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补充资料

《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补充资料

一、对“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的补充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袁潇潇[1](2021)在《太原市孕妇孕前保健知信行分析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对于孕前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探明孕前保健知信行的影响因素,为太原市育龄人群更好的开展孕前保健服务提供理论支持,从而转变态度,提高知识知晓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改善妇幼健康状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综合门诊首次进行产检登记的1116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保健知信行及健康教育需求三部分。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如得分情况等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如及格率等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1.太原市孕妇对于孕前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为(11.5±1.9)分、(6.5±1.4)分、(3.8±1.6)分,及格率分别为66.4%、74.6%、38.2%。2.调查对象掌握最好的知识为孕前需要补充叶酸(98.0%),最差的为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23.2%)。态度最积极的为孕前补充叶酸(91.2%),对孕前合理用药持积极态度(89.3%),最不积极的为孕前预防接种相关疫苗(15.1%)。最好的行为是孕前合理用药(81.9%),最差的为孕前预防接种相关疫苗(2.9%)。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年收入、此次妊娠为第一胎、计划妊娠、与长辈同住是孕前保健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计划妊娠、与长辈同住、首次怀孕是孕前保健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计划妊娠、此次妊娠为第一胎、有不良妊娠结局、关系密切亲友有医务工作者是孕前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4.对于孕前保健相关知识需求最迫切的为营养知识,需求最少的为心理知识。孕妇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微信、微博、官方网站)、亲戚朋友、免费宣传资料;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医务人员、网络(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免费宣传资料等。结论:1.太原市孕妇对于孕前保健的态度较为积极,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限制了知识向行为的转变。2.影响孕前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的因素各不相同,年龄、家庭年收入、计划妊娠对孕前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均有影响。职业、此次妊娠为第一胎、与长辈同住是知识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与长辈同住、首次怀孕是态度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此次妊娠为第一胎、有不良妊娠结局、关系密切亲友有医务工作者是行为的影响因素。3.调查对象对于孕前保健相关知识需求较高,知识的实际获取途径与希望途径之间存在差异。4.在今后的孕前保健教育中,对不同特征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意健康教育知识全面性和科学性,以网络、医务人员宣教途径为主,免费宣传资料等传统途径并举的多渠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效率,促进优生优育。

张小余[2](2021)在《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文中研究说明生育利益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影响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秩序,因此,为防止他人对生育利益的不当干预,应以法律的手段予以保障和救济。从我国已有法律体系来看,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明显弱于公法保护,不仅规范的数量较少,规定的内容也较为概括。而私法领域的生育利益案件涉及领域较广、发生数量较多、案件情节较复杂,对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疏漏,不仅降低了司法审判效率,也无法全面保护生育主体受损的生育利益。由此,从私法层面完善对生育利益的规制十分必要。生育利益的私法完善方向,应立足我国司法实践现状予以明确。通过分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在参考国际文件和其他国家生育利益私法保护方式以及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观念的基础上,针对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生育利益案件所反映的裁判问题,可更好地明确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路径选择。加强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既要由法律肯定生育权的民法地位,细化生育权的权利内涵,还应综合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其他规范,对个别类型化生育利益案件的特殊性予以特殊规制,进行及时、专业的调整。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法律规范的补足促进实践问题的解决。完善生育利益私法保护规范,不仅有益于丰富生育利益私法保护体系,实现不同规范的协调统一,而且也能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裁判依据,增强司法裁判效能,更好地保障生育主体的生育利益。

马昭凯[3](2021)在《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其中婚检是最重要的一级预防策略。目前,上海市的婚检率较低,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较高。优化婚前保健相关工作,提高围婚期人群的优生健康素养,对于预防出生缺陷有积极作用。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某区婚检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了解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参加婚前保健服务的情况,并分析该人群参加婚检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做比较分析;为今后某区改善婚前保健服务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回顾性资料,探讨分析某区9年婚检资料与2年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资料;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已婚检和未婚检人群的基本情况,优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等情况;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收集,分别纳入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相关变量对人群优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差异状况。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对调查对象访谈,分析其对婚检的认知和优生健康素养水平,以及期望获得相关健康信息的方式渠道等,为改进婚检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形成建议对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一)某区婚检率持续降低,疾病检出率上升。9年来婚检率从最高峰时的35.08%,降至2019年的12.88%。而疾病检出率逐年上升,由1.11%上升至17.31%。男性在检出人数及检出率上均远高于女性,尤其是男性疾病检出总人数约为女性的3.5倍(1968/561)。(二)某区2018年和2019年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1.26‰和9.24‰,其中先心疾病占第一位。(三)已婚检和未婚检人群的不良孕产史比例均较低,已婚检人群在个人月收入和计划妊娠比例方面高于未婚检人群,而常规体检比例则低于未婚检人群。约75%的女性婚后2年左右首次怀孕,未婚先孕者占5.89%。遗传缺陷家族史知晓比例低,女性为47.61%,男性为45.13%。(四)已婚人群的婚检知晓率较高,为95%;婚检参与度较低,为54.20%。对婚检存在错误认知,认同单位/普通体检不能替代婚检的女性仅为67.36%,男性仅为69.03%;在未参加婚检的人群中,有37.05%的人认为已做常规体检没必要参加婚检。(五)人群优生健康素养总体具备率较低,为7.11%。已婚检人群具备率为9.94%,未婚检人群具备率为3.76%,已婚检高于未婚检人群(P<0.05);不良孕产史(OR=2.354)、婚检(OR=2.207)和计划妊娠(OR=37.274)为优生健康素养重要影响因素(P<0.05)。(六)访谈结果显示:民政和亲朋依然为人群获取婚检信息主要参考渠道,优化婚检服务细化咨询指导内容覆盖更多人群,需提高专业人员知识水平和待遇。研究结论:(一)提高婚检率,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衔接婚前和孕前保健。重点宣传常规体检和婚检的区别,纠正人群错误认识。尝试开展旅行结合专科体检项目。(二)以预防出生缺陷为宣传重点,调整检测项目,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母子健康手册,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现优生健康素养的提升。(三)树立婚检仪式感,促进计划妊娠。牢固树立健康孕育下一代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特别需要唤起丈夫的责任感,提升婚检参与度。(四)以婚姻登记为关口,针对未参加婚检、无不良孕产史和暂时无生育计划的人群,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多宣传广覆盖,提升人群健康素养。

王媛[4](2021)在《LICC范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观察LICC范式是专业化的听评课模式,将课堂解构为: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简称LICC范式,由崔允漷团队研发。其中教师教学(I)的“对话”视角正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同时帮助教师掌握学情,把控教学进度,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生物学科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渗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视对生物教师的提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传统手段是课堂听评课,但这种模式不能针对性的改善生物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因此,将LICC范式契合生物学科并用于中学生物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展开对提问有效性现状的调查,选定已有评价标准进行适当修改,制作适用于本研究的标准评分表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三个教学案例进行实践研究,教师合作体经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阶段根据观察记录表比对标准评分表,对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赋分,最后开展师生访谈。本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生物教师在提问有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课前设计、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三个阶段都会对课堂提问有效性产生影响。(2)案例研究的量化数据显示LICC范式对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问题类型、提问语速、提问对象、问题题意以及学生应答品质这五个指标上呈现出明显的改善效果。(3)师生访谈结果可以发现,生物教师普遍认同LICC范式对提问有效性的提升作用,并对相应策略提出了建议,多数教师认为专业化培训较难实施且量表制作耗时较长,该范式的普及仍需多做考虑;从学生访谈结果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改善,但部分学生主动发表意见的积极性欠佳。综上所述:(1)课堂观察LICC范式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初见成效;(2)课堂观察LICC范式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可行性;(3)生物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仍需多措并举。本项教学实践研究由于时间限制未对更多教学内容进行LICC范式的深入研讨,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各因素间相关关系分析不够透彻,未来仍需进一步挖掘探讨。

周芯宇[5](2020)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速前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引起了教育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广泛存在的教学现状是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学习障碍,学习成效低。以高中化学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为例,该模块主要阐述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着重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有独特的学科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由于该模块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懂,课堂教学又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模块的学科特点和规律,严重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的分析和对策研究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前提。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以物质结构知识体系为基础,分析学习障碍和化学学习障碍的概念和特点,并明确界定了存在化学学习障碍的学生。即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达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化学感到困惑,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补救措施转化成化优生。本研究选择部分高二年级的学生和化学教师作为样本,编制调查问卷。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教学实际,编制访谈提纲,并随机对三位化学教师进行访谈。通过综合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态度消极、空间想象能力弱、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基础薄弱和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化学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并且对比了化优生和化困生在学习动机、课堂状态、学习意志等方面的差别。本研究根据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存在的障碍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高效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利用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式等角度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将以上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最后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数据,实验班的成绩逐步提升并占据优势。随着对高中生学习化学障碍的研究和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本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体系,逐步把握该模块的学习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思维及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科学的帮助。

郭炎华[6](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乐聪云[7](2020)在《基于认知结构测定高中生化学认知障碍点的研究 ——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指出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一定的步骤、程序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但在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中因某些因素的影响,阻碍了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建构导致认知障碍的形成。认知障碍的存在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制约学生素养地达成。因此,寻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障碍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举措。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流程图法研究高中生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内容中存在的认知障碍。通过对现有认知结构测量方法和认知障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可从认知结构角度调查学生认知障碍情况。据此,利用访谈的方式,调查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将访谈语音材料转化为文字材料,依此绘制学生认知结构流程图,分析学生认知结构变量、信息处理策略和知识内容方面情况。由学生认知结构变量发现,学优生认知结构广度、丰富度和整合度较中等生和后进生高,错误描述少,信息检索率较高;中等生认知结构变量整体优于后进生。学优生相较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较擅长使用水平较高的信息处理策略,中等生次之,后进生最后。由认知结构知识内容分析发现,学生在“铁及其化合物”中存在的认知障碍点主要有:(1)由金属物理通性引申至具体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在铁的颜色部分;(2)铁、氧化亚铁与氧化剂反应产物的判断,重点在清楚氧化剂的强、弱;(3)铁与不同酸反应的区别,重点在区分氧化性、非氧化性酸;(4)铁与盐反应的实质,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5)各类铁的氧化物俗称;(6)染料与涂料的区别;(7)四氧化三铁的成分。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变量、信息处理策略等方面,提出以下认知障碍解决策略:(1)注重知识广泛性;(2)加强知识结构化;(3)保证知识正确性;(4)选择信息处理策略;(5)培养元认知能力。

耿姗姗[8](2020)在《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如今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再加之二孩政策的施行,高龄产妇数量愈多,导致产下高危婴儿概率升高。此外,经济跨越式发展却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增大、城乡环境污染加剧,致使不孕不育证更为常见,甚或成为全球第三大疾病。而公众的健康认知水平与科技文化素养日益提升,新生代父母愈发关注利用新兴科技实现优生优育,盼望能在“源头”降低、甚至完全杜绝后代罹患严重疾病之可能。故而,迎合大众需求的生殖和遗传健康产业热度高涨,科技已向“预防性”“个性化”发展,使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可提前至“胚胎”阶段,基因检测发展潜力无限。“辅助生殖基因检测”又称为“移植前基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主要是通过人工方法,使精子、卵子于体外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再通过检测,以筛选出符合预先要求之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因此,该技术并不限于“检测”,其暗含“筛查”“诊断”行为。本文主张,适用辅助生殖基因检测是以主体双方自愿为基础的医疗服务行为,应定性为民事法律关系。但现实中,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在商业利润与扩张性社会需求的双重诱导下,极易被滥用。如进行个人偏好的性别选择等超出“健康”目的之挑选,引发诸多法律乱象。为使辅助生殖基因检测技术的适用回归本初,避免行为异化。国家应居于法律规制的主导地位,彰显其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与生育权之责任。然而,我国配套法规存在着效力等级较低、零星分散、规定模糊滞后等情形。例如,对该技术的适用条件、伦理审查、监管权责等规制内容存在疏漏,难以应对技术商业化、普及化之发展进程。应适当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和判例,以规制最为严格的德国、开放许可的英国,伦理规范模式的美国为典型,去芜求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制建议。具体而言,法律规制需秉承预防性原则、尊重原则与人类福祉原则。既需促进科技创新,更应防控不合理的技术适用。规制界限方面,绝对禁止非医疗目的检测,并严格限定医疗目的检测,明晰技术适用人群。强调胚胎筛选之范围仅限于严重疾病(无法维持生命至十八周岁或极度影响生活质量),且需为有效治疗疾病之终极手段。规制依据方面,应在既有规范基础上,实行多层次规制。以法律规定为主,辅之以行政指导与行业自律。规制模式上,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个案审批,实行严格准入与分级监管。同时,鉴于社会治理创新之大背景,强调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接受公权力的委托,处理相关事项,增强伦理监督;推进行业宣传的广深度,培育大众科学理念。还应强制实施知情同意程序化控制,建立遗传咨询制度,并采用新型规制手段,提升法律规制之效能。此外,若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造成损害,受害者有权获得救济,建议引入第三方保证保险,并完善追责机制。

全微雷[9](2020)在《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测评与诊断》文中提出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界定情境思维能力的概念,以科学阅读文本、解决情境化问题、PISA等国际理论研究作为依据,建构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测评框架,其中涉及情境提取、情境整合、情境推理、情境评价四个要素,每个要素包含三个水平。依据该测评框架,设计了“初中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选择某校219名初三学生作为初测的被试样本,以Rasch测量模型检验测试工具获得相应的质量参数,进而修改工具中的不良项目以及评分标准。第二轮测试结果表明,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过程中将测评工具与化学情境思维问卷相结合,采用了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同水平某校的493名初三学生作为被试样本进行测评和诊断研究:(1)揭示初中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整体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学业水平群组的学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进而将学生访谈结果与项目功能性检验相结合,分析部分项目作答过程,更加全面地呈现了学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现状。(2)探究初中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逐步回归模型反映,化学成绩和语文成绩越高,对情境有越强烈兴趣,且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水平越高。可见,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性别对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有明显影响。(3)分析初中生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各要素特征。从各要素水平分布情况可见,学生情境提取能力明显优于其余三个要素,且分布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从要素组合模式可见,男生群组能力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各学业水平存在不同的薄弱之处。(4)形成个体诊断结果。将学生要素组合模式与Rasch模型输出的“孩子图”相结合形成个体的诊断结果。选取若干被试展开个案研究,将其孩子图与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状况,为教学提供相应的建议。本研究在科学思维能力上的测评和诊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间接为推进科学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同时也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之后将会继续完善测评工具,优化样本选择,建构影响因素模型,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实施方向。

赵秋霞[10](2020)在《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是学生对所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认识世界、汲取知识、提升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材阅读之外的一种阅读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纸质和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的一种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丰富小学高段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颇有助益。然而目前小学高段的课外阅读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L小学高段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课外阅读的现状,探究改善城市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概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本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教学理念,探究了课外阅读对小学高段学生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L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包括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资源、阅读习惯、阅读内容、教师指导等情况。第三章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梳理小学高段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教师、家长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究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第四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合理利用图书资源、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外部支持等方面的策略。结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对“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的补充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的补充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孕妇孕前保健知信行分析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描述
    2.2 孕前保健知信行现状
    2.3 孕前保健相知信行影响因素
    2.4 孕前保健相关知识需求与途径分析
3 讨论
    3.1 孕前保健知信行现状
        3.1.1 孕前保健知识现状
        3.1.2 孕前保健态度现状
        3.1.3 孕前保健行为现状
    3.2 孕前保健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3.3 孕前保健相关知识需求与途径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孕前保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生育利益的涵义厘定
    第一节 生育概述
        一、生育的内涵分析
        二、生育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生育利益的私法定位
        一、生育权与生育利益的关系
        二、生育利益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
    第一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综合梳理
        一、生育利益案件的收集
        二、生育利益案件的选取
    第二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类型分析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
        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
    第三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问题整理
        一、生育利益的民事权利规制阙如
        二、生育利益案件特殊规制的疏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路径探寻
    第一节 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指引
        一、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内容
        二、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趋势
    第二节 国外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形态梳理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第三节 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观念呈现
        一、生育利益民法保护的观念差异
        二、民法典建议稿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第四节 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理性选择
        一、法律的民事权利确认
        二、其他规范的综合性调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育利益私权保护的规范设计
    第一节 生育利益私权地位的民法确认
        一、生育权的性质
        二、生育权的主体
        三、生育权的内容
        四、生育权的实现
    第二节 生育利益案件特殊规制的补充立法
        一、补充婚姻家庭领域的生育立法
        二、补充劳动用工领域的生育立法
        三、补充医疗卫生领域的生育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上海市某区9 年婚检资料与2 年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二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调查设计
    四、调查实施
    五、调查结果
    六、小结
第三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 与优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筛选
    二、优生健康素养具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婚检和优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多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访谈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三、伦理方面
    四、访谈提纲内容
    五、资料分析方法
    六、访谈结果
    七、小结
第五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 与优生健康素养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三、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婚前保健服务及预防出生缺陷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4)LICC范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提问有效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提问有效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课堂观察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课堂观察的国内研究现状
        1.2.5 总结与启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提问及课堂提问
        2.1.2 课堂提问有效性
        2.1.3 课堂观察LICC范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2.4 对话理论
第3章 研究方法和思路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1.5 课堂观察法
    3.2 研究思路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现状与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
    4.4 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4.4.1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4.4.2 教师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4.4.3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第5章 基于LICC范式的观察量表制作
    5.1 观察量表的设计理念
    5.2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评分表的制作
        5.2.1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和修订
        5.2.2 权重分析和评分表制作
    5.3 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记录表的制作
        5.3.1 提出问题阶段
        5.3.2 叫答阶段
        5.3.3 理答阶段
第6章 基于LICC范式的课堂提问有效性实践研究
    6.1 实践研究前期工作
        6.1.1 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培训
        6.1.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选取
    6.2 案例选择依据
    6.3 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6.3.1 《细菌》课堂实践研究
        6.3.2 《病毒》课堂实践研究
        6.3.3 《传染病及其预防》课堂实践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5 师生访谈
        6.5.1 教师访谈
        6.5.2 学生访谈
    6.6 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6.6.1 提出问题阶段
        6.6.2 叫答阶段
        6.6.3 理答阶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1.1 课堂观察LICC范式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初见成效
        7.1.2 课堂观察LICC范式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可行性
        7.1.3 生物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仍需多措并举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
        1.1.2 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现状
        1.1.3 化学学科特点
    1.2 研究意义
        1.2.1 从学生角度
        1.2.2 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学习障碍
        1.3.2 化学学习障碍
        1.3.3 化学学习障碍学生的表现特征
        1.3.4 化学学习障碍学生的界定
        1.3.5 “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界定
    1.4 关于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对学习障碍的研究
        1.4.2 国内对学习障碍的研究
        1.4.3 化学学习障碍的教学研究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方法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行为主义理论
    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2.4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方案
    3.2 调查对象
    3.3 学生问卷调查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统计与分析
    3.4 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
        3.4.1 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设计
        3.4.2 问卷统计与分析
        3.4.3 访谈记录及分析
第4章 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4.1 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4.1.1 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态度消极
        4.1.2 空间想象能力弱
        4.1.3 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4.1.4 知识基础薄弱和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4.1.5 教师专业功底欠缺和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4.2 化优生和化困生的学习差异比较
        4.2.1 学习动机的差异
        4.2.2 课堂状态差异
        4.2.3 学习意志差异
        4.2.4 学习方法差异
第5章 突破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
    5.1 利用合作小组激励学生,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5.2 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微观-宏观-符号”之间的转化
    5.3 重视化学教材,夯实基础,构建“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
    5.4 改进教学方式,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
    5.5 其他建议
        5.5.1 教师方面
        5.5.2 学校方面
第6章 教学实践及成效分析
    6.1 实验方案
        6.1.1 实验目的
        6.1.2 研究样本的选取
        6.1.3 前测和后测试卷的选择
        6.1.4 实验方案设计
    6.2 实验过程
        6.2.1 教学案例一:《范德华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2.2 教学案例二:《金属键及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6.3 学生成绩横向对比
        6.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分析
        6.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分析
    6.4 学生成绩纵向对比
    6.5 结果分析
第7章 讨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认知结构测定高中生化学认知障碍点的研究 ——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化学认知障碍的存在
        1.1.2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
        1.2.2 关于认知障碍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认知障碍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1.2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
        2.1.3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2.1.4 元认知理论
    2.2 流程图法
        2.2.1 流程图法简介
        2.2.2 流程图法的测量步骤
    2.3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体系
        2.3.1 课程标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要求
        2.3.2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
    2.4 概念界定
        2.4.1 认知结构
        2.4.2 认知障碍
第三章 高中生“铁及其化合物”认知结构情况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过程
    3.4 流程图法信度检验
    3.5 认知结构流程图绘制
        3.5.1 录音转文字材料
        3.5.2 绘制认知结构流程图
        3.5.3 流程图数据统计维度量化
    3.6 调查结果分析
        3.6.1 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6.2 信息处理策略分析
        3.6.3 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铁及其化合物”认知障碍点分析
    4.1 认知结构知识内容
    4.2 认知结构分析
        4.2.1 认知结构的层次性
        4.2.2 认知结构的深度
    4.3 认知障碍点分析
        4.3.1 铁单质的认知障碍点分析
        4.3.2 铁的氧化物的认知障碍点分析
        4.3.3 铁的氢氧化物的认知障碍点分析
        4.3.4 铁盐的认知障碍点分析
        4.3.5 铁合金的认知障碍点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铁及其化合物”认知障碍解决策略
    5.1 注重知识广泛性
    5.2 加强知识结构化
    5.3 保证知识正确性
    5.4 选择信息处理策略
    5.5 培养元认知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位研究者绘制的认知结构流程图信度检验
附录2 30 名学生认知结构各维度数据汇总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8)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探源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
        (一)技术特征
        (二)法律性质
        (三)应用领域
    二、文献综述
        (一)法学界的探讨
        (二)其他领域的争论
    三、研究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对法律的挑战
    一、存在弱化人性尊严的风险
    二、违反正义价值之可能
        (一)不利社会公平
        (二)有损代际公正
    三、突破生育权保障范畴
        (一)背离辅助生殖制度初衷的危险
        (二)存在复辟优生学之危机
    四、增加知情同意的难度
第二章 我国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法律规制的不可替代性
        (一)国家负有对生命健康权与生育权保障的责任
        (二)法律在基因科技风险防控中的主导地位
    二、我国法律规制历史进程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三、现有规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效力等级较低
        (二)适用条件的模糊性
        (三)监督管理的滞后性
        (四)患者权益保障弱化
第三章 中西方规制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径路
    一、规制界限的差异
        (一)界限的区别表征
        (二)差异原因性分析
    二、规制主体的类型化分析
    三、规制依据与手段的多元性
        (一)成文法规与典型判例
        (二)行政软法与公共治理
第四章 我国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规制建议
    一、规制原则
        (一)规制前提:预防性原则
        (二)技术底线:尊重原则
        (三)最高纲领:人类福祉原则
    二、检测行为的界限
        (一)非医疗目的:绝对禁止
        (二)医疗目的:有条件限制
    三、规制模式与手段
        (一)硬法为主,软法为辅
        (二)法定许可的监管方式
        (三)增强行业协会参与度
        (四)新型规制方法
    四、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
        (一)提高法律责任的刚性
        (二)完善诉讼赔偿项目与第三方救济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测评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思维的内涵
        1.2.2 化学情境的内涵
        1.2.3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内涵
    1.3 研究现状
        1.3.1 基于情境的学习
        1.3.2 基于情境的评估
        1.3.3 情境思维能力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2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框架模型建构
    2.1 研究方案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解决情境化问题
        2.2.2 阅读科学文本
        2.2.3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3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框架构建
        2.3.1 情境提取
        2.3.2 情境整合
        2.3.3 情境推理
        2.3.4 情境评价
    2.4 能力框架确立
    2.5 研究小结
3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测评工具开发
    3.1 测试工具的开发流程
    3.2 测试工具设计
        3.2.1 测试卷编制
        3.2.2 调查问卷编制
    3.3 初测工具质量分析
        3.3.1 初测样本与数据收集
        3.3.2 初测数据分析
    3.4 测试工具修正与再测试
        3.4.1 不良项目剔除
        3.4.2 评分标准修改
    3.5 研究小结
4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宏观分析
    4.1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总体概况
        4.1.1 被试样本的组成
        4.1.2 描述统计与总体能力
    4.2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学业水平差异性研究
        4.2.1 不同学业水平的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差异检验
        4.2.2 不同学业水平的作答案例分析
    4.3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4.3.1 不同性别的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差异检验
        4.3.2 不同性别的作答案例分析
    4.4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学业水平和性别交互作用研究
    4.5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相关因素研究
        4.5.1 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检验
        4.5.2 各因素与化学情境思维能力之间的回归分析
    4.6 研究小结
5 化学情境思维能力微观分析
    5.1 要素水平分布对比
    5.2 要素分布差异检验
        5.2.1 情境提取水平分布差异检验
        5.2.2 情境整合水平分布差异检验
        5.2.3 情境推理水平分布差异检验
        5.2.4 情境评价水平分布差异检验
    5.3 要素组合模式
    5.4 诊断研究结果
        5.4.1 个体诊断报告
        5.4.2 个案诊断研究
    5.5 研究小结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小学高段
        二、阅读
        三、课外阅读
    第二节 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课外阅读的要求
        四、课外阅读的教材安排
    第三节 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课内阅读的实施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二章 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实施过程
    第二节 学生问卷分析
        一、关于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
        二、关于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
        三、关于课外阅读资源的调查
        四、关于课外阅读内容的调查
        五、关于课外阅读习惯的调查
        六、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调查
        七、关于课外阅读男女生差异的调查
        八、关于课外阅读能力与语文成绩关联性的调查
    第三节 家长问卷分析
        一、家长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家长态度的调查
        三、关于课外书选购情况的调查
        四、关于家庭阅读环境的调查
        五、关于家校配合情况的调查
    第四节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
        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了解情况
        三、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情况
        四、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反馈
第三章 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三、家长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小学高段学生的特殊性
        二、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三、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不够
        四、家长未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五、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六、对高段课外阅读安排不够合理
第四章 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第一节 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第二节 增加课外阅读时间
        一、减少课后作业量
        二、增加校内阅读的时间
        三、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四、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五、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第三节 合理利用图书资源
        一、培养学生选择读物的能力
        二、教师合理推荐图书
        三、充分利用公共图书资源
        四、整本书阅读和零星阅读相结合
    第四节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一、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二、关注学生差异和特点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第五节 提供课外阅读的外部支持
        一、教育部门提供课外阅读支持
        二、家校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教材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B: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 C: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的补充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孕妇孕前保健知信行分析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D]. 袁潇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D]. 张小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D]. 马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LICC范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中的实践研究[D]. 王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周芯宇. 西南大学, 2020(05)
  • [6]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7]基于认知结构测定高中生化学认知障碍点的研究 ——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D]. 乐聪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行为的法律规制[D]. 耿姗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2)
  • [9]化学情境思维能力测评与诊断[D]. 全微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D]. 赵秋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国优生科学的建立》补充资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