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多功能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一种简单的多功能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一、一种简单多功能单片机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澎[1](2021)在《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车网匹配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投入运行大幅降低了牵引网中的谐波含量,但其脉宽调制控制方式会产生高次谐波注入到牵引网中,发生高次谐波谐振、放大现象,高次谐波会不仅会对27.5kV侧电气设备及机车造成危害,还会对110kV或220kV电网以及所自用电系统内设备产生损害,严重威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对车网耦合以及牵引网高次谐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牵引负荷高次谐波在牵引网中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次谐波在整个牵引供电系统、平行导线、牵引变压器以及牵引变电所380V低压侧的渗透机理;对高次谐波的危害及关键风险进行分析,阐述高次谐波在27.5kV高压侧对设备和电力机车的影响及危害,以及在380V低压侧对所自用电设备等造成的危害;并针对高次谐波传输问题,提出了对高次谐波测点的布置方案。然后对牵引变电所自用电系统的高次谐波监测方案进行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完整的牵引供电系统和所自用电系统仿真模型,对高次谐波对自用电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仿真及实测数据,采用SVD算法对自用电负荷谐波阻抗参数进行辨识;基于仿真结果设计自用电系统滤波方案及内嵌式高次谐波监测装置,并验证了该套装置的滤波性能。接着基于车载式谐波巡检装置对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的过电压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hufflenet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过电压图像识别方法。利用B2G算法将牵引网中6种典型实测过电压波形映射为灰度图像,输入到Shufflenet网络中进行模型的训练,并从学习率、样本批次大小、网络复杂度以及纹理数量四个方面研究模型参数对分类性能的影响,同时又与其他六种浅层机器学习模型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在很小数据集下快速准确的识别过电压类型,模型的泛化能力强,识别结果可靠。最后对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开发与验证,硬件监测终端基于32位ARM架构嵌入式系统开发设计,通过RS485通信协议与数据传输单元连接,数据传输单元通过2G(4G)/GPRS网络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暂态波形捕捉及存储、异常预警及定位的功能;软件云平台基于ASP.NET环境开发设计,采用B/S架构进行可视化界面及相关算法设计,实现了数据分析处理、异常事件位置捕捉及过电压辨识等功能;并采用内网穿透原理对云平台进行了部署,实现了数据传输、共享以及多用户同时接入的功能。

王红玉[2](2021)在《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开始追求更加智能、健康、安全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作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必备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现阶段,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所需要的编程复杂,服务器成本较高,那么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设计一款集成度高的智能家居系统来满足用户所需的家居环境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重点。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有助于人们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整体设计以OneNET云平台为核心,实现设备控制端和用户终端间的双向通信;基于STM32F103C8T6的主控器控制多种传感器采集家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声音等多种数据,利用人体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天然气传感器,随时监测是否有人非法进出,环境中气体浓度是否超标等,并通过蜂鸣器报警实现异常信息提醒;然后通过WiFi及MQTT协议将数据上传至OneNET云平台,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显示;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WEB和手机APP等实时查看家居环境变化,随时根据数据变化对继电器等执行终端下发指令控制家居设备。同时,在OneNET云平台上设置触发器,家庭环境信息出现异常时会发送邮件提醒用户,用户可以根据收到的邮件判断是否做出紧急措施。最后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断网问题,增加了蓝牙通信功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特有的蓝牙通信实现对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本文设计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经过多次功能测试,发现该系统功能设计满足要求,各项数据运行稳定,用户可以准确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以及对家居环境的实时监测。基于单片机+无线通信技术+OneNET云平台+MQTT协议+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流程。该系统除了作为智能家居使用,将来通过调整还可以用于火灾防控,文物保护等多种场景。

张增仁[3](2021)在《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桥梁、大坝、隧道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兴建,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地监测建筑物的质量、实现工程的安全预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振弦式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岩土工程载荷测量的首选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将所受外界的载荷转化为频率信号,具有坚固耐用、传输距离远、输出信号稳定等优点。然而,振弦式传感器存在起振困难、响应信号微弱等问题,如何实现可靠地起振和快速准确地读取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为主控芯片的信号采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显示、传输等功能。论文主要工作如下:在硬件设计方面,本文设计的信号采集系统包含两部分:驱动模块和主控模块。驱动模块主要完成振弦式传感器的驱动工作,实现采集振弦式传感器频率信号所必须的激振过程和拾振过程,设计了激振电路、模拟切换电路、拾振电路、电源电路等。主控模块用来完成输出激励信号、读取响应信号、存储数据、传输数据等工作,主要由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实时时钟电路、电源电路、OLED显示模块、SD卡存储模块、ESP8266无线通信模块等组成。在软件设计方面,为提高激振信号的驱动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压扫频的改进型扫频方法,设计了初次激振和复激振的扫频方案,并采用传统频率计和等精度频率计两种方法读取响应信号。分析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测频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地读取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该改进型扫频方法易于实现,便于单片机控制,在测量一些不易起振的振弦式传感器方面优势明显。在实验验证方面,利用Multisim软件完成了电路仿真,在确保电路准确的基础上完成PCB的设计、元器件的焊接、电路板的调试等工作,结合实际振弦式传感器完成实验验证工作。分析了单片机采集到的数据,并实时上传到云端,验证了信号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信号采集系统驱动能力强、读取准确、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工程推广价值。

吴晨红[4](2021)在《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嵌入式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信号采集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控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更多地只注重功能需求的实现。但在信号采集系统中需要应用多种总线和总线协议,这使开发过程中出现难度大、数据可读性差和二次开发性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Modbus协议具有开放性、高可靠性、可扩充性、标准化和免费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根据信号采集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了监测系统以上、下位机协作的模式。先结合实际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两个下位机之间,采集的电压数据通过CAN总线传输;在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通过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RS-485接口总线通信;上位机通过Modbus调试精灵软件实现查询和接收电压数据的功能。硬件部分选择STM32F103C8T6工控板作为下位机的硬件基础,包括电压采集模块、STM32微控制器模块、CAN总线传输模块和RS-485接口总线4个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部分重点介绍了这几个模块的主要子程序设计。最后,模块化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系统上位机实现以Modbus通信协议的格式收发指令,且接收到的电压数据与下位机采集的电压数据保持一致。

闫书豪[5](2021)在《半失能老人智能辅助护理装置智能两便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失能弱势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护理需求日益增大[1],老年护理问题丞待解决,其中两便问题尤为突出[2]。但是,当前两便问题基本依赖纸尿裤、集便器等手段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对老人健康不利,还涉及到老人的人格尊严等问题,更不便于护理人员进一步护理工作。然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失能和半失能人群而言,现有的两便问题解决方案不利于老人解决两便问题。基于此情况,针对半失能老人两便护理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智能辅助护理两便系统解决方案,帮助老人解决该难题,这一解决方案具有一定工程实际意义。首先,通过对失能老人调查,了解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老人实际场景使用需要,将两便系统划分为两便处理装置、转运装置和自主导航底盘,根据工作需要和机构特点,本文进行了智能两便系统内包括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根据人体工程需和测量学概念、以及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规范,应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对整个机构的结构尺寸进行了确认。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包括电机类型和驱动类型等在内的技术指标。其次,在Solidworks环境下对两便处理装置、转运装置和自主导航底盘模块进行了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模块的机械结构设计,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完成了强度校核。之后建立了全向移动平台的运动学模型,在考虑径向滑动偏差的情况下进行了模型修正。最后,针对智能两便系统设备的基本功能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硬件部分介绍了控制上需要用到的硬件材料,并进行了电气图的绘制,软件部分设计了基于Arduino IDE平台的两便处理装置控制程序,以及基于STM32控制的自主导航底盘控制程序设计,对各模块控制系统进行了流程图绘制以及布线图绘制。之后完成了两便处理装置的集便热封测试,说明满足了使用要求。

黄晓斌[6](2021)在《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智能家居产品就是科技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产物。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研究起步较早,智能家居产品功能相对成熟,但是国外的智能家居产品主要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端消费者定制开发,社会普及率并不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进军智能家居市场,推出了很多基于自身标准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功能参差不齐,采够、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因此普通家庭难以推广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普通家庭实际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开发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系统以家庭WiFi作为通信方案,结合机智云云平台,集成了家居环境温湿度监测功能、火灾防盗报警功能、窗户、窗帘开关自动控制功能、阳台景观植物自动浇灌功能以及手机APP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本文研究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拥有自动和远程两种控制模式,具有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本文从普通家庭功能需求出发,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硬件设计方面,结合系统功能需求,本文选择以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模块作为系统控制核心,确定了各种传感器模块选型,完成了系统硬件结构设计;在分析了各种传感器模块性能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硬件接口电路设计。软件设计方面,结合机智云云平台特点和优势分析,本文从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等四个部分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控制系统、手机APP和机智云云平台的互联互通。最后,本文通过对系统功能测试,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普通家庭功能需求,而且实现了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目的。

孙钰清[7](2020)在《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智能微波开关作为一种用于检测密闭电石炉料位的非接触式物位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其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目前已在电石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智能微波开关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电石炉车间环境恶劣,人工检修维护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延误生产;智能微波开关产量逐年增加,但手动出厂检测容易出现误判、漏判且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生产需求。因此开发一种能够代替人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的自动检测装置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题组研发的智能微波开关产品开发了一种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该自动检测装置硬件部分以MSP430F5336为微控制器,由主控制模块、带有电气隔离的通信模块、基于IIC拓展I/O口电路的故障信号驱动电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组成,可满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两种需求。为了实现出厂产品电源故障的检测,硬件部分还重点设计了试上电检测电路以实现程控上电、掉电和过流、过压、欠压三种电源故障信号的反馈与断电保护。根据自动检测装置软件多任务和实时性要求建立由调度中心、时基中心和事务中心组成的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框架以实现各任务的调度和输入事件的及时处理。自动检测装置软件针对两种不同的应用场合分别进行了设计: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实现了现场24台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程序设计;出厂检测软件部分实现了基于GPUMaker的TFT触摸液晶屏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自动检测装置控制程序设计。经过软硬件测试和调试,用于工业现场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实现对现场使用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用于出厂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产品主要出厂检测项目的检测。

李泽新[8](2020)在《基于μC/OS的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研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电疗仪因其良好的疗效、适应症广等优点,在医用治疗和家庭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市场上许多电疗仪存在着输出波形单一、输出电流不稳定和安全性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通过对现有电疗仪和电疗医学理论分析,结合单片机技术、模电数电知识、操作系统原理和电子电路设计等,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技术参数。为增加输出波形的多样性,在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硬件基础上,设计了输出调制中频电流的方案:微处理器输出的中频载波经过6种低频调制后得到治疗波形,治疗波形通过4种调制方式组合,再经过功率放大,通过电极片输出到人体。依照方案完成了整体硬件电路设计,包括:最小系统电路、存储电路、显示电路、语音提示电路、D/A调制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温度控制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和电源电路等。治疗波形采用压控恒流源进行功率放大,提升了输出电流的稳定性。通过电极片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对电极片连接和输出电流状态监控,提高了安全性。治疗仪通过温度控制电路控制加热膜温度,实现了热电综合治疗,增加了治疗功能的多样性。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软件系统方案。主控制器软件移植了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任务划分和代码开发,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温度控制上使用分段式PID,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温度采集上使用滤波算法处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平滑性和可信性。屏幕系统软件使用DGUS+DWIN OS开发,显示内容简洁美观,操作易用简单。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通过硬件调试、功能调试、综合测试和电磁兼容测试,各项功能均可实现,输出处方波形和电热膜温度符合制定的技术参数,达到了本文预期的设计要求。

林彤[9](2020)在《兼具GPS/北斗双模定位功能的远程温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发展,在极寒地区工作及生活的人员对于可穿戴装置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兼具定位和加热控制功能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石墨烯加热片使其具备主动加热能力,温度信息及加热控制都可以同步在本地和远程显示及控制;本装置还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对装置穿戴者的位置进行定位监测,增强极端环境下人员的安全保障,定位信息同样可以在本地和远程显示。兼具GPS/北斗双模定位与加热一体的装置,采用两路独立的加热模块,可以分别调节不同部位的温度,有效满足不同部位对于温度的需求,提升使用者的穿戴体验;而远程控制终端可以更改装置温度信息,并查询到经纬度位置信息,使人机互动更加方便。通过服务器实现远程控制终端能和本装置间的信息交互。本系统以STM32F103RBT6为核心,设计了外围温度控制电路、定位电路及软件控制系统等。采用MC20芯片实现位置信息获取、DS18b20采集温度信息,并搭配一块液晶显示屏来显示当前设备的温度信息及位置信息。编写配套的服务器软件和远程控制终端软件,从而达到对装置的远程控制及信息展示的目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定位;该装置在-40℃温度以上均能正常工作。实际测试过程中本系统的定位精度能达到20m左右;温控精度在±1℃上下浮动;负载功率30W以下;该装置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系统功耗小、温控精确、定位快速、定位准确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人迹罕至及自然条件严寒恶劣地区等智能穿戴领域装置上。其取得的成果可以为实现一衣多功能及类似装置提供有效参考,为后续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林专[10](2020)在《多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协调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脑卒中等疾病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交通事故或外伤导致的残疾人以及下肢功能退化的老年人,需要通过大量高强度、针对性和重复性的康复训练去恢复其部分肢体功能。现代康复医学证明下肢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目前采用康复医生的人工康复训练方式存在医师数量不足、康复效果无法保证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款具有移动功能的多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帮助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进行全功能的康复训练。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设计完成多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完整结构三维模型,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将康复机器人分为不同模块进行开发,以便于维护复杂的机器人系统和升级功能。设计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将整个机器人系统分为上位机的主控制器和单片机协控制器,底层电机、驱动器、轮毂电机等执行机构以及各类传感器等感知机构。编写了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单片机控制电机等程序。分析了人体下肢功能与步态特征,总结常用步态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多连杆人体步态数据采集系统。搭建软硬件实验平台并进行了人体步态采集实验,对受试者的髋、膝关节实验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拟合处理,并基于髋、膝关节转角轨迹函数生成关节电机控制数据,作为机器人控制算法的依据。建立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将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简化为三杆模型,通过D-H参数法对该机构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将单侧助行腿简化为2杆模型,通过拉格朗日法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并借助MATLAB的Simulink工具对其力矩进行仿真,验证动力学模型正确性。同时采用PD控制器作为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不同康复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模式,设计了协调控制算法,患者在进行主被动康复训练时,其步行速度与移动车体的速度相匹配,患者可实地行走且车体同步前进。最后搭建康复机器人样机实验平台,并完成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康复机器人满足人体下肢康复训练的各项需求。在患者主动模式下的协调控制实验下,受试者步行速度和机器人移动车体速度分别为0.825m/s和0.813 m/s,差值较小,机器人各关节及移动车体速度和受试者相应运行速度基本匹配,有效实现协调控制。

二、一种简单多功能单片机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简单多功能单片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牵引网高次谐波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1.2.2 牵引网高次谐波治理研究现状
        1.2.3 谐波阻抗参数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过电压类型分类及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5 牵引网高次谐波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安排
2 牵引供电系统高次谐波传播特性
    2.1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传播路径分析
        2.1.1 V/v接线牵引变电所模型
        2.1.2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横向传播机理分析
        2.1.3 牵引负荷高次谐波纵向传播机理分析
    2.2 高次谐波的危害及关键风险分析
    2.3 高次谐波在线综合监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所亭自用电滤波装置的谐波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
    3.1 高次谐波对低压自用电系统的影响分析
        3.1.1 基于实测数据的影响及量化分析
        3.1.2 基于仿真数据的影响及关键因素分析
    3.2 自用电负荷谐波阻抗的参数辨识
        3.2.1 低压自用电系统数学模型及电路模型
        3.2.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辨识方法
        3.2.3 谐波阻抗辨识参数的应用探讨
    3.3 低压滤波装置设计与内嵌式监测系统开发
        3.3.1 低压滤波装置的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3.3.2 基于二阶HPF的低压侧谐波抑制方案
        3.3.3 低压谐波抑制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3.3.4 内嵌式谐波监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3.4 案例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频谐振过电压识别方法
    4.1 动车组高压供电系统过电压特征
        4.1.1 机车过分相过电压
        4.1.2 工频过电压
        4.1.3 高频谐振过电压
        4.1.4 铁磁谐振过电压
    4.2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过电压信号辨识思路
        4.2.1 基因特征
        4.2.2 过电压灰度图像映射算法及特征提取
        4.2.3 特征选择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过电压信号辨识算法设计
        4.3.1 ShuffleNet网络架构
        4.3.2 数据集获取及数据预处理
    4.4 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
        4.4.1 模型训练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软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综合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关键技术
    5.2 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5.2.1 监测终端硬件架构
        5.2.2 电压采集模块的设计
        5.2.3 电流采集模块的设计
        5.2.4 主控核心STM32F407ZGT6 最小系统
        5.2.5 GPS+北斗定位模块
        5.2.6 SD卡存储模块设计
        5.2.7 监测终端硬件成品展示
    5.3 通信方案设计与实现
        5.3.1 DTU数据传输模块
        5.3.2 数据链路层的设计
    5.4 基于云平台概念的综合监测及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
        5.4.1 B/S架构
        5.4.2 云平台的开发与设计
        5.4.3 数据库设计
        5.4.4 Web云平台的发布与部署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内嵌式谐波监测装置程序源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器件选型方案论证
        2.2.1 单片机选型
        2.2.2 液晶屏选型
    2.3 无线通信技术
        2.3.1 几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2.3.2 WiFi技术简介
        2.3.3 蓝牙技术简介
    2.4 物联网系统平台方案论证
        2.4.1 阿里云平台
        2.4.2 腾讯云平台
        2.4.3 中国移动物联网平台OneNET
    2.5 物联网平台传输协议方案论证
        2.5.1 几种传输协议比较
        2.5.2 MQTT协议介绍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控器设计
        3.1.1 STM32 单片机
        3.1.2 STM32F103C8T6 的最小系统电路图
        3.1.3 STM32ADC介绍
    3.2 监控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2.1 按键输入开关电路设计
        3.2.2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3.2.3 光照强度采集电路设计
        3.2.4 电池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2.5 声音采集电路设计
        3.2.6 人体感应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7 烟雾采集电路设计
        3.2.8 天然气采集电路设计
    3.3 OLED液晶屏显示模块电路
    3.4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4.1 ESP8266WiFi模块介绍
        3.4.2 WiFi通信电路设计
        3.4.3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3.5 终端执行电路设计
        3.5.1 RGB灯电路设计
        3.5.2 继电器电路设计
        3.5.3 蜂鸣器电路设计
    3.6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7 系统硬件实物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终端主程序设计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1 按键输入开关程序设计
        4.2.2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3 光照和电池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4.2.4 声音等多种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OLED显示程序设计
    4.4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4.1 WiFi ESP8266 程序设计
        4.4.2 蓝牙HC-05 控制程序设计
    4.5 MQTT传输协议程序设计
    4.6 物联网控制台应用程序创建
        4.6.1 产品与设备创建
        4.6.2 数据流查看
        4.6.3 编辑监控界面
        4.6.4 设置触发器
    4.7 终端执行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调试与测试
    5.1 调试工具与系统安装
        5.1.1 硬件调试工具
        5.1.2 软件调试工具
        5.1.3 系统的安装
    5.2 设备接入测试
        5.2.1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5.2.2 设备接入蓝牙测试
    5.3 数据同步采集测试记录
        5.3.1 温湿度测试记录
        5.3.2 光照强度测试记录
        5.3.3 声音测试记录
        5.3.4 人体感应测试记录
        5.3.5 烟雾测试记录
        5.3.6 天然气测试记录
    5.4 客户端控制测试
        5.4.1 按钮测试
        5.4.2 RGB灯测试
        5.4.3 蜂鸣器测试与继电器测试
        5.4.4 触发器警报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
        2.1.1 谐振现象
        2.1.2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
        2.1.3 振弦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2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激振原理
        2.2.1 高压拨弦激振原理
        2.2.2 低压扫频激振原理
        2.2.3 激振方案的改进
    2.3 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1 信号采集系统驱动模块的方案设计
        2.3.2 信号采集系统主控模块的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激振电路设计
        3.1.2 模拟切换电路设计
        3.1.3 拾振电路设计
        3.1.4 驱动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选型与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2 实时时钟模块设计
        3.2.3 主控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3.2.4 显示模块设计
        3.2.5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2.6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2.7 其他辅助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信号采集系统外设的程序设计
        4.1.1 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程序设计
        4.1.2 单片机的启动
        4.1.3 RTC的初始化
        4.1.4 SD存储卡的程序设计
        4.1.5 OLED显示屏的程序设计
        4.1.6 无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
    4.2 改进型扫频方法的程序设计
        4.2.1 测量频率的方法
        4.2.2 改进型扫频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信号采集系统的调试分析
    5.1 Multisim软件仿真
        5.1.1 激振电路的仿真
        5.1.2 模拟切换电路的仿真
        5.1.3 拾振电路的仿真
    5.2 系统的总体调试
        5.2.1 PCB板的绘制
        5.2.2 系统的调试
    5.3 数据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
附录B 主控模块电路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2.1.1 主控芯片
        2.1.2 主控芯片的简介
        2.1.3 主控芯片的选择
    2.2 CAN总线
        2.2.1 CAN总线协议简介
        2.2.2 CAN总线物理层
        2.2.3 CAN总线的特点
    2.3 RS-232接口总线
        2.3.1 RS-232通讯协议简介
        2.3.2 RS-232物理层
        2.3.3 RS-232的特点
    2.4 RS-485接口总线
        2.4.1 RS-485通讯协议简介
        2.4.2 RS-485物理层
        2.4.3 RS-485的特点
    2.5 系统中总线的使用
        2.5.1 3种常用总线的对比
        2.5.2 系统总线的设计
    2.6 Modbus协议
        2.6.1 Modbus协议简介
        2.6.2 传输方式
    2.7 上位机软件介绍
        2.7.1 ECOM串口助手软件特色
        2.7.2 Modbus调试精灵
    2.8 系统总体设计
        2.8.1 系统功能流程
        2.8.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2.8.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简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介绍
    3.1 开发板简介
        3.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3.1.2 开发板的选择
    3.2 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3.3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电路分析
        3.3.1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
        3.3.2 时钟电路
        3.3.3 复位电路
        3.3.4 调式和下载电路
        3.3.5 启动存储器的选择电路
    3.4 电压采集模块电路分析
    3.5 CAN总线传输模块电路分析
        3.5.1 CAN的报文
        3.5.2 CAN协议帧的类型
        3.5.3 CAN通讯节点
        3.5.4 CAN总线电路分析
    3.6 RS-485接口总线传输模块电路分析
        3.6.1 RS-485接口总线硬件工作原理
        3.6.2 RS-485接口电路分析
    3.7 RS-232接口传输模块测试电路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程序设计
    4.1 程序的开发以及设计环境
        4.1.1 STM32开发方法
        4.1.2 ST-LINK/V2在线调试器
        4.1.3 程序开发软件
    4.2 程序总设计
        4.2.1 程序总体设计方案
        4.2.2 协议转换原理
        4.2.3 程序设计总体结构
    4.3 系统主程序设计
        4.3.1 顶层框架设计
        4.3.2 主程序流程
    4.4 电压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4.4.1 DMA简介
        4.4.2 配置DMA发送数据的方向
        4.4.3 配置DMA传输的数据
        4.4.4 配置DMA数据传输模式
        4.4.5 电压信号采集流程
    4.5 CAN总线数据传输子程序设计
        4.5.1 CAN的发送与接收流程
        4.5.2 CAN通讯模式设置
        4.5.3 CAN发送流程
        4.5.4 筛选器
        4.5.5 CAN接收流程
    4.6 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子程序设计
        4.6.1 下位机1数据传输流程
        4.6.2 Modbus RTU协议
        4.6.3 Modbus消息帧
        4.6.4 CRC错误检测
        4.6.5 信息查询
    4.7 RS-232测试模块子程序设计
        4.7.1 串口配置
        4.7.2 数据发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运行结果
    5.1 测试环境和工具
    5.2 测试流程设计
    5.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测试
        5.3.1 电压采集模块测试
        5.3.2 CAN总线传输模块测试
    5.4 系统整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半失能老人智能辅助护理装置智能两便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两便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护理床用两便装置
        1.2.2 轮椅车用两便装置
        1.2.3 专用两便装置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总体方案分析
    2.1 引言
    2.2 失能人群定义及设计需求分析
        2.2.1 失能人群定义
        2.2.2 失能人群特点及设计需求分析
    2.3 功能设计及性能指标确定
        2.3.1 功能设计
        2.3.2 性能指标确定
    2.4 驱动形式及能源供给
    2.5 总体方案设计
        2.5.1 智能两便系统设备方案设计
        2.5.2 整体布局
        2.5.3 主要功能机构方案的设计与选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结构设计分析
    3.1 引言
    3.2 两便处理装置结构设计
        3.2.1 框架结构设计
        3.2.2 塑料薄膜进给结构设计
        3.2.3 热封装置设计
        3.2.4 两便清洁元器件选型
    3.3 转运装置设计分析
    3.4 自主导航底盘设计分析
        3.4.1 全向移动机构设计分析
        3.4.2 底盘电动机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零部件分析与运动学分析
    4.1 引言
    4.2 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4.2.1 静力学分析基础
        4.2.2 框架结构静力学分析
    4.3 转运装置静力学分析
    4.4 全向移动平台动力学分析
        4.4.1 运动学模型建立基础
        4.4.2 运动学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测试
    5.1 引言
    5.2 硬件系统简介
        5.2.1 两便处理装置硬件设计
        5.2.2 自主导航底盘硬件系统设计
    5.3 两便处理装置控制设计
        5.3.1 两便处理装置工作流程及程序设计
        5.3.2 两便处理装置程序控制
    5.4 自主导航底盘控制设计
        5.4.1 全局多变量输入
        5.4.2 程序控制
    5.5 集便密封效果测试
        5.5.1 样机搭建及工作流程展示
        5.5.2 集便密封效果测试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 )发表论文
    2 )专利
    3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温湿度监测功能
        2.1.2 火灾报警功能
        2.1.3 防盗报警功能
        2.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
        2.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
        2.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
        2.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1 系统主控芯片选择
        3.1.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2.3 OLED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3.2.4 独立按键模块电路设计
        3.2.5 烟雾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6 红外防盗模块电路设计
        3.2.7 光线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8 雨量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9 风速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10 土壤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11 窗户、窗帘、浇灌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2.12 WiFi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2.13 温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2.14 声光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
        4.1.1 STM32程序开发环境
        4.1.2 STM32主程序流程设计
        4.1.3 STM32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4.2 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
    4.3 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4.4 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温湿度监测功能测试
        5.1.2 火灾报警功能测试
        5.1.3 防盗报警功能测试
        5.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5.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5.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5.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技术及方案设计
    2.1 智能微波开关简介
        2.1.1 微波技术简介
        2.1.2 智能微波开关工作原理和结构
        2.1.3 智能微波开关的控制和检测机制
    2.2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需求分析
        2.2.1 自动检测装置在工业现场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2.2.2 自动检测装置在出厂检测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2.3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2.3.1 自动检测装置监测网络结构
        2.3.2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总体设计
        2.3.3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3.1 电源模块设计
        3.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的功耗估计和模型建立
        3.1.2 +24V转+5V DC-DC电源设计
        3.1.3 +5V转+3.3V LDO电源设计
        3.1.4 +24V转+5VA isolate电源设计
    3.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模块设计
        3.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3.2.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3.3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3.3.1 RS-485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3.3.2 CAN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3.4 故障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3.4.1 IIC拓展I/O口电路
        3.4.2 继电器驱动电路
    3.5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5.1 数字量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3.5.2 数字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6 模拟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7 试上电检测电路设计
        3.7.1 上电信号与上电电源通路
        3.7.2 过电流检测支路
        3.7.3 过电压检测支路
    3.8 自动检测装置PCB设计
        3.8.1 主控制板PCB设计
        3.8.2 故障信号驱动板PCB设计
    3.9 智能微波开关上电工装夹具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检测装置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设计
    4.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规划
        4.1.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框架搭建
        4.1.2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主要任务
    4.2 各主要模块程序设计
        4.2.1 运行状态检查命令帧解析任务程序设计
        4.2.2 故障报警子程序设计
        4.2.3 1s定时任务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检测装置出厂检测软件设计
    5.1 TFT触摸液晶屏界面设计
        5.1.1 TFT触摸液晶屏功能需求与界面划分
        5.1.2 TFT触摸液晶屏模块选型与原理简介
        5.1.3 基于GPUmaker的界面设计
    5.2 出厂检测软件功能需求与任务划分
    5.3 智能微波开关通信规约简介
        5.3.1 物理层
        5.3.2 数据链路层
        5.3.3 应用层
    5.4 TFT触摸液晶屏细化规约设计
        5.4.1 物理层
        5.4.2 数据链路层
        5.4.3 应用层
    5.5 各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5.5.1 UART接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5.2 RS-485 接收中断服务程序
        5.5.3 TFT-LCD控制任务程序
        5.5.4 试上电检测控制程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检测装置测试与调试
    6.1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测试
        6.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测试与误差分析
        6.1.2 试上电检测电路测试
    6.2 自动检测装置软硬件联调
        6.2.1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6.2.2 出厂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μC/OS的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医用电疗法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目标与主要工作
        1.3.1 课题目标
        1.3.2 论文主要工作
2 系统总体方案
    2.1 系统总体结构
    2.2 系统硬件方案
    2.3 系统软件方案
3 硬件系统设计
    3.1 主控系统设计
        3.1.1 微控制器选型
        3.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1.3 存储电路设计
    3.2 交互系统设计
        3.2.1 屏幕选型
        3.2.2 串口屏电路设计
        3.2.3 语音提示电路设计
    3.3 电刺激电路设计
        3.3.1 输出波形概述
        3.3.2 调制电路设计
        3.3.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4 热疗电路设计
        3.4.1 加热器选型
        3.4.2 温度控制电路设计
        3.4.3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电源系统设计
        3.5.1 电源系统结构
        3.5.2 医用开关电源选型
        3.5.3 电源系统电路
4 系统控制算法
    4.1 温度控制算法
    4.2 温度传感器采集滤波
5 软件系统设计
    5.1 主控软件系统
        5.1.1 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5.1.2 μC/OS操作系统简介
        5.1.3 μC/OS-Ⅲ操作系统移植
    5.2 任务程序设计
        5.2.1 交互任务
        5.2.2 电刺激任务
        5.2.3 温控任务
        5.2.4 其他任务
        5.2.5 任务间通信
    5.3 屏幕系统开发
        5.3.1 屏幕界面开发
        5.3.2 屏幕软件开发
6 系统调试
    6.1 系统硬件调试
    6.2 系统功能调试
        6.2.1 屏幕功能调试
        6.2.2 电刺激功能调试
        6.2.3 温控功能调试
        6.2.4 综合测试
        6.2.5 电磁兼容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硬件电路原理图-PartA
附录B 硬件电路原理图-PartB
附录C 硬件电路原理图-Part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兼具GPS/北斗双模定位功能的远程温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加热服装的研究现状
        1.2.2 温度测量与温度控制技术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结构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设计需求分析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硬件设计方案
        2.3.1 硬件选型
        2.3.2 硬件整体设计
    2.4 软件设计方案
        2.4.1 软件模块的交互
        2.4.2 网络数据交换
    2.5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方案
    3.1 单片机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1.2 通讯电路
        3.1.3 MCU-JTAG电路
    3.2 双模定位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2.1 MC20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2.2 SIM卡电路
        3.2.3 电源电路
        3.2.4 串口通讯电路
        3.2.5 天线连接器电路
    3.3 温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 温度采集控制电路
        3.3.2 数据存储电路
        3.3.3 显示电路
        3.3.4 按键电路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方案
    4.1 可穿戴温度控制装置软件设计
        4.1.1 开发环境
        4.1.2 需求分析
        4.1.3 软件流程
        4.1.4 PID算法
    4.2 服务端软件
        4.2.1 开发环境
        4.2.2 需求分析
        4.2.3 软件框架
        4.2.4 交互流程
    4.3 远程控制终端软件
        4.3.1 开发环境
        4.3.2 需求分析
        4.3.3 应用界面
        4.3.4 交互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调试
    5.1 硬件基本功能测试
        5.1.1 温控功能调试
        5.1.2 定位功能调试
    5.2 服务器基本功能调试
        5.2.1 服务器接收功能调试
        5.2.2 服务器数据返回功能调试
    5.3 远程控制终端软件调试
        5.3.1 远程控制终端接收及显示功能调试
        5.3.2 远程控制终端指令发送功能调试
    5.4 可穿戴温度控制装置联网功能调试
        5.4.1 可穿戴温控装置状态信息发送功能调试
        5.4.2 可穿戴温控装置接收功能调试
    5.5 三者进行联合调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多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协调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下肢康复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分类
        1.2.2 下肢康复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1.2.3 下肢康复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
        1.2.4 下肢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下肢康复机器人整体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的医学基础和适用对象
        2.2.1 康复训练的医学基础
        2.2.2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的适用对象
    2.3 下肢康复机器人设计指标和安全策略
        2.3.1 安全设计要求
        2.3.2 功能设计要求
        2.3.3 舒适性要求
    2.4 下肢康复机器人设计方案
        2.4.1 移动车体模块
        2.4.2 升降起坐模块
        2.4.3 姿态转换模块
        2.4.4 下肢康复模块
        2.4.5 控制系统模块
        2.4.6 能源模块
    2.5 下肢康复机器人驱动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步态数据采集实验及数据处理
    3.1 引言
    3.2 人体下肢结构及运动步态分析
        3.2.1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
        3.2.2 人体下肢结构及关节自由度
        3.2.3 人体步行运动分析
    3.3 步态检测方法总结
        3.3.1 足印法
        3.3.2 基于影像拍摄法
        3.3.3 基于传感器感知的步态检测方法
    3.4 人体步态检测系统设计
        3.4.1 多连杆多传感器步态采集硬件搭建
        3.4.2 多连杆多传感器步态采集软件设计
    3.5 人体步态数据采集实验及数据处理
        3.5.1 Fourier拟合
        3.5.2 polynomial拟合
        3.5.3 Sum of Sine拟合
        3.5.4 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械腿运动学分析
        4.2.1 机器人下肢结构正运动学分析
        4.2.2 机器人腿部结构逆运动学分析
    4.3 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械腿动力学分析
        4.3.1 动力学分析方法选择
        4.3.2 拉格朗日方程描述
        4.3.3 动力学模型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
    4.4 机器人助行腿力矩仿真分析
        4.4.1 力矩仿真分析
        4.4.2 仿真结果
    4.5 康复机器人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4.5.1 PD控制器的设计
        4.5.2 PD控制算法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肢康复机器人协调控制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患者被动训练模式的协调控制
        5.2.1 患者被动训练模式控制策略
        5.2.2 患者被动训练模式协调控制方法
    5.3 患者主动训练模式的协调控制
        5.3.1 患者主动训练模式控制策略
        5.3.2 患者主动训练模式协调控制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下肢康复机器人协调控制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康复机器人样机
    6.3 康复机器人软件设计
        6.3.1 控制系统
        6.3.2 各模块独立设计界面
        6.3.3 交互界面
    6.4 关节电机控制实验
    6.5 患者主动模式下协调控制的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一种简单多功能单片机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牵引供电网高次谐波监测及评估系统开发[D]. 杨佳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红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张增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D]. 吴晨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半失能老人智能辅助护理装置智能两便系统的研究[D]. 闫书豪.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6]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D]. 黄晓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7]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孙钰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8]基于μC/OS的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研制[D]. 李泽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兼具GPS/北斗双模定位功能的远程温控系统设计[D]. 林彤.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10]多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协调控制算法研究[D]. 林专.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一种简单的多功能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