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内毒素灭活能力的方法学研究

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内毒素灭活能力的方法学研究

一、Methodological Studies on Plasma Endotoxin Level and Endotoxin Inactivation Capacity(论文文献综述)

马岩[1](2018)在《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铁负荷状况是指铁在机体内储备水平和满足机体生理功能及代谢需要的程度,铁缺乏和铁过载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铁过载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尚未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较少。随着人们饮酒量和红肉摄入量(或使用铁补充剂)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成年人体内铁营养状况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评估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暴露、铁过量及其联合暴露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Aplysin)补充改善大鼠肝损伤和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人群合理摄入富铁食物(或补充铁剂)和适量饮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人群横断面调查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及分组。人群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两家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35-76岁6858名成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信息资料。将血清铁蛋白(SF)水平按最低铁负荷组(Q1),中低铁负荷组(Q2)、中高铁负荷组(Q3)和最高铁负荷组(Q4)四分位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不同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判断机体的铁营养状况的血清铁蛋白水平(SF)标准:SF<15μg/L为铁缺乏;男性SF 15-200μg/L和女性SF15-150μg/L为铁营养状况良好;男性SF>200μg/L和女性SF>150μg/L为铁过载。在开展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将3133名男性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组(≤200μg/L)和铁过载组(>200μg/L),结合饮酒情况分为非饮酒和饮酒组,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56),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8),非铁过载和饮酒组(n=1033)及铁过载和饮酒组(n=166),收集人口学,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生化检测信息;运用相加模型分析铁过载和饮酒交互作用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海兔素补充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组,每组各15只。其中,酒精模型组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 mL·(kg-1·d-1)灌胃6周;海兔素+酒精组给予150mg·(kg-1·d-1)海兔素灌胃,酒精灌胃方式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酒精模型组均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8周。末次灌胃后,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粪便,禁食12小时,3%戊巴比妥钠3 mL/kg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肝脏和小肠标本。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等。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水平;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海兔素补充干预对实验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分析和了解小肠病理学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模型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铁过量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含铁量50 mg/kg的基础饲料,酒精和铁过量组饲喂含铁量1000 mg/kg饲料,同时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mL·(kg-1·d-1)灌胃10周;海兔素对照组和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给予150 mg·(kg-1·d-1)海兔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酒精+铁过量组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水平和肝组织铁(LIC)含量;分析大鼠十二指肠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表达水平。观察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小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DAO、D-LA、FABP2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柔嫩梭菌和脆弱拟杆菌的含量。结果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成年人群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高铁蛋白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是低铁蛋白组的2.96倍(95%CI:1.74-5.02)(P<0.05);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分别是1.88倍(95%CI:1.20-2.96)和4.18倍(95%CI:1.74-10.05)(P<0.05)。铁过量组肝功能异常率(12.5%)显着高于铁缺乏组(1.0%)和铁正常组(3.1%)(P<0.05)。进一步分析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人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5.12倍(95%CI:3.06-8.57)(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铁过载和饮酒同时存在的效应为两因素单独存在时效应之和的1.36倍,由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患病危险性为1.10。海兔素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海兔素补充可改善大鼠酒精性肝组织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出现肝损伤,发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典型脂肪变性;而海兔素干预后,其肝小叶结构显示正常,肝索排列逐渐恢复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透射电镜观察海兔素补充大鼠肝细胞核膜完整,胞浆脂滴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完整。肝功能分析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而海兔素可有效抑制这些变化。TNF-α和TGF-β的水平分别显着提高1.9倍和1.2倍,而IL-10的水平降低了59.7%(P<0.05);补充海兔素后,TGF-β和TNF-α的水平相对酒精模型组分别下降37.0%和34.7%,而IL-10水平显着提高2.0倍(P<0.05)。肠道黏膜结构分析显示,长期酒精暴露,肠绒毛明显受损,大量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结构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和乳酸菌丰度明显减少,梭菌属IV(Clostridium IV)、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和Anaerostipes丰度明显升高,而海兔素干预使其丰度显着降低,增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丰度。海兔素补充可显着改善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经过12周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腺体和肠绒毛都明显受损,肠腔内可见大量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而海兔素干预能够显着改善上述病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小肠微绒毛排列稀疏,大量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结构不完整甚至消失;海兔素干预后上述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SI、SF、LIC和HEP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小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海兔素干预后大鼠铁代谢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十二指肠铁蛋白表达呈下调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海兔素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粪便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显着下降(P<0.05);海兔素干预后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显着降低;乳酸杆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都显着升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成年人群(35-76岁)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2.男性人群饮酒与铁过载(SF>200μg/L)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饮酒史和铁蛋白水平正常成人的5.12倍。3.利用成功建立的酒精、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补充能有效地改善酒精暴露、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黏膜损伤,对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具有积极作用。

朱文芳[2](2012)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的临床特点;2、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证型的肠道菌群特点;3、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证型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方法]1、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常见症状、体征及舌脉等中医四诊资料以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别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患者和经历了由阳黄-非典型阴阳黄的演变过程的同一患者黄疸的不同阶段进行脾虚证证候积分分析,以及阴黄化相关因素分析。2、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行大便培养,测定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3、测定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1、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出现几率达到50%以上的症状、体征有:以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胃脘痞满、食少纳差、性欲降低、面色晦暗、肢体困重、恶心厌油、口干、少气懒言、排便困难(便滞)、腹胀、失眠多梦、肝掌、口苦、蜘蛛痣、水肿、腰膝酸软等;舌象有:舌红、舌暗、舌下脉络增粗等、舌苔厚、舌有瘀斑、舌苔腻、舌苔黄;脉象有:沉、数、弦、细、虚脉。2、以黄疸辩证,阳黄患者占55.6%(20/36);阴黄患者占2.8%(1/36);非典型阴阳黄患者占41.6%(15/36)。3、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证患者脾虚证证候积分非阳黄证(阴阳黄证)高于阳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黄疸的不同阶段脾虚证的证候积分非阳黄(阴阳黄证)阶段高于阳黄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6例患者中,基础病变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非阳黄发生率为15%,而基础病变为肝硬化的患者非阳黄发生率为60%,两者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早期患者非阳黄的发生率为17%,而中/晚期患者非阳黄发生率为68%,两者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2周的非阳黄发生率为75%,而未用/<2周抗生素的非阳黄发生率为29%,两者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5、阳黄组与健康组比较,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肠球菌、肠杆菌的显着增多(P<0.05;P<0.01);阴阳黄组与健康组比较,肠球菌进一步显着增多(P<0.01),而肠杆菌与健康人比较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67);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01),乳酸杆菌亦减少(P<0.05);阳黄组(湿热蕴结)与阴阳黄组(脾虚为主兼有湿热)相比较,肠球菌显着增多(P<0.01);而肠杆菌的数量反而减(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的进一步减少(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乳酸杆菌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6、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阳黄证、阴阳黄证与健康人比较,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P<0.01)。7、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浆内毒素与双歧杆菌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508P=0.001,与肠球菌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27P=0.000,有统计学意义。与其它菌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瘀、湿热(毒)、虚”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主要的病因,虚实夹杂证为其病机特点,以“湿热(毒)、瘀热”为实,以“脾虚”为虚。病位主要肝、胆、脾、’肾。2、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的演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阳黄与阴黄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个特殊阶段-阴阳黄阶段。脾虚因素贯穿了整个病程之始终。基础病为肝硬化、中/晚期病程以及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是导致黄疸的阴黄转化的相关因素。3、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过程中,随着脾虚症状的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也愈来愈明显,血浆内毒素水平逐步增高,存在阴黄化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钟小生[3](2011)在《吴茱萸热熨改善门奇断流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由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细胞免疫下降,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从而造成内毒素血症及自发性腹膜炎,并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使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肝硬化为我国常见病,肝硬化患者中有40%的人并发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脾大或脾功能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因多种机制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病例,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手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严重影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的恢复及预后,并可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因此加强对肠黏膜的保护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有重要的意义。细菌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系统性细胞免疫功能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硬化时机体系统免疫防护能力下降,可以促进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同时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可以加重全身免疫功能障碍,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可改善系统性细胞免疫功能。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运用于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针对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逐步被整合到各类手术中,为手术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进而全面促进手术患者预后的快速、良性转归。肠功能障碍治疗是公认的世界难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介寿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项目近日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对肠功能的研究仍然是腹部外科的热点。既往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的研究中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多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外治法吴茱萸热熨对腹部术后的快速康复,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良好效果,目前已经取得部分成果。本课题在总结整理既往临床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遵循DME科研设计原则,客观评价中医外治法吴茱萸热熨对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奇断流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功能、细胞免疫的影响。中医外治法吴茱萸热熨不受术后禁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影响,且充分体现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研究目的1科学评价中医外治法吴茱萸热熨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2发掘传统中医理论脾胃学说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法吴茱萸热熨对腹部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有助于从现代科学的微观指标解释中医脾胃学说在腹部围手术处理的内涵。研究内容与方法(1)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吴茱萸热熨组、空白对照组。(2)观察受试者术前及术后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检测受试者术前及术后第1、7天血常规、生化、肝功能、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记录患者有无围手术死亡、肝/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胸腔积液、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腹腔感染等并发症。(3)记录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等,评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4)检测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7天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LPS)水平、D-乳酸、尿果糖(L)/甘露醇(M)比值变化,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变化。(5)检测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7天外周血CD3+、CD4+、CD8+变化,评估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因、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脾功能亢进情况等无明显差异。2.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肝/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病例,无二次手术。术后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术后治疗组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予以溶栓治疗后痊愈。术后腹水细菌学培养阳性,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肺部感染,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3.两组术后心率(bmp)、体温(℃)比较术后第7d治疗组心率(88±8)次/分,对照组心率(80±5)次/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WBC(109/L)、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mg/L)比较。术后第7d中性粒细胞(%)治疗组为(75.4±8.6)%,对照组为(80.5±5.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术后第7d C反应蛋白(mg/L)治疗组为(25.6±16.4)mg/L,对照组为(42.6±18.3)mg/L,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动态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ALT、AST、TBIL、PT均于术后第1d、第3d、第7d有升高趋势;但同一阶段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d,治疗组ALT、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LT、AST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较一般腹部术后明显延长。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0.27±13.68)h,第1次排气时间(80.76±18.33)h,第1次排便时间(105.03±16.41)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7.术后胃肠功能异常情况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异常情况少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8.手术前后L/M值(L/M:乳果糖/甘露醇)比较手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尿液L/M均高出正常参考值范围(0.019-0.036),两组间的L/M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术后第7d治疗组与对照组尿液L/M均高于手术前,治疗组L/M小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9.两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手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均高于术前水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治疗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LPS的变化(Ea/ml)手术前两组间的内毒素LP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血浆内毒素LPS值均高于术前:术后第7d,治疗组内毒素LPS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手术前、后血浆D-乳酸的变化手术前两组间的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血浆D-乳酸高于术前水平;术后第7d,治疗组D-乳酸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手术前后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D3+、CD4+、CD8+值明显低于正常值(正常值范围CD3+72±7%、CD4+43±9%、CD8+30±9%),术后第1d,两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d,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3+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中CD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d,对照组外周血中CD4+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CD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d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8+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术前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相对于一般的腹部疾病及腹部手术而言,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患者胃肠动力障碍、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些现象明显突出,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进程、预后或结局。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患者胃肠动力、肠黏膜屏障、细胞免疫功能互为影响,又相辅相成。本研究结果发现吴茱萸热熨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患者的恢复。本研究解释了脾胃学说指导下外治法吴茱萸热熨促进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恢复的现代内涵。吴茱萸热熨治疗充分体现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体现中医药治疗干预术后核心环节,在现代中医外科中在现代发挥传统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符合“中西医融合构建完美医学”的时代要求。

毛毛[4](201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阐明其病因病机本质,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2.通过临床观察以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组方的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结肠靶向给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1.证候规律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病房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的临床资料200例。由高年资专业教授通过对患者的四诊等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辨证,得出中医基本证候要素,将资料录入利用Excel软件建立的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总结出证候规律。2.临床治疗研究: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口服中药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给药组、口服乳果糖组。中药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充分休息、补充足够能量及维生素、保肝、对症处理)基础上加中药辨证复方常规口服治疗;护肠清毒微丸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口服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组在中药组基础上以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法保留灌肠;乳果糖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口服乳果糖。四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 8 ,IL-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门冬氨基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及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的变化。结果: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主要症状为大便异常(便溏/腹泄,便秘,大便先干后溏)、胁肋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身目发黄、小便发黄、口苦等症状。主要证候要素为毒、大肠、脾、湿、热、瘀血、肝。2.护肠清毒微丸能显着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TNF-a、IL-6、IL-8、ALT、AST、TBIL水平,升高Alb、PTA%水平,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论: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位在大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毒为致病之因,湿热毒瘀蕴结大肠为本病基本病机,脾虚、湿毒贯穿本病始终。2.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组方的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可以有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周鹃[5](2010)在《大承气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内毒素血症是多种严重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导致感染性疾病加重和产生多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控制内毒素血症的发展,是降低多种严重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关键之一。大承气汤(DT)源于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是通里攻下的代表方剂,近年来研究报道,大承气汤除了具有传统的功效外,在临床上还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内毒素血症。本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死亡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动物实验研究的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大黄组、厚朴组。大鼠术前灌胃给药2d,末次给药1h后,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大鼠的基本症状和体征,以及心脏、肝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通过用BET-72型内毒素检测仪,参照人体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建立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的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组之间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变化,来研究该方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同时将昆明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及大承气汤组(各60只),灌胃及造模方法同上,观察各组的死亡率;并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0含量变化,探讨大承气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黄组和厚朴组的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治疗组对大鼠内毒素血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与大承气汤组相比,大黄组和厚朴组的血浆内毒素含量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大承气汤组的作用效果优于单味药的治疗效果;从各组用药前后内脏组织形态学结果来看,各用药组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细胞的炎症和瘀血,其中以大承气汤组最为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也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IL-10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显着(P<0.01)。结论:大承气汤及其大黄、厚朴对实验性内毒素血症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有拮抗作用,使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并能改善内毒素所致的脏器损伤,其中以大承气汤的作用最为明显;其作用机理与拮抗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调节IL-1β/IL-10比值有关。

李俊[6](2010)在《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成功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基础之上,从分子细胞层面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并采用安宫牛黄丸进行干预,观察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早期炎症介质TNF-α、晚期炎症介质HMGB-1的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对JAK/STAT通路活化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索安宫牛黄丸治疗脓毒症的机制和深层次靶点,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机理研究能够深入到分子水平、为丰富和发展中医温病学治法理论的科学内涵、阐述中医名方安宫牛黄丸治疗温热病危重症候(脓毒症)的现代药理机制、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重大疾病脓毒症的方案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SPF级大鼠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10),麻醉后取血,处死取材待测;(2)模型组(n=20),于CLP前0.5h,CLP后6h,以10ml/kg体重灌胃蒸馏水,并于术后24h取血、处死取材待测;(3)安宫牛黄丸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各20只(n=60),于CLP前0.5h,CLP后6h,分别以1.0g/kg、2.0g/kg、3.0g/kg体重灌胃给药,并于术后24h取血、处死取材待测。同时观察各组动物24小时内死亡率及一般表现;动物尸体解剖腹腔感染程度;检测术后第6h、12h、24h动物肛温;血分析仪检测术后24小时动物白细胞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BUN、Crea、TB水平;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显色基质鲎试剂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肝脏、肺脏、肾脏STAT1、STAT3、TNF-α、HMGB-1 mRNA的表达;EMSA法检测肝脏、肺脏STAT1、STAT3 DNA结合活性。结果:采用CLP法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动物术后6小时后病态逐渐明显,并开始出现死亡,动物活动减少,不再合群取暖,嗜睡,竖毛,不饮水,有的出现呼吸急促,脓尿,腹泻,眼角渗出物等,24小时的累积死亡率达到了55%;从动物尸检发现腹腔感染程度比较严重;模型动物一直处于一个低温状态(中心体温<36℃)并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或<4×109/L),并同时伴有主要脏器的严重损害(血清ALT、AST、TB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动物、肺脏MPO活性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脓毒症动物血浆内毒素水平要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脓毒症大鼠各主要脏器STAT1、STAT3 DNA活性显着升高,JAK/STAT通路高度活化,同时早期炎症介质TNF-α、晚期炎症介质HMGB-1的mRNA表达显着上调。安宫牛黄丸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的一般表现,显着降低脓毒症大鼠的死亡率,提高脓毒症休克时大鼠的体温,提高脓毒症大鼠的白细胞计数,安宫牛黄丸具有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的趋势,能够显着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TB水平,降低脓毒症大鼠肺脏MPO活性,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安宫牛黄丸能够显着下调JAK/STAT通路中STAT1和STAT3的mRNA表达,能够显着减弱STATs RNA的结合活性,显着降低JAK/STAT通路的活化程度,同时还能显着下调TNF-α和HMG-1mRNA的表达。结论:采用CLP法能够成功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大鼠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JAK/STAT通路高度活化以及由此通路激活的早期TNF-α、晚期炎症介质HMGB-1等炎症介质释放有关,并由此而导致了炎症反应失控,最终可能引起脏器的损害,引发MODS、脓毒症休克等。安宫牛黄丸能够降低脓毒症大鼠模型的死亡率,提高脓毒症休克时大鼠的体温,提高脓毒症大鼠的白细胞计数,对脓毒症大鼠整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安宫牛黄丸能够具有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的趋势,能够显着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TB水平,降低脓毒症大鼠肺脏MPO活性、血浆内毒素含量,对脓毒症大鼠主要脏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安宫牛黄丸治疗脓毒症的机制之一。安宫牛黄丸能够显着下调脓毒症大鼠肝脏、肺脏、肾脏等主要脏器中早期炎症介质TNF-α和晚期炎症介质HMGB-1 mRNA表达;能够显着下调脓毒症大鼠肝脏、肺脏、肾脏等主要脏器中STAT1、STAT3 mRNA表达;还能显着降低JAK/STAT通路中STAT1和STAT3 DNA结合活性,降低JAK/STAT通路的活化程度。这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了安宫牛黄丸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为安宫牛黄丸在危重病急救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田爽[7](2009)在《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内毒素血症是医学临床面临的一个常见而复杂的难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通过血液灌流可以清除内毒素,但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内毒素吸附材料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设计合成出预计对内毒素有较好吸附效果的HB-H-7树脂,并测试其各种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实验探讨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HB-H-7树脂合成: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在水相中进行悬浮聚合得到共聚物珠体,然后向共聚体反复引入可离子化的基团。HB-H-7树脂与其它吸附材料性能比较实验:将合成的HB-H-7树脂与其它常用的吸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吸附材料包括,阳离子交换树脂、海藻酸钠固定化多黏菌素B、大孔吸附树脂、日本炭化树脂、弱极性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测定14种吸附材料吸附前后血浆内毒素、蛋白质和电解质浓度,计算其吸附率,实验重复10次。比较实验结果。HB-H-7树脂静态吸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实验:取HB-H-7树脂1ml、内毒素阳性病人血浆10ml(HB-H-7树脂与内毒素阳性患者血浆按体积比1:10比例混合),置37℃恒温水浴振荡2h,振荡前后测定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浓度,计算吸附率。HB-H-7树脂动态吸附内毒素实验:将HB-H-7树脂5ml置入自制灌流器中,取内毒素阳性患者血浆50ml(HB-H-7树脂与内毒素阳性患者血浆按体积比1:10比例混合),以输液泵控制血浆流速为4ml/min灌流2h,测定灌流前及灌流30、60和120min血浆内毒素浓度,计算吸附率并与静态吸附实验进行比较。温度对内毒素吸附影响的实验:灌流方法同动态吸附实验,但将灌流器分别放置于37℃水箱及25℃室温中进行灌流,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并计算吸附率,比较实验结果。HB-H-7树脂安全性实验:主要测定树脂溶出物和热原实验。树脂溶出物检测: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将树脂浸液的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扫描,测定溶出物。热原测定:采用家兔升温法,测定热原。结果HB-H-7树脂表面活性基团是-N+(CH3)2,孔径为80-100nm,孔隙率达到45-52%,孔容是0.75-0.84ml/g,比表面积是850-1000m2/g,直径为0.05-1.20mm。吸附材料性能比较实验:HB-H-7树脂内毒素吸附率为99.2%,表现出良好的内毒素吸附效果。而且,HB-H-7树脂对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吸附率均小于15%,对血浆电解质没有明显吸附作用。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实验:HB-H-7树脂静态吸附后,血浆中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含量均显着降低(P均<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8的吸附率分别为99.2%、55.0%、57.0%、75.0%、42.0%;动态与静态血浆内毒素吸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8%比99.1%,P>0.05),37℃与25℃下内毒素吸附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99.9%比99.8%,P>0.05)。HB-H-7树脂安全性实验:HB-H-7树脂浸液无溶出物。无热原。结论HB-H-7树脂是专门为吸附内毒素而合成的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吸附性能好,对电解质无明显影响,无溶出物,无热原,对血浆蛋白质虽有一定影响,但吸附率低于15%。因此,HB-H-7树脂符合内毒素吸附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产业化研究。

喻文立[8](2008)在《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肠粘膜形态学和通透性改变以及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途径和分布规律,研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导致全身循环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免疫失衡的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机体免疫状态变化中的作用,探讨清热解毒方剂的肠屏障保护功能和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的机制。方法:采用人工胃液联合大肠杆菌腹腔内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腹腔感染致MODS模型,观察造模后回肠、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脾、肾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检测肺组织MPO、血清ALT、Cr含量;测定各组动物6小时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浓度的比值(L/M):以FITC标记的LPS灌胃,用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门静脉血、乳糜管淋巴液、腹主动脉血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肠、脾组织FITC荧光强度;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造模后腹主动脉血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比值和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同时观察清热解毒方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肠粘膜镜下形态学发生改变,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血清ALT、Cr及肺组织MPO的升高,L/M比值显着升高,脏器组织中FITC-LPS含量由高至低为: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肠、脾,体液中FITC-LPS含量以乳糜管淋巴液含量最高,清热解毒方剂可以降低腹腔感染时肠粘膜的通透性,降低血中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模型组全身循环中Th1/Th2在造模后早期升高,从造模后24h开始显着下降,而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在造模后12h开始持续降低,即肠系膜淋巴结Th1/Th2的降低早于血液循环中该比值的降低。模型组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着降低,24h开始持续升高,与循环中Th1/Th2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r2=0.811),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着降低,12h明显升高,48h、72h继续上升,与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呈线性负相关(r2=0.841)。清热解毒方剂治疗组全身循环中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1/Th2和Treg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均低于模型组。结论:重度腹腔感染可造成肠屏障结构破坏及通透性增加,发生肠源性内毒素易位;肠源性内毒素在腹腔感染早期主要经肠淋巴途径进入循环,表现为内毒素在乳糜管及肠系膜淋巴结、肺、肝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清热解毒中药可明显抑制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内毒素易位,有效降低腹腔感染大鼠血中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脏器的损害。腹腔感染早期,机体Th1型反应占优势,随着肠源性内毒素易位的增加,Th2型反应逐渐增强,出现Th1向Th2的漂移,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腹腔感染导致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起到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作用。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在腹腔感染早期先于全身循环出现Th1向Th2的漂移,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细胞免疫抑制,对肠源性内毒素清除能力降低,加重内毒素淋巴途径易位,诱导和/或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肠系膜淋巴结中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以及提高Th1/Th2比值;腹腔感染早期,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从而起到维持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平衡的作用。

王军[9](2008)在《HB-H-7树脂血液灌流吸附犬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HB-H-7树脂行血液灌流吸附治疗犬内毒素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内毒素血症犬动物模型采用经中心静脉微量输液泵匀速输注内毒素0.5mg/kg, HB-H-7树脂经过工程制备和高压灭菌处理,灌流方式采用全血灌流,连续灌流2h。分别于灌流开始前、灌流开始后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采集全血标本测定血浆内毒素、血浆蛋白、电解质和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结果:血液灌流吸附前后比较,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HB-H-7树脂对血浆蛋白有一定影响,治疗组灌流吸附结束时与灌流吸附前比较,血浆总蛋白下降25.9%,白蛋白下降18.2%,球蛋白下降34.2%,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P<0.05)。HB-H-7树脂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电解质没有明显影响(P>0.05)。治疗组犬实验后均长期健康存活,对照组犬于实验结束后14-22h全部死亡。结论:HB-H-7树脂列内毒素吸附率高,HB-H-7树脂血液灌流治疗犬内毒素血症安全有效。

王映珍[10](2008)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SAP的治疗寻求新的途径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IGF-Ⅰ治疗组(IGF-Ⅰ组)共三组,每组24只。每组再分为3个时相点(6,12,24h),每个时相点8只。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假手术组用同样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生理盐水。IGF-Ⅰ组分别于术前半小时和术后3小时经后肢内侧皮下注射IGF-Ⅰ,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6、12、24小时处死8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浆淀粉酶、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观察胰腺及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TUNEL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上皮细胞中bax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IGF-Ⅰ治疗组与SAP组各时相点相比,血浆淀粉酶(6h:2262.38±760.19 vs 3063.38±676.33;12h:1572.50±635.90 vs 2777.00±262.25;24h:1322.75±334.64 vs 2336.38±279.92)均低于各相应时相点,差异于12h和24h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毒素(6h:115.00±29.76 vs 77.75±28.49;12h:76.25±10.60vs 103.13±27.38;24h:53.75±10.61 vs147.50±16.691于6h时IGF-Ⅰ治疗组仍高于SAP组,而12h和24h时低于SAP组,但差异仅于24h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胺氧化酶(6h:2.39±0.53vs 0.99±0.50;12h:1.61±0.48 vs 1.94±0.42;24h:0.96±0.18 vs 2.81±0.801水平6h时IGF-Ⅰ治疗组仍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及24h时IGF-Ⅰ治疗组较SAP组降低,但差异仅在24h时有统计学意义。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IGF-Ⅰ组与SAP组各相应时相点相比均显着降低(6h:13.88±1.73vs 19.00±2.78;12h:10.13±1.55 vs 17.63±1.60;24h:9.50±1.07 vs 17.25±2.76),小肠病理评分IGF-Ⅰ治疗组较SAP组各相应时相点均降低(6h:1.63±0.52vs 2.38±0.51;12h:1.38±0.52 vs 2.88±0.69;24h:1.25±0.46 vs 2.15±0.71),但差异只在12h和24h时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亦显示IGF-Ⅰ治疗组小肠组织病理变化较SAP组明显改善;小肠组织中bax mRNA表达在SAP组各时相点较SO组相应时相点明显增高(6h:1.35±0.18vs 0.85±0.12;12h:1.21±0.21vs 0.86±0.24;24h:1.14+0.24 vs 0.95±0.22),6小时即达高峰,而在IGF-Ⅰ组的表达与SAP组相应时相点比较则明显减弱(6h:1.10±0.23vs 1.35±0.18;12h:1.03±0.15 vs 1.21±0.21;24h:0.96±0.16 vs 1.14+0.24),差异在12h和24h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24小时即接近SO组;bcl-2 mRNA的表达在SO组和SAP组均较弱且无明显差异(6h:0.54±0.04vs 0.57±0.06;12h:0.56±0.05 vs 0.53±0.05;24h:0.54±0.07 vs 0.58±0.08),而在IGF-Ⅰ组各时相点的表达则与SO组和SAP组相比明显增强(6h:0.65±0.07vs 0.54±0.04vs0.57±0.06;12h:0.69±0.04vs 0.56±0.05 vs 0.53±0.05;24h:0.72±0.05vs 0.54±0.07 vs 0.58±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AP组bax,bcl-2 mRNA表达的比值明显高于SO组(6h:2.24±0.11vs 1.59±0.24;12h:2.10±0.20 vs 1.55±0.19;24h:2.06±0..21 vs 1.55±0.18),而IGF-Ⅰ组则明显低于SAP组(6h:1.69±0.28vs 2.24±0.11;12h:1.41±0.19 vs 2.10±0.20;24h:1.21±0.23 vs 2.06±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参与了SAP时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外源性IGF-Ⅰ可以抑制SAP时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减轻内毒素血症,其机制可能与IGF-Ⅰ促进bcl-2 mRNA的转录、抑制bax mRNA的表达相关,从而对肠粘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Methodological Studies on Plasma Endotoxin Level and Endotoxin Inactivation Capacit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thodological Studies on Plasma Endotoxin Level and Endotoxin Inactivation Capacity(论文提纲范文)

(1)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调查问卷
        1.2.2 体格测量
        1.2.3 实验室检测
        1.2.4 指标判定标准
        1.3 仪器和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2.2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和代谢相关疾病患病率的比较
        2.2.1 总体人群
        2.2.2 男性人群
        2.2.3 女性人群
        2.3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2.4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析
        2.5.1 总体人群
        2.5.2 男性人群
        2.5.3 女性人群
        2.6 不同铁负荷水平(WHO评价标准)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成年男性人群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2.2 铁过载和饮酒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模型下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分析
        2.4 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海兔素对酒精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肝组织病理样本收集
        1.4.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1.4.3 肝功能指标检测
        1.4.4 肝脏甘油三脂含量的测定
        1.4.5 血浆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1.4.6 小肠组织病理样本收集和检查
        1.4.7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8 粪便肠道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4.9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超微结果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2.4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6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2.7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宏基因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7.1 测序概况
        2.7.2 Alpha多样性分析
        2.7.3 肠道菌群门水平丰度分析
        2.7.4 肠道菌群属水平丰度分析
        2.8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铁代谢与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标本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检测
        1.4.3 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检测
        1.4.4 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1.4.5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6 粪便中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
        1.4.7 肠道菌群代表菌株定量分析
        1.4.8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DMT1和FPN1 的表达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食物摄入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铁代谢水平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小肠病理学影响
        2.3.1 HE染色结果
        2.3.2 透射电镜结果
        2.4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5.1 标准曲线
        2.5.2 样品溶解曲线
        2.5.3 扩增曲线
        2.5.4 定量分析结果
        2.6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小结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的临床特点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四诊资料分析
        2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类型的脾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3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演变过程中脾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4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阴黄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黄疸传统的认识
        2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黄疸演变的特殊性
        3 脾虚因素贯穿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始终
        4 导致阴黄化的相关因素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与肠道菌群、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设备
        2.2 选择性培养基
        2.3 主要试剂
        2.4 实验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标本收集
        3.2 粪便标本的处理
        3.3 肠道菌群鉴定
        3.4 血浆内毒素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肠道菌群培养结果
        2 血浆内毒素检测结果
        3 血浆内毒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讨论
        1 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
        2 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变化
        3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4 脾虚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3)吴茱萸热熨改善门奇断流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门脉高压肠勃膜屏障损害研究进展
        1 肝硬化肠黏膜屏障的损害
        2 肝硬化对肠黏膜屏障的损害机制
    第二节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临床检测
        1 肠黏膜通透性测定
        2 血浆内毒素检测
        3 肠黏膜pH测定
        4 二胺氧化酶
    第三节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治疗
        1 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
        2 肠内营养
        3 营养成分的支持
        4 生态制剂
        5 谷氨酰胺
        6 重组人生长激素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
        1 病因病机
        2 中药复方研究
        3 单昧中药研究
        4 针刺治疗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随机方法
        5 病例分组治疗方法(试验方案)
        6 观察项目
        7 数据收集与管理
        8 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
        1 入院临床资料及术后一般情况
        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 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术后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因素
        2 吴茱萸热熨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胃肠动力的中医学认识
        3 吴茱萸热熨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4 "肠-肝轴"假说与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的理论联系
        5 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的肠肝免疫与细胞免疫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研究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 中医研究进展
        1.2 多元统计方法在证候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一般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症状体征特点
        3.2 证候要素特点
        3.3 证候要素聚类分析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探讨
        4.1 脾虚为发病之本
        4.2 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
        4.3 湿热瘀毒蕴结大肠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基本病机
第二部分 结肠靶向给药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内毒素临床研究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 中医研究进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一般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
        3.1 综合疗效
        3.2 血浆内毒素疗效
        3.3 细胞因子(TNF-A、IL-6、IL-8)改善情况
        3.4 肝功能改善情况
        3.5 PTA(%)改善情况
        3.6 中医症状疗效
    4 讨论
        4.1 治法探讨
        4.2 护肠清毒微丸组方分析
        4.3 结肠靶向给药必要性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5)大承气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2.2 大承气汤防治内毒素血症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观察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内毒素检测方法
        2.2.4 样品采集及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2.3.2 动物常见症状和体征观察
        2.3.3 大鼠心脏及肝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2.3.4 大鼠内毒素含量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材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造模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立题依据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脓毒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二、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第二章 脓毒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二、中医药对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第三章 安宫牛黄丸的研究进展
        一、安宫牛黄丸的药理研究
        二、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JAK/STAT通路、TNF-α及HMGB-1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一、JAK/STAT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二、TNF-α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三、HMGB-1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第五章 小结与回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TNF-α和HMGB-1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
    三、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TNF-α和HMGB-1 mRNA表达的影响
    四、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的干预作用
    五、本研究创新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7)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 HB-H-7树脂合成及与其它吸附材料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 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 HB-H-7树脂安全性实验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血液灌流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功能损害及清热解毒方剂的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腹腔感染所致机体免疫失衡规律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腹腔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失衡规律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肠源性内毒素易位的淋巴免疫通道
    调节性T细胞与脓毒症免疫紊乱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HB-H-7树脂血液灌流吸附犬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活动说明
附录
综述 肝病内毒素血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已发表论文

四、Methodological Studies on Plasma Endotoxin Level and Endotoxin Inactivation Capacity(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D]. 马岩. 青岛大学, 2018(07)
  • [2]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黄疸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研究[D]. 朱文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3]吴茱萸热熨改善门奇断流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的临床研究[D]. 钟小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D]. 毛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5]大承气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周鹃.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6]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的干预作用[D]. 李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D]. 田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8]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D]. 喻文立.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 [9]HB-H-7树脂血液灌流吸附犬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D]. 王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3)
  • [10]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映珍. 兰州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内毒素灭活能力的方法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