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阶级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新社会阶级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一、新社会阶层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冀慧珍,梁瑾璐,马永峰[1](2021)在《阶级阶层嬗变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发展》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悄然嬗变,从原有的"两阶级一阶层"中裂变新生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阶级阶层的地位和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阶级阶层变化使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也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统战工作应树立新的统战理念;推动统战工作组织化,最大程度团结社会力量;推动统战工作核心化,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统战工作常态化,提升统战工作效能,在不断适应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统战工作模式。

侯恩宾[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王海诺[3](2020)在《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工作,这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结和概括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新特征、新变化,与时俱进的对新的社会阶层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本文以研究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论述、为国家发展树立理论自信为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以期实现团结各方力量、化解阶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新阶层统战工作的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进行总结和归纳,从“核心内容”“实施办法”和“保障制度”三个角度,探究重要论述,实现结构创新;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新的社会阶层工作贯彻与落实,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下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根本保障,实现内容创新。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以习近平“大统战”工作格局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即更广泛的新的社会阶层外延、更包容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更全面的新阶层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并对这一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究。最后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重要论述的贡献。在第二部分中,文章对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贯彻实施的重点内容,即团结和引导新阶层人士进行论述。习近平在论述中指出,做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引导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争做“合格的建设者”。那么就要将新阶层人士通过联谊交友、建设人才队伍等方式组织起来,以建立和谐的阶层关系、实现党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领导。在第三部分中,文章论述了如何保障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的贯彻实施,即坚持党对新阶层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对新的社会阶层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要实现这一领导,就要从思想政治上进行引领、对领导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形成统战合力,战胜统一战线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挑战。

许艳青[4](2020)在《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仅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国家治理创新的外延空间,也进一步促进了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的变迁。在此背景下,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新社会阶层参与国家治理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新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壮大起来的社会新群体。1978年以来,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脱胎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新社会阶层,由弱到强,逐步成长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新阶层。在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新社会阶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新社会阶层已经成长为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参与主体。引导并促进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更自主、高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协作治理理论、中产阶级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实践,分析目前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基于此,发现新社会阶层虽然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依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受到制度方面的制约: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参与治理的渠道平台不完备、治理环境的法治供给不足;其二,面临新社会阶层自身发展的困境:阶层意识不成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较低、新社会阶层组织发展滞后;其三,受到了社会协作方面的制约:大众观念缺失、阶层之间良性互动不足、多元协作深度不够。最后,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三条优化路径:第一,新社会阶层自主发力,实现自主化参与;第二,党和政府精准助力,实现法治化、制度化参与;第三,多元协作形成合力,实现民主化参与。通过多管齐下,促进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进一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应有的力量。

路璐,李小宁[5](2018)在《改革开放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从无到有,在争论中展开,在实践中突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问题,率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这三重创新相互交织,不断开创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新力量。

周妍[6](201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指导,围绕阶级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入实践创新,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阶级逐渐消解,阶层代替阶级成为社会结构变化的显着特征,阶层的分化重组在经济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批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展露头脚,以非公有制经济相关行业为生的社会人士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新社会阶层的组成部分,对新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五大社会关系,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团结引导各阶层人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从正反两方面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中国的阶层结构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上面临重大考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特殊性,非公有制新阶层的范畴不断变化,整个阶层的价值认同存在偏差,阶层发展内生力量不足,外在的扶持力量不够,阻碍阶层发展的因素没有根除,与其他阶层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催生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误解,需要执政党通过深入改革进一步正确认识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新阶层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改革、构建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对构建和谐稳定的阶层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既定发展阶段目标的完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评述、与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阐释中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总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第三部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包括形成的经济和政治前提,以及现实困境。第四部分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发展的路径,归纳总结解决当前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新阶层发展问题的方法。第五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阐释统筹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对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所具有的的意义。

张若云[7](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出现了广泛分布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内涵,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新社会阶层的年龄结构偏低,学历结构偏高,在高新科技、教育科研、创新开发、金融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社会阶层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之间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或可说,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操作运行者和推动促进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团结、鼓励和引导这些层出不穷又变动不居的新社会阶层,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和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将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融为一体,使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实现了中国化发展和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阶层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经历了从80年代恢复原工商业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合法性地位,到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崛起,非公有制经济群体迅速发展壮大,再到新世纪以来,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以技术、知识、管理为资本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的实践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党中央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并创新理论,在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这些既已形成的新社会阶层经由“承认——肯定——鼓励”的认识过程,最终赋予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全新身份,与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争取、团结和引导新社会阶层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得以产生、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新社会阶层还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张海东,邓美玲[8](2017)在《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测量与比较研究——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文中提出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和不断壮大已经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成为学界研究的新兴领域,其中有关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测量与比较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通过采用政府信任、社会安全感知、权利意识、权威认同以及不平等意识五个指标对新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态度进行测量,可以发现:"体制内"中间阶层在政府信任上显着高于新社会阶层群体;相比社会中下层,新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态度不具有明显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倾向;而在新社会阶层群体内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相比较,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更加偏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态度。

董大伟[9](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梁焱[10](2014)在《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中,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内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同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的-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改革开放起初到现在,由于阶层自身状况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共对其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内原来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到非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也在不断的调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党和国家已经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共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经历了质的飞跃和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主要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引导新社会阶层的从业人员增加社会责任感,鼓励、支持、表彰为我国各项事业做出贡献的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人士。加大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新社会阶层是一个复杂的阶层,要加强对新社会阶层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对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之处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以提高文章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的相关概念。本章主要分析了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内涵,新阶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特征,概括了新社会阶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分析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的变迁之前,对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内涵做一个详细的梳理。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变迁过程。本章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第三阶段是十六大以来(2002-至今),并对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主要变迁过程。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不断调整的原因。一是新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新阶层内部不断分化,必须调整政策与之相适应。三是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在经济上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壮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并且在政治上带来了执政党领导对象和执政方式的变化。新社会阶层的从业人员打破了过去保守的思想意识,引起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第六章: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路。本章主要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调整,以及对目前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考与评价。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保阶层分化中社会公正性。引导新社会阶层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分是结束语。重申对新社会阶层的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时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调动新社会阶层人员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减少新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新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与其他各社会阶层友好相处,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二、新社会阶层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社会阶层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阶级阶层嬗变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
    (一)裂变与新生: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阶级阶层嬗变中诞生的新生力量
        1. 新的社会阶层获得承认
        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取得独立地位
二、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尝试到逐步成熟
    (二)系列优惠政策从经济领域到多领域覆盖
    (三)实事求是指引下的价值重塑
    (四)现代科技与网络的时空兴盛
三、阶级阶层变化为统一战线带来的挑战
    (一)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要求扩大统战工作范围
    (二)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使统一战线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
    (三)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要求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发生转变
    (四)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要求优化统一战线工作的队伍建设
四、阶级阶层嬗变中统一战线的应对
    (一)动态开放,重塑大统战工作新观念
    (二)团结力量,推动统战工作组织化
    (三)聚力凝心,推动统战工作主动化
    (四)提升效能,推动统战工作常态化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 2015 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后的新的社会阶层
        2. “新三种人”
        3. “中间阶级”
一、理论创新:大统战格局下的新的社会阶层工作
    (一) 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论述的理论阐述
        1. 大范围:“新的社会阶层”外延的再概括
        2. 大格局: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
        3. 大作为:完善新阶层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
    (二) 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论述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1. 时代背景
        2. 理论渊源
        3. 发展历程
    (三) 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论述的意义
        1.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成果
        2.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新准则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合力
二、实践路径:团结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一) 习近平关于团结与引导新阶层人士的重要论述
        1. 新阶层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2.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
        3. 引导新阶层人士做合格的建设者
    (二) 贯彻落实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部署
        1.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2. 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交友
        3. 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三) 团结与引导新阶层人士的重要意义
        1. 将新阶层人士有效组织起来
        2. 建立积极和谐的阶层关系
        3. “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三、保障机制:加强党对新阶层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 习近平关于坚持党对新阶层的领导的论述
        1. 政治领导:巩固政治基础
        2. 思想领导:巩固思想基础
        3. 组织领导: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二) 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工作部署
        1.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2. 完善党对新阶层领导制度体系
        3. 加强党的新的社会阶层工作中的基层统战
    (三) 坚持党对新阶层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
        1. 助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
        2. 形成党领导下的新阶层统战工作合力
        3. 战胜新阶层工作中的困难与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经验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新社会阶层
        (二)国家治理
        (三)新社会阶层与国家治理
    二、协作治理理论
        (一)协作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协作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三、中产阶级理论
        (一)中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中产阶级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第三章 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现状
    一、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显着
        (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者
        (三)社会稳定与进步的促进者
        (四)优秀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推动器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二、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消极作用表现
        (一)个别主体是市场经济秩序扰乱者
        (二)少部分人士成为非理性政治参与者
        (三)少数群体充当社会负能量的扩散器
    三、新社会阶层发挥积极作用时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参与治理的自觉性不高
        (二)参与行为的规范性缺乏
        (三)参与过程的充分性不足
        (四)作用领域的平衡性缺失
第四章 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制约新社会阶层作用的制度性因素
        (一)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参与治理的渠道平台不完善
        (三)治理环境的法治供给不足
    二、制约新社会阶层作用的自身因素
        (一)新社会阶层思想观念复杂
        (二)新社会阶层自我定位存在偏差
        (三)新社会阶层组织发展滞后
    三、制约新社会阶层作用的协作因素
        (一)舆论环境有待优化
        (二)阶层之间良性互动不足
        (三)多元协作深度不够
第五章 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路径优化
    一、新社会阶层自主发力,实现自主化参与
        (一)强化阶层的整体担当意识
        (二)规范自身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
        (三)完善新社会阶层组织建设
    二、党和政府精准助力,实现法治化参与
        (一)增进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
        (二)畅通新社会阶层的参与渠道
        (三)健全治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
    三、多元协作形成合力,实现民主化参与
        (一)优化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形象
        (二)发挥民间组织的协调功能
        (三)提升多元协作的效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其他
致谢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1.5 与本文相关的概念界定
2 中国新阶层的阶级理论来源、现实条件和阶层理论基础
    2.1 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1.2 毛泽东的阶级理论与革命实践
    2.2 改革开放以来新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理论基础
        2.2.1 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分层现实
        2.2.2 新兴阶层理论的提出
        2.2.3 和谐社会理论对阶层理论的发展
        2.2.4 阶层理论的创新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形成要素及发展困境分析
    3.1 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形成的经济前提
        3.1.1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3.1.2 非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的关系
    3.2 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发展的政治前提
        3.2.1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3.2.2 党对非公有制阶层的思想引领
        3.2.3 阶层矛盾的可协调性
    3.3 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发展的现实困境
        3.3.1 制约新阶层发展的政治因素
        3.3.2 制约新阶层发展的文化因素
        3.3.3 制约新阶层发展的社会因素
4 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阶层发展的重要性
    4.4.1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4.2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4.4.3 有利于非公有制新阶层自身健康发展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5.1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新阶层健康发展
        5.1.1 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5.1.2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5.1.3 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5.2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的统战工作
        5.2.1 坚持统战工作二十字方针
        5.2.2 加强工商联的桥梁作用
        5.2.3 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重要优势
    5.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阶层共识
6 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新阶层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6.1 非公有制新阶层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6.2 非公有制新阶层发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意义
        6.2.1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阶层理论的完善
        6.2.2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层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结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源泉
    2.1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分析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石
        2.1.2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
        2.1.3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要补充
    2.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
        2.2.1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实现工农联盟
        2.2.2 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认识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
        2.3.1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现实起点:“分清敌友以动员群众”
        2.3.2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转向:民族危机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互助互让”
        2.3.3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目标:建立“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3.4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在建国初期的曲折发展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确立(1978-1991)
        3.1.1 “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寓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3.1.2 尊重商品经济历史作用,恢复城市个体经济
        3.1.3 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新社会阶层粗具规模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丰富(1992-2001)
        3.2.1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赋予新社会阶层新的历史意义
        3.2.2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建工作..
        3.2.3 赋予农村致富能人“经济-政治”双重精英身份
    3.3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2002-2012)
        3.3.1 新社会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3.3.2 新社会阶层是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3.3.3 将新社会阶层正式纳入党的基层建设工作
    3.4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2012-2017)
        3.4.1 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3.4.2 新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3.4.3 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建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经济社会条件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4.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目标
        4.1.3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实现途径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制度基础
        4.2.1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3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核心要素
        4.3.1 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两种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4.3.2 统战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3.3 团结新社会阶层是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关键
        4.3.4 创业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统一战线内容更新
第5章 与时俱进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5.1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着眼点
        5.1.1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时代特色的阶层分析理论
        5.1.2 新矛盾、新需求、新阶层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
        5.1.3 从“中间阶层”到“新社会阶层”的内涵拓展
    5.2 “各得其所”、“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内在逻辑
        5.2.1 “各得其所”是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5.2.2 新时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社会阶层构建工程
        5.2.3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落脚点
    5.3 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价值
        5.3.1 促进和保障新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5.3.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代表性
        5.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社会阶层
结语—中国特色新社会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大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测量与比较研究——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社会阶层的界定
(二) 新社会阶层的特点与政治态度的倾向性
(三) 政治态度的测量
    1. 因变量:政治态度
    2. 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4. 权威认同
    5. 不平等意识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1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内涵
    2.2 新阶层形成的社会背景
        2.2.1 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2.3 政治的清明宽松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
    2.3 新社会阶层的特征
        2.3.1 普遍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性
        2.3.2 阶层的群体构成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3.3 新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且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2.4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4.1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
        2.4.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变迁过程
    3.1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
    3.2 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
        3.2.1 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3.2.2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 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3 第三阶段:十六大以来(2002-至今)
    3.4 对新社会阶层中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政策的调整过程
第4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分析
    4.1 新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4.2 新阶层内部不断分化,必须调整政策与之相适应
    4.3 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
第5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1 经济方面
        5.1.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壮大
        5.1.2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
        5.1.3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带来的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5.2 政治方面
        5.2.1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执政党领导对象的变化
        5.2.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
        5.2.3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构建通畅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
    5.3 文化方面: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营造各阶层和谐的气氛
        5.3.1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5.3.2 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提高了社会竞争意识
        5.3.3 打破了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
    5.4 社会方面
        5.4.1 打破了原来的城乡户籍、单位、干部、工人等制度
        5.4.2 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
        5.4.3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
第6章 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路
    6.1 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调整
        6.1.1 对目前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考与评价
        6.1.2 新时期新任务要求党不断出台新政策
        6.1.3 加强党的政策制定的预见性
    6.2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保阶层分化中社会公正性
        6.2.1 建立服务型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2.2 规范公正市场经济,使之健康发展
        6.2.3 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机制
    6.3 引导新社会阶层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6.3.1 引导新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3.2 提高新社会阶层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培养力度
        6.3.3 完善新社会阶层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其政治参与的渠道
    6.4 通过政策创新,调解利益分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新社会阶层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阶级阶层嬗变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发展[J]. 冀慧珍,梁瑾璐,马永峰. 晋阳学刊, 2021(06)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习近平关于新的社会阶层重要论述研究[D]. 王海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 许艳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改革开放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J]. 路璐,李小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新阶层研究[D]. 周妍.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D]. 张若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测量与比较研究——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J]. 张海东,邓美玲. 江海学刊, 2017(04)
  •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D]. 梁焱.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新社会阶级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