4.non-AKI组受者与AKI组受者肾移植术后4年受者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385),而non-AKI组存活率(91.27%)比较AKI组移植肾存活率(87.69%),有显着性差异(P=0.019)。结论:1.相对non-AKI受者,AKI受者移植后术后1月内Scr下降幅度小,多尿期尿量恢复较慢,但术后1年肾功能恢复良好。AKI组受者移植术后DGF、AR发病率高于non-AKI组,其它并发症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供肾移植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相似。2.发生DGF独立危险因素:AKI供肾、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获取供肾前的Scr水平;受者的体质指数、糖尿病。3.虽然AKI组移植肾4年期存活率略低于non-AKI组,经仔细评估后,AKI供肾可作为肾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缓解器官短缺。

孙文君[2](2021)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影响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DCD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临床指标及相关因素,探讨肾移植围手术期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对术后BKV感染的影响,旨在寻找指导选择安全有效的DCD肾移植抗体诱导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01月至2021年3月期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92例患者,记录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相关检验指标,血液:BKV-DNA,血肌酐,PRA;尿液:decoy细胞,BKV-DNA数据。其中BKV感染的判定:病毒检测血液、尿液其中1项异常即判定为感染。比较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巴利昔单抗+FK506+MMF(以下称A组,22例)、ATG+FK506+MMF(以下称 B 组,37 例)、ALG+FK506+MMF(以下称 C 组,33例)对肾移植术后BKV感染影响的差异,以及相同免疫诱导方案不同免疫诱导时间长短对BKV感染的影响。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 2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免疫诱导方案的BKV感染进展情况。[结果]92例受体中,性别:男性63例,BKV感染43例(68.3%,43/63)、女性29例,BKV感染21例(72.4%,21/29);年龄:≤50岁64例,BKV感染44 例(68.7%,44/64),>50 岁 28 例,BKV 感染 20 例(71.4%,20/28);尿 decoy细胞阳性25例,其中A、B、C组分别为5例(22.7%,5/22)、9例(24.3%,9/37)和 11 例(33.3%,11/33);尿 BKV-DNA 阳性 21 例,其中 A、B、C 组分别为 4 例(18.2%,4/22)、10 例(27.0%,10/37)和 7 例(21.2%,7/33);血BKV-DNA 阳性 26 例,其中 A、B、C 组分别为 9 例(40.9%,9/22)、10 例(27.0%,10/37)和7例(21.2%,7/33)。B组免疫诱导时间≤5天受者BKV感染10例(50.0%,10/20),>5天受者14例(82.4%,14/17);C组免疫诱导时间≤5天受者BKV感染阳性11例(55.0%,11/20),>5天受者BKV感染12例(92.3%,12/13)。统计学分析显示,A、B、C三组免疫诱导方案对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但在相同免疫诱导方案下,B、C两组用药时间>5天BKV感染率高于≤5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CD肾移植围手术期不同的抗体免疫诱导方案对术后BKV感染的影响无明显差异;2、肾移植术后BKV感染与抗体免疫诱导时间长短相关,其中抗体应用时间越长,受体感染BKV概率越大;3、受体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后BK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李雪[3](2019)在《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移植肾肾小球病(transplantglomerulopathy,TG)是以移植肾肾小球基底膜分层伴寡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和高血压,是影响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原因。TG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cABMR)是导致 TG 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原因包括自身抗体、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目前国内外TG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本课题依托本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对T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TG患者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指导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RBP)是近曲小管损伤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证实urRBP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预后标志物;我们中心常规检测urRBP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研究TG患者urRBP与移植肾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urRBP在TG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由于TG常出现于肾移植中后期,而移植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的发病率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TG常与IgAN合并存在。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TG合并IgAN患者的相关报道。本课题对TG合并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cABMR是导致TG的最主要原因,TG是cABMR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硼替佐米等去抗体药物是TG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有多项研究认为硼替佐米对肾移植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cABMR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一: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旨在探究TG患者的临床病理、预后及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0例TG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0(2.6-8.2)年。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ct)评分(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4.9),Banff 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7;95%CI 1.1-2.8),eGFR(HR 2.1;95%CI 1.4-3.2)和蛋白尿(HR2.4;95%CI 1.6-3.7)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anff cg和Banff小球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g+ptc)是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指标(调整后R2=0.46)。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Banff ci+ct和Banff cg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anff cg和Banff g+ptc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与蛋白尿程度显着相关。研究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目的:探究urRBP在TG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urRBP对预后的影响,以及urRBP与TG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的关系。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a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18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其中117例(65.0%)患者达到随访终点。在COX回归中,urRB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NAG)与终点事件呈正相关。然而,在调整了 eGFR、蛋白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后,仅urRBP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85比<2.85 mg/L)(OR 2.13;95%CI1.21-3.75,P=M0.0091)。另外,将 urRBP、urNAG 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Banffci+c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urRBP与Banffci-+ct显着相关(ρ=0.61,P<0.001),而 urNAG 与 ci+ct 无明显关系(ρ=0.24,P=0.06)。结论:urRBP与ci+ct显着相关,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项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urRBP对TG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三: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总结分析TG合并IgAN(TG+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集南京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诊断为TG+IgAN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转归。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TG+IgAN的患者49例,移植肾活检时年龄42.6±10.5岁,移植肾活检距肾移植中位时间为85月。对照组TG患者131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方面,TG+IgAN患者移植肾活检时中位血清肌酐水平为1.98mg/dl,中位尿蛋白定量为1.45g/24h,16.3%的患者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为40.8%,平均血色素为10.5 g/dl;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TG+IgAN患者eGFR、尿蛋白、urRBP、urNAG、血色素以及血淋巴细胞CD4、CD8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方面,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TG+IgAN组患者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P=0.004),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P=0.043),其它病理表现,如间质炎症和小管炎(i+t)、动脉炎(v)、肾小球炎(g)、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炎(ptc)程度及C4d阳性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经Kaplan-Meier法计算,49例TG+IgA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月,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移植肾生存率无显着差异。结论:TG+IgAN患者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镜下血尿发生率高,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别。TG+IgAN患者的预后与不合并IgAN者无显着差异。研究四: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探索目的:研究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Banff 2017 cABMR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的cABMR患者136例,其中硼替佐米组29例,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活检距移植时间、血清肌酐、eGFR、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色素、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病理指标(g、i、t、v、ah、mm、ci、ct、cv、ptc、c4d)的Banff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Kaplan-Meier法计算,硼替佐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7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36.9月,两组相比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9)。不良反应方面,硼替佐米组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硼替佐米并未改善cABMR的预后,且会增加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王锁刚[4](2019)在《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诱导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背景: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脏外科手术和肾移植手术中的常见问题。肾IRI不仅会造成急性肾损伤(AKI),而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和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制约移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工作的广泛开展,肾移植例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而肾IRI作为阻碍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大量研究表明,肾IRI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病理过程,涉及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线粒体损伤、细胞内Ca2+超载和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多种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不同后果的因素参与其中。如何预防和减轻肾IRI是肾脏保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缺血预处理是减轻肾IRI的有效策略,但因其是以肾脏多次缺血为代价的有创性干预措施,故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积极探寻新的药物模拟缺血预适应是当前研究热点,但针对单一介质或机制的干预措施并不理想。羟苯磺酸钙为一种新型微血管保护剂,主要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并具有强还原性,是公认的强抗氧化剂。有研究证实,羟苯磺酸钙能够改善心肌IRI、肝脏IRI和骨骼肌IRI后肺损伤,但其在肾IRI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目前尚未检索到羟苯磺酸钙防治肾IRI的相关文献。据此,我们推测羟苯磺酸钙可能对肾IRI具有保护作用。本课题通过体内、体外实验,从不同角度探讨羟苯磺酸钙对肾IR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在肾IRI中的保护作用,阐明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内质网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等途径减轻肾IRI的分子机制,探索羟苯磺酸钙作为价廉、高效、低毒的潜在肾IRI拮抗剂的可能性,为临床防治肾IRI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建立和评估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右肾切除、左肾蒂夹闭的建模方式建立SD大鼠肾IRI模型;通过观察不同的肾缺血时间(0min、5min、15min、30min、45min、60min)再灌注24h对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形态及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评估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构建理想的大鼠急性肾IRI模型。第二部分羟苯磺酸钙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应用羟苯磺酸钙对大鼠肾IRI模型进行预处理,大鼠处死前采血测定肾功能(BUN、Scr、Cystatin C);光学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管上皮超微结构变化;利用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SD大鼠肾组织匀浆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反映SD大鼠肾脏抗氧化应激能力,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以反映大鼠体内过氧化物分解水平,钼酸铵显色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内质网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GRP78、CHOP、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12的表达和分布。第三部分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减轻HK-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应用抗霉素A及A23187诱导建立HK-2细胞IRI模型,并应用羟苯磺酸钙进行预处理,采用MTT法计算细胞死亡率,结合细胞形态观察评价羟苯磺酸钙对细胞生长和活力的影响,以判断羟苯磺酸钙是否具有减轻HK-2细胞I/R损伤的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及SOD、GSH-Px、CAT的活性,评价羟苯磺酸钙对HK-2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和影响;应用ELISA法定量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IL-8表达水平,揭示羟苯磺酸钙可能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GRP78、CHOP、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12的表达,评价羟苯磺酸钙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建立和评估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右肾切除、左肾蒂夹闭的建模方式建立SD大鼠肾IRI损伤模型;不同的肾缺血时间对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及凋亡水平的影响不同,肾缺血时间越长,肾损伤越严重;肾缺血45min再灌注24h是理想的大鼠肾IRI模型,为本课题中构建大鼠肾IRI模型及后续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羟苯磺酸钙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应用羟苯磺酸钙对大鼠肾IRI模型进行预处理,肾功能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羟苯磺酸钙干预组大鼠BUN、Scr、Cystain C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呈显着的量效关系,说明羟苯磺酸钙对肾IRI模型大鼠具有肾保护作用;肾组织病理表现: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与I/R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大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肾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表明羟苯磺酸钙可改善肾IRI所致的肾组织损伤;与I/R组比较,羟苯磺酸钙干预组MDA明显低于I/R组(P<0.05),SOD、GSH-Px、CAT显着高于I/R组(P<0.05),提示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减轻肾IRI;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与I/R组相比,羟苯磺酸钙干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8表达显着下调,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提示羟苯磺酸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途径减轻大鼠肾IRI;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与I/R组比较,羟苯磺酸钙干预组大鼠肾组织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12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明显减少(P<0.05),说明羟苯磺酸钙可降低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第三部分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减轻HK-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羟苯磺酸钙对HK-2细胞IRI模型活力的影响:不同处理组HK-2细胞在处理后的前3d,各组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4d时,与I/R组相比,羟苯磺酸钙干预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并呈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凋亡率水平:I/R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凋亡程度明显增加,羟苯磺酸钙干预组细胞凋亡率与I/R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提示羟苯磺酸钙可减少HK-2细胞凋亡,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与I/R组比较,羟苯磺酸钙干预组MDA明显低于I/R组(P<0.05),而SOD、GSH-Px、CAT显着高于I/R组(P<0.05),提示羟苯磺酸钙通过抗氧化应激减轻HK-2细胞IRI;ELISA检测发现:与I/R组相比,羟苯磺酸钙干预组的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Western blot检测GRP78、CHOP、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12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组和不同浓度羟苯磺酸钙处理组均明显增高,但羟苯磺酸钙处理组GRP78、CHOP、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12蛋白表达量均低于I/R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1、大鼠肾缺血时间越长,肾损伤程度越严重;肾缺血45min再灌注24h为理想的大鼠急性肾I/R早期损伤模型。2、羟苯磺酸钙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和HK-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应。3、羟苯磺酸钙预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显着的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及抗凋亡的作用。4、羟苯磺酸钙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的关键信号通路GRP78/CHOP而发挥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车霞静[5](2019)在《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肾移植目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恢复肾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如何精准预测并改善肾移植预后目前仍存在较大挑战。关于移植前透析方式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环状RNA在细胞的许多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肾脏缺血性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未得到阐明;寻找理想生物标志物,有效早期预测移植后事件,对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移植前透析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的影响;寻找有效预测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的理想生物标志物;探讨环状RNA c SLC45A4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之间第一次接受心脏死亡患者供肾(DCD)移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共251例。分析移植前透析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如肾功能恢复、移植后并发症、患者和移植肾的生存率的影响。研究随访至2017年8月,最终104例血透、98例腹透患者纳入对比研究,5例移植前未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继而前瞻性地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接受DCD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共144例,根据肌酐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f DGF组(n=21)与IGF组(n=91),统计两组患者基线数据与临床随访信息,研究同种异体肾移植前后血尿标志物对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和移植肾失功的预测价值。研究环状RNA c SLC45A4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时,在体外实验中,敲低肾小管上皮细胞c SLC45A4的表达,继而给予缺氧/复氧处理,研究c SLC45A4敲低对细胞缺复氧诱导细胞焦亡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采用腺病毒诱导小鼠c SLC45A4敲低后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研究c SLC45A4敲低对小鼠肾脏IRI处理后细胞焦亡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采用RIP、生物素标记的RNA下调、免疫染色、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探究c SLC45A4和GSDMD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移植前透析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无显着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移植肾失功、急性排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患者和移植肾的生存率在腹透和血透患者之间没有区别。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提示,术前尿AIM预测能力最佳(AUC=0.841,95%CI,0.673-1.000,P<0.05)。其次是术后三天血IL-18,其AUC为0.675(95%CI,0.526-0.825,P<0.05)。而术后一天尿IGFBP7/Cr预测能力有限。肾脏环状RNA c SLC45A4表达上调可以调节细胞焦亡,主要通过调节GSDMD膜孔形成和细胞因子分泌来实现。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研究中,我们发现c SLC45A4敲低可以改善细胞缺复氧诱导的焦亡;在体内实验中,采用腺病毒相关的病毒介导体内c SLC45A4敲低后可以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细胞焦亡的相关指标。同时,我们发现c SLC45A4和GSDMD之间存在相关作用,共同影响细胞焦亡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移植前透析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和移植肾的生存率等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因素没有影响。术前一天尿AIM浓度及术后3天血清IL-18浓度对同种异体肾移植远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升高的环状RNA c SLC45A4水平可通过调节GSDMD膜孔形成和细胞因子分泌调节细胞焦亡。

马帅军[6](2017)在《SDF-1/CXCR4轴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肾脏组织在手术等因素影响下发生一段时间内缺血后又恢复供血时所诱发的肾组织损伤过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肾移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学事件,是影响肾移植手术成功率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诱因及分子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知组织恢复供血后,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攻击微血管与组织细胞,是造成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原因。同时,组织缺血会引发肾小管细胞、内皮细胞等发生凋亡坏死;而血液再灌注后则会引起肾管近端小管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加速分泌趋化因子与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发生,加剧肾组织损伤。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是趋化因子CXC家族成员之一,又名CXCL12,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参与者。SDF-1可与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结合,形成SDF-1/CXCR4轴,是机体内调控骨髓细胞归巢及各类干细胞迁移分化的重要作用物质,参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正常发育的调控过程。此外,SDF-1/CXCR4轴在多种病理条件下的作用也已有许多报道,可参与肿瘤的发生与生长、肿瘤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的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骨再生修复、肝脏干细胞移植等重要的病理事件。而其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是否存在作用尚不明确。综上可知,SDF-1/CXCR4轴作为一种重要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转运以及炎症反应发生的调节者,在组织损伤修复等病理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SDF-1/CXCR4在肾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时是否存在异常表达?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是否也发挥调控作用?其分子机理是否与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功能活性的变化有关?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进一步阐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低温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re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MVEC)模型与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拟通过体内外实验分析SDF-1/CXCR4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功能机制。【研究目的】以体外培养的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及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对象,在体内外条件下,分析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SDF-1与CXCR4分子的表达情况,研究SDF-1/CXCR4表达变化对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大鼠肾组织损伤有何影响,以及SDF-1/CXCR4轴是否对缺氧复氧损伤的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免疫活性存在作用。以此为基础,探讨SDF-1/CXCR4的表达变化与缺血再灌注肾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为深入理解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及寻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及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原代分离培养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以低温缺氧复氧条件处理构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通过无损伤血管夹经腹阻断左右双侧肾动脉的方法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检测模型大鼠肾组织中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值以及大鼠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浓度,以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肾小管坏死评分。2.检测SDF-1与CXCR4分子在损伤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以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与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为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模型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肾组织及模型细胞中SDF-1与CXCR4分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与蛋白水平。3.分析SDF-1表达变化与模型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间相互关系以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对象,计算模型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分析SDF-1表达变化与模型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间相关性。4.分析SDF-1/CXCR4对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以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为对象,以不同浓度重组SDF-1(0、25、50、100μg/L)或CXCR4抑制剂AMD3100(0、5、10、20μM)处理模型细胞24 h,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细胞凋亡分子Caspase-3的表达水平,流式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5.分析SDF-1/CXCR4对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以SDF-1或CXCR4抑制剂AMD3100处理模型细胞,将模型细胞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检测不同处理后混合培养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以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活化因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与免疫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表达水平。6.分析SDF-1/CXCR4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对象,重组SDF-1或CXCR4抑制剂AMD3100尾静脉注射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后模型大鼠肾组织的损伤程度。【研究结果】1.构建了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及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原代分离培养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以低温缺氧复氧条件处理构建了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通过无损伤血管夹经腹阻断左右双侧肾动脉的方法构建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模型大鼠肾组织中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值以及大鼠尿NGAL浓度均显着增高,大鼠肾损伤加剧,并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2.证实了SDF-1与CXCR4分子在损伤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中均存在异常表达利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与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为对象,发现SDF-1与CXCR4分子在模型大鼠肾脏组织及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且其表达量随着模型手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步上升趋势。3.发现SDF-1表达的变化与模型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呈正相关性以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对象,发现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肾小管坏死评分逐渐增高,并且SDF-1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变化情况呈正相关性。4.发现SDF-1/CXCR4对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在体外条件下,以重组SDF-1或CXCR4抑制剂AMD3100处理缺氧复氧损伤的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现SDF-1对模型细胞凋亡水平的增高具有抑制作用,而CXCR4抑制剂处理则会显着增强模型细胞的凋亡水平。5.发现SDF-1/CXCR4对缺氧复氧损伤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活性的增高具有抑制作用在体外条件下,以重组SDF-1或CXCR4抑制剂AMD3100处理缺氧复氧损伤的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现SDF-1对模型细胞促淋巴细胞活化的能力具有抑制作用,而CXCR4抑制剂处理则会显着增强模型细胞的免疫活性。6.发现SDF-1/CXCR4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为对象,重组SDF-1或CXCR4抑制剂AMD3100处理,发现SDF-1可降低模型大鼠肾组织的损伤程度,而CXCR4抑制剂处理则会加剧肾组织损伤。【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发生时,肾组织中SDF-1/CXCR4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高表达的SDF-1/CXCR4可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发的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免疫活性的增强,从而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性作用,延缓组织损伤进程。

龚亮,聂峰,孙煦勇,彭红波[7](2016)在《中国三类心死亡遗体器官捐献成人供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国三类心死亡遗体器官捐献(DCD)成人供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收治的因各种原因行移植肾穿刺或移植肾切除后病理检查的DCD供肾受者32例,患者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或移植肾切除术后病理检查36例次(DCD供肾组),由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病理医师参照Banff 2007国际移植肾活检诊断与分级体系对病理结果进行判定。选取同期在两家医院行普通尸体供肾受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共进行穿刺活检40例次,比较其与DCD供肾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他克莫司(Tac)中毒、急性排斥反应(AR)、慢性排斥反应(CR)、新发/复发肾病、小管萎缩并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结果 32例DCD供肾受者均采用Tac、霉酚酸酯及醋酸泼尼松三联用药方案。病理检查结果:肉眼观察:穿刺标本均为灰白色细条形组织,长度0.81.5 cm,直径约0.1 cm;切除的移植肾标本,肾脏形态和大小未见明显异常,皮、髓质结构清楚,肾盂黏膜光滑未见扩张,肾门血管内未见血栓,输尿管未见狭窄及扩张。光镜下观察:除1例次穿刺组织肾小球数量较少外,其余35例次均合格;19例次肾小球病变轻微病变;14例次肾小球硬化;13例次可见淤血。35例次移植肾小管均存在病变;12例次可见多灶或小灶肾小管坏死;12例次出现肾小管萎缩;14例次出现不同程度的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18例次发生动脉内膜肿胀或增厚。DCD供肾受者最终病理诊断(35例次):Tac中毒21例次(60.0%),ATN 12例次(34.3%),新发/复发肾病7例次(20.0%),AR 6例次(17.1%),CR 2例次(5.7%)。DCD供肾组Tac中毒、ATN、AR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DCD供肾组与对照组CR、新发/复发肾病、小管萎缩并间质纤维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三类DCD成人供肾移植术后病理主要以Tac中毒、ATN、新发/复发肾病为主,受者早期疗效欠理想,应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以提高中国三类DCD成人供肾移植术的疗效。

聂峰,杨建均,孙煦勇,董建辉,苏庆东,何昌桓,黄幼芳,刘运荣[8](2016)在《中国三类儿童心死亡捐献供肾移植20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心死亡后捐献供肾移植后活检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儿童供肾受者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方法根据Banff诊断与分类体系,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完成的20例(22例/次)儿童心死亡后捐献供肾移植后活检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与该院施行的成人捐献供肾、成人尸体供肾移植后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2例次受者中,急性他克莫司中毒16例(72.7%)、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7例(31.8%)、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4例(18.2%)、肾间质炎6例(27.3%)、肾小球发育不全2例(9.1%)、移植肾梗死1例(4.5%),无病例有充分证据可诊断为新发或复发移植肾肾病。与该院施行的成人尸体供肾、成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后各30例活检诊断结果比较,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组他克莫司中毒在所有诊断结果中比例比其他2个成人组高(P<0.05),小管上皮变性坏死、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在诊断结果中所占的比例与成人尸体供肾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小管变性坏死所占比例更高,而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所占比例较低。结论儿童心死亡后捐献供肾移植术后病例的病理变化相对成人供肾有其不同特点,若及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或程序性活检并根据病理结果进行相应治疗调整,可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罗晓莉[9](2009)在《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一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技术定量测定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col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肾脏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流灌注,分析并判断肾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清肾功能、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探讨CEUS在ATN诊断上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封闭群SD雄性大鼠假手术组(sham-surgery group, SSG)、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l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各5只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15只)。在充分麻醉状态下行左颈静脉插管,造影剂选用声诺维TM(SonoVueTM),输注方式为经颈静脉连续注射,输液速度为0.8 ml. kg-1. min-1。采用Philips 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选用脉冲反相谐波成像(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技术,经左侧腹壁行左肾超声造影并存储动态图像,脱机后用QLAB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皮质感兴趣( region of interest, ROI)放置于与声束垂直的正对肾门处肾脏包膜下皮质区,髓质部分ROI放置在与肾门处对侧肾实质区中段髓质的外髓层和内髓层,经One Minus Exp曲线拟合,软件以指数方程Y =A (1 - e-βt )自动生成造影剂微泡声学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获得肾脏皮质血流(renal cortical blood flow, RCBF)、外髓层血流(renal outer medullary blood flow, ROMBF)、内髓层血流(renal inner medullary blood flow, RIMBF)的参数:峰值声学强度( peak signal intensity, A);造影剂灌注速率(signal velocity,β);根据公式计算出感兴趣区局部肾组织血流量(regional renal blood flow): A×β。CEUS检查完毕,开腹,经后腔静脉抽取血液行血清肾功能检测,摘取肾脏,放血处死大鼠。肾组织经固定后行HE染色,光镜下行肾小管坏死病理评分。统计分析CIRI大鼠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肾功能、病理肾小管坏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SG组与CIRI组实验大鼠同组之间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对应时间点之间比较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SSG组术后第1天肾皮质、外髓层血流量偏低,但与第3、7天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β值与第3、7天血流量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第1、3、7天血清肾功能指标、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CIRI组术后第1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量均明显减低,血流量的减少主要是速度指标β值的减低所致,其中肾皮质血流量与SSG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CIRI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血流开始恢复,外髓层与内髓层血流量未见明显改善,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量仍显着低于SSG组(P﹤0.01);术后第7天CIRI组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全面恢复正常,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之相对应,CIRI组术后第1天与第3、7天比较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tubular necrosis score, TNS)均显着高,与SSG组第1天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第3天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逐渐降低,但与SSG组比较差异仍非常显着(P﹤0.01);第7天降低至正常,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统计相关分析CIRI大鼠血清SCr、BUN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与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与超声造影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均成负相关,其中以与皮质血流参数β、A×β相关性最好。结论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皮质、髓质血流均明显减少,在随后肾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肾皮质血流早于髓质率先恢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血流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β值的变化所致;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β、A×β均为评价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敏感指标。实验二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肾内不同解剖区域血流灌注的变化,动态、全面了解AR早期病理演变过程,探讨肾移植术后AR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CEUS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同基因(Isograft)组与异基因(Allograft)组肾移植大鼠各3只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9只)。超声检查方法、血清肾功能指标测定同实验一。离体肾组织经固定后行常规HE染色、特殊染色(马松三色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六胺银染色)及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观察,依据Banff 2007诊断标准进行肾移植术后AR的诊断,统计分析Isograft组与Allograft组、急性排斥反应与非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Banff病理诊断分级的相关性。结果Allograft组与Isograft组术后第1天大鼠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超声造影血流参数A、β、A×β值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3天Isograft组皮质血流开始改善,至术后第7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改善明显,β、A×β值与第1、3天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但A值1、3、7天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未见显着差异;而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逐渐降低,表现为A、β、A×β值均减少,第7天显着减少,与第1、3天比较有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Isograft组比较,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外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及内髓层血流参数A×β值均显着降低(P﹤0.05);第7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均降低非常显着(P﹤0.01)。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术后第1天Allograft组与Isograft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3、7天Isograft组大鼠血清SCr、BUN逐渐降低,Allograft组显着增高,两组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HE及特殊染色Isograft组在1、3天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坏死,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症;Allograft组肾移植术后3天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旁、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Banff诊断分级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IA- IB级;移植后7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肾小球Bowman囊囊壁增厚,肾小管、小动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动脉外膜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Banff诊断分级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Ⅱ-Ⅲ级,未见明显体液性排斥反应。电镜下Isograft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厚。术后7天肾小球Bowman囊囊壁明显增厚,间质、肾小管及血管壁均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经统计相关分析AR大鼠超声造影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与血清肾功能指标及病理Banff诊断分级均成负相关,其中以与A值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肾皮、髓质血流显着降低,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A、β、A×β值均为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肾脏血流灌注的敏感指标,连续、动态监测肾血流变化可早期诊断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实验三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应用CEUS探讨肾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ATN和肾移植术后早期AR肾组织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研究方法SSG组、CIRI组各5只分别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15只),Isograft组与Allograft组肾移植大鼠各3只分别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9只)。实验方法同实验一、实验二相关部分。组间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肾皮质血流与SSG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表现为β、A×β值的降低(P﹤0.05),A值各组间未见显着差异;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三组间比较大鼠肾皮质血流各参数未见显着差异(P﹥0.05)。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肾外髓层血流量与CIRI组、SSG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表现为A×β值的降低(P﹤0.05);术后第3天,CIRI组、Isograft组肾皮质血流渐趋改善,至第7天各参数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llograft组则渐趋恶化,术后第3天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与其余三组比较参数A、A×β有显着降低(P﹤0.05),第7天A、β、A×β值与其余三组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之相对应,术后第1天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与SSG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三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CIRI组、Isograft组SCr、BUN渐趋降低,至术后第7天CIRI组、Isograft组SCr、BUN恢复正常,与SSG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llograft组则渐趋恶化,增高显着,第3,7天与SSG组、CIRI组、Isograft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结论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在术后早期,肾内皮质、髓质血流均明显减少,血流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的变化所致;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晚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皮、髓质血流减少更加显着,血流量的减少与血流速度、血管容积均密切相关;超声造影肾血流定量测定可为二者的临床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朱明德[10](2009)在《Notch1/Jagged1(CD339)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肾脏移植是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排斥反应仍是目前移植领域难以克服的重要问题,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通常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最常见于术后1~3周,术后几年亦有发生。AR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的话,90%以上患者的排斥反应可被逆转。AR是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发生的高危因素,也是导致移植物长期存活失败和移植肾失去功能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都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两者术后都是以少尿、无尿为主要特点,术后早期较难鉴别。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非常重要。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进行分型诊断是了解移植肾状态的经典指标,但其有创性及反复动态监测的困难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血肌酐升高作为排斥指标既不够敏感,又缺乏特异性。因此,探索非侵入性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方法一直是肾移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古老的信号传导途径,Notch信号是一组跨膜受体,Notch信号通路由Notch受体、Notch配体和CSL-DNA结合蛋白、其它的效应物、Notch的调节分子等组成。Notch受体最早发现于果蝇,因该基因的部分功能缺失会在果蝇翅膀边缘造成一些缺刻(Notchs)而命名。哺乳动物中共发现4类Notch基因,编码4种Notch受体,分别为Notch1~4。Notch的配体在哺乳动物中Notch配体共有5种,分别为Delta-like1、3、4和Jagged1、2,Notch的配体与其受体一样均为跨膜蛋白。Jagged1(新近被命名为CD339)是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Notch受体的主要配体之一,为单次跨膜糖蛋白,表达于骨髓、胎儿肝基质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等多种组织,参与调控许多组织的生长发育。最近的许多研究提示,Notch信号在外周免疫系统的分化和调节中发挥作用。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物作为同种异体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Notch受体表达上调。Notch信号通路又通过一系列途径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活化的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免疫效应。研究表明,Notch信号可以通过调节淋巴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以及增强NF-kappaB的活性,促进IFNγ的分泌等途径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Notch信号通路活化在细胞因子或CD分子分泌表达之前,因此与其他的检测指标相比,Notch1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可能更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本课题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otch1/Jagged1在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移植肾组织中的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探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otch1/Jagged1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并就Notch1/Jagged1在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是否有意义以及对急性排斥的治疗是否具有指导价值等方面展开一些探讨和研究。方法:1、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以术后早期(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患者15例为急性排斥组,同期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6例为肾小管坏死组,同期术后顺利恢复、肾功能稳定的15例为肾功能稳定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和手术后1d、3d、7d、14d以及急性排斥组和肾小管坏死组发病(发生排斥或肾小管坏死)时及相应治疗(抗排斥或血液透析等)后1d、3d、7d、14d的Notch1/Jagged1的淋巴细胞阳性表达率,对比各组手术前后、发病前后以及AR患者抗排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Notch1/Jagged1表达差异。2、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晚期急性排斥反应(>1年)患者8例为急性排斥组,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15例患者为慢性移植肾病组,同期我院就诊行定期常规复查的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正常稳定的10例患者作为肾功能正常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Jagged1表达,对比三组外周血的Notch1/Jagged1表达差异,再按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和慢性移植肾病者是否行血液透析分别进行分组对比,了解Notch1/Jagged1表达与免疫抑制方案及血液透析的关系。3、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采集的肾组织标本分为以下三组:(1)、急性排斥组:15例,均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行移植肾穿刺获取的患者移植肾组织;(2)、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组:15例,均为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的移植肾组织;(3)、正常对照组:10例,为正常肾组织,其中6例为外伤后行肾切除者,4例为肾癌根治术癌旁5cm以外正常组织石蜡标本。所有肾脏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对比各组Notch1/Jagged1的表达差异,并将急性排斥组和慢性移植肾病组按病理结果进行分级,对比不同病理分级间的Notch1/Jagged1表达差异,了解Notch1/Jagged1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各组多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分组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法,同一时间点上不同分组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术后晚期及移植肾组织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急性排斥组抗排斥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Notch1与Jagged1表达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Notch1/Jagged1表达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组、肾小管坏死组之间肾移植手术前的Notch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F=0.277,P=0.760),术后1d、3d时各组的Notch1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23,P=0.885和F=1.726,P=0.104),而手术后第7、14d时各组间的Notch1表达差异显着(F=3.354,P=0.027和F=2.672,P=0.039),其中急性排斥组的Notch1表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和肾小管坏死组(均P<0.05),而相同时间点间肾功能稳定组和肾小管坏死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肾功能稳定组手术后1d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较术前升高(P=0.000),手术后3d时恢复至手术前水平(P=0.703),之后维持平稳,至术后14d时略低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急性排斥组手术后1d时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亦较术前升高(P=0.000),手术后3d时有所下降,术后7d、14d又显着升高并且再次高于术前Notch1水平(均P=0.000);手术后1d时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亦较术前升高(P=0.000),3d、7d、14d时均略高于手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各组之间的Jagged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F=0.298,P=0.744),手术后1d、3d时各组间的Jagged1表达差异也并不显着(F=0.032,P=0.968和F=0.656,P=0.526),在术后7d、14d时各组间的Jagged1表达有显着性差异(F=1.959,P=0.045和F=3.120,P=0.027),其中急性排斥组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和肾小管坏死组(均P<0.05),而相同时间点间肾小管坏死组和肾功能稳定组间Jagged1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肾功能稳定组手术后1d时的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较术前升高(P=0.000),手术后3d时与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02),之后开始平稳下降,术后14d时略低于手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急性排斥组手术后1d时的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亦较术前升高(P=0.000),手术后3d时有所下降,但术后第7、14d时又开始升高,并且再次显着高于术前水平(均P=0.000);肾小管坏死组手术后1d时的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亦较术前升高(P=0.000),术后3d时仍高于术前水平(P=0.071),术后7d、14d时与术前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7和P=0.534)。2、急性排斥组和肾小管坏死组术前、术后发病时(发生排斥或肾小管坏死)时及相应治疗(抗排斥或血液透析等)后1d、3d、7d、14d比较显示:发病时及治疗后1d、3d时,急性排斥组的Notch1表达均显着高于肾小管坏死组(t=49.521,P=0.000;t=37.284,P=0.000和t=7.295,P=0.000),治疗后7d时,急性排斥组的Notch1表达仍高于肾小管坏死组(t=2.249,P=0.037),至治疗后14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1,P=0.098)。急性排斥组出现排斥反应时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经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抗排斥治疗后3d、7d、14d时Notch1表达均明显低于抗排斥前(发生排斥反应时)Notch1水平(均P=0.000),但抗排斥后7d时的Notch1表达仍高于术前(P=0.041),至抗排斥后14d时与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72);肾小管坏死组发生肾小管坏死时,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亦较术前升高(P=0.002);经血液透析等治疗后,Notch1表达下降,至治疗后3d时已接近术前水平(P=0.067),之后维持平稳。发病时及治疗后1d、3d时,急性排斥组的Jagged1表达均显着高于肾小管坏死组(t=60.598,P=0.000;t=44.716,P=0.000和t=8.455,P=0.000),治疗后7d、14d时,两组间的Jagged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t=0.022,P=0.884和t=0.097,P=0.613)。急性排斥组出现排斥反应时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经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抗排斥治疗后3d、7d、14d时的Jagged1表达均显着低于发生排斥反应时的Jagged1表达(均P<0.05),至抗排斥治疗后7d时与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512),抗排斥治疗后14d时略低于术前水平,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15);肾小管坏死组发生肾小管坏死时,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较术前升高(P=0.005),经血液透析等治疗后,Jagged1表达下降,至治疗后3d时接近术前水平(P=0.054)。3、肾移植术后晚期,急性排斥组发病时与肾功能正常组和慢性移植肾病三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表达有显着性差异(F=43.992,P=0.000),急性排斥组的Notch1表达显着高于慢性移植。肾病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均P=0.000),而肾功能正常组和慢性移植肾病组的外周血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无显着性差异(P=0.734)。急性排斥组抗排斥治疗前后Notch1表达差异显着(t=5.511,P=0.001),抗排斥治疗后Notch1表达明显下降。三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Jagged1表达差异显着(F=61.652,P=0.000),急性排斥组的Jagged1表达显着高于慢性移植肾病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均P=0.000),而肾功能正常组和慢性移植肾病组的外周血Jagged1阳性淋巴细胞率无显着性差异(P=0.555)。急性排斥组抗排斥治疗前后Jagged1表达差异显着(t=3.983,P=0.005),抗排斥治疗后Jagged1表达明显下降。急性排斥组Tac方案和CsA方案在排斥时和抗排斥冲击治疗后的Notch1表达以及慢性移植肾病组Tac方案和CsA方案的Notch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分别t=0.567,P=0.591、t=0.210,P=0.841、t=0.161,P=0.875);不同免疫抑制方案间的Jagged1表达亦无显着性差异(分别t=0.119,P=0.907、t=0.926,P=0.095、t=0.249,P=0.807)。慢性移植肾病组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Jagged1表达与是否行血液透析无明显关系(t=0.459,P=0.654和t=1.638,P=0.125)。4、正常肾组织中Notch1表达极低(MOD=0.012±0.003),仅在肾小管胞浆偶有较弱表达;急性排斥组肾组织的Notch1表达(MOD=0.131±0.0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间质细胞有较弱表达;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肾组织Notch1表达(MOD=0.013±0.003)也极弱,其Notch1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756),但明显低于急性排斥组(P=0.000)。正常肾组织中Jagged1几乎为阴性表达(MOD=0.009±0.003);急性排斥组肾组织的Jagged1表达(MOD=0.130±0.01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0),其表达亦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间质细胞有较弱表达: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肾组织Jagged1表达(MOD=0.012±0.002)也极微弱,其Jagged1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335),但明显低于急性排斥组(P=0.000)。急性排斥组病理Ⅰ级的Notch1表达值为0.126±0.013,Ⅱ级Notch1表达值为O.136±0.011,Ⅱ级的Notch1表达略高于Ⅰ级,但其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t=1.541,P=0.147);而病理Ⅱ级的Jagged1表达(MOD=0.136±0.005)明显高于Ⅰ级(MOD=0.123±0.008)(t=3.745,P=0.002)。慢性移植肾病组各病理分级间肾组织的Notch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F=0.811,P=0.467);各病理分级间肾组织的Jagged1表达亦无显着性差异(F=0.811,P=0.467)。5、相关分析显示,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与Jagged1表达呈显着的正相关(r=0.994,P=0.000);移植肾组织中的Notch1与Jagged1表达亦呈显着的正相关(r=0.983,P=0.000)。结论:1、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显着增高,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2、急性排斥反应经抗排斥治疗后,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因此,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的动态监测。3、肾移植手术后1d时各组受者外周血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均有升高,早期AT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Jagged1表达与肾功能稳定患者无显着性差异,但明显低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对鉴别ATN和AR有一定帮助。4、检测肾移植晚期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otch1/Jagged1表达不能用于CAN的诊断,但仍有助于肾移植晚期受者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鉴别以及监测抗排斥治疗的效果。5、CA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Notch1/Jagged1表达水平与免疫抑制方案及是否行血液透析无关。6、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组织,提示移植肾组织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可作为监测移植肾形态学变化、功能状态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二、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供者
        1.1.1 供者的选择
        1.1.2 供者基本的临床资料
    1.2 受者
        1.2.1 受者的选择
        1.2.2 受者基本临床资料
    1.3 肾移植前供、受者相关组织配型
        1.3.1 ABO血型配型
        1.3.2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
        1.3.3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
        1.3.4 淋巴毒试验(交叉配合试验)
    1.4 与肾移植相关手术情况
        1.4.1 获取供肾
        1.4.2 供肾保存方式
        1.4.3 修肾
        1.4.4 肾移植手术方式
    1.5 围手术期处理
        1.5.1 保护性隔离
        1.5.2 术后监护
    1.6 免疫抑制治疗
        1.6.1 免疫诱导方案
        1.6.2 免疫维持方案
    1.7 随访
    1.8 相关诊断标准
        1.8.1 AKI 诊断、分期标准(见表 2、3、4、5)
        1.8.2 DGF诊断标准
        1.8.3 脑死亡的判定
        1.8.4 急性排斥反应
        1.8.5 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
        1.8.6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1.9 观察与分析指标
        1.9.1 移植前供、受者指标
        1.9.2 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
        1.9.3 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
        1.9.4 生存分析
        1.9.4.1 生存时间
        1.9.4.2 生存结局
    1.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2.1 肾移植前临床资料的比较
        2.1.1 供者临床资料比较
        2.1.2 受者临床资料比较
        2.1.3 受者移植前免疫学配型资料对比
    2.2 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
        2.2.1 Scr的变化情况
        2.2.2 尿量的变化情况
    2.3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4 受者免疫抑制方案
    2.5 DGF独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5.1 供者方面的因素
        2.5.2 受者方面的因素
    2.6 受者与移植肾生存分析
讨论
    3.1 AKI诊断标准对比
    3.2 对AKI供者诊断标准的选择
    3.3 供者基本临床特征
    3.4 受者基本临床特征
    3.5 肾功能恢复情况
        3.5.1 术后血肌酐变化
        3.5.2 术后受者尿量变化
    3.6 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6.1 DGF
        3.6.1.1 供者因素
        3.6.1.2 受者因素
        3.6.1.3 免疫因素
        3.6.2 肺部感染
        3.6.3 尿路感染
        3.6.4 移植肾血管并发症
        3.6.4.1 移植肾动脉血栓
        3.6.4.2 移植肾出血
        3.6.4.3 移植肾动脉狭窄
        3.6.5 尿漏
        3.6.6 AR
    3.7 生存分析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影响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CD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组织病理表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及预后
    4 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诱导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建立和评估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羟苯磺酸钙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减轻HK-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同种异体肾移植前透析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与术前透析方式的关系
        3.3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其他实验室指标与术前透析方式的关系
        3.4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与术前透析方式的关系
        3.5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和移植肾生存率与术前透析方式的关系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肾移植远期预后的血、尿生物标志物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预后情况
        3.3 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潜在生物标志物浓度
    4.讨论
第三部分 环状RNA cSLC45A4 通过促进肾脏小管上皮细胞的焦亡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肾IRI时环状RNA cSLC45A4 表达增加
        3.2 肾小管上皮细胞缺复氧时环状RNA cSLC45A4 表达上调
        3.3 H/R时,环状RNA cSLC45A4 诱导原代肾小管细胞焦亡,但不引起凋亡或坏死
        3.4 环状RNA cSLC45A4与GSDMD-p30 相互作用,对成熟的IL-1β的分泌起重要作用
        3.5 敲除 cSLC45A4 减少细胞焦亡,改善肾 IRI
    4.讨论
全文总结
    1.同种异体肾移植前透析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同种异体肾移植远期预后的血、尿生物标志物
    3.环状RNA cSLC45A4 通过促进肾脏小管上皮细胞的焦亡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6)SDF-1/CXCR4轴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概况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
        1.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3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学过程
        1.4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
    2 SDF-1/CXCR4
        2.1 SDF-1/CXCR4概述
        2.2 SDF-1/CXCR4功能
第一部分 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及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器材
    2 方法
        2.1 细胞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的建立
        3.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第二部分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SDF-1/CXCR4的表达及其与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器材
    2 方法
        2.1 大鼠动物模型的分组与处理
        2.2 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3 肾功能损伤评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3.2 模型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
        3.3 SDF-1、ICAM-1 表达与肾小管坏死评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SDF-1/CXCR4轴对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及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器材
    2 方法
        2.1 模型细胞分组与处理
        2.2 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
        2.3 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 细胞凋亡检测
        2.5 大鼠动物模型的分组与处理
        2.6 肾功能损伤评分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DF-1/CXCR4轴对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3.2 SDF-1/CXCR4轴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中国三类心死亡遗体器官捐献成人供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理检查
        1.2.1 方法
        1.2.2 免疫组化法结果判定
        1.2.3 判定人员
        1.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2例DCD供肾受者的临床资料
    2.2 32例DCD供肾受者的病理检查情况
    2.3 DCD供肾组与对照组ATN、Tac中毒、AR、CR、新发/复发肾病、小管萎缩并间质纤维化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背景及创新之处:

(9)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Notch1/Jagged1(CD339)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Notch1/Jagged1(CD339)在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otch1/Jagged1在肾移植受者术后晚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otch1/Jagged1在肾移植受者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D]. 徐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影响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D]. 孙文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D]. 李雪. 南京大学, 2019(01)
  • [4]羟苯磺酸钙调控内质网应激GRP78/CHOP通路诱导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分子机制[D]. 王锁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D]. 车霞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SDF-1/CXCR4轴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研究[D]. 马帅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4)
  • [7]中国三类心死亡遗体器官捐献成人供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析[J]. 龚亮,聂峰,孙煦勇,彭红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16(33)
  • [8]中国三类儿童心死亡捐献供肾移植20例临床病理分析[J]. 聂峰,杨建均,孙煦勇,董建辉,苏庆东,何昌桓,黄幼芳,刘运荣.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6(02)
  • [9]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D]. 罗晓莉.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Notch1/Jagged1(CD339)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D]. 朱明德. 南方医科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1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