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总管扩大伴右副肝管一例

肝总管扩大伴右副肝管一例

一、肝总管粗大伴右侧副肝管1例(论文文献综述)

汪雷[1](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艾润垚[2](2019)在《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情况,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MRCP结果。观察并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完善MRCP检查与未行MRCP检查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指标。探讨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对手术过程、住院经济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肝胆外科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MRCP检查情况。根据术前有无行MRCP检查分组,分为未行MRCP组和MRCP组。对MRCP组的MRCP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是否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收集整理数据后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未行MRCP组与MRCP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探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共纳入328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2897例(88.27%)完善了术前MRCP,未行MRCP检查者为385例(11.73%)。未行MRCP组中有男性162例,女性223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51.26±14.20)岁;MRCP组中有男性1108例,女性1789例,年龄10-1 03岁,平均年龄(49.66±14.17)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MRCP组中MRCP检查发现胆囊管变异者173例,变异率为5.97%。各型的变异率如下:Ⅰ型胆囊管低位汇入为1.90%(n=55);Ⅱ型并行胆囊管为0.8%(n=23);Ⅲ型胆囊管左侧汇入为0.24%(n=7);Ⅳ型胆囊管高位汇入为0.24%(n=7);Ⅴ型副肝管为2.14%(n=62);Ⅵ型胆总管囊肿为0%(n=0);Ⅶ型迷走肝管为0%(n=0)。有19例存在复合变异:Ⅰ+Ⅱ型为 0.38%(n=11);Ⅰ+Ⅲ 型为 0.03%(n=1);Ⅰ+Ⅴ 型为 0.07%(n=2);Ⅱ+Ⅲ 型为0.13%(n=4);Ⅱ+Ⅴ型为0.03%(n=1)。两组间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未行MRCP组总住院天数较MRCP组短(P<0.05);未行MRCP组手术时间较MRCP组长(P<0.05)。MRCP组术后胆漏4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未行MRCP组胆漏0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12例,未行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2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CP能准确有效识别胆囊管变异,有助于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对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MRCP检查胆囊管变异率为5.97%,变异以胆囊管低位汇入、低位汇入伴并行胆囊管为主。LC术前行MRCP检查,缩短了手术时间,未增加住院总费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应作为LC术前的常规检查。

岳欣[3](2016)在《MRCP对副肝管变异的识别及分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RCP在副肝管变异诊断中的价值及副肝管发生率,并对副肝管的变异和分型进行探讨;探讨副肝管变异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为胆道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减少及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方法:1、收集腹部MRCP检查病例,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评价有无副肝管;并将患者按年龄段、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组间副肝管的发生率有无差异。2、对MRCP发现存在副肝管变异的患者根据副肝管的汇入部位进行分型,TypeⅠ: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TypeⅡ: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TypeⅢ: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TypeⅣ: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TypeⅤ: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TypeⅥ: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成胆总管;TypeⅦ: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TypeVⅧ:双副肝管;TypeⅨ:左副肝管。3、根据副肝管与胆囊管入口间的距离将副肝管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包括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胆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中危组,包括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低危组,包括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双副肝管,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并对各组进行统计。4、将中危组按照年龄段、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本研究收集MRCP检查患者9026例,男性3890例,女性5136例,其中有副肝管变异207例,变异率为2.29%(n=9026),其中男性93例,变异率为2.39%(n=3888),女性114例,变异率为2.22%(n=5136)。比较副肝管变异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经χ2检验:χ2值=0.289,P=0.591,患者性别和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副肝管变异的患者根据年龄分组,比较副肝管变异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经χ2检验:χ2值=2.728,P=0.742,不同年龄组间和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7例副肝管变异的患者中,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152例;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14例;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8例;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11例;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管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10例;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成胆总管,5例;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5例;双副肝管(分别汇入右肝管及肝总管),1例;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1例。其中最多见类型为Ⅰ型,即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占73.43%。3、高危组,10例,包括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胆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中危组,166例,包括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低危组,31例,包括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双副肝管,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4、将中危组的副肝管与胆囊管入口间的距离根据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不同年龄组间距离,经方差分析,F=0.77,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副肝管与胆囊管间距离与年龄大小无相关性。不同年龄段,男女组间距离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仅年龄大于7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1、MRCP可无创性清晰显示副肝管的存在,副肝管变异并不少见,本组发生率为2.29%,发生率男女、年龄无差异。2、MRCP能对副肝管的变异进行分型,其中最常见的变异为Type Ⅰ型,占总变异的73.43%。3、不同分型与胆囊颈管的距离不同,从而存在手术损伤的风险性不同。4、MRCP有助于副肝管变异的识别和分型,对胆道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避免医源性性胆道损伤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寇桂香[4](2014)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诊治》文中提出背景: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IBDI)是肝胆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于胆囊切除术。文献报道,国外OC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15%-0.5%,国内为0.27%-0.78%;LC引起的IBDI发生率达到传统胆囊切除手术的2-7倍,有个别报道甚至高达5.9%,病死率为1.0%-7.2%,在基层医院的发生率较高。IBDI一旦发生,给患者在健康、经济方面均带来巨大的痛苦。胆道损伤的原因、分型、诊断时间,特别是处理的时机和方式,都直接影响预后。现今在一些专科中心IBDI的发生率不到0.1%,治疗的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但IBDI总的发生率随着腔镜下胆囊切除、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广泛开展而呈上升趋势并持续在一定水平,且在非专科中心手术修复的疗效仅有20%-27%可以达到良好。可见,尽管IBDI的临床诊治一直以来倍受外科学者们的重视,但如何避免损伤、如何早期发现损伤、胆管损伤后应采取何种方式的处理等等,至今仍是每位胆道外科医生必须关注和严肃对待的课题。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进一步为诊治IBDI和降低其发生率提供对策。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一科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综述IBDI的发生原因、损伤类型、诊断、处理及预防策略。结果:IBDI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分主观、客观两方面)、局部解剖变异(血管、胆管)因素、病理因素(充血、水肿、粘连、瘢痕挛缩扭曲)。容易损伤的部位包括胆总管、肝总管、右肝管、副右肝管等。依据损伤诊断时间和局部的病理状态,可以选择胆道一期缝合修补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道空肠Roux-en-Y I吻合术+空肠人工瓣膜成形术等方式手术修复。若并发胆道远端的单纯狭窄也可在ERCP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或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本组收治的21例病例中,均为术后发现,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腔积液、黄疸等症状,进而结合B超、CT、MRCP等影像学检查得以证实。其中15例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有明显黄疸,行PTCD引流减黄后再施行胆肠吻合术):1例胆总管被缝扎者拆除胆总管缝扎线后予以T型管支撑引流术;3例胆瘘患者行腹腔穿刺引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至消失;1例行胆总管探查+左右肝管狭窄扩张+T型管引流治愈;1例在胃癌根治术后1年因胆总管远端狭窄出现黄疸,予以ERCP+EPBD治疗。本组所有患者的随访到目前短的术后3个月、长的已达3年,疗效较满意。结论:胆管损伤是每一个胆道外科医生难以回避的问题。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预防,术中仔细辨认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的解剖关系是关键。一旦发生IBDI,如能术中发现并进行一期修复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半数以上患者在术后出现胆瘘或黄疸才被发现,得以确诊。因此,对术后发现的胆管损伤的合理处理显得更为重要,手术者、修复方式和修复时机是决定修复成功的三大要素。具体术式应视胆道损伤的时间、部位、程度和类型决定,其中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公认的确定性修复手术,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IBDI整体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正确的手术时机、恰当的修复方式、精准的手术技术和手术者的丰富经验。

梁正荣,尹丽萍,姚兴朝,彭宇,阮吉陆,伏雪萍[5](2012)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诊断副肝管在胆道术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副肝管是肝内外胆道中最复杂而且最常见的解剖变异之一,在胆囊切除术中易误伤,如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副肝管的识别为各种胆道手术特别是LC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详细的胆道解剖和变异资料,在预防胆管损伤及其他胆道并

宋胜江,陈盛,金凯,曹高健[6](201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右侧副肝管损伤7例防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侧副肝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 7例右侧副肝管损伤病例中,5例为术中发现,2例为术后发现;4例副肝管直径小于3.0 mm予以结扎,2例副肝管直径为大于3.0 mm予以重建或胆肠吻合,l例副肝管直径为3.0mm,但有交通胆管存在,亦予以结扎。结扎及重建的7例患者均经1年随访,预后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必须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警惕副肝管的存在,避免损伤;若发生副肝管损伤,可行胆管造影,若为有交通的或其直径小于3 mm的副肝管损伤,可在腹腔镜下或开腹下行副肝管直接结扎,若无交通且其直径大于3 mm的副肝管损伤,应在开腹下行重建引流或胆肠吻合,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涂建军,张兴龙[7](201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细小副肝管损伤的术中诊断与处理(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细小副肝管的术中诊断与处理。方法对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细小副肝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经术中仔细分离,明确诊断,予钛夹闭合3例,持续电凝+喷生物蛋白胶加引流管引流1例,腔镜下缝扎加引流管引流1例,均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发现细小副肝管的关键是对胆囊床及胆囊三角部位的不明管道仔细分离,避免分破胆囊掩盖细小副肝管引起的胆漏;对直径小于2mm的细小副肝管可以电凝加引流,对于直径2mm3mm的副肝管须钛夹闭合或腔镜下缝合,效果良好。

李彦明,张莲香,文玉军,韩怀钦,马全瑞,棘怀庆,王效军,戴波,秦毅[8](2009)在《肝门部肝蒂内结构主要分支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测肝蒂内主要结构在肝门附近的形态结构及分布。方法选取15例成人肝标本,用游标卡尺和不锈钢直尺等进行有关数据的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附近肝蒂内主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主要为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在后;左、右肝管汇合处最高,门静脉分叉处次之,肝左、右动脉分叉处最低,并且上述结构分成相应分支后,在肝门处的横沟、脐静脉窝分别进入左右半肝内。结论进行肝门部手术时,熟悉掌握肝蒂内肝门静脉、肝动脉、肝管在肝门附近的解剖结构、形态学测量数据和变异情况,对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军[9](2009)在《胆道手术中副肝管的识别和处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胆道手术中副肝管的识别和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例存在副肝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I型6例,II型4例,III型2例,IV型3例,V型0例,15例中除I型1例术中未发现,术后出现胆汁漏,经引流治愈外,其余14例术中均未损伤。结论为防止副肝管损伤,应加强术前、术中副肝管的识别,其中术中胆道造影尤为重要。对于I型胆囊肝管可切断结扎,II型汇入胆囊管的副肝管应尽量保护,如直径<3 mm可切断结扎。III、IV型副肝管均应保护,防止损伤,如损伤,应采用修补或引流术,防止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魏少岷[10](2009)在《胆管急诊二次手术1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管急诊二次手术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本院治疗12例胆管急诊二次手术病例资料:胆漏4例,出血4例,胆总管横断2例,肝总管横断1例,切口裂开1例。结果均行急诊二次手术,全部治愈。结论胆管急诊二次手术原因多为医源性因素所致,强调在胆管手术前、中、后3个环节进行预防,特别是术中。

二、肝总管粗大伴右侧副肝管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总管粗大伴右侧副肝管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2)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MRCP对副肝管变异的识别及分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损伤原因
    2.3 胆道损伤分型、诊断
    2.4 胆道损伤的处理
    2.5 典型病例
    2.6 治疗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IBD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3.1.1 人为因素
        3.1.2 局部解剖因素
        3.1.3 病理因素
    3.2 损伤部位及特点
    3.3 IBDI诊断
        3.3.1 术中诊断
        3.3.2 术后诊断
    3.4 IBDI处理
        3.4.1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2 修复方式的选择
    3.5 预防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诊断副肝管在胆道术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右侧副肝管损伤7例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分型及处理方法
    1.4 结果
2 讨论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细小副肝管损伤的术中诊断与处理(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术中诊断及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9)胆道手术中副肝管的识别和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识别及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胆管急诊二次手术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首次手术情况
    1.3 急诊二次手术中的诊断及主要方式
2 讨 论
    2.1 急诊二次手术原因及教训
        2.1.1 胆漏
        2.1.2 出血
        2.1.3 肝外胆管损伤
        2.1.4 切口裂开
    2.2 降低急诊二次手术的措施

四、肝总管粗大伴右侧副肝管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2]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D]. 艾润垚.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MRCP对副肝管变异的识别及分型探讨[D]. 岳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诊治[D]. 寇桂香. 兰州大学, 2014(11)
  • [5]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诊断副肝管在胆道术中的临床价值[J]. 梁正荣,尹丽萍,姚兴朝,彭宇,阮吉陆,伏雪萍. 云南医药, 2012(03)
  •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右侧副肝管损伤7例防治体会[J]. 宋胜江,陈盛,金凯,曹高健.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03)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细小副肝管损伤的术中诊断与处理(附5例报告)[J]. 涂建军,张兴龙. 浙江实用医学, 2010(01)
  • [8]肝门部肝蒂内结构主要分支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J]. 李彦明,张莲香,文玉军,韩怀钦,马全瑞,棘怀庆,王效军,戴波,秦毅.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03)
  • [9]胆道手术中副肝管的识别和处理体会[J]. 刘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09(10)
  • [10]胆管急诊二次手术12例临床分析[J]. 魏少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08)

标签:;  ;  ;  ;  ;  

肝总管扩大伴右副肝管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