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东南部发现新中型油田

巴西东南部发现新中型油田

一、巴西东南部发现中型新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张功成,屈红军,张凤廉,陈硕,杨海长,赵钊,赵冲[1](2019)在《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突破,成为常规油气发现最重要的接替领域。其中新盆地群的突破和已突破油气盆地群的新发现是两大重要方向。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包括:中美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圭亚那盆地,东非大陆边缘深水区的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特提斯盆地群的地中海东段,加拿大东部大陆边缘深水区。2011—2016年,全球深水区已证实有油气田的9个盆地群的重大新发现包括:西非陆缘深水区中段北段、巴西大坎波斯盆地、墨西哥湾盆地深水区、挪威西部陆缘深水区、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中国南海深水区、东南亚深水区、孟加拉湾深水区和环北极深水盆地群。这些新发现证实富油气盆地都具有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世界级优质烃源岩的古环境,存在物性好、产能高的优质储层。新盆地突破的成功在于勇于向新区、禁区探索;成熟盆地取得持续发现的经验在于向新层系突破,特别是向盐下突破。由此可见,全球深水油气依然是未来世界常规油气勘探的主体领域。

何娟茹[2](2017)在《《世界石油展望2015》翻译实践报告(第一部分第二至三章)》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目翻译石油输出国组织官方网站发布的《世界石油展望2015》(第一部分第二至三章)。该报告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前瞻性,对]·今后石油行业的发展,甚至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译者选取该报告作为翻译材料,旨在为国内读者或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最新行业动态;方便投资者及时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及经济运行状况,为其投资提供方向性思路和参考;方便决策者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确保决策方向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译者也希望借此摸索适合石油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源文本是信息型文本,主要针对全球石油需求、供应前景以及未来中期(2015—2020年)和长期(2020—2040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目的是解决关于石油市场的一系列问题。本项目所截取的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各行业石油需求进行分析,对石油供给前景进行展望。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克服因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词汇、句式、语用表达等方面的翻译困难,完成了项目翻译并撰写出翻译报告。报告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项目的立项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处理;第三章为理论描述,阐释了"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以及"目的论"对石油科技英语英汉翻译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为案例分析,译者结合本项目译文中的具体实例对翻译重难点及翻译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第五章总结翻译过程中获得的启示及尚存的问题和不足,供日后改进和完善。通过"研读—翻译—校对"三个步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总结难点,寻求应对策略,将目的论和石油科技文献翻译相结合,以期从微观的文本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和验证石油科技文献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张海龙[3](2014)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进入工业化以来,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为主要燃料的能源更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消耗大幅增加、传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中国未来能源使用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外部压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目前,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显尖锐,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那么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严重受限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同时中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依赖势必无法得到改善。如果不重视和有效发展新能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如成思危所言“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革命中国没有抓住机遇,第四次我们绝不能错过。然而,就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来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依靠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仍曲折艰难,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必须抓住新能源与中国复兴和崛起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做足新能源这篇文章、下好新能源这盘棋,将新能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好新能源问题,排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让中国的经济在新能源经济带动下继续快速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核能、页岩气、氢能等。中国的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改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能源能够代替传统化石类能源,弥补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短缺问题,增加能源供给,满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其次,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中国目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由化石类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同发达国家在发展动机上有着部分共同的出发点。同时,中国在资源构成、经济现状、科技水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征。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新能源产业是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能源产业是目前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需要选择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元化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进口量不断加大,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开发新能源,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刻不容缓。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政治和能源大背景以及中国能源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层层递进式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能源政治、能源安全以及新时期中国崛起等方面进行了选题的思考;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理论体系创新等视角进行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的阐释;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有效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内涵界定、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哈伯特能源论、经济增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权力变迁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中国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新能源主要边界。第三章人类能源发展史,通过人类能源史四个阶段的研究,提出了“新能源与中国复兴”的新时代与新机遇;并对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研判。第四章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新能源的法律、政策、主要内容、演进过程和中国新能源政策演进进程。第五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门别类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从几个不同维度对新能源进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不同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间博弈,得出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一定要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第八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业细分层面给出了明确、科学、合理、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基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本论文采取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和比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在研究方法上适应研究问题的“个性”要求,形成综合集成特点,使本论文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阿杜洛[4](2013)在《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及其经济影响》文中提出中国加入WTO以后,走出去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主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自从中国与巴西在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和巴西的贸易额便不断增长,2003年,中国与巴西成为战略合作伙伴。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巴中的合作关系受到了中国的关注。巴西的自然资源丰富,所以许多国家对于巴西的投资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导向的投资。近年来,巴西的石油行业不断的发展,石油的开采技术不断的提高,石油的开采量也不断的增加。巴西的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有超过石油开采量的趋势,这为许多国家投资巴西的石油行业提供机会。近年来,中国对王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中国自身的是有开采己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这为中国为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提供了机会。本文笔者研究了巴西石油以及石油行业的相关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状况。在理论研究阶段,笔者首先研究了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国际折衷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对巴西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分析完相关的影响之后,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大的收益。在这个目的下,笔者研究了巴中之间合作的背景和潜在的机会。笔者介绍了中国选择巴西进行投资的前景和机会。然后在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巴西石油行业投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王朝恩[5](2012)在《巴西石油法律体制改革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西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在石油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石油产业形势的发展,巴西的石油法治也进一步完善起来,在新的石油法律体系下引入了新的管理机构和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巴西石油法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石油利益的维护和设立石油社会基金的作法等,值得我国石油法治建设的借鉴。

岳鹏升[6](2012)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日尔三角洲是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的盆地,已知油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二位。该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较为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主要发育许多巨型构造,以及一系列与重力作用相关的构造类型。尼日尔三角洲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火成岩和侏罗系火山岩组成。沉积盖层则包括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早白垩世—现代,盆地内沉积物由3个沉积旋回组成,具有明显的穿时特征。在不同时期,受沉积断裂沉降幅度和沉积速率控制,形成各自不同的沉积带。阿格巴达组砂岩是尼日尔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储集层,其储层特性受沉积环境和埋藏深度的控制。阿格巴达组页岩层则是最主要的盖层,可提供断层面的粘土涂抹层遮挡、层间岩性变化封盖和垂向封盖等3种类型的封盖。阿卡塔组上部海相页岩和阿格巴达组下部滨海相与砂岩互层的页岩则是最有效的烃源岩,属好—最好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II型和III型为主。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圈闭为构造圈闭,也有地层圈闭。主要发现有滚动背斜油气藏、塌顶构造油气藏、底辟构造油气藏、断鼻与断块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等5类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主要受断裂及其组合、圈闭类型、岩性组合及其配置关系的严格控制。本文研究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上以及海上伸展构造区,也研究了该三角洲的深水区的大部分地区。研究表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未来具有较好的商业开发价值。

刘来平[7](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陈法彬[8](2011)在《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野外剖面观察和实测,及古生物的鉴定分析,结合以往区域地质资料,对东北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北,东经115。以东地区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进行了清理;并在新的地层框架内,对各沉积区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东北地区沉积体系格架;结合研究区内地层、沉积体系和构造运动阶段,划分出5个岩相古地理作图单元并作图,得出结论。首先,在“活动论”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区内从晚元古到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中小板块拼合,统一的佳—蒙地块形成的过程,泥盆纪为佳木斯—松嫩—锡林浩特微板块向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阶段。其次,结合区内剖面和古生物资料的分析,对区内泥盆纪地层进行多重划分与对比,再结合国际国内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五个岩相古地理作图单元:洛霍考夫—布拉格期、埃姆斯期、艾费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法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内地层剖面沉积相,并做出各主要剖面的沉积相图,建立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体系,分别为:贯穿整个泥盆纪的N—E兴安海区沉积,主要为浅海相、滨海相,黑龙宫裂陷槽早、中泥盆世海相沉积,南部陆缘海浅海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东部密山—宝清一带陆缘海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最后完成5幅岩相古地理编图。为首次按照5个作图单元完成的岩相古地理图。

苏文[9](2012)在《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使得许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消费水准的空前提高,单纯依赖国内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实现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内产品成本最小化目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各国国家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的控制并能稳定的获取全球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当前拥有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能否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增长并使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占有量;一个国家在竞争中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现有财富的丧失,而是为生产这些财富的全球资源供应链被切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始终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本质就是资源战略,在油气时代就表现为油气战略。油气战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油气战略不再是独立的圈闭体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体系。全球化意味着油气生产和贸易向全球市场开放,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则导致对油气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血腥。石油战略已不仅仅是局部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全局发展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能源形势与国际石油市场密不可分,深入分析全球油气竞争格局与走势,是确定国家油气战略的重要前提。分析中美石油产业成长历史并做相似性对比借鉴,有益客观的选择和设计中国的油气战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勘探开发投资和活动重新活跃,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油气市场恢复性繁荣,消费需求迅速反弹,资源供应总体上升,交易价格高位运行。应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和运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方法(ARIMA)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中国各大区产量模型和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定量出常态条件下全球和中国资源量增长前景和消费形态。本文提出“国内2亿、海外3亿”的供应结构目标,同时指出:南海深水是海洋时期新增油气战略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和东海水域是下一个油气战略接续区。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霸权和平”下的石油战略仍是影响主要资源国和消费国油气供求态势的决定性变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鉴于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对非洲的资源企图的增强,建议在坚持油气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积极参与非洲油气合作和资源竞争的同时,认真发展与中亚里海,特别是俄罗斯广泛的、多模式的经济贸易和油气合作;适时拓展南美油气市场和北美非传统资源市场。建议迅速加强国家海军的远洋战力,提高相关武装(包括黑鹰特警)部队的现代化机动能力,提高中国军力的影响力和对油气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总体战略是:“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国际化战略是:“加强中东争夺非洲发展中亚开拓其它”。

姜星莉[10](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显着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无一例外的深入到能源领域,并带来一系列新的能源问题。本论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和能源安全格局的研究,结合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借鉴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经验,为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对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障能源经济安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首先从能源、能源安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分析了能源安全的内涵、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的表现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安全中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激烈。第三章首先在世界能源供需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然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如:能源资源储备状况堪忧,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比例较低,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尖锐等。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能源价格日益趋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争夺等等。如何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第四章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能源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了分析,美国制定的能源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能源多元化,欧盟的清洁能源利用,日本的节能技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战略尤其值得中国借鉴。第五章和第六章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发展过程和整体目标入手,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全球化特点和趋势,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的建议。对内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能源节约战略,重视环境保护战略等。对外能源安全战略包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与能源大国的竞争合作战略,与国际能源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能源合作,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能源运输安全战略等。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能源领域的表现,国际能源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市场不断多元化,跨国能源公司不断并购和大发展,国际资本开始向能源领域大规模聚集,区域能源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等等,同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能源竞争、能源合作、能源科技、能源与环境等等。2、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油气的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面对一个全球能源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日益趋高的能源价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抢滩中国能源市场等等,并试图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状况的分析和对内对外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提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该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重视对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等。

二、巴西东南部发现中型新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西东南部发现中型新油田(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深水区巨型新发现
    1.1 环大西洋区域
        1.1.1 南美板块东北陆缘深水区
        1.1.2 加拿大东部海域
    1.2 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
    1.3 新特提斯东地中海
2 全球深水成熟区再突破
    2.1 环大西洋已证实巨型富油气盆地群
        2.1.1 巴西东南部已证实巨型富油气盆地群
        2.1.2 西非陆缘深水区
        2.1.3 墨西哥湾深水区
        2.1.4 挪威陆缘深水区
    2.2 西太平洋深水盆地带中国南海深水区
    2.3 新特提斯深水盆地带
        2.3.1 东南亚深水区
        2.3.2 澳大利亚西北陆缘深水区
        2.3.3 孟加拉湾深水区
    2.4 环北极深水区盆地群
3 全球深水区大油气区形成条件
    3.1 超大湖盆、海湾和大型煤系三角洲所形成的世界级烃源岩
    3.2 大江、大河注入形成的世界级储层或生物礁
    3.3 良好盖层的发育
    3.4 油气的高效运移
    3.5 重要的成藏组合与成藏单元
4 结论

(2)《世界石油展望2015》翻译实践报告(第一部分第二至三章)(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Chinese)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1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 Two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3.2 Guiding Functions of the Skopos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ranslation
        4.1.1 Key Points of Translation
        4.1.2 Difficult Points of Translation
    4.2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4.2.1 Methods of Translation
        4.2.1.1 Literal Translation
        4.2.1.2 Free Translation
        4.2.2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4.2.2.1 Amplification
        4.2.2.2 Omission
        4.2.2.3 Adaptation
        4.2.2.4 Conver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nlightenment
    5.2 Existing Limitations and Unsolved Problem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Acronym and Terminology
Appendix Ⅲ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简介

(3)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
        1.4.2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4.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1.4.4 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能源
        2.1.2 新能源
        2.1.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2.2 哈伯特能源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2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3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2.3.4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2.4 生命周期理论
        2.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4.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3 国家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2.5 权力理论
        2.5.1 权力变迁理论
        2.5.2 权力转移理论
    2.6 “中国梦”理论
        2.6.1 毛泽东主席的早期“中国梦”理论
        2.6.2 习近平主席的当代“中国梦”理论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7.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7.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7.4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8 小结
第三章 人类能源发展史
    3.1 人类能源史的四个阶段
        3.1.1 火与柴草时代
        3.1.2 煤炭与蒸汽机时代
        3.1.3 石油与内燃机时代
        3.1.4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代
    3.2 泥炭与荷兰、煤炭与英国、石油与美国、新能源与中国
        3.2.1 泥炭和荷兰时代
        3.2.2 煤炭和大英帝国
        3.2.3 石油和美国世纪
        3.2.4 新能源与中国复兴
    3.3 能源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
    4.1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
        4.1.1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一次转型
        4.1.2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二次转型
        4.1.3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三次转型
        4.1.4 美国的“能源独立”
    4.2 欧洲的新能源政策
        4.2.1 欧洲能源法律及政策变化
        4.2.2 欧洲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4.3.1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萌芽阶段
        4.3.2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启动阶段
        4.3.3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阶段
        4.3.4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成长阶段
    4.4 中国新能源法律及政策解析
        4.4.1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4.4.2 中国能源政策解析
    4.5 国内外政策比较对中国新能源的启示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5.1 能源利用的现状
    5.2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 水电资源现状
        5.2.2 太阳能资源现状
        5.2.3 核能资源现状
        5.2.4 风能资源现状
        5.2.5 海洋能源资源现状
        5.2.6 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5.2.7 页岩气能源资源现状
        5.2.8 氢能源资源现状
    5.3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对比分析
        5.3.1 国外新能源发展情况
        5.3.2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比较
    5.4 中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制度建设缺位
        5.4.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偏颇
        5.4.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不足
        5.4.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5.4.5 中国新能源的二次转换成本高、电力并网困难
        5.4.6 中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新能源发展压力空前
        5.4.7 中国能源安全带给新能源严峻挑战
        5.4.8 中国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
        5.4.9 全球能源危机必将牵制中国能源安全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
    6.1 能源效率及相关指标的选取
        6.1.1 能源效率
        6.1.2 指标选取
    6.2 数据处理
        6.2.1 基于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6.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年新能源数据的预测
    6.3 基于 DEA 数据包络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6.3.1 DEA 模型
        6.3.2 中国新能源开发效率情况
        6.3.3 中国新能源使用效率情况
        6.3.4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
    7.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1 国际能源市场中各类主体分析
        7.1.2 本文博弈对象的选择
    7.2 中国与能源进口国的博弈
        7.2.1 中美能源博弈
        7.2.2 中印能源博弈
    7.3 中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博弈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
    8.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
        8.1.1 中国新能源发展制度体系构建
        8.1.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8.1.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8.1.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8.1.5 中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微观政策建议
        8.2.1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2 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3 核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4 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5 生物质柴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6 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7 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数据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及其经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巴中关系现状
        1.3.2 巴西的投资环境
        1.3.3 投资建议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直接投资理论
    2.1 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第3章 中国投资巴西石油行业的原因
    3.1 中国的石油需求状况
    3.2 巴西石油产业发展状况
        3.2.1 巴西石油资源现状
        3.2.2 巴西石油行业发展状况
        3.2.3 巴西石油的产量和国内需求
        3.2.4 巴西的政治状况
第4章 中国对巴西石油直接投资状况
    4.1 中国对巴西贸易现状
    4.2 中国在巴西石油行业中的投资方向
    4.3 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方式
        4.3.1 中化集团的投资策略
        4.3.2 中国石化集团的投资策略
        4.3.3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策略
    4.4 中国企业对巴西石油投资的跨国经营方式
        4.4.1 商品出口
        4.4.2 技术劳务出口
        4.4.3 股权投资
    4.5 中国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式
第5章 中国石油投资对巴西经济的影响
    5.1 对巴西就业的影响
    5.2 对巴西产业调整的影响
    5.3 对巴西技术进步的影响
    5.4 对巴西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6章 巴西投资环境存在的不足
    6.1 巴西的基础设施薄弱
    6.2 巴西的税收负担过重
    6.3 巴西的劳动力素质偏低
    6.4 巴西的社会治安不佳
第7章 巴西可以采用的对策和本文结论
    7.1 巴西应采取的对策
        7.1.1 巴西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7.1.2 巴西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7.2 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的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形成演化与构造特征
    2.1 西非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与沉积特征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地层特征
        2.2.1 基底
        2.2.2 中生代伸展层序
        2.2.3 上中生界—古近系伸展层序
        2.2.4 新生界被动大陆层序
    2.3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沉积特征
        2.3.1 三角洲沉积体系
        2.3.2 陆坡浊积体—海底扇沉积体系
    2.4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2.4.1 构造单元划分
        2.4.2 伸展构造区
        2.4.3 挤压构造区
第三章 生储盖组合特征
    3.1 烃源岩条件
        3.1.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成熟度
    3.2 储盖条件
        3.2.1 三角洲及近海阿格巴达组(Agbada)储层特征
        3.2.2 陆坡区储层特征
        3.2.3 盖层特征
    3.3 圈闭特征
        3.3.1 滚动背斜
        3.3.2 塌顶构造及其它构造
        3.3.3 泥岩底辟构造
        3.3.4 推覆构造
第四章 油气成藏类型特征与主控因素
    4.1 盆地含油气系统
        4.1.1 Akata—Agbada 含油气系统
        4.1.2 下白垩统(Early Cretaceous)—上白垩统(Upper Cretaceous)含油气系统
    4.2 主控因素
        4.2.1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上及近海的主控因素
        4.2.2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的主控因素
        4.2.3 成藏主控因素总结
第五章 典型油气田(藏)解剖
    5.1 Bonga 油气田
        5.1.1 概况
        5.1.2 勘探历史
        5.1.3 构造和圈闭
        5.1.4 地层和沉积相
        5.1.5 储层
    5.2 Agbada 油气田
        5.2.1 概况
        5.2.2 构造
        5.2.3 储层
        5.2.4 生产工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
    2.1 气候特征与自然景观
    2.2 研究区人文地理概况
3 研究区构造演化及构造分区
    3.1 东北地区构造格局的演化
    3.2 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4 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
    4.1 东北地区泥盆系地层区划
    4.2 泥盆纪地层清理
    4.3 泥盆纪生物地层
    4.4 泥盆纪年代地层
    4.5 作图单元的确定
5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5.1 泥盆系沉积特征及剖面分布
    5.2 洛霍考夫期—布拉格期沉积相
    5.3 埃姆斯期沉积相
    5.4 艾费尔期沉积相
    5.5 吉维特期沉积相
    5.6 弗拉期—法门期沉积相
6 岩相古地理
    6.1 洛霍考夫期—布拉格期岩相古地理
    6.2 埃姆斯期岩相古地理
    6.3 艾费尔期岩相古地理
    6.4 吉维特期岩相古地理
    6.5 弗拉期—法门期岩相古地理
成果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附表
附图

(9)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4 研究文献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建立全球油气资源量与中国油气消费量模型
        1.2.2 温故知新:中国油气战略回顾和分析
        1.2.3 他山之玉:美国油气地图及其战略分析
        1.2.4 向南突围:海洋时代中国油气战略实施要点
        1.2.5 定性定量:绘制中国油气战略地图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理论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
    2.1 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
        2.1.1 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2.1.2 油气需求迅速上升
        2.1.3 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2.1.4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2.1.5 油气公司业绩回升
        2.1.6 漏油事件影响深远
        2.1.7 政治动荡威胁减产
    2.2 中国经济及油气产业转型发展
        2.2.1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2.2.2 国内油气需求强劲反弹
        2.2.3 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2.2.4 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加
        2.2.5 油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2.2.6 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提高
        2.2.7 三大公司实力明显提高
        2.2.8 产业规制建设取得进展
    2.3 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发展趋势
        2.3.1 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油气供需基本平衡
        2.3.2 “十二五”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
        2.3.3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天然气市场供需两旺
        2.3.4 炼化产业继续扩张结构调整深度优化
        2.3.5 油气市场稳步发展石油价格总体趋升
        2.3.6 国内油气开发:“稳定大陆发展海洋”
    2.4 小结
第3章 中美油气资源量增长比较研究
    3.1 美国石油储量成长历史
        3.1.1.起步阶段(1900—1919)
        3.1.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3.1.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3.1.4 递减阶段(1971~2004)
    3.2 美国油气资源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3.2.1 储量增减因素
        3.2.2 市场油价因素
        3.2.3 开发强度因素
        3.2.4 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
        3.2.5 政策法规因素
    3.3 美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3.3.1 起步阶段(1900~1919)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20 ~1965)
        3.3.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975)
        3.3.4 递减阶段(1976—2009)
    3.4 中国油气储量与产量成长历程
        3.4.1 中国油气资源量与储量
        3.4.2 中国油气储量增长与年度资源探明率
        3.4.3 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量
        3.4.4 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3.4.5 中国原油储量增长历史阶段
        3.4.6 中国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3.4.7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3.5 中美石油储量与产量历史对比
        3.5.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3.5.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3.5.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3.5.4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3.6 结论
第4章 全球油气竞争与供应潜力模型
    4.1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
    4.2 现阶段全球油气竞争态势
        4.2.1 全球油气心脏地带基本形成
        4.2.2 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4.2.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下降
        4.2.4 全球新油气权力中心形成
        4.2.5 全球金融资本流动性加剧
        4.2.6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4.2.7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加剧油价走高和波动
        4.2.8 非传统油气领域争夺升级
    4.3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模型
        4.3.1 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设计
        4.3.2 应用ARMA 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
        4.3.3 模型预测结论
    4.4 全球油气产量增长模型
        4.4.1 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设计
        4.4.2 运用ARIMA 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
        4.4.3 模型预测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供求模型与发展路径
    5.1 中国油气发展历史回顾
        5.1.1 玉门摇篮时期(1939~1959)
        5.1.2 大庆会战时期(1955~1978)
        5.1.3.全国拓展时期(1979~2009)
        5.1.4.海洋发展时期(2010~现在)
    5.2 中国各大区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模型
        5.2.1 建立石油产量预测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中国各大区石油产量模型
        5.2.3 模型预测结论
    5.3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模型
        5.3.1 指数平滑法应用思路
        5.3.2 指数平滑法建立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
        5.3.3 模型预测结论
    5.4 海洋时期的中国油气战略
        5.4.1 中国油气进入海洋发展时期
        5.4.2 陆地油气开发的忧患——以延安志丹县为例
        5.4.3 中国国内油气战略——“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
第6章 美国油气地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6.1 美国油气地图及战略内涵
        6.1.1 美国油气战略的目标定位
        6.1.2 美国油气战略的系统内涵
        6.1.3 美国油气战略的深刻启示
    6.2 美国油气战略的真实意图
        6.2.1 对非洲资源的新企图
        6.2.2 大中东计划的衰落
        6.2.3 对中亚里海的强行渗透
        6.2.4 对欧洲和亚太的无奈
        6.2.5 对北美、拉美的怀柔和控制
    6.3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6.3.1 美欧等国油气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6.3.2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战略的适应空间
        6.3.3 全球化时代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
    第一节 能源与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挑战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影响能源安全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态势
    第一节 世界能源供需态势及安全格局分析
    第二节 中国能源状况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第四章 主要国家(集团)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二节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三节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对内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进与战略目标
    第二节 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能源节约战略
    第四节 环境保护战略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
    第二节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巴西东南部发现中型新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及启示[J]. 张功成,屈红军,张凤廉,陈硕,杨海长,赵钊,赵冲. 石油学报, 2019(01)
  • [2]《世界石油展望2015》翻译实践报告(第一部分第二至三章)[D]. 何娟茹.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3]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4(03)
  • [4]中国对巴西石油行业的投资及其经济影响[D]. 阿杜洛. 东华大学, 2013(06)
  • [5]巴西石油法律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 王朝恩. 商业研究, 2012(11)
  • [6]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研究[D]. 岳鹏升. 长安大学, 2012(S2)
  • [7]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8]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D]. 陈法彬.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9]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 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 姜星莉. 武汉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巴西东南部发现新中型油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