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傩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战略

湘西傩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战略

一、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余梦[1](2020)在《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傩戏作为百戏之宗,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课题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研究对象。“咚咚推”是现存于湖南怀化地区的侗族傩戏,于2006年被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积极的精神价值为一体。人避其难即为傩,傩戏中祈福纳吉、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主旨至今仍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本课题首先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咚咚推”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挖掘出“咚咚推”作为非遗在当今社会中的研究价值,证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对于傩戏“咚咚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艺术要素特征主要为标志性的听觉观感、浓香的嗅觉经历,生动的触觉体验和亲和的视觉呈现。文化要素特征为民族性、神话性和故事性。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比分析了戏曲类文创产品设计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的不足与改进空间。本课题结合通感理念,提炼出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创产品设计应遵循量体裁衣、文化创意、受众体验、情感传达四个原则。重在提炼和塑造傩面具、傩戏道具、傩戏人物的视觉形象,运用写实、分割、叠加、对比、虚实结合等设计方法,实现满足现代人的社交需求、满足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满足人们祈福心愿的文创产品开发。在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中以视觉演奏主题旋律来实现视听通感、以视觉演述文化气味来实现视嗅通感、以视觉演释触感温度来实现视触通感,以视觉演绎情感内核来实现视心通感。本课题通过设计实践证明了侗族傩戏“咚咚推”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并试图以侗族傩戏“咚咚推”的文创产品设计为例,探索当下将传统傩戏化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策略。

曾征[2](2020)在《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科技革命震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也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格局,包括面具文化在内的大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要化解古老神秘的湘西傩面具发展的这一危机,并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而出新,从中架设出健康的、持续的、放眼于未来的新的发展构架,是本论文选题的立意。基于这一立意,本论文以史籍记载、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就、媒界资料等诸多文本为基础,对湘西的傩面具艺术的源流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萃取其中的重要成就与论点并化为论文的背景基础;以二十多次田野实地调研和校级、部级(《关于湘西“咚咚推”傩面具的调研报告》推荐为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等项目研究成果,生成对湘西傩面具发展史料不足的补缺;形成对创新发展机遇的发现、新的经验总结与发展途径的确立;提出立足当下、放眼于未来发展的创建性构架。为此本论文以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简要陈述了由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①的自然生态环境、上古神话传说、社会人文环境,构成人们争生存、求发展的生命观,交融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其中,原始宗教与楚韵巫风成为面具文化天然的深厚土壤;奇异诡谲的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民众对自身生活时空的玄想心理;靠山吃山、沿河而居的狩猎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五溪蛮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中争霸战争、胜扩疆土带来的民族与人口失栖迁徙所形成的“文化板块漂移”①效应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面具发展、变迁至今。它们已经融入到湘西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中,共同孕育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神灵、先祖的敬畏,生成了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其次,以“文化板块漂移”典型区域作为考察湘西面具文化特色的第一范式与研究视角,结合田野搜集到的材料,从傩面具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确定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各县为典型区域,重点针对傩面具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形成的湘西傩面具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再将傩面具放置在其生存的乡土社会和傩戏的文化生态之中,由此所呈现出“人神合一”的内在文化特质交错于面具制作者、面具使用者和面具观者人与天(神)同在时空场域之中,神人以和的戏剧形式,通过神的名义和神的面容彰显着人性的风采,从而凸显出湘西人依附在傩面具上投射出“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质。湘西人将崇生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投向面具,从而呈现出湘西人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复杂关系。再则,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田野实践,以傩面具娱神娱人的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湘西傩面具艺术民族特色的第二范式。一是“辰州傩”、“咚咚推”、“杠菩萨”,以及“阳戏”、“高腔”等各类民间戏曲形式中傩面具或脸谱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二是从“形式”“功能”“内涵”三个层面对湘西傩戏面具进行逐一剖析,构建出湘西傩面具“生生”观念下以“戏”为特色的表现形式。三是以承载着人们关于“繁衍”“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而从以下两点展开。1、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生孕出他们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生成神秘、怪诞、质朴的重要文化基因、面具形象,从中释放出湘西少数民族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审美意识;生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繁衍”,“送旧迎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等美好的生活与生存的内涵,从中传递出由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出傩面具艺术的“生生”观念与意蕴。2、由湘西人在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关系图谱中释放出傩面具艺术在层层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中,呈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如此构成了这一“生生”的观念与意蕴的永恒性,焕发出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历久弥新的傩面具强大艺术生命魅力。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下傩面具的发展场域建构与多样性文化创意发展状态,它表现在以下三点。1、基于笔者在专题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为前提,论述了在科技造就的现代文明进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将承传统与求生存、谋发展中所进行的傩面具艺术发展的场域建构;论述了通过傩面具的独特文化基因、艺术魅力,在当下湘西民族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文化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场域中,进行创意经济的时代魅力重构。2、提出围绕傩面具的文化基因、生命魅力、表现形式与要素特点,推动傩面具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来化解当下所存在的“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的深刻危机”。3、通过“重混·创新”所产生出来的“三式”艺术生命魅力的永恒性,来分析它为古代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来阐述它使得面具变为新的文化存在样式,新的社会内容,最终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甚至融化于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即能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中促进区域的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又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赋予了傩面具艺术以深刻的隽永性与永恒的新姿,从而又诠释了新时代人们乃至未来人们对精神与物用的需求。本文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及其中的五个要点,力图将根植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中的傩面具作为能够加以保护、挖掘、利用和活态传承的宝贵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以重视“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视角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最终形成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的整体研究。由此,形成将赋予湘西面具文化以新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等,放置于既可以深入开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经济时代语境下的“面具文化再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又可以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和中国美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更能够以此来推进以民间艺术“本土化”与“民族化”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延展,进而助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接轨,甚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段晓春[3](2018)在《湘西苗族圣山崇拜研究 ——以吕洞山圣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湘西山重水复,巫风浓厚。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湘西苗族自身独特的文化样态,使湘西苗族文化中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色彩,凸显出鲜明的草根文化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湘西作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其重要性同样也体现在绚丽的文化样态上面。湘西苗族圣山崇拜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态,是建立在苗族“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基础之上的一种巫术载体和表现形式,并且以这一文化表现形式在湘西苗族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研究保靖县吕洞山的圣山崇拜为出发点,将其纳入湘西苗族文化样态的研究视野下,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和在吕洞山的田野调查,对吕洞山的苗族历史与文化、吕洞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研究;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进行了探讨;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内涵和崇拜的特征进行了解读;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以期全面揭开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面纱;以此希望为湘西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尽微薄之力,对湘西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微薄力量。其中绪论主要对本选题背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进行了论述;在民族文化绚丽的湘西苗族地区,了解苗族圣山崇拜可以揭开当地苗族宗教文化实质,有助于世人更好了解苗族宗教文化;第二章主要立足田野点调查,对吕洞山的苗族历史与文化、吕洞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研究;第三章主要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概况进行了说明。湘西自古巫风盛行,浓厚的巫傩文化为山神崇拜营造了外围环境;吕洞山在地理含义和地名来历上,都可以称得上为苗族圣山地理标志;神秘的巴岱祭祀仪式可以说是吕洞山苗族圣山重要的文化标志;第四章主要围绕吕洞山苗族圣山神话传说、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对象、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仪式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内涵进行了解读。第五章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特征进行了说明,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圣山崇拜的群体性、区域性、神圣性三个方面。第六章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其表现在黏合村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同构人与环境关系,确保人地和谐;资源转向利用,形成旅游资源三方面。总体而言,本文以保靖县吕洞山这一田野调查点,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

陈滢琪[4](2017)在《现代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古丈熟苗服装的传承与变迁研究》文中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最初衣服被赋予的是物质性的功能,是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生活的一种工具,反映出那个时候生活的一种状态.随着人类社会逐渐的形成与完整,衣服在最初的物质功能上增加了文化的功能,形成了一种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会随着人、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联系最紧密,涵盖面最广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从历史角度来说,历史中的五次迁徙可以算是对苗族文化的根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一个没有文字又在不断迁徙无法安定的民族,只有服饰上的一些信息能够传达那个时代的记忆与印记。同样,服饰所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同样也表达这个民族的性格和心路历程。直到宋代前后,苗族才趋于一个相对固定但并不稳定的状态,直到清朝中期才逐渐定居下来,多分布在我国西南一带。所以苗族服装在宋朝以后才有比较丰富的记录,在清朝末期逐渐稳定在了上衣下裤的基本形态。社会稳定形成之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苗族服装,例如“改土归流”、“辛亥革命”等因素也对苗族服装的变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文化角度说的话,因为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苗族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日益增长,然而文化的碰撞势必会有新的元素产生,传统元素或被淘汰,新旧交替,自然也体现在了服饰中。尤其是在数量庞大的汉族文化影响之下产生了许多可喜或者可悲的变化。当然影响服饰变迁的原因就不仅有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与之同时起作用的还有人的心理、功能诉求、审美情趣、民风民俗等多方原因。分析过服饰变迁的原因之后,我们会发现,服饰的改变也许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传统服饰中某些精髓之处也变了味。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并不是单纯地接纳新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在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合理接受新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的过程。明白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和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戴腾,陈曦林[5](2016)在《黔东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傩堂戏"是一种融汇了民俗、宗教、艺术、伦理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傩戏表演的功能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其出现时期;贵州铜仁市各地的傩戏,源于古老的中华傩文化,具有中国傩文化的普遍特征,也极具地域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发现的古老的"傩堂戏"。近年来,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黔东地区的傩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黔东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开发正日益兴起,铜仁傩文化发展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贵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国家"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下,对铜仁傩文化的开发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何把握这对矛盾关系,把铜仁傩文化旅游打造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标签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张璋[6](2016)在《浅谈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傩文化多种艺术相融合的传统文化形态,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神灵祭祀、巫术活动为主,旨在反映人们对神灵、对先祖的崇拜。在某种意识形态上满足了人们对神灵的向往以及心理的需要,傩文化在不断的传播与发展中,因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的不同又各具特色。湘西傩文化结合了当地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傩舞文化,因而,傩文化也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内涵。

陈述[7](2013)在《湘西州腊儿山地区傩文化之艺术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腊儿山苗族地区的傩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结合实地实例、相关的文献,从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的研究角度切入腊儿山地区傩文化的内涵,从纵向上探讨本地区傩文化的起源、流传、发展。并从美学原理、艺术学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切入本地区傩文化的艺术精神研究,从横向上分析与研究腊儿山地区傩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形式、艺术精神和内在含义。进行本文研究,首先,可以让更多的人群充分、全面的了解本地区的这古老而神秘的傩文化艺术。其次,傩文化艺术极具群众参与性,使其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活跃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再次,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更好的指导生活、生产实践,同时,傩文化又是一门宗教艺术,服务于人的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最后,傩文化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各种困难,本文尝试为其继承和发展寻找可行性模式。本文运用了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求教讨论的研究方法,以腊儿山地区傩文化的艺术精神为研究主体,将本地区傩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信仰特征、形态特色以及社会功能融入到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当中展开,全面地、深入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期寻找本地区傩文化的形态、特征、艺术心理以及更深层次的含义。本文的新视点在于,尝试着从艺术精神和艺术心理的角度对腊儿山地区傩文化的艺术形态进行阐述,一方面从纵向上探讨本地区傩文化的起源、流传以及继承、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论述本地区傩文化的艺术形态、特征、功能以及文化内涵。拓宽了傩文化的研究视角,为苗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研究尽一份力。

陆燕[8](2013)在《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文中研究指明彝族社会至今依然活跃着三种傩艺术样式:贵州威宁彝族的变人戏“撮泰吉”((?))、楚雄双柏彝族的虎傩“罗嘛啧”((?)])和“余莫拉格舍”((?))以及普洱江城彝族的涂面化装“捏改”(θ(?))。“撮泰吉”((?))面具傩舞流行于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每年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举行傩仪式。戏中人物有六个,有四个人物带面具。面具材料是木制,与服装配套穿戴,服装的色彩、形制与脸谱相配,非常古朴,几乎不饰雕凿,属于以人类为题材的拟人型面具。虎傩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该地彝族在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举行仪式,行傩驱鬼。化装成老虎的称为“罗嘛啧”((?)),流行于双柏县法裱镇小麦地冲村;化妆成豹子的称为“余莫拉格舍”((?)[(?)]),流行于大麦地冲乡峨足村。都是仿真性全身化妆,造型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立体。涂面化装广泛流行于彝族地区,江城彝族的“捏改”((?))流行于国庆乡博别寨,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意为“抹花脸”。其化妆性已经高度简化,只在脸上随意涂抹一些黑白颜色,没有固定的图案,象征性更强,模拟成分大大降低。然而,不管形式是繁复或简约,其深层的意趣旨归是一致的,那就是彝族人对疾病的恐惧和生命健康的向往。“傩”,读作[no21],彝文写作(?),就是疾病的意思。我们考证,在藏缅语族诸语言中,“病”的读音一致,原始藏缅语共同形式为*na。汉字的病字旁“广”,汉语读作[n(?)51],其本意是病人或孕妇卧床休养。《说文解字》解释说:“广,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傩和疾病有关。在汉语语境中,驱疫之傩的本字写作“难”,“难”是周代的驱疫之礼,“傩”是“难”的假借字。傩,《广韵》音“诺何切”;难,《广韵》音“那干切”、“奴案切”。《礼记·月令》陆德明《释文》:“难,乃多反。”《集韵》音“囊何切”。难,《诗经》里面仍可以跟阴声歌部押韵,比如:《诗经·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经·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可见,依照《诗经》押韵以及谐声关系,可以知道“难”有歌部和元部两读。歌部起码汉代已经读单元音a。后汉、三国梵汉对译里面,梵语的a用歌部来对译。俞敏认为后汉歌部是a而鱼部为o。我们认为更早的时期歌部和鱼部应该是元音a和α。藏语na-ba为“患病、病痛”而nad为“病、疾病”。藏语里面,-d和-n都是名词后缀。藏语nad形式对应的实际就是汉语的*nan“难”(汉语的-n也是名词后缀)。汉语“吾”和“我”的关系,如藏语ηa和景颇语ηai33“我”之间的关系;而-n后缀不仅出现在藏语里面,也出现在景颇语里面,如(?)an31“肉”。汉语的鱼部固然跟藏缅语的*a对应,但是如果以歌部看汉语和藏缅语,同样两者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如藏缅语*(?)a“我”和汉语*(?)ar“我”。可见,藏缅语的*na“疾病”跟汉语的*nar“难(傩)”-*nan“难”共源。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材料极大地支持了我们的论点:傩,就是疾病的意思。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中医名着之一的《难经》(也称《皇帝八十一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在古代应该读作[no21],《难经》就是治病之经的意思。因为傩和疾病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深层关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傩面具或傩形象如此怪诞夸张,这是疾病产生的幻觉造成的。由傩产生彝族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甚至整个彝族宗教信仰体系都和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在彝族为丧者引导阴路的《指路经》中都大量出现有关疾病和医药的话题,并且还有专门为丧者传医授药的经籍——《作祭献药供牲经》。在整个傩仪式中,不论是楚雄的虎傩、威宁的“撮泰吉”还是江城的“捏改”,其间贯穿的核心信息就是驱逐疫疾,祈求体泰身康。由于傩艺术是一个涉及广泛的话题,它所关涉的层面很多,也比较复杂,鉴于此,我们的研究首先在理论上整合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经验,聚焦彝族的三类傩仪式——威宁彝族的“撮泰吉”((?)[tsho21nthe55dzi21])、楚雄彝族的“罗嘛啧”((?)lo21ma21ts(?)21])和“余莫拉格舍”((?)zy21mo21la33g(?)21s(?)33])、江城彝族的“捏改”((?)),梳理出它们和疾病的深层关系,并且探讨了彝族的疾病观以及预防治疗的实践,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研究。其次在材料性论据的使用上,笔者整合了田野调查中收集的以及彝文古籍等第一手资料、现代以来民族研究中的调查资料、汉语古籍史料等第二手资料,加强对论题的说明和论证。论文在厘清了傩的核心含义后,进一步梳理了彝族固有的疾病理论和传统治疗体系,了解彝族医疗体系中自然药用药理和超自然病理医治两大并行系统互相补充的多元医疗体系,着力论述了仪式治疗的意义和作用。一般来说,药物治疗体系中动、植物的药用及疗效是代代观察和积累下来的,并且通过彝文医药经典比如《聂苏诺期》等代代相传;民间更主要的渠道是通过邻里、亲戚之间的走动互相交流和传播。对于超自然因素导致的疾病则多采用超自然的手段对付,比如献祭和咒语巫术。彝族人的家里几乎家家都供奉有祖灵,家里人一旦有了伤病,就要给祖灵献祭,求其保佑并帮助后代度过难关。因此家庭献祭非常殷勤。但是,如果家庭献祭等小法术不起作用,就要延请经验丰富、法力高强的人,比如毕摩((?))或苏尼((?))来举行较大、较正式,也比较专业和繁琐的仪式。而且,每年全族或村寨性的大型傩祭仪式的定期举行,更是这一观念的强化和表现,正因为如此,傩艺术会伴随着彝族的疾病和疾病意识一直存在下去。

王泽夫[9](2011)在《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文中指出文化旅游是21世纪的旅游热点。沅水流域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上的边缘地带,具有明显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相得益彰。本文在归纳沅水中下游流域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沅水流域“边缘”的特征及成因,并从边缘文化的视角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对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用SWOT模型对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进行了详细论证;第四部分提出了对沅水中下游流域进行旅游开发的原则、目标、主题、形象等构想与对策;第五部分把典型景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对沅水中下游流域这个旅游开发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地域提供个性化开发方案,是出于对现代性旅游项目的反思考;对当代都市人舒缓巨大精神压力的方式提出设想;对传统旅游方式的人文回归寻找支撑;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探寻新的思路。沅水流域旅游开发的成功,不仅将为沅水的临水型城市复苏兴盛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将为湖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以及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

刘艳玲,王立平[10](2011)在《赣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文中提出赣傩作为江西的一种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赣傩文化资源不仅异常丰富而且颇具独特性。本文在对赣傩文化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秉承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优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手段、积极探索旅游产品开发等对策。

二、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3.2 戏曲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发展现状
        1.3.3 侗族傩戏“咚咚推”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侗族傩戏“咚咚推”与文创产品
    2.1 侗族傩戏“咚咚推”
        2.1.1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传承现状
        2.1.2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艺术要素特征
        2.1.3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文化要素特征
    2.2 文创产品设计的概念
    2.3 侗族傩戏“咚咚推”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2.4 相关案例对比分析
        2.4.1 “傩缘”文创产品公司
        2.4.2 台湾霹雳布袋戏
        2.4.3 傩戏文创产品的现存问题总结
第3章 基于通感设计理念的设计方法
    3.1 通感设计
        3.1.1 通感理念的概念
        3.1.2 通感理念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际意义
    3.2 基于通感理念的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3.2.1 量体裁衣原则
        3.2.2 文化创意原则
        3.2.3 受众体验原则
        3.2.4 情感传达原则
第4章 “咚咚推”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
    4.1 咚咚推文创产品的定位分析
        4.1.1 产品受众人群分析
        4.1.2 产品购买环境分析
        4.1.3 产品核心定位分析
    4.2 以视觉演奏主题旋律
        4.2.1 由形表意紧扣主题
        4.2.2 由静衬动体会旋律
    4.3 以视觉演述文化气味
    4.4 以视觉演释触感温度
        4.4.1 历史触感视觉呈现
        4.4.2 器之材质物之温度
    4.5 以视觉演绎情感意境
        4.5.1 心之所向蕴藏情感
        4.5.2 感受回忆体会意境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2)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分析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聚焦拓展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 展望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一) 关于面具史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面具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面具功能、内涵方面的研究
        (四) 关于面具非遗保护、转化与发展方面研究
    三、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湘西地域概念界定
        (二) 傩与傩面具概念界定
        (三) 研究对象“湘西傩面具”与“湘西傩戏”的界定
    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模式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湘西傩面具的生成土壤与条件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原始宗教的遗留
        (一) 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
        (二) 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
        (三) 积淀丰厚的古史传说
        二、楚巫文化的浸染
        (一) 巫文化及其特征
        (二) 楚巫文化
        (三) 湘西的楚韵巫风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成长的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生产方式
        三、人文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湘西的傩面具艺术区域分布与特色
        一、湘西傩面具的区域分布
        二、湘西傩面具的区域特色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色
        一、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特色
        (一) 正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 凶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三) 世俗人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傩面具的多重审美特色
        (一) 神秘之美
        (二) 尚力之美
        (三) 狞厉之美
        (四) 稚拙之美
        (五) 繁复之美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崇生观念与文化特色
        一、乡土社会的崇生观念
        (一) 阴阳交合万物化生
        (二) 共存三元生命世界
        (三) 奇特纹样与生命观念
        (四) 绮丽色彩与生命表达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一) 心物合一
        (二) 人神合一
    小结
第三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内涵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戏”说面具与脸谱艺术
        (一) 同源异流的面具文化
        (二) 共存互渗的面具艺术
        二、傩面具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 色彩表现形式
        (二) 材质表现形式
        (三) 工艺表现形式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趋利避害
        二、道德教化
        三、宣泄情感
        四、传承文化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送旧迎新秩序的构建
        二、现实世界中自我发展
        三、观念世界中自我壮大
        四、生命世界中自我繁衍
    小结
第四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傩面具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日渐式微
        二、非遗保护
        (一) 模式
        (二) 实践
        (三) 问题
        三、新兴趋势
        (一) 艺术性
        (二) 商业性
        (三) 创新性
    第二节 傩面具艺术的转化机遇
        一、从反思传统文化之中寻找转化的机遇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找准转化的机遇
        三、新兴群体与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一) 新兴群体激活转化的机遇
        (二) 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第三节 创意经济时代孕育出新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经济时代下湘西面具的创新之路
        二、“资源转化”与“重混·创新”呈现的“三式”生命魅力及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湘西苗族圣山崇拜研究 ——以吕洞山圣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田野点调查
    第一节 吕洞山的苗族
    第二节 吕洞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吕洞山的人文环境
第三章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概况
    第一节 湘西苗族巫傩文化与山神崇拜
    第二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地理标志
    第三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文化标志
第四章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内涵
    第一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神话传说
        一、有关吕洞山苗族祖先迁移的传说
        二、有关吕洞山来历的传说
        三、吕洞山挑葱会的相关传说
    第二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对象
        一、植物崇拜——枫木
        二、图腾崇拜——龙神
        三、祖先崇拜——蚩尤
    第三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仪式
第五章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特征
    第一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群体性
    第二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区域性
        一、封闭的自然地理区域
        二、原生态文化的汇聚和集中传播区域
        三、对太阳的顶礼膜拜
    第三节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神圣性
        一、建立在“万物有灵”思想和多元化的信仰崇拜体系基础之上
        二、体现在神秘的吕洞山祭祀大典上
        三、体现在人们的祭祀仪式与歌舞
第六章 吕洞山苗族圣山崇拜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黏合村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节 同构人与环境关系,确保人地和谐
    第三节 资源转向利用,形成旅游资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现代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古丈熟苗服装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问题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对象
    5. 研究方法
    6. 实地调研
        6.1 调研目的
        6.2 调研地点与基本情况
        6.3 考察方法
第一章 湘西苗族服装概述
    1.1 湘西概略
        1.1.1 苗族的历史纪略
        1.1.2 湘西苗人的生存现状
    1.2 湘西苗族服装的基本形态
        1.2.1 湘西地区苗族服装分类
        1.2.2 湘西苗族服装的特点
第二章 湘西古丈县熟苗服装的变迁
    2.1 古丈县熟苗服装的现状
    2.2 古丈县熟苗服装工艺的变迁
        2.2.1 材料的变化
        2.2.2 工艺的变化
        2.2.3 搭配形式的变化
        2.2.4 功能的变化
        2.2.6 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
    2.3 古丈县熟苗服装变迁的原因
        2.3.1 社会的发展演进导致熟苗服装变迁
        2.3.2 文化观念变迁冲击了熟苗服装
        2.3.3 熟苗民俗文化演变加速服装变迁
        2.3.4 熟苗服装本身的功能诉求导致了变迁
        2.3.5 熟苗的审美观念直接影响服装变迁
        2.3.6 熟苗心理意识的多元促使服装变迁
    2.4 古丈县熟苗服装变迁产生的影响
        2.4.1 熟苗服装在变迁中得以存续发展
        2.4.2 熟苗服装在变迁中复兴民族文化
        2.4.3 熟苗服装的优良传统出现断层
        2.4.4 熟苗服装的传统在变迁中被弱化
        2.4.5 熟苗服装的价值坐标在变迁中淡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古丈县熟苗服装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3.1 古丈县熟苗服装的发展现状
        3.1.1 基本款式
        3.1.2 银饰佩戴习惯与情趣
        3.1.3 刺绣题材与特征
        3.1.4 图腾象征意义
    3.2 古丈县熟苗服装发展的原因
        3.2.1 熟苗服装渗透了厚重的民族情怀
        3.2.2 熟苗服装烙印了民族的图腾崇拜
        3.2.3 熟苗服装凝练了古丈的巫傩文化
    3.3古丈县熟苗服装发展的现实意义
        3.3.1 尽情展现了熟苗服装的美学精髓
        3.3.2 提高了熟苗服装的收藏价值
        3.3.3 传播了熟苗服装的历史文化价值
    3.4 促进古丈县熟苗服装发展的具体措施
        3.4.1 加强苗族服装文化教育
        3.4.2 加强苗服人才队伍建设
        3.4.3 加大政府对苗服的支持力度
        3.4.4 提高苗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3.4.5 打造特色苗服品牌,加大对外推广力度
        3.4.6 推动苗服产业开发
    3.5 小结
结论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默戎苗寨实地调研采访录音文字稿
附录B: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5)黔东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黔东傩文化概况
二、产业化挖掘的现状和市场分析
三、市场供给分析
四、存在问题
五、产业化构想
    (一)完善旅游产业的链条,将旅游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二)利用铜仁傩文化资源进行经济产业化生产
    (三)凸显民族特色,施行品牌战略,全力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
    (四)在对铜仁傩文化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防止因开发过度造成的破坏

(6)浅谈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湘西傩舞的主要形式
    (一)动作体现
    (二)姿态体现
    (三)步法及技巧的体现
二、湘西傩舞的表现要素
    (一)节奏要素
    (二)韵律要素
    (三)造型要素
三、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
    (一)对舞蹈语言的完美诠释
    (二)用舞蹈表现一种叙事的方式
四、结论

(7)湘西州腊儿山地区傩文化之艺术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国内外研究水平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傩的传承发展
        1.3.2 傩及其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
        1.3.3 傩仪及艺术形态
        1.3.4 傩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及其艺术精神
        1.3.5 傩的现状及其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人类审美意识和傩文化艺术的发生
    2.1 傩的基本概念
        2.1.1 傩的含义
        2.1.2 腊儿山地区傩的特征
    2.2 傩文化艺术的发生
        2.2.1 傩文化艺术的起源
        2.2.2 傩文化艺术的发展
        2.2.3 腊儿山地区傩文化艺术的传入
    2.3 本章小结
3. 傩文化艺术生存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空间
    3.1 傩文化艺术生存的自然环境
        3.1.1 湘西州自然环境
        3.1.2 腊儿山地区自然环境
    3.2 傩文化艺术生存的人文环境
        3.2.1 历史沿革
        3.2.2 文化传承
        3.2.3 民族构成与风俗习惯
    3.3 本章小结
4. 傩文化艺术的创造行为和审美特征
    4.1 傩文化艺术的视觉与心理选择
        4.1.1 对运动形象的向往——傩舞
        4.1.2 对节奏韵律的敏感——傩歌
        4.1.3 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傩面具
        4.1.4 对色彩的选择——傩画
    4.2 傩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4.2.1 客观写实性
        4.2.2 感官形象性
        4.2.3 直观具象性
    4.3 傩文化的艺术价值
        4.3.1 实用性民俗文化
        4.3.2 体现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品质
        4.3.3 传承着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4.4 本章小结
5. 傩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功能及其艺术精神
    5.1 傩文化艺术的信仰特征
        5.1.1 原始性
        5.1.2 民族性
        5.1.3 广泛性
        5.1.4 民俗人文性
    5.2 傩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
        5.2.1 生产方式角度的“狩猎文化”
        5.2.2 人类繁衍角度的“生殖文化”
        5.2.3 文化性质角度的“宗教文化”
        5.2.4 文化构成角度的“复合文化”
    5.3 傩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
        5.3.1 维护社会稳定
        5.3.2 祭祀习俗功能
        5.3.3 群聚交际功能
        5.3.4 娱乐健身功能
    5.4 傩文化的艺术精神
        5.4.1 和谐的精神
        5.4.2 感恩的精神
        5.4.3 大无畏的精神
    5.5 本章小结
6. 傩的现状及其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6.1 傩的现状
        6.1.1 傩的遗存特点
        6.1.2 傩的遗存状况
    6.2 傩文化的保护
        6.2.1 傩文化的保护策略
    6.3 傩文化的艺术发展
        6.3.1 傩文化的发展原则
        6.3.2 傩文化的发展策略
        6.3.3 傩文化的发展方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8)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思路
    二、论题的价值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评述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彝族傩与疾病
    第一节 “傩”字源流考
        一、傩考
        二、关于“傩”起源的几种假说
        三、从傩仪观傩义之内核
    第二节 汉语的“难(傩)”和藏缅语的“病”
        一、彝语的“傩”即疾病
        二、藏缅语的“病”和汉语的“难(傩)”
    第三节 彝族三类傩艺术与疾病的关系
        一、“罗嘛啧”要素分析
        二、“撮泰吉”要素分析
        三、“捏改”(花脸)要素分析
    第四节 “傩”与病的医学证据
        一、疾病产生幻觉
        二、《难经》之难
第二章 傩艺术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傩艺术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对傩艺术的相关研究
    三、对彝族傩艺术的相关研究
    四、假面、面具研究
    五、总结
第三章 楚雄双柏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第二节 楚雄双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表现形态
        二、特征要素
        三、主要功能
第四章 贵州威宁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源流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第二节 贵州威宁彝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表现形态
        二、结构要素
        三、特征要素
        四、主要功能
第五章 江城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五、博别寨基本情况
    第二节 江城彝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傩表现形态
        二、特征要素
        三、主要功能
第六章 彝族三类傩艺术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类傩艺术生存环境比较
        一、自然情况比较
        二、社会环境比较
    第二节 三类傩艺术结构要素比较分析
        一、三类傩艺术相同要素比较
        二、三类傩艺术的结构比较
    第三节 三类傩艺术内涵和作用比较分析
        一、三类傩艺术相同内涵比较分析
        二、三类傩艺术的目的和作用
第七章 彝族疾病观、治疗观与傩艺术
    第一节 彝族的疾病观
        一、彝族各类经文和仪式中的疾病话题
        二、彝族的疾病理论
    第二节 彝族的疾病治疗理念
        一、彝族多元互动的医学文化系统
        二、疾病与通灵
        三、仪式治疗及其地位
    第三节 彝族疾病诊疗实践与傩艺术
        一、医学范畴下的诊疗实践
        二、仪式诊疗实践
        三、疾病与彝族的傩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9)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范围
    第四节 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查阅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开发相关理论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边缘文化相关概念与分析
        一、原生性
        二、隐逸性
        三、神秘性
        四、多元性
        五、浪漫性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区位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第三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相关城市旅游业概况
        一、常德市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三、怀化市
        四、邵阳市
第三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SWOT 分析
    第一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二、民俗优势
        三、区位交通优势
        四、名人优势
    第二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一、潜力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建设存在冲突
        二、整体导向欠缺行政区域限制
        三、旅游资源分散弱小接待设施改善困难
    第三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一、旅游稳定发展流域组合良好
        二、旅游资源符合潮流交通发展前景喜人
    第四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
        一、旅游市场混乱无序旅游产品重复雷同
        二、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
        三、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流域合作存在风险
第四章 开发边缘旅游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第一节 优势机遇战略——发挥优势,把握机遇
        一、注重市场需求坚持原始自然
        二、加强流域合作合理配置资源
        三、开发旅游精品挖掘区域内涵
    第二节 劣势机遇战略——克服劣势,抓住机遇
        一、保护开发资源实现科学发展
        二、提升特有品位增大市场规模
        三、加深交通协作提倡低碳消费
    第三节 优势威胁战略——巩固优势,应对威胁
        一、树立边缘品牌形象提升旅游产品卖点
        二、利用湖南传媒优势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三、把握旅游客源市场针对目标群体营销
    第四节 劣势威胁战略——克服劣势,规避威胁
        一、政府部门通力配合强大旅游保障体系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硬件环境
        三、改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畅爽体验
        四、紧跟游客需求变化拓展新型旅游方式
第五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景区案例分析
    第一节 以边缘文学作品构建景区——桃花源为例
        一、桃花源景区简介
        二、桃花源景区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分析
    第二节 以人气世外边城——湘西凤凰为例
        一、凤凰古城简介
        二、凤凰古城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分析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10)赣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赣傩文化资源状况
2赣傩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设想
    2.1秉承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
    2.2优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手段
    2.3积极探索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四、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余梦.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2]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D]. 曾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湘西苗族圣山崇拜研究 ——以吕洞山圣山为例[D]. 段晓春. 吉首大学, 2018(02)
  • [4]现代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古丈熟苗服装的传承与变迁研究[D]. 陈滢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5]黔东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J]. 戴腾,陈曦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16(08)
  • [6]浅谈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J]. 张璋. 大众文艺, 2016(09)
  • [7]湘西州腊儿山地区傩文化之艺术精神研究[D]. 陈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8]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D]. 陆燕. 云南大学, 2013(06)
  • [9]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D]. 王泽夫.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7)
  • [10]赣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 刘艳玲,王立平. 中国商贸, 2011(02)

标签:;  ;  ;  ;  ;  

湘西傩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