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测试技术介绍

SMT测试技术介绍

一、SMT测试技术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李舵,董超群,司品超,何曼,刘钱超[1](2021)在《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神经网络技术在图像处理、文本分析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一些安全攸关的领域,如何保证这些软件应用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软件在开发和编程上和传统软件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测试技术很难直接应用到此类软件中,研究针对神经网络的验证和测试评估技术十分必要。从有效评估和测试神经网络出发,对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别从验证技术、基于覆盖的测试技术、基于对抗样本的测试技术、融合传统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的基本思想和实现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列举了一些测试框架和工具,总结了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工作面临的挑战,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张枨宇[2](2021)在《面向模型验证工具可靠性的模糊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模型验证是一种重要的自动化验证技术。给定一个软件或者硬件模型和相应的安全性质,模型验证技术可以自动化地验证模型是否安全,从而保证软件或者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该技术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并很快被工业界应用在了实际的硬件设计及软件开发中,相应的模型验证工具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然而,除了大型企业会为它们的特别需求设计专门的模型验证工具之外,在普通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流程中,模型验证技术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开源模型验证工具的成熟度还达不到实际应用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开源模型验证工具的使用者常常会遇到诸如正确性缺陷、工具崩溃以及工具可用性不高等问题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于模型验证工具,没有针对性、系统性并且有效的测试方法。目前开发者仅通过在有限的测试样例来验证模型验证工具的可靠性,很明显,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系统性地提出了一套针对模型验证工具链的模糊测试方法,以提高软件模型验证工具的可靠性,推动模型验证技术的普及。模糊测试是一类自动化生成随机测试用例的方法,此类方法已经在多种软件的自动化测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将模糊测试应用在模型验证工具测试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第一,如何自动化地生成符合模型验证工具链输入规范的测试输入;第二,如何自动化地获得生成的测试输入的预期输出;第三,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在模型验证工具链中找到真实的缺陷。本文针对这三个难点,提出了下列针对模型验证工具的模糊测试方法以及相应的测试工具:·电路结构变异:硬件模型检查器是针对硬件电路的模型验证工具,而电路结构变异则是一种针对硬件模型检查器的模糊测试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随机改变已有电路图中的电路连接方式,从而构造出新的符合硬件模型验证输入规范的测试输入。基于电路结构变异,本文实现了一款叫做AIGMutator的测试工具,它在目前最好的三个硬件模型检查器中找到了9个不同的软件缺陷。·可达性问询:软件模型检查器是针对软件程序的模型验证工具,而可达性问询是一种针对软件模型检查器的模糊测试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实际执行获得程序分支的可达性,然后将可达性合成已知的安全性质,再将程序与已知的安全性质作为软件模型检查器的测试用例。基于可达性问询,本文实现了一款叫做MCFuzz的工具,它在目前最好的三个软件模型检查器中找到了62个不同的软件缺陷。·语义融合:SMT求解器是模型验证工具中重要的核心部件,而语义融合是一种针对SMT求解器的模糊测试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两个有着相同可满足性的SMT公式融合成一个新的公式,同时保持新公式的可满足性不变,之后将新公式作为SMT求解器的测试用例。基于语义融合,本文实现了一款叫做YinYang的工具,它在最好的两个SMT求解器中找到了45个不同的软件缺陷。·类型感知变异:类型感知变异同样也是一种针对SMT求解器的模糊测试方法。它主要将SMT公式中的操作符变异为类型合法的新操作符,从而生成新的公式,并将新公式作为SMT求解器的测试用例。基于类型感知变异,本文实现了一款叫做OpFuzz的工具,它在最好的两个SMT求解器中共找到了1092个软件缺陷。这些方法不但解决了模型验证工具难以有效测试的难题,同时也为软件测试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路。除此之外,本文实现的工具不仅在模型验证工具测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在其他领域和用途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徐婧[3](2020)在《H公司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表面贴片技术(SMT)是目前电子生产制造领域的主流技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其SMT生产质量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航天企业SMT工序质量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多,信息复杂多样且独立分散,工序质量管理需要满足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的要求。因此,亟需应用科学有效的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法,提高航天企业SMT生产线质量管理效率。本文面向航天H公司SMT生产线,针对其质量跟踪与控制的现状及问题,总结管理需求,制定管理目标,并依据该目标设计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1)SMT工序质量跟踪与追溯方案设计。将质量BOM技术与H公司SMT工序相结合,设计工序质量BOM存储架构,根据工序类型和“人机料法环”信息类型横纵划分工序质量BOM;应用函数关系式定义工序质量BOM数学模型,设计映射方式;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工序质量跟踪与追溯方式,并通过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实例验证追溯方式的有效性。2)SMT工序质量过程控制管理方案设计。在H公司SMT生产线中增设SPC检测点对关键工序进行过程控制,并以锡膏印刷工序为例,应用小批量x-R控制图对锡膏厚度值进行监控与分析,根据样本量调整控制图上下限,与常规控制图相比可减少虚发警报错误发生。通过绘制不合格品率控制图并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判断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且过程能力处于第三等级。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案的设计,不仅能让SMT工序质量信息具有可追溯性,还能将生产过程质量信息可视化,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对小批量航天电子产品质量与产线状态的实时监控,为生产线操作人员提供决策与反馈,进而促使企业实现SMT工序质量闭环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孙宇杰[4](2020)在《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列控系统是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的高速铁路核心技术装备,在保障高速铁路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列控系统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测试。安全功能测试是确认真实系统实现的安全功能与系统安全需求一致性的有效方法。而安全功能测试方法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测试的效率和质量。如何设计出具有高实用价值的安全功能测试方法一直是列控系统的关键问题与研究重点。变异测试通过在程序/系统模型中人为地注入故障来创建变异程序/模型,以生成能够发现真实故障的测试案例。本文将时间自动机(Timed Automata,TA)理论和变异测试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实现列控系统的TA建模与验证,以及基于TA变异模型的测试案例生成,并以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级(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 Level 3,CTCS-3)的车地传输功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应用。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包括列控系统的TA建模与验证方法,变异算子设计策略,测试案例生成与转化以及测试环境完善方法;其次,完成了CTCS-3级列控系统的建模及验证。将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应用于CTCS-3级列控系统的车地传输功能,并在等级转换场景中具体实现。通过分析等级转换场景的信息交互过程和功能需求,构建了该场景的TA模型,并从功能性和实时性两方面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设计了适用于安全功能的变异算子。基于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法产出了CTCS-3级列控系统车地传输功能的故障模式,并根据TA的语义将故障模式与变异算子建立映射关系,设计出具有车地传输功能故障特征的4个变异算子;最后,实现了CTCS-3级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案例的生成及应用。将设计的变异算子应用于原始TA模型中以生成变异模型,并根据测试案例生成方法在Mo Mu T::TA中自动生成了268个原始案例;使用C#编程语言在VS 2015中开发了测试案例转化工具,将原始案例转化为可用性和可读性更高的中文测试案例;对转化后的测试案例进行筛选与归并,为等级转换场景新增了17个车地传输功能测试案例,向既有案例集补充了2个车地传输功能测试点;之后根据测试案例的特点,使用合适的故障注入方式与测试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对测试环境进行了完善。图43幅,表23个,参考文献70篇。

陈茜[5](2020)在《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文中指出近年来,芯片产业发展迅速。在芯片生产的过程中,芯片质量测试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道工序。芯片测试厂商为了提高测试机台的测试效率,引入并行化和多线程处理过程。这在提高测试效率的同时造成测试人员难以捕捉测试具体执行时间信息的弊端。同时对于芯片测试Shmoo图形分类依赖人工经验分类,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测试过程显得耗时耗力。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的解决方案。该程序由测试时间工具集程序、日志文件工具集程序和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组成。编程语言使用java,C,python shell语言,框架开发采用RCP插件开发以及轻量级数据库SQLite。测试时间工具集是对于模拟测试日志中各个event的测试时间项数据的抽取和分析,该模块内部使用序列化技术如Google Protobuff和BOOST序列化解决数据产生和排序时传输效率问题,同时配合SMT、libxml等库函数实现对于具体event中数据项的访问和数据项抽取转存为结构体的操作。实现了日志文件(.edl)向事件分析报告(.xml)的转换。日志文件工具集是对于日志中包含的其它数据项的分析,这个模块在SQLite的数据库提供的接口基础上,实现了封装一个基于具体工程环境数据的写入引擎DBEngine,配合类对象接口的实现构建日志文件依据event不同的数据表(Shmoo Cell Info,Shmoo Def Info,Test Summary Info,Test Value Info...)。然后通过SQL查询数据、SVG等模块实现将日志文件转换为图形report。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中Shmoo的分类标准是从实际测试运行产生的7种Shmoo图形类别标准:Good Shmoo,Bad Shmoo Wall,Bad Shmoo Band,Bad Shmoo Strip,Bad Shmoo Range,Bad Shmo o Hole,Bad Shmoo Inverscale,首先利用MATLAB deeplearningtoolbox实现网络结构搭建,通过自建Shmoo-STK数据集训练大量Shmoo数据,然后配合CA通道注意力机制着重改进网络结构中对于不同分类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学习,搭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识别Shmoo类别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跟现在已有同类轻量级分类网络对比进行网络识别精准率测试。完成代替人工对于芯片测试图的分类的需求。该程序服务于测试芯片制造阶段,解决了芯片制造中芯片测试数据项分析的快速直观展示和测试Shmoo图形的分类研究,实现了电脑代替人力筛查提高测试效率缩短测试时间成本投入。

於家伟[6](2020)在《符号执行的覆盖率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代码安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总是期望在软件正式发布前发现并解决所有潜在的缺陷,为此提出许多软件安全测试技术,如人工静态检测、自动化模糊测试等。但是,一些软件缺陷及漏洞只有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才可能被发现,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一些动态检测技术与解决方法被提出,其中动态符号执行因其自动探索程序路径空间的特点而得到重视,故成为近几年代码安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技术。动态符号执行可以自动探索程序的路径空间,分析进入各路径的约束条件并生成对应路径的测试用例,具有自动化和路径覆盖率高等优点。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制约着动态符号执行的发展,如应用于大型软件测试难度大、动态符号执行代码结构复杂的程序时易产生路径爆炸问题、对于特殊的程序路径难以生成精确的测试用例、对于循环等复杂程序结构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条件复杂程序约束求解器难以求解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提高动态符号执行效率和缓解路径爆炸为研究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参数约束的分支覆盖动态符号执行优化算法。通过识别程序代码中具有特殊参数的函数,并通过检索获取函数对应的特殊参数,利用这些特殊参数作为该路径的约束条件,并将约束条件添加到当前路径的约束集中,使得动态符号执行生成更加精确的测试用例,提高路径覆盖率。(2)提出基于约束图的动态符号执行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获取程序执行流图,然后对执行流图进行划分并通过收集的路径约束条件将程序执行流图转化为路径约束图,通过对约束图节点的判定,减少循环体的重复检测,使得动态符号执行用较少的测试用例测试较多的路径,同时减少了循环产生的路径爆炸对其的影响。本文利用动态符号执行工具CREST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以CREST的默认执行方式作为参照,证明本文研究成果可以覆盖更多的程序执行路径、提高执行效率和缓解动态符号执行中的路径爆炸。

闾乐成[7](2020)在《面向路径代码有界模型检验的系统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各行各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因此愈发受到重视。而C语言在航空航天、地铁运输、国防安全等关键领域使用广泛,因此保障C代码的正确性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基于传统模型检验技术研发了多款面向C代码的模型检验工具如CBMC、CPAChecker等等。但以上方法和工具都是针对代码转化得到的整体问题进行验证,随着代码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状态空间爆炸的问题,使得问题规模超出底层求解器支持,验证效率低下。为此,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已经提出了一种面向路径的有界模型检验算法SAT-LP-IIS,该算法将单次验证对象限制为一条程序执行路径,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验证复杂度,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一个简单工具原型。然而在我们将该方法实际应用于C代码的模型检验时,仍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首先是该方法在处理规模较大的代码时,需要遍历验证的路径数量很大,可能存在路径爆炸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高效的路径遍历方法;同时,当输入的代码中包含迭代次数较大的循环结构时,路径的长度可能很大,导致单次验证的难度提升,因此需要有效处理循环的方法和框架。为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将方法实际应用于C代码上的有界模型检验,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路径爆炸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路径遍历方法。该方法基于并行计算技术,通过并行验证多条路径加快验证,同时使用共享不可行路径池,同步反馈各路径验证结果以避免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整体的验证效率。针对目前无法有效处理迭代次数较大的循环结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循环结构的集成处理框架。该框架利用循环总结技术和循环抽象技术,在验证之前对循环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系统对循环结构的处理能力。为了将上述方法落实到实际C代码的有界模型检验上,同时为了评估本文工作的效果,我们按照优化后的算法和框架实现了一个面向C代码的有界模型验证工具BRICK,并添加了多种通用技术进行整体支持。我们为优化前后的BRICK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同类工具设计了实验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基于本文方案的BRICK有着良好的性能优势。

李华康[8](2020)在《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装备服役年限的增长和实战化运用水平的提高,间歇故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日益成为影响装备服役安全和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间歇故障瞬变、随机、持续时间极短等特性,检测与诊断定位难度极大。论文在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下,针对电子设备的主要间歇故障类型—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深入分析其间歇故障机理,开展间歇故障的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机理针对电子设备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机理不明确、间歇故障参数特性认识不清晰的问题,采用理论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首先分析板内连接结构特性,重点针对DIP(Dual Inline-pin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和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两种封装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焊点裂纹对间歇故障电参数特性的影响,探究引起间歇故障的物理原因。而后综合间歇故障复现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封装模式下焊点间歇故障参数随着时间的变化特性。(2)间歇故障测试通路分析与检测针对板内连接环节众多、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以较少的测试通路覆盖板内多个连接环节,提高测试效率,提出了基于电路网络模型的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测试通路分析方法和基于正交网络结构的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方法。首先根据板内电路的物理结构特性,建立了直流激励下的电路网络模型,采用路径边权值和描述电路网络模型中连接型间歇故障的数目,然后基于图搜索算法得到不同测试通路所覆盖连接型间歇故障数目,选取代价最小、效果最优的测试通路。进一步为实现电子设备中多路间歇故障的同步并行测试,研究了基于正交网络结构的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方法,采用网络结构与定位算法实现了间歇故障发生通路的定位。最后采用多路间歇故障模拟开关开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正交网络结构的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测试方法有效可行。(3)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针对间歇故障动态特性不清晰问题,为进一步确定连接型间歇故障所发生的具体焊点,进行了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首先重点针对SMT和DIP两种典型焊点封装模式,结合焊点连接部位结构特性,构建了两种类型的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间歇故障特征频率,开展扫频振动实验,表明间歇故障特征频率与焊点封装模式密切相关。最后,考虑间歇故障过程中刚度的动态变化特性,仿真分析焊点间歇故障的随机动态特性,建立间歇故障参数与焊点连接部位刚度的关联关系,为下一步间歇故障定位判据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间歇故障信号特征分析的诊断方法针对电子设备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定位问题,基于上述间歇故障参数特征与封装模式密切相关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间歇故障信号特征分析的诊断方法。首先将间歇故障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得到间歇故障信号小波系数矩阵。然后,考虑到间歇故障的非平稳特性,充分综合间歇故障信号时域和频域信息,提出了基于小波时频熵的焊点间歇故障诊断方法。最后,应用仿真和实物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提出的间歇故障诊断方法有效可行。论文针对电子设备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定位问题,在深入分析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机理的基础上,从间歇故障检测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电路网络模型的间歇故障测试通路分析方法,研究了基于正交网络结构的多路间歇故障同步并行检测方法。另一方面,从间歇故障诊断定位角度,构建了典型封装模式焊点连接间歇故障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间歇故障动态特征,提出了基于小波时频熵的焊点间歇故障诊断方法,实现了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的诊断定位。上述研究成果为解决电子设备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检测与诊断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廖士钞[9](2020)在《针对区块链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在节点互不信任的分布式网络中实现权限管理和数据一致性的有效技术架构,广泛的应用在金融、物联网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大量的安全问题,由于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安全问题的爆发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高效准确的检测区块链平台和应用的安全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围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生态正变得越来越庞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构建于区块链之上的应用将会爆发式增长。基于人工的安全检测方法无法充分满足区块链生态圈的安全检测需求,因此,人们对自动化检测方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流动方式具有规律性,便于分类和提取,从而使得自动化的安全检测方案也能提供不逊于人工检测的准确性。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研究并实现了针对区块链基础层和智能合约层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方法。针对区块链基础层,本文以Eos区块链平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测试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方法。本文以区块链系统的交易模型和数据处理过程为基础,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半随机测试用例构造方法,并通过监测和比对区块链节点在执行测试用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情况判断区块链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针对区块链智能合约层,本文以EVM和WASM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符号执行技术对智能合约字节码进行自动化安全检测的方法。本文针对智能合约字节码开发了完整的符号执行虚拟机,并立足于区块链机制和字节码特点优化了符号执行流程,提高了有效分支的覆盖度,减少了符号执行时间。同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通过求解符号表达式自动判断是否有漏洞的方法和利用符号描述模拟内存分配和数据存储,从而跟踪智能合约执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并自动判定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的方法。最后,从测试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方法可以在少量或不依赖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准确的检测出区块链所存在的安全漏洞。此成果为区块链系统安全检测提供极大的助益,这在目前区块链安全工具有效性不强的情况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文青[10](2020)在《面向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实用混合执行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软件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混合执行是一种有效提高测试自动化程度的软件测试技术,其目标是通过自动生成测试用例来执行程序中的所有可行路径,从而发现程序缺陷,在软件安全保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混合执行技术在检测小型应用程序缺陷时,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程序,混合执行技术并不能很好的扩展,因为面临严重的状态爆炸问题。特别是对大规模软件系统进行完全的混合执行时,往往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可行的程序状态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因此,对于大规模软件系统,现有的混合执行技术只会探索到很小的一部分程序状态,难以探索深层程序路径。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面向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实用混合执行技术,用于检测大规模软件系统缺陷。为了缓解混合执行技术面临的严重的状态爆炸问题,本文区分了符号化内存并设计了不同的状态生成策略,以优先探索更有可能触发新路径的程序状态。首先,本文利用静态分析判断符号化内存与控制流的相关强度,提出了关键符号化内存与普通符号化内存的概念。然后,对于关键符号化内存以及普通符号化内存,本文采用不同的状态生成策略。与控制流强相关的关键符号化内存的每一个取值都会触发新的路径,因此对于每一个可能取值都生成一个相应的程序状态。而对于普通符号化内存,本文提出了基于贪婪算法的自适应符号变量取值算法,在路径覆盖率的引导下,得到符号变量的具体取值序列,并针对序列中的每个取值生成相应的程序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本文提出的实用混合执行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程序路径覆盖率,并且可以扩展到大规模软件系统中。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实现了缺陷检测系统Pracolic。评估结果可以表明Pracolic能够缓解状态爆炸问题,有效扩展到大规模软件系统中,并在缺陷检测方面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SMT测试技术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T测试技术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
    1.1 神经网络
    1.2 神经网络验证技术和测试技术
    1.3 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目的和方法
2 验证技术
    2.1 精确求解
        2.1.1 SMT
        2.1.2 SAT
        2.1.3 MILP
    2.2 近似求解
        2.2.1 抽象解释
        2.2.2 过度逼近
        2.2.3 对偶或半定规划
        2.2.4 其他技术
3 基于覆盖的测试技术
    3.1 神经元覆盖
    3.2 MC/DC变体
    3.3 拓展神经元覆盖
    3.4 意外覆盖
    3.5 路径覆盖
4 基于对抗样本的测试技术
    4.1 白盒方式
    4.2 黑盒方式
5 融合传统测试技术
    5.1 模糊测试
    5.2 蜕变测试
    5.3 变异测试和符号执行
6 总结和展望

(2)面向模型验证工具可靠性的模糊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命名中英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程序分析工具测试
        1.2.2 SMT求解器测试
        1.2.3 基于变异的模糊测试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硬件模型检查
    2.2 软件模型检查
    2.3 SMT问题
第三章 面向硬件模型检查器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3.1 背景介绍
    3.2 方法及示例
        3.2.1 电路结构变异示例
        3.2.2 电路结构变异定义
    3.3 工具算法与实现
        3.3.1 AIGMutator
        3.3.2 比对测试框架
    3.4 实验评估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软件模型检查器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4.1 方法示例
        4.1.1 可达性枚举示例
        4.1.2 可达性计数示例
    4.2 方法定义与实现
        4.2.1 问题定义与一般方法
        4.2.2 方法实例
        4.2.3 工具实现
    4.3 实验评估
        4.3.1 实验设置
        4.3.2 实验结果
        4.3.3 缺陷样例
        4.3.4 实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语义融合的SMT求解器测试方法
    5.1 方法示例
        5.1.1 可满足融合
        5.1.2 不可满足融合
    5.2 方法定义与实现
        5.2.1 基础定义
        5.2.2 方法定义
        5.2.3 融合及反推函数
        5.2.4 工具实现
    5.3 实验评估
        5.3.1 实验设置
        5.3.2 实验结果
        5.3.3 缺陷样例
        5.3.4 实验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类型感知变异的SMT求解器测试方法
    6.1 方法示例
    6.2 方法定义与实现
        6.2.1 理论准备
        6.2.2 类型感知变异
        6.2.3 OpFuzz
    6.3 实验评估
        6.3.1 实验设置
        6.3.2 实验结果
    6.4 缺陷研究
        6.4.1 缺陷量化分析
        6.4.2 研究结论
        6.4.3 缺陷样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3)H公司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3.2 生产质量跟踪与控制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理论综述
    2.1 质量BOM技术
        2.1.1 质量BOM概念与内容
        2.1.2 质量BOM映射方法
    2.2 质量统计过程控制方法
        2.2.1 质量波动理论
        2.2.2 控制图技术
        2.2.3 过程能力及过程能力指数
    2.3 航天电子产品工序质量管理特点与方法
        2.3.1 航天电子产品工序质量管理特点
        2.3.2 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H公司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现状分析
    3.1 H公司SMT生产线现状介绍
        3.1.1 SMT生产线工序流程介绍
        3.1.2 SMT装配工序介绍
        3.1.3 SMT检测工序介绍
    3.2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现状分析
        3.2.1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追溯现状
        3.2.2 SMT工序质量过程控制现状
    3.3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问题分析
        3.3.1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追溯问题
        3.3.2 SMT工序质量过程控制问题
    3.4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H公司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案设计
    4.1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案框架设计
        4.1.1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目标制定
        4.1.2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4.2 SMT工序质量跟踪与追溯方案设计
        4.2.1 数据采集与工序质量BOM设计
        4.2.2 工序质量BOM数学模型构建
        4.2.3 工序质量BOM转换映射方法
        4.2.4 基于工序质量BOM的质量跟踪
        4.2.5 基于工序质量BOM的问题追溯
    4.3 SMT工序质量过程控制管理方案设计
        4.3.1 SMT工序过程控制管理流程设计
        4.3.2 锡膏印刷工序控制图监控与分析
        4.3.3 锡膏印刷工序过程能力计算与分析
        4.3.4 SMT工序质量过程控制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研究现状
        1.2.2 变异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安全分析方法
        2.1.1 安全分析方法概述
        2.1.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2.2 时间自动机(TA)相关理论
        2.2.1 TA的语法及语义
        2.2.2 确定的和输入启用的TA
        2.2.3 输入输出时间一致性关系
        2.2.4 k界模型检验技术
        2.2.5 建模验证工具UPPAAL
    2.3 变异测试技术
        2.3.1 基本假设
        2.3.2 变异算子
        2.3.3 变异测试用途
        2.3.4 测试生成工具MoMuT::TA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
    3.1 列控系统的TA建模与验证方法
        3.1.1 列控系统的建模原则
        3.1.2 基于TA及 UPPAAL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3.2 变异算子设计
    3.3 基于TA变异模型的测试案例生成方法
        3.3.1 变异体生成
        3.3.2 测试案例生成
    3.4 本章小结
4 CTCS-3级列控系统建模及变异算子设计
    4.1 CTCS-3级列控系统车地传输功能及场景概述
        4.1.1 CTCS-3级列控系统车地传输功能
        4.1.2 CTCS-3级列控系统运营场景
    4.2 基于TA的等级转换场景建模及验证
        4.2.1 等级转换场景分析
        4.2.2 等级转换场景TA模型的建立
        4.2.3 等级转换场景TA模型的验证
    4.3 变异算子设计
        4.3.1 车地传输功能故障模式分析
        4.3.2 车地传输功能变异算子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CTCS-3级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案例生成及应用
    5.1 等级转换场景的变异体模型生成
    5.2 等级转换场景的测试案例生成
    5.3 等级转换场景的测试案例转化、筛选与归并
    5.4 基于故障注入的测试环境完善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TE机台现状
        1.2.2 机器学习现状
    1.3 CNN卷积神经网络现状
    1.4 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人承担任务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2.1 芯片测试数据生成
    2.2 数据处理技术
        2.2.1 测试源数据处理技术
        2.2.2 测试数据处理技术
    2.3 SQLite数据库
    2.4 Shmoo图像分类技术
        2.4.1 MATLAB
        2.4.2 CNN
    2.5 RCP插件开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TE测试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用例说明
        3.2.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3.2.3 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ATE 的数据结果分析模块概要设计
    4.1 模块应用架构
    4.2 功能设计
        4.2.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
        4.2.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4.3 系统数据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设计实现
    5.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
        5.1.2 测量测试时间
        5.1.3 测量测试时间测试模块配置文件生成模块
        5.1.4 SMTValidate 验证模块
        5.1.5 SMTExecutor 测试执行模块
        5.1.6 EDLParser 数据格式处理模块
        5.1.7 导入测试时间模块
    5.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5.2.1 report Datalog模块
        5.2.2 Datalog Parser部分
        5.2.3 图形数据显示
    5.3 Shmoo图像分类研究模块
        5.3.1 图像分类处理流程
        5.3.2 实验数据集
        5.3.3 SCNN网络构建和具体分类处理过程
        5.3.4 SCNN分类结果讨论以及网络结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 ATE 的数据结果分析模块测试
    6.1 测试工具与测试环境
    6.2 测试时间工具集功能模块测试
        6.2.1 SMTValidate验证模块测试
        6.2.2 EDLParser格式处理模块测试
        6.2.3 report Generator生成模块
    6.3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功能测试
        6.3.1 Datalog Parser模块测试
        6.3.2 report Generator生成模块
        6.3.3 模块业务测试
        6.3.4 Shmoo图形数据分析测试
    6.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6.4.1 角色访问测试
        6.4.2 系统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符号执行的覆盖率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动态符号执行技术简介
        2.1.1 动态符号执行
        2.1.2 动态符号执行平台CREST
    2.2 相关工具介绍
        2.2.1 插桩工具
        2.2.2 约束求解器
    2.3 面临的问题
        2.3.1 路径爆炸问题
        2.3.2 约束求解问题
        2.3.3 环境交互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参数约束的分支覆盖DSE优化算法
    3.1 问题描述
    3.2 参数约束优化算法
        3.2.1 基于参数约束的DSE分支覆盖优化算法框架
        3.2.2 参数约束优化算法
    3.3 算法实例分析
    3.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约束图的DSE优化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约束图优化方法
        4.2.1 程序约束块
        4.2.2 约束图优化方法
    4.3 算法实例分析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面向路径代码有界模型检验的系统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杂计算机系统
        1.1.2 软件测试
        1.1.3 形式化方法
    1.2 软件模型检验研究现状
        1.2.1 模型抽象
        1.2.2 有界模型检验
        1.2.3 归纳证明
    1.3 本文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路径的代码有界模型检验
    2.1 软件模型检验
    2.2 SAT技术和SMT技术
    2.3 LP技术和IIS技术
    2.4 SAT-LP-IIS算法
    2.5 并行计算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并行的多路径有界模型检验方法
    3.1 前期工作及问题分析
        3.1.1 前期工作
        3.1.2 问题分析
    3.2 基于面向路径的并行验证过程
    3.3 基于共享IIS的面向路径并行验证加速
    3.4 基于并行的多路径有界模型验证框架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面向循环结构的集成处理框架
    4.1 问题分析
    4.2 循环总结技术的集成
        4.2.1 循环总结技术
        4.2.2 集成循环总结技术的处理框架
    4.3 循环抽象技术的集成
        4.3.1 循环抽象技术
        4.3.2 集成循环抽象技术的处理框架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整体实现与实验评估
    5.1 通用技术支持
        5.1.1 程序切片
        5.1.2 编译优化适配
    5.2 工具实现
        5.2.1 工具架构
        5.2.2 集成第三方工具介绍
        5.2.3 工具命令
    5.3 评估实验
        5.3.1 实验设置
        5.3.2 并行加速对比实验
        5.3.3 循环特殊问题对比实验
        5.3.4 整体运行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8)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间歇故障问题研究概况
        1.2.2 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机理
        1.2.3 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检测
        1.2.4 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诊断
    1.3 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第二章 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机理
    2.1 板内典型连接结构特性分析
        2.1.1 DIP焊点连接结构
        2.1.2 SMT焊点连接结构
    2.2 焊点裂纹对间歇故障电参数影响分析
        2.2.1 焊点裂纹与电阻
        2.2.2 焊点裂纹与电容
        2.2.3 焊点裂纹与电感
    2.3 间歇故障参数特性分析
        2.3.1 间歇故障活动特征参数概述
        2.3.2 两种封装模式焊点间歇故障次数变化特性分析
        2.3.3 两种封装模式焊点间歇故障时长变化特性分析
        2.3.4 两种封装模式焊点间歇故障幅值变化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测试通路分析与检测
    3.1 电路网络模型构建
        3.1.1 基于网络模型理论构建电路网络模型
        3.1.2 测试通路中连接型间歇故障覆盖指标分析
    3.2 基于节点度指标的间歇故障测试通路选择
        3.2.1 输入输出节点选择
        3.2.2 测试通路优化选择
        3.2.3 测试通路选择方法实验验证
    3.3 基于正交网络结构的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方法
        3.3.1 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原理
        3.3.2 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过程与算法
        3.3.3 多路间歇故障并行检测方法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
    4.1 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模型构建
        4.1.1 振动应力下焊点间歇故障过程概述
        4.1.2 SMT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模型
        4.1.3 DIP焊点间歇故障动力学模型
    4.2 焊点间歇故障频率特性分析
        4.2.1 间歇故障频率数值计算
        4.2.2 焊点间歇故障频率试验分析
    4.3 焊点间歇故障随机特性分析
        4.3.1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4.3.2 考虑随机参数的焊点间歇故障动态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间歇故障信号特征分析的间歇故障诊断
    5.1 基于间歇故障信号特征分析的诊断思路
    5.2 小波变换特征参数选择与时频效应分析
        5.2.1 小波变换过程参数选择
        5.2.2 小波变换时频效应分析
    5.3 基于小波时频熵的焊点间歇故障诊断
        5.3.1 小波时频熵原理
        5.3.2 基于小波时频熵的间歇故障信号特征提取
        5.3.3 基于小波时频熵能量序列的焊点间歇故障判别
    5.4 实验验证
        5.4.1 试验平台搭建与间歇故障信号采集
        5.4.2 间歇故障诊断方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针对区块链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区块链安全研究现状
        1.2.1 区块链发展现状
        1.2.2 区块链安全漏洞现状
        1.2.3 区块链安全检测方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2.1 区块链技术介绍
    2.2 区块链技术架构
        2.2.1 数据层
        2.2.2 共识层
        2.2.3 网络层
        2.2.4 合约层
        2.2.4.1 Ethereum智能合约代码
        2.2.4.2 Eos智能合约代码
        2.2.4.3 合约字节码执行过程
        2.2.4.4 合约字节码的外部调用
        2.2.5 应用层
    2.3 安全检测技术介绍
        2.3.1 模糊测试
        2.3.2 符号执行
    2.4 安全漏洞介绍
        2.4.1 基础层漏洞
        2.4.2 合约层漏洞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块链基础层的自动化安全检测
    3.1 研究对象与技术选型
    3.2 用例输入接口及处理过程
        3.2.1 用例输入接口
        3.2.2 交易数据
        3.2.3 区块数据与状态数据
    3.3 模糊测试方法设计
        3.3.1 模糊测试整体架构
        3.3.2 模糊测试用例构建
        3.3.3 模糊测试状态监测
    3.4 实验测试
        3.4.1 状态迁移链用例测试
        3.4.2 测试用例函数覆盖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自动化安全检测
    4.1 技术选型考虑
    4.2 智能合约字节码模型设计
        4.2.1 Ethereum合约字节码结构
        4.2.2 Eos合约字节码结构
        4.2.3 抽象的字节码模型
    4.3 字节码符号执行虚拟机设计
        4.3.1 交易模型设计
        4.3.1.1 Ethereum交易模型
        4.3.1.2 Eos交易模型
        4.3.2 符号管理设计
        4.3.2.1 符号创建
        4.3.2.2 符号转换
        4.3.2.3 符号表管理
        4.3.3 分支管理设计
        4.3.3.1 分支结构
        4.3.3.2 分支创建
        4.3.4 堆与堆栈管理设计
        4.3.4.1 栈结构设计
        4.3.4.2 堆结构设计
        4.3.4.3 堆和栈拷贝
        4.3.5 存储模拟设计
        4.3.5.1 Ethereum存储设计
        4.3.5.2 Eos存储设计
        4.3.6 外部调用模拟
        4.3.6.1 Ethereum外部调用
        4.3.6.2 Eos外部调用
    4.4 路径遍历与约束求解优化
        4.4.1 路径遍历优化
        4.4.1.1 路径剪枝
        4.4.1.2 循环优化与递归优化
        4.4.1.3 执行时间控制
        4.4.2 约束求解优化
        4.4.2.1 削减求解变量
        4.4.2.2 优化表达式逻辑运算
        4.4.2.3 求解缓存
    4.5 漏洞检测方法设计
        4.5.1 数值计算漏洞检测
        4.5.2 堆栈操作漏洞检测
        4.5.3 API函数使用漏洞检测
    4.6 实验测试
        4.6.1 符号虚拟机“真实执行”
        4.6.2 复杂合约测试
        4.6.3 漏洞检测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安全检测系统
    5.1 开发与运行环境
    5.2 系统设计实现
        5.2.1 输入模块
        5.2.2 日志模块
        5.2.3 基础层安全检测模块
        5.2.3.1 自动化用例生成模块
        5.2.3.2 用例执行和节点监视模块
        5.2.4 合约层安全检测模块
        5.2.4.1 字节码处理模块
        5.2.4.2 符号执行虚拟机模块
        5.2.4.3 漏洞检测模块
        5.2.4.4 SMT求解模块
        5.2.5 报告生成模块
    5.3 成果演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区块链基础层安全检测
        6.2.2 区块链合约层安全检测
    6.3 检测效率测试
    6.4 工具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面向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实用混合执行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符号执行技术
    2.2 混合执行技术
    2.3 选择符号执行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用混合执行技术研究
    3.1 混合执行技术面临的状态爆炸问题
        3.1.1 符号化内存处理方式
        3.1.2 状态爆炸问题实例分析
    3.2 关键符号化内存和普通符号化内存
    3.3 自适应符号变量取值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检测系统Pracolic的设计与实现
    4.1 Pracolic缺陷检测系统设计
        4.1.1 符号化引擎设计
        4.1.2 混合执行引擎设计
        4.1.3 分析模块设计
    4.2 Pracolic缺陷检测系统实现
        4.2.1 符号化引擎实现
        4.2.2 混合执行引擎实现
        4.2.3 分析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实验评估
    5.1 实验配置
    5.2 实验内容
        5.2.1 Pracolic缺陷检测能力评估
        5.2.2 符号化内存分析有效性评估
        5.2.3 自适应符号变量取值算法有效性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SMT测试技术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网络验证和测试技术研究综述[J]. 李舵,董超群,司品超,何曼,刘钱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1(22)
  • [2]面向模型验证工具可靠性的模糊测试方法研究[D]. 张枨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H公司SMT工序质量跟踪与控制方法研究[D]. 徐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TA变异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测试方法研究[D]. 孙宇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D]. 陈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符号执行的覆盖率优化技术研究[D]. 於家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面向路径代码有界模型检验的系统优化技术研究[D]. 闾乐成. 南京大学, 2020(02)
  • [8]板内连接型间歇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D]. 李华康.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9]针对区块链的自动化安全检测技术研究[D]. 廖士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面向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实用混合执行技术研究与实现[D]. 于文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SMT测试技术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