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家企业网上办理,北京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

300家企业网上办理,北京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

一、网上办理300项业务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闫菁清[1](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张淞玮[2](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文中提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互联网+”融入到“政府服务”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在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互联网成为拉近政府与群众间距离的桥梁。利用互联网实现公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政务更公开、服务越亲民的政务服务模式,能够及时发掘群众需求的痛点,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吸引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让公共管理搭乘上“互联网+”的航班,深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选取S市G区为研究对象,深入G区行政审批局进行调研,对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分别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分析以掌握基层的调查材料。同时,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学术成果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即平台”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S市G区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网上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社会公众参与度低、专业素质人才短缺、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利用“政府即平台”等理论的整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平台数据信息仍存在壁垒、宣传力度不足及平台体验感不佳、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欠缺、相关保障措施不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互联网政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电子化的初衷是加快政务服务效率,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电子官僚主义作为官僚主义的新表现,仍然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为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完善互联网政务管理体系,杜绝电子官僚主义滋生。二是政务宣传多维度,促进全民参与。社会公众作为政务服务的主要参与者,通过点对点、多渠道的进行服务宣传,才能让大众体会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便利,进而提高使用率。三是打造高素质互联网政务服务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政府服务的关键。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人才是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路径。四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共享资源,提升公众共享率。快速搭建政务服务与群众桥梁,减少公众适应时间,提升服务效率,让社会大众感受到国家提供的“舒心服务”。五是简化平台应用模式,提升用户满意度。通过软件的及时升级,加快软件使用效率,以此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实施前置审批服务;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全面推广“并联审批”;畅通公民利益诉求通道;加快企业及群众的办事效率,提升社会大众满意度。六是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包括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电子监督评价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只有制度的保障,才能将政策的红利层层落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民水平。

黄莉婷[3](2021)在《南宁市网上行政审批大厅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网上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互联网+政务服务”正逐步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新思路。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将行政审批与电子政务、“互联网+”相结合,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改善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过程,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南宁市行政审批局的行政审批业务需要,结合行政审批业务办理流程,分析网上审批大厅的核心建设内容为网上申报及网上审批受理两个子系统的建设,确认系统的性能需求及每个子系统的功能需求,后台选择Java主流的开发技术,采用XML技术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前台使用React框架配合Node.js服务器,完成网上申报子系统和网上审批受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取得了预期结果。

于丽春[4](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张荣铮[5](2020)在《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X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白丽娜[6](2020)在《“互联网+政务”背景下重庆市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正式开启了“互联网+”的时代大幕。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的表述出现了六次,这表明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走向深度融合,“互联网+”将全面融入到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和政府体制机制创新之中。互联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保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执行政府保险政策、落实各项社保待遇的社保经办机构,其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代表政府的形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社保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不足、网上社保平台应用程度不高等公共服务能力问题,尚未充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促进社保工作更加系统高效,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内部管理能力与对外服务能力两方面入手,深入调研渝北区社保中心的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存在的五大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以“互联网+政务”走在前面的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北京、深圳、福州三个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的做法为借鉴,提出针对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思路,可为其他同类系统借鉴。期待在学术上能进一步丰富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探索,在实践上能为我国社会保险经办部门在运用“互联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周彤彤[7](2020)在《H科技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通过智能化信息手段和大数据服务基础,各级政府审批部门把原本的传统化审批业务申请迁移到网络系统上,力求实现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建设,进而更科学的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公众,为他们提供更优化的政务服务和活力更强的营商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务电子化并不仅仅是一个设想,许多国家、许多省市的政府部门,都在积极研发相关系统并帮助其落地。本文以天津开发区某片区2019年至2020年数据为依托,从负责研发并维护本市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的H科技公司角度出发,探讨目前我市政务全程电子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的优化研究、对策研究,以及通过使用智慧化信息手段和数据信息管理、人员配备管理等措施后,对政务电子化系统建设的作用。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建设的理论背景、政策背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第三章阐述了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建设在国内、国外的应用现状,以多个省市政务电子化进展情况以及国外电子化发展较早、较快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启示;第四章阐述了H科技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现状,以及遇到的电子签名、信息安全等现存问题、成因分析;第五章阐述了结合天津市实际推广运行情况,从H科技公司角度研讨拟解决的现存实际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同时以天津开发区某片区2019年上半年数据、2019年下半年数据及2020年疫情期间数据为依托,形成对比,探讨拟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措施是否有效,形成阶段性数据成果。第六章做出研究结论及展望。政务电子化系统的推行对于各级政府审批部门提升效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主体活力都有很大的意义,如何通过优化电子化信息管理、人员配置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对该系统推广应用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实现政务服务电子化“再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结论是:在H科技公司推行的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率已经较高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系统应用现状分析、问题分析、数据分析、优化措施实行重点及可行性分析,H科技公司建立了在提升技术、优化管理、强化服务等方面的电子化系统优化方法,并在实行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政务电子化系统的发展。H科技公司推行的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是一个政务服务新模式的开始,构建起“电子政务”模式是其最终目标,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将为该系统未来持续优化发展建立基础。

蔡玉刚[8](2020)在《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政务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它通过将政府部门的一些行政权力集中在一起,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办事体验,其在节约公众办事成本、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作为政府与公众交互的前沿阵地,如何给企业与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成了各地政务服务中心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进一步探究解决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以更好地回应服务型政府建设之现实需求,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本文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在详细了解政务服务中心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上,回顾我国政务服务中心从建立到发展所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并详细阐述我国政务服务中心产生必要性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走访、个别访谈、集中座谈等方法,详细阐述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管理现状,深入查找其在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三集中三到位”整体推进度不高,线上“政务一张网”农村使用效果不理想,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中心监督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并详细剖析问题原因。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先进做法,结合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实际,提出完善解决对策:一是在规范中心窗口现有服务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多样化服务形式,从而实现中心在实体面积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为公众提供多样且便捷的政务服务;二是加大线上“政务一张网”在农村的宣传推广,同时完善系统功能,真正发挥线上“政务一张网”服务功能;三是通过争取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权,多途径激发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和加大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四是多渠道开展服务监督,中心可及时发现问题不足并加以整改,从而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崔海龙[9](2020)在《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蹄疾步稳地深化全面改革,逐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突出成绩。其中,政府职能转变作为贯穿改革整体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到“‘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的转变过程,也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理念已经从利用公共权力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的管理本位,转变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行政服务的服务本位。在政府不断深化行政服务改革的背景下,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互联网+政务”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将在公众满意度视角下,把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作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深入分析调查数据,从中挖掘出其服务平台、体系及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当前政务服务改革有所助益。本研究首先简明介绍国内外政务服务发展沿革、趋势方向以及满意度研究的现状,并结合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梳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满意度评估模型,进而参考中美两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框架和理念,有针对性地构建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评估模型。根据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了调查问卷,依托佛山市禅城区多个行政服务中心前台服务窗口,邀请到场办事的群众进行实际填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整合调查数据和意见反馈情况,较为全面地得出公众满意度评分等相关研究信息。从调查测评的情况来看,办事群众对于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事前期望值,但在对线上线下的功能区块和相关政务服务进行具体实操、实际体验后,产生的感知感受与事前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分析调查问卷的评估情况可知禅城区的“一门式”政务服务在整体服务效能、措施机制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由此本研究也相应地对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完善和优化提出思路、对策建议。

孙佳鸣[10](2019)在《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与人工智能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利用网络渠道快速获取信息,及时了解新闻内容,通过平台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所需达到一定的标准化,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政府的建设发展,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已从传统型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新技术新产业的融合为电子政务发展带来动力。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促使政府办公逐步透明化,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共享成果。对于政府工作来说,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内部工作信息传递迅速,传达范围广,管理层对政策的执行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所需要点更细致、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促使政府逐渐简政放权。办公条件更加提倡无纸化办公,政务人员对网络工作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对于企业和公民来说,电子政务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办公的流程,通过政府网络平台的应用也极大便利的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更有利于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公民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了解政策信息,在其他网络渠道上,可以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实时跟进政府工作的进程,舆论的压力使得政府能够更高效、更及时地采取行动方案,交给公众一份满意的答卷。政府除了运营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外,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官方抖音等平台也在不断开展中,这些程序的应用,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价值共创理论旨在政府应重视社会、企业、公民等群体的价值应用,加强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在探索的道路上深入了解民生问题,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电子政务发展至今,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政府通过官方平台传递信息、下达政策,企业、公民通过服务平台反映现状,反馈问题。政府的建设需要公民的参与,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不能一意孤行,用决策者、管理者的身份强制要求社会群体执行政府的命令,应与公民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企业和公民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表达出意见建议和问题所需。价值的来源不是政府单方向决定的,是在社会整个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决定的,且价值的最终来源来自人民。从价值创造到价值共创的过程是政府完善工作职能的具体要求。双方因网络的便利增加互动,国家也因网络的普及智能制定出高效便民的政策,各个组织共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使整个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达到最优化。本文的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展开叙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总结,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了服务型政府理论、价值共创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公民中心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门解释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价值共创过程中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内容和路径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公民四大主体,内容则包含了政府决策趋于民主化、信息公开透明化、政策与服务议程简约化三个方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更是推动了公共管理方式的创新,在提高了政府工作职能透明的同时,也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信息的互联互通问题,政府用现代化的方式手段更好服务于企业与公民。第四部分分析了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大连市政府与公民、企业的互动性不强,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平台建设安全防范程度较低,给社会用户带来的政务服务体验感不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平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对参与者产生的价值重视程度低,本文主要对这几大原因展开分析。第五部分对发达国家和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较完善的城市进行分析,找到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是通过整体分析与对比之后,进行总结,并对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要加强网络平台应用,积极与社会用户群体互动;拓宽投资渠道,确保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实现信息共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建设;强化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电子政务服务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动态过程,政府为了适宜本地区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目的是为了可以给社会、给群众更优质的生活。对于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二、网上办理300项业务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办理300项业务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2.3.1 调研总体框架
        2.3.2 问卷调查分析
        2.3.3 当前存在问题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互联网+”的概念
        2.“互联网+政务服务”概念
        3.“互联网+行政审批”概念
        4.“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概念比较
    (二)理论基础
        1.网络化治理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3.“政府即平台”理论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举措
        1.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域平台建设
        2.积极强化互联网与政务服务事项对接
        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的成效
        1.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改善了营商环境
        2.完善全区域平台建设,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
三、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调查
        1.问卷设计与发放
        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
        2.网上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
        3.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4.专业素质人才短缺
        5.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1.职责权限定位不精准
        2.服务规范性有待加强
    (二)网上平台数据信息仍存在壁垒
        1.系统平台缺乏互联互通
        2.信息协调共享机制缺失
    (三)宣传力度不足及平台体验感不佳
        1.宣传维度不广泛
        2.线上宣传方式不科学
        3.服务平台体验感不佳
    (四)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欠缺
        1.人才不足缺乏引进机制
        2.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机制
    (五)相关保障措施不全
        1.电子监督机制不完善
        2.缺乏并联审批机制
五、国内外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外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成功经验
        1.英国采用政府即平台战略
        2.新加坡政府维护网站及个人信息安全方式
        3.江西新余政务大厅巧妙融合支付宝App
        4.扬州市江都区多措并举,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二)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经验启示
        1.加强政务宣传
        2.开发或借助通用平台
        3.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4.建立全方位保障措施
六、S市G区行政审批局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互联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政务宣传多维度,促进全民参与
    (三)打造高素质互联网政务服务团队
    (四)借助第三方平台共享资源,提升公众共享率
    (五)简化平台应用模式,提升用户满意度
    (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南宁市网上行政审批大厅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建设主要技术
    2.1 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2.2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 Web Service技术
    2.4 可扩展标记语言
    2.5 前端开发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应用需求
    3.2 用户需求分析
    3.3 功能需求
        3.3.1 网上申报子系统
        3.3.2 网上审批受理子系统
    3.4 性能需求
        3.4.1 系统处理能力需求
        3.4.2 系统存储性能需求
        3.4.3 网络带宽性能需求
        3.4.4 系统安全性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功能模块设计
        4.2.1 网上申报子系统
        4.2.2 网上审批受理子系统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内容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网上申报子系统
    5.2 网上审批受理子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用例
        6.3.1 网上申报
        6.3.2 审批受理
    6.4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三)协同学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一)目标不一致
        (二)行动不一致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一)政治维度
        (二)经济维度
        (三)社会维度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一)组织载体
        (二)运行前提
        (三)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一)合作需求
        (二)合作困境
        (三)生成逻辑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一网通办”
        (二)行政协调机制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三、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一、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一)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二)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三、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四、原因探究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二)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
    四、强调标准化,推进实现机制优化
        (一)强化信息教育,提高群众的信息素养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绩效评估体系
        (三)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落地
        (四)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五)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互联网+政务”背景下重庆市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互联网+政务”的缘起、内涵及应用
        2.1.1 “互联网+政务”的缘起
        2.1.2 “互联网+政务”的内涵
        2.1.3 “互联网+政务”的实践应用
    2.2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考量
        2.2.1 社保经办机构的性质及职能
        2.2.2 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界定
        2.2.3 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考量
    2.3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3.1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2.3.2 大数据与智慧型政府建设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第3章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3.1 渝北区社保中心的基本情况
        3.1.1 渝北区区情
        3.1.2 渝北区社保中心基本情况
    3.2 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调查
        3.2.1 调研问卷的设计
        3.2.2 调研概况
        3.2.3 调研统计分析
    3.3 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第4章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4.1.1 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设施不完善
        4.1.2 工作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4.1.3 网上经办项目有限,服务效率受制约
        4.1.4 部门间数据共享不畅,跨区域服务难实现
        4.1.5 激励机制不健全,服务意识提升动力不足
    4.2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财政经费支持不足,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
        4.2.2 经办队伍建设不力,人员工作负荷比大
        4.2.3 服务系统功能不全,服务方式存在局限
        4.2.4 部门职能化,存在信息孤岛,联动整合不足
        4.2.5 服务型政府理念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第5章 国内外运用“互联网+”优化政务服务能力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外运用“互联网+”优化政务服务能力的经验
        5.1.1 美国“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
        5.1.2 澳大利亚政务网站与信息服务紧密结合
        5.1.3 新加坡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之道
    5.2 国内运用“互联网+”优化政务服务能力的经验
        5.2.1 北京提供“一站式”在线办理服务
        5.2.2 深圳构建“互联网+社保”模式
        5.2.3 福州市结合标准化与“互联网+”改进服务水平
    5.3 国内外经验对渝北区社保中心提升服务能力的借鉴与启示
        5.3.1 法律地位明确,人员配置、办公经费有保障
        5.3.2 信息技术先进,服务方式多样
        5.3.3 数据共享互认,群众办事方便
        5.3.4 服务作风端正,服务水平优良
第6章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提升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6.1.1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经办效能
        6.1.2 夯实基础硬件设施,加快标准化建设
        6.1.3 强化信息安全意识,确保数据安全
    6.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6.2.1 加强机构建设,合理配备人员
        6.2.2 优化队伍结构,畅通晋升渠道
        6.2.3 探索服务外包,缓解经办压力
    6.3 创新“互联网+”服务方式,提升公众满意度
        6.3.1 健全网上经办服务体系
        6.3.2 探索网上预约取号功能
        6.3.3 全面开通自助服务终端
    6.4 打通信息孤岛壁垒,强化信息共享共治
        6.4.1 促进部门间业务信息协同共享
        6.4.2 推进跨部门数据信息交互共享
        6.4.3 推动跨系统跨地域信息数据共享
    6.5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意识
        6.5.1 提高薪资待遇,健全奖励机制
        6.5.2 优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6.5.3 加强培训力度,提升综合素质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7)H科技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框架
        1.1.1 研究意义
        1.1.2 论文框架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2.1 规范“电子化”流程
        1.2.2 明确“全程”范畴
        1.2.3 信息互通共享安全管理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图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文献综述
    2.3 研究的政策背景
    2.4 理论概述
    2.5 推行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的优势及必要性
第三章 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
    3.1 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在国内省份的应用
    3.2 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在国外的应用
    3.3 对天津市政务电子化的启示
第四章 H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H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现状
    4.2 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登记模式
    4.3 H科技公司电子化进程存在问题及成因
        4.3.1 电子签名合法性、真实性
        4.3.2 电子档案的存档和管理问题
        4.3.3 信息共享和安全问题、系统维护问题
        4.3.4 电子证照的社会认可度
        4.3.5 信息交换缺乏统一标准
    4.4 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登记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H科技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的改进措施
    5.1 H科技公司优化管理的措施
        5.1.1 优化电子档案管理
        5.1.2 优化工作人员岗位管理
    5.2 H科技公司提升技术水平的措施
        5.2.1 加密电子身份认证
        5.2.2 强化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5.2.3 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性
    5.3 “2.0更新法”和“服务管家法”优化措施的条件及可行性
    5.4 优化后的阶段性数据分析
    5.5 新冠疫情期间电子化数据情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务服务
        2.1.2 政务服务中心
        2.1.3 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现状
    3.1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3.1.1 S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概况及组织构成
        3.1.2 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探索实践
        3.1.3 S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效
    3.2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三集中三到位”整体推进度不高
        3.2.2 “政务一张网”农村使用效果不理想
        3.2.3 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
        3.2.4 中心监督成效不明显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中心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统筹协调力度有限
        3.3.2 中心对“政务一张网”推广完善不及时
        3.3.3 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管理难度大
        3.3.4 中心监督体系不完善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做法
        4.1.1 英美: 实行“一站式”服务
        4.1.2 新加坡: 大力推动电子政务服务
        4.1.3 韩国: 开展“亲切服务”运动
    4.2 国内其它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做法
        4.2.1 北京怀柔区: 制定“八项制度”强化管理
        4.2.2 广州荔湾区: 探索实践窗口“受审分离”审批服务
        4.2.3 上海徐汇区: 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督
    4.3 经验借鉴
        4.3.1 探索窗口多样化服务形式
        4.3.2 强化线上政务服务
        4.3.3 重视人员队伍建设
        4.3.4 加强监督管理
5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改进对策
    5.1 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
        5.1.1 逐步推进职能部门业务下沉中心大厅
        5.1.2 对进驻大厅服务事项严格审核把关
        5.1.3 探索大厅窗口多样式服务
    5.2 推广完善“政务一张网”向基层延伸
        5.2.1 加强“政务一张网”的宣传推广
        5.2.2 完善“政务一张网”的服务功能
    5.3 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
        5.3.1 争取窗口工作人员管理主动权
        5.3.2 多途径激发工作人员服务热情
        5.3.3 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5.4 多渠道开展服务监督
        5.4.1 强化中心内部监督
        5.4.2 加强纪检监察等部门跟踪监管
        5.4.3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S区“政务一张网”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政务服务平台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2 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政务服务平台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2 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务服务
        2.1.2 “一门式”政务服务
        2.1.2.1 “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内涵
        2.1.2.2 “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外延
        2.1.3 公众满意度
    2.2 理论论述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3 顾客满意度模型
        2.2.3.1 SCSB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
        2.2.3.2 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2.2.3.3 ESCI欧洲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
        2.2.3.4 CCSI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
第三章 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发展沿革
    3.1 禅城区“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3.1.1 禅城区简要概况
        3.1.2 禅城区“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3.2 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内容与现状
    3.3 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成效
第四章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研究模型和逻辑框架
        4.1.1.1 研究模型
        4.1.1.2 逻辑框架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1 层次划分及指标选取
        4.1.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问卷设计与实际调研
        4.2.1 政务大厅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4.2.2 问卷评价结果分析
        4.2.2.1 个人及家庭情况分析
        4.2.2.2 满意度题项结果分析
        4.2.2.3 附加题统计分析
第五章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结果分析
    5.1 政务服务效能仍需优化
    5.2 服务群众意识仍需强化
    5.3 行政审批流程仍需简化
    5.4 数据共享程度仍需深化
第六章 国内部分地区政务服务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内政务服务中心改革典型案例
        6.1.1 福州市“马上就办”理念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6.1.2 台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
        6.1.3 南京市网上“旗舰店”建设简化网上审批流程
        6.1.4 贵州省“全省一体”深化数据共享程度
    6.2 政务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分析
        6.2.1 运行模式分析结论
        6.2.2 政务服务中心典型案例的经验借鉴
        6.2.2.1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
        6.2.2.2 全面推进电子信息政务建设应有
        6.2.2.3 用公众满意度丈量政务服务优化成效
第七章 优化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7.1 综合施策,完善行政审批流程体系
        7.1.1 建立完善审批机构
        7.1.2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7.1.3 强化审批监管制度
    7.2 强化统筹,完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
        7.2.1 落实领导责任机制
        7.2.2 加强队伍整合管理
        7.2.3 实现常态监督机制
    7.3 明晰权责,完善工作机制标准规范
        7.3.1 规范服务事项标准
        7.3.2 完善信用审管制度
        7.3.3 落实“全覆盖”保障机制
    7.4 以人为本,完善整体工作服务模式
        7.4.1 细化服务便民举措
        7.4.2 加强服务前台管理
        7.4.3 改进网上平台功能
    7.5 科技引领,完善信息应用防护体系
        7.5.1 推进数字身份使用
        7.5.2 强化信息安全防护
        7.5.3 推进跨界协同机制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10)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政务
        2.1.2 服务平台
        2.1.3 价值共创
    2.2 理论基础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价值共创理论
        2.2.3 政府治理理论
        2.2.4 公民参与理论
3 价值共创过程中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3.1 价值共创过程中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
        3.1.1 政府
        3.1.2 社会
        3.1.3 企业
        3.1.4 公民
    3.2 价值共创过程中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就
        3.2.1 政府决策民主化
        3.2.2 信息公开透明化
        3.2.3 政策与服务议程简约化
    3.3 价值共创过程中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作用
        3.3.1 推动公共管理方式的创新
        3.3.2 提高政府工作职能透明度
        3.3.3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互联互通问题
        3.3.4 用现代化手段更好服务于居民与企业
4 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与公民、企业互动性不强
        4.1.2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不合理
        4.1.3 平台建设安全防范程度低
        4.1.4 服务流程体验感不佳
    4.2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投入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不足
        4.2.2 平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4.2.3 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4.2.4 对参与者的价值重视程度低
5 国内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
        5.1.1 美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5.1.2 韩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5.1.3 日本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5.2 国内城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
        5.2.1 北京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发展启示
        5.2.2 广州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发展启示
        5.2.3 杭州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发展启示
6 总结
    6.1 对策与建议
        6.1.1 加强网络平台应用,积极与社会用户群体互动
        6.1.2 拓宽投资渠道,确保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6.1.3 实现信息共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建设
        6.1.4 强化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工作
        6.1.5 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网上办理300项业务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D]. 张淞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南宁市网上行政审批大厅的设计与实现[D]. 黄莉婷. 广西大学, 2021(12)
  • [4]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5]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D]. 张荣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6]“互联网+政务”背景下重庆市渝北区社保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 白丽娜.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H科技公司政务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的研究[D]. 周彤彤.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D]. 蔡玉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D]. 崔海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大连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孙佳鸣.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300家企业网上办理,北京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逐步推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