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毒素溶液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枯萎病毒素溶液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一、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剑[1](2020)在《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毒作用是设施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设施黄瓜的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提高黄瓜对自毒胁迫的抵抗能力已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近年来,施用外源物质提高作物抗性已被大量报道。诸多研究表明,硅(Si)作为地壳中含量第二大元素,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增强作物抗自毒胁迫的机理尚未明晰。本试验以肉桂酸(CA)模拟黄瓜自毒胁迫,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了中度CA胁迫下外源Si(Na Si O3·9H2O)对黄瓜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建成、碳氮代谢、As A-GSH循环、水分代谢、离子吸收以及转录组的影响,探讨了外源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理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分析了其分子机制,为克服设施黄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CA(0.8 mM)胁迫能够显着抑制黄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抑制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长以及根的形态发育。1.0 m M的外源Si能够显着提高CA胁迫下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干鲜重,促进了幼苗根系的形态建成,显着增加了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和分枝数,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i能够缓解CA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外源Si显着提升了CA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和淀粉含量及卡尔文循环中FBPase、FBA和TK等关键酶的活性;同时,通过Fv/Fm、Y(II)、q P和ETR的提高,增强了天线色素的捕光效率和光能转化效率,减轻了CA对光合系统的损害;显着提高了SPS、SS、AI和NI酶等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降低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在黄瓜叶片和根系中的积累,维持了植株体内正常的碳代谢过程。此外,外源Si处理显着提升了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增幅在20.78%~108.90%。3、外源Si显着抑制了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H2O2和O2·-的积累,增强了As A-GSH循环中APX、MDHAR、AAO、GR、DHAR和GST等关键酶活性(酶系统),提高了As A、GSH含量以及As A/DHA和GSH/GSSG(非酶系统),降低了DHA、GSSG的含量,增强了黄瓜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保持了细胞相对稳定的氧化还原环境,从而缓解了CA胁迫对黄瓜幼苗的氧化损伤。4、外源Si显着改善了黄瓜幼苗叶片的水分状况,提升了CA胁迫下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自由水含量(FWC)和叶水势;不同程度提高了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增加了叶片和根系中大量(N、P、K)、中量(Ca、Mg)及微量元素(Fe、Mn、Zn)的积累。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瓜幼苗8h、10d的叶片和根系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叶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基因数目增多,但从8h-10d CK与CA+Si间差异基因数目大幅降低,缓解作用明显。黄瓜根系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基因数目显着降低,且差异基因由下调为主转变为以上调为主。黄瓜叶片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6017个,根系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20195个;叶片中差异基因富集的GO项主要为“光合、光响应”、“代谢物前体和能量生成”、“跨膜转运”和“解毒”。基因富集的KEGG的项主要为“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根系中富集基因的GO项有“代谢过程”、“生长调节”、“跨膜转运”、“MAPK级联正调节”。基因富集的KEGG项主要为“谷胱甘肽代谢”、“过氧化物体酶”、“苯丙素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对GO项和KEGG项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外源硅可能通过调节生长素、ABC转运蛋白、过氧化物酶、氨基酸和离子转运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株对肉桂酸自毒胁迫的抗性。

黎蓉[2](2020)在《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燕麦(Avena)是我国北方冷凉地区重要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田间杂草通过与燕麦竞争营养、光照和空间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作物在与杂草的竞争中会释放一些影响杂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物质。目前关于燕麦的化感作用国外已有研究,但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以5个不同燕麦(二倍体百绿1号和小莜麦、四倍体ZY003622、六倍体陇燕3号和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不同浓度的种子和幼苗水浸提液对5种燕麦田常见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油菜(Brassica napus)的化感作用,筛选化感活性强的燕麦,对其所含化感潜力物质进行分离并鉴定,为田间杂草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燕麦种子浸提液对5种杂草的化感效应差异显着。小莜麦对刺苋和狗尾草的化感活性较强,其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73和-0.78;陇燕3号对刺苋和油菜的综合效应分别为-0.80和-0.81;其余供试材料化感活性较弱。陇燕3号种子浸提液浓度在80 mg/m L以上时对油菜发芽率、种子萌发速度指数和根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为320 mg/m L时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98、-0.99和-0.84;油菜芽的生长在其浸提液浓度为80 mg/m L和160 mg/m L时被促进,而在320 mg/m L时被抑制。(2)供试燕麦幼苗的水浸提液对5种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均为负值,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百绿1号对刺苋、油菜和狗尾草的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85、-0.96和-0.81。白燕2号对反枝苋的化感活性最强,对油菜最弱。60 mg/m L以上浓度的百绿1号幼苗的水浸提液对油菜发芽率、种子萌发速度指数、根长和芽长的化感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大,100 mg/m L时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96、-0.98、-0.98和-0.90。(3)选择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分别对化感活性较强的陇燕3号种子和百绿1号幼苗浸提液中的化感潜力物质进行萃取分离。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者的正丁醇萃取物均对油菜的化感活性最强,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大,其1.0 mg/m L时的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74和-0.75。通过LC-MS技术,在陇燕3号种子浸提液的正丁醇萃取物中鉴定出了32种化合物,百绿1号幼苗浸提液中确定出25种化合物。(4)11种燕麦化感潜力的物质中,香豆素和肉桂酸对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度指数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强,0.20 mg/m L时的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65和-0.84。东莨菪内酯对油菜具有一定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强。这11种物质均能抑制油菜根的生长;对其芽长的作用各不相同,阿魏酸、咖啡酸和棕榈油酸均促进其芽的生长,丁香酸、DL-色氨酸、2,4-二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异香兰酸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李庆凯[3](2020)在《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作障碍严重影响着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产量,制约着我国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花生根系分泌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和自身生长发育的化感作用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间作缓解连作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适宜的玉米(Zea mays L.)//花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为阐明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化感作用的角度出发,选取日照莒县连作花生10年的地块,以鲁花11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整玉米、花生间作带的宽度、比例、带间距,设置了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M2P4)、3:3间作模式(M3P3)、3:4间作模式(M3P4)和4:4间作模式(M4P4),以连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花生产量等的影响;收集玉米根系分泌物,通过模拟培养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降低了分枝数,以边行所受影响较大;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单株干物质重高于连作,但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均低于连作花生,且边行低于中间行。玉米//花生可显着降低花生单株烂果数,单位面积荚果产量比连作花生平均增产2.58%~6.46%。间作模式M2P4、M3P3和M3P4均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LER>1),以M3P4最优,两年的LER平均为1.12。2.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特征的影响间作改变了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在开花下针期,4种间作模式比连作花生少了咖啡酸;在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中阿魏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邻苯二甲酸、肉桂酸和香草酸的含量均显着低于连作花生,以边行降幅较大,比连作花生分别平均降低36.14%、32.17%、33.33%、50.10%、66.40%、41.41%、38.34%和17.71%。间作玉米行数越多,酚酸类物质降幅越大;玉米带与花生带互换种植有利于降低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3.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铁)含量。不同取样时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表现为: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期>收获期;对不同位置花生根际土壤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间作模式M3P3、M3P4和M4P4土壤酶活性高于M2P4,但不同间作模式下花生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差异不大。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但对有效铁含量影响不大。4.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和微生物活性,以开花下针期增幅最大;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玉米、花生换带种植亦有利于增加中间行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丰度。酚酸类物质与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ace和chao指数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呈负相关,但不同种类酚酸类物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与细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阿魏酸和咖啡酸与真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和香草酸与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均存在显着负相关。间作花生结荚期根际土壤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丰富度显着低于连作,该菌属为花生果腐病主要致病菌;间作花生开花下针期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和结荚期孢霉属(Motierella)均呈增加趋势,其均可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在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着高于连作花生;鞘氨醇单胞菌属可用于芳香化合物(酚酸)的生物降解。不同细菌属和真菌属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其相关性往往与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相反趋势。5.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酚酸类物质(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4:10:7)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与酚酸类物质处理相比,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土壤各指标均有所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较明显地降低了低浓度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各指标的化感指数,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平均降低27.06%、26.61%、30.51%和24.49%。酚酸类物质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均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6.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两种浓度(0.75 mmol·L-1、1.5 mmol·L-1)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1:1:1)均抑制了花生胚芽的生长,以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作用最强,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玉米根系分泌物促进了花生胚芽的生长,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胚芽的抑制作用,以对低浓度(0.75 mmol·L-1)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化感作用影响较大。酚酸类物质均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菌落的生长,且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高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和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对炭疽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增加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化感抑制作用,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炭疽菌的化感正效应。玉米//花生可通过增加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和改变某些特定微生物种群等方式降低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而缓解其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作用,减轻土传病害,从而缓解了花生连作障碍;玉米根系分泌物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生长,在缓解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抑制作用和花生的自毒作用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是最有利于兼顾缓解花生连作障碍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袁婷婷,董坤,郭增鹏,董艳[4](2020)在《阿魏酸诱导蚕豆枯萎病发生及根系组织结构损伤的化感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酚酸类化合物是多种农作物根际土壤中常见的自毒物质,化感自毒物质与土传病害发生密切相关。研究阿魏酸对枯萎病发生的促进效应及机理,为阐明连作自毒物质–病原菌–寄主抗病性互作效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培试验研究阿魏酸对蚕豆幼苗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在蚕豆幼苗长至4~6片真叶时,将其移入2 L Hoagland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其中阿魏酸浓度分别为0、50、100、200 mg/L。待阿魏酸处理2天后,加入25 mL 1×106 cfu/mL的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浮液。继续培养40天后,取样调查植株生长状况和枯萎病发病率。利用显微镜观察蚕豆根系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对阿魏酸胁迫的响应。【结果】与无添加阿魏酸(0 mg/L)处理相比,添加阿魏酸处理显着抑制蚕豆幼苗的生长,且阿魏酸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本试验条件下,阿魏酸处理显着提高蚕豆枯萎病发病率300.0%~500.0%,显着增加病情指数113.3%~1666.7%,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在阿魏酸处理浓度200 mg/L下达到最大值。阿魏酸处理抑制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着提高尖孢镰刀菌产生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44.8%~59.0%、78.2%~145.6%、975.6%~2435.4%和165.1%~622.9%;显着提高枯萎酸含量107.6%~236.2%。阿魏酸胁迫下,蚕豆根系表皮细胞扭曲变形,木质部导管变细,导管壁增厚,胶状物和内含物充满整个细胞,阻碍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正常运输,进而加速蚕豆枯萎死亡。【结论】阿魏酸胁迫虽然抑制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但显着提高蚕豆根系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枯萎酸含量,进而增加尖孢镰刀菌致病力,加速根系细胞组织结构损伤,促进尖孢镰刀菌侵入蚕豆根系,加剧枯萎病发生和危害。阿魏酸在蚕豆连作障碍中扮演着初始诱因的角色。

徐婷[5](2020)在《水稻内生放线菌OsiSh-2抗稻瘟病活性分析及抗菌物质鉴定》文中指出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化学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生物防治,尤其是以植物内生菌资源来控制病害,有效且绿色安全,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拮抗稻瘟病菌潜力的水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hygcrscopicus OsiSh-2为研究对象,评价其田间防治效果,探究OsiSh-2与稻瘟病菌之间的作用模式,并分离其活性代谢产物,为阐明内生放线菌的拮抗机制,及开发稻瘟病生防制剂提供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田间实验确证了OsiSh-2处理的水稻表现出良好的抗稻瘟病及促生效果:大田条件下,浓度为107spores/m L的孢子液喷施水稻叶面后,苗瘟和穗瘟的病情指数显着降低,防治效率分别最高分别可达59.67%和61.31%。同时,在发病状态下,经OsiSh-2处理的水稻展现出了明显的促生增产效果,苗期水稻的高度增加达60.0%,并减少了成熟期水稻因稻瘟病引起的产量损失达56.58%。对水稻内定殖的OsiSh-2重分离结果发现,防治效率高的水稻叶片中OsiSh-2分离率也对应最高,说明OsiSh-2的生防效果与其定殖数量有关。以上结果均表明Oi Sh-2有作为生物农药和肥料开发的潜力。2.系统研究了OsiSh-2活性产物抑制稻瘟病菌的作用模式:体外拮抗实验表明,5%的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GUY11的抑菌活性就达64.22%,同时10%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等25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广谱的抗菌效果,抑菌率从56.4%至100%不等。OsiSh-2发酵滤液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其有效成分在温和p H及100°C以下表现稳定,但对光照较敏感。OsiSh-2发酵滤液能强烈抑制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并使菌丝出现皱缩、聚集等畸形和细胞质严重泄露等现象。进一步检测发现,OsiSh-2发酵滤液使稻瘟病菌细胞壁几丁质异常沉积,真菌细胞壁完整性通路上的相关基因被激活,表明真菌细胞壁受到攻击。同时,稻瘟病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减少,细胞内容物外泄,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酶、琥珀酸脱氢酶等酶活受到影响,活性氧大量积累。这些结果说明,OsiSh-2通过直接破坏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线粒体功能,最终导致稻瘟病菌的抑制和死亡。3.测定了OsiSh-2的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OsiSh-2全基因组大小为10,242,506 bp,GC含量为72.06%,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基因有7,908个,t RNA编码基因64个,核糖体RNA操纵子3个。对其基因组中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和分析,显示OsiSh-2的基因组中有75个能编码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包括33个PKSⅠ型基因簇,7个NRPS型基因簇,3个PKS-NRPS杂合型基因簇,2个NRPS杂合型基因簇。其基因簇数量及种类均优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天然产物生产放线菌以及植物内生放线菌。以上分析表明OsiSh-2具有合成多种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有可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来抑制稻瘟病菌生长。4.对OsiSh-2所产生的部分活性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平板检测发现OsiSh-2能分泌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且稻瘟病菌粗毒素能加快OsiSh-2初始生长速度,提前和延长稳定期,并诱导其真菌细胞壁水解酶活增加,抗菌能力提高。对OsiSh-2发酵液进行定量检测发现,OsiSh-2能产生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可能以此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OsiSh-2的甲醇和正丁醇萃取液对稻瘟病菌拮抗效果最强,抑菌率分别达到62.86%和55.34%,表明其抗菌物质为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及LC/MS检测证实了OsiSh-2产尼日利亚菌素,该物质对稻瘟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除此之外,OsiSh-2还可能产生丰加霉素、jerangolid、halstoctacosanolide和micromonolactam等抗生素。进一步对OsiSh-2进行了500 L大规模发酵,发酵液经大孔树脂吸附、乙醇梯度洗脱,结合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分离到了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13种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解析得到了1-acetyl-β-carboline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5种化合物的结构。这些结果均表明,OsiSh-2有可能通过分泌真菌细胞壁降解酶、小分子抗生素以及产生植物激素来达到生物防治稻瘟病的目的。总之,本研究证实了OsiSh-2具有很好的促进水稻抗稻瘟病和植物生长的能力,阐明了OsiSh-2活性产物高效拮抗稻瘟病菌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对其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和初步鉴定。本研究为最终阐明现有的水稻内生放线菌抗病机理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OsiSh-2应用于生物防治稻瘟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伟佳[6](2020)在《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文中认为本研究为开发新型生防抑草活性菌株,对分离自青海察尔汗盐湖样品的中度嗜盐菌菌株进行了抑草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7株中度嗜盐菌中,对禾本科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 L.)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16株,活性筛选率达18.4%;对十字花科杂草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11株,活性筛选率达12.6%。其中具有中度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3株,分别为菌株D30202、C30101、D3030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菌株D30202、C30101和D30301进行鉴定,确定活性菌株D30301和D30202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菌株C30101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将抑草活性最高的菌株D30202进行大量液体发酵,通过液-液萃取法获得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抑制野燕麦和自生油菜种子萌发活性结果显示,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草活性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在5 mg/m L时对自生油菜根长抑制率可达81.64%。室内盆栽法测定正丁醇提取物的杀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40 mg/m L时,菌株D30202的正丁醇萃取物溶液对自生油菜(B.napus)和藜(Chenopodium album)的除草活性等级分别为1级和5级;对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和野燕麦(A.fatua)除草活性等级均为8级;对猪秧秧(Galium aparine L.)无活性,等级为9级。作物安全性实验表明,在浓度为40 mg/m L时,菌株D30202正丁醇萃取物对青海省主栽作物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青春38、藜麦(Chenopodium quinoa)青白藜1号、青稞(Hordeum Vulgare L.)昆仑14号和玉米(Zea mays L.)纪元8号均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对蚕豆(Vicia faba L.)青蚕14号无药害,药害等级为0级;在浓度10和20 mg/m L时,对青稞(H.Vulgare)昆仑14号和蚕豆(V.faba)青蚕14号药害等级为0级,对玉米(Z.mays)纪元8号、小麦(T.aestivum)青春38和藜麦(C.quinoa)青白藜1号均有药害。浓度为40 mg/m L的正丁醇萃取物抑制自生油菜的作用机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DA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CAT、SOD和P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自生油菜叶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使自生油菜发生不可逆转的H2O2积累和过氧化损伤,最终枯死。综上所述:青藏高原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D30202具有生防抑草潜力,为下一步从中分离出活性较高和结构新颖的抑草化合物及其先导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婷婷,董艳,赵骞[7](2020)在《苯甲酸对蚕豆枯萎病菌致病力及根系组织结构抗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为探讨酚酸类自毒物质苯甲酸在枯萎病菌-蚕豆(Vicia faba)互作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揭示蚕豆根系组织结构抗性对自毒物质胁迫的响应特征。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苯甲酸四个浓度(0、50、100、200mg·L-1)处理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abae, FOF)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苯甲酸处理对蚕豆幼苗生长、枯萎病发生、根系木质素含量和胼胝质沉积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蚕豆根系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苯甲酸不同浓度处理对蚕豆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处理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苯甲酸胁迫显着增加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提高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显着提高尖孢镰刀菌的产酶和产毒能力;同时,还加剧对蚕豆根系细胞防御系统的摧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破坏。表明苯甲酸通过提高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破坏寄主的组织结构抗性,协助病原菌侵入蚕豆根系,苯甲酸与尖孢镰刀菌的协同作用加重了蚕豆连作障碍的发生。

吕慧芳[8](2019)在《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西瓜连作栽培普遍存在,连作障碍日益加剧,严重限制我国西瓜的发展。采用与其他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西瓜尖孢镰刀菌(FON)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与西瓜单作接种枯萎病菌后对西瓜生长发育、枯萎病发生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鉴定比较了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对FON生长的影响;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和西瓜单作下根系分泌物的变化与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和西瓜单作下枯萎病发生与根系SA合成和抗病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小麦-西瓜间作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10 mL plant-1-0.5 mL plant-1浓度范围内,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的促进效应,以5 mL plant-1根系分泌物的促进效果最佳。3个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为0.5 mL plant-1。综合各项指标,E18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促进西瓜幼苗生长和抑制西瓜尖孢镰刀菌生长的效果强于EM352、ZM9023。在0.01 g mL-1-0.1 g mL-1浓度范围内,西瓜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相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2.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降低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采用西瓜与小麦根系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显着提高了西瓜根系活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增强西瓜植株长势,西瓜单瓜重增加,同时西瓜根际土壤中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细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升高,西瓜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西瓜生长前期土壤蔗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和生长中期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提高,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也显着降低。3.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具有差异,小麦根系分泌物中香豆酸的含量占酚酸量的比例最高,香豆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抑制最大。在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丁香酸、阿魏酸、水杨酸、肉桂酸,西瓜根系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水杨酸和总酚酸含量均为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3倍;在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香豆酸、邻苯二甲酸、丁香酸、水杨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香豆酸,占检出酚酸总量的50%。针对特有酚酸进行外源添加试验,结果表明,在40μM以上,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肉桂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表现出剂量效应。在20μM以上,香豆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也呈现出剂量效应。西瓜和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和延胡索酸四种有机酸。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琥铂酸和延胡索酸,并且每一种有机酸含量都显着高于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有机酸总量是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14倍。4.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西瓜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FON接种后15 d和25 d,小麦间作的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较西瓜单作分别降低了11.11%和20%。研究根系分泌物在小麦间作减轻西瓜枯萎病中的响应发现,FON接种后显着增加了单作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和有机酸类物质的含量,随着西瓜的生长,其含量也逐渐增加。然而,小麦间作则减少了这种增加的趋势。表明小麦间作通过调节西瓜根系分泌酚酸和有机酸的量,减轻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5.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强烈诱导了西瓜根系SA合成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对枯萎病的抗性。通过研究间作小麦和接种FON对西瓜根系内源水杨酸(SA)的影响,以及内源SA在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FON接种后能引起西瓜根系中游离态和结合态SA含量升高,而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西瓜根系SA含量高于西瓜单作,并且小麦间作启动PAL1、PAL2、PAL7、PAL12和ICS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强烈诱导根系中SA合成关键酶-PAL酶和BA2H酶活性的升高,表明小麦间作通过较早较强启动S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增加,提高西瓜根系SA的含量。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诱导西瓜根系中抗病相关基因(NPR1、PR1、PR2、WRKY1、WRKY6、WRKY8)、防御素基因(CIPDF2.1、CIPDF2.4)和抗氧化酶基因(CAT、SOD、APX、PPO)的表达量显着上调或基因表达达到峰值启动的时序提前。小麦间作提高了西瓜根系抗氧化酶(CAT、SOD、APX、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提高了根系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根系内MDA和H2O2含量,表明小麦间作的西瓜根系SA诱导了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并通过对抗氧化系统的调控进一步提高西瓜枯萎病的抗性。

邢会琴[9](2018)在《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和种带优势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种子上普遍存在着丰富的真菌群落,有些真菌引起种子霉变或产生毒素而影响种子质量,造成发芽率逐年下降,许多育种资源也因同样问题永远丢失。尤其是一些致病真菌,不仅引起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甚至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给玉米种子生产带来极大威胁。本研究以储存0.512年的玉米种子(郑58)样品为试材,采用稀释平皿法和PDA平板法对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析rDNA-ITS序列,结合形态学观察进行菌种鉴定,分析种子真菌区系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同时,对优势镰孢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及其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的ISSR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储存0.512年的11份玉米种样真菌区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从玉米种子表面和内部组织共分离获得196个菌株,属于10属16种真菌,其中1种属于接合菌,其余15种全部为子囊菌。15种子囊菌中,有7种真菌只从种子内部组织分离得到,2种仅从种子表面获得,其余6种从种子内部和表面均分离到。Aspergillus niger是玉米种子上的优势菌,从所有储存年份的种样上都分离得到,其相对丰富度为36%100%。其次是Fusariumspp.和Penicilliumspp.,相对丰富度分别为9%40%和9%20%。其他种类的真菌均零星出现,分离样品均少于3个储存年份。研究结果表明,真菌对种子的总感染率随储存年限增加而下降,但种子贮存时间与真菌物种丰富性和相对丰富度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玉米种样真菌群落的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还检测到4个主要产毒真菌属Aspergillus、Fusarium、Penicillium和Alternaria,其存在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将来毒素的管理和防控。相关性分析表明,67%的玉米种子内部真菌带菌率与种子活力指标显着负相关,11%的内部真菌带菌率与种子活力指标呈正相关,具有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作用。2.为了明确不同储存年限和分离部位玉米种带优势镰孢菌种间及种内的遗传差异,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储存0.512年玉米种子内部和表面的45株Fusarium spp.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5条ISSR引物对45个供试菌株扩增后,共获得29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4.2%。不同引物能扩增出数目不等的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多分布在4003000bp之间。聚类分析表明,45个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0.93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0时,供试的45株镰孢菌被划分成2个ISSR类群,其中,类群I中包括了rDNA-ITS序列分析F1中所有的17个菌株(全部是F.verticillioides),类群Ⅱ中含有F2中所有的4个菌株(均为F.proliferatum),各个分离部位和储存年限的菌株分布其中。说明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在种子上的储存年限和分离部位不相关。同一类群中,从相同部位或相近储存年限分离的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而不同分离部位或储存年限悬殊的菌株间遗传距离较远。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分离部位和种子的储存年限存在明显相关性。3.通过对种子接种来自不同储存年限玉米种带优势镰孢菌进行室内和田间致病性测定,分别以种子出苗、幼苗生长、镰孢菌苗枯病、镰孢菌穗腐病和穗部经济性状共20多项指标,评价了镰孢菌的致病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沙培法种子出苗率显着高于田间出苗率,室内和田间一致表现为随种子储存7年以上的镰孢菌接种种子后,其出苗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但明显高于0.55年菌株的处理,具有随储存年限增加的趋势;室内沙培法表明,种子的平均出苗时间较短,只有3.74.0d,各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明显,而田间出苗时间则长达12.615.6d,其中0.55年的菌株明显推迟种子出苗13d。室内培养7d后,幼苗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除个别菌株外,812年的菌株处理后,苗高和苗鲜重明显高于0.55年的菌株,二者均随储存年限而增加;主根长、根鲜重和根冠比具有随储存年限而减小的趋势,0.55年的菌株明显增加了主根长和根鲜重,具有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不同菌株处理间及其与对照的苗粗和须根数则无明显差异。(2)不同镰孢菌菌株引起的室内幼苗发病情况、田间苗枯病和穗腐病发病率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三者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室内沙培法所测结果表明,培养7d后幼苗的发病程度与种子的受害程度是相对应的,二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具有随储存年限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即0.55年菌株处理后的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高于812年菌株的处理;镰孢菌引起的田间苗枯病和穗腐率(病情指数)也得到相似的结果。(3)穗部经济性状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的7项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产量均与储存年限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表现为0.55年菌株处理的6项指标明显低于8年及以上菌株的处理。而千粒重与储存年限无明显相关性。(4)从镰孢菌种类和分离部位来看,相同分离部位和相近储存年份的2种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F.proliferatum之间,种子出苗率、平均出苗时间、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田间苗枯病发病率、穗腐率和穗部经济性状均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无明显相关性。对于相同年份(或相近年份)的同一种类的镰孢菌,不同分离部位(内部或表面)的菌株之间,所测种子的活力指标、发病情况和穗部经济性状等多项指标表现为多数表面菌株的致病性强于内部菌株。4.通过种子内藏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种子,采用沙培法培养7d后,测定幼苗主要的生理生化指标,揭示不同储存年限种带优势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的致病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种子接种过镰孢菌的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叶绿素和还原性糖含量减少。F.verticillioides菌株随着种子储存时间的延长,幼苗的SOD活性随之升高,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随之增加;随着带菌种子储存年限的增加,POD活性、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随之降低,而还原性糖含量则没有随与储存年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陈玲,董坤,杨智仙,董艳,汤利,郑毅[10](2017)在《连作障碍中化感自毒效应及间作缓解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连作障碍是典型的土壤-植物负反馈现象,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与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自毒作用是连作障碍的发生机制之一,连作下土壤中自毒物质累积通过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光合作用、酶活性等生理过程而抑制作物生长;同时自毒物质还通过改变微生物区系,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促进病原菌增殖,加剧土传病害发生而导致连作障碍危害加重。利用植物化感作用而采用的间作模式,可为克服作物连作自毒物质引发的土传病害发生提供环保、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笔者从营养和生理角度分析间作提高作物的抗性,从根际微生物-自毒物质-病原菌互作角度阐明间作缓解连作自毒效应的机理,为理解间作系统地下部根际生态过程与连作障碍缓解及制定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揭示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互馈机理。

二、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毒作用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1.1.1 自毒作用的概念
        1.1.2 自毒作用的作用机理
    1.2 自毒作用的缓解途径
        1.2.1 外源物质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2.2 耕作制度及合理施肥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2.3 降解菌对自毒作用的缓解
    1.3 硅及其生理作用
        1.3.1 硅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3.2 硅的吸收和转运
        1.3.3 硅缓解植物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3.4 硅缓解植物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测序在非生物胁迫作用中的应用分析
        1.4.1 转录组学的概念和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方法
        1.4.2 转录组学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应用
        1.4.3 外源硅对植物逆境下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形态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的培养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CA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2.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碳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品种
        3.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的影响
        3.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叶片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3.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根系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3.2.6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SPS和 SS活性的影响
        3.2.7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I和 NI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品种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中O_2~(·-)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4.2.2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s 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4.2.3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中As A/DHA和 GSH/GSSG的影响
        4.2.4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APX、MDHAR和 AAO活性的影响
        4.2.5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R、DHAR和 GST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品种
        5.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NR活性的影响
        5.2.2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NiR活性的影响
        5.2.3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S活性的影响
        5.2.4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OGAT活性的影响
        5.2.5 Si对 CA胁迫下黄瓜叶片和根系GOGAT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下黄瓜幼苗水分代谢和离子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品种
        6.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6.2.2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水势的影响
        6.2.3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汁液浓度的影响
        6.2.4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2.5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2.6 Si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外源硅对自毒胁迫黄瓜幼苗转录组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供试品种
        7.1.2 材料处理及生长环境条件
        7.1.3 样品制备和测序
        7.1.4 RNA提取和纯化
        7.1.5 RNA样本的质量检测
        7.1.6 cDNA文库建立和测序
        7.1.7 测序数据处理
        7.1.8 Gene Ontology(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7.1.9 差异基因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
        7.1.10 差异基因表达的Heatmap图
        7.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黄瓜叶片测序质量
        7.2.2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 gene,DEG)的鉴定
        7.2.3 差异表达基因GO的富集分析
        7.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7.2.5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7.2.6 黄瓜叶片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7.2.8 黄瓜根系测序质量
        7.2.9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 gene,DEG)的鉴定
        7.2.10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7.2.11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7.2.12 黄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7.2.13 黄瓜根系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1 植物化感作用概念
        1.2.2 化感物质的种类、特性
        1.2.2.1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
        1.2.2.2 植物化感物质的特性
        1.2.3 植物中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2.3.1 茎叶挥发
        1.2.3.2 雨雾淋溶
        1.2.3.3 根系分泌
        1.2.3.4 残茬腐解
        1.2.4 植物化感作用机制
        1.2.4.1 抑制细胞生长
        1.2.4.2 破坏植物细胞内源激素平衡
        1.2.4.3 影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途径
        1.2.4.4 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2.5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5.1 作物的化感作用
        1.2.5.2 作物化感物质的应用潜力
    1.3 燕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的化感潜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3.1 燕麦种子及幼苗化感潜力测定
        2.1.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3.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燕麦种子浸提液对5 种杂草的化感潜力
        2.2.1.1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2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3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2.2.2 不同燕麦幼苗浸提液对5 种杂草的化感潜力
        2.2.2.1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2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3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燕麦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3.1 燕麦种子及幼苗化感物质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
        3.1.3.2 化感活性组分化合物的LC-MS分析鉴定
        3.1.3.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燕麦种子浸提液中化感物质的萃取与鉴定
        3.2.1.1 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2 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3.2.1.3 正丁醇萃取物的LC-MS分析
        3.2.2 燕麦幼苗浸提液中化感物质的萃取与鉴定
        3.2.2.1 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2 百绿1 号幼苗浸提液的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3.2.1.3 百绿1 号幼苗的正丁醇萃取物LC-MS分析
    3.3 讨论
        3.3.1 燕麦种子及幼苗的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作用评价
        3.3.2 燕麦种子及幼苗的正丁醇萃取物的LC-MS鉴定
    3.4 小结
第四章 燕麦潜在化感物质的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试剂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2.1.1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2.1.2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4.2.3 不同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3)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1.1 土壤理化性质劣化
        1.2.1.2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1.2.1.3 化感自毒作用
        1.2.2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2.4 间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
        1.2.4.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2 间作对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2.4.3 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4 间作对作物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1 花生农艺性状的考察
        2.1.4.2 花生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1.4.3 玉米、花生产量及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4 土地当量比的计算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荚果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1 花生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3.1.4.2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提取
        3.1.4.3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1.1 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1.2 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 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1 换带种植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2 换带种植对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1 土壤养分含量
        4.1.5.2 土壤酶活性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
        4.2.1.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2.1.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1.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2.1.4 玉米//花生对连作花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1.5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
        4.2.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4.2.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4.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5.1.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5.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5.2.4.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真菌的影响
        5.2.4.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细菌的影响
        5.2.5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5.1 微生物多样性与酚酸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5.2.5.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5.3.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
        5.3.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度的影响
        5.3.3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6.1.3 试验设计
        6.1.4 土壤样品采集
        6.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6.1.5.2 土壤酶活性测定
        6.1.5.3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6.1.5.4 化感作用评价
        6.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2.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3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6.3.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6.3.3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
    6.4 小结
第七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7.1.3 试验设计
        7.1.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1.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土壤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1.3.3 化感作用评价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2.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7.3 讨论
        7.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水稻内生放线菌OsiSh-2抗稻瘟病活性分析及抗菌物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稻稻瘟病概况
        1.2.1 稻瘟病的发生与症状
        1.2.2 稻瘟病菌
        1.2.3 稻瘟病菌的侵染途径
        1.2.4 稻瘟病的防治手段
    1.3 生物防治稻瘟病
        1.3.1 生物防治手段
        1.3.2 生防微生物
        1.3.3 微生物生防机制
        1.3.4 农用抗生素
    1.4 植物内生菌概况
        1.4.1 植物内生菌
        1.4.2 内生菌与宿主植物的互作
        1.4.3 内生放线菌防治稻瘟病研究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 体内防治稻瘟病探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菌株培养及保藏
        2.2.3 OsiSh-2孢子悬液和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2.2.4 稻瘟病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2.5 OsiSh-2在温室水稻体内定殖能力的检测
        2.2.6 OsiSh-2对温室水稻生长的影响
        2.2.7 OsiSh-2的田间生防效果试验
        2.2.8 OsiSh-2孢子液与农药复配的田间防效评价
        2.2.9 OsiSh-2在田间水稻定殖能力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siSh-2在温室水稻内的定殖能力分析
        2.3.2 OsiSh-2对温室水稻生长的影响
        2.3.3 OsiSh-2不同处理方式的田间试验效果
        2.3.4 OsiSh-2与农药三环唑复配的田间生防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 发酵液抗稻瘟病菌的特性和作用方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菌株培养
        3.2.3 稻瘟病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3.2.4 OsiSh-2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3.2.5 OsiSh-2发酵液稳定性检测
        3.2.6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生物量的影响
        3.2.7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丝的溶解作用
        3.2.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稻瘟病菌丝形态
        3.2.9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生成的影响
        3.2.10 稻瘟病菌细胞壁几丁质的观察
        3.2.11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细胞膜的影响
        3.2.12 稻瘟病菌活性氧的检测
        3.2.13 稻瘟病菌线粒体功能相关酶活检测
        3.2.14 稻瘟病菌基因表达检测
        3.2.15 OsiSh-2广谱抗真菌检测
        3.2.16 OsiSh-2抗虫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siSh-2发酵液的稳定性
        3.3.2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OsiSh-2对稻瘟病菌丝的溶解作用
        3.3.4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3.3.5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黑色素形成的影响
        3.3.6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稻瘟病菌菌丝形态
        3.3.7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
        3.3.8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3.9 OsiSh-2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3.10 OsiSh-2对稻瘟病菌线粒体酶活的影响
        3.3.11 OsiSh-2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
        3.3.12 OsiSh-2的抗虫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 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菌株培养条件
        4.2.3 放线菌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4.2.4 OsiSh-2基因组测序与数据组装
        4.2.5 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4.2.6 基因组中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预测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3.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K-mer统计及基因组组装
        4.3.3 基因组概况和组分分析
        4.3.4 OsiSh-2基因组功能注释
        4.3.5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3.6 尼日利亚菌素基因簇分析
        4.3.7 抗病相关酶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 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真菌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系的检测
        5.2.3 稻瘟病菌粗毒素对OsiSh-2产真菌细胞壁水解酶的检测
        5.2.4 抗菌蛋白的检测
        5.2.5 OsiSh-2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的检测
        5.2.6 有机萃取液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检测
        5.2.7 发酵液中吸附活性物质的大孔树脂的选择
        5.2.8 OsiSh-2发酵特性研究
        5.2.9 大孔树脂吸附的抗菌物质的分离及鉴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OsiSh-2产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检测
        5.3.2 稻瘟病粗毒素对OsiSh-2产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检测
        5.3.3 OsiSh-2抗菌蛋白的检测
        5.3.4 OsiSh-2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的检测分析
        5.3.5 有机萃取液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检测
        5.3.6 发酵液中最佳吸附活性物质的大孔树脂的选择
        5.3.7 OsiSh-2发酵特性分析
        5.3.8 大孔树脂有效吸附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致谢

(6)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防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生防真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2 生防细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3 生防放线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3 微生物除草剂除草机理研究进展
        1.3.1 活体微生物除草机理
        1.3.2 代谢产物除草机理
        1.3.3 前体除草机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制杂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杂草种子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嗜盐菌的活化及发酵液的制备
        2.2.2 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
        2.2.3 活性菌株的鉴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抑制野燕麦根长和芽长生长活性菌株的筛选
        2.4.2 抑制自生油菜根长和芽长生长活性菌株的筛选
        2.4.3 3株活性菌株的鉴定
    2.5 讨论
第三章 嗜盐菌D30202发酵液萃取物的抑草活性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杂草种子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活性菌株D30202有机溶剂萃取物的制备
        3.2.2 菌株D30202萃取物抑草活性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D30202发酵液萃取物抑制野燕麦种子生长活性的测定
        3.4.2 菌株D30202发酵液萃取物抑制自生油菜种子生长活性的测定
    3.5 讨论
第四章 菌株D30202的杀草谱及作物安全性测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样品
        4.1.2 供试杂草
        4.1.3 供试作物
        4.1.4 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盆栽茎叶喷雾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草谱测定
        4.3.2 作物安全性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活性菌株D30202抑草作用机理的初探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杂草
        5.1.3 仪器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药剂配制
        5.2.2 药剂喷施及采样
        5.2.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测定
        5.2.5 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测定
        5.2.6 过氧化物酶活力(POD)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丙二醛(MDA)活性
        5.3.2 过氧化氢酶活力(CAT)
        5.3.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
        5.3.4 过氧化物酶活力(POD)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苯甲酸对蚕豆枯萎病菌致病力及根系组织结构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
    1.4 指标测定
        1.4.1 蚕豆幼苗生长测定和枯萎病调查
        1.4.2 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1.4.3 尖孢镰刀菌细胞壁降解酶制备与测定
        1.4.4 尖孢镰刀菌毒素提取和测定
        1.4.5 蚕豆木质素含量的测定和胼胝质沉积染色、观察
        1.4.6 透射电镜制样和观察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幼苗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2.1.1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2.1.2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2.2 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苯甲酸处理对尖孢镰刀菌产酶和产毒的影响
        2.3.1 苯甲酸处理对尖孢镰刀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2.3.2 苯甲酸处理对尖孢镰刀菌产毒的影响
    2.4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根系组织结构抗性的影响
        2.4.1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根系木质素含量及胼胝质沉积的影响
        2.4.2 苯甲酸处理对蚕豆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苯甲酸对蚕豆幼苗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3.2 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的化感效应
        3.2.1 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3.2.2 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产酶和产毒的影响
    3.3 苯甲酸对蚕豆根系组织结构抗性的影响

(8)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西瓜枯萎病的概述
        2.2 土传枯萎病的防控
        2.2.1 选用抗病品种
        2.2.2 嫁接栽培
        2.2.3 化学防控
        2.2.4 生物防控
        2.2.5 间作轮作套种伴生
    3 间作提高作物对土传病害抗性的机制
        3.1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害的影响
        3.1.1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原菌的影响
        3.1.2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害的响应
        3.2 间作作物对主栽作物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3.2.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2 间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间作提高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3.3.1 防御酶活性
        3.3.2 病程相关蛋白
        3.3.3 酚类和类黄酮
        3.4 水杨酸提高植物抗病的机制
        3.4.1 系统性获得抗性
        3.4.2 抗病基因表达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
        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的化感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2.2 西瓜种子萌发指标测定
        1.2.3 西瓜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测定
        1.2.4 西瓜尖孢镰刀菌产孢量测定
        1.2.5 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西瓜-小麦间作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抗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形态指标测定
        1.3.2 叶片光和参数测定
        1.3.3 生理指标测定
        1.3.4 西瓜产量测定
        1.3.5 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测定
        1.3.6 土壤尖孢镰刀菌测定
        1.3.7 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测定
        1.3.8 土壤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2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4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2.5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2.6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7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2.8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2.2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
        1.2.3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
        1.2.4 外源酚酸类物质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2.2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2.3 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和香豆酸对FON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瓜-小麦间作接种西瓜尖孢镰刀菌后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西瓜生长指标测定
        1.3.2 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测定
        1.3.3 土壤尖孢镰刀菌测定
        1.3.4 根系分泌物收集
        1.3.5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
        1.3.6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小麦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2 间作小麦对西瓜枯萎病及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3 间作小麦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间作小麦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瓜-小麦间作接种西瓜尖孢镰刀菌对西瓜根系内源SA 合成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SA含量测定
        1.3.2 PALs和 ICS基因表达量测定
        1.3.3 PAL和 BA2H活性测定
        1.3.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 抗氧化酶和防御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1.3.6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量测定
        1.3.7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1.3.8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1.3.9 MDA和 H_2O_2 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内源SA含量的影响
        2.2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PALs和 ICS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PAL和 BA2H活性的影响
        2.4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8 间作小麦对接种 FON 后西瓜根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2.9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10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MDA和 H2O2 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致谢

(9)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和种带优势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带真菌研究进展
        1.1.1 主要作物种带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1.2 主要作物种带真菌种类
        1.1.3 种带真菌检测方法
        1.1.4 种带真菌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5 种带真菌对种子和幼苗理化特性的影响
        1.1.6 作物种子产毒真菌及其毒素种类
        1.1.7 种带真菌防控技术研究现状
    1.2 植物真菌分类学进展
        1.2.1 真菌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1.2.2 真菌分类系统简介
        1.2.3 真菌分类鉴定方法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真菌遗传多样性及分类学中的应用
        1.3.1 RFLP技术
        1.3.2 RAPD技术
        1.3.3 AFLP技术
        1.3.4 SCAR技术
        1.3.5 SSR技术
        1.3.6 ISSR技术
        1.3.7 其他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储存年限玉米种子真菌区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表面真菌分离
        2.1.3 种子内部真菌分离
        2.1.4 真菌形态观察
        2.1.5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2.1.6 rDNA-ITS序列分析
        2.1.7 玉米种带真菌区系分析
        2.1.8 不同储存年限玉米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带真菌形态学鉴定
        2.2.2 基于rDNA-ITS序列的种系推断及真菌种类识别
        2.2.3 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多样性
        2.2.4 储存时间对种子内部镰孢菌活性的影响
        2.2.5 内部真菌带菌率与种子活力指标的关系
    2.3 讨论
        2.3.1 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多样性
        2.3.2 玉米种子优势菌群的年际变化
        2.3.3 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
第三章 优势镰孢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菌丝培养及DNA提取
        3.1.3 rDNA-ITS扩增与序列分析
        3.1.4 ISSR引物筛选与扩增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DNA-ITS序列分析
        3.2.2 ISSR引物筛选与PCR扩增结果
        3.2.3 聚类结果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种带优势镰孢菌的致病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镰孢菌室内致病性测定
        4.1.3 镰孢菌田间致病性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镰孢菌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受感染的种子和幼苗发病情况
        4.2.3 镰孢菌对田间出苗的影响
        4.2.4 镰孢菌引起的苗枯病发病率
        4.2.5 镰孢菌穗腐病发病情况
        4.2.6 镰孢菌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储存年限种带镰孢菌的致病性评价指标
        4.3.2 镰孢菌随种子的储存时间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4.3.3 镰孢菌在种子上的分离部位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
        4.3.4 种带镰孢菌种间致病性差异
第五章 优势镰孢菌对幼苗致病机制解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玉米幼苗的培养
        5.1.3 叶绿素含量测定
        5.1.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1.5 脯氨酸含量测定
        5.1.6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5.1.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5.1.8 还原性糖含量测定
        5.1.9 电导率测定
        5.1.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5.1.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5.1.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2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MDA的影响
        5.2.3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4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5.2.5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2.6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糖含量的影响
        5.2.7 种子内部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POD和SOD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1.1 不同储存年限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多样性
        6.1.2 带菌率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
        6.1.3 不同储存年限优势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6.1.4 不同储存年限优势镰孢菌的致病性
        6.1.5 种子内藏F.verticillioides对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连作障碍中化感自毒效应及间作缓解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连作障碍中化感自毒效应、化感自毒物质的来源
2 酚酸类物质在作物连作障碍的作用及机理
    2.1 酚酸类物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2 酚酸类物质在作物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2.3 自毒物质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3.1 自毒物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和多样性的影响
        2.3.2 自毒物质对病原菌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3 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及机理
    3.1 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
    3.2 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机理
        3.2.1 合理间作提高寄主作物营养抗性
        3.2.2 合理间作提高寄主作物的生理抗性
        3.2.3 间作系统根系分泌物的多样性与连作障碍缓解
        3.2.4 间作化感作用对土传病原菌的抑制
        3.2.5 间作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并提高微生物多样性
4 展望

四、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硅缓解CA诱导的黄瓜自毒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 吕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D]. 黎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3]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 李庆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阿魏酸诱导蚕豆枯萎病发生及根系组织结构损伤的化感效应[J]. 袁婷婷,董坤,郭增鹏,董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05)
  • [5]水稻内生放线菌OsiSh-2抗稻瘟病活性分析及抗菌物质鉴定[D]. 徐婷. 湖南大学, 2020(09)
  • [6]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D]. 李伟佳. 青海大学, 2020(02)
  • [7]苯甲酸对蚕豆枯萎病菌致病力及根系组织结构抗性的影响[J]. 袁婷婷,董艳,赵骞.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3)
  • [8]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D]. 吕慧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玉米种子真菌区系和种带优势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邢会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8)
  • [10]连作障碍中化感自毒效应及间作缓解机理[J]. 陈玲,董坤,杨智仙,董艳,汤利,郑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8)

标签:;  ;  ;  ;  ;  

枯萎病毒素溶液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