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与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

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与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

一、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单翔翔[1](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任雨琪[2](2021)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候选抗原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人类寄生虫病之一。对血吸虫病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依靠吡喹酮,其未来耐药性问题值得担忧,开发新药和研制安全高效的疫苗,是持续控制血吸虫病的方向之一。实验室前期利用i TRAQ蛋白组学技术对单性感染雌虫(SF)和两性感染雌虫(MF)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对其中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RNA干扰研究发现这些蛋白具有影响血吸虫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从中选取了SjTCTP、SjUL30、CAX72463、SjAnnexinA13,4个在MF中高表达的蛋白,以及1个在SF中高表达的SjLWR蛋白进行了免疫保护相关研究。1.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候选抗原的筛选扩增SjTCTP、SjUL30、CAX72463及SjLWR的编码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利用亲和层析法对蛋白进行纯化,其中,SjTCTP与SjLWR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SjUL30与CAX72463以包涵体蛋白形式表达。在动物免疫保护实验中,四个蛋白里SjTCTP诱导免疫保护效果最好,与ISA206佐剂组相比,SjTCTP诱导产生了38.76%(P<0.01)的减虫率,57.26%(P<0.01)的减卵率,32.41%(P<0.01)的每条雌虫减卵率。我们对筛选出的SjTCTP进行了免疫保护重复试验,与ISA206佐剂组相比,r SjTCTP本次诱导产生了44.7%(P<0.01)的减虫率、57.94%(P<0.01)的减卵率以及47.57%(P<0.01)的减孵化率,单个雌虫产卵率下降了43.16%。ELISA检测显示,r SjTCTP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其特异性抗体在首免后相当高。Ig G1和Ig G2a抗体亚型分析显示,Ig G1/Ig G2a的比值在免疫后第14d达到最高,然后缓慢下降,在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又出现轻微上升趋势。2.日本血吸虫TCTP表达受抑制及其免疫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初步分析实验室前期通过体内RNAi发现SjTCTP基因表达受抑制显着影响血吸虫的生长,生殖和发育能力,我们的r SjTCTP免疫保护试验也发现该蛋白免疫对宿主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功能,且免疫造成攻击感染的血吸虫繁殖能力和卵胚孵化能力的下降。本研究利用CBA法对SjTCTP表达干扰及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进行测定,发现SjTCTP干扰刺激组与NC干扰刺激组相比,细胞因子IFN-γ与IL-10显着升高。免疫组实验小鼠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L-10水平升高。另外,激光共聚焦发现,日本血吸虫TCTP表达受抑制对雌虫卵巢的发育和成熟有明显抑制作用。3.日本血吸虫Annexin A13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扩增日本血吸虫Annexin A1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预测其分子量大小为39.60KDa,等电点5.11,SjAnnexinA13不含有信号肽结构,也没有N-糖基化位点及O-糖基化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SjAnnexinA13,然后纯化获得其可溶性重组蛋白。动物免疫保护实验中,该重组蛋白与PBS组比较诱导了65.35%(P<0.01)的减虫率,与206组比,诱导产生48.24%(P<0.05)的减虫率,ELISA检测发现,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其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逐渐升高。4.SjTCTP和SjAnnexinA13的联合RNA干扰研究使用RNAi技术同时干扰宿主小鼠体内血吸虫SjTCTP和SjAnnexinA13基因的表达,与NC组比较来说,SjAnnexinA13和SjTCTP联合干扰组减虫率46.67%(P<0.01),SjAnnexinA13组减虫率26.67%(P<0.01)。综上所述,我们从4个蛋白中,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免疫保护候选抗原r SjTCTP,在两次免疫保护实验中,r SjTCTP均诱导BALB/c小鼠产生了较显着的免疫保护效果。对SjTCTP表达干扰及免疫后的宿主小鼠体内免疫反应分析发现,血吸虫SjTCTP表达受抑制引起宿主体内细胞因子IFN-γ与IL-10显着升高;r SjTCTP免疫则使宿主体内细胞因子IL-2、IL-10水平升高。

吕尚标,刘亦文,刘跃民,徐圣国,李宜锋,袁敏,何婷婷,林丹丹[3](2020)在《鄱阳湖区实施“麋鹿回家计划”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胡小康[4](2020)在《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和流行趋势。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探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预测高风险区分布,为疫情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中收集流行县(市、区)基本情况和人群、耕牛查病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分布、患病人数、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为主,获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分布存在点数据,并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运用R3.6.1软件的biomod2程序包建立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s,GLM)、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广义推进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等 1 0 种生态位模型,基于AUC值、Kappa统计量和TSS值等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精度,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构建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2005-201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数据中分别获取血吸虫病县级和村级分布存在点数据集,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对两套数据分别拟合模型并评价比较,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通过AUC值和TSS值筛选构建组合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2004年至2017年的疫情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防治工作持续进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2016年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四川2017年实现传播阻断,云南、江苏、湖北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4年实现传播控制,安徽、江西、湖南等3个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全国血吸虫病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84万余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足4万,累计下降超过95.54%。全国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结果显示,10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73.944,P<0.05;Kappa值,H=53.034,P<0.05;TSS 值,H=53.881,P<0.05)。其中 RF 模型性能最优(AUC 值 0.976±0.009、Kappa值为0.851±0.043、TSS值为0.851±0.043),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年平均降水量(AA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海拔高度(EL)、牛种群密度(DBP),累计百分比占92.01%。基于RF的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中低风险区占4.1%,高风险区面积占1.4%,主要分布在永胜县北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和中部、大理市中部和东南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部、弥渡县西北部以及祥云县和姚安县散在分布的局部地区。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基于县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结果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3.688,P<0.05;Kappa值,H=51.161,P<0.05;TSS值,H=51.789,P<0.05)。其中RF、GBM模型的性能较优,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气温年较差(BIO7)、年度植被指数(ANDVI)、湿润指数(IM)、年平均气温(AAT)、年平均降水量(AAP),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地区、湖北省东部、洞庭湖地区以及四川省中部、云南省中部地区,且风险区多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集性分布。基于村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9.816,P<0.05;Kappa值,H=65.002,P<0.05;TSS 值,H=66.018,P<0.05),以 GBM、RF、MARS、FDA、ANN这五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佳,AUC值大于0.9且TSS值在0.8以上,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年平均气温(AAT)、海拔高度(EL)、湿润指数(IM)、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BIO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最终选择基于村级数据集的组合生态位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分布区占全国面积的10.96%,其中低风险区占4.55%,中风险区占2.01%,高风险区占1.91%,很高风险区占2.48%。高风险区和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区。结论:从整体来看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水平,建模结果显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村级数据集结果优于县级数据集结果,气候类变量在建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组合模型结果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何军[5](2019)在《日本血吸虫皮肤钻穿相关蛋白SjCB2的性质及其检测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也是严重危害我国疫区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是三种主要的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病的感染始于其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组织进入血管。血吸虫尾蚴是感染宿主的唯一虫期。尾蚴从淡水螺中溢出后钻穿皮肤侵入宿主,侵入宿主后的尾蚴随即脱去尾部转变为童虫。宿主动物皮肤组织是保护动物的物理屏障,其组成复杂。哺乳动物皮肤由多层表皮及胞外真皮基质等组成。真皮和表皮沐浴在胞质蛋白之中,包括早期的免疫系统分子。血吸虫尾蚴通过降解宿主皮肤组织促进虫体侵入宿主。实验证实宿主皮肤屏障的降解主要由血吸虫尾蚴钻腺分泌的蛋白水解酶驱动,这些水解酶在尾蚴钻穿皮肤侵入宿主体内过程中扮演了关键作用,但其具体分子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血吸虫尾蚴感染宿主分子机制的理解对于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从而阻断其对宿主的感染至关重要。血吸虫尾蚴侵染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尾蚴分泌物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宿主速度远快于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推测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侵染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酶及其调控与其他血吸虫不同。本论文研究了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钻穿相关重要蛋白酶及其在尾蚴检测上的应用。本论文对日本血吸虫SjCst1(SjCst1,Cysteineprotease inhibitors from Schistosoma japonicum)和SjCB2(SjCB2,Cathpsin B Endopeptidase from Schistosoma japonicum)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分离纯化和性质的表征研究;探索了荧光探针分子Z-Arg-Arg-AMC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分泌物SjCB2的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SjCst1蛋白酶的制备及性质表征。本文构建了SjCst1-pET28a重组表达载体并成功实现表达,该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11 kDa。经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且该蛋白具有典型的木瓜蛋白酶抑制剂活性,能够成功抑制半胱氨酸水解酪蛋白,并且能够调节SjCB2蛋白水解二肽的能力。(2)SjCB2蛋白酶的制备及性质的表征。本文构建了SjCB2-pPICZαA重组质粒,将线性化的重组表达质粒SjCB2-pPICZαA导入到毕赤酵母X33中表达,获得分泌到胞外的SjCB2可溶性蛋白。经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SjCB2重组蛋白,利用SjCB2能够在C端按顺序的水解二肽的特性,研究了其水解特异性底物Z-Arg-Arg-AMC的效果,并探究其水解能力受孵化温度、pH、酶的浓度、孵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3)日本血吸虫尾蚴分泌物中SjCB2的荧光检测研究。选择阳性钉螺溢出大量日本血吸虫尾蚴,收集尾蚴的分泌物,利用荧光探针Z-Arg-Arg-AMC成功检测了尾蚴分泌物中的SjCB2蛋白,实现了对血吸虫尾蚴分泌物的初步检测。

张玲瑜[6](2019)在《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被称为“危害六生”,即危害生产、生活、生命、生长、生育、生趣。新中国成立前,受血吸虫肆虐严重的地方,常常出现村毁人亡、田地荒芜的残破景象,给城乡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江苏吴县到浙江嘉兴一带的地区灾害最为突出。位于该区域中心地带的昆山县更是全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面积最广、患者最多的县,甚至位列全国十大血吸虫流行最严重县之首。本文试图从昆山所藏的血防资料入手,对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展开分析,以期对卫生的现代化有所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状况,包括流行程度、流行原因以及危害,为第二章的防治工作作原因和原理上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讨论昆山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下如何开展血防工作,分析血防组织的建立过程,血防宣传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消灭钉螺、粪水管理、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讨论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具体分析血防宣传、灭螺、治疗、粪水管理以及巡回合作防治等血防措施对昆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破除迷信、麻痹思想、改善环境卫生、民众体质的增强与改进社会关系。并且,昆山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血防的地区,其取得的经验对于全国的血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是通过对昆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探讨,思考中国疾病防治与卫生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对全国的血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及实现昆山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黄帅钦[7](2018)在《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被生物控制的分子机制初步探究以及MIF细胞因子在湖北钉螺对日本血吸虫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5亿人感染血吸虫,还有78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7.79亿人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万人死于血吸虫病,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湖北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唯一的中间宿主,其在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湖北钉螺还可作为一种鱼类吸虫-外睾吸虫(Exorchissp.)的中间宿主,研究发现应用无害的外睾吸虫能够成功地在其媒介钉螺体内对血吸虫幼虫进行生物控制,即钉螺在先感染外睾吸虫之后可以拮抗再入侵的血吸虫幼虫,后进入钉螺体内的血吸虫幼虫发育全部不正常、受阻,并最终全部被杀死。本文首先对血吸虫病疫区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流域进行生物控制资源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2016年间共解剖野生鲶鱼494条,其中感染外睾吸虫的鲶鱼共有325条,总的感染率约为65.79%,总的平均感染强度为14.21条;在2012-2015年间共检查了 19528粒钉螺,其中外睾吸虫阳性钉螺总数为216粒,感染率约为1.11%,血吸虫阳性钉螺为12粒,感染率约为0.0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鄱阳湖区鲶鱼外睾吸虫感染率很高,湖北钉螺外睾吸虫的感染率也要远远高于血吸虫的感染率,表明外睾吸虫的资源较为丰富,不仅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未来生物控制方法的普及和实施提供支持。鉴于目前在湖北钉螺内在分子和细胞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极为匮乏,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唐崇惕教授和郭跃博士、上海兽医研究所的林矫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乔中东教授以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王升跃教授共同合作对四种不同感染情况的湖北钉螺转录组进行测序以及差异表达谱进行分析,我们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可能在生物控制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例如MIF(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和TRX(Thioredoxin,硫氧还蛋白)等;通过数据分析、文献查阅和实验验证,并结合生物控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表型,我们确定了本文中所重点研究的目标分子湖北钉螺MIF,即OhMIF。MIF是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宿主抵抗外来微生物和病原入侵以及免疫细胞促炎症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在本文中,我们根据钉螺转录组中得到的湖北钉螺MIF(OhMIF)全长cDNA序列,成功地从钉螺体内对OhMIF进行了克隆,接下来我们利用点突变以及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对重组OhMIF蛋白(rOhMIF)和其突变体OhMIFP2G重组蛋白(rOhMIFP2G)分别进行了表达和纯化,并对其互变异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rOhMIF呈现出依赖于第二位脯氨酸(Pro2)的D-多巴胺互变异构酶活性,并且该酶活性能够被哺乳动物MIF特异性抑制剂ISO-1所抑制,表明该结合位点是保守的;除此之外,我们又分别对rOhMIF和rHsMIF(人类MIF重组蛋白)的D-多巴胺互变异构酶活性的动力学常数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出rOhMIF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催化效率要均低于rHsMIF;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证实rOhMIF还呈现出利用DTT作为还原剂来还原胰岛素的氧化还原酶活性,而哺乳动物MIF则是利用GSH作为还原剂;而且,我们还通过体外注射实验证实rOhMIF和其突变体rOhMIFP2G均能够促进ERK1/2的磷酸化和活化,表明rOhMIF的互变异构酶活性对于该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必需的。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证实OhMIF在钉螺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钉螺血淋巴细胞中定位在细胞质;同时我们还发现当钉螺感染血吸虫之后,OhMIF的表达量有着明显的上调,表明其在钉螺对于血吸虫入侵进行免疫防御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探究OhMIF在钉螺免疫系统中的功能,我们首先根据细胞体积和细胞颗粒密度对钉螺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并采用体外喂食法对OhMIF在钉螺体内的表达量进行敲低;实验结果显示OhMIF敲低之后能够显着地降低吞噬性血淋巴细胞在总的循环性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同时较大体积以及较高颗粒密度血淋巴细胞的比例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表明OhMIF在血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实验证实OhMIF能够有效地促进吞噬性血淋巴细胞向着血吸虫感染部位进行迁移。由于我们从上述四种不同钉螺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和差异表达分析中只是拿到了很少一部分数据,为了以后能够更好、更加深入地进行后续的研究,接下来我们又采用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生物控制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共得到了 46162条独立的湖北钉螺unigene,利用iTRAQ技术共鉴定到了 3811个蛋白,分别对得到的基因和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和注释分析,并以此作为数据库,对四种不同感染情况钉螺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鉴定,然后针对其中我们比较感兴趣的两组差异蛋白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即Common组(146个)和Only组(195个),经过功能分类与注释分析,找到了一些可能在钉螺免疫防御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蛋白。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利用外睾吸虫在钉螺体内对血吸虫进行生物控制的表型、四种不同感染情况钉螺转录组测序和差异表达分析以及MIF的研究进展和功能综述,进而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目标分子-OhMIF。接着我们又对OhMIF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活性的测定和分析,发现OhMIF在不同吸虫感染情况钉螺体内以及不同时间血吸虫感染钉螺体内的表达量均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又通过实验证实OhMIF在钉螺对于血吸虫先天性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以后更广泛、全面地探究该生物控制过程的内在机制,我们还通过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相结合的方式鉴定出了一些可能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差异表达分子。本文是首次对湖北钉螺免疫相关分子进行功能性的探究,相信本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或许可为以后钉螺中其它关键分子的研究提供模板,本文中的内容也将会有助于更进一步地探究和理解宿主与寄生虫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这些方面研究的信息和材料尚且不足,很多的实验研究仍处于早期的探讨摸索阶段,难免会存在许多不足和短缺之处,我们今后会更加仔细、全面地对钉螺的免疫防御系统展开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地了解钉螺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血吸虫在钉螺体内的生物控制提供更加详细的科学依据。

陈登,闻礼永[8](2017)在《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本文对我国长江流域钉螺的起源、分布和扩散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及其对消灭血吸虫病的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曹云超[9](2017)在《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日本血吸虫生物控制资源调查及硫氧还蛋白(TRP14)在不同处理钉螺体内的分布情况》文中提出本论文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鄱阳湖九江市星子县区血吸虫生物防控资源的调查作者在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采集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和外睾吸虫终末宿主鲶鱼(Parasilurus asotus),带回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寄生虫动物研究室进行血吸虫生物控制的资源调查。使用光照尾蚴逸出法检查湖北钉螺的吸虫类幼虫感染情况,发现:在采集回来的9768颗钉螺中,共检查出有感染的阳性钉螺676颗,其中外睾吸虫阳性钉螺有501颗,占总的钉螺数目的5.12%;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有175颗,占总的钉螺数目的1.79%。进一步分析阳性钉螺的构成,发现外睾吸虫阳性钉螺占总发现阳性钉螺的74.11%,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占阳性钉螺总数的25.89%,外睾吸虫阳性钉螺的数目远远超过血吸虫。根据唐崇惕等(2008-2014)报道,外睾吸虫可以作为日本血吸虫生物控治的材料,调查结果显示外睾吸虫资源丰富,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便利。令人担忧的是在调查结果中,感染有日本血吸虫的湖北钉螺的数目仍然很高,预示着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几率也会很高,血吸虫病的防控力度有待加强,在现有的药物防控的方法之外,可应用资源丰富的外睾吸虫进行生物防控。外睾吸虫(Exorchisspp.)是寄生在鲶鱼肠道中的一类小型吸虫,作者通过剖检鲶鱼肠道,在采集的103条鲶鱼中,发现感染有外睾吸虫的有79条(74.11%)。实验中共收集到成虫684条,鲶鱼的平均感染强度为8.66条,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鄱阳湖区鲶鱼外睾吸虫感染率很高,可以为血吸虫生物控制提供丰富资源。第二部分: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Related Protein of 14 KDa,OhTRP14)在不同处理的湖北钉螺中分布的观察作者在本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首先通过免疫组化手段和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 Time PCR,RT-PCR)观察了 OhTRP14蛋白在湖北钉螺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发现OhTRP14蛋白主要在钉螺的消化道分布最为集中,其次是在消化腺中分布较多,在腹足部分也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体腔附近,肌肉部分的分布很少。运用点突变技术使TRP14蛋白活性位点-Cys-Pro-Asp-Cys-中第一个半胱氨酸(Cys,C)突变为丝氨酸(Ser,S),发现突变之后的TRP14蛋白催化胰岛素双链降解的活性丧失,不能继续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基因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载体并处理生长状态良好的阴性钉螺,在第四天发现钉螺体内TRP14mRNA水平最低,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显示,在第四天钉螺血淋巴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最高;通过免疫荧光定位方法检测到TRP14蛋白在血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以上结果说明TRP14蛋白参与了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之后,作者通过免疫组化,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测定ROS的方法,分别对血吸虫感染不同时期钉螺和外睾吸虫钉螺以及双重感染不同时期的钉螺进行分析,发现血吸虫感染后,钉螺组织TRP14分布没有变化,但是mRNA水平升高,TRP14蛋白表达量增加,ROS水平升高,说明寄生虫的感染可以引起宿主氧化还原状态的升高。通过观察外睾吸虫感染的湖北钉螺、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时间湖北钉螺以及双重感染的湖北钉螺,发现外睾吸虫阳性钉螺引起宿主的氧化还原反应变化最为强烈,其次是双重感染的阳性钉螺,血吸虫引起的相对较低,推测可能是较高的氧化压力促使了日本血吸虫的发育终止,并且使其体内所有结构解体。我们通过对外睾吸虫阳性钉螺进行RNAi处理,然后用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感染,结果发现日本血吸虫胞蚴依然不能正常发育,猜测可能是外睾吸虫幼虫刺激钉螺分泌的其他物质导致了血吸虫幼虫的死亡。

万心[10](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二、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2)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候选抗原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血吸虫研究概述
        1.1.1 血吸虫的分类及生活史
        1.1.2 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
        1.1.3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1.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吸虫
    1.2 RNA干扰技术
        1.2.1 RNA干扰技术概述
        1.2.2 RNA干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血吸虫生殖发育相关蛋白
        1.3.1 TCTP
        1.3.2 AnnexinA13
        1.3.3 LWR
        1.3.4 UL30
        1.3.5 CAX72463
    1.4 实验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候选抗原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主要试验器材
        2.2.3 主要试验试剂
        2.2.4 基础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日本血吸虫虫体的收集
        2.3.2 日本血吸虫SjTCTP、SjUL30、CAX72463、SjLWR的克隆
        2.3.3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2.3.4 融合表达蛋白的纯化
        2.3.5 融合表达蛋白的动物免疫保护实验
    2.4 实验结果
        2.4.1 日本血吸虫SjTCTP、SjUL30、CAX72463、SjLWR基因克隆
        2.4.2 日本血吸虫SjTCTP、SjUL30、CAX72463、SjLWR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4.3 免疫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
        2.4.4 融合表达蛋白的动物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2.5 讨论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TCTP表达受抑制及其免疫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初步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主要试验器材
        3.2.3 主要试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SjTCTP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3.3.2 SjTCTP基因的RNA干扰试验
        3.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3.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jTCTP表达受抑制虫体
    3.4 实验结果
        3.4.1 SjTCT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长期干扰对虫体SjTCTP转录水平的影响
        3.4.3 rSjTCTP免疫和SjTCTP表达受抑制后宿主细胞因子水平
        3.4.4 SjTCTP基因表达受抑制对虫体生殖系统结构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AnnexinA13 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主要试验器材
        4.2.3 主要试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SjAnnexinA13 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4.3.2 SjAnnexinA13 基因的克隆
        4.3.3 重组质粒pET-28a-SjAnnexinA13 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4.3.4 rSjAnnexinA13 融合表达蛋白的动物保护实验
    4.4 实验结果
        4.4.1 SjAnnexinA13 基因的克隆
        4.4.2 SjAnnexinA1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3 SjAnnexinA13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4.4 rSjAnnexinA13 免疫小鼠后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4.4.5 融合表达蛋白rSjAnnexinA13 的动物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4.5 讨论
第五章 SjTCTP和 SjAnnexinA13 的联合RNA干扰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生物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SjTCTP和 SjAnnexinA13 基因的联合RNA干扰研究
    5.4 实验结果
        5.4.1 联合干扰对虫体、虫卵及虫卵孵化的影响
        5.4.2 激光共聚焦观察联合基因RNA干扰后的效果
    5.5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2 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相关研究
    1.3 生态位模型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指标
    1.3 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特征
    2.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变化趋势
    2.3 全国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变化趋势
    2.4 全国耕牛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探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 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2.2 单一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组合模型结果比较
    2.5 全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5)日本血吸虫皮肤钻穿相关蛋白SjCB2的性质及其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血吸虫病概述
        1.1.1 血吸虫病的种类与我国疫情分布
        1.1.2 日本血吸虫简介
        1.1.3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与措施
        1.1.4 血吸虫病检测方法概述
    1.2 荧光检测简介
    1.3 Cystatin(Cst)简介
        1.3.1 Cst的种类和结构
        1.3.2 SjCst1 的简介
    1.4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简介
        1.4.1 组织蛋白酶的分类与功能
        1.4.2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肽链内切酶简介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j CST1)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菌株
        2.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见附录Ⅱ)
        2.2.4 实验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SjCst1 基因的合成
        2.3.2 重组质粒的提取
        2.3.3 重组质粒的转化
        2.3.4 SjCst1 蛋白的小量表达
        2.3.5 SjCst1 蛋白的大量表达及Ni~(2+)预装柱初步纯化
        2.3.6 SjCst1 蛋白的进一步纯化
        2.3.7 SjCst1 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2.4 实验结果
        2.4.1 SjCst1 基因的合成
        2.4.2 SjCst1 小量表达结果
        2.4.3 SjCst1 蛋白初步纯化结果
        2.4.4 SjCst1 重组蛋白的进一步纯化
        2.4.5日本血吸虫SjCst1 蛋白酶活性检测实验
        2.4.6 SjCst1 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肽链内切酶(SjCB2)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及载体
        3.2.2 实验主要仪器(见附录Ⅱ)
        3.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SjCB2 基因的合成
        3.3.2 重组SjCB2-pPICZαA质粒提取
        3.3.3 SjCB2-pPICZαA转化大肠杆菌BL21 宿主菌
        3.3.4 重组SjCB2 蛋白的小量表达
        3.3.5 SjCB2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和纯化
        3.3.6 SjCB2 蛋白切割特异性底物实验
        3.3.7 SjCB2 蛋白性质表征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SjCB2 基因的合成
        3.4.2 PCR检测结果
        3.4.3 SjCB2 蛋白小量表达
        3.4.4 SjCB2 蛋白大量表达
        3.4.5 SjCB2 蛋白大量表达后纯化结果
        3.4.6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结果
        3.4.7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pH的优化结果
        3.4.8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最大浓度的结果
        3.4.9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最适时间优化结果
        3.4.10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线性关系
        3.4.11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时SjCys1 对其的影响
        3.4.12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孵化时间的优化
        3.4.13 探针检测SjCB2 蛋白孵化温度的优化
    3.5 讨论与小结
        3.5.1 SjCB2-pPICZαA载体质粒的构建
        3.5.2 SjCB2 重组蛋白的糖基化问题
        3.5.3 SjCB2 重组蛋白的性质和表征
第4章 日本血吸虫尾蚴分泌物的荧光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见附录Ⅱ)
        4.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尾蚴的获取实验
        4.3.2 尾蚴分泌物的获取实验
        4.3.3 荧光探针检测尾蚴分泌物实验
        4.3.4 荧光探针检测尾蚴分泌物能力与pH的关系
        4.3.5 荧光探针检测尾蚴分泌物最适孵化时间的测定
        4.3.6 荧光探针检测尾蚴分泌物最适孵化温度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荧光探针检测血吸虫尾蚴分泌物的结果
        4.4.2 荧光探针检测血吸虫尾蚴分泌物pH的优化结果
        4.4.3 荧光探针检测血吸虫尾蚴分泌物孵化时间的优化
        4.4.4 荧光探针检测血吸虫尾蚴分泌物孵化温度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Ⅱ 主要仪器
附录Ⅲ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资料利用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处
第一章 建国初期昆山血吸虫病的流行
    一、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与流行
    二、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
    三、昆山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二章 建国以来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
    一、血防组织的建立
    二、血防的宣传与动员
    三、消灭钉螺与粪、水管理
    四、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
第三章 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
    一、血防宣传与迷信、麻痹思想的破除
    二、灭螺、“两管”与卫生环境的改善
    三、血吸虫病治疗与民众体质的增强
    四、巡回合作防治与社会关系的改进
结语 血吸虫病防治与中国卫生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被生物控制的分子机制初步探究以及MIF细胞因子在湖北钉螺对日本血吸虫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血吸虫病与血吸虫
    1.2 日本血吸虫
        1.2.1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1.2.2 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结构
        1.2.3 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
        1.2.4 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治情况
    1.3 湖北钉螺
        1.3.1 湖北钉螺的分布及分类
        1.3.2 湖北钉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1.4 外睾吸虫及其生活史
    1.5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生物控制
    1.6 转录组比较分析湖北钉螺MIF (OhMIF)的差异表达
    1.7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研究进展
        1.7.1 MIF的发现
        1.7.2 MIF的结构
        1.7.3 MIF的生物学功能
    1.8 立题背景及依据
第二章 鄱阳湖区生物控制资源初步调查及湖北钉螺MIF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2.1 实验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鄱阳湖区野生鲶鱼外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与统计
        2.3.2 鄱阳湖区钉螺外睾吸虫及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与统计
        2.3.3 OhMIF在四种不同感染情况钉螺中表达情况的验证
        2.3.4 OhMIF的编码序列及理化性质分析
        2.3.5 OhMIF多重序列比对及分析
        2.3.6 OhMIF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2.3.7 OhMIF的结构预测及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湖北钉螺MIF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的检测与分析
    3.1 实验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湖北钉螺总RNA的提取
        3.3.2 OhMIF基因的克隆以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 OhMIF基因的原核诱导表达、纯化及浓缩
        3.3.4 重组OhMIF蛋白多巴胺互变异构酶活性初步测定
        3.3.5 氨基酸位点特异性突变
        3.3.6 N端脯氨酸对于重组OhMIF多巴胺互变异构酶活性是必需的
        3.3.7 ISO-1可有效地抑制重组OhMIF多巴胺互变异构酶的活性
        3.3.8 重组OhMIF多巴胺互变异构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3.3.9 重组OhMIF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检测
        3.3.10 OhMIF抗血清的制备与纯化
        3.3.11 互变异构酶活性对于OhMIF促进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并不是必需的
    3.4 讨论
第四章 MIF细胞因子在湖北钉螺对日本血吸虫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hMIF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变化
        4.3.2 OhMIF在湖北钉螺体内的组织分布
        4.3.3 OhMIF在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
        4.3.4 dsRNA介导的OhMIF表达水平的敲低
        4.3.4.1 OhMIF dsRNA的合成
        4.3.4.2 OhMIF表达水平的敲低及检测
        4.3.5 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鉴定与分类
        4.3.5.1 基于血淋巴细胞的体积进行分类
        4.3.5.2 基于血淋巴细胞的颗粒密度进行分类
        4.3.6 敲低OhMIF表达水平能明显减少吞噬性血淋巴细胞的比例
        4.3.7 OhMIF在血淋巴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3.8 OhMIF能够促进血淋巴细胞对日本血吸虫抗原的迁移和附着
        4.3.8.1 OhMIF在湖北钉螺体内能够促进血淋巴细胞向血吸虫感染部位的迁移
        4.3.8.2 OhMIF能够在体外促进血淋巴细胞向血吸虫抗原的迁移和附着
    4.4 讨论
第五章 湖北钉螺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相结合鉴定生物控制血吸虫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分子
    5.1 实验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阴性湖北钉螺转录组分析
        5.3.1.1 湖北钉螺原始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5.3.1.2 转录组数据的从头组装
        5.3.1.3 转录组数据基因注释信息统计
        5.3.1.4 转录组数据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5.3.2 四种不同感染况钉螺全蛋白的完整性鉴定
        5.3.3 利用iTRAQ技术对钉螺蛋白质组的测定与质量评估
        5.3.3.1 肽段匹配误差分布
        5.3.3.2 钉螺蛋白质鉴定的基本信息
        5.3.4 iTRAQ蛋白质组学全谱分析
        5.3.4.1 GO功能分类注释分析
        5.3.4.2 KOG功能注释分类分析
        5.3.4.3 KEGG注释通路分类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
        5.3.5.1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
        5.3.5.2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注释分析
    5.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钉螺的起源和迁徙史
    1.1 钉螺的起源
    1.2 钉螺的迁徙史
2 钉螺分布的时空变化
    2.1 钉螺分布的时间变化
    2.2 钉螺分布的空间变化
        2.2.1 钉螺在不同流行程度地区的分布变化
        2.2.2 钉螺在不同类型流行区的分布变化
3 钉螺扩散的时空变化
    3.1 钉螺扩散的时间变化
    3.2 钉螺扩散的空间变化
4 展望

(9)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日本血吸虫生物控制资源调查及硫氧还蛋白(TRP14)在不同处理钉螺体内的分布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鄱阳湖血吸虫疫区湖北钉螺感染情况的调查以及鲶鱼感染外睾吸虫情况的调查
    1.1 前言
        1.1.1 血吸虫病与日本血吸虫
        1.1.2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1.1.3 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的趋势和主要的防治策略
        1.1.4 外睾吸虫及其生活史
        1.1.5 湖北钉螺分类及分布
        1.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材料来源和方法
        1.2.1 材料来源
        1.2.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和结论
        1.3.1 湖北钉螺的寄生虫感染率
        1.3.2 鲶鱼的外睾吸虫感染率
        1.3.3 实验结论
第二章 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Related Protein of 14KDa,TRP14)在不同处理的湖北钉螺体内的观察
    2.1 前言
        2.1.1 自由基及其产生
        2.1.2 硫氧还蛋白
        2.1.3 硫氧还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2.1.4 TRP14蛋白的研究
        2.1.5 日本血吸虫的生物控制
        2.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结论
        2.3.1 OhTRP14蛋白的序列比对及分析
        2.3.1.1 TRP14蛋白三维分子结构模型的比较
        2.3.1.2 不同物种之间TRP14蛋白的一级结构的比对
        2.3.1.3 TRP14蛋白的进化树分析
        2.3.2 TRP14蛋白阴性钉螺体内的分布
        2.3.2.1 阴性钉螺TRP14蛋白的免疫组化
        2.3.2.2 钉螺各个组织的荧光定量PCR
        2.3.2.3 TRP14蛋白在钉螺血淋巴细胞中的定位
        2.3.2.4 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验证
        2.3.3 重组OhTRP14氧化还原酶活性测定及分析
        2.3.3.1 OhTRP14点突变质粒的构建
        2.3.3.2 OhTRP14点突变质粒的测序
        2.3.3.3 AOhTRP14表达和纯化
        2.3.3.4 TRP14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3.4 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不同时期OhTRP14表达情况
        2.3.4.1 血吸虫毛蚴侵染湖北钉螺cDNA模板的制备
        2.3.4.2 血吸虫毛蚴侵染钉螺不同时间螺体TRP14 mRNA表达情况
        2.3.4.3 血吸虫毛蚴侵染钉螺不同时间的全蛋白免疫印迹
        2.3.4.4 不同时期血吸虫阳性钉螺的免疫组化
        2.3.4.5 血吸虫感染后不同时间钉螺血淋巴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
        2.3.5 不同吸虫处理的钉螺TRP14蛋白的分布
        2.3.5.1 不同吸虫感染后钉螺TRP14基因表达情况
        2.3.5.2 不同吸虫感染后钉螺TRP14的蛋白含量
        2.3.5.3 不同吸虫感染后钉螺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
        2.3.6 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血吸虫后钉螺血淋巴细胞氧化还原状态
        2.3.6.1 外睾吸虫阳性钉螺感染血吸虫后TRP14基因的表达量
        2.3.6.2 外睾吸虫阳性钉螺感染血吸虫后TRP14蛋白的表达量
        2.3.6.3 外睾吸虫阳性钉螺感染血吸虫后血淋巴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
        2.3.7 湖北钉螺TRP14基因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实验
        2.3.7.1 OhTRP14干扰载体的构建
        2.3.7.2 OhTRP14-LA440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2.3.7.3 RT-PCR检测OhTRP14 RNAi
        2.3.7.4 RNAi处理后不同时间TRP14蛋白免疫印迹
        2.3.7.5 RNAi处理后不同时间TRP14蛋白在钉螺体内的表达量
        2.3.7.6 TRP14基因被干扰后钉螺血淋巴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
        2.3.8 OhTRP14 RNAi处理后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情况
    2.4 讨论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四、流行史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一、政府“缺位”
        二、医疗界无奈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一、调查摸底
        二、制定规划
        三、全面防治
        四、巩固成果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二、解病人之所难
        三、吃苦耐劳
        四、把病人当亲人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候选抗原的筛选[D]. 任雨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鄱阳湖区实施“麋鹿回家计划”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调查[J]. 吕尚标,刘亦文,刘跃民,徐圣国,李宜锋,袁敏,何婷婷,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5)
  • [4]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D]. 胡小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日本血吸虫皮肤钻穿相关蛋白SjCB2的性质及其检测研究[D]. 何军.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D]. 张玲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被生物控制的分子机制初步探究以及MIF细胞因子在湖北钉螺对日本血吸虫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 黄帅钦. 厦门大学, 2018(08)
  • [8]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J]. 陈登,闻礼永.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6)
  • [9]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日本血吸虫生物控制资源调查及硫氧还蛋白(TRP14)在不同处理钉螺体内的分布情况[D]. 曹云超. 厦门大学, 2017(07)
  • [10]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与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