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临床特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临床特征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宁[1](2021)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治愈率最高的一种亚型,预后良好,但往往早期死亡率高。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描述初诊早期死亡的APL患者临床特点并分析医学干预相关影响,探索早期死亡原因及潜在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诊APL住院患者共计146例,分为早期死亡组(ED)和非早期死亡组(NED);2、记录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距就诊时间、是否存在基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初诊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入院时是否存在DIC、入院至诱导过程中白细胞峰值及达峰时间、白细胞≥10×109/L累计时间、血小板<20×109/L累计时间、PT延长≥3s和(或)APTT延长≥10s累计时间、纤维蛋白原谷值及<1.5g/L累计时间)、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类型、附加染色体核型、医学干预措施(包括入院至开始诱导治疗时间、诱导过程中是否使用细胞毒类药物、细胞毒药物类型、蒽环类药物使用总量及单位体表面积用量、诱导治疗后粒缺累计时间、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输注量及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3、分析早期死亡患者临床特点,探讨死亡原因;4、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146例初治APL患者早期死亡率为11.64%(17/146),ED组中位年龄43.53岁(13岁~77岁),男:女=11:6,死亡原因包括:脑出血7例(41.18%),肺出血1例(5.89%),重症肺炎5例(29.41%),血流感染1例(5.89%),分化综合征2例(11.76%),急性左心衰1例(5.89%)。其中脑出血是APL早期死亡最主要原因。2、单因素分析提示ED组与NED组在初诊时WBC≥10×109/L、PLT及LDH水平、入院时是否存在DIC、白细胞峰值及达峰时间、PT延长≥3s和(或)APTT延长≥10s累计时间、血浆输注量、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提示WBC≥10×109/L、高WBC峰值、高LDH是APL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院2017-2019年初诊APL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为11.64%,脑出血为最主要死亡原因;WBC≥10×109/L、高WBC峰值及高LDH是APL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江梅[2](2021)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收集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住院的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212例,分析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2.分析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变异型APL中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并探讨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3.采用细胞学和动物实验研究CPSF6-RA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为研究药物筛选提供模型。方法:1.收集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住院的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21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信号模式特点、染色体核型特点、伴FLT3-ITD突变情况等临床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根据免疫表型分为跨系表达组与无跨系表达组,根据FISH荧光信号模式分为典型融合信号模式组与复杂信号模式组,根据染色体核型特点分为单独t(15;17)组与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包括非典型易位、伴其它染色体异常以及复杂染色体易位),根据伴FLT3-ITD突变情况分为突变阳性组以及突变阴性组,采用Graph Padprism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探讨各组与APL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的相互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以分析发现的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3例变异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髓系白血病16种融合基因筛查,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融合基因均阴性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fuse软件分析转录组数据中的基因融合序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具有明确病理意义的融合基因,并总结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3.将包装有CPSF6-RARG的慢病毒感染APL细胞系NB4细胞,验证CPSF6-RARG对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影响。在小鼠前体细胞32Dcl-3细胞表达CPSF6-RARG,分析CPSF6-RARG对32Dcl-3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影响;在P53缺失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过表达CPSF6-RARG,然后移植相同品系的小鼠,等小鼠发病后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流式细胞分析、PCR技术和WB技术等分析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结果:1.212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关系212例初诊的APL患者中,男性111例,女性101例,男:女为1.10:1,中位年龄为43岁(3-87岁),免疫分型组共191例患者,跨系表达组29例,占15.18%,其中,CD2阳性患者为16例,占跨系表达组的55.17%,占免疫分型组的8.38%。跨系表达组患者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P<0.0001)、凝血酶原时间(PT,P=0.03)、NCCN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比例(P=0.0009),均显着增高,且与FLT3-ITD突变明显相关(P=0.004),两组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无明显差异,且与FISH荧光信号模式,染色体核型特点不相关。FISH荧光信号模式组共179例患者,典型融合信号模式组患者为159例,占88.83%,复杂信号模式组患者为20例,占11.17%,复杂信号模式组患者与其染色体核型特点明显相关(P=0.02),两组患者的年龄、WBC、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是否伴FLT3-ITD突变以及NCCN预后分层不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组共113例患者,其中,单独t(15;17)组患者80例,占70.80%,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包括非典型易位、伴其它染色体异常以及复杂染色体易位)患者33例,占29.20%,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患者与其复杂信号模式明显相关(P=0.02),两组患者的年龄、WBC、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是否伴FLT3-ITD突变以及NCCN预后分层不相关。是否伴FLT3-ITD突变组患者65例,其中突变阳性17例,占26.15%,突变阴性48例,占73.85%。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初诊WBC计数(P=0.0004)、NCCN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比例(P<0.0001),均显着增高,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明显相关(P=0.004),两组患者的年龄、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FISH荧光信号模式,染色体核型特点不相关。2.3例变异型APL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等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但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为阴性,RT-PCR检测16种髓系融合基因发现,患者1为STAT5b-RARA阳性,其余融合基因均阴性,而患者2和患者3筛查AML16种融合基因均阴性。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现患者2和患者3分别携带病理意义明确的罕见型融合基因CPSF6-RARG和NUP98-RARG。患者1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无效,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治疗后获完全缓解,之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和患者3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以及标准的AML 3+7化疗方案无效。患者2经改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HHT+A-arc)化疗方案有效,处于持续缓解状态。患者3治疗无效死于脑出血。3.成功构建CPSF6-RARG慢病毒表达质粒,通过感染NB4细胞发现CPSF6-RARG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进一步实验发现,在NB4细胞中过表达RARG和CPSF6-RARG都可以抑制ATRA诱导的CD11b表达。在32Dcl-3细胞过表达CPSF6-RARG以及RARG可以明显抑制IL3剥夺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并可以抑制IL3剥夺诱导的细胞凋亡,但是在IL3存在的情况下对32Dcl-3细胞生长没有影响。另外,过表达CPSF6-RARG以及RARG可以明显抑制G-CSF诱导的32Dcl-3细胞分化。在P53缺失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过表达CPSF6-RARG可导致小鼠发生白血病特征,通过PCR能够检测到发病小鼠骨髓细胞表达CPSF6-RARG,同时存在P53缺失,而在小鼠胸腺中同样可以看到P53缺失,但是没有CPSF6-RARG的基因。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显示小鼠骨髓细胞中存在CPSF6-RARG融合蛋白,但是在小鼠胸腺以及对照小鼠中未见CPSF6-RARG融合蛋白的表达。细胞形态学分析显示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类似于髓系前体细胞特征,流式细胞分析发现该类细胞主要表达CD34、Sca-1、CD117、部分表达Gr-1,不表达CD3、CD19、B220等B和T淋巴细胞抗原。表明在P53缺失的情况下CPSF6-RARG可导致小鼠发生AML。结论:1.APL免疫表型可出现跨系表达、主要以淋系CD2为主,跨系表达与患者初诊WBC、PT、NCCN预后分层、FLT3-ITD突变明显相关。AP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和FISH信号模式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无明显相关性。FLT3-ITD突变阳性与患者初诊WBC、NCCN预后分层,免疫表型特点明显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2.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变异型APL临床表型,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以及免疫学特征等和PML/RARA所致APL高度相似,但其发病机制不同,对ATRA和ATO治疗的敏感性以及预后也不相同。应用转录组测序可准确分析患者中可能存在的少见型融合基因,为APL进一步分型和精准治疗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3.过表达RARG和CPSF6-RARG可以抑制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抑制IL3剥夺导致的32Dcl-3细胞生长抑制、凋亡以及抑制G-CSF诱导32Dcl-3细胞分化成熟作用。同时表达CPSF6-RARG联合P53缺失可导致小鼠出现AML表型。

朱慧敏[3](2021)在《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6例妊娠期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并展开讨论。结果(1)发病率: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同期收治的36123例妊娠患者中发病率约0.07%,中位年龄26(18~39)岁,除1例患者于妊娠前确诊白血病外,血液恶性肿瘤在妊娠早、中、晚期发生率分别为12%(3/25)、48%(12/25)、40%(10/25);(2)疾病类型:26例患者中,妊娠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例(46.2%,12/26),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或AML-M3)5例,AML(非M3)7例。妊娠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11.5%,3/26),妊娠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L)2例(7.7%,2/26),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性淋巴瘤(NHL)8例(30.8%,8/26),妊娠合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例(3.8%,1/26);(3)治疗情况:16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患者接受化疗,初次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共7例(58.3%)。5例APL中妊娠期初诊4例均达CR,另1例妊娠前确诊APL经治疗已达CR,妊娠早期终止妊娠并继续化疗。7例AML(非M3)患者中有5例接受治疗,3例达到CR(60%),3例ALL患者中1例经治疗后疾病未达到CR,1例CML患者化疗未缓解;(4)孕期处理及妊娠结局:2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42.3%,11/26)选择引产或人工流产(妊娠早期3例,妊娠中期7例,妊娠晚期1例),其他15例继续妊娠的患者(早期1例,中期4例、晚期10例)妊娠中期孕妇死亡2例(2/15,13.3%),胎儿死亡2例(自然流产1例、宫内死亡1例),11例患者(42.3%,11/26)最终产下胎儿(妊娠中期1例,晚期10例),其中健康新生儿6例(54.5%,6/11),出现新生儿不良并发症5例(45.5%,5/11,出生低体重儿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新生儿窒息1例)。15例继续妊娠患者中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共8例(53.3%)。成功分娩的11例胎儿中,除2例失访,9例新生儿长期随访均存活并且未发现生理、心理发育异常;(5)随访及生存:26例患者平均生存期(72.5±9.7)月,1年累积生存率74.3%,3年累积生存率67.5%,死亡7例(26.9%,7/26)均为白血病。26例患者中16例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8(1~103)月,1年累积生存率57.9%,3年累积生存率46.3%;10例妊娠合并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3.5(1~87)月,除2例失访,其他8例均存活,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生存期短于妊娠合并淋巴瘤(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特殊情况,发病率较低,以妊娠中、晚期合并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最为多见。APL及淋巴瘤生存及预后情况较好,ALL预后相对较差。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但妊娠晚期患者分娩后的胎儿长期生存及预后情况尚可。对于妊娠早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患者建议终止妊娠尽快治疗,妊娠中、晚期合并白血病患者若选择继续妊娠,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妊娠晚期合并早期淋巴瘤的患者可酌情等待分娩后进一步治疗。

陈浩月,孙淼,刘春华,陈璐,姜鑫[4](2020)在《以髓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髓细胞肉瘤(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7日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检查、组织病理及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首例报道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骨髓形态缺乏Auer小体,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复查染色体核型恢复正常。但临床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染色体改变,但APL提示仍处于缓解中。结论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非常罕见,获得性21三体可能参与发病,是否会提高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苏湛[5](2020)在《1.无RARA重排早幼粒细胞急性白血病分子异常;2.伴肿物及溶骨Ph+AML的PET/CT特征》文中研究表明RARA融合基因阴性早幼粒细胞分化急性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深入,也是疗效最显着的一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该病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阐明也是最透彻的。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发生断裂重排,与其它基因结合产生X-RARA(X代表一系列伙伴基因)融合基因是APL最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最常见的重现性染色体异常是15和17号染色体易位,即t(15;17)(q22;q12-23),约占所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的95%-98%。这种易位的结果是PML和RARa基因的断裂重组,产生PML-RARa融合基因。作为特异性针对此融合基因的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的出现使得该病的预后出现了逆转性的改变。然而,有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病例,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甚至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但却未检测到RARA融合基因。这类白血病也被称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样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ike leukemia,APLL)。其分类也不确定,有作者将其归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FAB分类法)。多年来,APLL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一直未明确。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包括 RARA、RARB 和 RARG 三种亚型。这三种亚型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序列和功能高度相似。维甲酸X受体(retinoic X receptors,RXRs)是另一个核受体超家族的子家族,其也高度保守,序列与RARs有类似性。而且RXRs与RARs发挥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者曾猜测RARB及RARG在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APLL中或许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通量检测技术方兴未艾,成为基因组学研究的有力研究工具,许多疾病基因异常得以发现。近数年来,部分APLL的驱动基因突变陆续出现报道,重现性RARB和RARG融合基因均在APLL中探寻到,既往研究者的猜想得到验证。然而,亦有早幼粒细胞样白血病患者并不存在RARs家族成员的融合基因。以上说明了 APLL基因组异常的异质性,也提示各研究者对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中RARs成员异常的关注。由于APLL相对发病率较低以及新研究技术的出现,APLL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探寻mRNA水平的异常,特别是RARs及RXRs。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探寻mRNA水平的异常。探寻包括RARs、RXRs家族成员在内的新基因突变,融合基因及转录本,以阐明该类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选择4例无RARA基因重排的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RNA并建cDNA库;进行二代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和PCR,Sanger测序,以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下载TCGA数据库的AML数据,比对分析实验标本的转录组表达谱特征。结果:各病例中均检测到新的融合基因,但均未发现有RARs或RXRs成员的融合基因。1例病例中检测到RXRA、RARB基因新的转录本。1例病例中检测到RARA、RARB基因新的转录本。1例病例中检测到RARB基因新的转录本。与TCGA-LAML数据库的比对显示,病例组表达谱特征不同于经典M3或非M3组,显示有其独特性。结论:在RARA重排阴性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中,发现新的融合基因;发现RARA、RARB和RXRA基因的新转录本。该类病例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特征。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类具有争议的白血病,其表现为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这类白血病宄竟是原发性急性白血病,还是以急粒变起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直至近年来,有研宂发现此类疾病可能存在不同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的分子生物学异常,2016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遂将其列为单独分类。然而目前研宄证据仍不充分,因此WHO仅将Ph+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作为暂定类型。不同于实体肿瘤,软组织肿块或骨质破坏在白血病中极为罕见。此二类现象散见于文献报道,通常为单发肿物或骨骼破坏,且单独出现。目前己报道的Ph+AML病例均未有此二种现象。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一例表现为Ph+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其同时存在多处软组织肿物及多发骨骼破坏,此种现象尚为首次报道。其化疗反应亦较差,生存期短,显示出不良预后。=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PET/CT已成为肿瘤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最有效手段。在血液肿瘤领域,PET/CT主要应用于淋巴瘤的诊疗,而较少应用于白血病检查。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报道的病例以PET/CT为显影手段,充分发挥其检测优势。目的:本研究展示了一例伴有多发肿物及溶骨损害的Ph+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ET/CT特征;并探讨了Ph+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这一可能的疾病实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的鉴别要点。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新诊断的1例Ph+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宄对象;抽取骨髓,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行核型分析;应用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Sanger测序明确BCR-ABL融合苺因碱基序列。18F-FDG PET/CT显像明确全身肿瘤浸润情况。结果:1.病史追溯,该患者为急性发病过程,预后不良。2.核型分析显示存在Ph染色体。RT-PCR及Sanger测序分析确定BCR-ABL融合基因存在,且无突变。3.18F-FDG PET/CT显示全身骨髓、肝、脾均有高代谢;并有多处骨骼破坏及软组织肿物。结论:1.Ph+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的临床独特性,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需要更深入的研宄进一步来明确。2.首次报道了急性白血病存在多发肿物和骨骼破坏的病例。

贺雏椀[6](2020)在《APL-2016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APL-2016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新诊并使用APL-2016方案治疗的36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本组36例患儿中位年龄7岁9个月,男女比例1.25: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感染、出血、贫血及伴骨髓浸润等。外周血象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中度贫血多见,72.2%的患儿外周血有幼稚粒细胞。凝血功能异常和LDH升高多见,DIC发生率为5.6%。97.2%的患儿骨髓早幼粒细胞可见Auer小体,免疫表型CD9、CD13、CD33、MPO、CD117的阳性表达率较高。33例患儿完善了染色体检查,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占93.8%,其中t(15;17)经典核型占90.6%,包括经典伴附加染色体异常核型者9例,非经典核型有1例。所有36例患儿都满足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标准,即都有t(15,17)阳性和PML-RARa阳性(FISH+PCR)。最终危险度低、中、高危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1.1%、27.8%和61.1%。36例患儿中3例复发,无死亡和失访病例。治疗后血液学缓解(HCR)率94.4%,4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83.3%±10.5%、100%。36例患儿治疗后MRD监测的缓解状态对4年EFS率无明显影响(P>0.05)。36例患儿初诊时合并DIC与不合并DIC比较,4年EFS明显降低(P=0.002)。初诊LDH>500IU者与LDH≤500IU者比较,4年EFS率明显降低(P=0.004)。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分化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化疗后骨髓抑制、败血症、肺炎、肝功损害和心肌损害。结论:APL-2016方案治疗儿童APL的生存情况较好,初诊时合并DIC和(或)LDH>500IU,是APL患儿的预后不良因素。

许小宇[7](2020)在《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7173例AML患者,根据细胞遗传学和融合基因检测的不同结果,分析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的差别。方法:1.完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AML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性分析全部AML患者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2.根据融合基因和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融合基因亚型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差异。3.详细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分子以及预后生存特点。结果:1.7173例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正常核型患者3025人,占42.1%;染色体核型未检测或者检测结果丢失的患者占6.5%(463/7173);2.4%(172/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细胞分裂相;49%(3156/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15;17),t(8;21),inv(16),t(9;22)分别占 12.3%(884),11.2%(809),1.8%(129),1.4%(103)。2.从2006年起对初诊AML患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共有39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2492例,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分别占 12.6%(500),13.2%(527),5.0%(198),1.8%(71),3.8%(152)。其他少见类型的融合基因有 DEK-NUP214(17),FUS-ERG(10),NPM-MLF1(3)和AML1-MTG16(2)。我们对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中位发病年龄为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组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检测到的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病例数仅为10人,样本数少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3.搜集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共38例,其中34例为AML患者,占全部AML患者的0.47%(34/7173),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以及 1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对AML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早期死亡(6月内死亡)患者达到17.6%(6/34),一疗程诱导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64.7%(22/34);AML患者中有17例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5,p=0.021),移植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是移植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达到41.2%(7/17),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差。结论: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与国际上的报道相类似,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42.1%;49%的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8;21),t(15;17),inv(16),t(9;22)分别占 11.2%,12.3%,1.8%,1.4%。2.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的3984例AML患者,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阳性分别占12.6%,13.2%,5.0%,1.8%,3.8%;其他少见类型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发病年龄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中位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0.47%的AML患者可检测到FUS-ERG融合基因,但是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共38例,其中34例AML,1例MPAL和3例ALL。在AML患者中,患者早期死亡患者达到17.6%;17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患者的复发率达到41.2%(7/17),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极差。二、FU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分子特征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n sequencing technology,WES),全转录组测序(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technology,RNA-sequencing)及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揭示 FUS-ERG 融合基因阳性 AML 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筛选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或者RNA标本。2.通过WES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共同伴随基因突变特征。3.通过RNA-sequencing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RNA标本进行基因表达和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FUS基因和ERG基因断裂融合方式,以正常核型和其他类型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征及与其他类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FUS-ERG融合基因可能的致病机制。4.采用包含51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NGS,对13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揭示其基因突变特征。结果:1.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出现6次以上的重现性突变基因有RPL14、MUC4、LNP1、CAMKK2、FADS6、NBPF14,未检测到常见的 AML 基因突变。2.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RNA标本进行RNA-sequencing检测,分析这组病人和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差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显着上调的通路有肿瘤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Rap1超RAS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和其他类型的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信号通路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3.搜集到13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靶向NGS测序,一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频率为30.8%(4/13),其次是WT1突变,推测PTPN11突变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和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的通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靶基因深度测序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4/13),推测PTPN11激活性突变可能对疾病的进展起重要作用。三、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阐述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方法:1.构建FUS-ERG融合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分别在HL-60以及32D细胞株中稳定过表达,探究FUS-ERG融合基因在体外细胞株中对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作用。2.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脐血CD34阳性的细胞,流式分选CD34+GFP+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克隆形成和液体培养髓系诱导分化实验,观察克隆数目和类别的差异,以及其对原代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3.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将PTPN11-WT、PTPN11-D61V、PTPN11-E76K突变体分别在32D-Venus与32D-FUS-ERG细胞中过表达,研究PTPN11-WT及突变体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作用。4.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Balb/c小鼠骨髓CD117阳性细胞,胫骨原位移植到同种Balb/c小鼠骨髓内,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发病情况。5.构建Vav-1为启动子的FUS-ERG融合基因敲入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FUS-ERG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白血病细胞株,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增多和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分化阻滞。2.成功分选脐血中CD34阳性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多潜能集落形成单位比例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在体外,FUS-ERG融合基因可协同PTPN11激活性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加以及髓系成熟分化阻滞,促使下游基因HIF-1a、IKKa、Casp9 基因的下调。4.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体内实验中,检测移植后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移植小鼠全部死亡,载体对照组小鼠仅死亡一只,两组小鼠总生存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75)。小鼠进行流式细胞学以及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同时表达CD3和/或ter1 19的阳性细胞,发病形式不统一,此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疾病发生类型相似。结论:1.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髓系成熟分化阻滞。2.FUS-ERG融合基因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分化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FUS-ERG融合基因协同PTPN11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和髓系分化阻滞,下游HIF-1a、IKKa、Casp9基因下调。4.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类型多样,此结果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发生白血病的类型相似。

邹惠安[8](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多发于成年人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特点。AML患者常伴有凝血机制改变,正常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易形成血液高凝或出血,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AML开展快速、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由细胞形态学分型、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临床疗效分型构建的MICMC诊断体系对白血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免疫分型主要检测相关免疫分子,基因重排检测是评估患者病情和疗效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如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D25是融合基因BCR/ABL1标志性抗原,CD66c、CD13、CD10和CD38与BCR/ABL1相关。目前,关于AML患者免疫分子与融合基因表达关联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初诊FAB分型为AML的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多个免疫分型免疫分子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PML/RARα表达,探讨免疫分子与PML/RARα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免疫分子对PML/RARα融合基因的诊断效能,为AML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由于AML患者常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目前凝血功能与PML-RARα融合基因的关系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AM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凝血功能的关系,为AML患者的临床研究以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分子与PML/RARα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免疫分子对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的诊断效能。分析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与五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荆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初诊FAB分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120例,荧光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PML/RARα,流式细胞术检测CD分子表达,根据融合基因PML/RARα是否表达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免疫分型CD分子表达差异及与融合基因PML/RARα表达的关联。同时,对120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PML-RARα阳性组(39例)和PML-RARα阴性组(81例),检测各组初诊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分析融合基因与凝血功能的关联。结果:1.PML/RARα阳性患者组CD64阳性患者率高达75.0%,CD34、HLA-DR、CD7阳性患者率分别为7.7%、7.7%、0.0%;PML/RARα阴性患者组CD64阳性患者率为 28.6%,CD7、CD34、HLA-DR 阳性患者率分别为 44.4%、77.8%、63.0%,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ML/RARα阳性患者中CD64阳性细胞率四分位数均高于PML/RARα阴性患者,CD7、CD34、HLA-DR阳性细胞率四分位数均低于PML/RARα阴性患者,两组间CD64、CD34、HLA-DR 阳性细胞率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D34、HLA-DR、CD64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7%、11.1%、14.2%时,P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同时,上述诊断临界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4,0.83),对诊断PML/RARα为阳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2.PML-RARα阳性组与PML-RARα阴性组FIB、TT及D-D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PTT和PT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ML-RARα阴性组患者比较,PML-RARα阳性组AML患者PT、TT、D-D水平升高,FIB水平降低(P均<0.05)。通过进一步相关性分析,PML-RARα融合基因与TT及D-D正相关,与FIB负相关。结论:1.CD34、HLA-DR和CD64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较强相关性。2.CD34、HLA-DR、CD64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7%、11.1%、14.2%对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重排有较好的性能。3.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TT、D-D及FIB水平与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较强相关性。4.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表现出TT、D-D升高,FIB降低,有更高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风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于甜雪[9](2020)在《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AP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2017年版CDSS积分系统对其是否并发DIC进行评估,探讨分析初治APL并发DIC的相关影响因素,达到对疾病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的目的,尽可能终止DIC的发生、发展,为临床改善APL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1、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1998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初治APL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保证入组患者均符合课题设定的入选及剔除标准。2、采用CDSS积分系统对85例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合并DIC。3、将研究对象分成DIC(﹢)组和DIC(﹣)组,了解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出血与出血部位、是否发热/感染、血常规情况、危险度分层、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早幼粒细胞数、凝血象及D-二聚体、肝肾功能、细胞遗传学情况、诱导缓解治疗方案等。4、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取t检验,U检验,X2检验,并将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APL患者共85例,分为DIC(﹢)组与DIC(﹣)组;其中前者37例、占43.5%;后者48例、占56.5%。2、将DIC(﹢)组与DIC(﹣)组患者一般情况相比较,前者出血比例高于后者,DIC(﹢)组较DIC(﹣)组出血症状严重,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两组患者出血部位进行统计,可见出血部位最多见于皮肤和黏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发热/感染比例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将DIC(﹢)组与DIC(﹣)组患者血常规情况相比较,前者初诊时WBC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危险度分层为高危患者发生率、WBC达峰值均高于后者;而初诊时PLT计数、WBC达峰所需时间低于DIC(﹣)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Hb、Hb最低值、PLT最低值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将DIC(﹢)组与DIC(﹣)组患者骨髓形态学相比较,前者骨髓增生程度较后者活跃,且骨髓原早幼粒细胞比例高于后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将DIC(﹢)组与DIC(﹣)组患者细胞遗传学相比较,两组附加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34%(3/29例)与13.95%(6/43例),标准核型t(15;17)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9.66%(26/29例)与86.05%(37/43例),两组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将DIC(﹢)组与DIC(﹣)组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相比较,两组之间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将DIC(﹢)组与DIC(﹣)组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方案相比较,DIC(﹢)组患者采用RIF单诱导治疗方案口服的有29例,占78.38%;DIC(﹣)组有38例,占79.17%;DIC(+)组患者采用RIF+ATRA双诱导治疗方案的有8例,占21.62%,DIC(﹣)组10例,占20.83%。这两种治疗方案的不同对患者是否发生DIC,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8、多因素分析得出高WBC计数、危险度分层为高危是APL并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85例初治APL患者采用CDSS积分系统评估后,DIC(﹢)组有37例、占43.5%(37/85例);DIC(﹣)组有48例、占56.5%(48/85例)。2、单因素分析提示:初诊时高出血比例、高WBC计数、低PLT计数、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危险度分层为高危、高WBC达峰值、WBC达峰所需时间短、骨髓增生程度活跃、高骨髓原早幼粒细胞比例可能为APL并发DIC的潜在危险因素。3、多因素分析提示:高WBC、危险度分层为高危是APL并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赖斌斌,牧启田,张艳丽,陈莹,欧阳桂芳[10](2019)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年内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选取其中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维持治疗且可随访的患者,分为单纯t (15; 17)组,t (15; 17)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正常核型组并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复杂核型对预后的意义。结果:单纯t (15; 17)组患者共57例,早期死亡8例,其早期死亡率为14.0%。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21例,其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9.0%。正常染色体组15例,早期死亡5例,其死亡率33.3%, 3组间早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7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对76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43.9个月,其中单纯t (15; 17)组患者复发2例,复发率3.5%,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4.2%,正常染色体组无病例复发。3组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复杂染色体核型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较低,但总体生存率未显示显着区别。结论: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附加染色体异常总体上不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但是复杂染色体核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1.1 一般资料
        2.1.2 实验室检查
        2.1.3 医疗干预措施
        2.2 定义标准
        2.2.1 早期死亡
        2.2.2 DIC诊断标准
        2.2.3 Sanz危险分层
        2.2.4 分化综合征
        2.3 治疗方案
        2.3.1 诱导缓解治疗
        2.3.2 支持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早期死亡患者基本情况及死亡原因
    2 ED组与非ED组对比
        2.1 ED组与NED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ED组与NED组血常规比较
        2.3 ED组与NED组凝血功能比较
        2.4 ED组与NED组生化比较
        2.5 ED组与NED组融合基因比较
        2.6 ED组与NED组细胞遗传学比较
        2.7 ED组与NED 组 FLT3 突变基因比较
        2.8 ED组与NED组医疗干预比较
    3 初治APL患者早期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12 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分型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FISH检测
        1.5 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以及PCR扩增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2.2 FISH荧光信号模式特点
        2.3 染色体核型特点
        2.4 伴FLT3-ITD突变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分型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FISH检测
        1.5 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以及PCR扩增
        1.6 转录组测序
        1.7 融合基因分析
        1.8 逆转录PCR(RT-PCR)和Sanger测序
    2 结果
        2.1 3 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2.2 转录组测序和融合基因分析
        2.3 RT-PCR和 Sanger测序验证融合基因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PSF6-RARG致病机制初探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的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方
        1.4 细胞培养
        1.5 RNA提取
        1.6 PCR扩增
        1.7 扩增产物纯化
        1.8 质粒构建
        1.9 慢病毒包装
        1.10 细胞感染
        1.11 免疫荧光分析
        1.12 MTT实验
        1.13 细胞凋亡分析
        1.1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1.15 小鼠骨髓干细胞分离与培养
        1.16 小鼠骨髓移植实验
        1.17 骨髓细胞瑞氏染色-形态分析
        1.18 流式细胞分析小鼠骨髓细胞免疫表型
    2.结果
        2.1 CPSF6、RARG和 CPSF6-RARG定位于细胞核
        2.2 RARG和 CPSF6/RARG抑制ATRA诱导NB4 细胞分化
        2.3 建立稳定表达CPSF6-RARG的32Dcl-3 细胞株
        2.4 CPSF6-RARG抑制IL3 剥夺介导的32Dcl-3 细胞的凋亡
        2.5 CPSF6-RARG抑制G-CSF诱导32Dcl-3 细胞分化
        2.6 CPSF6-RARG联合P53 缺失诱导小鼠发生髓系白血病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伴 RAR 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特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疗方案中英对照
英文简略词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1.无RARA重排早幼粒细胞急性白血病分子异常;2.伴肿物及溶骨Ph+AML的PET/CT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无RARA重排早幼粒细胞急性白血病的分子异常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Ⅰ
    符号说明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章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伴肿物及溶骨Ph+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ET/CT特征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Ⅱ
    符号说明Ⅱ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义献
综述 维甲黢受体与急性早幼粒细胞(样)白血病
    参考义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主要成绩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APL-2016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骨髓MICM分型
    2.3 危险度结果
    2.4 疗效和生存
    2.5 影响生存和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6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复方黄黛片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与凝血指标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出凝血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统计学分析
结果
    染色体异常种类及频数
    不同染色体核型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疗效评价
    生存分析
讨论

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临床危险因素分析[D]. 陈宁宁.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D]. 江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3]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D]. 朱慧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以髓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 陈浩月,孙淼,刘春华,陈璐,姜鑫. 白血病·淋巴瘤, 2020(12)
  • [5]1.无RARA重排早幼粒细胞急性白血病分子异常;2.伴肿物及溶骨Ph+AML的PET/CT特征[D]. 苏湛. 山东大学, 2020(04)
  • [6]APL-2016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单中心研究[D]. 贺雏椀.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D]. 许小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8]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与免疫分型及凝血功能关系研究[D]. 邹惠安. 长江大学, 2020(04)
  • [9]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于甜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 赖斌斌,牧启田,张艳丽,陈莹,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05)

标签:;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临床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