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仙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

辽宁水仙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

一、辽宁省点池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文献综述)

唐雅楠[1](2021)在《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文中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地区小粪蝇资源极为丰富,长期未有记录和系统鉴定工作。本研究采用扫网和马氏网采集东北三省地区小粪蝇科昆虫,首次系统地对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开展研究。经分类鉴定,共发现3亚科,22属,78种,在已知中国小粪蝇37属,200种中占59.46%和39.00%,其中包括6个新种,6个中国新记录种,19个黑龙江新记录种。修订并恢复1种名。构建和完善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分类鉴定系统。对6新种和6中国新纪录种进行了描述和再描述,绘图71幅。6新种:双突乳小粪蝇Opalimosina(Opalimosina)sp.nov.;伪别小粪蝇Minilimosina(Allolimosina)sp.nov.;肛刺微小粪蝇Minilimosina(Minilimosina)sp.nov.;曲腹突小粪蝇paralimosina sp.nov.;圆腹刺尾小粪蝇Splerobia circulus sp.nov.1;双刺尾小粪蝇Spelobia sp.nov.2。6中国新纪录种:犁雅小粪蝇Leptocera vomerata Rohá?ek et Papp,1983;鲍索小粪蝇Minilimosina(Svarciella)bartaki Rohá?ek,2010;微腹突小粪蝇Paralimosina minor Rohá?ek et Papp,1988;麻刺尾小粪蝇Spelobia cambrica(Richards,1929);缓毛眼小粪蝇Trachyopella(Trachyopella)mitis Rohá?ek et Marshall,1986;小尾栉小粪蝇Ischiolepta micropyga(Duda,1938)。修订并恢复1种名:六盘欧小粪蝇Opacifrons liupanshanensis(Su et Liu,2009)。属级阶元构成:东北三省小粪蝇22属中2-5种属13个(59.09%),1种属6个(27.27%),6-10种属2个(9.09%),10种以上的属1个(4.55%)。在现有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性开展东北三省小粪蝇区系分布格局研究。东北三省小粪蝇在中国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格局:辽宁小粪蝇19属,59种,分别占东北三省小粪蝇属种的86.36%、75.64%,其物种丰富度在东北三省小粪蝇中最高。东北三省小粪蝇东北区分布型有38种(48.72%);东北和华北区分布型有9种(11.54%),二分布型物种之和为47种(60.26%),是东北三省小粪蝇在中国区划中分布格局的重要特征。东北区与其他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联度:东北和华北区(29种,37.18%)>东北和华中区(17种,21.79%)>东北和西南区(14种,17.95%)>东北和华南区(13种,16.67%)>东北和青藏区(9种,11.54%)>东北和蒙新区(6种,7.69%)。东北三省小粪蝇在世界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格局:东北三省小粪蝇古北种34种(43.59%),接近东北三省已知种的一半,占有一定优势;全北界共有种仅5种(6.41%),较少;古北和东洋界共有种14种(17.95%);其他分布型均小于等于2种。古北界与其他世界动物地理界区的关联度:古北和新北界(27种,34.62%)>古北界和与东洋界(23种,29.49%)>古北界与澳洲界(18种,23.08%)>古北界和非洲热带界(17种,21.79%)>古北界和新热带界(17种,21.79%)>古北界和南大西洋界(7种,8.97%)>古北界和亚南极界(1种,1.28%)。

王超[2](2020)在《中国麻蝇属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麻蝇科)》文中提出麻蝇属(Sarcophag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有瓣类(Calyptratae)麻蝇科(Sarcophagidae),世界已知166亚属,891种,是麻蝇科甚至是有瓣蝇类中的第一大属,同时也是形态最复杂的类群之一。目前,我国已记录超过50个亚属,160种,占我国麻蝇科已知300种的半数以上。麻蝇属昆虫分布广,具腐食性、尸食性、植食性、寄生性等多样的生物学习性,是媒介、法医、传粉和天敌昆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类群。本研究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检视了国内外保存的麻蝇属昆虫标本,对我国学者发表的麻蝇物种进行系统的分类修订研究,在蒙新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进行补点采集,在我国特有亚属的模式产地——四川、云南等地重点进行标本采集。利用显微与超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雄性麻蝇属昆虫尾器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同时利用新的形态学研究方法——翅干涉图谱开展分类鉴定。本文记录了麻蝇属物种55亚属176种,新发表1物种端膜何麻蝇Sarcophaga(Hoa)membranijuxta,并首次进行了中文描述;中国新记录物种3种,新异名13个,新组合2种,同时修订了蔺江翼麻蝇Sarcophaga(Pterosarcophaga)linjiangensis学名的准确拼写。本研究明确了中国麻蝇属昆虫物种种类,明晰了麻蝇属各亚属鉴别特征,完善了分亚属和物种检索表,修订了麻蝇成虫各形态部位,特别是对雄性尾器形态部位学术名词进行了重新定义。本研究记录观察标本146种,达到中国麻蝇属已知物种数量的83%;首次对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95种麻蝇物种进行了补充描述,其中40种为模式标本;首次全面拍摄了110种麻蝇物种的光镜照片,包括33种模式标本;补充绘制了30种麻蝇雄性尾器阳体侧面观。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首次发现并确定了中国新记录物种仓桥范麻蝇Sarcophaga(Cornexcisia)kurahashii的雌性个体;同时麻蝇属物种利用翅干涉图谱进行物种鉴定的有效性得到了基本验证。

李心钰[3](2020)在《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文中提出狂蝇科Oestr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有瓣蝇类Calyptratae,是昆虫纲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内专性寄生的类群。狂蝇寄主广泛、专一性强,具有丰富的形态及生物学多样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寄生生活形成了高度适应,是双翅目昆虫系统学及适应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进化框架和深入的形态比较,狂蝇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仍为待解之谜。本研究通过全面检视我国以及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狂蝇标本,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Micro-CT等超显微技术,对狂蝇的卵、幼虫(三个龄期)、成虫(雌雄)等生活史关键阶段,开展了系统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合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显微、超显微形态特征图像6000余张,发现了3个新的超显微结构;通过整合形态特征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揭示了狂蝇科及代表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关键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趋势,主要发现如下:1.基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首次构建了涵盖狂蝇科全部四个亚科的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发育树,验证了狂蝇科的单系性,明确了亚科间的亲缘关系,发现狂蝇科中不同亚科的碱基组成和生物分子进化速率具有明显差异,皮蝇亚科和狂蝇亚科的进化速率高于疽蝇亚科和胃蝇亚科;胃蝇亚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明显增高但总长度显着减小,可能是能量代偿的进化结果。2.基于分子分类学理论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25种常见狂蝇蛆病病原体的精准、快速检测体系,提出DNA条形码区域为狂蝇分子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恢复了胃蝇物种Gasterophilus flavipes(Olivier)的种级地位,其半个世纪以来被错误的列为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Linnaeus)的同物异名;提出仅已知三龄幼虫的帕皮蝇属Pallasiomyia和部分繸皮蝇属Przhevalskiana物种的分类学有待进一步修订。3.选取狂蝇适应演化中的代表性类群胃蝇亚科,通过联用多种超显微技术,遴选了卵、幼虫(一龄、二龄、三龄)、成虫(雌、雄)等全部虫态的近200个关键形态特征,构建了首个涵盖该亚科全部物种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胃蝇亚科为稳定的单系,明确了胃蝇幼虫发达的口钩和其表面密布的感觉毛,有助于其在寄主消化道内精准定殖;发现了成虫触角鞭节表面集中了大量感觉器官复合体,具有增加嗅感器数量、汇集气味分子、提高嗅觉灵敏性的作用。4.选取狂蝇系统发育关系及拟态研究中的典型类群小头皮蝇属,通过系统检视世界主要博物馆的狂蝇成虫标本,建立了新物种4种,新同物异名1个,并构建了该属首个物种进化树,明确了该属体色特征的演化轨迹;结合世界熊蜂属体色分析结果,验证了小头皮蝇腹部与熊蜂相似的体色特征为贝茨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趋同性演化结果。

杨瑞生,顾羽健,陈玉波,刘彦群,石生林,姜义仁,秦利[4](2019)在《柞蚕饰腹寄蝇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是柞蚕主要寄生性害虫。扩增得到柞蚕饰腹寄蝇18个种群、长度为554 bp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10%、42.60%、12.82%和8.48%,AT含量达78.7%,存在明显的AT使用偏向性。样本两两间遗传距离为0~0.000 30,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 25。柞蚕饰腹寄蝇98个个体中存在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16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165,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小。基于Cytb序列片段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柞蚕饰腹寄蝇等32种双翅目昆虫从科的水平上与传统分类系统一致,按与柞蚕饰腹寄蝇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将其归类到寄蝇科、蝇科、花蝇科、麻蝇科和丽蝇科。结果表明,柞蚕饰腹寄蝇种群进化时间较短,但线粒体Cytb基因仍能用于双翅目昆虫科级进化的辅助分析。

闫利平[5](2019)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文中认为有瓣蝇类Calyptrat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四大超适应辐射类群之一的双翅目Diptera,已知23000余种,占双翅目物种多样性的近20%,是探究双翅目系统演化及成功适应辐射的关键类群。该类群分布广泛,生物学习性极为多样,以幼虫阶段尤为显着。系统发育关系构建是重现生物类群演化历史、阐明不同生物类群间协同演化的基石,囿于部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仍存争议,以及节点类群生物学信息缺失,有瓣蝇类的演化历史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该研究首次获得了 38种有瓣蝇类转录组数据(包括专性寄生哺乳动物的狂蝇科Oestridae 3亚科7种,寄生鸟类的虱蝇科Hippoboscidae 1种、丽蝇科Calliphoridae原丽蝇属Protocalliphora 1种),及8种专性寄生胃蝇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结合公共数据库的数据,系统评估了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构建了迄今为止亚科级阶元覆盖最广、拓扑结构最为稳健的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并探究了狂蝇总科Oestroidea盗猎寄生习性和哺乳动物专性寄生习性的演化历史,主要发现如下:1.建议将丽蝇科Calliphoridae重新划分为丽蝇科、迷蝇科Ameniidae、孟蝇科Bengaliidae、金蝇科 Chrysomyidae、麻丽蝇科 Helicoboscidae、粉蝇科 Pollenidae,其中丽蝇科仅包含丽蝇亚科Calliphorinae和绿蝇亚科Luciliinae,以使各类群的分类学更加明晰。此外,狂蝇科为多系,各亚科为单系,可能是由于相似的寄生生活习性使狂蝇各亚科经历了趋同进化而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特征。2.首次基于转录组数据确立了麻蝇科Sarcophagidae亚科级系统发育关系为(麻蝇亚科 Sarcophaginae+(野蝇亚科 Paramacronychiinae+蜂麻蝇亚科Miltogramminae));明确了麻蝇亚科的发生地在新热带界,蜂麻蝇亚科在北半球起源;对不同食物资源的利用是导致麻蝇物种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蜂麻蝇幼虫的钻地习性很可能是其盗猎寄生习性产生的关键因子。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构建了覆盖全部属级阶元的胃蝇系统发育关系;确立了胃蝇寄主转移路径为“由象转移至犀牛,再由犀牛转移至马”,在此过程中,胃蝇产卵部位出现分化,且产卵量随着产卵部位与寄主口鼻部距离的增加而相应增大;明确了与取食习性有关的形态结构多样化是促使马胃蝇属生态位分化并实现精准定殖的必要条件;相比于其他有瓣蝇类,胃蝇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鸟嘌呤、胞喃啶含量以及较高的基因进化速率,体现了其对哺乳动物消化道内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陈玉波[6](2019)在《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文中研究说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属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Tachinidae饰腹寄蝇属Blepharipa,是许多农林害虫的寄生性天敌,也是我国特色资源柞蚕的重要寄生性害虫。然而由于寄蝇科乃至双翅目昆虫在形态学上的高度复杂性与趋同性,在众多蝇类昆虫中,柞蚕饰腹寄蝇的物种鉴定比较困难寄蝇科乃至双翅目昆虫的鉴定分类及其系统进化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昆虫线粒体DNA(mtDNA)数据信息。本研究采用LA-PCR技术,扩增得到了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基因组成、基因排序、蛋白编码基因(PCGs)、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和AT富集区进行分析,分别以蛋白编码基因Cytb、COⅡ、ND1和ND2片段为标记,探索了柞蚕饰腹寄蝇18个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在双翅目昆虫中的系统进化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柞蚕饰腹寄蝇B.Tibialis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650 bp,环状,由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的AT控制区组成,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与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保持一致。基因组碱基含量分别为腺嘌呤(A)40.66%,鸟嘌呤(G)8.26%,胸腺嘧啶(T)39.28%,胞嘧啶(C)11.80%。寄蝇科昆虫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2,其中,柞蚕饰腹寄蝇B.Tibialis Chao与饰腹寄蝇属的Blepharipa sp.遗传距离最小,为0.078,与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172。2.扩增得到柞蚕饰腹寄蝇18个种群98个样本长度为554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片段。碱基A、T、C和G的含量分别为34.00%,40.87%,15.01%,10.13%。样本两两间遗传距离在0.000.00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25。柞蚕饰腹寄蝇98个个体样本中存在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16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165,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小。32种双翅目昆虫中,与柞蚕饰腹寄蝇的亲缘性关系由近及远依次为寄蝇科、蝇科、花蝇科、麻蝇科以及丽蝇科,丽蝇科的肥躯金蝇Chrysomya pinguis为进化树中与柞蚕饰腹寄蝇亲缘性最远的物种。扩增得到柞蚕饰腹寄蝇18个种群100个个体样本长度为521 bp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基因(COⅡ)片段,所有样本COⅡ片段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51%、42.42%、12.86%和9.21%。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4。100条COⅡ基因片段中共有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202,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205。32种双翅目昆虫中,丽蝇科的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为进化关系中与柞蚕饰腹寄蝇亲缘性最远的物种。3.扩增得到了柞蚕饰腹寄蝇18个种群101个个体样本长度为645 bp的氧化还原酶亚基1基因(NADH1,ND1)片段。101个个体样本ND1片段的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30%、29.46%、13.02%和8.22%。共有5个单倍型位点,单倍型多样度(Hd)为0.42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55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1。32种双翅目昆虫中,丽蝇科的肥躯金蝇Chrysomya bezziana为进化关系中与柞蚕饰腹寄蝇亲缘性最远的物种。扩增得到了柞蚕饰腹寄蝇18个种群长度为679 bp的氧化还原酶亚基2基因(NADH2,ND2)片段。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94%,46.83%,10.60%和6.63%。存在9个单倍型位点,单倍型多样度(Hd)为0.61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554。进化树分析表明,ND2片段未能将柞蚕饰腹寄蝇不同种群分开。32种双翅目昆虫中,与柞蚕饰腹寄蝇的亲缘性关系由近及远依次为寄蝇科、蝇科、麻蝇科、花蝇科以及丽蝇科。

李鑫[7](2017)在《欧亚地区厕蝇科Fanniidae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认为厕蝇科隶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的蝇总科。全世界已知约350余种,欧亚地区记录210种。本研究鉴于最早进行厕蝇分类研究的欧洲地区,其许多模式标本已无从查考,而此类标本正是亚洲及其它地域分类研究的模板。在优势的研究基础上,以比较形态学与支序系统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欧亚地区该类群进行系统修订。本项研究中收集并查阅相关文献300余篇(部),其中翻译外文文献130余篇;检视国内外厕蝇标本4000号标本,共205种(包括模式标本141种);完善与核定文章引证信息1700余条;统计支序分析特征矩阵数据13000余个。其研究成果体现在如下方面:欧亚地区厕蝇科注释名录的完成:通过标本检视、标本采集及分类修订等项研究,确定欧亚地区厕蝇科昆虫迄今已知220种,隶属于3个属。在核查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欧亚地区厕蝇科注释名录,共引证相关文献315篇(部)。系统发育研究:本次支序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厕蝇科在蝇总科各科间、科内各属间的系统地位,与近年来相关的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该科的分类修订提供了客观佐证。

关玉辉,王纯玉,张家勇,丁俊,白玉银[8](2017)在《辽宁省麻蝇科蝇类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研究辽宁省麻蝇科蝇类区系特征。方法 2010-2015年在辽东长白山地、辽西冀北山地、辽西北努鲁儿虎山地及辽河两岸开展蝇类调查,利用昆虫网采集不同地理景观的麻蝇,用针插法制作麻蝇标本;采用昆虫形态分类学、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对麻蝇科蝇类区系进行分类。结果辽宁省境内麻蝇科蝇类有3亚科30属94种。从各自然区麻蝇分布成分判断,辽宁省麻蝇区系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和东北区区系;其中与东洋界共同成分最高,特有种类最多,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新北界、非洲界、澳洲界和新热带界。国内与华北区麻蝇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蒙新区、华中区、西南区、青藏区和华南区。结论蝇类分布受动物地理学规律制约而形成自然蝇类区系。各自然区的麻蝇分布规律与本区气候和地理条件相适应;同时也与本区气候和陆地的地质历史相一致;尤其是第四纪冰期,蝇类分布与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化相一致,意义重大。即冰期冰原气候带向南移动,迫使北部林区麻蝇成分随泰加林南移而流动,并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辽宁省麻蝇成分复杂、特有种类丰富的区系特征。

杜晶,薛万琦[9](2017)在《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文中研究表明发现分布于我国辽宁省的花蝇科Anthomyiidae蕨蝇属Chirosia一新种:附突蕨蝇Chirosia appendiprotuberan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辽宁省本溪市,文中给出了新种的种类描述、特征图和属的隶属问题。

王明福,张东,李鑫[10](2017)在《基于形态性状的中国厕蝇科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厕蝇科Fanniidae全世界已知370余种,中国已报告140余种。选取110个形态特征,确立267个性极向,以中国79个厕蝇科代表种及外群11个代表种共90种为研究材料,使用PAUP version 4.0b程序,进行支序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厕蝇科是一个单系群,厕蝇科与蝇总科各科间系统关系与近年来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相一致。结果与根据形态特征的中国厕蝇属11个种团的划分基本一致。仅毛头厕蝇种团的形态学研究结果未能得到很好的支持,其种团地位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确定。结合形态分类特征,将明厕蝇种团中的柔厕蝇亚种团修订为种团地位,即柔厕蝇种团(Fannia mollissima-group)。

二、辽宁省点池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点池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东北三省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
        1.1.1 自然环境
        1.1.2 生物资源
    1.2 研究意义
    1.3 小粪蝇研究简史
        1.3.1 世界小粪蝇科研究简史
        1.3.2 东北三省小粪蝇研究简史
第2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文献收集与补充
        2.1.2 标本采集
    2.2 研究方法
        2.2.1 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方法
        2.2.2 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2.3 系统地位和分类系统
        2.3.1 小粪蝇科系统地位
        2.3.2 中国小粪蝇科Sphaeroceridae分类系统
第3章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
    3.1 小粪蝇科概述
    3.2 分亚科和分属检索表
    3.3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物种分类与分布
        3.3.1 离脉小粪蝇亚科Copromyzinae
        3.3.2 沼小粪蝇亚科Limosininae
        3.3.3 小粪蝇亚科Sphaerocerinae
    3.4 新种和中国新纪录种描记
        3.4.1 新种描记
        3.4.2 中国新纪录种描记
    3.5 物种组成
        3.5.1 亚科阶元组成
        3.5.2 属级阶元组成
第4章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区系分布格局
    4.1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物种丰富度
    4.2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物种分布格局
        4.2.1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物种分布格局
        4.2.2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物种分布格局
    4.3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特有种
    4.4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中国新纪录种
    4.5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种类新分布
    4.6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属级区系分布格局
        4.6.1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属级区系分布格局
        4.6.2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属级区系分布格局
第5章 结论
    5.1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结论
    5.2 东北三省小粪蝇科区系分布格局研究结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标本采集地
附录 B 特征图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麻蝇属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麻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麻蝇属昆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1.1.1 国外研究进展
        1.1.2 国内研究进展
    1.2 麻蝇属昆虫形态学研究进展
    1.3 麻蝇属昆虫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成虫形态术语
        2.2.1 有瓣蝇类成虫分类上常用外形体制术语的解释
        2.2.2 头部结构学术名词
        2.2.3 胸部结构学术名词
        2.2.4 翅结构学术名词
        2.2.5 足结构学术名词
        2.2.6 腹部结构学术名词
        2.2.7 尾器结构学术名词
    2.3 实验方法
        2.3.1 各形态部位光镜拍摄方法
        2.3.2 扫描电镜拍摄方法
        2.3.3 翅干涉图谱(Wing inference patterns, WIPs)的获取方法
        2.3.4 分子生物学研究实验方法
    2.4 格式说明
3. 各论
    3.1 海麻蝇亚属Sarcophaga (Alisarcophaga) Fan & Chen, 1981
    3.2 杯麻蝇亚属Sarcophaga (Asceloctella) Enderlein, 1928
    3.3 亚特麻蝇亚属Sarcophaga (Asiopierretia) Rohdendorf, 1965
    3.4 钳麻蝇亚属Sarcophaga (Bellieriomima) Rohdendorf, 1937
    3.5 粪麻蝇亚属Sarcophaga (Bercaea) Robineau-Desvoidy, 1863
    3.6 拟黑麻蝇亚属Sarcophaga (Beziella) Enderlein, 1937
    3.7 别麻蝇亚属Sarcophaga (Boettcherisca) Rohdendorf, 1937
    3.8 范麻蝇亚属Sarcophaga (Cornexcisia) Fan & Kano, 2000
    3.9 须麻蝇亚属Sarcophaga (Dinemomyia) Chen, 1975
    3.10 冯麻蝇亚属Sarcophaga (Fengia) Rohdendorf, 1964
    3.11 钩麻蝇亚属Sarcophaga (Harpagophalla) Rohdendorf, 1937
    3.12 黑麻蝇亚属Sarcophaga (Helicophagella) Enderlein, 1928
    3.13 欧麻蝇亚属Sarcophaga (Heteronychia) Brauer & Bergenstamm, 1889
    3.14 何麻蝇亚属Sarcophaga (Hoa) Rohdendorf, 1937
    3.15 堀麻蝇亚属Sarcophaga (Horiisca) Rohdendorf, 1965
    3.16 琦麻蝇亚属Sarcophaga (Hosarcophaga) Shinonaga & Tumrasvin, 1979
    3.17 伊麻蝇亚属Sarcophaga (Iranihindia) Rohdendorf, 1961
    3.18 卡斯麻蝇亚属Sarcophaga (Kalshovenella) Baranov, 1941
    3.19 加麻蝇亚属Sarcophaga (Kanomyia) Shinonaga & Tumrasvin, 1979
    3.20 库麻蝇亚属Sarcophaga (Kozlovea) Rohdendorf, 1937
    3.21 克麻蝇亚属Sarcophaga (Kramerea) Rohdendorf, 1937
    3.22 白麻蝇亚属Sarcophaga (Leucomyia) Brauer & Bergenstamm, 1891
    3.23 缅麻蝇亚属Sarcophaga (Lioproctia) Enderlein, 1928
    3.24 红麻蝇亚属Sarcophaga (Liopygia) Enderlein, 1928
    3.25 蛇麻蝇亚属Sarcophaga (Liosarcophaga) Enderlein, 1928
    3.26 圆麻蝇亚属Sarcophaga (Mehria) Enderlein, 1928
    3.27 默麻蝇亚属Sarcophaga (Myorhina) Robineau-Desvoidy, 1830
    3.28 日本麻蝇亚属Sarcophaga (Nihonea) Rohdendorf, 1965
    3.29 裸特麻蝇亚属Sarcophaga (Nudicerca) Rohdendorf, 1965
    3.30 潘麻蝇亚属Sarcophaga (Pandelleana) Rohdendorf, 1937
    3.31 德麻蝇亚属Sarcophaga (Pandelleisca) Rohdendorf, 1937
    3.32 亚麻蝇亚属Sarcophaga (Parasarcophaga) Johnston & Tiegs, 1921
    3.33 珀麻蝇亚属Sarcophaga (Perisimyia) Xue & Verves, 2009
    3.34 花麻蝇亚属Sarcophaga (Phallantha) Rohdendorf, 1938
    3.35 咽麻蝇亚属Sarcophaga (Phallanthisca) Rohdendorf, 1965
    3.36 曲麻蝇亚属Sarcophaga (Phallocheira) Rohdendorf, 1937
    3.37 球麻蝇亚属Sarcophaga (Phallosphaera) Rohdendorf, 1938
    3.38 伪特麻蝇亚属Sarcophaga (Pseudothyrsocnema) Rohdendorf, 1937
    3.39 鹤麻蝇亚属Sarcophaga (Pterophalla) Rohdendorf, 1965
    3.40 翼麻蝇亚属Sarcophaga (Pterosarcophaga) Ye, 1981
    3.41 叉麻蝇亚属Sarcophaga (Robineauella) Enderlein, 1928
    3.42 板突麻蝇亚属Sarcophaga (Rosellea) Rohdendorf, 1937
    3.43 麻蝇亚属Sarcophaga (s. str.) Meigen, 1826
    3.44 鬃麻蝇亚属Sarcophaga (Sarcorohdendorfia) Baranov, 1938
    3.45 所麻蝇亚属Sarcophaga (Sarcosolomonia) Baranov, 1938
    3.46 斑麻蝇亚属Sarcophaga (Sarcotachinella) Townsend, 1892
    3.47 辛麻蝇亚属Sarcophaga (Seniorwhitea) Rohdendorf, 1937
    3.48 刺麻蝇亚属Sarcophaga (Sinonipponia) Rohdendorf, 1959
    3.49 斯麻蝇亚属Sarcophaga (Stackelbergeola) Rohdendorf, 1937
    3.50 苏麻蝇亚属Sarcophaga (Sugiyamamyia) Verves, 1997
    3.51 猬麻蝇亚属Sarcophaga (Takanoa) Rohdendorf, 1965
    3.52 特麻蝇亚属Sarcophaga (Thyrsocnema) Enderlein, 1928
    3.53 疣麻蝇亚属Sarcophaga (Tuberomembrana) Fan, 1981
    3.54 异板麻蝇亚属Sarcophaga (Varirosellea) Xue, 1979
    3.55 梓麻蝇亚属Sarcophaga (Ziminisca) Rohdendorf, 1965
4. 麻蝇雄性尾器比较形态学研究
5. 麻蝇翅干涉图谱(WIPs)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图版

(3)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狂蝇科概述
    1.2 狂蝇科系统学研究进展
        1.2.1 狂蝇科的单系性
        1.2.2 狂蝇科亚科及属级阶元亲缘关系
    1.3 狂蝇科物种分类及多样性
        1.3.1 狂蝇科分类学简史
        1.3.2 狂蝇科DNA条形码研究
    1.4 狂蝇科形态及适应演化
    1.5 狂蝇科生物学特征及适应演化
        1.5.1 狂蝇生活史
        1.5.2 狂蝇成虫拟态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2、狂蝇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2.2.2 总DNA提取、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2.2.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比对、碱基组成及替换速率分析
        2.2.4 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2.3.2 碱基组成偏斜性和核酸序列异质性
        2.3.3 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组成和异速进化
        2.3.4 控制区长度及特点
        2.3.5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2.4 小结与展望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狂蝇科物种分子鉴定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3.2.2 拍照与图片处理
        3.2.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3.2.4 DNA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狂蝇DNA条形码区域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3.3.2 狂蝇COI-3’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3.4 讨论
        3.4.1 狂蝇分子鉴定的有效性
        3.4.2 形态特征对狂蝇分子鉴定的意义
        3.4.3 我国的狂蝇科物种多样性及成因
    3.5 小结与展望
4、胃蝇亚科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标本馆藏信息
        4.2.2 样品制备、拍照及形态学术语
        4.2.3 世界分布图绘制
        4.2.4 样品选择和特征编码
        4.2.5 系统发育分析
        4.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4.3 胃蝇亚科物种的分类修订
    4.4 胃蝇一龄幼虫自发荧光光谱范围和强度
    4.5 胃蝇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4.6 讨论
        4.6.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探究胃蝇微小形态结构
        4.6.2 胃蝇一龄幼虫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4.6.3 胃蝇三龄幼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
        4.6.4 胃蝇成虫关键形态部位的适应演化
    4.7 小结与展望
5、皮蝇亚科小头皮蝇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拍照、图片处理和物种描述
        5.2.2 形态学术语、命名法规、标本馆藏地及物种分布情况
        5.2.3 体色编码和体色类型分类
        5.2.4 样品选择和形态特征编码
        5.2.5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特征状态重建
        5.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5.3 小头皮蝇属物种的分类修订
    5.4 小头皮蝇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5.5 体色的组成、类型和祖先特征
    5.6 讨论
        5.6.1 体色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
        5.6.2 小头皮蝇属物种体色的演化和拟态
    5.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柞蚕饰腹寄蝇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及其种群变异分析
    2.2 柞蚕饰腹寄蝇等双翅目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碱基组成与遗传变异
    2.3 柞蚕饰腹寄蝇系统进化分析
3 讨论

(5)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瓣蝇类总科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1.2 虱蝇总科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3 家蝇组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4 狂蝇总科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4.1 狂蝇总科系统分类及各科概要
        1.4.2 狂蝇总科内科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1.4.3 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
        2.2.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
    2.3 结果
        2.3.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2.3.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2.4 讨论
        2.4.1 数据类型对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影响
        2.4.2 分类阶元样品选取对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影响
        2.4.3 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作用
    2.5 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数据重建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选取及转录组数据获取
        3.2.2 转录组数据组装
        3.2.3 系统发育关系矩阵处理
        3.2.4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拓扑结构检验
    3.3 结果
        3.3.1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矩阵处理
        3.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拓扑结构检验
    3.4 讨论
        3.4.1 丽蝇科的重新定义
        3.4.2 狂蝇科的单系性
    3.5 小结
4 基于转录组数据重建麻蝇科演化历史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选取及转录组数据获取
        4.2.2 转录组数据组装
        4.2.3 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矩阵处理
        4.2.4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4.3 结果
        4.3.1 系统发育关系矩阵处理
        4.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4.4 讨论
        4.4.1 麻蝇科系统发育关系
        4.4.2 麻蝇科地理起源与扩散
        4.4.3 麻蝇科幼虫生活习性演化
    4.5 小结
5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专性寄生胃蝇适应演化历史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选取及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获取
        5.2.2 线粒体基因组碱基构成及基因进化速率评估
        5.2.3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5.3 结果
        5.3.1 胃蝇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5.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5.4 讨论
        5.4.1 胃蝇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5.4.2 胃蝇亚科起源与扩散
        5.4.3 胃蝇亚科生物学特征演化
    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研究构建的麻蝇科超树
附录B 麻蝇科转录组矩阵的物种覆盖度和位点异质性检测
附录C 本研究扩增有瓣蝇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引物序列及其PCR反应条件
附录D 用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碱基构成的有瓣蝇类
附录E 专性寄生胃蝇线粒体基因组注释结果
附录F 蝇类生物学图片来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 昆虫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研究进展
    1.3 双翅目昆虫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1.3.1 丽蝇科
        1.3.2 寄蝇科
        1.3.3 麻蝇科
        1.3.4 花蝇科
        1.3.5 蝇科
    1.4 柞蚕饰腹寄蝇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进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柞蚕饰腹寄蝇基因组总DNA提取
        2.1.4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2.2.2 柞蚕饰腹寄蝇等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2.2.3 柞蚕饰腹寄蝇等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
        2.2.4 柞蚕饰腹寄蝇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关系
    2.3 讨论
第三章 柞蚕饰腹寄蝇不同种群Cytb和COⅡ基因及其系统进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3.1.3 DNA提取方法
        3.1.4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柞蚕饰腹寄蝇Cytb和COⅡ序列碱基组成及种群变异分析
        3.2.2 柞蚕饰腹寄蝇等双翅目昆虫Cytb和COⅡ序列碱基组成与遗传变异
        3.2.3 柞蚕饰腹寄蝇系统进化分析
        3.2.4 讨论
第四章 柞蚕饰腹寄蝇不同种群ND1基因和ND2基因及系统进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4.1.3 DNA提取
        4.1.4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柞蚕饰腹寄蝇ND1和ND2序列碱基组成及种群变异分析
        4.2.2 柞蚕饰腹寄蝇等双翅目昆虫ND1和ND2序列碱基组成与遗传变异分析
        4.2.3 柞蚕饰腹寄蝇系统进化分析
        4.2.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及其系统进化
    5.2 柞蚕饰腹寄蝇4条蛋白质编码基因、种群变异及其系统进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欧亚地区厕蝇科Fanniidae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简介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概况
    二、世界厕蝇研究简史
    三、厕蝇系统发育研究简史
    四、科学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案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一)文献资料
        (二)标本资料
    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第三章 欧亚地区厕蝇科名录
    一、欧亚地区已知厕蝇科Fanniidae种类记述
第四章 欧亚地区厕蝇科系统发育研究
    一、确定内群与外群
        (一)外群选择
        (二)内群选择
    二、性状确立
    三、性状编码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8)辽宁省麻蝇科蝇类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1.2 材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麻蝇种类构成
    2.2 麻蝇科蝇类区系分布
        2.2.1 世界区系分布
        2.2.2 中国区系分布
3 讨论

(9)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附突蕨蝇Chirosia appendiprotuberans Xue&Du,sp.nov.
中国蕨蝇属分种检索表(♂♂)

(10)基于形态性状的中国厕蝇科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外群选择
    1.2 内群选择
    1.3 性状特征
        头:
        胸:
        翅:
        足:
        腹:
        雄尾器:
    1.4 性状极向表示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四、辽宁省点池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三省小粪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D]. 唐雅楠. 沈阳大学, 2021(06)
  • [2]中国麻蝇属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麻蝇科)[D]. 王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D]. 李心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柞蚕饰腹寄蝇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分析[J]. 杨瑞生,顾羽健,陈玉波,刘彦群,石生林,姜义仁,秦利. 蚕业科学, 2019(04)
  • [5]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D]. 闫利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柞蚕饰腹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种群变异及系统进化[D]. 陈玉波.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欧亚地区厕蝇科Fanniidae系统发育研究[D]. 李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8]辽宁省麻蝇科蝇类区系研究[J]. 关玉辉,王纯玉,张家勇,丁俊,白玉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04)
  • [9]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J]. 杜晶,薛万琦. 四川动物, 2017(02)
  • [10]基于形态性状的中国厕蝇科系统发育研究[J]. 王明福,张东,李鑫.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标签:;  ;  ;  ;  ;  

辽宁水仙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